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璇/從兩個人到一個人
身為精神科醫師,我看過太多走不出失去伴侶哀慟的憂鬱老人,尤其是男性,一心想為父親做點什麼,像是選一、兩本書陪伴他。
母親百日不久,適合的書還沒找著,卻突然接到父親電話,要我回家簽字。
「這是反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連署書,你們夫婦一人一份。」雖然我對ECFA沒太多意見,但見父親開始關心外面世界,忍不住問他想不想多連署幾份。
「我打算收一百份。」一如往常,父親面無表情地回覆。我心裡大喜,正想為他加油,他竟兀自說道,「你是第九十九份,你先生第一百份。」
收完連署書,父親欲罷不能,繼續蒐集廢紙、寶特瓶等資源回收物。向來環保的父親,將撿拾回家的東西整理得井井有條,還分門別類定期拿去賣錢。想不到,過了憂鬱這關,數年後,父親還是在老人健康另一關卡----失智敗下陣來。
從兩個人到一個人,是不斷經歷失去的老年生活最大挑戰。日本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在《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一書中主張,只要活著,就無法逃開失去所造成的衝擊,因之強調必須充分走過「哀悼」歷程,勿強行壓抑悲傷情緒,只想從痛苦逃開,可能會種下憂鬱的種子。
我始終無法確認,那些年父親忙回收,究竟是失智者常見的病態蒐集行為,還是在壓抑內心悲傷;但我相信,即便是失智前兆,天天騎著腳踏車搜尋回收物,持續勞動筋骨,至少有益身體健康。
儘管大學教職退休的父親閱讀能力持續退化,現只能讀讀報紙標題,我並未忘記當初想找本書,幫助他順利過渡到一個人生活的念頭。2017年,紀錄津端修一與英子這對日本老夫婦生活的紀錄片《積存時間的生活》在台上映,不少人為他們徹底實現自給自足且充滿文化底蘊的慢活晚年著迷。但我更關注的是,紀錄片最後九十高齡的修一在工作後小憩中辭世,英子一個人如何生活?
去年與今年陸續出版的《從兩個人到一個人》和《昨日、今日、明日》,徹底解決我的疑惑。婚後全心照顧家人的英子不諱言,先生過世後「與其說是寂寞,不如說是空虛。我無心種菜,每天的勞務也減少了,勉勉強強過日子。做美味的料理給修一吃是我的工作,聽到他說好吃,我就會很高興。現在也許是因為沒有人跟我這麼說了,我才會覺得空虛,也因此覺得無事可做。」
所幸,英子為了祭拜丈夫,每天仍按照他的口味,做出多樣配菜的營養陰膳,並在撤下後自己吃掉,但她還是掉了一些體重,令人憂心。直到想起修一交代:「不可以過度依賴別人,什麼事都要自己做。耐著性子做下去,最後一定會變得很順手。」荒廢多時的津端家菜園,終於在女兒與外甥協助下完全復甦。不過,可愛的英子奶奶新訂了一條原則,「沒有什麼事是非得在今天做完不可的。」
不去考慮年齡,也不為老年所限,獨居的英子盡心盡力過生活,日復一日,繼續家事農事,堅持腳踏實地,直到人生終點。

吳佳璇
精神科醫師為業,自由寫作為志。曾因諸多機緣到東部離島服務三年半,得了個浪人醫師的別號。近作是《為什麼開藥容易開心難》。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用不修行的方法修行 名醫揭「走路的人」療癒祕訣
難以直視的人生陰影:糖尿病患承受的心理壓力 遠超過一般人想像
吳佳璇/他們有想過妳的人生嗎?
「如果我死了,你們會很高興吧?」當失智症醫師得了失智症 一針見血說出照顧者的兩難
吳佳璇/人性比你想像的光明
吳佳璇/生命的功課
吳佳璇/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疫情中的星兒與肯納莊園
吳佳璇/聰明活在疫情下的虛擬世界
吳佳璇/從同理心出發的安全文化
吳佳璇/你所不知道的假病患研究
吳佳璇/租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
吳佳璇/你還是可以找人聊聊
吳佳璇/專注此刻 是生命力源源不絕的秘密
吳佳璇/數位遺產超前部署
吳佳璇/啊!沒關係啦!
吳佳璇/一位實習護生家長教我的事
吳佳璇/尋找照護的靈魂
吳佳璇/防疫心部署
吳佳璇/疫病的隨想
吳佳璇/從敗犬到俗女
吳佳璇/讓我們好好變老
吳佳璇/帶病好好過生活
吳佳璇/脫離兒子照顧黑洞
吳佳璇/老後的積極與自在
吳佳璇/比醫療選擇更重要的事
吳佳璇/傳遞生命的火焰
吳佳璇/探觸兒虐事件的深井
吳佳璇/公投過後來看書
吳佳璇/另類治療寶可夢
吳佳璇/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猜你喜歡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陳旺全/醫無囿於中西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