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民眾正確就醫——健保永續基石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圖/ingimage
圖/ingimage

聽健康

00:00/00:00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感受、醫者的立場以及醫療費用的考量」,首先由一位剛畢業的醫師寫出他與醫學生在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裡,對一位慮病症病人罔顧醫師的專業意見,執意要求更多的實驗室檢查,以探討「病人自主」與「醫療專業」的拉鋸;照顧這位病人的資深主治醫師語重深長,提醒習醫者謹記以同理心對待病人的感受;最後健保署署長指出不必要的就醫行為會影響醫療體系的健康運作,呼籲民眾正確的就醫態度是健保永續的基石。

【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尊重、同理病人感受的重要

【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以病人為中心?——「病人自主」與「醫療專業」的拉鋸

台灣健保帶來國人健康保障,是民眾最滿意的公共政策,110年滿意度91.6%創歷史新高,但醫療人員的滿意度卻僅3成,成功抵抗COVID-19、守候國人健康的醫護是否得到合理的報酬呢?分析健保開辦至今的醫療支出分配,給付醫療專業的診療費、診察費占率逐年下降(分別由42.3%降到35.1%;23.8%降到16.8%),靠機器施行的檢查(驗)費用占率由3.4%大幅上升到12.7%;藥費支出占率亦高,其他先進國家最多約16%,我國則高達28.9%。健保醫療給付是總額管控,醫護服務的給付受到藥費、檢查(驗)、特材等費用高漲擠壓,造成血汗的醫療生態,我是醫界出身的健保署署長,一定要務面對及解決這個問題。

不必要的就醫行為影響醫療體系健康運作

台灣就醫的便利造就了平均每人每年15.9次的門診,遠遠高出其他國家,有民眾一年就醫甚至高達839次,這樣的就醫習慣,耗用了許多不必要的資源,更讓醫護疲於奔命! 在此我要呼籲社會大眾,除了珍愛健保,也要疼惜辛苦付出的醫療體系。曾聽說病患就醫時向醫師要求多開幾條藥膏、多安排幾項檢查(驗),醫師認為不需要時,還會遭病患抱怨「人家某某醫師都會開給我……」。

健保開辦初期,健保醫療支出一年僅約2,000億,而111年已破8,000億大關,成長高達4倍。醫療費用若未獲得有效控制,未來勢必要從民眾口袋拿出更多錢來支付醫療費用。過去我們對醫界施行「斷頭」、「攤扣」等財務管控來控制醫療支出,這絕非長久治本之道,務實作為仍需醫界及民眾與健保共同努力,讓醫療體系健康且永續的發展。我們期許醫療體系基於醫學專業、醫療倫理規範,提供符合民眾健康所需的醫療服務,避免因機構營運、績效考量,或配合病患要求提供非必要的醫療服務;我們亦呼籲民眾培養正確的就醫行為,尊重醫療專業,與醫師充分討論醫療處置必要性,檢查(驗)不是作越多越好,藥品不是拿越多越好,許多民眾家中有囤積不吃的藥,堆起來N座101大樓,浪費全民繳納的健保費!

「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的一生懸命

擔任臨床醫師40餘年的我,非常珍惜台灣的醫療資源,期許醫界同袍能得到合理的醫療給付,期許所有國人在健保照護下能得到完善的健康照護。有人說「健保不倒,台灣不會好」,我擔任署長已超過5年9個月,是目前任期最長的健保署署長,對健保的營運有充分掌握,我確信「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是完善台灣健保醫療制度的最後一哩路!我國門診部分負擔佔醫療費用的比率,從民國96年的9.9%,持續降低到109年的6.2%,遠遠低於健保法規定,顯示民眾就醫部分負擔的責任一直降低,這對很少就醫的年輕族群,卻要承擔相對高的財務責任是不公平的。部分負擔調整的目的絕非是為了收取更多醫療費用挹注健保財源,而是期許能引導民眾正確的就醫習慣,輕症或是慢性病儘量在地區醫院、基層院所就醫或拿藥,急重症再前往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就醫,落實「分級醫療」及「醫藥分業」制度。

經濟學家提出的「0元效應」(zero price effect)指出,消費者將0元(免費)視為一個特別的價格,對0元附近的微小價格變化很敏感,若從免費變成要付費,也能顯著降低需求。我所主張的部分負擔調整即是應用這樣的理論,讓一些不必要的醫療行為能因此下降,讓醫療資源使用在民眾健康更需要的地方,醫療體系運作得以正向循環。

健保資訊公開協助民眾就醫選擇

常聽說民眾骨折就醫,出院時自費支付高額醫材,1組骨板骨釘要價約5萬,醫師表示健保醫材易鬆脫且不符合人體構造,用自費比較牢靠,民眾表示自己什麼都不懂,應該相信醫師,沒錢也要去籌!後來得知鄰居換了健保給付的人工膝關節,只繳26,000元部分負擔。心裡疑惑醫院收的自費合理嗎?

根據健保資料統計,自費醫材逐年增加,109年民眾選擇全額自費醫材的費用是103年的5倍,民眾經常質疑為何健保不給付新式醫材?健保給付與自費醫材如何判斷選擇?

在醫療高度的專業下,如何協助民眾正確選擇、聰明就醫呢?我們要再次呼籲,醫材不是貴就是好,使用自費醫材前應該要求醫師提供使用的醫材品項名稱、與健保給付品項之療效差異、需自付的金額、產品特性、副作用等。應思考健保給付項目是否已可滿足需求,是否真的需要使用自費醫材,考量自身狀況並與醫師共同討論,再選用合適的產品。為協助民眾瞭解自費醫材的院所收費價格,本署於103年建置「醫材比價網」,提供健保特約院所自主上傳醫材收費資訊,以便民眾查詢各院所收取醫材之自費價格,作為就醫參考。110年10月1日更全新改版上線,讓民眾更易查易讀(路徑:健保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nhi.gov.tw)/健保服務/健保藥品與特材/健保特殊材料/醫材比價網)。透過提升資訊透明,強化民眾知能,選擇真正合適自己的醫材,做出CP值最高的決定。

結語

台灣健保走過了1/4個世紀,過去我們與醫界共管共營,提供台灣的人民負擔得起的醫療服務,但每年高達15.9次的門診以及部分負擔佔率持續下降提醒我們,民眾應負起管理自我就醫行為的責任,不因就醫部分負擔低廉就過度耗用珍貴醫療資源,也不因就醫便利、院所選擇多,就對醫療體系提出各式要求,可能造成醫病關係緊張,對健康照護未必帶來正向影響。健保永續才是全民之福,期許民眾在醫療自主的前提下,培養正確的就醫習慣、尊重醫療專業判斷,與醫師妥適溝通切合需要的醫療照護,避免過度耗用醫療資源,與健保及醫界共同努力,建構台灣永續的健保醫療體系。

健保給付 自費醫材 醫療資源 分級醫療 醫病關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