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3飲食習慣」慘害鈣流失,蛋白質吃太多也不行!補鈣最佳時間點揭曉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醫師。娘(隔壁張太)

醫師。娘(隔壁張太)/醫界的葉小姐,你該相信嗎?

醫師。娘(隔壁張太)

家醫科醫師

比起光鮮亮麗遙不可及的明星,在廣告的完美打燈下告訴你這產品有多好,平易近人的素人口碑行銷讓閱聽者更感覺「好像我也辦得到」的貼近感。
比起光鮮亮麗遙不可及的明星,在廣告的完美打燈下告訴你這產品有多好,平易近人的素人口碑行銷讓閱聽者更感覺「好像我也辦得到」的貼近感。
聯合報系資料照 記者林伯東/攝影

這幾年隨著網路的興起,從個人部落格的部落客、社群軟體的粉絲專業到最新影音動態的Youtuber,創造一股口碑行銷的風潮。比起光鮮亮麗遙不可及的明星,在廣告的完美打燈下告訴你這產品有多好,平易近人的素人口碑行銷讓閱聽者更感覺「好像我也辦得到」的貼近感。甚至反過來不少明星也開始走這種居家親切路線。但是這股葉佩文風氣太盛,反倒讓人對葉小姐的可信度存疑。於是開始講求「證據」,也就是醫界講了好幾年的「實證醫學」。

只是、光是提供文獻佐證,就真的是所謂的實證醫學了嗎?倒也未必。其實我們在讀論文的時候,對於研究設計、個案搜集限制以及統計方法,會有一定的要求。而完美的實驗設計往往難以企及,大部分的研究統計都會有無法盡如人意的地方,這是不可避免之惡。所以很多文章末端都會提及自身研究的先天限制,再加以辯解一番(我知道你可能會想批評我的實驗設計哪裡有缺陷,但不是我不想這樣而是辦不到啊~你行的話你來啊!這樣的意味)合理的解釋,以及瑕不掩瑜的研究通常在學界都是可以被接受。不過,即便如此,學術研究仍然逃不了「錢不是萬能,沒有錢萬萬不能」的命運。特定的團體或企業給予金援進行(預期上有利於自己)的研究,這類研究在設計上有時候就會有傾向讓結論對金主有利的方向設計。不過現在大部分這類研究都會在文章末端主動揭示研究本身有接受哪些團體或是企業、藥廠的贊助。只是,也有些研究怎麼做都對金主不利的時候,往往結果就不會被發表。

最近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學者就投稿PLOS Biology期刊指出,關於糖類對身體有害的說法,其實在1960年代就已有相關研究結論提出,為了避免對自身產業損害,糖類研究財團(現在為砂糖協會)在1968年委托英國伯明罕大學進行糖類對人體影響的研究,但結果顯示糖分不但會增加動脈硬化膀胱癌的風險,影響腸內細菌的生態、也增加血液中膽固醇以及中性脂肪酸的濃度。雖然研究者認為,在繼續長期追蹤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結論,可是砂糖協會還是決定中止對研究的金額援助,實驗當然不得不中斷,初步的實驗結果也因此延宕未發表至今。對此,現在的砂糖協會以「50年前的事情,當時的實驗設計水準可能不佳,而且也過了時效性,這樣的結論並不足以作為定論」為由提出辯駁。

現在知識的取得比起50年前,更唾手可得,但是代價就是知識的品質與真實性難以辨明。雖然取得容易了,但真正「收獲」反倒不見得比我們父執輩時代來的簡單。即使是專家學者提出的意見,也還是要用批判性思考的角度審視。(也就是說,這篇文章,讀者們也不要全然照單全收哦!哈哈)

動脈硬化 膀胱癌 脂肪酸 膽固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