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覺統合治療」原本針對兒童發展設計,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監事沈明徳把治療應用在年輕型失智患者,透過瑜伽球、彈力繩或彈跳床等肢體活動刺激感官,藉以穩定情緒和改善肢體協調性。有失智者治療後,從無法自行穿脫到可以自理,大幅提升失智家庭生活品質。
「阿伯慢慢來!不要怕!」台北市Young記憶會館每周二提供年輕型失智者知覺統合團體治療,在職能治療師沈明徳指導下,由職能治療學系實習生或家屬利用器材帶領失智者進行感覺刺激,包括瑜伽球、彈力繩、彈跳床、丟沙包或套圈圈等。
沈明徳指出,知覺統合治療原先用於發展性協調障礙的孩子,透過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前庭覺及本體覺7種感覺刺激,讓個案在正常且無壓力的環境中放鬆,有正向行為變化。
前庭覺指影響身體姿勢平衡狀態的感覺,例如金雞獨立。本體覺則是意識肢體在空間位置,例如閉著眼睛可用手摸到耳朵。
沈明徳發現,年輕型失智者也有類似肢體協調障礙,且喪失空間感。他將治療用在15位失智者,效果不錯,例如有中重度失智者的焦慮減少,有重度失智者的步態和肢體協調獲得改善,還能靠自己力量從地上站起來。
沈明徳說,雖然失智者剛開始上課可能聽不懂指令,但在治療師引導下,許多人能在課中一起跑跳及舞動肢體。因家屬也參與其中,不只學會照顧技巧,回家練習,提升居家照顧品質。
年輕型失智症家屬張鎮華說,66歲的太太確診失智症9年了,已進入重度失智階段,生活自理能力愈來愈低,必須坐輪椅,梳洗、換衣和進食都要人幫忙。現在很少說話,只用簡單字句和臉部表情與外界互動。
張鎮華說,太太參加知覺統合治療後,功能退化減緩,有時能在攙扶下慢慢走一小段路,「全家看到非常感動。」每周都很期盼上課。
但沈明徳提醒,知覺統合治療的活動較耗體力,有嚴重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暈眩並不合適。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