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100���
共找到
3036
筆 文章
-
-
2022-01-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旅館查核進度到哪? 陳時中:100多家有缺失
針對旅館群聚事件頻傳,指揮中心去年底要求地方政府於今年1月3日前完成查核。對於查核進度,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需查465間、已查395間,經查有100多家有缺失需複驗,8家完成複驗,接下來將請專家小組前往視察。陳時中表示,旅館發生群聚後,已就相關指標要求各地方政府回頭檢視。而台北市也有在檢視幾家旅館,但不代表有群聚,只是先檢視群聚可能性及早處理。至於昨天公布的北市中山區旅館發生兩例Delta案例,陳時中雖然都已確認為Delta,但定序尚未還權出爐,若以此推論為群聚「快了一點」。不過有專家指出,入境者唾液篩檢之後就到防疫旅館,但防疫責任全押在防疫旅館上並不妥當。陳時中則表示,每個環節都有其責任,防疫旅館也是一環,每個人負責一部分工作,希望大家在一起建立防疫體系。另外,目前指揮中心放寬陪病者若接種兩劑疫苗則免篩檢,但有民眾投訴醫院仍要求PCR。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則表示,規定已於12月24日發文周知衛生局醫療院所,是說「得免篩檢」。
-
2022-01-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驗出Omicron的旅館確認群聚? 張上淳:可能複製時變異
針對驗出Omicron變異株的旅館,指揮中心昨天公布三名個案雖皆確定感染Omicron變異株,但基因定序位點差異加上發病日不符,無法確認是否為群聚感染。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雖然不是百分百相同,但有相當可能在傳播後病毒複製產生小小位點差異。張上淳表示,居於六樓的12月27日第一個個案,案17058期滿採檢陽性,同時很快在29日居於五樓的案17085也有症狀,發病時送醫採檢陽性,這兩個個案定序都是Omicron變異株,Ct值分別為26、16,看起來案17085為剛發病。另外,居於五樓的案17099於29日同日篩檢發現陽性,基因定序也是Omicron。進一步定序知道三者的S蛋白基因定序完全相同,全基因定去案17058和案17099有四個位點差異,三者比較則是只有兩個差異,雖然不是100%相同,但是有相當的可能性是在傳播後病毒複製產生小小的位點差異。根據基因定序,推測可能是案17085傳給案17058,另外又傳給案17099,所以就在整個處理過程當作疑似群聚狀況做必要召回隔離和必要的篩檢。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案17085剛開始症狀輕微沒注意,直到29日症狀清楚才認為有發病,此可能性也暫時無法完全排除。然而這三案分屬兩層樓,究竟如何感染。張上淳表示,可能因為Omicron傳染力很強,因此包括環境污染、空調系統都令人擔心。但環境採檢的14個檢體都是陰性,無法得到環境污染的證據。不過張上淳說,也無法排除過去曾有污染的可能性。
-
2022-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3指標見疫情曙光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2022解封有望
新冠肺炎延燒第三年,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疫苗施打、抗病毒藥物再加上新冠病毒弱化,三項指標皆代表朝好的方向發展,樂觀看待2022年底前,全世界將先後解封,逐步恢復各國商務往來,團體旅遊或開放自由行。Omicron出現二、三個月後,若無新變異株,代表疫情好轉。西元1918年發生的西班牙流感事件,延燒約三年疫情才平復,從世界大流行演變為地方性流感疾病。洪子仁指出,新冠疫情同樣邁入第三年,隨著民眾陸續施打疫苗,建構對抗病毒的基本保護力,就算最新變異株Omicron的傳播力較Delta更快,但症狀多屬輕症化,大多為流鼻水、喉嚨癢、疲倦等,即使確診,也有抗病毒藥物可使用,皆可避免重症或死亡機率。洪子仁以疫情大流行曲線觀察,我國去年5月11日出現Alpha指標個案,最高峰每日500多名確診者,約莫一個月又10天後,控制到每天100名確診,而Delta於印度流行也是2個月左右控制住。他指出,許多國家在疫情出現時,會加嚴防疫措施,減少疫情傳播機會,以此推估Omicron經過二、三個月後,若無新變異株出現,且確診數下降、死亡率較Delta低,則代表疫情往好方向走。還有200萬人連一劑疫苗都沒打,承受感染高風險。相較國際疫情嚴峻,台灣疫情平穩,洪子仁表示,邊境防疫嚴格或鬆綁,皆與社區風險高低有關,若邊境管制過強,可能造成民眾往來不便,但太鬆又怕疫情進入社區。近期每天境外確診病例皆為二位數以上,邊境嚴管仍無法鬆懈。要成功防堵疫情,他認為「防疫金三角」缺一不可,包括中央防疫體系、醫院以及公民素質。「全台2300萬人,扣掉不能打疫苗者,還有200萬人連一劑都沒打!」洪子仁語重心長說,沒打疫苗,任何病毒株都有極大威脅,若未來少了管制作為,病毒竄進社區,短時間必定大量增加確診病患,雖大多為輕症,但仍有一定比例會演變為重症,甚至死亡,屆時醫療量能又面臨考驗。春節返台人潮眾多,洪子仁提醒,入出國求學或商務往來無可避免,呼籲民眾「做好該做的事」,除了施打疫苗,平時個人防護措施,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即便在國外也能把感染風險降到最低。他身為第一類醫療人員,已在去年3月22日、5月20日接種二劑AZ,12月2日施打第三劑莫德納。他鼓勵民眾,平時維持充足睡眠及營養,維持正向及樂觀心情,就能保持最佳免疫狀態。新年防疫走向提高篩檢強度 主動發現病毒並阻斷台灣去年5月發生新冠本土疫情,中央與地方因「篩檢」互槓,成為各界爭論焦點。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防止社區傳染病一定要有篩檢機制,當病毒量高時,抗原快篩也能篩檢出來,「快篩是找出傳播力最強的人,當下的狀態」,但他反對漫無目的廣篩,增加偽陰、偽陽困擾,篩檢過與不及都不好,但要從經驗得出結論,給後人借鏡。「去年發生本土疫情,就是輕忽社區監測。」洪子仁比喻,傳染病就像火勢,若火苗出現不撲滅,等開始燒旺,想滅也難。回顧5月萬華群聚,導致一萬多人確診,回推或許4月初病毒早已進入社區,至少在社區內悶燒40天、經過8波傳染,他也認為台北市長柯文哲、新北市長侯友宜「槓中央」設置快篩站是對的,早投入社區篩檢才能抓出確診者,及早防堵疫情擴散。經過5月Alpha疫情後,台灣每日篩檢量從1千增加到3萬。洪子仁指出,9月又出現新北幼兒園群聚,還是傳播力更高的Delta,卻只有33人確診,原因就是「發現得早」,因病毒進入社區時,不到2周即被篩檢出,阻絕了隱形傳播鏈,若超過半個月未篩檢,持續讓疫情悶燒,恐釀百人以上確診。洪子仁表示,台灣防疫成績好,有科學根據,以每10萬人口死亡數來看,台灣為3.5人、全球為60人,相差20多倍。如何避免再出現本土疫情,他認為需提高篩檢強度,除了出入醫院需篩檢、疾管署下水道監測等,亦可針對社區熱點抽查篩檢,如菜市場等人群聚集處,「要主動發現病毒並阻斷,不是等有症狀才篩。」此外,篩檢方式除了鼻咽採樣,應引進更多簡易篩檢方式、降低檢驗試劑費用等,增加篩檢可近性。洪子仁小檔案年齡:55歲現職: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行政副院長、台灣新光健康管理公司總經理、醫療品質策進會醫院評鑑委員教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
2022-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流感化並不等於可以「與病毒共存」 陳秀熙分析2022年疫情2大趨勢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台大公衛學院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每周三固定直播,向國人傳遞科學防疫新知,已持續將近100個星期不曾中斷。身為國內最密切關注國際疫情的學者,陳秀熙分析2022年疫情有兩大趨勢,首先是新冠疫情會走向流感化,口服藥必然要普及化;再者是次世代疫苗的發展成敗,將帶來決定性的影響。要達到與病毒共存,抗病毒口服藥不可或缺,最快要今年中以後。陳秀熙表示,現在Omicron變異株在歐美掀起新一波大流行,目前觀察到傳播力增強、輕症化等趨勢,這項挑戰將延續到新的一年,而且全世界都必須面對。如果走上流感化之路,勢必也需要類似於克流感的抗病毒口服藥,才能避免重症死亡,但在藥物普及之前,大量輕症個案仍可能讓醫療體系崩潰,因此發展次世代疫苗來減少確診,仍然非常重要。「次世代疫苗發展速度、病毒變異速度,兩者間的消長,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陳秀熙指出,目前多劑混打的基本原則也已確定,以輝瑞和莫德納這兩種mRNA疫苗的開發腳步最快。如果能夠成功開發有效回應病毒變異的次世代疫苗,各國非藥物公衛防疫措施嚴格度、疫情可忍受度、人民心理負擔,才能比較放鬆,「希望Omicron帶來的疫情,可以在2022年畫下句點。」然而,今年開始走向流感化,並不等於可以「與病毒共存」。陳秀熙分析,今年底忽然殺出一個Omicron,要達到與病毒共存的狀態,最快要到今年中以後。現在以色列已開始接種第四劑,以一劑效力是半年來估算,世界各國在今年中都可能已經打到第四劑,這時口服藥應該都出來了,不可能每半年無止境的打下去,但未來確實有可能像流感疫苗一樣,每年打一次。面對變異株襲來,要落實「疫苗、檢測、公衛防疫」金三角。變異株一直來,民眾自我防護的方式會有任何不同嗎?陳秀熙說,面對變異株不用慌,重點就是「疫苗、檢測、公衛防疫措施」這個金三角,應該要落實成為社會新常態。只是疫苗要打到第三劑、第四劑,很容易忘記,他建議疫苗預約平台可轉型為客製化的自動預約系統,有主動提醒、自動預約的功能,有助於覆蓋率穩定提升。再者,他建議具有合格檢測能力的醫療院所,可提供民眾檢驗中和抗體的自費服務,幫助民眾檢查自身保護力。陳秀熙提醒,如果接觸過有風險的境外旅客、出入過高風險的場所,之後就要每三到五天自行定期快篩,繼續保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的好習慣,維持好的防疫文明。如果有需要出國,則強烈建議,一定打過第三劑再出國,如果前兩劑打載體疫苗,第三劑應該要混打mRNA疫苗,才能獲得最佳保護力。春節防疫重點機場是重要感染源 嚴守居家檢疫是關鍵有新冠疫情相伴的第二次農曆春節,對於台大公衛學院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來說,與平常的日子並沒有太大不同。陳秀熙說,自己平常都有維持慢跑習慣,去年十月接種第二劑疫苗之前,頻繁定期自行快篩,完整接種之後也沒有改變運動和戴口罩的習慣。預計這次春節,只會在自家簡單聚會,還有很多研究資料要整理,幾篇文章想要寫,都是為了對防疫的部署提出有用的建言。「歐美疫情已經告訴我們,機場是很重要的感染源。」陳秀熙提醒回國的旅客,就算持有陰性證明,到了人多的機場,如果心情鬆懈,沒有做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以酒精洗手、避免觸碰公共物品這些個人防疫作為,很可能就會在機場感染。陳秀熙分析,如果出境前於機場感染,到台灣入境是驗不出來的,等到病毒量漸漸上升,很可能剛好就是選擇春節方案的旅客回家檢疫的時候。回家以後,要是沒有做好定期檢測、沒有嚴格遵守居家檢疫規定,就很可能會造成家戶傳染,同住家人若外出去到人多場所,就可能衍生社區傳播鏈。「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戒,才能將病毒阻絕於境外、保護境內社區。」陳秀熙呼籲,以台灣過去兩年養成的防疫文明習慣,加上疫苗覆蓋率達到一定程度,社區已具備一定的保護力,不需太過恐慌,但仍要嚴格遵守檢疫相關規定,不可以有僥倖和鬆懈心理,如果家有居家檢疫者,拜託同住家人與他一起共體時艱,千萬不要去人多場所也不要參加聚會,按照規定時間做快篩,外出時也要全程戴口罩。陳秀熙小檔案年齡:60歲現職: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經歷: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劍橋大學生物統計博士
-
2021-12-31 養生.聰明飲食
外食族照過來 便利商店也能減重?!一日三餐菜單大解密
你是三餐老是在外的外食族嗎?想減重卻覺得計算熱量是件燒腦的事情,因此作罷嗎?便利商店選擇多,掌握幾個原則,注意營養標示,選擇正確的食物,減重也能兼具美味與營養。不妨參考下列菜單,讓你省時又方便。早餐(熱量400-450 kcal):1.御飯糰(雙蔬鮪魚207 kcal、雞肉飯 206 kcal) +無糖豆漿183 kcal(450毫升)。2.三明治(鮪魚雙蛋拚 275 kcal、照燒雞糖沁蛋 230 kcal) +中杯拿鐵166 kcal。3.起司豬肉堡加蛋 281 kcal+低脂鮮乳129 kcal(290毫升)。午餐(熱量550-600kcal):1.帕瑪森烤雞生義大利麵 544 kcal+一日野菜(萵苣沙拉) 51 kcal。2.香草烤雞雞腿薑黃飯 468 kcal+一日野菜(八種蔬菜溫沙拉)89 kcal。3.滿漢大餐酸菜牛肉拌麵 500 kcal+一日野菜(凱薩沙拉)62 kcal。飯後飲品可選擇無糖茶點心-水果(熱量60-100kcal):蘋果一顆,約60-100 kcal。半顆芭樂,約80 -100 kcal。晚餐(熱量320-400 kcal):1.關東煮(佃煮杏鮑菇14 kcal+鮮香菇 11 kcal+手工高麗菜捲 57 kcal+白蘿蔔 8 kcal+海鮮丸 62 k-cal+關東煮春雨 80 kcal)+舒迷雞胸肉136 kcal。2.繽紛鮮蔬烤雞便當332 kcal+茶葉蛋75 kcal。3.凱薩風味雞肉蔬菜捲297 kcal+蒸地瓜(100g/約120 kcal)。牛奶這樣喝,詳情看這裡...https://bit.ly/3E0gNdn
-
2021-12-31 新聞.元氣新聞
護理師猝死疑過勞 護師工會:雙北護師壓力大嚴重流失
網路上出現一則匿名貼文指出,「誰家醫院護理師一個月內在工作中昏倒送急診,一死一轉院,甚至醫院下達封口令」。經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調查發現,這家醫院有3名護理師出現狀況,分別是一名內科病房護理師工作中突然頭暈想吐,送急診後發現顱內出血;又有一名洗腎室護理師工作中暈倒,送急診後宣告死亡;另外一名專科護理師下班回家被鄰居發現猝死在樓梯間。「強烈懷疑這是護理師過勞引起的問題。」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說,今年5至7月本土疫情期間,雙北地區收治大量患者,經統計數據發現,這段時間新北市約流失100名護理師,台北市更多,高達250至320名護理師離職,留下來堅守崗位的護理師因人力不足,需要超時工作,心理壓力更大。經調查這3名護理師事發時間為,今年11月16日至12月18日,約在一個月左右陸續發生。護師工會今年6月經問卷調查3717名護理師發現,高達37%壓力過大,已必須尋求精神專科醫師治療;32%為建議尋求心理諮商進行治療,僅16%感受壓力輕微,還可以負荷,另有15%是心理壓力已造成生活困擾,應疏導心理壓力,可見疫情期間護理師心理壓力均是十分沉重。陳玉鳳說,依「職業安全衛生法」規定,雇主對輪班、夜間工作、長時間工作等異常工作負荷促發疾病的預防,應妥為規劃及採取必要之安全衛生措施。但在護理師心理壓力過大、精神緊張,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下,但卻未看到該醫院相對應的預防保護措施。「非常誇張的是,該醫院不去改善護理師過勞及預防保護措施,而去辦祈福法會。」陳玉鳳說,不可能在一個月在同一家醫院的不同單位都發生類似的情形,且三名護理師年約38歲至52歲,年齡都還很輕,強烈懷疑護理師病情為過勞所致,呼籲院方應盡速改善護理師過勞及預防保護措施。
-
2021-12-30 養生.聰明飲食
跨年寒冷又一波!營養師盤點5大高鈉食物,少攝取避免心血管疾病發作
冬天為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低溫容易增加血管收縮的機率,使血管變細,也使得血壓容易增高,導致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因此在寒冷的冬天穿著足夠的衣服保暖相當重要! 國人每日鈉攝取普遍超標營養師潘富子提醒,除了做好保暖工作之外,飲食上也需多加留意「鈉」含量的攝取。飲食中吃下過多的鈉是造成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高血壓若控制不佳易導致引發腦中風、心血管疾病,所以,避免吃重鹹是健康的第一步。依據2005-2008年、2010-2011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我國各年齡層民眾的鈉攝取量都已超過每日建議量,而且有「男多於女、少多於老」的趨勢。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國中、高中以及青壯年(19-30歲) 男性每日鈉總攝取量分別為4899毫克、4962毫克及4494毫克,已達每日建議值的2倍以上;依照衛生署建議國人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即食鹽6克),每1克鹽含400毫克的鈉。 5大高鈉食物大公開現代人生活因忙碌,飲食方式講求快速、方便,也隨著冬季氣溫明顯驟降,飲食也會因為了取暖也有些改變,潘富子整理了5大高鈉食物,提醒民眾在攝取上必須留意食用份量。1.調理包:調理包的食用方式最適合上班忙碌的族群,只需經過簡單加熱就可開封食用。以一包市售的紅燒牛腩調理包來看,一包約200公克,其中鈉含量就高達約1371毫克。若一天三餐中,吃兩次用調理包當主食,其鈉攝取就已超過當日攝取量。2.泡麵:泡麵的食用方式也是方便且快速,再加上熱呼呼的湯頭最適合在冬天裡取暖食用,尤其以麻油雞、花雕雞或有其它料理酒入味等風味泡麵,更是在冬季裡大受民眾喜愛。但泡麵的鈉含量也是不能小覷,以市售的袋裝花雕雞麵來看,一小袋的花雕雞麵鈉含量也高達1200毫克,整份吃下去相當於已吃下當日鈉攝取量的一半。3.火鍋湯底:每到冬天,最愛與親友相約吃火鍋開心相聚享受美食,但火鍋湯底內的鈉含量也是相當驚人。以國人熱愛的麻辣火鍋湯底來看,一碗(200c.c.)鈉含量約1255毫克,超過當日鈉攝取量的二分之一。潘富子提醒,在冬季裡還是可以開心吃火鍋,但湯底盡量選擇由昆布或蔬菜熬製的清湯底,不僅減鹽也可降低熱量的攝取。4.醬菜:冬天裡喜愛的食物還有來碗熱呼呼的粥,白粥的鈉含量雖然不高,潘富子營養師要提醒的是吃粥用的配菜,常以醃漬、罐頭做為保存方式,而製作過程中就會加入大量的鹽,相對食物的鈉含量也提高。以市售的醬瓜來看,一罐醬瓜的鈉含量也有1765毫克,鈉含量也是相當高,提醒民眾千萬別因爽脆涮嘴的口感就一口接一口,而忘了控制份量。5. 豆乳醬:國人在冬季裡喜愛用食補的方式做為取暖,潘富子提醒民眾在吃薑母鴨、羊肉爐時通常都會搭配豆乳醬一起食用。100克的豆乳醬料,其中鈉含量更是驚人,高達2945毫克。在享受美食時,醬料的份量千萬要斟酌食用。延伸閱讀: 。飲食高油、高糖、高鹽恐爆血管! 「5大清血管食物」曝光 。看不到的脂肪最可怕! 4大因素都會讓內臟脂肪過高…長期減肥也不OK
-
2021-12-29 癌症.頭頸癌
一年3000人死於口腔癌 為何多年檳榔轉作成效有限?
嚼食檳榔增加罹患口腔癌風險,多年來,農委會輔導檳榔轉作油茶或其他作物,去年訂農藥殘留標準,提高食用健康風險,研擬參照菸害防制法,訂「檳榔防制管理條例」納管,但農民興趣缺缺,主要是因為種檳榔省工、有通路,轉作其他作物缺工,且還要思考銷售管道,因此多年來轉作成效很有限。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及衛福部死因資料統計,每年超過8000人罹患口腔癌、3000人死於口腔癌,其中9成是男性,發病時多為中壯年;檳榔含有檳榔素和檳榔鹼,會透過嚼食摩擦接觸,及汁液刺激口腔黏膜,而產生癌變。根據農委會108年農業統計年報,我國檳榔種植面積約4.1萬公頃,年產量10.3萬公噸,產值超過100億元,而進口檳榔主要來源為泰國。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檳榔如果只有農委會輔導檳榔轉作,只要市場有需求,還是會從國外進口進來。2013年大統油品事件,引起國人對食用油安全重視,當時農委會訂出四年計畫,鼓勵山撥地檳榔園轉作油茶樹,政府每公頃連續補助3年,當是規劃4年內要讓國內的油茶樹種植達4800公頃。當時,農糧署目標推廣轉作的地區,是低海拔山坡地、淺山的檳榔園,會優先推廣農民試種,讓油茶樹和檳榔間作,等油茶樹苗逐漸長高後,再陸續把檳榔樹砍掉。農委會林試所及茶改場過去曾經做過評估,油茶樹原本是造林樹種,根系深,因此適合山坡地種植,而且油茶樹生成油茶籽後榨油,做成苦茶油,脂肪酸和橄欖油相近,但燃點比橄欖油高,因此過去曾被選為檳榔樹轉作的重要樹種。檳榔被稱「綠金作物」,農委會農糧署民國103至106年獎勵檳榔樹廢園,不僅有廢園補助,若轉作其他作物,還有種苗田間管理費用,但農民轉作有限,主要是農民把檳榔園租給檳榔收購盤商,無須管理採收,就有收益,比其他作物好,轉作其他作物,農業現場正面臨缺工、缺市場通路,因此轉作意願較低。
-
2021-12-29 新聞.元氣新聞
明年起糖尿病+腎病整合照護 不必跑兩處
根據統計,台灣有22.8萬人同時患有糖尿病、腎臟病,看病經常得跑不同家醫院、重複檢驗項目,考量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具多項共同風險因子,照護族群多有重疊,自明年元旦起健保署推出「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鼓勵醫療院所組成跨疾病之整合性照護團隊,提供糖尿病友、腎臟病友整合門診,造福眾多的共病患者。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台灣糖尿病病人數逐年增加,去年因糖尿病就醫人數高達242萬人。糖尿病是造成洗腎的重要原因之一,病人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導致腎臟功能衰退,嚴重者甚至會因腎臟功能喪失而須長期洗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半數洗腎患者合併有糖尿病。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陳依婕表示,民國90年開辦糖尿病論質計酬,已有1300家院所承辦,民國100年開辦初期慢性腎病論品質計酬,也有1100家院所承辦。上述兩方案都會繼續,明年起再增加一個整合兩者的新方案,收案對象是同時具有糖尿病和初期慢性腎病的病人,估計人數有22.8萬人,目前全台已有840家可同時做兩種疾病追蹤照護的醫療院所,避免病人病情惡化。陳依婕表示,以往分成兩個方案,共病病人可能得需要跑兩個院所、接受一些重複的檢查追蹤,才能夠加入方案,明年起病人就醫更方便,對醫療院所來說也有更高的獎勵誘因。透過這項照顧整合方案,可更有效地應用資源與人力,病人可以一次就醫獲得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的檢查、衛教等醫療服務。
-
2021-12-28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署推「糖尿病+腎病」一站式照護 22.8萬人受惠
台灣去年有242萬人因糖尿病就醫,病情若沒控制好,會衍生慢性腎臟病,國衛院2019年腎病年報指出,半數洗腎患者合併有糖尿病。健保署過去20年陸續分別推出糖尿病、慢性腎病論品質計酬的方案,兩病都有的人得參加兩個方案、接受重複檢查,明年元旦起健保署推出「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給予醫療院所雙倍管理照護費,預期22.8萬名共病病人受惠,增加健保支出1.17億點。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陳依婕表示,民國90年開辦糖尿病論質計酬,已有1300家院所承辦,民國100年開辦初期慢性腎病論品質計酬,也有1100家院所承辦。上述兩方案都會繼續,明年起再增加一個整合兩者的新方案,收案對象是同時具有糖尿病和初期慢性腎病的病人,估計人數有22.8萬人,至少有840家院所可兼顧兩種疾病,可強化疾病追蹤照護,避免病人病情惡化。陳依婕表示,以往分成兩個方案,共病病人可能得需要跑兩個院所、接受一些重複的檢查追蹤,才能夠加入方案,明年起病人就醫更方便。對於醫療院所來說,也有更高的獎勵誘因,管理照護費由原單一方案的200點調升為400點,品質獎勵金由原單一方案之400點至1000點不等,調升為1000點。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病人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導致腎臟功能衰退,嚴重者甚至會因腎臟功能喪失而須長期洗腎。透過本方案推動,鼓勵院所組成跨疾病之整合性照護團隊,更有效地應用資源與人力,透過衛教及追蹤提高病人參與疾病管理的意願,病人可以於同次就醫獲得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的檢查、衛教等醫療服務。
-
2021-12-28 該看哪科.皮膚
身體起紅疹是單純皰疹還是帶狀皰疹?女醫師教你從症狀分辨、該看哪一科
帶狀皰疹與單純皰疹有什麼差別?帶狀皰疹是在接近脊髓、由脊髓出來的神經節後的周圍神經主幹發生了帶狀皰疹病毒的增殖,因此從主幹沿著神經直到末梢神經都因發炎引起神經破壞、嚴重的地方會在皮膚形成數個有水皰的斑塊。通常這種典型的帶狀皰疹不會常常復發。根據報告指出,正常免疫系統的人通常一輩子只發病一次。單純皰疹則是在接近皮膚的末梢神經周圍的許旺細胞內單純皰疹病毒增殖。會常常在同一範圍復發。由於病灶的範圍比較小所以使用的抗病毒藥物也比帶狀皰疹劑量小、且所需要的日數也比較短。病人通常不會感覺到很深刻的疼痛或者搔癢等症狀。單純皰疹是在神經纖維的末梢病毒增殖擴散到表皮;帶狀皰疹則是神經纖維由主幹到分枝都有大範圍帶狀皰疹病毒的增殖,因此會沿著神經支配領域出現多個皰疹斑塊。如何區別水痘與帶狀皰疹?人類皰疹病毒的第三類型(HHV-3)除了會在嬰兒時期引起全身性水皰的水痘以外,還會引致台灣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由於台灣自西元2004年實施全國的免費嬰兒水痘疫苗注射,除非是在母親對水痘的免疫力降低,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來保護嬰兒,否則現在已經不常有這類全身散布性的水皰。另外,帶狀皰疹通常都分布在身體單側的特定部位,除非是正在接受化學或者放射線治療的病人,通常不會發生像水痘一般的發生散布性水皰。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把皰疹病毒向周圍神經的末端移動,以及將皰疹病毒感染細胞集中至某個神經節,以減少其對個體的傷害。因此,有正常免疫力的人通常只會發現在身體的一邊、嚴重時會擴大到二個連續的皮節,但不會有兩邊同時發生的情況。不過,有先天免疫不足的病人,或者因為需要抑制免疫力的藥物來治療本身疾病的人,就有可能發生「皮蛇繞身」。換言之,有這些病症的帶狀皰疹病人痊癒以後要檢查免疫系統是否健全、尤其是自然殺傷細胞是否不足。帶狀皰疹發病前幾天,身體單側會先有皮膚疼痛、刺癢、痠麻、灼熱的初期症狀,也可能出現疲倦、頭痛的症狀。接著,在皮膚疼痛的部位會長出群聚的紅疹,且在1到2天內變成充滿淋巴液的水皰,約莫3天以後會化膿,7到10天左右會漸漸乾掉、結痂、脫落。整個病程通常在2-4週後才會痊癒,有可能留下疤痕及色素沉澱。感染帶狀皰疹應該看哪一科?由於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帶狀皰疹是生長在皮膚上,因此一般人會優先考慮找皮膚科的醫生。不過,在最初期只有神經痛、沒有發生水皰的時候,病人會去神經內科、骨科,甚至有因腹痛而到腸胃內科去求診者。另外,近年來報告有百分之四十的帶狀皰疹只會呈現身體某部分的疼痛,而沒有波及皮膚之病人,稱之為「無皮疹的帶狀皰疹」(zoster sine herpete)。這種「無皮疹的帶狀皰疹」在皮膚上面沒有症狀,造成了診斷的困難。在醫學史上,這種情況是由一位皮膚科醫師瑋柏(Dr. Frederick Parked Weber)1916年發現。瑋柏行醫50年,寫了1200篇論文及23冊的醫學書。根據他的觀察,在醫學文獻上記錄,沿著同一條脊髓神經領域發生的疼痛就應該要想到是帶狀皰疹,而皮膚沒有水皰的帶狀皰疹再發,不只會發生神經痛、更會引起運動神經麻痺。因此,顏面神經麻痺(Bell’s palsy)的病人很多是因為帶狀皰疹引起的。事實上,帶狀皰疹病毒的抗病毒藥是在1990年以後才上市,100年以前的大教授診斷出來也只能給病人保養劑,要病人好好休息、照顧傷口。與之相比,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實在幸福多了。書籍介紹皰疹最新治療法作者:蕭悧悧出版社:晨星出版日期:2021/12/12作者簡介蕭悧悧日本皮膚科學會皮膚專科醫師日本皮膚科學會會員美國國際皮膚科醫學會會員延伸閱讀: 「為了養大我們,媽媽犧牲一輩子...」別再被「情緒勒索」,你為什麼拿自己的人生滿足別人?
-
2021-12-26 新聞.元氣新聞
獨/衛福部預告診所無障礙規範草案 僅規範新設診所
衛生福利部12月20日預告修正診所設置標準,新增「友善設施」規定,明年新制上路後設立的診所,無論通道寬度、坡道斜度、廁所空間、櫃檯高度等,都要符合無障礙規定。身障團體雖樂見制度進步,卻仍憂心新設診所畢竟是少數,即便身障者先查詢衛福部公布的無障礙診所,仍會面臨連門口斜坡都上不去的窘境,希望政府積極輔導有條件改建的診所,逐步符合新制。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理事長林君潔指出,之前北市只有診所可以接種莫德納疫苗,有身障朋友先查詢衛福部公布的無障礙診所,專程到了現場才發現,診所門口斜坡坡度竟然高達45度角,輪椅根本上不去,只好拜託醫生護士出來,在人來人往的騎樓幫他接種疫苗。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指出,根據監察院2019年進行調查的結果,全國診所通道有無障礙設施的比率僅35%,廁所有無障礙者僅26%;如果單看某些高齡化嚴重的縣市,例如彰化縣,廁所和通道有無障礙的診所比例更低,只有3到4%。既有的診所不但無障礙比例低,少數有無障礙的,很多也做不到位。林雅惠表示,衛福部網站和健保快易通App都有公布一些無障礙診所名單供民眾查詢,實際查詢並使用會發現,許多號稱無障礙的診所,其設施並不符合通用設計原則,也沒有考量障礙者的使用經驗,導致許多身障者滿懷期待到了現場,才發現根本無法使使用。林雅惠指出,全台灣有1萬多間診所,西醫診所每年只增加大約100家左右,如果只要求新設置的診所符合無障礙,既有的診所都不去要求,這將遠遠趕不上正在走向超高齡化的台灣社會所需。醫改會呼籲,政府大力推動分級醫療之際,也應該要積極協助全國1萬多家診所更加落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兩大重點包括,以通用設計的標準去檢視設施,也要廣納障礙者的使用經驗。基層醫療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身障團體的要求很合理也沒有錯,醫界和診所都很希望所有人就醫都能夠暢行無阻,但也希望能夠體諒有些診所要改變硬體結構,真的有很大的困難,例如寸土寸金的都會區,承租不到太大的空間,改建需要取得房東的同意等等。林應然說,硬體上的困難,診所都會透過軟體、人力來彌補,例如醫護人員直接把輪椅抬進來、藥師也會走出高高的櫃檯來給予藥事服務,絕對都努力盡量滿足病人的需求,不會拒絕就醫,希望民眾也能看到診所的用心。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爲獎勵醫療機構設置無障礙就醫環境,衛福部今年度爭取特別預算進行獎補助,每家最高獎勵上限30萬元,目前正在審核當中。現階段政策目標為「先求有、再求好」,希望這次草案能順利上路,進一步的規劃才有望討論出更明確進程。
-
2021-12-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下一波新冠疫情何時到來? 專家指出春節過後機會大
Omicron變異株來勢洶洶,大家擔心下一波新冠疫情何時到來。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大批國人於明年1月返國過年,當入境國人離開防疫旅館返家進入社區後,若未及時發現確診者,病毒可能進入社區,加上罹病潛伏期,估計下一波新冠肺炎疫情,將是在春節過後,提醒7+7方案入境族群一定要遵守防疫規定。黃高彬今參加「COVID-19」關鍵「疫」戰感謝有您頒獎典禮。被問及春節防疫措施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地方?黃高彬說,以台灣人遵從防疫措施遵從度來說,應該可以守好,放眼全球沒有一個國家民眾對新冠疫苗的了解程度,像台灣人一樣的清楚,每個人對疫苗都可以朗朗上口,這是非常難得的地方,也是台灣的優勢。「但Omicron的傳播力遠遠超過Delta,大家仍需提高警覺。」黃高彬說,Delta變異株的R0值約為5至8,也就是說,一名確診者可以傳染給5至8人,但Omicron的傳播力遠遠超過Delta,如果R0值超過8以上,國人疫苗施打覆蓋率應達8成5到9成,如以色列全國有930萬人,目前接種第三劑比例為46%,且已開始著手施打第四劑疫苗。以台灣來說,黃高彬說,第一至三類人員的第三劑疫苗施打率應於3個月內達到100%,如美國每日新增確診病例中,高達9成是Omicron變異株,1天可暴增24萬例確診病例,基本兩劑疫苗的保護力顯然已不足夠,為增加保護力提早至3個月完成施打是「必然之惡」。高風險族群若未接種第三劑疫苗有何風險?黃高彬表示,目前為第一至三類經常接觸患者的族群,以及第九類免疫力低下族群均須接種第三劑疫苗,以防感染病毒,但戴口罩、勤洗手還是要做好。下一波新冠肺炎疫情將是在春節過後,一般民眾第二劑與第三劑疫苗間隔5個月,春節後再接種第三劑疫苗,應該還是來得及產生保護力。有公衛專家說,新冠疫情流感化可於明年春節後見分曉。黃高彬說,這是比較樂觀的想法,他預期要到明年年中以後,才會比較明朗,像是今年11月出現Omicron變異株,讓國內防疫人員人仰馬翻,如果明年2至3月有不同變異株出現,對疫情又是一大挑戰。
-
2021-12-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疫情流感化明年春節見分曉? 陳時中點頭表達認同
新冠肺炎疫情襲台近兩年,疫情不斷出現新的變化,公衛專家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流感化,將於明年春節見分曉。衛福部部長陳時中點頭表達表示,這點他是認同的,新冠疫情的發展於1個月後,應該會有一個明確的可能性,但必須是現在單純的Delta、Omicron變異株,如果又有新的變異株,就可能有新的變化,將比較難以預測。陳時中今天參加「COVID-19」關鍵「疫」戰感謝有您頒獎典禮。對於有專家表示,為因應Omicron變異株,第一至三類人員的疫苗施打率應要達到100%,但有可能達到嗎?陳時中說,現在施打率約為95%,但要達到100%,他認為有困難,因為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也還有許多不同的情形,但盡量拉高是應該的。目前第三劑追加劑施打率占應施打人數的千分之幾,這部分指揮中心要如何提升?陳時中指出,主要是現在可以施打的族群還算少,現在可以施打的族群也只占整體的3成左右。有專家建議,第三劑與第二劑的施打間隔應從現行5個月縮短為3個月。陳時中說,上周已於專家會議討論,做成間隔5個月的共識,約再過1至2周會再討論,如AZ疫苗已有第三劑報告,對於保護力的效果也有,是否要縮短接種間隔,將尊重專家意見,並隨時加以因應。
-
2021-12-25 養生.聰明飲食
黑巧克力好處這麼多!保護心血管、提升腦力、抗發炎...5大好處+挑選眉角一次看
巧克力幾乎是無人不愛的甜點,也是許多人的 comfort food,一吃就覺得被療癒了,這是因為巧克力成分中的色胺酸可以達到放鬆心情的效果。不過除此之外,如果正確且適量的食用黑巧克力,還會對人體帶來許多正面影響。研究顯示,可可中含有許多抗氧化成分,有助於減少發炎,也被證實有益心血管和大腦健康。以下告訴你可可含量較高的黑巧克力有這五大優點,從身到心全包了!吃對黑巧克力,幫你護心、降血壓、改善大腦認知功能1. 保護心血管:降低心臟病風險、降血壓、增加好膽固醇2020 年7月發表在歐洲心臟病學會旗下期刊《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的研究〈Association between chocolat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指出,巧克力有助於保持心臟血管健康。研究發現,與每周吃巧克力不超過一次的受試者相比,每周吃巧克力超過一次或每月超過3.5次則罹患冠狀動脈疾病風險降低 8%。因為黃烷醇(flavanol)可以促進一氧化氮的生物活性,改善血管功能,降低血壓,同時增加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而油酸則可降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黃烷醇」是可可中含有的多種類黃酮成分之一。2. 抗氧化、抗發炎可可成分如黃烷醇、甲基黃嘌呤、多酚、硬脂酸可以減少發炎性物質,當中特別是黃烷醇屬於類黃酮化合物家族一員,也是「多酚」的一種,有助於清除體內自由基。3. 改善大腦認知功能許多研究表明類黃酮對腦部有益,食物來源包括柑橘類水果、葡萄酒、綠茶和可可。除了抗氧化及抗發炎作用,也會增加大腦的血液流動,可增強認知的能力。而可可多酚有助於增加能活化腦神經細胞的蛋白質。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教授林慶順在〈巧克力能防阿茲海默症嗎〉提到巧克力防阿茲海默症的效用可能很有限,不過「就目前的科學證據而言,巧克力似乎是對大腦有益。」他也提到2017年5月一篇綜述論文〈用可可類黃酮增強人的認知功能〉發表,可見可可及其類黃酮成分對認知功能是被正面看待的。4. 富含礦物質根據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每100克含85%可可的黑巧克力有14.2克的纖維以及鐵、鎂、銅、錳、鋅等等,以礦物質補充的角度來看,是不錯的微量元素補充來源。5. 抑制糖癮,飲食控制更有好心情台灣唯一同時擁有家醫、肥胖、美容、老年、骨鬆等五科專科醫師認證的王姿允醫師曾分享黑巧克力的幾項益處,提到其中含有的色胺酸有穩定血糖、讓心情穩定和抑制食慾的功效,而實驗發現,攝取黃酮類抗氧化物對體重的控制也有潛在幫助。所以,如果嘴饞或心情煩燥時想吃甜食,又想避免「好吃到過量」,不妨來份30g的85%以上、且碳水跟糖含量適宜的黑巧克力。巧克力怎麼挑?%數、可可脂含量⋯⋯成分標示眉角要注意即便對健康有益,黑巧克力的攝取量還是要適當避免發胖,且種類選擇也有許多眉角。林慶順教授提到,只要沒加糖和飽和脂肪,不論生或熟可可,當中含有的營養成分都對健康有益。大原則雖是可可比例越高,對健康影響就越正面,不過還是要先搞懂巧克力「%數」和牛奶巧克力、白巧克力等差異,以及個別的標示意義,以免踩到健康地雷。巧克力包裝標示的「%數」,代表的是「可可固形物含量」比例,越高則口味越苦。依照衛福部食藥署標準,「黑巧克力」的可可固形物總量需達35%以上、可可脂與非脂可可固形物分別佔巧克力的18%及14%以上。因此,這就導致就算一樣是85%的黑巧克力,不同品牌的黑巧克力,其可可脂及非脂可可固形物的比例也可能不同,風味呈現亦有所差異。同理,85%與75%的黑巧克力,實際上每單位含有的可可脂可能是一樣多的。「白巧克力」的成分含量規定則是可可脂含量高於20%、添加乳粉後的牛乳固形物達14%以上;「牛奶巧克力」則無可可脂含量規定,但要有25%以上的總可可固形物、2.5%以上的非脂可可固形物及12%以上的牛乳固形物。另外,成分標示中的「代可可脂」是指棕櫚油、牛油樹油或葵花籽油等植物油,若品名附近標示「可可脂中添加植物油」等字樣,代表代可可脂含量沒有超過產品總重量5%;若品名前加入「代可可脂」則是超過 5%。最後也要提醒,尤其是糖尿病和肥胖族群,需要優先考量市售巧克力產品中的熱量及人工添加物如糖份、牛奶和脂肪。八歲以下孩童、懷孕及哺乳婦女及胃食道逆流患者也要斟酌攝取。而國健署提到,巧克力的鉀、磷含量較高,因此慢性腎臟病的患者必須謹慎看待,必要時請諮詢專科醫師或營養師。延伸閱讀:你吃的巧克力是真巧克力嗎?先搞懂巧克力%數,可可脂、代可可脂...專家教你分辨巧克力真偽資料來源:巧克力之品名及標示規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黑巧克力Chocolate is good for the heart黑巧克力好處多吃巧克力也有好處嗎?巧克力裡的健康成分是什麼?讓營養師替你解答!阿玆海默症 帕金森氏症 失智症 認知功能與飲食營養
-
2021-12-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他指群體免疫缺口有3成! 靠「7+7」Omicron恐突破重圍
國際Omicron變異株疫情升溫,躍升為各國主流株。專家指出,國內Omicron來勢太凶,儘管疫情如流感,但仍可能會造成住院率增加,加上國內執行「七加七」方案,難免掛一漏萬,務必堤防。前立法委員沈富雄於臉書表示,COVID-19已經正式流感化,國內若遵照公式「兩劑覆蓋率【A】+ alpha盛行率【B】+delta盛行率【C】+Omicron盛行率【D】=100%人口數」等情況,以目前台灣的情況如下【A】=68%疫苗還概率,【B】+【C】=0.45%,若要完成全人口整體免疫尚存缺口達31.55%比例人口,這些族群只有兩條出口,一為催打疫苗、一為淪為Omicron變異株【D】等自然感染者。台大感染科前醫師孔祥琪表示,該公式確實可以粗估下一波疫感染比例,但低估「再感染者」的數字,他認為Omicron傳染力強,國內短時間內已累計16例境外個案,未來一至兩個月可能滿滿境外都是Omicron也不一定。他認為,國內採「七加七」方案,雖然看似維持14天檢疫,但只要有「移動」,就會有社區暴露的風險,難免會掛一漏萬,加上防疫旅館群聚案,不難發現台灣仍有機會面臨社區感染危機。孔祥琪表示,綜觀歐美等國家,還有日本也傳出Omicron「本土」個案,境外的Omicron個案仍遲早會突破重圍,若「國內」在春節發生首例或多起「本土」個案就相當棘手,務必要盡早解決長者施打率問題,二劑疫苗務必打好打滿。
-
2021-12-23 新聞.用藥停看聽
罕病FAP藥物未納給付 李伯璋「毋甘啦」心疼病友處境
「醫師,這次過了嗎?」,最近幾天「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FAP)罕病患者進到診間,總會焦急地詢問,健保是否同意給付新藥,但事與願違,最近一次健保共擬會議否決這項提案。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祐岑表示,FAP患者病程進展速度不一樣,確診時病情也不相同,並非每個病友都需積極治療,一旦症狀嚴重,即使投以新藥,治療效果也有限。劉祐岑說,在理想狀態下,FAP患者越早治療越好,可以減少失能風險,延長生活自理自足的時間,降低社會成本以及醫療支出,只可惜目前藥物昂貴,健保尚未給付,許多年輕家族成員得知基因變異,也只能望「藥」興嘆,等到發病時再做打算。「如果可以的話,當然是愈早用藥,效果愈好。」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林恭平持相同看法。他說,以往FAP患者只能症狀治療,平均在確診八、九年後,人就沒了,光自己診間就走了十二、十三人,令人難過,「真的很想幫這群罕病患者,讓他們有機會用到新藥。」臨床顯示,FAP患者發病後如果沒有妥善治療,約在八年內臥床,且大部分死於感染,如能持續用藥,則身心功能則至少可以維持五年以上,還可減少併發症,及照顧成本。劉祐岑說,以前因為無藥可用,即使家族成員確診FAP,也不會至醫院接受基因檢測,不少患者乾脆與另一半分手,深怕自己耽誤對方幸福。最近幾年新藥問世,如能早期治療,可以維持神經及心臟功能,降低失能機率,讓患者寄予厚望。與FAP有關的變異基因超過100種,歐美國家患者以「V30M基因型」為主,患者約在30多歲發病。台灣FAP患者則多屬「A97S基因型」異常,大都在50多歲發病。林恭平表示,FAP病程可分三期,初期症狀為手腳發麻、感覺異常,四肢逐漸無力,必須依賴拐杖,惡化速度較快。健保經費有限,劉祐岑希望健保逐步開放給付,第一階段先讓病情已到一定程度者用藥。林恭平建議,先讓第二期患者納入健保,目前登錄有案的病友約一百多人,在扣除B肝帶原、坐輪椅者,初估第二期病友約六十人。對於病友期盼早日用藥,卻遭否決的失望,健保署長李伯璋說,「毋甘拉」(台語,心疼的意思),他真心希望每個罕病患者皆能獲得妥善的醫療照護,但健保經費就這麼多,很難面面俱到。李伯璋表示,此案之所以未通過共擬會議,主要原因為藥價昂貴,一個病人一年藥費超過千萬,即使給付六十人,一年就需六、七億元,專家以「對於財務衝擊過大」為由,否決此案。李伯璋說,為了照顧更多罕病患者,健保署將與藥廠積極協商,希望對方同意降低藥價。藥物費用占健保總額比例偏高,如果藥費支出持續擴大,勢必壓縮醫師看診及手術給付,這並非國人之福。
-
2021-12-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Omicron確診18到35歲飆最多 症狀與Delta無太多差別
台大公衛學院今於「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分析Omicron對全球疫情威脅,全球確診數快速飆升,美國紐約州短時間內,單日確診數從2000多人快速上升至1萬多人,其中Omicron就占九成以上,其中四成為突破性感染,英國Omicron患者也是快速增加,並以18歲到35歲的年輕族群為主。學者也分析Delta與Omicron感染者的症狀表現,兩者症狀差異不大,第一名的症狀都是流鼻涕。國際因應Omicron疫情,加嚴口罩政策及推動健康通行證,更有國家已將打完三劑當作完整接種。台大公衛學院講師范僑芯表示,疫苗保護力於六個月後開始下降,Omicron目前染疫人數飆升的地點大多是很早之前就已經完整接種疫苗,或是完全沒有接種疫苗的地區。美國的確診案例從12月3日到12月18日大幅增加,其中Omicron染疫的人數從占整體的2.7%上升至73.2%,美國的家用快篩缺乏,政府即使加設篩檢站也來不及篩,導致陽性率二周內翻倍,達到6.88%,約100人中會有7人採檢陽性。加拿大與美國相同,都有超高的疫苗施打率,但近期的疫情也逐漸出現「失守」的情形。 范僑芯表示,以安大略省來說,第一劑疫苗接種覆蓋率達到90.3%、二劑接種覆蓋率達到87.6%。他們發現Delta的疫情正在趨緩,Rt值為0.62,但是Omicron的Rt值已經到了3.38人,等於一位Omicron的染疫者可以傳給三到四人,因此他們也迅速提升的防疫策略。澳洲則是從10月開始,改為與病毒共存的策略,官方公布的消息,僅關注在住院及加護病房的使用人數,非確診數,且邊境管制不變,只要完整接種疫苗的國際旅客,不必隔離72小時,目前澳洲Omicron的占比為整體確診者的8%,澳洲唯一做的事重啟多個接種站,加速疫苗施打,面對即將到來的聖誕節,並沒有要限制活動,他們認為進入夏季又是高疫苗接種率是可以因應疫情的。至於英國也是高疫苗接種率的國家,完整接種的比例達69%,完成第三劑接種也有41%。英國目前Omicron的染疫者占整體的33%,醫療量能持續緊繃,英國宣布第三劑施打的間隔期間改為「三個月」,並呼籲18歲以上年輕人盡速街中第三劑,依照英國的一份監測報告,近期感染Omicron感染者,在0到18歲、18到35歲、35到55歲的年輕族群有明顯上升,其中以18到35歲最明顯。台大公衛學者任小萱表示,英國的疫情驗證先前他們的研究,Omicron愈來愈往流感化的趨勢走,症狀也與流感症狀類似,使人重症的程度變低,不過,感染後再次感染的風險也變高,突破性感染也層出不窮,當疫苗只有打二劑,對Omicron的效益就沒有這麼好。范僑芯表示,根據南非健康保險公司資料,此資料包含15%的南非確診資料,約有47萬人。運用該資料分析再次感染風險,過去曾感染D614G、Beta跟Delta的個案,面對Omicron變異株,再感染的風險會再上升,是面對Delta的二到三倍。當完整接種疫苗時,面對Delta的保護力為80%,但面對Omicron就只剩下33%,接種滿二到四個月後,對抗Omicron的保護力也只剩下25%的效益。住院的保護力也從93%降至70%。任小萱表示,面對Omicron仍是建議盡快施打第三劑疫苗。
-
2021-12-21 退休力.健康準備
2021退休力大調查:邱永仁打造「蚵學園區」推家鄉海鮮
百工百業受疫情衝擊,當事人的焦慮和擔憂只有自己知道。曾是南科科技人的邱永仁轉換跑道,接手家中養蚵事業,以「蚵記仁」行動燒烤車打響名號。三級警戒期間,訂單一夜化為烏有,來電取消達數十通,讓他聽到電話或line都會緊張。但危機也是轉機,面對收入幾乎為零,他靜下心來,打造夢想中的「蚵學園區」。根據聯合報「2021退 休 力大調查」,疫情讓許多年輕人及早規畫財務,有四成的人工作型態改變,考驗大家的應變力。76年次的邱永仁出身養殖世家,2014年離開外界稱羨薪水的南科,以「北門蚵記仁燒烤車」在台南各主要夜市擺攤,有時變身行動B.B.Q餐車到府或廠商外燴,鎖定家庭聚會、公司聚餐、小型派對等,提供音響、LED燈光,他和夥伴以精湛的燒烤技術,結合家鄉新鮮海鮮,現烤帶殼鮮蚵更是招牌,也順勢投入宅配生意。邱永仁的老家在台南北門蘆竹溝,因緊鄰北門潟湖,擁有獨特乾淨水質,養殖的蚵仔(牡蠣)大又肥美,但因為知名度不足,讓從小生長在漁村的他直呼可惜。邱永仁多年來一直想在家鄉建構複合式教學生態場域,構想藍圖還曾入選地方創生社區改造計畫,並通過初審,但因業務繁忙,無暇著手。「疫情,意外讓藍圖逐漸拼湊完成。」今年因為疫情被迫休息,他回到老家,利用老家北門潟湖旁其中約三分魚塭地,將其中100多坪搭建建物還有生態池,將魚塭規畫成複合式另類教學生態場域,這處百餘坪多功能新樂園就叫「蚵學園區」,在他努力之下,可望明年啟用。為節省支出,邱永仁自己畫設計圖、動手粉刷油漆,多年來心中願望逐漸落實。雖然原物料飛漲,必須追加費用,「頭洗下去了!」他苦笑說,會咬緊牙根克服,就是要將家鄉優質蚵仔、白蝦等海鮮發揚光大。日前美食節目主動接觸合作,播出後吸引卅多萬人次瀏覽,還有其他節目來取景,邱永仁笑說,這是疫情下另類收穫。未來的「蚵學園區」,邱永仁希望能結合生態體驗、教學,結合燒烤料理,讓人家來這裡喝一杯咖啡、吃海鮮,看著蘆竹溝夕陽,讓外界更認識家鄉的美好。●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1-12-21 養生.聰明飲食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專家揭5類應避免喝康普茶的人
康普茶是一種好喝、微醺、但是不含酒精、又可以提供大量健康益處,幫助消化代謝,做好體內環保又能幫助輕鬆窈窕的新時代飲品,所以受到現代消費者的青睞,最近在各種文青時尚的餐廳大量受到矚目,年末聚餐時刻又到,相信也會在各項歡樂的派對、聚會中出現。而且就算時序進入冬天,天氣逐漸變冷,所以不想喝的冰康普茶那也沒關係,韋恩也介紹過可以喝溫的康普茶的方式【溫康普茶滋潤身心也能暖腸道 歐美冬天正流行】。所以可以說康普茶是夏天喝來清爽、冬天喝來暖腸胃的時尚飲料。但是康普茶有它的特色,與其他飲料相比,它除了好喝,其實是較具有健康功效的一種飲料。康普茶最大的特點是,它算是一種活的飲料,一杯合格的康普茶當中具有活性的益生菌或是活性的酵素,而且如果沒有經過殺菌,其實它是一直在進行發酵的,而發酵的副產品還會產生許多有機酸還有碳酸氣泡,也因為這些機能成分,讓小部分人可能比較不適合喝康普茶。所以在喝康普茶之前,請依自己的體質考量一下,看看你是下列需要注意的這些人嗎?攝取咖啡因會睡不著的人康普茶是茶!所以依然有咖啡因,所以如果對咖啡因比較敏感的人或是孕婦、哺乳中的女性,請注意康普茶的飲用量。康普茶的原始基底還是紅茶,即使近年來因為康普茶大流行而陸續出現多樣變化,比如說改用綠茶或是烏龍茶,但是這些畢竟都還是茶,也都具有咖啡因的本質。而在益生菌發酵的過程中,並不能將咖啡因去除,所以根據資料,依據康普茶濃度的不同,每100毫升的康普茶仍然有約3-10毫克的咖啡因,雖然這對大多數人並不算高,但是對少數敏感體質的人還是得注意。有胃食道逆流困擾的人胃食道逆流地起因固然很多,但是一般來說,有胃食道逆流的人都不建議食用具刺激性的食物,而康普茶中具有的咖啡因算是屬於具微刺激性的成分。而且康普茶是種偏酸性的飲料,pH值大約在2.5-3.5左右,因此這個酸度也算是一種刺激性的條件。除此之外,有些康普茶含有的氣泡相當強,這也會對胃食道會造成一種壓力,所以也需要注意。容易脹氣的人有人反應吃了益生菌容易脹氣,造成打嗝或是放屁,其實這是很自然的,雖然在不對的場合會產生有點尷尬。這是因為活菌可以調整腸道菌相,而好的益生菌會伴隨添加一些纖維或是寡糖幫助益生菌的生長,這些纖維、寡糖會被好菌發酵生長,同時就會伴隨著產生二氧化碳等氣體的產生。因此如果腸道比較敏感、腸道菌反應較為劇烈的話,產氣比較多就會造成脹氣了。而康普茶的效果其實與益生菌相當類似,除了有活菌之外,還有活性酵素、以及許多發酵代謝物如寡糖等等,所以也是會幫助腸道產氣。更加上冰的康普茶本身就溶解有許多的碳酸氣泡,碳酸氣泡進入體內溫暖的環境中,也就會產生膨脹起來。所以如果是怕喝了康普茶脹氣的話,將康普茶溫熱後喝,以趕走一些碳酸氣體也是個好方法。完全不能沾酒精的人康普茶之所以在歐美大流行,與健康意識抬頭,避免喝酒傷身有很大的關係。康普茶以其清爽、又有碳酸氣的關係,所以很多人是拿來取代啤酒飲用的。減少喝酒當然是好事,但是也不能對康普茶掉以輕心,因為康普茶的菌母SCOBY是多種菌的複合共生體,裡面包含乳酸菌、酵母菌與醋酸菌等,而酵母菌在發酵過程中是會產生酒精的。如果康普茶的釀造控制得當,酒精應該會被醋酸菌代謝完畢,但是如果釀造控制不是非常理想、或是康普茶放了很久的話,那就有很有殘留微量的酒精的可能性了。根據國外調查,許多市售康普茶會含有不等的酒精,有的甚至會高達1%,所以有人喝了康普茶會感到很嗨,也許跟這微量酒精不無關係。對於一般人來說,這一點點酒精應該不礙事,但是多於少數人來說,比如說孕婦、哺乳中的媽媽,或是喝後要開車的人就影響很大了,原先他們可能以為完全不含酒精的飲料,但是有可能反倒會給他們很大的意外。所以這類不想碰酒精的人,尤其要對手工DIY釀造的康普茶要小心。尤其是近年來,歐美又新興起一種刻意含有較高酒精的Alcoholic kombucha 或 Hard kombucha,這類康普茶可能會含4%-6%的酒精,所以大家更是要分清楚。免疫力較弱的人大多數康普茶是帶有活菌的產品,對於正常健康的人也許不是什麼問題,但是對於免疫力較弱的人來說,也許這是需要小心的,短時間攝取太多活菌,輕則造成胃腸不適應、腹瀉等狀況,重則也許讓身體的免疫系統增加太多負擔。一般市售瓶裝康普茶或是即溶康普茶可能由合格工廠生產,菌數有穩定的控管,因此不至於有這樣的擔憂。但是對於手工DIY釀造的康普茶是需要比較注意的,因為手工DIY釀造的康普茶可能來自於自己留存的、或是別人傳來的天然菌母,菌種可能比較複雜,而且隨著釀造時間,菌數也會不斷增加,甚至如果釀造期間衛生管理不佳,還會有雜菌汙染的問題,最嚴重的情況下還可能會產生腐敗卻還不自知。所以如果免疫力較弱的人仍想享受康普茶,可以選擇市售較知名有較佳品管的康普茶來喝,或是將康普茶加以溫熱,降低一些菌數後喝最為安心。康普茶是個具機能性的好飲料,對大多數人來說,康普茶可以帶來許多的健康與歡樂,但是某些人可能由於體質特殊,所以比較不適合喝康普茶,這些人或者也可以調整著方式喝,還是可以聰明的享受康普茶,又不至於造成負面的效果。以上5種體質上不適合喝康普茶的人(攝取咖啡因會睡不著的人、有胃食道逆流困擾的人、容易脹氣的人、完全不能沾酒精的人、免疫力較弱的人),可得要多注意一下了。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1-12-19 養生.聰明飲食
朱慧芳/姜老夫人的茶經
高齡九十多歲的姜老夫人吩咐外勞阿順把放在哪間房、哪個位置的茶缸子抱出來。她戴上眼鏡翻來找去,這包是民國65年、那包是民國30年、民國5年……終於翻出了民國1年製的老茶,茶缸裡還有年紀更久遠的古茶,老夫人口中的茶人茶事,就像東方美人茶一樣斑斕繽紛。不單是古茶,擺在姜家宅第內的歷史老件,跟著百年建築層層膠融在歲月之中。午後的陽光斜入丹墀,擂金門飾和貼金的對聯仍曖曖含光。畢竟是數代經營政商的大宅門堂,空氣裡依然嗅得到消逝中的氣派。歷經富貴繁華的她,卻選擇過著真淳平淡的生活,怡然喝著不膨風的平價茶。今天老夫人請我們喝民國110年夏天的新茶,她瞇著笑眼調皮地說:「一心二葉讓他們拿去比賽,我們喝三四五葉的茶,味道還可以吧!」這茶湯顏色雖淡,入口卻是桂花蜜的高雅香甜,真不愧是私房好茶。好茶的必要條件是好喝、耐喝、還要喝得起,而比賽茶必須一出場就艷驚四座,跟天天喝的茶是不同的概念。姜家曾經擁有過茶廠,也經營過台茶對外貿易,那個時代靠著姜家生活的茶農不知多少。老夫人知道誰家製茶功夫好,誰家的茶乾淨,喝得安心。出生於昭和時期的苗栗旺族,老夫人的家族事業廣含採礦、運輸、製茶等等,身為家中唯一的掌上明珠,自幼錦衣玉食不在話下。富過三代懂得吃喝,歷經富貴繁華的她,卻選擇過著真淳平淡的生活,怡然喝著不膨風(客語吹牛)的平價茶。茶師誤打瞌睡,把烘焙時間拉長,無意間烘出了帶著水果與蜜香的五色白毫。說到膨風茶,坊間傳說的故事很多,但我相信,出自姜老夫人口中應是最可信的。畢竟她從小就熟稔茶知識,夫家更與台灣茶淵源深厚。膨風茶初試啼聲,嶄露頭角時,她的公公姜瑞昌擔任北埔鄉的鄉長。是他,將風味特殊的白毫烏龍送往台灣博覽會參展,才有風光至今的膨風茶、東方美人茶。為免故事失傳、失真,姜老夫人親手寫下第一手資訊,吩咐阿順影印一張給我留存。如同大家所知,竹苗一帶的茶葉在夏天會吸引小綠葉蟬前來啃食。經過蟲咬的茶葉枯萎凋零,以致茶農沒有收入。為了解決農民收入短缺的困境,姜鄉長用當時稀有昂貴的洋傘跟茶農交換被蟲咬過的茶葉,再請製茶師傅研究焙製,沒料到茶師誤打瞌睡,把烘焙時間拉長,無意間烘出了帶著水果與蜜香的五色白毫。新法製成的茶在昭和四年(1929)的台灣博覽會大放異彩,吸引買家以當時算是天價的100元一斤售出。消息傳回,大家以為是在吹牛(膨風),膨風茶的名號因此而起。後來這茶分別被送往日本和英國,獻給天皇和女王,就直接以膨風茶名之,英文直譯為Pon-Fung Tea。幾個小時的喝茶午後,姜老太太始終精神奕奕,記憶清晰地訴說往事,有問必答。大戶人家的氣質自然流露,身為長者的謙柔和善令人如沐春風,在這樣的境界喝茶,不需要任何的縟節造作或侘寂美感。老夫人的茶經,抵萬金。
-
2021-12-18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黃國晉採取醫養合一,創老人營養中心 希望助大家主動培養健康生活習慣
「健康最大的威脅就是慢性病和癌症,這些病大都是生活習慣造成。」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是台灣推動肥胖醫學的先驅,雖然減肥是台灣美容瘦身產業的主軸,但他的行醫心願不在於成為減肥名醫,而是盼望跨領域專業合作,幫助大家主動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預防慢性病 不能靠別人「預防和控制慢性病的責任在自己,不能靠別人。」黃國晉強調,看似簡單的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定期健檢、接種疫苗,真正要做起來,常會無所適從,因此有了解自己狀況的家庭醫師在身邊就很重要,可讓人輕鬆負起自我健康管理責任。黃國晉擔任北護分院長六年來,積極深耕社區,在腎臟病衛教、糖尿病照護、戒菸、健康醫院、出院準備、長照等屢屢獲獎。醫院經營從全人觀點出發,採「醫養合一」的靈活思維整合團隊合作,以巧思改善環境、善用智慧科技,塑造令醫療人員工作輕鬆、病人心情愉悅的環境。發展「CGT飲食」認證長者怎麼吃得營養健康,也有享用美食的快樂?黃國晉表示,有的長者可以咀嚼(Chew),有的能用牙齦壓碎(Gum),有的只能用舌頭壓(Tongue),除了基本的吞嚥評估、吞嚥或舌壓訓練,北護發展出「CGT飲食」認證,希望未來推廣為食品分級制度,經專業評估,長輩可根據自己適合的CGT分級去選擇愛吃的食物。為長者設計好吃食物為長者設計好吃的食物,北護分院有全國首創老人營養研發中心,由跨專業團隊進行食物質地測試,不論是硬度、黏稠度,都能確認食品可滿足長者口腔能力的要求,為未來標準化生產建立基礎。目標開發100道兼顧美味,符合CGT飲食分級的食譜。黃國晉更打造北護分院成為國內外老人長照的標竿,提供護理之家、樂齡病房、居家護理、肌少症整合門診等服務。他說,現在病人出院之後,還需要後續照顧,家屬得自己去找護理之家,但如果醫院、長照、社區的連結可以更緊密,讓急性後期、居家醫療更順暢連起來,病人就不會不敢出院,家屬也不會這麼辛苦,社區醫院正是關鍵的連結點。盼強化社區醫院功能「社區醫院功能強化,是台灣醫療未來的願景。」黃國晉表示,社區醫院有很多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醫師只是健康的守門員,能幫助病人的不只有醫師,還有其他專業人員、家屬、照顧服務者,如果能轉換到不同的角色去思考,就能靈活地想到很多可以做的事、可以連結的資源。黃國晉養生祕訣:巡視醫院走樓梯 每天萬步不難走進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的辦公室,馬上注意到牆邊放了一台固定式腳踏車,原以為這是肥胖醫學專家的養生祕訣,沒想到黃國晉笑說:「忙到已經很久沒騎了!」雖說沒時間運動,其實他已經把健康原則融入在每天的生活裡。巡視醫院習慣走樓梯,各棟各樓層走一回,一個多小時下來,不知不覺就走超過一萬步。黃國晉會利用時間運動,上樓走樓梯、下樓為保護膝蓋改搭電梯,搭公車提早兩站下車改用走的,如此積少成多,每天一萬步並不困難。保持心情愉悅也很重要,每天睡滿六小時、不熬夜,會追劇、與朋友聚會,適時釋放壓力。黃國晉的太太是營養師,他在台大首創減重門診時就是得力助手,每天聽太太對病人衛教,也耳濡目染。因此他的飲食原則就是營養均衡、避免高油,像炸雞腿,一定會去皮再吃。「研究發現,年長者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24到27之間最長壽。」黃國晉說,所以無論飲食、運動,他都抱持輕鬆的態度融入生活,每周量一次體重可確認保持健康範圍,沒有要追求「瘦」。黃國晉照顧自己健康的方式講求科學化,定期健檢即是一大重點。建議如果有符合國健署的癌症篩檢資格,就要跟著做,其他部分就要看家族史、個人風險因子等因素,與家庭醫師討論較為個別化的健檢項目。「該吃什麼保健食品?」黃國晉常被詢問此問題,他通常會建議可吃綜合維他命,其他則因人而異,一樣要與家庭醫師詳細討論。黃國晉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家庭醫學、社區醫學、肥胖醫學、預防醫學、營養醫學、旅遊醫學●現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系、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博士、台大管理學院高階管理碩士給病人的一句話「定期健康檢查」最重要,「慢性病的責任在自己,不能靠別人。」大家應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降低壓力、充足睡眠、定期健檢,有任何疑問都可以找家庭醫師做進一步討論。
-
2021-12-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春節入境人潮 屏縣提醒居檢者「嚴防親友串門子」違者罰40萬
農曆春節將屆,因應春節前入境人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調整居家檢疫措施,2021年12月14日至2022年2月14日期間,重點高風險國家入境人員,需入住集中檢疫所14天。非重點高風險國家入境人員,則有3方案選擇,屏東縣府表示,縣內防疫旅館量能充足,針對選擇B、C方案,會強化稽查量能,也請民眾不要心存僥倖,嚴防親友間串門子,發現將罰40萬元。屏東縣府指出,中央規範,非重點高風險國家入境人員,則有3方案可選擇。方案A:入住防疫旅宿完成檢疫期14天及接續自主健康管理7天;方案B:10天入住防疫旅宿+4天在家居家檢疫+7天自主健康管理;方案C:7天自費入住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宿+7天在家居家檢疫+7天自主健康管理。副縣長吳麗雪說,屏東縣防疫旅館5家共394間房。縣內12月14日到明年2月14日春節專案,訂房共578人,選擇A方案435人,占75.3%、B方案26人、4.5%、C方案117人、20.2%。其中以1月3日到1月18日在住人數最多,最高訂房率89%。吳麗雪說,評估春節專案期間防疫計程車使用量備增,與合約車隊洽商專案期間增加車輛因應,平時每日4輛,增加到每日22輛,但針對於本縣防疫旅館選擇10+4或7+7檢疫,要返回於外縣市自宅檢疫民眾,採跳表計費方式收費。縣府衛生局表示,不論選擇那種方案居家檢疫,都要完成返家前PCR採檢,為減少居家檢疫者的移動次數,衛生局也媒合醫院到旅館房間採檢,返家後續檢疫期滿前再安排防疫計程車載送至醫院完成採檢。提醒民眾如選擇7+7+7方案的同住家人,在居家檢疫者返家檢疫的第3天及第7天都須使用自費家用快篩試劑檢查一次,請提早準備好家用快篩試劑,並依規定辦理。衛生局指出,確保選擇方案B及方案C民眾返家一人一室居家環境符合規定,縣府啟動聯合查核機制,由民政處召集衛生局及警察局至居家檢疫者第二檢疫處所會勘,同時查核同住家人是否符合入境填報資料及是否完成2劑COVID-19疫苗施打,如查核環境不符合一人一室,居家檢疫者不可返家檢疫,協助防疫旅館房間安排或由衛生局申請集中檢疫所。吳麗雪說,請居家檢疫者同住家人務必遵守防疫規範,春節期間國人有走春拜年習俗,就請居家檢疫者主動提醒親友,這段期間不要來家裡串門子,否則可罰40萬。居家檢疫者違反居家檢疫規定,外出趴趴走,則依情節加重處罰,10萬到100萬元,針對選擇方案C卻提供不實COVID-19疫苗接種證明,可罰15萬元,並涉犯偽造文書刑責,呼籲民眾勿以身試法,也要求民政單位要落實關懷及查核。
-
2021-12-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第三劑讓心肌炎風險低、淋巴結腫大機率高?專家提醒2族群注意腋下、頸部
由於COVID-19變異株Omicron於各國迅速傳播,我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提供已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且滿5個月之民眾,追加接種第三劑COVID-19疫苗。目前提供接種之追加劑為莫德納疫苗,接種劑量為50微毫克(基礎劑之一半劑量,依目前劑型,注射量為0.25ml)。不過為何要接種第三劑疫苗?接種後會出現哪些副作用?疫苗保護力隨時間下降 接種第三劑助提升根據臺大醫院「COVID-19 疫苗 知識就是力量」資料顯示,疫苗保護力隨時間會下降。以色列研究指出,接種第三劑之後,病毒量的下降可以回到Primary series接種後2個月的水準。英國研究顯示,BNT疫苗的效力在接種第三劑之後也有顯著提高;在Delta變異株的時代看到疫苗對有症狀感染的保護力有下降的趨勢(BNT從93%四個月後掉到53%),且在>=65歲的年長者更為明顯。另外,免疫低下的人注射兩劑疫苗後產生的抗體可能不如一般人。英國目前正在進行的OCTAVE DUO study就是針對這些免疫低下的族群施打第三劑,先前已有初步結果的OCTAVE study是英國針對免疫低下族群,收錄2583人,追蹤其施打兩劑疫苗之後的免疫反應,40%打完兩劑疫苗後抗體濃度較一般人低,11%病人在打完兩劑疫苗後4週完全沒有產生抗體。(推薦閱讀:疫苗第三劑副作用有哪些?隔多久打? 解析「AZ、莫德納、BNT」追加劑)BNT第三劑 淋巴結腫大高於第一劑BNT第三劑的淋巴結腫大(Lymphadenopathy)會較第一劑多(2.7% vs 0.4%),通常位於腋下和頸部,在打完疫苗後1-3天發生,發生後1-3天自行緩解,年輕人、女性較多。FDA指出,BNT第三劑發生心肌炎的比例較第1、2劑為低,不過,在最令人擔心的18-27歲族群,根據統計,每百萬人打疫苗可以預防114人住院,有7人發生心肌炎風險,民眾可自行權衡利弊得失。(推薦閱讀:打疫苗引發心肌炎有哪些症狀?會留後遺症嗎? 專家點名「3大危險徵兆」快就醫)三劑都接種AZ疫苗 細胞免疫無法再增加而根據COV-BOOST是英國大型第三劑混打試驗,是英國在9月做出加強針以「mRNA疫苗」為主政策與英國現行第三劑與第二劑間隔3個月的主要依據。受試者皆是接種兩劑AZ疫苗或兩劑BNT疫苗,且在第二劑至少間隔10至12週後,用7種疫苗來當作第三針的效果,包括AZ、BNT、莫德納、Novavax、滅活疫苗Valneva、德國Curevac疫苗、嬌生;其中BNT、Novavax、 Valneva還有測試半劑量。每組約100人,總共受試者達2,883人。結論是mRNA疫苗抗體上升最高,分別為全量莫德納>全量BNT>半量BNT(此臨床試驗未收錄半量莫德納)。相對的,三劑都接種AZ疫苗,雖然可以讓抗體再上來一些,但細胞免疫幾乎無法再增加;兩劑BNT疫苗後再打AZ疫苗,相比兩劑BNT疫苗加其他疫苗,細胞免疫似乎也沒有優勢。延伸閱讀: ·莫德納第三劑副作用與第二劑雷同? 專家解析「全身、局部反應差異」 ·AZ第三劑選莫德納orBNT? 專家揭「混打mRNA疫苗副作用」:常見4症狀
-
2021-12-16 養生.運動健身
健力三項破百公斤!73歲「舉重阿嬤」曝健身抗老秘訣
東京奧運落幕,愈來愈多人認識舉重一項運動。舉重不分老少,家住新北市永和、今年73歲的許月寶經過一年的訓練,如今「健力三項」(深蹲、臥推、硬舉)總合,已經破了個人最佳成績的100公斤。許月寶分享,她本來與許多長者一樣,退休以後變得不愛出門,因活動力下降而漸漸與人少有接觸,甚至一度鬱鬱寡歡,陷入社交退縮的苦悶中。去年6月,僅大她6歲的姊姊在家中滑倒、骨折,歷經臥床之苦後去世,這場意外除讓她飽受親人離世的悲痛,也使她驚覺自己老了。許月寶說,雖然明白台灣老年人口越來越多,但自己以前從來沒有想過「老」這件事來得這麼快,這也讓人反思,自己以後是不是也會變成周遭因病臥床,甚至是給孩子、親友們帶來困擾的老人。她說,自己想變得更「強壯」,不要成為下一代的「負債」,這是有限的生命裡,最後一份責任與愛了。許月寶表示,自己從小就笨手笨腳,不愛運動,更排斥健身,覺得健美先生「這裡一塊、那裡一塊」的樣子很恐怖。但本著「想變強壯」的初衷,與在親身接受專業的「肌力與體能教練」指導後,發現用「自由重量」( Free weight ) 當作訓練,不僅不會如想像中「變大隻」,身體反而更輕盈,現在爬上5樓的公寓都不會喘。肌力與體能教練張喬琳說,像許月寶這樣願意走入健身房,以重量訓練抵抗老化的長輩十分稀少,但重量訓練給長輩帶來的好處卻很多。例如,可以增加骨質密度,減少骨折、骨裂的風險,更可以留住因年邁而流失的肌力,增強民眾晚年的自理能力。但長輩重訓除了需要注意其是否有慢性病史、心血管疾病等狀況外,還得有專業教練在側指導,知道為何動、如何動,才能動得有效又管用。
-
2021-12-16 該看哪科.中醫
冬季進補食材黑名單曝光! 中醫師教你寒熱夾雜體質該怎麼補
對重視飲食的台灣人來說,冬天就是「吃吃吃」的季節,天氣冷了不想出遠門,沒什麼事情可做就吃點東西,加上年終節慶氣氛濃厚,免不了要與朋友聚聚,吃個羊肉爐、薑母鴨,保暖祛寒兼補身。不過也有很多人因此補過頭,吃到口內炎、失眠甚至腹瀉者在所多有。那麼我們該怎麼吃呢?現代人多「寒熱夾雜」體質 薑母鴨少吃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部兼任主治醫師中醫師方志男認為,現代人因飲食習慣改變,經常吃炸物的關係,有「寒熱夾雜」體質的人特別多。「寒熱夾雜」是什麼?顧名思義就是寒性、熱性的體質特點都有一些,這些人容易火氣大、口乾,卻又怕冷。方志男建議日常生活的飲食,還是以溫和的料理為主,避免薑母鴨等太過燥熱的飲食內容。同時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例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的病患,更要避免吃燥熱的飲食,以免疾病復發。同時,方志男觀察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大家去中藥房想買藥材,煮點四物湯等一些大家都能夠自己料理的簡易藥膳時,老闆卻是問顧客「你要50還100」,而非針對體質,選擇適合的藥材。他建議大家如想煮藥膳,像是四物湯這類的,應該諮詢合格中醫師,針對體質進行調整。國健署提醒慢性病患 天冷食補注意3要點衛福部國健署也提供幾個重點:如有缺鐵性貧血者可以用鐵質高的食材如鴨肉、牛肉、羊肉;痛風、高膽固醇血症者,避免選腰子、大腸、肝臟、豬心等普林與膽固醇高的食材、也不宜選油脂過高的三層肉,燉雞、燉肉、燉內臟的湯品,痛風患者宜忌口;血壓過高或有心、腦血管疾病病史的病友,注意鹽分、膽固醇、飽和油脂,也要注意補品中勿大量加入酒精。另外,國健署也提醒大家要選擇適當的鍋具。鍋具建議挑選陶瓷或不鏽鋼材質,不建議使用鐵、銅、鋁、錫等金屬材質。烹煮前,先洗淨藥材,用冷水浸泡30分鐘後,水加至一定量,大火煮至沸騰再轉小火慢熬,過程中勿開鍋蓋,以免揮發油成分散失;生鮮肉品的食材,如雞、鴨等,應先汆燙後,再與藥材共煮。最後,記得「購買中藥材時請至合格的中藥販賣場所」,購買合乎衛生標準規範的藥材。 ★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2-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檢疫懲處級距曝!擅離先罰10萬、超過3天重罰百萬
國內春節檢疫專案上路,有提到違規外出或疫苗接種證明偽造等,可罰15萬到100萬不等,指揮中心表示,根據「違規外出的時間長短」來加重罰則,只要擅離超過三天,直接重罰一百萬元。莊人祥指出,擅離住家(或指定地點)者,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四十八條第一項,依據擅離時間加重裁處。如擅離時間少於2小時,罰20萬元;超過(含)2小時,但少於6小時,罰30萬元;超過(含)6小時,但少於24小時,罰50萬元;超過一天,少於三天,罰70萬元;超過三天則罰100萬元。另外對於關於民眾要出國,需要的疫苗數位護照及接種證明,指揮官陳時中承諾年底開放民眾可上網自行下載,不用到旅遊門診掛號繳費換黃皮書。莊人祥回應表示,預定12月底之前,有些細部還在確認。
-
2021-12-15 癌症.乳癌
女乳房檢查投訴醫師死不認錯 醫:判讀可能有不同結果
台南市一名吳姓女子向媒體投訴,指她最近接受乳房檢查,衛生所及醫師都認為有異常,醫師並建議她進一步切片檢查,因自己有家族病史,相當驚嚇,但結果到其他醫院檢查卻沒問題,而她向原來檢查的醫師提出質疑,醫師竟然跟她說「我擔心你可能被誤診」,她認為醫師死不認錯,投訴希望女性朋友如果被檢出異常,應該要多詢問其他醫師的意見,免得白挨一刀。而不具名的婦產科醫師表示,乳房攝影與超音波檢查的準確率本來就不是100%,特別是早期的乳癌更不容易判別出,不同的醫師可能會有不同的判別結果,一旦有異常,可以選擇持續追蹤或進一步切片檢查;台南市衛生局國健科長黃琬淇則表示,尊重醫師對檢查的判讀,民眾如果有疑問,可以到台南市10家確診醫院進一步檢查,而特別是有家族病史者,罹癌機率較高,應定期做檢查。吳女因為有乳癌家族史,每半年到一年都會接受乳房檢查,最近到衛生所檢查後接到異常報告,讓她非常緊張,又前往當時協助衛生所檢查的同一家診所複檢,郭姓醫師指她的檢查有深層散沙狀的陰影,加上家族史,建議她進一步開刀切片。事後她轉往另一家醫院檢查,結果卻是正常,讓她質疑「有多少檢查異常其實是正常的?」受檢民眾一旦接到異常的報告,在缺乏專業知識的情況下,通常都會依照醫師建議開刀切片,結果卻白挨一刀,提醒女性要小心。而這名郭姓女醫任職的診所人員則表示,影像檢查結果不同的醫師本來就會有不同的判讀結果,如果病患不接受醫師的判讀,可以尋求其他醫師的建議。
-
2021-12-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7成春節返國選7+7 學者:Omicron家戶感染風險是Delta3倍
春節專案第一批返台旅客,近7成選擇7+7方案。台大公衛學者提醒,Omicron在英美快速擴散,家戶感染風險是Delta的3倍,親密接觸者風險是2倍,再感染風險是其他變異株的5倍,建議應持續提高二、三劑覆蓋率,非藥物公衛防疫措施(NPI)都不可放鬆。台大公衛學者任小萱表示,英國資料證實Omicron之傳播力及擴散速度驚人,第五個例Omicron出現後,再6天就累積達100例,Delta則要100天才會累積到100例。根據近期檢驗結果推估,Omicron確診病例正以每天增加0.35%的幅度在英國擴張,12月中旬Omicron病例數就會追平Delta。不只在社區擴散快,任小萱表示,英國十一月下半的最新資料顯示,相較於Delta,Omicron家戶傳播風險是3.2倍,密切接觸者感染風險也有2.1倍,康復者再次感染風險更是其他變異株的5.2倍。應要注意的是,上述結果是英國先以Omicron的S蛋白基因缺失,進行初篩的結果,並非經過基因定序,可能多算了具有相同基因缺失的Alpha變異株確診個案。台大公衛學者古玫生表示,英國兩劑接種達7成,三劑接種達34%,但最近仍快速累積超過3000例Omicron確診、出現首例死亡,倫敦及其東南區很可能是目前主要Omicron流行區,英國宣佈進入四級警戒。英政府頒布「擴大口罩令、居家工作、娛樂場所要求疫苗通行證」等NPI措施,並預告醫療體系若超載,將進入五級警戒。台灣已有六萬多人接種第二劑已過五個月以上,其中三萬人已接種第三劑,第三劑效益如何?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部主任賴昭智表示,以色列研究發現,接種第三劑有著50歲以上長者降低90%死亡風險,16歲以上各年齡層的重症死亡風險都明顯降低。以色列甚至正在考慮針對高風險群施打第四劑。公衛學者林庭瑀指出,有英國研究模擬Omicron疫情發展,如果第三劑接種率達到99%,加上嚴格落實「擴大口罩令、居家工作、娛樂場所要求疫苗通行證」等NPI措施,應可將住院死亡人數都穩定壓在疫情警戒線以下;但若第三劑僅接種50%,住院及死亡仍或超越過去的疫情高峰。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分析,免疫逃脫及流感化,仍是Omicron影響第三劑疫情控制效果的最大變數,持續提升覆蓋率的同時,NPI的調整和落實更顯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