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晚期 存活期評估複雜
【聯合報╱黃軒(台中慈濟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
她58歲,第一次來門診,忿忿不平地問:「為什麼醫師宣判只有3個月生命,我卻活超過了3個月?」我心想,這怎麼回答?仔細看她病歷,才知她是肺癌患者,5年來治療狀況愈來愈不理想,難怪她的醫師會如此宣判。
她來我門診一直問:「為什麼?是不是不是肺癌?要不然,我怎已活超過3個月?」她先生也一直追問:「有什麼因素會影響到肺癌的存活嗎?」
我慢慢向他們說明:「妳共做過三次不同部位的穿刺檢驗,確定都是晚期肺腺癌,所以妳的醫師才排妳做化療。至於宣判有幾個月,只是統計學上的推測。」
其實患者問這些問題,在臨床很常見,尤其末期肺癌,不只病人本身,家人也會一直追問。但影響存活的因素很多,也很複雜。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指出,影響肺癌存活率的因素包括性別、診斷年齡、組織病理學分類及治療方式等。性別方面,男性與女性的肺癌死亡率,分別是每10萬人有37.75人與10萬人有17.85人,男性是女性兩倍。再以診斷年齡分析,男性患者年齡明顯高於女性,這或許也解釋為何男性的死亡率較高。
以組織病理學分類分析,男性以鱗狀上皮細胞癌為主,女性則為肺腺癌;相較鱗狀上皮細胞癌,肺腺癌的預後又較差。至於治療方面,早期肺癌接受手術,其存活明顯高於非手術治療者,但大部分肺癌患者確診時,通常已是晚期。
顯然這些影響因素太複雜、又相互影響,且隨著不同研究、不同區域、不同種族和不同時期,都有不同影響因素存在。
當患者先生聽完我的分析後說:「一切都太複雜、太不確定了。謝謝醫師,不過…」不過什麼呢?只見先生轉頭對太太說:「我們可以做個簡單、又確定的事嗎?」接著他輕拍她的手:「我們簽署不施行人工復甦術,放棄急救,好嗎?」她淚盈盈點頭,兩人在我診間抱在一起痛哭。而我呢?開始懺悔:剛才,我是否說得太清楚了呢?

黃軒
醫學博士。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2屆(2012)大學傑出校友。 是一名重症醫療專業醫師,是一名古文詩賦愛好者,是一名專欄作家。 著有《肺癌診治照護指南》、《生命在呼吸之間:胸腔科病房的真情故事》、《因為愛,讓他好好走》、《還有心跳怎會死?:重症醫師揭開死前N種徵兆》。
●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ooihean/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為什麼會得癌?醫揭健康靜默殺手:喝越多越早死
為什麼遺憾常發生在假日?醫曝可預防的假日心臟症候群
男女誰的錢包較髒?研究揭易滋生細菌的錢包材質
被丈夫死前呼吸嚇出病來 你想像的死亡場景和現實差很大
蔬菜水果吃多不一定更好 研究曝長壽飲食最佳份量
即便有洗手!你的手機仍可能被前面人的糞便污染
網瘋傳「英國醫師警告咖啡粉恐含小強」?別信!台灣更不允許販售蟲害咖啡
AZ疫苗和血栓有無關係?為何有些國家暫停施打?
為何新冠疫苗已試驗成功卻仍有副作用?醫師解惑
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一張表看懂新冠疫苗常見副作用
打掃做家事其實很幸福?醫:別懷疑,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匡列居家隔離人多 哪些是家庭傳播高危險群?
他們明明都有戴口罩,怎麼會傳染?醫:「這個地方,最危險」
明明就好冷,為什麼眼睛不怕冷?天冷要怎麼保養眼睛
沒有AND 難有DNR...一位好醫師的願望「願你,願望成真」
冬天最常聽「他健康得很,怎麼會猝死?」5大隱藏式猝死族群
台灣冬天真的會冷死人!醫師:小心「1月份」心肌梗塞猝死
我急救的手,正製造一個活死人?那年聖誕節…我也曾心碎
「還刪長輩文 ?」別到父母離世才感傷自己把對話紀錄都刪了
她為省錢少換胸罩惹病上身!醫:出現5種情況就該換胸罩
喝咖啡可提高大腸癌生存率?醫:每天喝4杯效果更好
缺代謝酵素 連乾3杯酒險掛掉
回顧肺癌史 菸害最大殺手
高工生罹惡性腫瘤 兩周病逝
基因有突變 標靶藥物也恐失準
每天6女性 死於肺癌
二手菸導致肺癌 僅3成6婦女有警覺
肺癌止痛治療 保患者生活品質
預防肺癌後的悲傷 先戒菸吧!
肺癌標靶藥 非患者都適用
猜你喜歡
為什麼會得癌?醫揭健康靜默殺手:喝越多越早死
飯店最髒的地方在哪裡?研究揭曉:你一定會碰到
性生活總是不如意?專家:改變說「不要」的習慣
男女誰的錢包較髒?研究揭易滋生細菌的錢包材質
被丈夫死前呼吸嚇出病來 你想像的死亡場景和現實差很大
蔬菜水果吃多不一定更好 研究曝長壽飲食最佳份量
黃達夫/癌症病人如何獲得最有助益的醫療
為什麼遺憾常發生在假日?醫曝可預防的假日心臟症候群
睡眠時間多久才足夠?張金堅教你怎麼睡出健康
楊定一/簡化人生 單純活在瞬間
癌友別輕忽!比疼痛、噁心或掉髮更困擾的癌因性疲憊
王正旭/健保部分負擔調整 應前瞻改革
許金川/人工做腹超 醫師判讀很重要
林思偕/探病
許金川/胃口缺缺人消瘦 輕忽出大事
即便有洗手!你的手機仍可能被前面人的糞便污染
潘懷宗/百花齊放花粉熱 2因素加劇爆發
許金川/胃痛未必是胃痛 小心是肝癌
不只運動員會斷腳筋!醫:尤其運動時易抽筋的人
何之行/死者健保資料再利用 釐清個資疑慮
許金川/B肝患者定期追蹤 預防癌變
林芳郁/推動救護車EMT 醫療捐款恩澤無數
鄒頡龍/從電影《少年的你》談接觸性皮膚炎
傅志遠/急診不治「心情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