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聲/ Podcast

🎧|母子糖友頻尿丟工作!刻在心裡的糖尿病4迷思

聽健康

00:00/00:00

有對罹患糖尿病的母子從事勞力工作,為控制糖尿病,長期服用具有保護心、腎功能的排糖藥物,因此類藥品是藉由泌尿道排出糖分,可能有頻尿的狀況,母子因此引起老闆質疑而丟了工作;後來兒子轉職外送員,長期在戶外工作,因天氣炎熱狂喝手搖飲,再次回診時糖化血色素竟增加4%,所幸醫師了解原因後,重新調整治療方式,避免血糖危機爆發。

🎧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

4大常見迷思 阻糖友就醫、控制血糖

根據統計,目前台灣糖尿病患共近220萬名,每10人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但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表示,社會大眾對糖尿病的誤解將導致病患延遲就醫,或血糖控制不佳,故須加強衛教宣導,也鼓勵民眾定期健檢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糖尿病常見4大迷思:

Q1.:糖尿病永遠不會好?

A:早年糖尿病發現時多已晚期,但現今治療方式多元,即使無法痊癒,仍能有效控制血糖。

Q2.:一旦用藥,就需用藥一輩子?

A:先透過藥物控制血糖,並調整飲食習慣、生活型態後,若糖友不用藥依舊保持良好的習慣,病情穩定,就不需再用藥。

Q3:吃得少就能控制血糖?

A:不一定,當身體沒有充足的醣類作為能量來源,肝臟會分解肝醣產生葡萄糖,而葡萄糖又無法進入細胞被適當利用,就會累積導致血糖上升,因此吃得少不如吃得對,像是改攝取低GI(低升糖指數)食物,或是多吃纖維素,不僅促進排便,也增加食物停留在胃部的時間,延後小腸吸收,以控制血糖。

Q4:糖友吃藥會傷腎?

A:醫師會選擇最適合糖友病況的藥物,且台灣洗腎人口裡,將近一半是糖尿病控制不好演變而來,因此糖友反而需要用藥預防腎病變。

糖友注意4項營養指標 全家人「吃得平等」更健康

此外,糖友進食時多以為只需注意糖分,但歐弘毅提醒,總熱量、碳水化合物、脂肪、鈉等4項營養指標更重要,尤其總熱量一天不超過2000~2500大卡,避免肥胖讓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佳,並增加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風險,「以一天三餐來算,一餐不能超過700多大卡,但一杯珍珠奶茶即使無糖,也有500大卡,十分驚人。」而鈉會引起血壓升高,讓糖友合併高血壓,同樣也須注意攝取量。

先天基因以及相近的後天生活環境、飲食習慣,會提升糖友家人的罹病機率,但若特別分開健康人、糖友的餐點,可能讓糖友感到「餐桌上的不平等」,所以歐弘毅建議,糖友看診時,家裡負責煮飯的人能一起陪同,設計適合大家的菜單,不僅讓糖友控制病情,也讓健康人達到預防糖尿病之效。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表示,社會大眾對糖尿病的誤解將導致病患延遲就醫,或血糖控制不佳。圖/歐弘毅提供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表示,社會大眾對糖尿病的誤解將導致病患延遲就醫,或血糖控制不佳。圖/歐弘毅提供

除了控制飲食,歐弘毅建議,民眾應把握國健署提供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5歲以上未滿65歲者可每3年健檢1次,65歲以上或其他特定條件者則能每年健檢一次,「有家族史或妊娠糖尿病者更需及早、提高頻率健檢,否則越年輕的糖友,併發症越多。」未符上述資格的民眾若擔心罹病,可定期量測腰圍是否在標準值內,或每1、2年自費健檢一次,抑或到附近診所花銅板價檢查血糖。

若20至64歲民眾的血糖、血壓、血脂、腰圍等數值異常,可加入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讓附近診所及早介入管理健康,預防狀況惡化到真的罹病,增加後續負擔。

歐弘毅小檔案

現職: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

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

成大醫學院醫學系教授兼任主治醫師

經歷: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

台灣肥胖醫學會教育訓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19迄今)

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第十四屆理事(2019迄今)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Podcast工作人員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王柏云

主持人:王柏云、周佩怡

音訊剪輯:蔡嘉哲

腳本撰寫:王柏云

音訊錄製:Studio 307錄音室

特別感謝: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預防糖尿病 血糖控制 健檢 用藥 飲食習慣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