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
民眾遇醫療糾紛會打刑事官司,但根據統計,前年醫糾案件不起訴率超過九成。專家建議,萬一醫糾非得打官司,民事的勝算可能較高。
「醫療社會責任明確化-醫界社會承諾」論壇昨天舉辦,衛生署長邱文達在會中說,醫界恐發生「醫病懸崖」,醫糾不斷,原因是醫病間溝通不良。
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陳聰富指出,二○○八、二○○九和二○一一年,醫糾案件偵辦人數分別為一百六十二、兩百廿九和兩百四十二人,獲不起訴處分人數分別為一百〺、兩百零五和兩百廿,不起訴比率為八成、八成五和九成。
陳聰富稱此為「虛幻的刑事程序」,病家希望以刑逼民,但刑事責任門檻高,往往刑事敗訴,民事也跟著敗訴,還不如打民事官司,門檻較低,勝訴機會比較大。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名譽董事長謝天仁說,健保衝量造成醫病互動少,醫師無法充分告知風險,醫病關係緊張,造成醫糾。
謝天仁認為,醫糾補償法並未對症下藥,建議提撥健保總額一定比率如萬分之二,成立互保賠償基金,醫師除非重大過失,否則醫院不得向醫師求償。
台北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鄭逸哲說,這次修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內容「爛爆了」,不僅不能達到醫療刑責明確化,恐成為「醫糾培養法」,應快踩煞車。
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李祖德說,長期以來醫病雙方只聽「自己的頻道」,很少傾聽對方心聲,醫病關係疏離緊張,一有風吹草動,就怒目相向,各不相讓,將彼此逼上懸崖;呼籲政府、民眾和醫界互退讓求共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