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為何麵條容易比白飯胖?4原因讓你不知不覺間吃進隱藏熱量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張金堅

張金堅/醫療不離人性 科技不離人文

張金堅

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耕莘醫院乳房醫學中心兼任主治醫師

聽健康

00:00/00:00

2024年12月9日,科技巨擘Google在「Nature」自然期刊發表其已成功開發出量子運算晶片Willow,只需要5分鐘就完成傳統電腦需時1025年(相當於宇宙年7000多億倍)才能完成的運算。

這個數字與時間遠遠超過人類所能理解的範疇,可說是繼ChatGPT之後,AI時代又一次重量級的革命。看到這則新聞令人喜憂參半,上世紀科技的躍進已徹底改變人類生活的樣貌,如今的AI新世紀又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

過去因為醫療科技的進步,創造了諸多亮麗的醫學奇蹟。我親身見證了手術從傳統的開胸、開腹等、到內視鏡、再到機器手臂的微創手術癌症治療從開刀、放療、化療,再到荷爾蒙、標靶、免疫乃至細胞治療等等;疾病的預防、篩檢、診療及追蹤也因為基因體醫學及生物分子學的進步,搭配大數據分析,已經漸漸走向量身訂造的精準醫學。

許多過去醫師束手無策的疾病,大部分都獲得解決,連一些癌症都將成為慢性疾病。如今量子電腦的誕生對個人化的精準醫療勢必如虎添翼,令人期待。

追求急效知識忌迷失

然而當我們為醫療突飛猛進及可能的突破而欣喜雀躍的同時,是否應存有一絲冷靜清晰的心態,確保自己不會因為求新、求快而未加深思熟慮就跨越紅線?尤其在AI時代,知識產生、累積,甚至以顛覆的速度在進步,都快到人腦根本無暇思索的地步。若我們把心力都放在追求這類所謂的「急效知識」,是否會因而忽略了另外更重要的領域而有所迷失?

「傳承(legacy)」與「創新(innovation)」是兩個並重的觀念,創新是我們進步的動力,傳承則是代代相傳指引我們應該遵循的正道。一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科技也是一把雙面刃,如何將科技做最妥善的運用,考驗著人類的智慧與素養,而這就要靠教育、人文、倫理、文學、音樂、藝術等這些所謂「緩效知識」的陶冶與形塑,醫療亦不能例外。

「健康識能」的推展、「醫學倫理」的建構、「醫病和諧」的提升、「生命關懷」的實踐,絕對是需要長時間的淬鍊與琢磨,不可能一蹴可幾。這樣才可透過一點一滴的累積,澆鑄岀歷久彌新、顛撲不破的核心價值與精神文明,也是「緩效知識」的具體實踐。

人類應避免為物所役

在此科技引領物質文明不斷飛越的時代,精神文明也必須迎頭趕上,齊頭並進,人類才不會為物所役,忙於追求「急效知識」之餘,「緩效知識」的重視也不可偏廢。「醫療不離人性,科技不離人文」應是我們共同的中心思想,也是以「救人」為天職的醫界夥伴必須奉行的圭臬,唯有如此,人類的健康與福祉才能真正落實。

細胞治療 微創手術 癌症治療 精準醫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