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列居家隔離人多 哪些是家庭傳播高危險群?
愈來愈愈多人,被匡列居家隔離了,但是你們可知道,哪些族群是在家裡面,是高危險的傳播者呢?
先説說,三大冠狀病毒,引起的家庭傳播
我們人類近年,被三大冠狀病毒攻擊,SARS病毒、MERS病毒、和 COVID19 病毒
三者之間,在家庭的傳播率不同
SARS病毒:傳播率 7.5% (風險範圍:4.8%-10.6%)
MERS 病毒:傳播率4.7 % (風險範圍:0.9%-10.7%)
COVID19 病毒:傳播率 16.6% (風險範圍:14%-19.3%)
這樣大家看出來了,COVID19 病毒(16.6%),是三大冠狀病毒中最容易造成家庭傳播的。
我們匡列的居民愈來愈多,但誰才是家庭內高危險傳播族群呢?
當一個家庭中有一位未確診病例,在他二天未發病之前,他在家中,至少有5次的接觸史了。
2020年11月,JAMA國際期刊,曾經對77758位病患,整理54篇國際期刊研究,想找出,誰會是家庭傳播者的高危險族群:
誰是家庭傳播的高危險族群?
1.有症狀者
如果病例在家有症狀(18%),其引起家庭傳播,比那些無症狀感染者(0.7%)更高的。
2.成年者 vs 未成年
成年者(>18歲),其(28.3%)引起家庭傳播,比那些未成年(16.8%)更高。
但南韓🇰🇷研究了10592病例,發現10-19歳的病人,會是家庭傳播主要高危險者,可能是他們大部分都是無症狀感染者為主,大家都不會提防這些年級的家庭成員吧!
3.伴侶
男女之間/夫妻之間(37.8%),如果和其他家庭成員(17.8%)比較,肯定是家庭中,容易互相傳播的主要對象。
4.一個家庭成員 vs 家庭多成員
家庭如果只有一個家庭成員(41.5%),比有三個家庭成員(22.8%)會更高。
作者解釋,這就是為何伴侶之間的家庭傳播最高,因為睡在一起,親密接觸,同一個房間,長時間接觸...
但是美國🇺🇸自己的另一個研究,郤指出,家庭內的成員愈多,家庭傳播愈高。只要 >3個家庭成員以上,其家庭傳播馬上會超過50% :
2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20%
3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47%
4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53%
5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70%
6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67%
5.慢性疾病患者
家庭成員如果有免疫功能低下(15.9倍風險)的慢性疾病像是糖尿病(7.1倍風險)患者,他們都是容易受到家庭傳播的對象。
家庭傳播和社區傳播關係
專家認為:即使在社區傳播很低,家庭傳播,仍然是會非常流行的,而且也會進一步發展更大的社區傳播。
在模擬的研究中發現,家庭傳播其實是,影響R0值的主要原因:
只要在家庭中,保持安全距離,R0值可影響30%-55% 、如果沒有保持安全距離,R0值只被影響5%-35%而已。
如何避免家庭傳播?
避免家庭傳播,不外乎也是,除了剛說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可降低R0值,還有囗罩,勤洗手。
1.戴口罩,勤洗手
在家庭中疑有高傳播者,可以戴上口罩,因為有79%效果,可以降低家庭傳播風險。但病例如果發病後,才來戴口罩,是沒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衛生人員介入,可以使戴口罩增加 57 % 、勤洗手26 %。
2.家庭的消毒
在家使用消毒水,消毒家中環境,有77%效果,可以降低家庭傳播風險。
3.空氣流通
● 打開窗戶
最簡單的,最大的效益,就是打開你家的窗戶,使家庭空氣流通。美國🇺🇸CDC也建議如此,可以降低病毒飛沫濃縮聚集在房間內。
● 空調設定
禁用內循環的設定,這樣,你只有一直吸入房間內的病毒而已,請設定,外循環,就是讓外面空氣,入你的房間,你房間內髒空氣排出。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建議,每60分鐘要完全更換12次空氣。
● 使用風扇
風扇,幾乎人人家裡都有。但禁止使用風扇,對著你直接吹(只有增加風險)。
在你打開的大門或窗戶邊,打開風扇,促進氣流往外抽送,才是正確使用方法。
可見得家庭傳播,是要非常認真要去介入,才能有辦法減少社區傳播的爆發。
來源:
https://gh.bmj.com/content/5/5/e002794.long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28313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31511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185244/
※本文摘自黃軒部落格,原文請點此

黃軒
醫學博士。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2屆(2012)大學傑出校友。 是一名重症醫療專業醫師,是一名古文詩賦愛好者,是一名專欄作家。 著有《肺癌診治照護指南》、《生命在呼吸之間:胸腔科病房的真情故事》、《因為愛,讓他好好走》、《還有心跳怎會死?:重症醫師揭開死前N種徵兆》。
●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ooihean/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為何新冠疫苗已試驗成功卻仍有副作用?醫師解惑
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一張表看懂新冠疫苗常見副作用
打掃做家事其實很幸福?醫:別懷疑,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他們明明都有戴口罩,怎麼會傳染?醫:「這個地方,最危險」
明明就好冷,為什麼眼睛不怕冷?天冷要怎麼保養眼睛
沒有AND 難有DNR...一位好醫師的願望「願你,願望成真」
冬天最常聽「他健康得很,怎麼會猝死?」5大隱藏式猝死族群
台灣冬天真的會冷死人!醫師:小心「1月份」心肌梗塞猝死
我急救的手,正製造一個活死人?那年聖誕節…我也曾心碎
「還刪長輩文 ?」別到父母離世才感傷自己把對話紀錄都刪了
她為省錢少換胸罩惹病上身!醫:出現5種情況就該換胸罩
喝咖啡可提高大腸癌生存率?醫:每天喝4杯效果更好
缺代謝酵素 連乾3杯酒險掛掉
回顧肺癌史 菸害最大殺手
高工生罹惡性腫瘤 兩周病逝
基因有突變 標靶藥物也恐失準
每天6女性 死於肺癌
二手菸導致肺癌 僅3成6婦女有警覺
肺癌止痛治療 保患者生活品質
預防肺癌後的悲傷 先戒菸吧!
肺癌標靶藥 非患者都適用
無症狀肺癌 別不理不睬
放療副作用:放射性食道炎
肺癌晚期 存活期評估複雜
癌患的微笑 醫師的眼淚
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 善生也善終
咳不停?食慾差? 我得肺癌了嗎?
猜你喜歡
為何新冠疫苗已試驗成功卻仍有副作用?醫師解惑
「高潮是什麼感受?」她不想再靠演技配合求解答
林靜芸/不要低估鼓勵的力量
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一張表看懂新冠疫苗常見副作用
謝向堯/混亂的呢喃,可能是心裡的牽掛…居家安寧訪視 察看患者也撫慰照顧者
黃達夫/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劉秀枝/東西找不到?別怕!可能只是心不在焉
洪惠風/火星人的起源 來自於翻譯錯誤
林靜芸/病患心中好醫師 是人性的關懷
許金川/肺癌、肝癌沒症狀 定檢保健康
許金川/保肝定期超檢 別光想性福
許金川/好心不一定好肝 一定要超一下
楊定一/用正向的心,迎接改變
許金川/喝酒傷肝 別等肚子大了吐血才後悔!
潘懷宗/脂肪不見得都不好!棕色脂肪能降代謝性疾病,但要如何增加呢?
林思偕/查房
張鴻仁/有了新冠疫苗,就能「解封」開放?
鄒頡龍/從日劇《半澤直樹2》談老年人聽力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