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春季食療掌握3大重點 中醫教你怎麼喝補氣養生茶遠離疾病威脅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心臟血管

主動脈瓣膜選擇是「一輩子的考慮」 二次置換免開刀更安全

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患者多為60~70歲,由於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才來求診。圖/freepik
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患者多為60~70歲,由於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才來求診。圖/freepik

聽健康

00:00/00:00

根據內政部最新公布數據,國人平均壽命為80.86歲,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器官也會出現各種退化問題,其中主動脈瓣膜狹窄相當常見,但初期時往往沒有明顯症狀,等到患者感到不舒服時,瓣膜大多已經損傷,若沒有積極治療恐怕會有致命危險。

台中榮總心臟血管中心副主任魏晧智表示,主動脈瓣膜病變分為退化性、風濕性、感染性、先天性四種,其中退化性佔一半以上,是最常見的瓣膜病變原因,會導致主動脈瓣膜狹窄。

台中榮總心臟血管中心副主任魏晧智。圖/魏晧智提供
台中榮總心臟血管中心副主任魏晧智。圖/魏晧智提供

魏晧智副主任解釋,主動脈瓣膜位於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隨著年紀增長,會逐漸有血液鈣化的沉澱物附著在瓣膜上,當心臟收縮時,由於瓣膜變硬,血液無法順利進入主動脈及全身循環,就是所謂的「主動脈瓣膜狹窄」。

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患者多為60~70歲,由於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才來求診,魏晧智副主任表示,其實早在出現症狀前,主動脈瓣膜就已經開始狹窄,只是初期心臟還能努力地工作,把血液運送到全身,當時間一久,不只主動脈瓣膜狹窄愈來愈嚴重,心臟也會因負荷過重而出現肥厚情形,此時才會出現胸悶等心臟衰竭症狀。

魏晧智副主任指出,主動脈瓣膜狹窄是不可逆的情況,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置換主動脈瓣膜,目前瓣膜的選擇分為機械瓣膜與生物瓣膜,各有其優缺點。機械瓣膜相當耐用,但必須一輩子吃抗凝血劑,每年有超過1%以上的血栓、出血機率;生物瓣膜以豬或牛的組織製成,只需要服用約3個月的抗凝血劑,但長期使用會鈣化,大約10~15年後就會需要再次更換瓣膜。

一般會依年齡建議患者選擇瓣膜,魏晧智副主任說,根據美國心臟學會針對主動脈瓣狹窄提出的治療指引,50歲以下患者建議使用耐用的機械瓣膜;65歲以上建議使用生物瓣膜;50~65歲則兩者都適用。

到底該選哪種瓣膜?許多患者經常難以抉擇,魏晧智副主任認為,隨著國人愈來愈長壽,選擇瓣膜已經是「一輩子的考慮」,建議把握2大原則,第一是「使用時間更久」,第二是「二次置換更便利」。

研究顯示,傳統的生物瓣膜使用15年後約有8%需再次置換瓣膜,剩下的92%或多或少也有損壞,只是尚能堪用,但目前出現新型的乾式瓣膜,雖同屬生物組織牛瓣膜,但專利的儲存方式卻可望拉長使用年限,根據目前仍持續進行的人體試驗顯示,乾式瓣膜至少5年以來都沒有鈣化。魏晧智副主任說,若比較同期表現,乾式瓣膜明顯比傳統生物瓣膜更加耐用,因此可以期待未來的使用時間會比15年更長。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持續延長,二次置換瓣膜也勢在必行,魏晧智副主任建議第一次置換瓣膜時,就要考慮到二次置換時的方便性,例如新型乾式瓣膜屬於可擴式瓣膜,其瓣膜開口能夠撐大,若需要再次置換瓣膜時,就能選擇「經導管瓣中瓣手術」,在原先的生物瓣膜置放處再放入新的瓣膜,進行瓣中瓣(Valve-in-Valve)術式。

魏晧智副主任提醒,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建議民眾注意心臟疾病症狀,例如感冒就醫。
魏晧智副主任提醒,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建議民眾注意心臟疾病症狀,例如感冒就醫。

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需鋸開胸骨,心臟也要暫時停止,使用體外循環機維持生命跡象,而經導管瓣中瓣手術是由鼠蹊部穿刺,幾乎沒有傷口,也不需要暫停心臟跳動。魏晧智副主任表示,若以二次置換瓣膜比較,採取傳統手術至少需住院2周以上,經導管瓣中瓣手術只需住院3~5天,兩者相差甚多。

如果患者年齡超過70歲以上,由於體力差、共病多,又有傷口沾黏問題,若採取傳統手術二次置換瓣膜,相關風險就會大幅提升,復原過程也更辛苦,因此較建議採取經導管瓣中瓣手術。

魏晧智副主任提醒,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再加上平均壽命愈來愈長,建議民眾要注意心臟疾病的相關症狀,例如感冒就醫時,若聽診發現心臟有雜音,就要積極進一步檢查,有可能是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初期症狀,雖然病況無法逆轉,但定期追蹤才能把握最佳的治療時機。

主動脈瓣膜狹窄 手術 治療 壽命 退化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