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期間國外旅遊正夯,民眾出國度假開心吃美食的同時,要小心水土不服造成腸胃出問題,導致敗興而歸。旅行者腹瀉(Traveler's diarrhea)是旅遊的人經常會碰到的疾病之一,盛行率約為30%至70%,其風險和旅行的目的地、季節有關,部分亞洲、中東、非洲、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為高風險地區。
若感染原蟲 病程恐達數月
旅行者腹瀉發病情況為每天排出超過3次的未成形糞便,且加上至少一種的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痛、惡心、嘔吐、腸胃道不適等,大多因腸道病原體經糞口傳染致病,以細菌感染最常見約80至90%,病程約為3至7天;病毒感染則占5至8%,病程約為2至3天;長程旅行者感染原蟲的風險約占10%,症狀常較晚發生,病程可能會持續數周至數月之久。
儘管民眾先前已有過旅行者腹瀉的經驗,也難以預防下次的發生。單次旅程中可能也發生不只一次,但仍可透過注意飲食衛生來降低致病風險。
飲食注意3件事避免「旅行者腹瀉」
1.飲食建議避免生食,應煮沸、煮熟、剝皮後再食用。
2.用膳前應注意包裝與餐具是否潮濕及汙染,若無法確認食品安全,可考慮不吃來保健康。
3.餐前與如廁前後,可用肥皂和水洗手,亦可使用酒精乾洗手液(酒精濃度超過60%)加強手部衛生的清潔。
出國可考慮打A肝和傷寒疫苗
目前疫苗針對旅行者腹瀉之大多數的病原體並無保護力,但仍可考慮於出國前施打A型肝炎疫苗和傷寒疫苗,因其也是經糞口傳染,亦常盛行於上述之高風險地區,可避免因食物感染導致的相關疾病發生。
旅行者腹瀉的藥物治療,由於大多為細菌感染所致,所以首選為Fluoroquinolones類(如Levofloxacin、Ciprofloxacin、Ofloxacin)、Azithromycin、Rifaximin、Rifamycin等抗生素的經驗性療法,有些民眾可能想要事先使用抗生素來作預防,但因考量細菌抗藥性,且對於非細菌感染不具效果,反而可能會影響使用者腸道內的正常菌叢,增加抗藥性細菌傷害的風險,不建議所有族群皆常規使用預防性抗生素。
但對於免疫不全之罹病高風險族群或參與極限運動的短程旅遊者,在醫師指示下可考慮預防投予抗生素,一般民眾可在發生旅行者腹瀉後再盡早接受治療即可,大多可將病程縮短至6至24小時。
吃藥治腹瀉 應依醫師指示
此外,可依症狀搭配症狀緩解藥物合併治療,像Loperamide、Diphenoxylate等抗腸蠕動藥物,可抑制腸道蠕動,增加水分和電解質吸收,控制腹瀉,但由於腸道蠕動降低可能導致便祕,讓有害病原體停留體內,因此服用前應依照醫師或藥師指示用藥,以避免弄巧成拙。
對於旅行者腹瀉患者來說,除了藥物治療外,也應適當補充液體及電解質,不要因腹瀉而刻意減少水分或營養的補充,但要注意部分市售或過度調味的飲料可能因滲透壓太高而會使飲用者腹瀉加劇,添加菊糖、纖維等促進腸胃蠕動的成分也會加重腹瀉症狀,增加病人腸道負擔。
對於嚴重腹瀉者,建議可補充口服電解質補充液(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或是飲用在1公升飲用水內加入半小匙鹽和6小匙糖的簡略配方。若病人出現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的症狀,例如尿液顏色變深成濃黃或深橘色、明顯的疲倦虛弱、肌肉無力等,仍需要即早就醫,以策安全。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