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多久沒大便才算便秘?
所謂「便秘」到底是什麼呢?醫學界的定義是「超過三天以上不大便」就叫做便秘。但有些病人每天都大便,大便卻像羊屎一樣一顆一顆的,這樣的狀況一般人也都會稱作便秘,不是嗎?所以便秘其實可以有很多種定義,最常見的有三種:
定義 1 :三天以上不大便。這是醫學界通用的定義。
定義 2 :大便的質地很硬。
定義 3 :雖然每天都有排便、大便也不硬,但依舊需要蹲很久的廁所、用盡吃奶的力量大便。
其實廣義來說,只要是長時間沒有排便,或是有了便意卻無法順利排便,那麼就都可以歸類是「便秘」的現象。
容易便秘的五大族群,你是否也是其中之一?
有「便秘」煩惱的不只你一人!平常來找我就診的病人中,大概有35%是屬於便秘狀況的。而在這之中,只有35%可能是「實質器官性」問題,例如痔瘡、肛裂、發炎、腫瘤等,需要治療;而剩下65%到70%都屬於「功能性」的便秘,可能因生活飲食習慣所導致,例如水喝不夠,或青菜、水果攝取不足等因素,不算是真的因疾病問題所引起。以下就來談談較會有功能性便秘的五大族群吧!
族群 1 :女性
跟男性相比,女性比較容易便秘。這主要是因為男女先天的生理構造不同,女性的先天腹肌較薄,肌力比男性弱,推動腸道蠕動的力量相對較弱。此外,男女賀爾蒙差異也是一大因素。女性經期前與懷孕時,體內分泌的黃體素會抑制大腸蠕動,導致便秘。孕婦也因為子宮擴張,使得腸子受到壓迫,造成排便困難。不過因懷孕引起的便秘,通常在分娩以後子宮不再壓迫,所以會自然痊癒。
當然,除了女性以外,男性也可能會便秘。年紀大的男性容易因前列腺肥大,導致溢尿和頻尿。有些人頻尿就會不想喝水,水分不夠使得大便過硬,形成所謂的「鑲塞性便秘」。
族群 2 :老年人
年紀越大,就會越容易形成便秘。由於年紀大的人腸道神經比較不敏感、肛門括約肌的力量比較鬆弛,或是腸胃道的蠕動比較慢,導致容易便秘。這時只吃蔬菜等纖維,反而會造成老年人腸胃消化的負擔,建議根據身體狀況,攝取適量的油類來潤滑腸道、促進通便,同時也可以讓腸子更順利地吸收養分。
族群 3 :水分攝取不足者
除此以外,水分攝取較少者,會比較容易便秘。因此,若是工作環境缺乏水分的人(例如身在無塵室中的工作者),因為水分吸收得較少、又常必須憋尿、憋便,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就容易有便秘、甚至尿道感染的問題。
族群 4 :副交感神經不活躍者
自律神經,為不受大腦控制的自主神經,它是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者組成的。人興奮的情況下會導致交感神經活躍,放鬆的情緒則會助長副交感神經的活動,兩者的關係像蹺蹺板一樣,呈現「當一方活躍,一方就休息」的消長狀態。進食後,腸胃會自動進行消化與吸收,透過副交感神經來刺激腸胃蠕動。若長期交感神經活躍、副交感神經低下,使腸胃功能下降,就會形成便秘。換句話說,只有在放鬆狀態下,讓身體順利切換至副交感神經活躍的模式,腸道才會蠕動。
族群 5 :服用精神疾病藥物者
若有在服用精神疾病的藥(譬如神經系統的藥物),也比較容易形成便秘。我們是透過副交感神經去刺激腸胃道蠕動,但有些精神性的用藥會抑制副交感神經,導致腸胃道沒有那麼敏感、無法順暢蠕動,也就容易出現便秘的情況。
影響排便順暢度的三大因素
影響排便順暢度的因素 1 :大便的質地
大便如果水分不夠、形狀較硬,排便起來當然就會比較不順暢。那我們如何知道自己攝取的水分是否足夠呢?一般來說,成年人一天大概要喝到2000c.c.的水才算足夠,但也會因排汗、排水的情況有所不同,如果自己也搞不清楚一天要喝多少,可以觀察自己的小便。假如小便的顏色清澈、較淡,就表示水分是夠的;而如果小便的顏色有一點點黃,就表示水分不夠。
此外,糞便的性質和纖維素的攝取也很有關係,因為纖維素能夠吸收水分帶進腸道,若纖維素不夠,無論喝進再多的水分,都難以吸收到腸道裡面來,形成的糞便也就會比較硬。
影響排便順暢度的因素 2 :身體的先天結構
排便順暢與否跟身體結構也有關係。例如有些婦女直腸、陰道之間的「直腸陰道膈(rectovaginal septum)」比較鬆弛,所以排便起來也就比較困難。相較之下,男性比較不會有這些問題,因為男性的直腸前面是前列腺,是個比較強韌的組織,因此比較不會形成力矩上面的阻礙。有些婦女排便時,會習慣用雙手從肚子的前面往後壓,就是因為希望把力矩往下推。我們排便的時候,外括約肌的力矩必須往下,把糞便推出去,而如果女性陰道處的隔板較鬆弛,其力矩就有可能「往前凸」而不是往下推,排起便來就不順了。
影響排便順暢度的因素 3 :肛門口的傷口
肛門口的情況也會影響到排便。例如有肛裂問題的人,在糞便經過肛門時就會很不舒服,讓他潛意識也會不敢排便。而有些人肛門處的痔瘡很腫,每次大便都會「卡」在那裡,讓他不知不覺地對排便感到排斥,而久不排便的結果就是便秘,便秘會讓肛門更疼痛,這麼一來,便形成惡性循環了。
「宿便」是什麼?時常便秘就會有宿便嗎?
宿便是什麼呢?近年來,一些業者或非主流的醫療保健資訊為了推行服務,產生各種似是而非、未經證實的說法。「宿便」就是其中之一,其實我們醫學裡面並沒有所謂「宿便」這個名詞。有許多患者誤以為腸道裡的大便就是「宿便」,但事實上腸道裡面本來就會有大便,我們在做大腸鏡的檢查之前也都必須把病人腸道中的大便清除乾淨,這都是很正常的!
常有人問說:如果消化不順而形成宿便,就會累積很多毒素在身體裡嗎?我會告訴病患,只要排便從一天三次到三天一次都屬於正常的範圍,更不會有什麼「太久沒大便就累積了毒素在身體裡面」這種事,大便並不是「毒」,而是代謝完的產物。
簡而言之,「宿便」一詞並不存在於醫學,也未經證實,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才是最基本的養生之道。例如:平時應多喝水、多吃青菜水果、多運動,還可適量攝取優格,來增加腸內益生菌的數量。當然,若有不適,仍然應該選擇就醫,經由醫師的專業診斷,以對症下藥。
關於《順暢力》
怎麼健康吃?怎麼順暢排?
讓超過20年經驗的專業醫師告訴你:胃腸好,人不老!
.8種便便自我檢測法,腸道健康一目了然
.16種健腸自療蔬果汁,對症下藥才有效
.3大運動按摩訓練,舒緩不適有秘方
只要擁有好「腸識」,自然順暢又舒適!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