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壽星慶生吹不熄蠟燭 肺功能恐異常應盡速就醫
梳頭時,手無法舉高,坐上馬桶,如廁結束,居然站不起來,一名皮肌炎患者自覺肌肉無力,連走路都喘,到醫院接受肺功能檢查,發現肺部已經局部纖維化,如果再不治療,肺部可能「全組壞了了」。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中華民國類風濕關節炎之友協會上午舉辦「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應多注意自身肺功能狀況。
「自體免疫疾病共病多」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指出,自體風濕免疫疾病包括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多發性肌炎、皮肌炎、乾燥症、硬皮症等,患者均容易出現共病,其中又以肺纖維化最需提高警覺。
在自體免疫共病,最多患者為類風濕關節炎,其次為乾燥症,臨床顯示,約30%至50%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合併肺纖維化,至於硬皮症合併肺纖維化的比率最高,七八成肺部功能變差。
李信興提醒,自體免疫共病絕非只限於單一器官或是單一表現,因為這是全身性的疾病,可能引發看不見的「內傷」,例如,不可能只有關節出問題,包括眼睛、肺部都可能異常。
李信興說,除了表徵病症之外,任何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均會侵襲內部器官,一旦侵襲肺部,就可能造成肺纖維化(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建議自體免疫及病患務必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查,如果容易喘,影響日常生活,建議接受「高解析電腦斷層影像檢查」(HRCT)。
一般肺部檢查,包括胸部X光,以及吹氣檢測肺活量,另外,從日常生活中的變化也可看出端倪,例如,至KTV唱歌,習慣飆高音,但最近卻飆不上去。慶生時,連吹蠟燭都無法吹熄,這就代表肺功能異常。
至於如何早期發現共病?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佑說,身體是一體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身體各處都可出現病變,如果出現異常症狀,建議先至家醫科就醫。
蔡長佑說,肺部就像是乾的海綿,一旦發炎時,如同浸了水變重,沒有彈性,此時就會容易喘,一走路或是爬樓梯,就會喘到不停,建議定期三個月做一次肺功能,如有異常,就安排高解析電腦斷層,這有助於確診。
「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線上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live/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吃什麼能減低空汙對身體傷害?胸腔科醫師:沒有!唯有這件事
抗空汙該戴哪種口罩?這種CP值最高!醫師教再多一招提升阻絕效果
空品持續惡化!3大高危險群,醫師教這樣預防
醫病天地/高中生胸痛 竟是自發性氣胸
男子僅20歲發生多次氣胸 微創手術搭配肋膜沾黏術改善
台中霧霾嚴重民眾眼睛癢、打噴嚏 醫師建議外出戴口罩
健保大數據/109年氣喘就醫件數統計
健保大數據/氣喘治療特色醫療院所
氣喘生活照護/冷凍殺蟎再清洗 氣喘兒也能抱絨毛娃娃
西醫治療氣喘/緩解型藥物救急使用 控制型藥物才能改善發炎
健保大數據/氣喘人口北多於南 高齡女性住院率高
健保大數據/口罩戴得勤 去年氣喘人數大減
除了抽菸,燒烤、烹調油煙也在侵蝕肺部健康!醫師建議這樣做減少致癌機會
插管、氣切非不歸路 呼吸治療師:反倒有助盡快脫離呼吸器
氣喘若未有效治療恐致命 藥師教你如何正確用藥!
一分鐘爬不到30階 肺功能不足為肺阻塞高危險群
男子非高風險族群 卻發生2次膿胸威脅
久坐久站 當心罹睡眠呼吸中止症
氣喘頻依賴短效急救吸入劑 恐有致命風險
家有長輩一定要看!一旦感染這種疾病恐致死
肌肉關節痠痛多休息? 醫:愈睡恐愈累
這個病真恐怖! 讓人面無表情且呼吸衰竭
免疫疾病患者多共病 醫師提醒回診務必檢查肺功能
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口乾舌燥狂喝水! 未料肺功能也受損惡化
胸悶胸痛就是心肌梗塞?當心恐是難以早期發現的肺栓塞
氣喘加慢性阻塞性肺病仍抽菸不回診 婦人險送命
68歲老菸槍日抽1包走10分鐘都累 醫師:肺阻塞要戒菸
溫差變化大、未按時服藥 南投醫院急性氣喘病患增兩成
肺纖維化 留意三大警訊
一分鐘爬不完2層樓? 小心你已經是「肺阻塞」的候選人
猜你喜歡
女友下體狂流「寶可夢」般墨綠色液體 男聞味道瞬間崩潰
飲料喝半糖也會糖尿病?營養師分析「含糖地雷」食物,韓式炸雞也上榜
洗完頭真的得用潤絲精?潤絲精可與洗髮精一起用?專家解惑
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你有雙下巴嗎? 小心是血管疾病警訊
睡不好很傷身!規律運動、調整睡前吃點心習慣…專家提點「好眠10招」
媽祖遶境徒步遠行 醫師提醒注意2件事避免致命風險
你是落枕高風險群嗎?醫提醒:伴隨其他症狀當心
動太多或太少皆可能引起 醫教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月經量變少,是不是提早進入更年期?醫師教先判斷這些事
常腹瀉、傷口慢好…免疫力低下病毒易入侵!醫師教從生活型態5方面調整
換季就全身癢爆!皮膚科醫認證蕁麻疹7大止癢攻略
小便顏色混濁、泡泡多…有問題嗎?7種尿液健康狀況,一次詳解
痛風不能吃豆類製品?醫:限錯飲食對控制尿酸沒用!真正不能吃的是這些
9種人最易養出膽結石 醫提醒:右上腹部不舒服當心
總是膝蓋痛怎麼辦? 骨科醫師教日常6招保養
喉嚨異物感可能與6大類問題有關 醫:這個部位的最要警覺
手抖、行動慢…恐罹巴金森氏症,一張表自我檢測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天邊孝子」批評給壓力,照顧者情緒爆發!轉念5方法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 復健科醫提醒3情況盡速就醫
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醫:4種情況要當心,盡早就醫
肥胖對血管危害多大?醫:大小動脈都可能出狀況
很少覺得肚子痛表示很健康?3種「病態便秘」快就醫
如何讓大腦得到高效休息 腦神經科醫師給出這個建議
2名6歲童發燒腹瀉!原來都有養小烏龜 真相大白了
你有多硬?勃起硬度也分等級!醫:硬度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洗髮精加水稀釋用更久?皮膚科醫揭「可怕下場」
腳麻腰痛誤為坐骨神經 開刀取15公分國內最大骨盆腫瘤
40歲男為帕金森氏症所苦 深部腦刺激術助恢復生活
吃飽就打嗝、放屁…3動作緩解脹氣 少吃這些高產氣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