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聲/ 醫聲要聞

陽交大醫工程師及科學家組學生選課太滿 楊智傑建議玩社團交朋友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腦科學研究所所長楊智傑想和醫學系學生們表達「工程師的務實精神很重要。」不僅止於實驗,還有資源的探詢,都是一門重要功課。

記者林伯東/攝影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腦科學研究所所長楊智傑想和醫學系學生們表達「工程師的務實精神很重要。」不僅止於實驗,還有資源的探詢,都是一門重要功課。 記者林伯東/攝影

聽健康

00:00/00:00

浩大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牌樓,對考生來說,今年醫學系是17%的窄門,而醫師工程師與科學家組更只有5%的門縫。新奇的課程,總讓大一新生們卯起來選填,塞滿一整天,以為樂見學子勤奮向學,想不到陽明交大同時也是醫學系副主任楊智傑各個勸退,「你難道不想參加社團?不交男女朋友嗎?」他說,「當醫師不能不跟人講話。」

陽明交大的醫師工程師組及科學家組首度出現錄取率比醫學系更為競爭的情況。楊智傑說,兩個組別無法跨考,可見學生們抱有熱忱且思考清楚,「我們不期待所有人都往工程醫學方向,但至少看到有興趣的人願意選填,這是好事。」這股衝勁反映在密密麻麻的課表,他知道學生們盡可能想在大二之前修完電機工程、化學等課程,但他會直接勸退學生,「千萬別這麼做!」

「社團、人際社交同樣是大學生活重要一部分!」滿是書卷氣息的楊智傑說完,不禁令人好奇醫學生時期自己又參加了什麼社團?他笑說,「我明明不會跳舞,卻強迫自己去國標舞社,也加入服務性質的學生會,還當上學生會副會長,都是很好嘗試。」Trial and Error或許不僅止於用在研究,生活體驗也一併適用。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腦科學研究所所長楊智傑分享求學時玩社團的經驗,不會跳舞卻參加國標舞社,同時也參加公共事務的學生會還當上了學生會副會長。他認為,作為醫師一定要學會和人接觸、溝通。記者林伯東/攝影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腦科學研究所所長楊智傑分享求學時玩社團的經驗,不會跳舞卻參加國標舞社,同時也參加公共事務的學生會還當上了學生會副會長。他認為,作為醫師一定要學會和人接觸、溝通。記者林伯東/攝影

楊智傑從學生時期就知道,要當一位好醫師必需跟人好好溝通,強迫自己學習與人的互動。如今他也正引領著這群擁有不同思維的醫師工程師們,希望他們當個不一樣的醫師。當年也曾在電機與醫學有過掙扎的他,如今再帶領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不一樣的滿足。

楊智傑本人就是醫師工程師的最佳代表,他還是陽明交大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腦科學研究所長及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專長於精神醫學、腦科學及數位智慧醫療,是斜槓中的斜槓。

窺探腦袋運作,撕下思覺失調的標籤

楊智傑一直對於醫學尚待開發領域充滿好奇,「大學接觸過急重症、心臟相關研究,發現心臟醫學已日趨成熟,相較之下大腦科學及精神醫學領域落後許多,自弗洛伊德之後,精神科一直以心理分析為主流,直到近50年才有藥物發明,發現大腦運作機制又是近20年的事。」他解析了當年埋首的原因。

「我們對於精神疾病只能夠透過症狀觀察來做歸納,其實是不太正確的。」楊智傑舉例,疾病與器官之間的連動性,像是左心室肥大可能對應到心臟衰竭,因此,思覺失調經推敲應該是大腦某一區塊病變。

十年磨刀,楊智傑與台北榮總團隊開發出智慧腦影像評估平台,以客觀影像及生理指標等診斷,使思覺失調確診率達到9成,更因此榮獲「國家新創獎」。他說,疾病發作的腦區定位相當精準,對於日後藥物研發、病因治療會是一大助力,「重點在於科學證據能除標籤化。」特別是社會案件所需的精神鑑定,經常遭人詬病為患者故意演戲,批評醫療人員或恐龍法官的聲浪不絕於耳,因此用數據撕下標籤。

接觸精神病患者發想新研究,告訴醫學生們要「務實」

長期研究精神醫學,如何與患者相處,楊智傑說,蠻喜歡和他們講講話、聊天「有些人可能害怕他們圍著你,但我想應該是需要幫忙才會過來看診。」也因為近身觀察得以發現即便改善了憂鬱症,失眠卻無法好轉,「失眠和憂鬱不是一起發生、一起消失。」

因此楊智傑又想透過一套監測自律神經、腦波、呼吸等生理量測檢查睡眠狀況,新的研究計畫儼然而生。但起草的第一步就是要有錢,他說得實在,「手邊沒有檢測儀器當然沒有辦法做任何計畫,也需要人力協助操作機器、數據管理和分析…」

各項精打細算,不說還以為是公司執行長,但他仍一五一十的告訴醫學生們,「學習工程師的務實精神很重要。」產學合作是一條找資源的路,楊智傑與中華電信簽署合作備忘錄,發展「智慧居家睡眠照護方案」,讓民眾在家就能以心電訊號或血氧濃度蒐集等生理資訊進行分析。這項技術已用於台北榮總的臨床實驗,也讓團隊再度摘下「國家新創獎」。

智慧醫療也是楊智傑團隊的強項,在疫情期間聞風喪膽的「快樂缺氧」,以居家監測為概念,病患於家中透過網路隨時監測血氧的變化。種種主題扣緊的是居家照護主題,這也是團隊最有興趣開發的產品。

居家監測還能利用簡單生命跡象量測及數據分析,進行風險警告,「例如敗血症往往到了醫院都已來不及,但在家裡早已經出現狀況,我們以生理數據的工程手段,來解決醫學問題。」這就真正落實科技的發展,始終來自於人性。

技轉?新創公司?楊智傑用理工腦認真思考

楊智傑的團隊在智慧醫療發展有三到四年時間,且有了開發產品的規劃,十字路口又走到了技轉或新創公司的機會與命運。他坦言,確實在認真思考新創公司這件事情,畢竟資訊積累下來才是礦山,技轉金對學校或醫院來說都只是一時,「技轉之後,等於只能把東西給別人。」不過,產業界要的是技術能帶來利潤,但技術對學校而言是要解決某個問題,解方能否轉化成商業模式,一直是最大挑戰。

做事始終脫離不了務實,楊智傑用的是理科腦袋思考,他從小就喜歡「思考」及「找不同答案」。小學時期自己學習程式設計,國高中階段則和一群好友不斷解題,從中獲得很大的成就感。

他認真地說,「你想的方法不見得是標準答案,但整個程會非常快樂,記得高中時自己推導了化學課有關衡量化學物質吸收特定波長光線的莫爾吸光度公式,這份成就感很踏實重要。」

進了陽明大學醫學系,原以為得暫別熱衷的工程數理科目,遇見了當時的教授、前校長郭旭崧及教授郭博昭,在兩人的帶領之下,接觸生理訊號分析,正好是楊智傑喜愛的資訊工程相關領域,啟蒙了他日後的專長與研究,2019年獲得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殊榮,便是以創新研究的訊號分析,量化神經生理訊號特性。

「不要怕就對了!」醫師工程師和別人做不一樣的事

在訪問的過程中,楊智傑化身為一名老師,不斷鼓勵學生們不要怕失敗,做就對了。他也直言,現在學生做研究有點被動,不能光靠書本文獻或老師解答,應該動腦想一下,「如果只是參考文獻,那只是做跟別人一樣的事情。」

和別人做不一樣的事,目前醫師工程師組已設立三年,首屆學生已大三學生,再過幾年也要面臨國考,楊智傑期許這群未來的斜槓怪材們,「國考要好好考,不只是考上,還要考好,同時也要取得專科醫師執照,沒有執照,很難從臨床角度說服其他醫師。」

和醫學系畢業生ㄧ出校門就是當醫師,醫師工程師組的學生們對未來有不一樣的想法嗎?楊智傑說,「很多人勵志要研究大腦或新創公司,確實和傳統的醫學生們想法不同。」他收起了嚴師的態度,談起學生盡是驕傲。

對於這群醫師工程師組的學生們,作為老師的楊智傑勉勵他們,國考認真面對,也要取得專科醫師執照。學生們腦中其實想好了未來研究領域又或新創公司,楊智傑露出驕傲的笑容直說,確實在他們身上看見和傳統醫學生們不同的想法。記者林伯東/攝影
對於這群醫師工程師組的學生們,作為老師的楊智傑勉勵他們,國考認真面對,也要取得專科醫師執照。學生們腦中其實想好了未來研究領域又或新創公司,楊智傑露出驕傲的笑容直說,確實在他們身上看見和傳統醫學生們不同的想法。記者林伯東/攝影

智慧醫療 精神科 精神疾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