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國人常見問題,肥胖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和癌症等疾病相關,飲食導致的肥胖更影響民眾健康。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發現,肥胖症和體內基因Naa10p表達過量有關,若抑制人體脂肪組織中的Naa10p的酶活性,將可控制飲食誘導性的肥胖。研究成果更登上國際知名期刊。
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研究發育及疾病中的轉錄與表觀遺傳調控,研究員阮麗蓉指出,Naa10p是人體發育時的重要蛋白質,但過量Naa10p會導致肥胖、癌變等可能。
阮麗蓉說,從過往研究已知,Naa10p突變會導致發育遲緩、智能障礙,特徵是皮下脂肪很少,嚴重者更出現罕病奧格登症候群,患者多數活不過一歲半;此外,人體內主導耗能產熱的米色脂肪細胞(beige fat)能增強能量消耗,但若發生缺陷,反致儲存脂肪的白色脂肪組織擴張,引發飲食誘導性肥胖。
團隊成員、主要執行實驗的中研院博士後學者李振誠表示,人體中米色脂肪細胞的功能為燃燒脂肪、產生熱量,而使體重降低。他與團隊透過小鼠實驗,了解Naa10p是否與脂肪生成和代謝相關,利用全身和脂肪專一性剔除Naa10p的小鼠,與高脂肪飲食小鼠對照,結果發現,剔除Naa10p基因的小鼠明顯瘦小,也促進米色脂肪細胞生成及產熱,預防高脂肪飲食引起肥胖。
團隊也和台大內科教授莊立民、張以承合作,檢驗Naa10p與人類肥胖的相關性。研究也發現,人類Naa10p的基因表現量,也與肥胖成正相關。李振誠說,此研究證實,Naa10p蛋白導致肥胖,雖然是胚胎發育必須,過量可能引發肥胖及癌症風險,若能抑制其酵素活性,即可對抗肥胖。
相關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並被「自然結構及分子生物(Nature Structure and Molecular Biology)」選為專文報導。希望未來應用於新藥研發,為肥胖治療提供新策略。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