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無聲無息,卻是百病之源,最怕突如其來的心血管疾病釀成致命傷害,主動脈剝離就是最靠近鬼門關的一種。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部主任侯紹敏收治過幾位年僅30歲、40歲的患者,不是罹患高血壓不自知,就是即便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卻未好好監測與控制。於是在工作忙碌、情緒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等危險因子包夾下,突然就發生主動脈剝離送醫急救。
侯紹敏說,主動脈是身體最大動脈,負責將心臟的血液送往全身。動脈的管壁構造可分為內層、中層、外層三層結構,猶如三夾板,其中的內層會直接接觸到血液,一旦內層破裂,血液便會流入內層與中層之間,緊接著將內層與中層一路剝開,影響全身器官的血流供應,嚴重可能致命,「致死率比心肌梗塞更甚」。
最嚴重的情形是靠近心臟的升主動脈剝離,因為升主動脈位於心包膜腔內,一旦發生剝離,容易造成心包膜填塞導致休克,因此高達45%的患者在不舒服的那一剎那就猝死;其餘55%的患者雖有機會送醫急救,但因為每小時會增加1至1.2%的死亡率,因此送醫與等待急救的過程中也面臨生死交關。
另一種型態是指不包括升主動脈之外的降主動脈及其下的大血管剝離,由於較不容易破裂,因此致死率較低,可先經由內科藥物來穩定血壓。
侯紹敏表示,會誘發主動脈剝離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血脂造成的動脈粥狀硬化、先天主動脈狹窄與馬凡氏症候群等,其中高血壓是民眾最能簡單監測與控制,但卻最常忽略的一個環節。
台灣每年約有500名主動脈剝離患者,患者年齡並沒有太大,約莫在50歲至70歲之間,甚至年僅30歲、40歲的青壯年也可能發病;發病原因幾乎都與高血壓沒控制好有關。
侯紹敏說,高血壓是百病之源,40歲後應養成固定量血壓與進行健康檢查的習慣,如有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應考慮提早監測健康狀況。
侯紹敏說,一般而言,主動脈剝離的典型症狀為前胸到後背出現撕裂般劇痛,當出現類似劇痛,且這個疼痛與患者的活動、姿勢都無關,甚至發生呼吸困難、休克暈厥等,自己或旁人就要警覺是主動脈剝離,並立刻就醫。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