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璇/從敗犬到俗女
顯而易見,這部設定為「六年級女生成長史」的喜劇作品,絕不只觸動像女主角陳嘉玲那樣的北漂大齡未婚女子,其他年齡層及性別的觀眾,想必也從劇組悉心鋪陳的時代氛圍與集體記憶中,照見了自己,才能掀起這波熱潮。
例如,比編劇設定的陳嘉玲年長11歲的我,從首播後半段開始追劇,一看便欲罷不能。唯一詫異的是,或許是城鄉差距,在台北念書的我不曾親身經歷的中小學校園禁說台語運動,竟持續到80年代中期解嚴前夕。
陳嘉玲的故事讓我想起2003年日本作家酒井順子,在《敗犬的遠吠》一書中率先定義「年過30歲,尚未結婚,而且沒有子女的女性」為敗犬,以及該書出版後引發長達數年的「敗犬論戰」。1966年出生的作者從切身經驗出發,犀利指出日本社會公然以結婚生子與否評價女性的言論雖相對減少,無形的評斷仍根深柢固牢不可破。只要是單身女性,不論如何樂在工作,甚至表現傑出,總有人會以憐憫的口吻評論,「以女人的標準來說是不幸福的……」
由此觀之,39歲的陳嘉玲,前腳好不容易跨進結婚禮堂,卻在最後一刻抽腿,連外表光鮮的董事長特助工作也不要了,正是隻夾著尾巴逃回台南老家的敗犬,怎能不掀波瀾?奇妙的是,要不是以「成為優秀又好命的女人」為目標的人生一塌糊塗,陳嘉玲大概很難從「要聰明伶俐卻聽爸媽老師說的話;照顧好自己的功課並且主動幫忙家務;待人溫文可親自己卻堅毅果敢;從事一份穩當的工作並且經營一個齊備的婚姻」的框架中釋放,去挺「既優秀又普通的自己一把」,理直氣壯邁向40歲以後的人生。
相較之下,比陳嘉玲更年輕、《82年生的金智英》明明是有老公有小孩的「勝犬」,34歲那年卻因時不時變成另一個人且不自覺,被診斷患有憂鬱症,必須密集接受心理治療。成長於同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社會,相較於陳嘉玲,背負著「媽蟲」(吸乾丈夫血的全職媽媽)標籤的南韓妹妹金智英,可真是「勝犬」?真心覺得,金智英如果可以像陳嘉玲,對嘴碎「沒捧好哪塊飯碗」的親戚不假辭色,「普通得理直氣壯」,病情保證好一半。
不過,無論是年紀較長的酒井順子,或是江鵝/陳嘉玲,還是得頂住日、台社會因少子化為不婚女性扣上的帽子。曾應日本厚生省(相當於台灣衛福部)邀請參加少子化座談會的酒井順子,發現自己是與會唯一的「單身」代表,明快反擊為何雄性敗犬(如御宅族)沒有入列?至於江鵝,雖然找不到相關回應,但從她告訴老愛哼唱「查某人嘛有自己的願望」的阿嬤,「錢終究是自己有比較好」,我相信俗女沒在怕。
【延伸閱讀】
1.《俗女養成記》江鵝╱大塊文化(2016)
2.《敗犬的遠吠》酒井順子╱麥田出版(2006)
3.《82年生的金智英》趙南柱著、尹嘉玄譯╱漫遊者文化(2018)

吳佳璇
精神科醫師為業,自由寫作為志。曾因諸多機緣到東部離島服務三年半,得了個浪人醫師的別號。近作是《為什麼開藥容易開心難》。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用不修行的方法修行 名醫揭「走路的人」療癒祕訣
難以直視的人生陰影:糖尿病患承受的心理壓力 遠超過一般人想像
吳佳璇/他們有想過妳的人生嗎?
「如果我死了,你們會很高興吧?」當失智症醫師得了失智症 一針見血說出照顧者的兩難
吳佳璇/人性比你想像的光明
吳佳璇/生命的功課
吳佳璇/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疫情中的星兒與肯納莊園
吳佳璇/聰明活在疫情下的虛擬世界
吳佳璇/從同理心出發的安全文化
吳佳璇/你所不知道的假病患研究
吳佳璇/租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
吳佳璇/你還是可以找人聊聊
吳佳璇/專注此刻 是生命力源源不絕的秘密
吳佳璇/數位遺產超前部署
吳佳璇/啊!沒關係啦!
吳佳璇/一位實習護生家長教我的事
吳佳璇/尋找照護的靈魂
吳佳璇/防疫心部署
吳佳璇/疫病的隨想
吳佳璇/讓我們好好變老
吳佳璇/帶病好好過生活
吳佳璇/脫離兒子照顧黑洞
吳佳璇/老後的積極與自在
吳佳璇/比醫療選擇更重要的事
吳佳璇/傳遞生命的火焰
吳佳璇/從兩個人到一個人
吳佳璇/探觸兒虐事件的深井
吳佳璇/公投過後來看書
吳佳璇/另類治療寶可夢
吳佳璇/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猜你喜歡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陳旺全/醫無囿於中西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