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了就會高血壓?醫師教減壓7步驟,遠離高血壓
先來聊聊血壓。
把心臟想成加壓馬達,家裡水壓太低水不夠用,這時候就要開加壓馬達才能讓供水正常。如果水管有點堵塞又老舊,為了讓供水正常,馬達會瘋狂加壓。這時候!因為水管壓力太大的關係,一不小心就把裡面的髒東西沖到其他更窄的地方塞住。為了使供水正常,馬達更瘋狂加壓,這時的高壓甚至會灌破水管!
我們的血管其實就是水管。年紀越大越硬,裡頭也越多髒東西。把體內細胞想像成我們每個家庭,每個家庭都需要用水,水不夠用會很困擾。這個水在身體裡就是血,細胞缺血就是缺氧,為了避免細胞被悶死,心臟會加壓,這可能就是高血壓的成因之一。
細胞缺氧使血壓上升的原因很多,大多是因為血管硬了、彈性變差了,或是因為血管受到刺激而收縮使阻力增加。講那麼多,無論成因是什麼,總之血壓就這樣慢慢高起來了。
那怎樣血壓算高?血壓根據心臟收縮舒張的週期簡單分成「收縮壓」與「舒張壓」,習慣上都以毫米汞柱(mmHg)為單位。表示方法為「收縮壓/舒張壓mmHg」。我們在任何地方如果好幾次都量到高於 135/85 mmHg,就有可能是高血壓了。
正確的高血壓分界點是140/90mmHg,但高血壓是一個範圍,標準因人而異。如果你年紀輕輕收縮壓就莫名其妙地常常高於130mmHg,可能就要注意囉。
換個角色,我九十歲的爺爺平時量到收縮壓150mmHg,他覺得沒什麼不舒服,這就不需要特別去處理。
好,看到這裡,我覺得我血壓已經高起來了,該怎麼辦?
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已經有高血壓,或是不想這麼快就開始跟醫生一個月一次的感性談心約會。可以試著這樣做:
減鈉
幾乎沒有人知道自己一天吃幾毫克鈉。但當你發現有什麼東西是「越吃越想吃,吃完會很渴」,通常都是太鹹!盡量要避免。另外,少用醬料、少喝湯。
減重
沒有人是故意要胖起來的,但是看到想吃的東西還是會忍不住「吃一點點」。我們要極力避免「打開即食的包裝食品」、「甜食」與「含糖飲料」。還有,不要抗拒油,好油有提供飽足感,「無油料理」會讓我們很快陷入低血糖的飢餓狀態。如果有時真的需要一點點甜食撫慰受傷心靈,提供一個地方媽媽的小方法:與其去小七買金莎,不如挑家有名的甜點店,排隊買個最貴的,因為妳值得。
戒酒
適量飲酒有益身心健康。地中海飲食的標準是一週七杯紅酒。在愛琴海喝紅酒確實很浪漫,但我們下班一般都喝啤酒。建議一般台灣成年人一天啤酒不超過600c.c.,女性同胞們可能還要更少一點。這個量不是絕對,每個人能喝的程度不同。酒量天生,訓練幫助不大。
運動
找幾個朋友,跟他們講自己要開始運動。如果他們開了賭盤,賭你何時發懶,記得也下個注。對自己有信心。設定合理目標,先從「有動」開始吧!每天爬個小樓梯也算喔!
戒菸/空氣污染
現在的菸越來越貴,如果你不是剛開始抽菸,嫌貴漲價了就順便戒一戒吧。此外,研究*顯示交通廢氣造成的空氣污染也會造成血壓上升。原因可能是廢氣中的化學物質刺激造成肺部血管收縮。長期下來對心血管造成的傷害不亞於吸菸。下次見到烏賊車,記得善意提醒駕駛人:「雖然人生苦短,但我還是想再撐一下」。
改善睡眠
長期睡眠品質不佳也會導致高血壓。如果你的枕邊人有打鼾的問題,無論是鼻塞或舌頭後倒,都會讓身體慢性缺氧,血壓也會慢慢高起來。
藥物治療
我們已經努力了好幾個月了,但是血壓還是高高的。醫師,該怎麼辦?
不要擔心,我們可以從嘗試使用簡單的一樣藥物開始。但若你60歲以下,有糖尿病又真的胖了點(BMI>30kg/m2)也許要考慮更嚴格的血壓控制(<130/85mmHg)。如果你已經60歲以上,用藥物控制血壓一樣有好處,但是要注意不要太低。如果你年紀超過80歲以上,血壓則不須太嚴格控制,在沒有症狀下,收縮壓大約在150mmHg附近都是很正常的。藥物使用的原則都是:寧少不宜多。記得維持健康生活、時時量血壓、按時服藥,要停藥時要請教鄰近藥師或醫師噢!
參考文獻
*Chan SH, Van Hee VC, Bergen S, Szpiro AA, DeRoo LA, London SJ, Marshall JD, Kaufman JD, Sandler DP. 2015. Long-term air pollution exposure and blood pressure in the Sister Study.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23:951–958
【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周則中醫師】你的血管壓力大嗎?減壓七步驟,遠離高血壓】

問8健康新聞網
問8新聞網是由一群熱血的醫師所組成,我們涵蓋各大科別,提供有別於一般傳統衛教的醫學知識,另有「免費」線上醫療健康諮詢,並提供一個絕對私密的諮詢空間,只有提問者與該醫師能在線上看到問題,完全保護個人隱私,我們夢想可以藉由我們散播的知識提升國人的醫療常識,改善緊繃的醫病關係與國人健康。https://www.wen8.com.tw/index.php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健保大數據/110年二尖瓣脫垂門診就醫人次10大院所
健保大數據/二尖瓣脫垂治療特色院所
健保大數據:二尖瓣脫垂患者51至60歲最多 71至80歲就醫率最高
手術治療並非一勞永逸 醫提醒二尖瓣修補或置換需謹慎評估
身材纖瘦高挑是高危險族群!心臟科醫師詳解二尖瓣脫垂常見症狀、治療重點及預防方法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
8成以上成人曾心悸 醫師:合併這4項症狀快就醫
中風後該如何復健?如何避免再度中風?專家教你怎麼吃才能顧及營養與健康
疫情高峰胸悶不想進醫院 70歲老翁差點出大事
健檢膽固醇數值總是紅字?教授解析數字過高原因
餐廳女服務員左腳比右腳粗一倍 診斷為深部靜脈栓塞
中過風的人再次中風風險高?留意心房顫動高風險因素
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至130/80 醫揭今年最新指引2重點
大便用力導致腦出血 醫籲高血壓患者慎防便秘
一包鱈魚香絲,竟有可能讓你「高血壓」!營養師教5招預防心血管疾病
胸悶以為染新冠,昏迷竟是心肌梗塞!醫師教分辨二者最大不同
急性腦中風做對兩件事 降低腦損傷與失能打119送醫、讓可決策者同行
你真的會量血壓嗎?1張圖教你正確測量血壓,測量前30分鐘不能吃「1食物」
宿疾復發幸心導管手術及時搶救 醫籲落實定期追蹤
遠離壞膽固醇!國內最新臨床指引公布 超標指數再加嚴
8旬老婦血管阻塞變象腿 機械除栓術讓雙腿復原
一走就喘、乾咳不停 檢查發現肺比身體老20歲
喘咳血腫暈 恐是肺高壓警鈴響
猜你喜歡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男大生無故翹課還想尋短 檢查發現是躁鬱症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