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乾當零食吃?醫師曝「危險族群」小心血壓狂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即將來臨,家家戶戶慶團圓的同時,常常會有作息不正常、熬夜、進補、暴飲暴食等狀況。76歲顧先生,血壓、血糖、血脂皆高,持續有在醫院長期追蹤三高並規則服藥,三高問題一直控制良好。未料,過年期間血壓就開始變得不穩定,收縮壓時常會飆高到170-180以上,且伴隨頭暈腦脹症狀,在醫師細問下才發現,其常熬夜打牌,加上經常吃肉乾當零嘴,在熬夜隔天後感覺身體虛弱不適,因此,服用親戚贈送之高麗人蔘來精補元氣。
血壓升高不穩定 恐與日常行為有關
安南醫院家醫科楊惠蘚醫師表示,所謂事出必有因,該名病人的「熬夜」加上「肉乾當零食吃」再加上「高麗人蔘精」這些因素,都是導致其血壓升高不穩定之原因所在。
楊惠蘚說明,高血壓患者更應注意臘肉、醬料、滷製、煙燻食品,醃漬加工品如吃多更不好,會攝取過多鹽分;蔘類食物進補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高血壓的患者更是不能大意,進補前最好諮詢醫師意見,以免血壓越補越高。
避免高油、高鹽、高糖與高熱量 增加腎臟負擔
有三高的人須避免攝取過多高油脂、高鹽、高糖與高熱量食物。現代人團圓時常會吃火鍋,而火鍋湯底內往往含有大量鹽分、油脂及普林,高血壓、痛風及腎臟病患者,如吃太多可能會導致血壓上升、痛風發作及增加腎臟負擔機會。
楊惠蘚建議,最健康湯底應以蔬菜熬製,吃火鍋時應先多吃蔬菜,一來增加飽足感避免吃下過多肉類火鍋料,二來增加纖維攝取以維持腸道健康。
高血壓切勿熬夜 恐使血壓飆升
除此之外,新年期間大家團圓聊天打牌在所難免,但建議可坐每1小時後就起身活動筋骨以免腰痠背痛,而維持一周3次以上,每次至少30分鐘活動或運動可減少過年後體重增加機率;特別是高血壓患者,切忌勿熬夜,否則恐讓血壓一直飆高。
延伸閱讀:
·高血壓比主動脈剝離更可怕! 日常「致命飲食習慣」曝光...超多人每天都吃
·血壓忽高忽低比高血壓更危險! 醫師揭「這些行為」洗腎風險很高

常春月刊
《常春月刊》自1983年創刊以來,一直以讀者信賴的家庭醫師自詡,內容由醫藥記者專訪各大醫院知名醫師,緊扣趨勢的議題、權威嚴謹的內容,文字淺顯易懂卻又不失專業,不但能讓讀者獲取最新醫藥保健常識與訊息,也深獲醫藥界的肯定。
《常春月刊》官網:https://www.ttvc.com.tw/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CRT治療 幫心臟節奏跳動 避免衰竭
肥胖對血管危害多大?醫:大小動脈都可能出狀況
血壓正常卻很喘 主動脈瓣膜狹窄不到1公分
高血壓越控制越喘?8旬嬤主瓣膜狹窄剩不到1公分險喪命
心臟長出果凍瘤全身亂竄 22歲女突腦中風栓塞北榮搶命
降低動脈硬化 基因治療防猝死
領先全球 台美研究找出冠狀動脈硬化新機轉
喝綠茶、咖啡改善中風早逝風險? 醫:須定期服藥回診
26分鐘有1人死於心臟病 6大壞習慣最傷心血管健康
67歲中風男長期未回診 疏於照顧瀕死邊緣送醫救回
冠狀動脈狹窄最常見 4因素中1恐讓你罹心血管疾病更近
不想頸動脈長斑塊,就讓血管變年輕!12指標檢測你的血管年齡
心血管疾病猝死頻傳 醫:溫差大比低溫更可怕
一破就要命!心外科醫教你如何預防主動脈瘤炸裂
醫病天地/心血管疾病年輕化 無故胸悶胸痛要注意
心律不整會影響全身!醫曝5大危害:一發生恐跟你一輩子
年輕人得心臟病比例增加? 醫曝保命3關鍵
重訓習慣持續閉氣用力 醫:小心造成大動脈受傷
年輕就不會罹心血管疾病?專家提醒:未爆彈可能就在身邊
你是主動脈剝離高危險群嗎? 醫揭「奪命過程」:完全無預兆
29歲男年輕又不胖!大夜下班運動後心梗險猝死路邊
腰痛到爬不起來,腹主動脈瘤破裂!5高危險群應警覺
41歲高膽固醇血症猝逝 醫師:6類人是高危險族群
再現團長死於高膽固醇血症 醫師曝光好發年齡
血管怎麼變硬?醫:動脈硬化從血管「長斑」開始
你是三高候選人嗎?醫提醒檢視自己是否有6大危機
杜絕疾病後患 心內醫教你如何在三高前期就擋下
血管凍齡有方法!逆轉三高 吃少不如做對一件事
研究揭女性血壓應比男性低!專家解析正常血壓值
主動脈瘤如體內未爆彈!心外醫:5症狀中1恐要命
猜你喜歡
女友下體狂流「寶可夢」般墨綠色液體 男聞味道瞬間崩潰
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洗完頭真的得用潤絲精?潤絲精可與洗髮精一起用?專家解惑
飲料喝半糖也會糖尿病?營養師分析「含糖地雷」食物,韓式炸雞也上榜
睡不好很傷身!規律運動、調整睡前吃點心習慣…專家提點「好眠10招」
媽祖遶境徒步遠行 醫師提醒注意2件事避免致命風險
你是落枕高風險群嗎?醫提醒:伴隨其他症狀當心
動太多或太少皆可能引起 醫教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走另外一條路線回家…打破習以為常讓大腦更靈活!保持睿智的5項生活小事
小便顏色混濁、泡泡多…有問題嗎?7種尿液健康狀況,一次詳解
你有雙下巴嗎? 小心是血管疾病警訊
痛風不能吃豆類製品?醫:限錯飲食對控制尿酸沒用!真正不能吃的是這些
月經量變少,是不是提早進入更年期?醫師教先判斷這些事
常腹瀉、傷口慢好…免疫力低下病毒易入侵!醫師教從生活型態5方面調整
換季就全身癢爆!皮膚科醫認證蕁麻疹7大止癢攻略
2名6歲童發燒腹瀉!原來都有養小烏龜 真相大白了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喉嚨異物感可能與6大類問題有關 醫:這個部位的最要警覺
9種人最易養出膽結石 醫提醒:右上腹部不舒服當心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 復健科醫提醒3情況盡速就醫
手抖、行動慢…恐罹巴金森氏症,一張表自我檢測
總是膝蓋痛怎麼辦? 骨科醫師教日常6招保養
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醫:4種情況要當心,盡早就醫
如何讓大腦得到高效休息 腦神經科醫師給出這個建議
「天邊孝子」批評給壓力,照顧者情緒爆發!轉念5方法
肥胖對血管危害多大?醫:大小動脈都可能出狀況
很少覺得肚子痛表示很健康?3種「病態便秘」快就醫
40歲男為帕金森氏症所苦 深部腦刺激術助恢復生活
4歲男童右側腹股溝發現鼓起未就醫 1年後疼痛不適
洗髮精加水稀釋用更久?皮膚科醫揭「可怕下場」
腳麻腰痛誤為坐骨神經 開刀取15公分國內最大骨盆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