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瑞云/關心不是監控
很多時候,所謂「關心」的背後,隱藏著某種管控的動機,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無意識,但監控和關心兩者讓人產生的感受截然不同,引發的回應自然也大不相同。
帶有管控的問法往往會以一種緊張、生氣或嚴厲的口吻追問對方:「你去了哪裡?跟誰去的?」「為什麼去了那麼久?」「你怎麼這麼晚才回來?是不是根本就不想回家?」這些充滿質疑攻擊性的問法,往往會讓對方感覺被指責或被審問,所以自然容易起反感,不由得就以自我防禦的態度回應。
真心關懷的問法,則是帶著放鬆、體貼和同理的角度,當關心的家人回到家的時候,總能和氣的問道:「辛苦了,今天在外面忙了一整天,看起來有點累,要不要喝杯水呢?」等觀察到對方比較放鬆了,再進一步問對方:「今天有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嗎?願意跟我聊聊嗎?如果需要,我很願意傾聽。」這樣的關心是一種讓人很舒服,帶著關懷和愛的互動方式,不會讓人感到有壓力。
有些人在親友說出自己脆弱沮喪的心情時,像是審問罪犯的咄咄逼人:「你為什麼要跟這樣的人在一起?」「你幹嘛要跟他出去?」「你不知道這個人很差勁嗎?」甚至義正嚴辭的攻擊對方的朋友,結果親友的告解不但沒有得到支持,還招致更多壓力,只好做出自我防禦的辯解,甚至生起氣來。
父母跟孩子溝通也是一樣。應該先學習「看到」孩子。很多父母只會問孩子:「今天在學校有沒有認真聽講?」「考試考得怎麼樣?」「這次段考第幾名?」「是不是又惹了什麼麻煩?」卻很少關心孩子的情緒與感受,這樣的親子互動,怎麼期待孩子願意說出心裡的話。
通常懂得「看到」孩子的父母,在孩子一踏進家門時就會感受到孩子今天情緒有沒有什麼不對勁,如果覺得孩子不開心,就會關心的問孩子:「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呢?是否在學校遇到什麼不愉快?最近讀書可以專心嗎?有遇到什麼困難嗎?你看起來心情有點低落,願意跟爸爸/媽媽聊聊嗎?爸爸/媽媽也許可以幫上你的忙。」如果能做到這樣,孩子自然會感受到父母的關心,知道父母不是只在乎成績,或是只想著顧及面子。
學習帶著愛和關懷進到親密關係裡,不要用擔憂、監視、控制去經營伴侶或是親子關係,所有的關係都一樣,如果沒有愛,那麼自然就免不了爭吵、冷漠,甚至導致分離。
發現自己關心的人遇到困難,或是承受壓力的時候,先別急著要幫他們處理。先讓自己靜下心來,好好瞭解所愛的人有什麼看法,耐心聆聽他們的陳述,然後問自己:「現在對方最需要的究竟是什麼?」「我自己最需要的又是什麼?我希望有什麼樣的結果呢?」只要把心靜下來,好好的互相理解,自然就會知道該怎麼做,才能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關心,可以幫助對方找到適當的方法處理問題,讓事情發展可以得到理想的結果。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許瑞云/我的頭好痛!
許瑞云/我的背好痛!
許瑞云/抗拒上學的孩子
許瑞云/心臟肥大無力
許瑞云/如何避免情殺?
許瑞云/小小孩的公園遊戲爭霸
許瑞云/關係的改變來自自我覺醒
許瑞云/腸躁症愈來愈嚴重怎麼辦?
許瑞云/我捨不得離開他…如何走過分手或離婚?
許瑞云/下一個男人會更好?
許瑞云/禪修體驗分享
許瑞云/所有我處不來的人 都是我不愛的自己
許瑞云/跟不負責任的父母和解
許瑞云/婆媳之戰
許瑞云/怎說「情緒不是我的」呢?
許瑞云/我覺得大家都在針對我
許瑞云/我討厭不夠好的自己
許瑞云/癌症病人一定要 做化療或放射線治療嗎?
許瑞云/愛的本質
許瑞云/因型施教
許瑞云/真正的自信
許瑞云/從內疚中釋放自己
許瑞云/以愛為名的自私
許瑞云/心放鬆了,就不會亂跳
許瑞云/生命劇本是可以改寫的
猜你喜歡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李偉文/回應來自心靈與自然召喚的行者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