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選擇/父母需要人照顧,該辭職的是我嗎?先考慮好「這3點」才不後悔
步入中年職場,年邁雙親的身體在這個時候出了狀況,該離職照顧重病或失智的父母嗎?有些人甚至擔任主管職務,工作與照顧壓力更難向他人傾吐,根據統計,台灣長照、臥床的照護平均約8至10年,對照顧者來說是一條漫漫長路,壓力和過勞可能發生不善照顧,甚至造成家庭長照慘劇。
照顧父母責任由誰擔?別被傳統價值觀綁架
45歲的林小姐,單身住在家裡,擁有令人欽羨的中階主管職。年邁70的媽媽最近健康出了狀況,記憶力大幅衰退,變得不愛出門,睡眠紊亂且情緒不佳。好不容易哄去就醫,醫師診斷為輕度失智,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照顧。
因為手足婚後都搬外面自組小家庭,照顧媽媽的責任自然落到她身上。初期工作、家庭兩頭燒,體力不堪負荷,萌生辭意專心照顧媽媽,但好不容易累積的工作專業該就此中斷嗎?照顧家人的責任該如何跟手足商討分配?
Q1:討論照顧責任的注意事項,該怎麼做才不會撕裂手足感情?
在台灣,傳統照顧者通常是女兒、媳婦,或是住在家裡的單身成員,有些人為了照顧長輩,不得不放棄工作,等到父母離世時,也難以再回到職場,造成自己生活不易。照顧父母是全家人的責任,在法律上更是必須!
心理師吳若慈建議,首先充分了解長輩的疾病狀況,跟醫生討論各階段的照護方式後,再與手足分工,避免意見不合、找不到共識。若家庭成員都有人力照顧上的困難,可討論一起出錢聘請移工居家照顧,或尊重老人家的意願送至安養機構。(推薦課程:24小時不間斷,照顧者快崩潰了!一次說長照2.0有哪些喘息服務可使用)
Q2:父母需要人照顧,該辭職的是我嗎?
中年職涯中斷後,大多很難再回到職場,吳若慈分析,回歸家庭要考量1.父母失能狀況 2.餘命還剩多久 3.照顧工作是我能負擔的嗎?綜合以上三項,再列出自己的年齡,是30歲、40歲還是50歲,各年齡的經濟承擔風險,以及回到職場的機率。
💡 建議要看清現實面,包括存款和體力,「生活大小事都要你來做」的狀況下可以堅持多久,否則再多的愛都會被磨光。
Q3:如何紓解心理上的照護壓力,別讓自己陷入憂鬱?
日復一日的照護工作,非常耗費體力和心神,吳若慈說明,千萬別把責任全攬在自己身上,也不要認為請手足幫忙是自私的行為,照護是團隊工作。學會減輕負擔,理解「這並不是我一個人的責任」,千萬不要默默承受,或是因為照護放棄自己的人生。
💡 適時尋求資源協助,可諮詢各地長期照護管理中心,運用「喘息服務」給自己留點時間放空休息。
照顧家人先把自己擺第一,善用日間照護與喘息服務
根據國內的資料統計,台灣約有230多萬人為失能、失智家人照顧所影響,每年更有13多萬人因照顧離職。吳若慈分享遇到許多類似狀況,主要照顧者設定的停損點時間到了,或是不堪負荷提出幫忙需求,家人常會脫口說出:「你就是愛計較」、「爸媽這麼疼你,為什麼不犧牲一點」、「送父母到照護機構就是不孝」,這些親情勒索的言語,把照顧當作是義務。
💡 照顧者要拋開傳統的孝順觀念,不要因為自己沒時間照顧父母而深感愧疚,把自己照顧好才能照顧好病人。
Q1:如何避免因為照顧父母,換來一無所有的臨老人生?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照顧者高齡化的現象也越趨普遍,青壯年要有心理準備未來面臨的照顧難題。事先做好理財規劃,包括購買醫療險、殘扶險、長照險等,免於財務危機。(推薦課程:別等失智才來擔心錢,可提前規劃保障!搞懂「這3種方法」不需為錢擔憂保資產)
Q2:政府有哪些資源可運用,降低照護者的負擔?
善用長照2.0的補助及服務,可以在居住的鄉鎮市區,尋找需要的長照服務,即便所住的區域並未提供,也可透過各區轉送服務,送至符合需求的長照機構。撥打長照專線1966,照管中心會派照管專員到府評估失能等級;在想要休息的時候,也可申請喘息服務。
吳若慈提醒照顧者,當遇到緊急事故,心理衝擊大約需要2個星期慢慢恢復,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冷靜下來跟手足好好溝通協調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記得照顧自己為第一優先,照護費用最好由親人的年金與存款支應,或是手足共同負擔,為自己存留退休老本。
推薦閱讀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身心紓壓/照顧者才是憂鬱高危險群?18項指標太高可能需要協助
身心紓壓/照顧者你累了嗎?來看看居家照護「10大壓力徵兆」中了幾項
身心紓壓/你照顧累了嗎?難以察覺的心病,小心「侍病憂鬱」找上門
身心紓壓/親友探訪愛說風涼話!失智症照顧者用「三招」輕鬆對付
心靈雞湯/ 罹癌又要照顧失智母親!轉個念還是能走出長照煉獄
照護選擇/避免弒親釀長照悲歌 醫師提供失智者照顧三支箭
雙老家庭加失智浪潮…有你相伴的旅程,道盡失智家庭悲喜故事
照護選擇/打破親力親為失智照顧迷思,別把自己逼到絕境
活動安排/屏東樂智學堂 老幼共學 開辦7年 學生增1倍
照護選擇/該送失智父母到安養機構嗎?評估重點一次認識
活動安排/避免失智惡化 專家:重建規律作息
活動安排/日照中心、關懷據點 逾半照顧者盼解封
身心紓壓/失智者無處托顧 全家活在壓力悶燒鍋
照護選擇/照顧失智母想輕生 靠互助家庭伸援
失智故事/失智父親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將零食緊抱懷裡留給家人...
失智故事/在艱困中得著安慰與陪伴, 讓疲累的照顧者重新站立
失智故事/照護失智雙親, 深信被愛的感覺不會遺忘
照護選擇/失智者照護機構,我該怎麼選?
心靈雞湯/需要幫助的,不是只有患者而已
失智故事/為失智媽媽創業 科技人讓愛延續
照護選擇/「媽媽,我沒有不要你!」將失智母親送到安養院,是我最好的選擇
失智故事/行動藝術家湯皇珍 把失智照護變奇幻旅程
失智故事/40多歲失智 不想拖累公司…拚當烘焙王
失智故事/手語歌防失智惡化 融化軍歌爺爺的心
身心紓壓/失智難治癒醫師提7點檢測 照護漫長吃六大紓壓食物
心靈雞湯/媽媽的離世 是一份無可取代的禮物
照護選擇/是病人覺得可憐,還是你覺得可憐?臨床心理師建議 選擇失智症照顧機構該考量這些
心靈雞湯/親人一一從腦海裡消逝…失智症遺忘是有順序的嗎?
身心紓壓/長照悲劇!老人疑推失智妻落水後輕生 兒只救起媽
失智故事/母48歲失智 兒40多歲也發病
猜你喜歡
提早識別失智症高風險患者 研究揭肌肉量與認知功能關聯性
美國醫學會期刊最新研究:握力強弱與失智症風險有關
走路變慢可能是失智症前兆 專家授1招扭轉大腦萎縮
膽固醇愈低真的愈好嗎? 秀傳研究:反而倍數增加失智風險
送失智媽進養護中心 牛湄湄人生最難過的14天
飲食照護/失智者不吃東西是因為「吞嚥困難」?症狀跡象、照顧技巧一次學會
讓失智母親好好洗澡 是最大成就
照顧者的煎熬 該送失智父母到安養院嗎?
睡到自然醒是最幸福?研究揭睡眠超過這時間可能提升失智症風險
預防飲食/油有害健康已是過時觀念!多攝取「這幾種」對大腦有益
生活照護/失智長輩睡不著?用運動改善日夜顛倒
失智警訊/重複問題、情緒轉變、頻問你是誰...家屬從這些行為發現失智前兆
失智警訊/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就是失智?10項真實「失智症症狀」大公開
認知彈性能力 靈活補腦
強化心肺、肌力與訓練認知 治療師教你棍子伸展操延緩失智
預防飲食/「地中海飲食」到底怎麼吃?「我的餐盤」口訣教你補足營養
生活照護/與失智者溝通像在對牛彈琴?善用「5技巧」讓互動變順暢
點亮年輕失智者的生命故事!Young記憶會館,年輕失智者的家
照護資源/臺中長照APP 讓長照服務零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