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璇/比醫療選擇更重要的事
見我露出疑惑的眼神,友人補充說明,現在的乳癌治療,從乳房全切除或保留,到化療、放(射治)療、荷爾蒙治療該怎麼搭配,有很多選擇;治療指引還說,良好的醫療決策,應該由醫師和病人共同討論形成。可是,「我試了幾回,病人還是要我幫她做決定……」友人話鋒一轉,「有沒有專家設計的問卷讓病人填一填,方便大家做決定?」
友人的困擾激起我的好奇心,決定代為爬梳文獻,從臨床醫學一頭栽進醫療社會學,發現醫療選擇過程何其複雜,當然找不到他所期待的問卷。「不過,有幾個研究指出,病人參與醫療決策的程度,和治療滿意度正相關。」我回報讀書心得。
「是嗎?」友人眼睛一亮,兩人談了許久,一個關於台灣乳癌病人與醫療團隊,如何進行醫療決策、訂定治療計畫的小型研究計畫接近成型。當時我們隱隱然以為,如果醫療照護不再是「醫師說了算」的威權家父長模式,病人能參與決策,除了提高治療滿意度,一旦出現不盡人意的結果,病人也比較能接受(願賭服輸?)
當年的研究構想,雖因種種緣故未能落實,日復一日的臨床工作仍持續刺激我思索,當健保給付與醫院評鑑指標越來越細,檢查及治療同意書越來越多,網路上醫藥資訊排山倒海,病人是否更有選擇?並且得到更周延、更有效率的醫療?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古柏曼與哈茨班德教授所寫的《醫療抉擇》,為我的疑問提供部分解答。作者以為,除了用來解讀醫療資訊的「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真正左右醫療選擇的關鍵,是病人的健康觀念與治療好惡。例如部分直腸癌病友,因無法接受大腸造口(即便是暫時),拒絕接受外科治療。作者還主張,「為了更了解病人的選擇,我們(醫師)必須先探討自己對治療的觀點最初是怎麼形成的,以及這個觀點之後的演變。」正因作者認為,最好的醫療決策過程,是醫病雙方一起為之。雙方一起評估治療的益處與風險,再依照病人的心態、意願或需求,做適合他的安排。倘若醫師對自已的偏好毫無自覺,豈非讓一己好惡,影響病人選擇?
《醫療抉擇》帶給我的啟示,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安瑪莉.摩爾教授所倡導的《照護的邏輯》,有更完整的論述。作者主張良好的照護來自實作,除了「選擇」,還有更多更多事情要做,為了與病共存,好好生活,病人、家屬、以及醫護人員,一起把該做的做好,並持續修補缺失,讓生活諸多變數調整合拍,就是好的「照護」。
在奉行這種照護邏輯的團隊裡,病人與醫師及其他成員,是一種既不是家父長式,也不是消費者至上的夥伴關係。或許,正如古柏曼與哈茨班德教授所言,「病人和了解自己的醫師一起做決定,意謂醫師也願意幫忙承擔選擇的責任,病人日後也比較不會後悔。」
【延伸閱讀】
《照護的邏輯》左岸文化,2018
《醫療抉擇》天下文化,2013

吳佳璇
精神科醫師為業,自由寫作為志。曾因諸多機緣到東部離島服務三年半,得了個浪人醫師的別號。近作是《為什麼開藥容易開心難》。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吳佳璇/租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
吳佳璇/你還是可以找人聊聊
吳佳璇/專注此刻 是生命力源源不絕的秘密
吳佳璇/數位遺產超前部署
吳佳璇/啊!沒關係啦!
吳佳璇/一位實習護生家長教我的事
吳佳璇/尋找照護的靈魂
吳佳璇/防疫心部署
吳佳璇/疫病的隨想
吳佳璇/從敗犬到俗女
吳佳璇/讓我們好好變老
吳佳璇/帶病好好過生活
吳佳璇/脫離兒子照顧黑洞
吳佳璇/老後的積極與自在
吳佳璇/傳遞生命的火焰
吳佳璇/從兩個人到一個人
吳佳璇/探觸兒虐事件的深井
吳佳璇/公投過後來看書
吳佳璇/另類治療寶可夢
吳佳璇/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吳佳璇/絆---地震教會我的事
吳佳璇/《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前你我必須做的功課
吳佳璇/積存與父母相處時光
吳佳璇/看小說、救醫療
吳佳璇/走路,就是一種哲學
吳佳璇/是罪人還是病人
吳佳璇/假如你的精神科醫師 也是精神科病人
吳佳璇/男人的心是什麼做的?
吳佳璇/告訴我,你為什麼殺人?
吳佳璇/理想的告別
猜你喜歡
「高潮是什麼感受?」她不想再靠演技配合求解答
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一張表看懂新冠疫苗常見副作用
林靜芸/不要低估鼓勵的力量
謝向堯/混亂的呢喃,可能是心裡的牽掛…居家安寧訪視 察看患者也撫慰照顧者
黃達夫/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洪惠風/火星人的起源 來自於翻譯錯誤
許金川/好心不一定好肝 一定要超一下
林靜芸/病患心中好醫師 是人性的關懷
許金川/肺癌、肝癌沒症狀 定檢保健康
許金川/保肝定期超檢 別光想性福
嚴震生/巴納德第一步,被振興醫院發揚光大
張金堅/加速癌細胞惡化 這些邪惡鄰居是助紂為虐的禍首
楊定一/用正向的心,迎接改變
潘懷宗/脂肪不見得都不好!棕色脂肪能降代謝性疾病,但要如何增加呢?
許金川/喝酒傷肝 別等肚子大了吐血才後悔!
林思偕/查房
張鴻仁/有了新冠疫苗,就能「解封」開放?
鄒頡龍/從日劇《半澤直樹2》談老年人聽力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