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與腸胃炎傻傻分不清?!2招遠離大腸激躁症
出現腹痛、腹瀉時,通常會直覺認為得了腸胃炎,但其實,也可能是大腸激躁症惹禍。台灣腸躁症普遍盛行,全球排名名列前茅。根據《營養藥理學與治療學》期刊指出,依據羅馬第二型診斷標準,台灣大腸激躁症盛行率約22.1%。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副主任陳醒荷表示,患者長期反覆或交替出現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症狀,對工作效益和生活品質都造成莫大的影響;研究發現,腸躁症患者與無腸躁症者相比,發生睡眠障礙的情況高出2倍;罹患腸躁症的患者(55.4%)比沒有罹患腸躁症的人(34%)更常諮詢醫師。
臺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專任主治醫師曾屏輝指出,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腸胃功能性障礙,其確切成因不明,一般認為與壓力、情緒、睡眠、腸道菌叢異常、腸道發炎或感染、飲食習慣不佳等有關,導致胃腸動力異常、腸道敏感性增高等,而出現腸躁症。
目前臨床上並無確切根治大腸激躁症的治療方式,曾屏輝建議,可透過藥物治療,如服用止瀉止痛、抗痙攣、精神科藥物等;並試著利用心理治療、規律運動來排解壓力;除此之外,利用飲食改善幫助緩解腸躁症症狀也是必須的。
腸躁症之多少?診斷標準看這邊!
★ 主要條件
√ 症狀至少在6個月前開始
√ 在過去3個月內平均每周 至少1天的復發性腹痛
★ 合併條件
□ 腹痛、脹氣與排便有關,排便後會暫時紓解
□ 排便次數改變,如便秘或腹瀉
□ 大便形態改變(硬塊、稀軟便或水便)
症狀符合上述「主要條件」且於「合併症狀」中3項符合2項以上者,即可診斷為腸躁症問題!
提供/曾屏輝 依據/羅馬準則第四版(Rome IV Criteria, 2016)判斷標準
奇招1 低腹敏三階段飲食(Low FODMAP diet)
曾屏輝表示,根據澳洲蒙納許大學發表最新低腹敏飲食的研究,證實相較於標準飲食,86%腸躁症患者採行低腹敏飲食後症狀獲得改善;2017年英國研究指出,至少有10項隨機對照試驗顯示,50~80%的腸躁症患者在實施低腹敏飲食後,不適獲得緩解;另一項針對運動員的研究顯示,半數運動員排除至少一種FODMAP食物,可改善80%腸道不適症狀。
什麼是「低腹敏飲食」?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解釋,FODMAP(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 Disaccharides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是指存在於食物中的一群短鏈碳水化合物及糖醇。經研究證實,FODMAP攝取過多可能造成腸胃道敏感,因此取之諧音「腹敏」。
腸躁症患者攝取過多時,易發生FODMAP無法在小腸被完全吸收而直接進入大腸,帶入水分造成腹瀉,經過腸道細菌發酵後產生氣體引起腹脹、腹痛。但並非所有FODMAP都是腸躁症誘發因子,情況因人而異,取決於個體對該食物的腸道敏感度。
許惠玉表示,「低腹敏飲食」並非只是避免攝取特定食物,而是必須在醫師、營養師建議之下分三階段進行,以找出患者對個別食物腹敏狀況,提出相應之飲食建議。
低腹敏三階段飲食
第一階段:完全執行期(Restriction)
患者必須完全避免高腹敏食物,通常要1週以上才會見效。
第二階段:重新適應期(Reintroduction)
將FODMAP重新逐一加入患者餐食中,測試病發原因,目的是找出患者對個別食物腹敏狀況,為期約6-8週。
第三階段:個別化時期(Personalization)
重新整合第一、二階段結果 ,找出患者對個別食物腹敏狀況,提出相應飲食建議。
哪些食物含有FODMAP?
O-Oligosaccharides(寡糖,如果聚糖及半乳糖寡糖):小麥、裸麥、大麥、韭蔥、紅蔥頭、蔥白、大蒜、豆類等。
D-Disaccharides(雙糖,如乳糖):含有乳糖之製品,如牛奶、奶粉、優酪乳、卡士達、冰淇淋等。
M-Monosaccharides(單糖,如果糖):大部分含糖飲料,以及果糖含量較高的水果,如芒果、西瓜、蘋果、梨等。
P-Polyols(多元醇,如山梨糖醇和木糖醇等):蘋果、梨、油桃、李子、白花椰菜、無糖口香糖等。
奇招2 攝取足量蔬果維持腸道好菌相 遠離腸躁超有感
曾屏輝指出,當飲食不均,或者面臨壓力時,可能會改變免疫系統功能及腸道生理,進而影響腸道環境的不穩定,致使腸道菌叢生態失衡,進而導致慢性腸道功能障礙,不可不慎!
2017年發表於《Nutrients》期刊的研究指出,腸躁症發生與西方飲食(Western Diet)有正相關,吃越多高油脂、高精緻糖分食物,越容易發生;另一項2018年伊朗的研究則指出,當膳食纖維攝取較高,腸躁症發生率較低,因膳食纖維能有效增加腸菌多樣性,提升好菌比例,促進腦-腸軸功能健康。
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有腸胃道問題困擾者,其蔬菜與水果攝取均較無困擾者少,顯示蔬菜、水果攝取份數與腸胃道困擾之發生成負相關。但根據最新營養健康變遷調查結果,19~44歲成人每日攝取蔬果份量,攝取量僅達衛生福利部公告「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攝取量的1/3,嚴重不足。
許惠玉強調,攝取足量蔬果能建立腸道好菌相,打好腦-腸軸功能根基,以遠離腸躁症威脅。建議多攝取選擇富含水溶性纖維、維生素C、維生素E、酵素、多酚類的水果,如柑橘類、番茄、木瓜、奇異果等,有助於建立腸道好菌相。
水果內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有助於腸道黏膜形成,阻隔有害物質,並幫助排便;維生素C、E,具有抗氧化、抗發炎之能力,能強化消化道免疫力;水果酵素則有助於蛋白質消化等。
多酚類則可抑制腸道內病原體滋長並促進益生菌生長,更可能進一步與維生素C交互作用,協同抑制病原體,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鏈球菌、沙門氏菌等。
未經腸道消化反應的醣類,可作為益生元,刺激腸道後段益生菌生長或活化,或是經過共生菌群發酵作用後,選擇性促進益菌生長,提升腸道好菌比例與多樣性,好處多多。
(諮詢專家/臺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專任主治醫師 曾屏輝、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 許惠玉、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副主任 陳醒荷)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KingNet國家網絡醫藥,是一結合醫療、藥品、保健、養生的行動網絡平台,並經營華人醫療界最具規模醫藥諮詢,擁有1500位專業醫療人員,提供民眾在線免費醫療諮詢,致力健康醫療衛教之推廣,深受民眾與醫界信賴。 網站擁有超過6萬筆中西藥藥典,及上萬筆常見疾病及醫護名詞,破解艱深的醫療與用藥相關專有名詞,讓醫療更貼近群眾!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網站】:https://www.kingnet.com.tw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kingmedical/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接觸血液、體液恐感染C肝!出現噁心感、倦怠應警覺
共餐會被感染?肝炎患者遭汙名化
苗栗女長期節食後猛吃高纖蔬菜 腹脹嘔吐掛急診
吃米血上背痛竟是胃病轉移!醫曝轉移原因及胃痛避吃食物
男子罹患肝腫瘤 微波消融術10分鐘讓肝腫瘤壞死
玩社群、走進偏鄉防治肝炎,吉立亞醫藥─亞太ALL4LIVER獎助計畫推動B肝識讀
肛門有突出物可能是痔瘡 若出現這些症狀需就醫
便祕不只傷身也傷腦,導致憂鬱?醫:5招養成腸道好菌顧好腸道健康
婦人誤食4公分魚刺刺破肛門口直腸 竟導致終身洗腎
右下腹痛超過1天不要忍!闌尾炎初期像吃壞肚子 闌尾破裂恐嚴重感染
沒紅字就代表肝臟健康?醫師詳解何謂肝功能指數
憂慮小孩染疫頻拉肚子 醫:焦慮引起的大腸激躁症
吃肝補肝?認識肝臟10個作用 想要護肝排毒該吃什麼、哪些不該吃?
老婦腹痛但因疫情不敢住院 病情加劇發現罕見小腸穿孔
常常便秘怎麼辦?成因有哪些?營養師教你從日常生活養成8個好習慣,讓便秘不再找上你!
不喝酒就沒有脂肪肝?小心落入飲食陷阱!聰明吃、規律動,醫教4大預防秘訣
你被大腸癌盯上了嗎?醫:出現6大警訊要注意,5大族群要當心!
簡榮南:B肝用藥停不停 讓證據說話
簡榮南/固定療程或長期治療?B肝治療的省思
健保大數據/110年膽結石門診就醫10大院所
健保大數據/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特色院所
到底要不要開刀?切除膽囊後不能吃油?醫詳解如何應對膽結石
健保大數據/膽結石切除膽囊 沒必要使用達文西手術
61歲至70歲為膽結石發作高峰 醫揭膽結石常見共病
藥物縮小膽結石不見得是好事!醫:更易卡在膽管
膽結石需要積極處理嗎?醫詳解膽結石症狀及如何治療與預防
老是「解放」不出來?營養師推薦4類「腸道順暢」食物,解除便秘危機
老翁半年2度總膽管結石 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取石
急性腸胃炎個案增 醫師籲勤用肥皂濕洗手
用藥三年後先停藥還是繼續用藥?B肝治療指引 研究及臨床權威世紀大辯論
猜你喜歡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十大死因「糖尿病」年增11% 「血糖難自控」恐成主因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QA/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的新興傳染病「猴痘」,一般人如何預防?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