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聽健康
冬天晝短夜長,會牽動大腦「血清素」及「褪黑激素」兩種神經荷爾蒙,造成情緒低潮。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一般精神科醫師李俊宏說,冬季時,由於血清素及褪黑激素分泌紊亂,且人際互動、社交生活及運動量減少,對於體質敏感、脆弱的人來說,容易出現「季節性情緒失調」,增加憂鬱、焦慮的情形,因而就醫人數約增加二至三成。
李俊宏指出,大腦在白天、日照充足下,會分泌較多保持清醒及心情愉悅的「血清素」,以維持心情愉悅及穩定;但到了晚上八、九點,大腦為了調節中樞節律、生理周期,「褪黑激素」分泌會較為旺盛,大腦逐漸處於關機的狀態,自然而然有想睡覺的感覺。
但進入冬季後,白天日照時間縮短且光照不足,導致血清素分泌不足、濃度偏低,容易出現精神不濟、提不起勁等現象;反之,天黑時間提前、夜晚變長,使得褪黑激素原本在晚上八、九點分泌到達高峰,卻提早至下午三、四點,導致生理周期混亂,常從傍晚開始精神昏沉、提不起勁,晚間原本應有的休閒與社交活動都被壓縮,惡性循環下,情緒容易低落。
李俊宏說,北歐等國家每天日照時間僅二至三小時,「季節性憂鬱」或冬季憂鬱會變得更為嚴重;台灣雖位處亞熱帶,整體季節性憂鬱程度不如高緯度國家嚴重,但台灣北部陰雨多、雲層厚、光照少,對於民眾情緒的影響較南部明顯。
除了光照因素,人際互動、社交生活及運動,可以增加血清素及腦內啡的分泌,也就是所謂的快樂荷爾蒙,一旦天冷、下雨使人不願外出,社交活動明顯減少,對於體質敏感、脆弱的人來說,更容易出現季節性情緒失調,增加憂鬱情形。
食物也可能是季節性情緒失調的原因之一。李俊宏說,民眾冬天喜歡吃薑母鴨、麻辣鍋等高油脂、高碳水化合物暖身,但這類食物容易造成飯後倦怠及身體負擔,懶得動而降低活動量,情緒更易低落。
李俊宏說,「季節性情緒失調」症狀有疲倦、嗜睡、注意力下降、體重變化,或情緒低落、對有興趣的事物興致缺缺;病情嚴重時會出現無助、無望或自殺念頭,若症狀持續二周以上,需就醫尋求專業協助。發現身邊的親友情緒不佳,應多留意,有無長時間賴床、訴說心情差或隱約透露負面念頭等。臨床觀察,原本憂鬱病情穩定的人,秋冬時節的情緒也較易波動,就醫人數約增二到三成。
冬季若出現憂鬱、焦慮情緒波動時,醫師會進行階段性的藥物微調,如精神用藥或褪黑激素相關治療等,以避免症狀惡化、影響學業與工作;待氣候與作息穩定,再逐步調回。相較於任由症狀惡化導致功能崩解,短期精準微調更能保護日常生活與自我效能,患者不需擔心「冬天加藥」會有藥愈吃愈多的情形。
李俊宏以一位男大學生為例,他有輕度憂鬱病史,進入冬天後課堂專注力下降、常早早想睡、對社交與社團提不起勁,並因陰雨不運動,心情愈來愈低落。門診評估後,建議增加白天戶外散步、固定每周三次室內運動、調整晚間照明;同時微調藥物穩住生理節律,讓作息與情緒逐漸回穩,待春季來臨再視情況調回原先用藥。
李俊宏特別提醒患者,一旦出現自殺意念時,請立即就醫,別讓季節性情緒失調難以收拾。
冬季若持續下雨無法曬太陽,有哪些「替代性提振情緒」的小方法?
李俊宏說,日常調整方面,第一要務仍是「補光」與「動起來」,建議白天把握晴朗時段,做好保暖出門散步、讓眼睛直接接受自然光照,並安排散步、與人聊天等社交接觸與運動;若天候不佳,則以「室內替代方案」維持習慣,如至運動中心、室內球場或健身房,固定頻率讓身體產生腦內啡與穩定情緒。
另外,冬天若要避免太早入睡、過早起床,可善用照明調整居家環境,如晚間避免太早將燈光調暗,改以偏白光的燈源、足夠的照度延後精神昏沉,協助睡眠節律平穩。而秋冬就明顯惡化的族群,醫院提供的光照治療或可攜式家用光照儀,在醫囑下也能成為輔助工具,有助於規律化生理節律。
‧單身男和父母同住「40歲存到800萬」外甥一句話讓他懷疑人生
‧82歲女醫靠一碗無鹽蔬菜湯「不吃藥降血壓」要領是把湯當藥喝
‧冬天窗戶滿滿水氣擦不完?塗上一層常見家用品 逾1個月不結露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