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璋/務實面對 醫療生態的人性
當醫師也有40年,在健保署長職務已經過了4年,「健保不倒、台灣不會好」,一物兩面,凡事正向思考,就能感受到健保是給予民眾健康權的磐石。
健保會每年與醫界協商健保總額費用支出,民國108年保費收入6226億元,支出6563億元,醫療點值都小於1點1元,超額支出(大約5%)也由醫院吸收,就是所謂斷頭。
醫院經營成本配合薪資結構及物價波動調整,是合理的正成長,但每年總額成長卻不夠醫療服務點數成長,使點值相對降低。做同樣工作或手術,實質金錢給付變少,對醫療專業人員非常不公平。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健保大數據分析,65歲以上族群,門診人次從98年1050萬件到107年1662萬件,成長58.2%,門診醫療費用從98年276.9億點,到107年達528.3億點,也呈倍數成長。西醫門診就醫人次由107年2億8665萬人次,到108年已達2億9251萬人次,一年就成長586萬人次。
以現有醫療人力,只要就醫次數不降,很難沒有「血汗醫院」。民眾身體微恙,一定要看醫師,不然小病變大病,後果不堪設想,但求醫的用意不一定是要吃藥,而是確認病因,也許衛教或指導調整生活習慣即可痊癒。
以醫療專業 給民眾預防衛教
我們希望醫界能以醫療專業,對不需看病或服藥的民眾給予預防衛教。每筆健保醫療支出費用,都來自所有被保險人、雇主繳交保費、政府補助,若大多數人有「撈回本」或「吃到飽」心態,收支連動下,健保費率有不得不調高的現實壓力。
多數私人醫院支付醫師薪水採駐診拆帳制,按醫療收入比率當做醫師薪資收入,俗稱「抽成制」。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造成就診人次減少,不少醫師反應,因服務量減少影響收入變少。事實上、健保給付醫院費用跟去年同期一樣,但健保署與醫院特約,並未介入醫院與醫師的契約關係。這也是我們要思考,如何調高支付點數,讓投入心力的醫師、護理師、藥師、醫檢師、復健師等,能合理分配健保資源。
「掛號費」一向是各醫療院所現金流來源之一,這筆費用不是繳給健保署的。分析108年健保門診申報費用,掛號費占率在19家醫學中心為3.74%、81家區域醫院為5.13%,364家地區醫院為6.7%。1萬345家診所為18.7%。整體而言,新冠肺炎疫情下,民眾就醫次數減少,掛號費對醫療院所收入的確影響很大。
另外,從107年給付逾2億醫院財務報表分析,醫務收入來自非健保給付(俗稱自費項目)平均占23.48%,醫界普遍認為健保支付標準不盡合理,造成醫院經營吃力,所以在民眾也能接受的情形下收取自費醫材等。
改革健保 調整合理支付標準
逐步改革健保支付標準,尤其調整急症、重症、困難與罕病的給付點數,不會中斷,讓醫療提供者得到合理醫療給付,是我們做得到的目標。
台灣健保總額費用是全體醫界共有,當民眾就醫次數降低,點值自然就升高,誠盼醫界夥伴能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民眾也要讓健保資源做最有效的利用,一起努力才能讓全民健保永續經營。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李伯璋/不忘初心 一往無前 健保改革不能停
李伯璋/調整部分負擔抑制浪費 健保才能永續
李伯璋/救健保 民眾也要節制就醫次數
李伯璋/偏鄉居家醫療 應導入合理健保給付
李伯璋/善用雲端資訊、健康存摺 守護健保
李伯璋/健康存摺將增民眾表達意願同意書
李伯璋/負擔公平 改變不必要的醫療行為
李伯璋/健保大數據運用AI 推動數位健康
李伯璋/術前先上比價網查詢
李伯璋/病人是醫療人員最好的老師
李伯璋/健保改革要行穩致遠
李伯璋/台灣全民健保 走向國際
李伯璋/分級醫療 讓醫病雙贏
李伯璋/醫者熱血仁心 AI取代不了
李伯璋/我的小鎮醫療情緣
李伯璋/健保費用精準審查 揪出不必要醫療行為
李伯璋/健保資訊上雲端 分級醫療跨大步
李伯璋/避免重複檢查 醫病都應盡己力
李伯璋/健保不是吃到飽 節流才能凍漲
李伯璋/醫療分級&雙向轉診 醫改成功關鍵
猜你喜歡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劉秀枝/運動加上森林浴是增強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許金川/老婆快篩二條線,老公一條線,怎麼回事?
張德明/正確的策略 才能與病毒共存
陳亮恭/失能失智者染疫 照護難度高
許金川/老公白天理性晚上獸性,怎麼回事?
楊志良/全民健保 不能再沉淪下去了
林思偕/曾受困在疾病的醫師 才知道撫慰病人的正確姿勢
李伯璋/不忘初心 一往無前 健保改革不能停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許金川/狗咬人看外科,人咬狗看哪科?
許金川/事主猶親,房事也代勞?洗肝機、洗腎能取代人體的腎臟或肝臟嗎?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