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生成式人工智慧ChatGPT掀起討論熱潮,部分論者認為,將帶來新一波的科技革命。高醫藥學院名譽教授李志恒日前接受本報專訪表示,自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發展就逐漸影響人類生活與工作型態,科技演化速度也不斷加快,尤其是從1990年代資訊化開啟時代新頁以來,更形明顯,製藥產業也出現資通訊科技取代人工的情況。
李志恒說,面對「資訊與機器取代人力」的時代,教育改革也是重點,學生因資訊取得容易,知識廣度容易達成,但卻常成為「淺碟式」的認知,思考專精度不足,所以重點應轉為讓學生習得思辨能力,分辨資訊真假。李志恒也鼓勵年輕世代培養斜槓專長;同時支持年長的「資深公民」退而不休,繼續學習新知,貢獻社會。
🎧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
資訊取得方式轉變 高教應重視博雅教育
「在我們的世代,以及我們之前的千百年,知識的取得都必須透過紙本。」李志恒說,過去人類的智慧結晶,集結在圖書館中,透過老師的教導,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得以認識世界、養成價值觀。1990年代,全球從工業化社會正式進入資訊化時代,李志恒說,資訊取得變得快速而容易,只要有電腦、有手機,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網路「與知識連結」,傳統教育「傳承知識」的本質已經被改變。
李志恒表示,西方教育中很重要的思維,是希臘羅馬時代的邏輯思考、辯證法,雖在國內大學以通識教育的樣貌呈現,長久以來卻未受到重視,「我們常把通識教育、博雅教育當作營養學分。」他指出,隨著時代改變,尤其步入數位時代,年輕世代應該從老師身上學習的是「分辨知識真與假」的能力,「學生在離校前學好邏輯辯證的能力,未來的人生中才能自己終身學習。」
科技加速演進 導致例行性工作流失
李志恒年初出版新書「一身兩世:給戰後嬰兒潮世代的我們」,他透露出書動機,除了希望為自己所屬的戰後嬰兒潮世代留下紀錄,也期待不同世代間,能夠以包容、理解取代對立。李志恒說,若以世代觀點來看,年輕世代生活在資訊、機械大量取代人力的時代,面對「努力未必有成果」的窘境。
「綜觀人類發展歷史,可以發現科技的演化是加速進行的。」李志恒說,18世紀蒸汽的使用帶來第一次工業革命,輕工業興起,造成一部分的人失業,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帶來重工業發展,人類生活雖然改善,卻有更多人失業。他指出,時至今日,歷史再次重演,電腦、人工智慧取代人們的工作。
李志恒以製藥產業為例,1970年代的藥廠製造錠劑,生產線從原料混和、製粒、打錠、裝瓶、包裝和品質化驗,都需要人力;到了工業4.0時代,有了機器、電腦進行製程管控,原先每條生產線需要20人的藥廠,只需要2、3人就可以維運,主要的人力資源剩下藥品研發的高端人才,「這告訴我們,新世代的專長如果不是機器無法取代的,我們的工作可能終有一天會消失。」
「例行性工作機會流失是科技演化的必然結果。」李志恒建議年輕世代,要具備不同專長,發展「斜槓」能力,並且不同專業都要有一定的專精程度,才能在這個世代存活。他舉例,以藥廠來說,如果員工在藥學知識以外,同時具有資訊專長,萬一面臨裁員時,比較不會首當其衝。
人類壽命延長 資深公民退而不休
不只年輕世代在資訊時代面臨挑戰,隨著醫藥科技進展,人類壽命延長,高齡長者屆齡離開原本工作崗位後,也要適應與社會共存。李志恒指出,19世紀德國宰相俾斯麥為工人設計了70歲請領退休金的制度,但是當時德國平均壽命只有45歲;20世紀中葉,美國建立社會安全制度,規定65歲可以請領養老金,但以當時美國人的平均壽命來看,不少人60多歲就已過世,真正能享受退休生活的人非常少。他說,65歲退休制度後來延用流傳全球,但如今民眾就算活到80歲,體力雖有下降,「但可能都還蠻健康。」李志恒說,這群「資深公民」還有智慧可以貢獻社會,若退休在家,對年輕人不僅沒有幫助,還會增加年輕世代心中的掛慮。
李志恒建議,應將高齡人力適當運用,讓資深公民退而不休,不論是兼職投入基層能力,在百貨公司、大賣場工作,與年輕世代互相幫補,或繼續學習新知、運用過去的專業貢獻社會,均為可行方向。他分享,2006年他在公務人員任內,曾奉派以色列商議禽流感防治事宜,當時該國的衛生部長,正是一位高齡長者。
李志恒解釋,當時以色列高齡長者自認在其國內權益不受重視,於是組成「老年年金黨」,並推派候選人投入國會議員選舉,成功選上數個席次。他指出,由於國會組成聯合政府,故該黨獲得2席部長席次,其中一位正好就是衛生部長,「我建議資深長者如果覺得自己還能貢獻社會,可以透過不同方式,持續增加社會參與度。」
李志恒小檔案
現職:
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名譽教授
亞洲毒理學會理事長
學歷:
紐約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博士
高雄醫學院藥學系學士
經歷:
台灣藥學會理事長
衛生署管制藥物管理局局長
高雄醫學大學毒理學碩士學位學程教授
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
Podcast工作人員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韋麗文
主持人:林琮恩
音訊剪輯:林琮恩
腳本撰寫:林琮恩
音訊錄製:周佩怡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