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生離死別 台北榮總院長許惠恒:一幕幕都是醫護最難忘的場景
新變異株致病嚴重度下降,但高齡、免疫不全者仍應慎防。
許惠恒回想前年(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大家原本期待可能像SARS一樣,疫情很快消失不見,但經歷兩年,國內目前仍受Omicron變異株威脅,「病毒變異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估計還會不斷有新變異株出現。」
疫情至今,北榮收治260名確診患者,高達半數是重症,卻始終保持零院內感染。為做好防疫管理,許惠恒每天上午八時準時舉行晨會,掌握國內外疫情趨勢及變化。他觀察,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致病嚴重度較原始株下降,但與流感病毒相比,對高齡、免疫不全等病人的致病率仍高,醫療量能負擔仍大。
不過,即使國內再有一波本土疫情,許惠恒有信心可以安然度過。他說,去年五月北部爆發本土疫情,各醫院量能緊繃,但也累積許多SOP,北榮對防疫物資準備、醫護人員調配等都有經驗,也超前部署,將思源樓部分病房改為負壓隔離病房,未來更著手規畫重症負壓隔離病房。外界憂心春節防疫專案可能有破口,許惠恒說,「擔心難免,但醫院已做好萬全準備。」
疫情下的生離死別,一幕幕都是醫護最難忘的場景。
雖然樂觀看待疫情,但談起疫情下的生離死別,許惠恒難掩感傷。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名重症插管病患,臨終前因昏迷無法和家人視訊道別,家人見不到最後一面,希望留下病患手掌印作為紀念,最後護理人員排除萬難達成家屬心願。
「疫情期間,所有醫護人員都是一路學習和感恩。」許惠恒還記得,有一名確診者過世後,遺體送往電梯要移至往生室,所有曾照顧過患者的醫護人員比照安寧病房模式,站在電梯兩側向遺體90度鞠躬,慎重的態度讓家屬寫信表達感謝。
許惠恒說,今年疫情能否終結,還要更長時間觀察。他呼籲國人盡速完整接種疫苗,去年12月中旬,他已追加第三劑,但隨病毒不斷變異,往後可能要打第四劑疫苗。
院長養生計畫
執行168斷食謹守2原則 減掉10公斤、血壓很聽話
疫情期間工作繁重,台北榮總院長許惠恒不忘照顧個人健康。身為糖尿病專家,他為控制血壓,一年半來進行168間歇性斷食法,16小時不吃東西,讓胰臟多休息,降低分泌胰島素的機會,成功減重8至10公斤,也維持血壓穩定。
許惠恒血壓偏高,他了解多吃澱粉、含糖食物,容易刺激胰島素分泌,長期下來,胰島素分泌過多,不僅促進脂肪囤積,也將使胰臟功能衰退,進而引發糖尿病,若能減少胰島素分泌,不僅可以控制血糖,也控制體重及血壓。他每天不吃早餐,直到中午十二時才吃中餐,並於晚上八時前吃完晚餐。
「168間歇性斷食法,一定要遵守兩個小原則。」許惠恒說,第一是每日熱量攝取要減少,雖不是完全減少成只有兩餐,但絕不能把三餐熱量灌到兩餐,每天熱量是兩餐多一點即可。
其次,晚餐澱粉攝取要減半。如平時吃一碗飯,晚餐就改吃半碗,因晚餐離睡覺時間不遠,如果吃太多,澱粉食物的葡萄糖會轉為脂肪,長期下來還是會囤積,這樣對身體不好,但晚餐的蛋白質、脂肪還是照常吃。
許惠恒提醒,正在服用降血糖藥物患者不建議168斷食法,以防服藥後又不進食,引發低血糖;另有胃炎、胃潰瘍病史者,長時間不進食,病情也可能惡化,同樣不建議。
外界多討論吃水果到底應在飯前吃或飯後吃,哪一種比較健康。許惠恆說,有研究指出,飯前吃水果讓胃容量變小,且纖維質有飽足感,正餐會少吃一點,可以控制體重;但也有研究認為,飯前吃水果,血糖容易上升,且水果糖分會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加脂肪囤積。因飯前吃水果的好處證據仍不足,他還是每天飯後吃兩份水果。
許惠恒小檔案
年齡:64歲
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經歷: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世界糖尿病聯盟西太平洋區主席、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

元氣周報
聯合報推出元氣周報,健康的、樂活的、環保的,每週日隨報附贈,12版版版精彩。
訂閱元氣周報電子報紙:http://reading.udn.com/reading/paper.do?from_id=6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新冠肺炎可能造成神經後遺症 《自然》最新研究:認知功能衰退20年
衛福部怪基隆轉診搞錯系統 醫:EMOC也要一家家打電話
化痰藥NAC可減少新冠4成死亡率?臨床研究卻這麼說
綠色通道難補人力缺口 專家促設兒童專責醫院
打滿三劑放寬居隔條件? 專家無奈:重點是調降傳染病等級
基隆2歲童逝指揮中心稱病床夠? 醫師工會:關鍵在人力
又傳幼童確診重症亡 兒醫分析綠色通道無法解決的問題
單日增10萬例不準?感染科權威:2障礙導致「自我蓋牌」
「快篩陽視同確診」陳時中認不可 蘇益仁曝可用此方式解套
高醫大醫師陳彥旭提醒「輝瑞口服藥晝夜有分」 千萬別嚼碎
「清冠一號」大缺貨 醫師提醒:非人人適合飲用
侯友宜籲快篩陽全面視同確診 陳時中分析2因不可
新冠爆發2年從未感染!學者:「天選之人」有3大原因
疫情名家觀點/新冠病毒入侵… 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AI揪心房顫動護心腦
確診飆升…醫療量能過載 專家籲設專責醫院
武漢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癒後2年 逾半有後遺症!
醫師教你如何「正確使用唾液快篩」 忽略細節恐影響結果
黎明前最後黑暗 柯文哲:防疫成功絕非偉大黨中央領導
焦糖哥哥認同「早染疫早免疫」? 陳時中:輕症化下 得了別緊張
染疫人數暴增醫療量能緊繃 專家曝防醫療崩盤2大重點
口服抗病毒藥發病五天內使用有效防重症!學者:愈早投藥可以救愈多人
新冠口服藥領用問題出在流程不順 醫師:腎友領藥尤其麻煩
3人在家昏迷當天亡 專家籲「精準快篩、精準照護」
居隔紓壓吃出「暴肥症候群」 名醫教二招改善
快篩陽視同確診 抗SARS專家:視訊診療需求將暴增10倍
國內疫情高峰持續延後?陳時中:台灣正面臨重大轉型期
快篩陽視同確診將上路 柯文哲:快篩陽就應先給藥
台大公衛推估:39天內38人因錯失黃金治療輕症轉重症
別低估染疫嚴重性 研究發現Omicron與Delta重症風險相當
把握黃金期 醫籲:高風險族群確診立即給藥
猜你喜歡
最難忍受的不適!三千位確診居隔過來人告訴你Omicron「魔王級症狀」及緩解方法
QA/快篩陽性怎麼辦?家人同事確診了怎麼辦?5張圖表快速了解
QA/確診了居隔了,保險怎麼理賠?五千位過來人實戰教學,告訴你防疫險怎麼申請最快又最多
基隆2歲確診男童42.4℃ 問5家醫院難收治 轉送榮總死亡
確診居隔就能領每日1000元防疫補償金?四張圖說明申請資格、請領方法總整理
心臟科權威魏崢Omicron確診 授輕症退燒、止咳、化痰3大重點
確診哪裡可買到清冠一號?QA詳解如何申請公費的清冠一號及公費和自費有何差別
就算輕症也會有後遺症?Omicron確診者真實體驗,同時告訴你如何處理後遺症!
確診怎麼辦?五千人居隔經驗幫你沙盤推演,必要準備一次看
手把手實戰經驗分享!居家照護確診患者如何取得新冠口服藥Paxlovid、清冠一號流程一次看
Omicron「輕症、中症、重症」個別症狀曝! 食慾不振、拉肚子應警覺
醫藥記者確診日記/從快篩陽性到醫院PCR確診、視訊看診的漫漫長路!政府應變力不足讓民眾心累
居隔怎麼伴?/確診日究竟以哪一天為準?是發病當天還是採檢日?
圖表整理包/一樣居家差很多 一圖秒懂居家照護、居家檢疫、居家隔離
唾液快篩開賣!一表比較唾液快篩與鼻咽快篩用法、準確度、優缺點…
Omicron喉嚨指向性高 醫師建議:每天漱口降低病毒量
整理包/「勞保傷病給付、防疫補償金」 確診者與居隔者該申請哪個?
QA整理包/確診輕重症分流「誰才可以住家裡」?秒懂居家資格、解隔條件
健康益友都預約不到?視訊診療4管道,虛擬健保卡也可看!全台支援虛擬卡院所名單公開
「感覺自己被放生…」確診後感受惡夢的開始!確診者忠告:染疫前你該做的3大準備
居隔怎麼伴?/電子居隔單、健保快易通檢測 可作請假證明
打疫苗過世的人比確診過世的還多?教授破解疫苗常見迷思
整理包/家中孩子確診怎麼辦?症狀、建議備藥、何時送醫…注意事項一次看
確診心情只有確診的人才懂 居隔日記讓你同理確診者的徬徨
今本土+6萬8732例確診 增19死皆屬重度感染個案及具慢性病史
居隔再鬆綁!明起接種三劑疫苗免居隔 每兩天需快篩
QA/確診隔離不能請公假嗎?防疫照顧假有薪嗎?6種常見情況看請假與薪資規定
確診補充維生素C幫助修復!專家曝「1吃法=白吃」 還會帶走體內維生素
QA圖表/家人朋友同事確診,我該怎麼辦? 10大常見疑惑
唾液跟咽喉快篩有何分別?一表快速看懂2者優缺點
整理包/居隔「3+4」上路 9大QA一次懂複雜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