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瑞云
慈濟醫院一般醫學內科主治醫師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許瑞云
慈濟醫院一般醫學內科主治醫師
傅女士帶著滿臉倦容走進了診間。她因長期的憂鬱症,持續接受心理及精神科藥物治療,但是效果很差。
她對生命充滿了抱怨,常常抱怨父母、前夫,也抱怨孩子、工作上的同事等等。她認為所有的不幸都是因為周遭的人所帶來的,她老是遇到不對的人,別人總是欺負她,總是默默地忍受,也不敢說出來。她的內心一直緊抓著受害者的心態不放,使得各種病徵愈來愈嚴重,導致精神科醫師只能不斷地加藥,而長期服藥又再將抑鬱情緒往內在擠壓,無法釋放。惡性循環的結果,對她來說很是折磨。
我深入探討原因後發現:傅女士的父親很嚴厲,孩子只要做錯事就會招來父親的打罵,但是只要先認錯有愧疚感,父親的反應就比較溫和,也會主動安慰孩子。所以她從小就習慣用楚楚可憐的方式扮演弱者的角色,引發父親的同情和憐憫,不再責怪她或要求負責任。這也養成她跟他人相處應對時,不敢發脾氣或抱怨,雖然內心很看不慣對方,覺得都是對方的錯,但總是隱忍著不說,反而先數落自己的不是,怪罪自己,以這樣的方式來取得對方的同情和內疚感。
「我已經那麼痛苦了,你怎麼忍心責罵我呢? 」
當她小的時候,如果用這樣的方式很容易得到父母的原諒。所以長大後,習慣用這樣的模式來得到他人的同情與安慰,沒有動力去改善根本的問題。
我先處理病人過去的恐懼能量與記憶,尤其是對做錯事會遭到懲罰的不安,這讓她感到比較輕鬆,沒有那麼緊張和害怕了。再來就是討論她自身的問題,她沒有意識到自己常常心口不一,總覺得自己是無辜可憐的受害者,現在她能夠看到自己內心有很多的憤怒,和時常在心裡責罵別人的不是而散發出的負能量,也招惹來很多負能量。
能夠看到和承認自己的問題時,我們才能開始為自己生命負起責任,不再怪罪他人,也無需謾罵自己。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我們一定是參與者,只要專注在可以採取什麼行動來改善或解決問題就好,無需怪罪他人的不是(把責任推給他人,都是對方的錯,我沒有辦法啦!),也無需自我貶低、自我懲罰或推卸責任(我太笨、我沒有能力、我不是故意的、我很差勁,所以要懲罰自己,我不值得讓自己好過、我什麼都做不好、我不會做等等)。
例如:無法如期完成一個任務,不要總是怪其他組員沒有負責任、沒有配合、沒有把事情做好,所以害得我無法如期完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增進團隊的互助,如何改善彼此的配合度,如何做可以如期完成呢?也無需批判自己怎麼那麼差勁、那麼笨、怎麼沒有考慮到這個那個。我們可以檢討自己有什麼地方可以進步和改善,下次自然能夠做得更好,但也要學習看到自己做得不錯的地方,肯定自己的努力與付出,才有更多力量繼續前進。
若一直處在表面上自怨自艾、內心充滿憤怒和生氣的能量裡,很難跟周遭的人和諧相處,事業也不容易成功。心卡住,生命則處處卡住。專注地觀察自己的心念和想法,看清楚自己的內心,才能改變我們的生命。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