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類固醇、抗生素吃不吃 聽你的還是聽我的?
〈醫師法〉第12-1條規定:醫師診治病人時,應向病人或其家屬告知其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預後情形及可能之不良反應。〈醫療法〉第81條規定:醫療機構診治病人時,應向病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告知其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預後情形及可能之不良反應。區區兩條告知條文,如何明確實行,卻困擾醫病雙方許多。
以下我舉幾個臨床實例讓醫病雙方探討評理。
類固醇吃不得? 氣喘必用
案例一:一位媽媽帶5歲女兒來門診,說她女兒咳嗽已近一個月,看過許多醫師,咳嗽依然不止,運動後更加嚴重,連晚上也因咳嗽而難以安眠。我問媽媽前幾次醫師的診斷為何?皆說是呼吸道感染,我再問病人父母有無鼻子過敏及氣喘病史,得知媽媽有鼻子過敏及氣喘,爸爸有鼻子過敏,我再細聽女兒的呼吸聲,聽到有咻咻的喘鳴聲,得出氣喘的專業診斷,開出了包括類固醇的氣喘過敏藥物,告訴媽媽說她女兒有氣喘病,矚咐病患好好吃藥,並預約一週後回診。
一週後媽媽如期帶女兒回診,再見面的第一句話是:「醫生,你怎麼可以不先告訴我就開類固醇給我?」,附帶很生氣的表情。我問媽媽說她女兒病情有無好轉,媽媽說有明顯改善,但再次重問;「醫生,你怎麼可以不先告訴我就開類固醇給我?」(還是很生氣的表情)
我解釋說她女兒氣喘已久,類固醇是治療氣喘病的必要用藥,短期使用並不會有副作用,若不用可能導致疾病更加惡化,媽媽還是不接受,再度強調我要先告訴她,取得她同意才能用,又碎碎念了許久才悻悻然離去。我愣了許久,不知若我初診時先告訴她要用類固醇,她是否就會接受使用?由她在回診時聽過我解釋仍然不滿意的神情,我想她是不願也懼怕服用類固醇,即使是病情所需。我在病患的病歷上大大的註記「不要開類固醇」,心想到底醫師要告訴病患或親屬到什麼程度才符合所謂的告知義務?
患者聞之色變 醫師難為
每一種藥物都有許多可能的副作用,如果我告訴病患或親屬說,吃類固醇可能會造成免疫力降低、生長遲緩、滿月臉、水牛背、青蛙肚、骨頭壞死、肌肉萎縮、白內障、青光眼等,高血壓等等,不知有多少病患會安心服用,雖然發生副作用的可能性不高,但總是可能發生的。如果再把其他當時一起服用的氣管擴張劑(可能心悸、手抖、興奮,不易入眠、噁心、嘔吐、腹瀉、頭痛、煩躁不安、心律不整等)、抗組織胺(昏睡、失眠、心律不整、腸胃不適等)的可能副作用一一類訴,天大概要黑一半了。
上述的副作用,有些本質上很少發生,有些即使發生也很輕微、不妨害日常生活,有些在適當處方劑量範圍內甚少發生,醫師要如何詳細說明,考驗醫師的能耐,病患要如何取捨,依賴病患的智慧。藥物的使用是以小害除大害,不可能完全沒有副作用,但副作用往往是暫時的、輕微的。許多人(包括病人及家屬)常有談類固醇色變的恐懼感,事實上類固醇自1946年問世以來,不知已拯救了多少人命,因此有個「美國仙丹」的別名,其發現者甚至因此得到諾貝爾獎,至今它在許多文明西方國家的使用量也常高居前幾位。少了尊重並信任醫師為病患利益所做出的專業判斷,醫病平台隨時會傾頹。
醫療是服務業?考驗醫病關係
這更讓我們要進一步要思考,到底醫療是不是服務業?若是,為了讓病患顧客滿意,遇到上述案例,絕對不要嚐試開出類固醇處方,若醫療是一種專業,病患應該信任醫師所做出的處置,不要過度質疑醫師所做出的專業判斷。折中而言,醫療業至少是一種必須被尊重其專業的服務業。
案例二:一位媽媽帶2歲兒子來門診,說她兒子已咳嗽、流黃鼻涕已近兩週,也看過許多醫師,咳嗽依然故我,我在診察時發現其兒子有濃鼻涕倒流的情況,開出了應該使用的抗生素,三天後回診,媽媽如期帶兒子回診,再見面的第一句話是:「醫生,你怎麼可以開抗生素給我兒子吃?」(附帶很生氣的表情),我問媽媽說她兒子病情有無好轉,媽媽說有明顯改善,但還是很不高興,我百般解釋依病情需要必須服用抗生素的原因,仍然不被接受,只好在她兒子的病歷上註記 「不要開抗生素」。
啊!衛生部長兩度公開說醫療是服務業,長官吩咐,只好從命?
(作者為林應然小兒科診所院長,載自民報醫病平台、元氣網同步刊登)
●健康名人堂邀請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
>>看更多「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
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
文章字數1500-2000,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猜你喜歡
他們明明都有戴口罩,怎麼會傳染?醫:「這個地方,最危險」
潘懷宗/劍橋女大生跳機身亡,異常行為元凶竟是抗生素?真的是這樣嗎?
婚姻不美滿7成跟性生活有關?你們是同居房客還是親密盟友?
為什麼爬山會腰痠?簡文仁教你如何爬山不受傷
施昇輝/「破產上天堂」是第三人生花錢最高境界 但花完還沒上天堂怎麼辦?
梁賡義/你們不孤單 向桃醫及醫護致敬
張金堅/脂肪細胞亦敵亦友 有方法可以遠離肥胖嗎?
許金川/鮪魚肚易有脂肪肝 趕快超一下
明明就好冷,為什麼眼睛不怕冷?天冷要怎麼保養眼睛
台灣冬天真的會冷死人!醫師:小心「1月份」心肌梗塞猝死
冬天最常聽「他健康得很,怎麼會猝死?」5大隱藏式猝死族群
吳佳璇/租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
李偉文/登山防寒最要緊
沒有AND 難有DNR...一位好醫師的願望「願你,願望成真」
滴雞精有功效嗎?營養師解密「總支鏈胺基酸」是關鍵
許金川/保肝像養車 別等故障才挽救
許金川/肝腫瘤不自覺 定期檢查防惡化
劉秀枝/銀髮族的快樂出遊
李伯璋/負擔公平 改變不必要的醫療行為
張天鈞/未來的旅行,準備好了嗎?
陳亮恭/解鎖無齡 現代人不應被年齡局限
許金川/提醒肝臟檢查 「你今年超了沒?」
魏崢/健保別讓醫療變得過度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