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險族群是你?醫揭患新冠易重症的慢性病排行
COVID-19潛在疾病的排行榜
我們都已經知道,慢性疾病是嚴重COVID-19的助燃器,也是COVID-19死亡推助器。
A.得COVID-19後「重症者」常見的慢性疾病
如果和完全沒有慢性疾病患者比較,最容易「發生重病」的排名是:
1.心臟病,【4.18倍】風險(95%信賴區間,2.87-6.09)2.慢性肺病,【3.83倍】風險(95%信賴區間,2.15-6.80)
3.高血壓,【2.84倍】風險(95%信賴區間,2.22-3.63)
4.糖尿病,【2.61倍】風險(95%信賴區間,1.93-3.52)
B.得COVID-19後「易死亡」的慢性疾病
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的發現,那些已經死亡者,達【96%】都至少有一種慢性疾病。
美國分折自己國家的COVID19 病人中:
1.有【26.7%】至少有一種潛慢性疾病。2.【12%】的COVID-19病人,有二種的慢性疾病。
美國研究也發現,他們的資料已經不是65歲以上老人為主要族群,53.4%染疫者都是在【18-59歲】潛在疾病者。
a.中國研究
「易死亡」的慢性疾病排名:
1.心臟病(13.2%)2.糖尿病(9.2%)
3.高血壓(8.4%)
4.慢性肺病(8.0%)
5.癌症(7.6%)
b.美國硏究
「死亡者」的慢性疾病排名:
1.高血壓(50%)2.糖尿病(35%)
3.心臟病(31%)
4.失智症(27%)
5.腎臟病(18%)
C.為什麼潛在疾病(慢性疾病)被列為高危險?
所謂慢性病是指有心血管疾病,有肺臟疾病,有慢性腎臟疾病,或有免疫疾病及癌症等,這些都屬於慢性病,這些人在身體的構造上已經有問題,當面對COVID-19【感染發炎】的時候,身體的調適能力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的快,容易有併發症的狀況發生。
D.平常要好好控制慢性疾病
原本潛在疾病,平常就是要控制穏定才能避免風險。平常控制好,你的血糖、血壓……你的風險才能降低。「好的健康起始於『平常』,否則面對就是『無常』。」
資料來源:
We estimated that 45.4% of US adults are at increased risk for complications from coronavirus disease becaus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iabetes, respiratory disease, hypertension, or cancer. Rates increased by age, from 19.8% for persons 18-29 years of age to 80.7% for persons >80 years of age, ...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has resulted in considerabl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since December 2019.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omorbid chronic diseases on clinical outcomes of COVID-19, a search was conducted in PubMed, Ovid MEDLINE, EMBASE, CDC, and NIH databases to April 25, 2020.
※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黃軒
醫學博士。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2屆(2012)大學傑出校友。 是一名重症醫療專業醫師,是一名古文詩賦愛好者,是一名專欄作家。 著有《肺癌診治照護指南》、《生命在呼吸之間:胸腔科病房的真情故事》、《因為愛,讓他好好走》、《還有心跳怎會死?:重症醫師揭開死前N種徵兆》。
●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ooihean/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忍不住就想挖鼻孔?醫:常挖到流鼻血恐有強迫症
感染新冠康復後還需要接種疫苗嗎?重症醫這麼說
打疫苗暈針怎麼辦?醫教如何察覺暈針前兆及預防
不是有症狀者才有?醫:無症狀感染者也會有新冠後遺症
越年輕副作用越強?醫列6點BNT疫苗須知一次看懂
外出該戴手套防疫?醫駁斥:戴手套更易傳播病毒
解封後病例數還會增加?醫:肯定會,2指標是防範重點
比利時婦染2新冠變種逝 同時染2種變異株可能嗎?
如何減少接種疫苗後肌肉疼痛?3種方式能有效緩解
對外送食物包裝狂噴酒精消毒?醫教你一招更安全
不只抗新冠!醫:將有3種mRNA疫苗問世預防疾病
為何共用電梯易被感染?醫:不是不碰按鈕就沒事
當疫苗接種率達成群體免疫 新冠仍流行該怎麼辦?
食物不會傳播新冠病毒 重症醫:該注意的是這件事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醫:使用抗原快篩工具有條件
量額溫準確嗎?重症醫曝最接近身體真正溫度量法
避免到院前因隱形缺氧死亡 重症醫:注意2個關鍵
為什麼連續多日出現死後確診病例?重症醫解惑
居家防疫讓壓力鍋爆炸?醫籲當心新冠壓力症候群
急診醫替患者插管染疫 醫嘆「與死神最短的距離」
重症患者的一線生機 醫揭川普也用過的雞尾酒療法
病毒為什麼容易在傳統市場爆發?醫曝4原因是關鍵
台灣重症和死亡數會一直升高嗎?美國經驗曝關鍵
如何偵測輕症或無症狀者病情惡化?重症醫曝關鍵
社區傳播大爆發怎麼辦?醫曝降死亡率最有效方法
為什麼新冠患者易猝逝家中?醫曝輕症或無症狀仍死亡原因
為何疫情爆發時衝大賣場不明智?醫曝大賣場中最危險區域
為什麼本土病例數每天都在增加?醫師曝關鍵曲線
成員3人以上容易產生家庭傳染!醫師教如何防疫
社區傳播期間哪些活動有風險?醫:一定要戴口罩
猜你喜歡
劉秀枝/運動加上森林浴是增強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張德明/正確的策略 才能與病毒共存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陳亮恭/失能失智者染疫 照護難度高
許金川/老婆快篩二條線,老公一條線,怎麼回事?
許金川/老公白天理性晚上獸性,怎麼回事?
李伯璋/不忘初心 一往無前 健保改革不能停
林思偕/曾受困在疾病的醫師 才知道撫慰病人的正確姿勢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許金川/狗咬人看外科,人咬狗看哪科?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許金川/事主猶親,房事也代勞?洗肝機、洗腎能取代人體的腎臟或肝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