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番茄醬倒過來放更容易擠出來?食品廠卻因一理由不建議如此做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吳佳璇

吳佳璇/從兩個人到一個人

吳佳璇

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專任主治醫師

從兩個人到一個人,是不斷經歷失去的老年生活最大挑戰。
從兩個人到一個人,是不斷經歷失去的老年生活最大挑戰。
圖/ingimage

九年前母親去世時,父親七十二歲。

身為精神科醫師,我看過太多走不出失去伴侶哀慟的憂鬱老人,尤其是男性,一心想為父親做點什麼,像是選一、兩本書陪伴他。

母親百日不久,適合的書還沒找著,卻突然接到父親電話,要我回家簽字。

「這是反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連署書,你們夫婦一人一份。」雖然我對ECFA沒太多意見,但見父親開始關心外面世界,忍不住問他想不想多連署幾份。

「我打算收一百份。」一如往常,父親面無表情地回覆。我心裡大喜,正想為他加油,他竟兀自說道,「你是第九十九份,你先生第一百份。」

收完連署書,父親欲罷不能,繼續蒐集廢紙、寶特瓶等資源回收物。向來環保的父親,將撿拾回家的東西整理得井井有條,還分門別類定期拿去賣錢。想不到,過了憂鬱這關,數年後,父親還是在老人健康另一關卡----失智敗下陣來。

從兩個人到一個人,是不斷經歷失去的老年生活最大挑戰。日本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在《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一書中主張,只要活著,就無法逃開失去所造成的衝擊,因之強調必須充分走過「哀悼」歷程,勿強行壓抑悲傷情緒,只想從痛苦逃開,可能會種下憂鬱的種子

我始終無法確認,那些年父親忙回收,究竟是失智者常見的病態蒐集行為,還是在壓抑內心悲傷;但我相信,即便是失智前兆,天天騎著腳踏車搜尋回收物,持續勞動筋骨,至少有益身體健康。

儘管大學教職退休的父親閱讀能力持續退化,現只能讀讀報紙標題,我並未忘記當初想找本書,幫助他順利過渡到一個人生活的念頭。2017年,紀錄津端修一與英子這對日本老夫婦生活的紀錄片《積存時間的生活》在台上映,不少人為他們徹底實現自給自足且充滿文化底蘊的慢活晚年著迷。但我更關注的是,紀錄片最後九十高齡的修一在工作後小憩中辭世,英子一個人如何生活

去年與今年陸續出版的《從兩個人到一個人》和《昨日、今日、明日》,徹底解決我的疑惑。婚後全心照顧家人的英子不諱言,先生過世後「與其說是寂寞,不如說是空虛。我無心種菜,每天的勞務也減少了,勉勉強強過日子。做美味的料理給修一吃是我的工作,聽到他說好吃,我就會很高興。現在也許是因為沒有人跟我這麼說了,我才會覺得空虛,也因此覺得無事可做。」

所幸,英子為了祭拜丈夫,每天仍按照他的口味,做出多樣配菜的營養陰膳,並在撤下後自己吃掉,但她還是掉了一些體重,令人憂心。直到想起修一交代:「不可以過度依賴別人,什麼事都要自己做。耐著性子做下去,最後一定會變得很順手。」荒廢多時的津端家菜園,終於在女兒與外甥協助下完全復甦。不過,可愛的英子奶奶新訂了一條原則,「沒有什麼事是非得在今天做完不可的。」

不去考慮年齡,也不為老年所限,獨居的英子盡心盡力過生活,日復一日,繼續家事農事,堅持腳踏實地,直到人生終點。

失智症 獨居 吳佳璇 醫師公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