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醫師。娘(隔壁張太)

醫師。娘(隔壁張太)/宣告病人死亡時刻 醫師內心在想什麼?

醫師。娘(隔壁張太)

家醫科醫師

過去的醫學觀念,死亡=疾病沒有被治癒=醫療的失敗,所以遇到這樣道別的情景,似乎在暗示着主治醫師的失敗,使得醫師不喜歡面對這種場景。
過去的醫學觀念,死亡=疾病沒有被治癒=醫療的失敗,所以遇到這樣道別的情景,似乎在暗示着主治醫師的失敗,使得醫師不喜歡面對這種場景。
圖/ingimage

日本的お盆(于蘭盆節)已經過了,台灣的農曆七月也剛結束,農曆七月總賜給人特別的聯想,在醫院也不例外。以前與同期的住院醫師夥伴們有特別統計,安寧病房在農曆七月、年關以及三節(端午、中秋、清明),是不是真的讓人特別過不去,並沒有正式紀錄,不過印象中並沒有特別顯著。

前幾天在臉書上,看到一位學長感嘆人生無常,一天之內他送走了他癌末在加護病房的病人、又接生了新生命被家屬感謝。學長用「聽診器再也聽不到心跳聲,....宣布:XXX女士XX歲於民國10X年X月X日凌晨X:XX心臟停止多重器官衰竭...,孤獨地躺在冷冷的加護病房」,來描述讓他感慨良多的宣告死亡的場景。

張璽看了以後,問我說「一般你們在宣(死亡)的時候,是叫主治醫師還是住院醫師來做?」我用黑人問號臉回他。他進一步解釋說,「我的宣告死亡是以前醫院的學長教我的,通常覺得病患不行的時候,我們會先把他身上的管路逐漸地摘掉。讓他看起來身子比較清爽舒服的模樣。通常新生兒的案例,因為身上都還是會有監視器,會嗶嗶響,所以我們都用無線的貼片,機器另外放在別的房間。家屬進去跟寶寶道別的時候,房間會是非常安靜的。這時候所有醫療人員也會離開,讓家人跟寶寶單獨相處,直到家屬出來跟我們說可以了,我們再進去進行宣告。」

「另外在大學病院,如果是住院很久的,教授一定會來送別,通常我們也會通知之前照顧過病患的其他科教授或主治醫師,請他們一起來跟他道別。在離開病房的時候,全部的人會在門口排成行列,讓家屬可以一一向照顧過病患的人表達感謝或是不捨之意。原則上學長教我的就是,當成自己的小朋友,你會怎麼做,就是那樣做。

老實說我聽完了還挺震撼的,並不是說台灣沒有這樣鄭重的送別習慣,而是過去我很少遇到非安寧專科的其他專科醫師,對於「與病人道別」做到這種程度。過去的醫學觀念,死亡=疾病沒有被治癒=醫療的失敗,所以遇到這樣道別的情景,似乎在暗示着主治醫師的失敗,使得醫師不喜歡面對這種場景。也因此好好的「道別」,過去在醫學的教科書當中,幾乎沒有被列入,但是這份功課卻重要無比,而且這應該是每一位醫者都應該要了解的。更極端的來說,每一個人都應該要瞭解的,因為人誰無一死呢?

過去的醫學觀念,死亡=疾病沒有被治癒=醫療的失敗,所以遇到這樣道別的情景,似乎在暗示着主治醫師的失敗,使得醫師不喜歡面對這種場景。<br />圖/ingimage
過去的醫學觀念,死亡=疾病沒有被治癒=醫療的失敗,所以遇到這樣道別的情景,似乎在暗示着主治醫師的失敗,使得醫師不喜歡面對這種場景。
圖/ingimage

如同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裡所寫的:「不管你擁有什麼樣的真理都無法治癒失去所愛的哀傷。不管什麼樣的真理、什麼樣的誠實、什麼樣的堅強、什麼樣的溫柔,都無法治療那哀傷。我們只能走過那哀傷才能脫離哀傷,從其中學到些什麼,而所學到的這什麼,對於下一個預期不到的哀傷來臨時,仍然也毫不能派上用場。」面對人生的道別,往往以為自己學到了什麼,卻又在下一次的哀傷來臨時難以派上用場。

我的意思不是指我們不需要學習道別,而是「正因為難以派上用場,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地學」。因為每一次的道別場景都是這麼的獨一無二,很難有什麼SOP或是說明書可以讓我們依循,必須要真正的跟著家屬一起走過哀傷,才能脫離哀傷。這歷程對我們醫者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同理心」的建立了吧!

同理心講起來簡單,可是實際上常常跟同情心混淆在一起。同理心是「感同身受」,跟著病人與家屬一起經歷哀傷,也就是安寧的老師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幽谷伴行」。(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詩篇23:4.)

安寧病房 安寧療護 安寧緩和醫療 醫師。娘(隔壁張太) 醫師公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