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出版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晨星出版
【文/摘自晨星出版《別讓焦慮症毀了你》,前衛福部桃園療養院精神科醫師林子堯】
不斷想起、不斷害怕...
根據醫學統計,平均約有百分之八的人一生中就曾得過創傷後症候群率。換句話說,每十二位民眾就有一位可能罹患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雖然絕大部分是發生在成人早期,但女性得到的比例較男性為高,女性約為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二,男性約為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六。有學者認為,男性之所以比例較低的原因是因為男性較少主動尋求醫療協助,容易被低估的緣故。
嚴格說起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幾乎沒有年齡的限制,只要在嚴重的天災人禍後,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口比率就會大幅增加。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3大類型
典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類型,主要有「重複型」、「逃避型」和「過度警覺型」。
● 重複型
患者會持續重複地體驗創傷事件的傷痛,像是以回憶、惡夢、或突發性的痛苦。患者在接觸與創傷事件相關的類似時空背景,都很容易重新經歷當初創傷的心理痛楚。
● 逃避型
患者可能會持續地逃避與創傷事件相關的刺激、思想、感覺或活動,(比方說九二一地震的倖存者不敢去南投集集、不敢看到倒塌的房屋、不敢聽到跟地震有關的話題)。另外一個極端就是患者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造成對外界反應感情麻木,甚至人際關係疏離,對任何事物都失去興趣。
● 過度警覺型
患者會持續性過度警覺,包括緊張、失眠(無法深睡)、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驚嚇等。
心理創傷是主要因素?
先前我們曾提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常來自「天災」或「人禍」,而男與女不同的地方在於男性有不少心理創傷來自戰爭或打鬥,女性的創傷則有不少部分來自於被強暴或被攻擊。
然而,並非每個人經歷創傷事件後都會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同樣的壓力,有的人歷經創傷壓力後身心飽受煎熬,有的人卻覺得沒什麼,這跟每個人的韌性、人生觀及經驗有關。比方說,同樣是天災後的倖存者,有的人會高興大難不死,但有的人會有強烈的罪惡感(憑什麼只有我活下來?我對不起那些死去的人),這種想法會讓倖存者感到挫折及憤怒,容易演變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相反地,某些被一般人認為是「小事」的事件,對某些人來說,卻可能是壓力極大的創傷經驗,可能也因此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這是很重要的概念,換句話說,雖然創傷事件本身,不足以造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但患者卻對創傷經驗有著強烈的情緒反應(如害怕、逃避或恐懼),此類型也有可能構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人生經歷中重複「卡關」
人生中有很多「關卡」,某些宗教或哲學人士認為生命中的難關是「人生必須學習的課題」,而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通常無法接受或理解所遭遇的創傷經驗,也因此無法真正面對且完整的度過那次創傷經驗,彷彿永遠就在某段人生經歷中重複「卡關」。
因此每次遇到相似的事件或經驗,患者都會感到極大的痛苦與壓力,原本創傷事件是個中性刺激事件,但是由於患者的強烈情緒反應,讓這個事件與恐懼與焦慮連結在一起,產生了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之後只要患者接受到相關事物的刺激,就會造成同樣的情緒反應,進而逃避類似的情境。再者,藉由逃避相關的刺激,可能會造成患者得以避免一些負面情緒,此外還獲得他人的注意與同情、進而間接強化這個制約反應,加強它們的連結。
研究發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病患,通常體內「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的內分泌系統皆出了問題,血中的正腎上腺素濃度及尿中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濃度比一般人還高,而這兩者是大腦在遭逢壓力時會釋放的內分泌激素。而另外也發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病患,血中腦內啡(ndorphin)濃度比一般人還低,(腦內啡就是俗稱人體天然嗎啡,可以讓人感到快樂及愉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