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打新冠疫苗 醫師:不需停藥
生活大小事都有風險,對疫苗不需過度恐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劉崇祥表示,他的門診患者超過半數為75歲以上長者,到底能不能打疫苗成為患者必問的問題之一。面對患者從電視上看到疫苗副作用、擔心疫苗安全,他經常以出門、睡覺都有死亡風險為例,告知他們出門、睡覺甚至大於打疫苗的風險。他建議打疫苗前,停止看電視一周,避免不必要的擔憂,同時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水分,然後放心的施打疫苗。
劉崇祥也舉例,該院設有深層靜脈血栓的24小時待命團隊,但在1000病例中僅出現1例靜脈血栓,且並非疫苗造成,是患者本身的疾病所引發,疫苗血栓沒有那麼常發生,呼籲民眾不需恐慌。
慢性病不需停藥,可找醫師諮詢,復健仍要持續。
此外,國內三級警戒期間,許多中風患者無法如期進行復健治療,劉崇祥也提醒,運動復健仍要持續,例如手部癱瘓的患者,可透過簡易的抓積木遊戲,訓練手指的精細度,及手部抬高等動作,漸漸的擴展到全身系統性的動作,最終目的是希望能恢復到自理生活。
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也提供中風患者在家復健方法,可透過按壓後溪穴、中渚穴、合谷穴等處,並使用較大的筆頭輕輕按壓,且每天以熱毛巾熱敷穴位,不但對中風患者的肌肉活化有幫助,一般上班族也可緩解肩頸痠痛。
染新冠的血栓風險 遠高於接種疫苗
光田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柯麗櫻表示,不管施打哪一種疫苗,多少會有副作用,例如莫德納較易引發頭痛及發燒、AZ在國外則有引發血栓等。由於本身有三高、中風等患者,對於血栓問題較為擔憂,她也進一步解釋,腦中風所引起的血栓屬於動脈血栓,與AZ可能引起的血小板低下的靜脈血栓機轉並不相同。
柯麗櫻強調,感染新冠肺炎引發血栓的機率,遠比接種疫苗後引發血栓機率高。根據國外資料顯示,AZ引起血栓的比率約為每百萬人口中大約10人,但染疫後引發血栓的風險卻是打疫苗的8~10倍。打疫苗可降低感染機率,即使感染後也能減少重症發生,因此,慢性病患者應盡快施打疫苗。
不少原本有三高或服用抗血栓藥物的患者,相當擔心接種疫苗是否需停藥,她以抗血小板藥物為例,主要用於急性冠心症、動脈硬化疾病、心臟置放支架,以及腦中風患者預防再次中風等,有服用這類藥物的患者,打針處的局部皮膚可能會有較大面積的瘀青,但不至於流血不止,建議施打後,可較長時間按壓,至少按壓兩分鐘,避免皮膚局部出血,不必因此停藥。
穴位按摩
日常按壓三穴位,中風患者可活化肌肉,一般人可緩解肩頸痠痛。
● 合谷穴
虎口併攏,在肌肉突起的最高處
● 後溪穴
手握成拳,在小指尺側,第5掌骨小頭後方,當小指展肌起點外緣
● 中渚穴
握拳,位於手背部小指無名指關節之間,第四、五掌骨間凹陷處
資料來源╱張家蓓醫師
MAT-TW-2100966-1.0-07/2021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胃痛胸悶竟是骨質疏鬆 三招預防「骨鬆三高」:篩檢骨密度+持續治療+運動飲食
手腳、脖子、胸口痛竟是糖尿病引起 淡馬社區服務站揪疾病前兆
腎友:多吃肉延年益壽?醫師:母湯喔
慢性病控制沒假日 藥師提醒備足藥按時服安心過春節
5大慢性病族群過年別貪吃!營養師教你不發病飲食原則,別誤踩飲食地雷
腦中風治療3部曲:119通報、到院治療、術後復健
首次中風弱化症狀感受度 二次中風更難察覺、死亡率達25%
巧克藥師/服用西藥多留意 中西藥地雷搭配禁忌多
巧克藥師/約20%新冠患者症狀出現皮膚紅疹?
頭暈、手腳無力是低血糖還是中風?2招辨識急性中風症狀
牙痛、耳朵痛竟是心肌梗塞前兆 醫:疼痛點未必在心臟病灶處
Johnny游/五個融合運動及鍛鍊的步驟 在家也能輕鬆對抗疾病
合佗中醫診所院長 施昀廷醫師/ 慢病管理 應注意持續性及環環相扣的關聯性
突然不識字竟是腦中風 醫師:快速辨識是關鍵
單手廚房/ 宅在家也能自主訓練──積木手指活動
中風病人吃東西總是嗆咳?三大原則改善吞嚥障礙
Lemon L. Yoga/ 三級警戒下,我們的身心是否也阻塞了呢?
【思覺失調怎麼伴4】輔助宣告助照顧者安排財務 社會對話盼能完善法律保障
【思覺失調怎麼伴3】心口司推心衛中心 給思覺失調患者個管式連續照顧
【思覺失調怎麼伴2】思覺失調藥物治療 長效針劑副作用低 降低發病住院率
【思覺失調怎麼伴1】當你的思覺失調家人老了 照顧者有哪三包資源可準備?
警訊自我檢測/巴金森氏症不只會手抖 手指若做不到這動作應就診
小藥師健康營養資訊/ 血栓病患不能打疫苗? 幾個自我檢測破除迷思
中風復健路漫長 3招選對足踝輔具助行走
合佗中醫診所院長 施昀廷醫師/防疫在家不能運動?腎友在家自我運動和穴道按摩增加抵抗力!
噗妮聊護理/ 疫情下的看診防護四步驟 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預防「糖尿病足」 經常檢查腳底7受壓點、注意挑鞋襪5撇步
Lemon L. Yoga/不同部位的疼痛 聽身體想告訴你的事!
猜你喜歡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男大生無故翹課還想尋短 檢查發現是躁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