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病歷中文化遲遲無法上路,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表示,有些醫師的英文字跡太潦草,不僅不常跟診的護理人員、藥師很難分辨,看不懂病歷,也不利民眾自我健康管理。建議病歷中文化可分階段實施,從有統一譯名的藥名、病名開始,要求醫師必須以中文記載。
許多患者因轉診需要影印病歷,但拿到病歷就跟看無字天書一樣,密密麻麻的一串英文,民眾根本看不懂記載什麼內容。醫改會研發組長黃經祥表示,就曾有醫師的字跡太過潦草,連不是常跟診的護理人員、藥師,也很難分辨。
黃經祥說,有些醫師會認為部分疾病沒有統一名稱,改成中文書寫輸入有困難。但黃經祥說,醫院向健保局申報費用時,都有固定代碼對照病名、用藥,建議分階段實施,先從有統一名稱的藥名等著手。
他表示,病人描述症狀時,例如對疼痛的感受是刺痛、像火燒或針刺的痛覺,用中文或台語加註,有時會比英文更傳神,醫師記載時不妨以中文、台語搭配英文「對照」,相信更能忠實的記載患者的不適。醫改會主張,病歷中文化應仿照當年藥袋標示的作法,統一建立中英對照的資料庫與光碟、供各界使用。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