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愛滑手機,不小心玩到入睡,恐傷身!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表示,手機裡的藍光會刺激眼睛,使褪黑激素分泌量減少,除了影響睡眠品質,也會干擾血糖調節。研究顯示,長期在亮光環境中入睡,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67%。
只是睡前滑手機,有這麼嚴重嗎?魏士航指出,天冷,不少人會鑽進被窩滑手機、追劇、看電視,不知不覺就在光亮的環境中睡著。這樣的習慣看似無害,但其實是默默讓身體累積風險。暴露在藍光中,可能會讓空腹血糖升高,同時降低胰島素敏感度,導致代謝功能紊亂,增加肥胖、糖尿病等疾病機率。
夜光擾亂生理時鐘 血糖控制隱藏破口
這項刊登於「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Europe」的研究,由英國生物樣本庫蒐集近8.5萬名受試者、追蹤長達近8年。研究團隊以光感測器記錄受試者夜間光線暴露量。結果發現,夜間暴露於光線愈多,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愈高;若與在完全黑暗環境下睡眠的人相比,風險高出了67%之多。
魏士航說,夜晚的人造光包含手機、平板、電視螢幕光及室內照明與路燈光害等,會干擾體內的生理時鐘,抑制褪黑激素分泌,讓身體無法進入休息狀態,進而影響胰島素敏感性與血糖代謝。如果習慣晚睡或睡眠時間不固定,身體長期在半休息、半清醒的代謝狀態中運作,糖尿病風險自然提高。
「夜間光線干擾是隱藏的破口」。魏士航強調,許多人以為控制飲食與規律運動就能穩定血糖,卻忽略了光線的危害。長期接觸光源睡覺,會降低褪黑激素的分泌,削弱身體的防禦機制,當身體的晝夜節律被打亂,除了影響白天精神與食欲,更容易攝取過多熱量,導致體重上升與代謝惡化。
良好睡眠光線管理 應和運動飲食並重
也有研究發現,眼睛的視網膜細胞對藍光相當敏感,會把「想吃甜食」的訊號傳送到腦部,提高罹患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魏士航指出,光線可能是一種「慢性壓力源」,尤其是藍光,影響新陳代謝。身體的修復在夜間睡眠才真正開始,為了健康,應盡量避免光線干擾,關燈並讓環境全暗最好。
血糖無法控制,大多原因是來自於「身體的晝夜節律失調」,魏士航表示,良好的睡眠與環境光線管理,應該飲食和運動並重,才能真正維持血糖穩定。若在改善飲食與作息後,仍持續出現入睡困難、早上起床後口渴、疲倦或體重上升的情況,建議進一步到醫療院所進行代謝檢查,找出血糖與睡眠節律失衡的根本原因。
4大關鍵修復代謝防糖尿病
1.營造睡眠環境:保持臥室黑暗,必要時使用遮光窗簾或眼罩,並確保室溫舒適,有助於褪黑激素正常分泌與深層睡眠。
2.控管電子產品:睡前1小時盡量遠離手機、平板或電腦等螢幕,減少藍光暴露。若無法避免,可開啟夜間模式或使用藍光濾鏡眼鏡。
3.增加日照與活動量:白天多接觸自然光、保持規律運動,除了能幫助生理時鐘「重新校準」,也可促進能量代謝,有助改善夜間睡眠品質。
4.調整飲食節奏:攝取足夠蔬菜與蛋白質,避免高油、高糖、高脂食物,穩定血糖曲線。睡前2至3小時不進食,減少夜間代謝負擔。
‧單身男和父母同住「40歲存到800萬」外甥一句話讓他懷疑人生
‧82歲女醫靠一碗無鹽蔬菜湯「不吃藥降血壓」要領是把湯當藥喝
‧冬天窗戶滿滿水氣擦不完?塗上一層常見家用品 逾1個月不結露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