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8種食物」過期還是可以吃!起司、麵包入列 罐頭多放2年也OK!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精神.身心

囤積回收垃圾、吃剩菜剩飯造成家人鄰居困擾,是生病嗎?醫師與整理師授4種解方

囤積症患者因堆積太多東西,往往造成家人、鄰居抓狂。圖/讀者提供
囤積症患者因堆積太多東西,往往造成家人、鄰居抓狂。圖/讀者提供

聽健康

00:00/00:00

多年前立委高嘉瑜住處曝光,被網友發現住處雜亂,並囤積大量衣物。最近《爆料公社》也有網友抱怨婆婆喜歡撿回收,然後吃剩菜剩飯,想要自己獨立生活,想要麻煩家人,但這樣的情況已經造成家人與鄰居的困擾,引起許多網友回應。

網友回覆:「神經內科檢查一下」、「失智前兆」、「老人都這樣,捨不得丟」、「這要罰錢最有效」、「你不會搬走嗎?、「我家的老人也是,撿回來就亂丟」,但這樣的情況,真的只是習慣或是失智嗎?有時候可能並非如此!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陳正生多年前接受聯合報採訪時就指出,很多人有「收集」特定物品的習慣,從超商集點贈品、公仔、偶像周邊到骨董,東西愈來愈多,有人還另租倉庫或買房子堆戰利品。不過,當這些被收集的東西換成用過的「寶特瓶、塑膠袋、紙箱、報紙」,且堆到孳生蚊蠅、老鼠,甚至連睡覺地方都沒有或掉下來打到人,很可能就是病態囤積了。

囤積症(囤物症)是一種疾病嗎?

「囤積症」在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5版(DSM-5)中,被歸類為強迫症的一種,患者會過度性收集不值錢、有危險性或不衛生的物品,並對自己及旁人生活造成干擾。

陳正生說,囤積症發病初期因生活功能還沒退化,患者會適時掩飾,等病徵行為明顯後,需持續以強迫症藥物治療,不太能根治,只能逐漸改善。他曾診治過一名囤物者,原本床上堆滿紙箱和寶特瓶,寧願睡在地上也不清理,經強迫症藥物治療後,已願意在床上整理出一塊地方睡覺。

陳正生表示,囤積症有可能是因失智症、中風或腦部受傷引起的併發症,診斷上須排除相關可能性。研究指出,囤積症可能是因腦部前額葉基底部(orbitofrontal)或前扣帶迴皮質(Ant. cingulate)等功能失調,導致判斷力或情緒調節發生問題。

囤積,有時候是一種安全感

在《空間最佳化!家的質感整理》一書中提到,有些人並不是真正愛惜東西,而是透過收藏和囤積來尋求內心安定。他們根本不知道怎麼保存東西,也不懂得丟掉不需要的雜物,而這種病態正是「強迫性囤積症」。一旦讓物品「喧賓奪主」,原本的主人反而淪為寄居籬下、在物品夾縫中求生存的可憐蟲,最後,連該有的正常生活都消失無蹤。

為什麼老人家的房子會這樣堆滿雜物呢?最常見的共通點就是「無法丟棄子女從小到大用過、充滿回憶的物品」,從衣服、鞋帽、樂器、玩具,到照片、書本、獎狀、獎牌等,全都原封不動的珍藏著。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的父親在去世前也發生類似的狀況。小時候,楊聰才醫師的父親經營著自己的水果攤,養活了一家人,但但父親退休後,水果卻成了家人的噩夢!因為這時候父親會在市場快收攤時搶便宜,購買一整堆賣相不佳的水果,開心地帶回家,但過多的水果無法吃完,造成蚊蠅滋生,成了父親與家人間爭吵的導火線。

楊聰財回憶,或許對於經歷過苦日子的父親來說,生活哲學就是「有備無患」,對於特價、買一送一,幾乎沒有抵抗力,只要便宜就買,連水果也是一樣。

如何面對囤積症?先處理心情,再處理環境

居家整聊室創辦人鄭博元先前接受聯合報採訪時表示,每個家庭形成的囤積原因不同,想要改善問題前,一定要先理解屋主對於物品的感受和背後割捨不了的原因,才不會造成衝突和反效果。因此,要對症下藥解決問題,應從兩面向著手,包括觀察造成囤積的心理原因,搭配實際的5步驟來斷捨離,更有助於重拾空間、養成舒心的環境。
想要具體達成減少囤積物的方法,處理好病患的心情後,可以透過這些原則來達成目的:

原則一:從減少百分之三十左右的物件開始做起。先不要一次清空,而是逐步完成,減少病患的心理衝擊。

原則二:讓病患逐步同理別人的困擾,願意開始進行清理。

原則三:把同類的東西全都找出來、集中放在一起,讓病患親眼確認是否需要丟棄。

原則四:讓病患確認留下來的物品已經回到原位。

「與心靈有約」主持人、心靈輔導老師王漪曾經撰文指出,學習如何不要再把難捨之愛和未圓之夢,寄託在物質當中,並不是一門容易的功課,但必須學,因為人終究要面對自己體力和時間的有限,能越早想通,就能越接近自由。

囤積症 失智症 強迫症 斷捨離 精神疾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