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聽健康
國內安眠藥用量越來越大,顯見睡眠已成現代人最難修習的功課之一。壓力、不良習慣、老化等生心理因素,都會影響睡眠品質,失眠不只影響日常生活,更對健康有許多傷害。一年之始,從學習好好睡覺開始。
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鄭琬霖表示,2022年發表在世界睡眠協會《Sleep Medicine(睡眠醫學期刊)》中的一篇研究顯示,全世界約有10%的人罹患失眠症,30%人口曾受失眠症狀所苦;而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在2017年調查,台灣失眠盛行率約11.6%,與世界平均差不多,初估至少有200萬人受慢性失眠之苦,而不同年齡層的失眠盛行率也稍有不同。
她提到,台灣睡眠醫學會歷年來針對不同族群的失眠調查,發現60至69歲年長者中,高達22.7%有慢性失眠情形;青少年罹患慢性失眠的情形較少,約2.8%,但也有高達24%人口有過失眠經驗。
鄭琬霖說,大多數失眠都有背後原因,常見的原因包含壓力、生活作息紊亂等,像是頻繁改變輪班模式,就是俗稱的「花花班」,易導致人體生理時鐘紊亂,使輪班工作者該睡的時候睡不著,工作時又精神不佳。
尤其,長期壓力會透過下視丘垂腺腎軸影響體內腎上腺濃度,導致精神緊繃無法放鬆,也會影響入睡時間與睡眠品質;且任何一種精神疾病,包含焦慮、憂鬱等,或是慢性生理疾病(如腎病、疼痛)都可能與失眠相關,年齡越長,生理因素的占比越高;除了疾病因素,由於體內的褪黑激素會隨著年齡增長、分泌減少,也會導致睡眠變淺、深層睡眠變短等生理改變。
鄭琬霖指出,專家曾嘗試定義睡眠時間的標準,但每個人的睡眠狀況不盡相同,只要主觀睡眠滿意、白天精神好、總睡眠時數不偏離平均太多,都是可以接受的睡眠品質。例如,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26至64歲成年人,每天需要睡7至9小時。
她認為,現在有許多方式可以間接檢測睡眠的品質,包含睡眠多項生理檢查,會請個案在醫院睡一覺,以腦波圖(EEG)、眼動圖(EOG)、肌電圖(EMG)、心電圖(EKG)、胸腹呼吸動作、血氧濃度(SpO2)等多項數據紀錄,區分睡眠分期(sleep stage)。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睡眠障礙的階段,以及處理潛在的問題,如呼吸中止症。
鄭琬霖分享,若想要改善睡眠品質,可在晚餐後運動,體溫會透過運動提高,隨後下降時可以促進睡意,幫助身體進入深層睡眠。不過,運動與睡眠時間太近,會導致太過興奮而干擾睡眠,建議運動結束到睡覺前,最好間隔2小時。
最後,建議在睡前一個半小時就進入準備狀態,避免使用3C用品,嘗試做瑜伽或呼吸練習等協助身體放鬆,這些方法共同目標是幫助身體與大腦在一天結束時恢復平靜,遵循生物學原則促進自然睡眠,持之以恆,就能顯著提升睡眠品質,減少失眠困擾。
「睡眠監測」已幾乎是所有市售穿戴裝置的標準備配,大多可以提供睡眠時數、深睡淺睡比例等資訊,這些數據雖可以作為參考,但準確度仍不一,建議民眾在判讀這些資訊時,仍應跟自身常態睡眠情形及主觀感受作比較。
有許多研究嘗試確認這些裝置的準確性,大多認為睡眠型態越健康的人,數據才更有參考性。
鄭琬霖提到,客觀數據與主觀感受仍可能有誤差,因此,目前診斷失眠仍以主觀報告為主,若每周有三個以上的夜晚有入睡困難、頻繁中斷,或睡眠時數短等症狀,就達到失眠症的診斷。
民眾想要自己評估是否可能有失眠情形,則可參考失眠症自我評量表,評估過去四周內的情形,13項中有兩項為「經常」或「總是」,就應向醫師諮詢。
鄭琬霖強調,若失眠已嚴重到影響日常作息,就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考量方便性,可先至家醫科進行初步評估,若短期使用一個月助眠藥物後,仍有失眠情形,則建議到精神科做下一步評估;若懷疑有呼吸中止症或其他特殊睡眠障礙,則可至醫院的睡眠中心進行多種睡眠檢查。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