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瑞云
慈濟醫院一般醫學內科主治醫師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許瑞云
慈濟醫院一般醫學內科主治醫師
宜何在門診問卷有關疾病的欄位上填了「強迫症」。因為強迫症的關係,宜何總是會出現許多強迫性思考,例如對所有陌生人帶著敵意。
宜何提及求學時,鄰座的同學把筆放下時,有時會產生很大的聲音,每次宜何都覺得對方是衝著自己來,即使宜何的理性告訴自己,同學們根本就沒有惡意,但還是無法完全跳出那樣的錯覺,因此每次聽到同學把筆放下的聲音,宜何就會故意摔筆,抗議對方:「我知道你對我有意見!」
不只如此,有時走在路上,發現旁人離自己很近,宜何就會擔心對方是不是別有意圖,要是路人腳步聲重,宜何也會覺得對方可能是在挑釁,於是跟著加重自己的步伐,當做反擊。雖然宜何心知絕大部分的情況可能都是巧合,卻仍覺得別人是針對自己。
我遇過不少強迫症的病人,除了幫助他們調整能量,協助他們安定下來,但最重要的是病人願意面對自己的情緒,並清楚覺察自己的心念及思維模式。
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要學習去分辨什麼是「事實」,什麼是「想法」,真正困擾我們的往往並不是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我們的想法在困擾自己,所有我們加諸在事件上的「形容詞」,往往都是自己的想法,因此首先要學著抽離各種形容詞,才能看清楚事實。
例如宜何提到同學放筆的聲音,或是路人的腳步聲,這是事實;但宜何以為同學發出的聲音「很大」,或覺得路人腳步聲「很響」,就只是念頭,是宜何自己的想法,根本沒有任何真實性可言。我們很容易把想法當真實,以此來自我折磨,就好像有些女生明明已經瘦得要命,卻還認為自己很胖,所以拚命減肥,永遠都想要再瘦一點。
此外,宜何明知無論同學或是路人所引起的聲音,大部分只是巧合,但是心裡卻一直覺得對方有針對性。宜何的問題是把自己的想法當成是事實,讓自己困住在其中。其實宜何只要認清楚事實是「路人走路有聲音」,他的想法是「路人故意走路走的很大聲來挑釁我」,而且是這個想法讓他感到很生氣,並不是路人讓他很生氣。
其實感受跟想法一樣,都沒有真實性,會隨因緣生滅而生滅。同樣一件事,因為個人過去的經驗、文化、思想等背景不同,帶來的感受也因人而異。我成長的年代,老師體罰學生是很正常的事,當時多數學生和家長都能接受,認為老師是為了孩子好,打罵有助提高升學率等目標,所以家長不但不會對老師不滿,甚至還會感謝老師願意嚴格管教孩子。但是,如果現在的老師還像以前那樣體罰學生,多數家長恐怕會認為老師管教過於暴力,所以這些年不乏家長對老師提告的案例。過去家長感謝老師體罰孩子的那種「感受」和「想法」,現在已經很難看得到。
不只我們的想法和感受會隨著時代、文化、經驗等因素改變,想法和感受本身也是來來去去、不斷變化,沒有任何真實性可言。一對情侶熱戀時,彼此的想法跟感受總覺得對方怎麼那麼棒,那麼好,能夠和對方談戀愛真是快樂幸福極了,不過時間一久,雖然面對的還是同一人,但過程中可能有各式因緣不斷產生,連帶使得兩人的想法和感受也會出現變化,甚至全然改觀,從原本相愛、歡喜、幸運又幸福,轉變成憎恨、生氣、倒霉又傷心……。這就是感受和想法隨著因緣不斷產生變化常見的例子。
所以我們要學會分辨清楚事實是什麼,不要把想法或感受當成事實,那麼自然不會被想法或感受困住,作繭自縛了!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