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惠風/沒放進嘴巴的藥物 是不可能有療效的
今年9月3日,在巴黎舉辦的歐洲心臟學會/世界心臟學會第四天會議中,瑞典的SWEDEHEART登錄告訴了我們答案,這是個觀察2006-2015年瑞典28812個開冠狀動脈繞道術的病人,平均追蹤了五年的研究。
在剛開完刀時,大多數人都會乖乖服藥,但隨著時間的過去,也許是抗拒,也許是遺忘,有些人就開始越來越皮,藥物就越吃越少了。研究告訴我們,對疾病非常重要的降血脂藥物他汀,在剛開完刀六個月時,93.9%的人會乖乖吃藥,但八年以後,就只剩下77.3%還有在服用,但這些人不吃藥會有什麼影響呢?這篇研究告訴我們,也沒什麼大不了,跟吃藥相比「只不過」增加了79%的死亡率而已。其他像是抗血小板製劑跟ACEI/ARB這類的藥物,如果不吃,則是分別增加35%跟28%的死亡率。也就是說,之前冒著那麼大的危險做了開心手術,從鬼門關回來了,但隨著時間過去,不持續吃藥保養(尤其是降血脂的他汀)的話,會讓前面冒的危險前功盡棄,讓開刀變得沒有任何意義。
就算是仙丹,只要沒吃,再好的藥物也是沒用的。
有個綜合了20篇加起來37萬多人,研究服藥順從度的薈萃分析顯示,發現兩年後只剩下57%的人還會規則服藥,其他的分析更顯示有些病人甚至於連一顆藥也沒吃。
2013年有篇非常有趣的研究,它發現若是一個月看診一次,看診過後的前兩周,有80-90%的人會吃藥,但到了第三周,男性就開始皮了,只剩下70%的人還在吃藥,這個比例到了第四周快要回診時又開始回升,到了要看醫師的三天前開始,服藥順從度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了看診前一天,有97-98%的人又會吃藥了,也就是說,沒看到醫師的臉,就不想吃藥。
為什麼病人會不吃藥呢,有的人就是不想吃藥,有的人是忘記,這些都是人性,很難苛求。但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克服這些人性呢?
近幾年,醫界發展出一些方式。研究顯示一天吃一次的藥物比較不容易忘,所以藥界用盡手段,把許多慢性病藥物改成一天只需要服用一次就好;也有許多研究顯示,藥物的種類越少,病人越會規則服藥,所以許多藥廠把許多藥物合併成一顆,也就是說一顆藥丸中,會像綜合維他命一樣包含了許多不同機轉的藥物,只需一天一顆,就能達到以前三、四種藥物的療效。
在今天許多疾病的治療指引中,都建議當需要使用多重機轉的藥物時,以這類一顆含多重成分的藥物為首選,不要吃一大堆分開的藥丸。這類藥物稱為Single Pill Combination藥物合體,也有人叫它做Poly Pill多重藥丸,香港媒體把Poly Pill翻譯成「保利丸」,聽起來蠻有傳統中藥丸的感覺,其實中藥,早就君臣佐使的藥物合體了。
還有什麼其他方式呢?有藥廠企圖研發6個月打針一次,就能控制半年的膽固醇藥物;也有些企圖利用個人電子器材,達到提醒的目的。
不管藥物的種類如何,以後如何變化,有個觀點一定要澄清,就是藥不是為了醫師,或為了做出漂亮的數據才吃的,病是自己的,藥也是為了自己服用的,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沒放進嘴巴的藥物,是不可能有療效的。

洪惠風
新光醫院教研部副主任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洪惠風/產出10個諾貝爾獎的替代役----黃扁帽醫師科學家
洪惠風/火星人的起源 來自於翻譯錯誤
洪惠風/價值三百萬,刻著護理師姓名的銀幣
洪惠風/三小、梅杜莎、心臟、食人族
洪惠風/病歷的起源,來自於VIP的醫療糾紛?
洪惠風/睡眠與血壓
洪惠風/臺海海戰真正發生過的「用銀子砸人」的故事
洪惠風/手勢與心臟病
洪惠風/空氣汙染 帶壞心血管
洪惠風/盛裝病人教我的Carpe diem
洪惠風/這病毒好毒,不要進來!
洪惠風/該放支架嗎?
洪惠風/希臘神祇也承擔不起的長照
洪惠風/小南門外的鼠疫研究
洪惠風/葉克膜的先驅--稻荷神
洪惠風/飲食、運動、體重中間目標與終極好處
洪惠風/手錶與心臟病
洪惠風/睡眠債與談判
洪惠風/病史本土化,不是病歷中文化
洪惠風/選舉與心臟
洪惠風/年紀越大 血壓就該越高嗎?
洪惠風/23世紀的醫療
洪惠風/從英國歷史 談國民醫療權
洪惠風/兩黨惡鬥中的智慧
洪惠風/到理髮店治療高血壓效果更好?
洪惠風/心臟符號的起源不是愛,而是愛愛
洪惠風/台灣銀餅與醫療
洪惠風/雞婆的醫護人員
洪惠風/蘇東坡喝酒的量,會引起心臟病嗎?
洪惠風/魔鬼代言人-- 為反向思考而故意唱反調的人
猜你喜歡
飯店最髒的地方在哪裡?研究揭曉:你一定會碰到
為什麼會得癌?醫揭健康靜默殺手:喝越多越早死
性生活總是不如意?專家:改變說「不要」的習慣
男女誰的錢包較髒?研究揭易滋生細菌的錢包材質
為何有些國家為疫苗接種前段班 疫情卻仍失控了?
被丈夫死前呼吸嚇出病來 你想像的死亡場景和現實差很大
蔬菜水果吃多不一定更好 研究曝長壽飲食最佳份量
林靜芸/每個人都應該準備一張給醫院的自傳
洪惠風/產出10個諾貝爾獎的替代役----黃扁帽醫師科學家
為什麼遺憾常發生在假日?醫曝可預防的假日心臟症候群
黃達夫/癌症病人如何獲得最有助益的醫療
陳昭姿/藥物共擬會 新藥納健保關鍵
潘懷宗/百花齊放花粉熱 2因素加劇爆發
癌友別輕忽!比疼痛、噁心或掉髮更困擾的癌因性疲憊
王正旭/健保部分負擔調整 應前瞻改革
許金川/人工做腹超 醫師判讀很重要
許金川/服藥控制B肝 避免走上不歸路
林思偕/探病
楊定一/簡化人生 單純活在瞬間
即便有洗手!你的手機仍可能被前面人的糞便污染
許金川/胃口缺缺人消瘦 輕忽出大事
許金川/胃痛未必是胃痛 小心是肝癌
陳光超/「我真的被球打到!」可以打破耳膜的球
不只運動員會斷腳筋!醫:尤其運動時易抽筋的人
鄒頡龍/從電影《少年的你》談接觸性皮膚炎
何之行/死者健保資料再利用 釐清個資疑慮
傅志遠/急診不治「心情急」
林芳郁/推動救護車EMT 醫療捐款恩澤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