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心臟血管

走不動 走會痛 下肢血管通不通?

元氣周報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報導】

案例故事:王媽媽本來就喜歡在假日去溪頭爬山,但最近有幾次她在走了一段路之後,左腳突然感到下肢麻木、無力,待休息片刻後,又能繼續往前走,沒想到走沒多久,症狀再度出現。同行的女兒認為不對勁,帶媽媽求診,醫師診斷是周邊動脈阻塞造成的間歇性跛行。

周邊動脈阻塞 造成間歇性跛行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黃瑞仁指出,隨著飲食西化,罹患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人口增加,加上老化、抽菸等因素,都會導致血管粥狀硬化,造成血管阻塞,例如發生在大腦動脈、頸動脈的阻塞,輕者造成頭暈,重者引發中風;如果發生鎖骨下動脈的阻塞,則會出現上肢無力,量不到血壓;若在腎動脈狹窄,則會引起腎性高血壓與腎衰竭;發生在四肢周邊動脈的阻塞,則是造成下肢無力、行走疼痛,也就是間歇性跛行。

換言之,動脈血管硬化是全身性的,在人體各個部位都可能發生,輕者造成日常生活不便與工作能力的喪失,重者可能有致命之虞。

症狀分四期 嚴重恐面臨截肢

以下肢出現的動脈阻塞為例,台北慈濟醫院周邊血管中心主任黃玄禮表示,它好發於前股動脈、膝膕動脈等處,特別是血管分叉處更容易阻塞而引發病變。這類病人的症狀可以分為四期:

第一期:往往患肢會有發冷、蒼白及輕微的麻木感。

第二期:腿部肌肉因走路或運動而引起短暫性的缺血、缺氧,出現間歇性跛行,包括走路無力、痠痛症狀,可以因休息而緩解,如此症狀反覆出現。

第三期:患者連靜止休息也會持續感覺疼痛,而且症狀加劇。

第四期:末端缺血更為厲害,即使短距離的行走也可能出現腳痛,傷口癒合不良,到最後會因組織壞死而需面臨截肢的命運。

下肢塞住了 腦中風機率增高

黃瑞仁說,通常下肢動脈阻塞的病人,有很高的機率會合併心肌梗塞、腦中風或腎病變的可能性。因此,如果已出現疑似周邊動脈阻塞的症狀,都應該進行整個循環系統的檢查,包括血管超音波、血管攝影及電腦斷層掃描。

至於周邊動脈阻塞的治療,在症狀初期可採用擴張血管或避免血栓的藥物。老菸槍要禁菸,而且千萬別因下肢疼痛而放棄運動,因為如果有規律的運動,它一方面可以改善血管內皮細胞擴張血管的功能,也可以改善骨骼肌的代謝及血液的黏稠度,甚至可增加側枝循環的生成,減少下肢局部缺血的問題。

不過,一旦症狀已逐漸惡化且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並進展為間歇性跛行或有傷口癒合不良等嚴重組織缺血的症狀時,就應該考慮接受氣球擴張術(PTA)或動脈繞道手術的治療。

嚴重缺血者 需考慮手術治療

黃玄禮表示,由於心臟血管支架應用於治療冠狀動脈阻塞已有多年,許多民眾以為周邊動脈阻塞也是以植入支架為優先選擇,但兩者並不可相提並論。

一方面下肢血管支架容易因運動、壓迫而發生扭轉,二方面則是植入支架一年內血管再阻塞率約有10~15%,因此建議以氣球導管為優先考慮,如今醫界更有塗藥氣球,可防止血管內膜增生,但這項治療健保並不給付,自費約7~8萬元。

至於選用血管支架、動脈繞道手術,則是針對氣球導管治療後仍出現血管阻塞,或要處理較大範圍(大於10~20公分以上)的血管阻塞,只是後者可能需取病患自體的大隱靜脈或以人工血管來建立新的血管通道,而且老年人手術會有較高的風險。

▇運動叮嚀

規律步行訓練 每周至少三次

黃瑞仁提醒,下肢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的患者,千萬別因疼痛而完全放棄運動。建議可經由規律的步行運動訓練,每次步行至少30分鐘、每周至少三次以上,而且每次運動以接近最大程度的疼痛為止,如此持續六個月的訓練,就會有明顯的改善。

糖尿病 心肌梗塞 高血壓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