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是全球主要死因之一,每年在美國奪走超過70萬條人命。不過,一項統合研究指出,捐血的善舉不僅能救人,還可能降低心臟病風險,帶來出乎意料的健康效益。
紐約郵報報導,2022年一項整合44篇研究的回顧報告指出,其中9篇研究發現捐血對心血管疾病有保護作用,這兩者的關聯主要涉及2個關鍵機制:鐵質代謝與血液黏稠度。
首先,體內鐵質過多會增加血管受損、動脈硬化與血栓風險。特別是男性與停經後女性,由於缺乏經期排出鐵質的途徑,容易在體內累積過量儲存鐵,進而提高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可能。專家指出,捐血能幫助排出部分多餘鐵質,對體內鐵含量偏高的人具有「自然放血療效」。
其次,血液越濃稠,心臟就必須更用力才能將血液輸送全身,長期下來會增加心血管負擔。血紅素濃度過高也會使血液更黏稠,提升血栓與心臟病風險。研究指出,捐血可暫時降低血液黏稠度,讓血流更順暢,有助減輕心臟壓力。
不過,2022年這項統合報告中也有部分研究未發現捐血與降低心臟病風險存在顯著關聯。學者提醒,報告結果可能受到「健康捐血者效應」(Healthy Donor Effect)的影響。也就是說,健康狀況不佳的人較少捐血,而健康的人則更有意願、也更可能符合捐血資格。
除了生理層面的推論,研究者也發現「利他行為本身」對健康有益。2015年一項研究指出,定期向慈善機構捐款的人血壓較低,即使排除年齡、收入、運動習慣等因素,仍顯示「幫助他人」本身就有穩定血壓與促進心血管健康的效果。
‧退休男投資300萬買套房「保證10年收租」僅五年就狂虧出場
‧多年不去超商!40歲主婦一家三口超強節約術:省錢、健康又環保
‧「和丈夫一年來天天做愛」三寶媽產後不敢面對伴侶 用行動找回信心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