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璇/絆---地震教會我的事
最初兩、三年,我同時搜尋拙作(也是處女作)《九二一之後》的網路評論。平心而論,這是一本不成熟的小品,卻忠實寫下我從災後七十二小時赴現場參與醫療救援,直到周年前夕,來回南投(主要是草屯)災區與台北經歷的人與事。從此,只要聽到、看到九二一,我一定豎起耳朵,張大眼睛。
十周年前後,公部門發行不少出版品,包括中研院口述史叢刊6《災後十年》。在這本大部頭訪談合集裡,耕耘東勢社區心理衛生工作十年的蕭仁釗先生強調「災難後心理轉變與成長」最最觸動。轉變與成長豈止是災民?關於人性、同理心與心理韌性,當年憑著一點熱血,心虛地披上專家外衣,在社區闖蕩的我學得才多。
沉寂幾年,用「九二一地震」這個關鍵字,開始搜出東日本大震災相關出版,且逐年遞增。日本社會面對史無前例的複合式災難,於2011事發當年,選出「絆」作為年度漢字代表。不同於中文,日文的「絆」強調人與人間「切不斷的情感關係」或「分不開的連帶關係」的正面部分。日本廣告人「東京碎片」為此現象,以中文寫下一本書,從廣告文案、災區志工潮等現象,觀察日本首都圈居民311後,開始珍視家族間,乃至於不同社群中的「絆」。
台日兩國的「絆」,也約莫從那時增強。來自民間兩百多億日圓的捐款只是開端,台灣出版界迄今,發行了好幾本東北災後一手採訪報導,作者包括本地獨立記者姚巧梅與王曉鈴。王女士以岩手縣為守備範圍。《掌心上的奇蹟旅行》從1896年小海女故鄉岩手發生大海嘯說起。當年從海外收到四十三萬多日圓捐款,一萬六千來自台灣。姚女士的《地獄是可以克服的》寫作企圖更大,起手式是擁有六座反應爐的「核電銀座」福島縣如何進行核災善後,兼談當地居民這些年面臨的處境與受到的歧視。
老實說,我對於日本政府重金導入新創產業,打造技術創新海岸興趣不大,卻為兩位芥川賞得主,以文化振興遭核災摧殘的土地而感動。僧侶作家玄侑宗久,現擔任位於福島縣三春郡的臨濟宗福聚寺住持,災後一面改造寺社,一面交出震災小說《光之山》與《竹林精舍》。玄侑相信,災厄帶來的不全是壞事,鄉親也發現,三春町因避難移入新住民,活絡了當地經濟。
離福島第一原發20公里不到的小高地區,也從東京移入一位貴客,私小說名家柳美里。韓裔日籍作家在台灣擁有許多讀者,2011年以後,卻遲未見新作譯介。原來,地震翌年,她接受南相馬市臨時救災廣播局邀請,主持帶狀節目傾聽災民心聲。歷經四年通勤,決定移居福島,2018年春,還開了一家書店。為配合主要客群高中生作息,書店營業至九點末班電車駛離。十六歲就參加劇團的柳美里還希望在小鎮組團,同年輕人一起表演。
看來,年過五十的柳美里,前半生雖吃足人情羈絆的苦頭,卻因震災與福島結緣,形成更深的「絆」。

吳佳璇
精神科醫師為業,自由寫作為志。曾因諸多機緣到東部離島服務三年半,得了個浪人醫師的別號。近作是《為什麼開藥容易開心難》。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吳佳璇/租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
吳佳璇/你還是可以找人聊聊
吳佳璇/專注此刻 是生命力源源不絕的秘密
吳佳璇/數位遺產超前部署
吳佳璇/啊!沒關係啦!
吳佳璇/一位實習護生家長教我的事
吳佳璇/尋找照護的靈魂
吳佳璇/防疫心部署
吳佳璇/疫病的隨想
吳佳璇/從敗犬到俗女
吳佳璇/讓我們好好變老
吳佳璇/帶病好好過生活
吳佳璇/脫離兒子照顧黑洞
吳佳璇/老後的積極與自在
吳佳璇/比醫療選擇更重要的事
吳佳璇/傳遞生命的火焰
吳佳璇/從兩個人到一個人
吳佳璇/探觸兒虐事件的深井
吳佳璇/公投過後來看書
吳佳璇/另類治療寶可夢
吳佳璇/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吳佳璇/《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前你我必須做的功課
吳佳璇/積存與父母相處時光
吳佳璇/看小說、救醫療
吳佳璇/走路,就是一種哲學
吳佳璇/是罪人還是病人
吳佳璇/假如你的精神科醫師 也是精神科病人
吳佳璇/男人的心是什麼做的?
吳佳璇/告訴我,你為什麼殺人?
吳佳璇/理想的告別
猜你喜歡
施昇輝/「破產上天堂」是第三人生花錢最高境界 但花完還沒上天堂怎麼辦?
明明就好冷,為什麼眼睛不怕冷?天冷要怎麼保養眼睛
李伯璋/負擔公平 改變不必要的醫療行為
婚姻不美滿7成跟性生活有關?你們是同居房客還是親密盟友?
張金堅/脂肪細胞亦敵亦友 有方法可以遠離肥胖嗎?
台灣冬天真的會冷死人!醫師:小心「1月份」心肌梗塞猝死
吳佳璇/租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
冬天最常聽「他健康得很,怎麼會猝死?」5大隱藏式猝死族群
李偉文/登山防寒最要緊
我急救的手,正製造一個活死人?那年聖誕節…我也曾心碎
陳亮恭/解鎖無齡 現代人不應被年齡局限
沒有AND 難有DNR...一位好醫師的願望「願你,願望成真」
林靜芸/一起吃個飯好嗎?
許金川/保肝像養車 別等故障才挽救
張天鈞/未來的旅行,準備好了嗎?
劉秀枝/銀髮族的快樂出遊
許金川/肝腫瘤不自覺 定期檢查防惡化
張金堅/致癌、降生殖力!環境荷爾蒙無所不在,從2面向減少毒害
許金川/提醒肝臟檢查 「你今年超了沒?」
許金川/肝癌沒感覺 別等暴瘦才檢查
許金川/年逾40要保養 每半年做肝篩檢
黃達夫/從銀行衝業績 憂醫界道德危機
洪惠風/價值三百萬,刻著護理師姓名的銀幣
魏崢/健保別讓醫療變得過度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