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看更多

疾病百科

看更多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聲/ 醫聲要聞

抗生素保衛戰/張峰義示警:抗生素危機將致醫療體系崩潰,台灣面臨「無藥可用」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目前抗生素的問題,在於日益嚴峻的「抗藥性」(AMR)與全球供應鏈斷裂的雙重夾擊。無效的抗生素讓器官移植、複雜外科手術、癌症化學治療所伴隨的感染風險將無法控制。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目前抗生素的問題,在於日益嚴峻的「抗藥性」(AMR)與全球供應鏈斷裂的雙重夾擊。無效的抗生素讓器官移植、複雜外科手術、癌症化學治療所伴隨的感染風險將無法控制。本報資料照片

聽健康

00:00/00:00

抗生素是所有現代醫療的根基。」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目前抗生素的問題,在於日益嚴峻的「抗藥性」(AMR)與全球供應鏈斷裂的雙重夾擊。無效的抗生素讓器官移植、複雜外科手術、癌症化學治療所伴隨的感染風險將無法控制,此危機不僅是公共衛生挑戰,更威脅到台灣得來不易的先進醫療成果,若還不採取行動,恐導致醫療體系的崩潰。

抗藥性恐成全球公衛危機

張峰義提到,抗生素問題的核心,在於日益嚴峻的抗藥性。「若沒有抗藥性,傳統幾種抗生素就足以應對大多數感染,但現在情況越來越嚴重。」他強調,早在COVID-19疫情之前,抗藥性已被世界各國視為頭號公衛危機之一,英國甚至由國務總理卡麥隆出面主持,更委託高級經濟專家組成團隊,評估抗藥性對全球GDP的嚴重衝擊。

「這意味著,抗藥性已從醫療問題,升級為衝擊全球經濟與財政的國安問題。」張峰義分析,先進國家已將此危機視為必須把握的「機會」,積極啟動國家級戰略,因為他們預見了二十年後若無藥可用的災難性後果。

抗生素研發動能不足、供應鏈脆弱不堪

為應對抗藥性,國際共識是「雙管齊下」,一是加強新抗生素的研發,二是做好現有抗生素的管理。然而,這兩條路在台灣都走得步履蹣跚。

張峰義直言,「尤其藥廠不願意投入抗生素研發,已是數十年來的沉痾。」原因是「投報率不好」。與慢性病用藥或抗癌藥物相比,抗生素使用週期短,且為延緩抗藥性,新藥通常被嚴格管控、列為後線使用,導致銷售額無法支撐龐大的研發成本。這使得從最基礎的學術研究到後續的產學合作,整個創新鏈條缺乏市場動能。

他更進一步點出迫在眉睫的危機,「西方國家的治療指引,在亞洲可能無法完全借鏡。」原因在於亞洲國家根本沒有那麼多先進的後線抗生素,若硬是遵循西方指引,許多病人將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因此,發展「在地化」的治療指引與製造能力迫在眉睫。他以菲律賓為例,該國已出現因抗生素不足,而無法對抗抗藥性細菌的危機。

「我們台灣情況也很嚴峻。」張峰義沉重地說,臨床上面對如金屬β-內醯胺酶(MBL)這類極抗藥性細菌時,台灣可用的藥物僅剩一至三種,且不一定是首選藥物,醫師在治療上已是「非常勉強」地在支撐。

建構台灣的「抗生素韌性」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藥事管理部組長陳玉瑩(左起)、臺灣臨床藥學會理事長張豫立、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衛福部長石崇良、食藥署長姜至剛、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盛望徽、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共同出席「二○二五抗生素韌性暨品質精進」專家會議,並分享專業觀點、建議。記者曾原信/攝影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藥事管理部組長陳玉瑩(左起)、臺灣臨床藥學會理事長張豫立、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衛福部長石崇良、食藥署長姜至剛、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盛望徽、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共同出席「二○二五抗生素韌性暨品質精進」專家會議,並分享專業觀點、建議。記者曾原信/攝影

面對如此複雜的困境,張峰義提出須採取「雙軌並行」的戰略,政府對外積極引進新型抗生素,並暢通進口管道;對內應強化自製,不能完全依賴進口,必須扶植本土抗生素產業。

最後,張峰義更呼籲政府部門、學界、醫界與產業界,必須共同正視這場「沉默的疫情」,全面強化跨部會合作,從政策、研發、管理到供應鏈進行全面性改革。「否則,我們苦心建構的先進醫療體系,將因抗生素支持不足而崩塌。」

抗生素 抗藥性 化學治療 外科手術 疫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