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即時報導】
8年前,陽明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陳維熊參與哈佛大學教授蕭慶倫協助大陸偏遠農村的醫療援助計畫,此後,他每隔一段時間,都帶醫療團前往印度、馬拉威、尼泊爾、菲律賓及大陸等地,他說:「能幫助他人,是最幸福的事。」
陳維熊今天出席由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與北醫舉辦的「國際醫療暨人道援助分享會」,他表示,帶學生出國到落後國家提供診療,比在課堂上教醫學倫理,學生的真實體驗更重要。
他說,有一次帶領醫療團前往喀什米爾北邊的小鎮「拉達克」,看到當地許多營養不良及有皮膚病、爛瘡的民眾及喇嘛,他們除了免費施醫給藥,並協助他們成立自營式保健站,教導及訓練當地的人如何使用簡單的用藥,CNN報導這是來自台灣的免費施醫站 (Free Clinic From Taiwan)。
四年前四川大地震,他率團前往醫療救援,遇到一對老爺爺和老奶奶,得知他們從早上五點走了六個小時路程,才趕到醫療站。他送兩人吃乾糧,但因對方沒有牙齒、咬不動,於是拿便當蓋盛冷開水來泡軟乾糧,老人家吃得很滿足。
陳維熊,由於爺奶兩人才剛從崩塌的土堆中挖出孫子的屍體,再予以掩埋,他看到兩位老人家手指甲又黑又髒,於是拿來指甲剪為他們兩人前剪指甲。隨行的學生看到這一幕,不禁流下淚,他說:「在課堂上教學生醫學倫理,與其講一百次,不如帶他們親自走一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