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6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麵包
共找到
797
筆 文章
-
-
2022-08-31 養生.聰明飲食
減醣飲食怎麼吃才正確?不吃白飯澱粉就能瘦? 營養師:澱粉這樣代換更健康
減重一直是不敗議題,到底要怎麼吃才能瘦下一吋腰,可是女性畢生所追求的!目前流行的減重方法眾多,像是生酮飲食、168斷食法,減醣飲食等,到底哪一種是正確!很多人會認為不吃飯就可以減重,但是這樣到底對不對,請營養師來為我們解迷思。近年來非常流行「減醣飲食」,許多人把飯量減半或不敢吃飯,但其實減醣並非完全不碰澱粉食物,而是應減少「精製澱粉」及「精製糖」的攝取,改以「全榖」及「未精製的雜糧」來取代!那些食物含有精製澱粉、精製糖?映澄營養師說到,舉凡像是白麵條、白吐司、麵包、蛋糕、餅乾、含糖飲料、糖果等都屬於含精製糖、澱粉的食品。人人都想要減重,到底什麼情況下會造成肥胖?其實造成肥胖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飲食攝取的總熱量>身體消耗的能量,當攝取過多熱量在體內堆積,就會長肉!所以,米飯不是並非造成肥胖的元兇,擔心吃進澱粉而不吃米飯,其實反而不小心可能會吃進更多熱量。映澄營養師教你聰明吃、如何替換食物1碗米飯熱量 =280 kcal相當於:吐司麵包 1.3-2片(120g)小菠蘿麵包 1又1/3個(120g)蘇打餅乾 12片(80g)玉米 2又2/3根(340g)餃子皮 12張(120g)芋圓&地瓜圓 120g(冷凍)米飯是主食最佳選擇!相較於其他精製澱粉和主食類,如吐司、麵包、蘇打餅乾、芋圓、地瓜圓等,米飯更能提供飽足感和充足營養,所以千萬不要因為怕胖而不吃米飯。挑選未精緻米飯,吃進滿滿營養素還有助健康挑選未精緻米飯,糙米、胚芽米、五穀米、十穀米,吃進滿滿營養素還有助健康。映澄營養師小提醒,米飯選擇上,可挑選未精製的,像是糙米、胚芽米、五穀米、十穀米等取代白米飯,或與白米飯混合搭配的方式,口感接受度較好;原態、未過度精製加工的醣類,可攝取到更多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不僅吃進豐富營養素,還有助於控制體重和預防慢性病。原文出處
-
2022-08-25 養生.健康瘦身
染疫少動易發胖 專家教3招「不挨餓減重法」
● 青壯年男性每10人有6人過重●不運動、飲食沒節制,一周可能會胖1.5公斤● 不挨餓減重法:調整飲食順序、慎選食材台灣「胖仔」愈來愈多!隨著本土新冠疫情大爆發,500多萬人染疫確診,導致許多有運動習慣的人不敢運動,久而久之就「懶得動」,肥胖人口因此激增。專家表示,若缺乏運動、食量未減少,約2至3個月就會胖3.5至7公斤,建議民眾應盡速恢復運動,嚴格控管飲食,包括調整飲食順序、慎選食材等,才能不挨餓成功減重。台灣躍升東亞第一胖台灣人肥胖問題逐年增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肥胖研究統計,台灣躍升東亞第一胖。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徐國峯表示,35至44歲男性過重或肥胖比率67%,等於每10人有6人超標,但65歲以上女性過重及肥胖比率卻高於男性。新冠疫情期間,確診民眾居家隔離,若照常吃三餐、點心但沒運動,體重很容易直線飆升。徐國峯舉例,一名個案過去有上健身房習慣,因確診後減少健身次數,待在家時間較長、飲食也沒控制,70公斤的他,僅2到3個月就胖了3公斤,過去鍛鍊的「六塊肌」沒多久就團結一塊。多吃少動 3個月恐胖7公斤徐國峯指出,胖3公斤其實很簡單,7700大卡熱量會增加1公斤,像上述個案,原先上健身房運動1小時能消耗400至600大卡,若不運動,每天減少消耗400大卡,加上每天多吃一塊麵包、一份鹹酥雞,一周就可能胖1.5公斤,不到2、3個月就會胖3.5至7公斤。「七分吃,三分動!」徐國峯建議,飲食應以正常三餐為主,避免吃點心、消夜或炸物、速食;更應逐步恢復過去運動習慣,染疫康復者若還未能立刻重訓或激烈運動,可先從簡單的走路開始,半小時約可消耗300大卡,穩定消耗熱量,有助於維持正常體態。肥胖者 易有三高慢性病徐國峯提醒,肥胖者容易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BMI超過30者,近9成有代謝症候群;肥胖也可能引發多發性關節疾病、肝腎功能損傷、心血管疾病等,甚至增加新冠肺炎感染後重症及死亡機率。若透過飲食及運動控制效果不佳,則可透過藥物介入或手術治療改善。營養師林俞君建議,可依照國健署「我的餐盤」口訣,自我檢視三餐飲食是否過量。若飲食量沒增加,但體重上升,可經由調整飲食順序、注意食材挑選、保護腸道提升免疫等3方式減重。先吃菜再吃肉 少吃甜點飲食管控上,林俞君強調,正餐要吃飽,避免額外吃甜點,飲食順序應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質如肉類、豆腐或雞蛋,最後吃飯、麵等澱粉類。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可促進代謝,減少脂肪合成,又有飽足感,因而減少澱粉攝取。食材盡量選用原型食物,避免重口味、油質過多或精緻糖太多食材,像里肌肉比五花肉好,牛肉可以選牛腱;吃湯麵比乾麵好;生菜沙拉沾醬比淋醬好。林俞君建議,染疫康復者可多攝取蔬果及蛋白質食物,腸道是人體免疫大本營,蔬果的膳食纖維能幫助腸道建立好菌,且富含維生素C具抗氧化作用,可提升保護力;蛋白質食物可多選擇食用低脂肉如牛腱、里肌肉等,以及雞蛋、豆製品、海鮮、魚類等,如此可以恢復體力又不發胖。
-
2022-08-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退休後身體易出現「亞健康」狀態!專家:退休族群易有三大健康隱憂—失智、憂鬱症、糖尿病
我們提及了不少的「退休」狀況,其實就算不退休,只要人體長期處於倦怠的狀況下,也有可能會發生「亞健康」的狀況。 什麼是「亞健康」呢? 我發現在不少坊間的醫學報導指出,「亞健康」大多是看不太出來的,是指人體處於健康與疾病之間,似病非病且不夠健康的一種過渡狀態,或稱為一種灰色狀態,也可能為第三狀態。而要談「亞健康」狀態,首先要搞清怎麼才算健康?而甚麼又是疾病? 健康,就是過去人們認為沒病痛,或是明顯的醫療症狀就算健康;然而近年來,人們對健康認識大幅提高,世界衛生組織也重新對人體健康做出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不虛弱,而是身心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基本上,包括肌體和精神狀態的一些具體表現,它就是衡量你是否健康的標準。當然,退休後我們可能有過多時間,或是生活較為悠閒,也可能因為環境變動(例如疫情、子女狀況、財富經濟變動)而產生長期心情不佳的狀況,也有可能是過於寂寞,導致每天不想起床、不想動、精神欠佳,甚至是飲食習慣不好導致身體代謝失調,例如每天「暴飲暴食」導致糖尿病,即是一例。 【延伸閱讀:高齡長壽是子女的福氣?「長照」變成家人之間的甜蜜負擔】「亞健康」狀態—現代人文明病的警訊 大多數病人感到痛苦或暫時沒有不適感,體檢時,客觀上已證實有病。但還是有相當多數的人自己感到不舒服,如身體疲乏等,跑遍各大醫院也檢查不出個所以然,或單純檢測出某些指標有輕度異常,但依舊搆不上疾病診斷標準,而我們對這些身心狀況不算完好,既非健康也不算疾病的一群,我就會稱這種狀態為亞健康狀態,也有人笑稱這是「富貴病」。身邊有些友人,不論是什麼樣的狀況下退休,剛開始時,生活沒有重心,故也漸漸會趨於「亞健康」的前兆!例如每天早上起床時就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本來想說要去運動,結果運動次數竟越來越少,起床後開始大吃大喝,或是只會找朋友聚會聊天喝酒,反而讓身體負擔越來越大,這時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就會偏高。 我也發現了這樣的狀況,上網一查,發現醫療中有一種針對退休族群的身心狀況所做的評量,例如不論活得好或不好,但就是容易出現忘東忘西的情況,而這就被近幾年的醫學報導歸類為「亞健康狀態」—意指雖然還未患病,但已有程度不同的患病危險因素,具有發生某種疾病的高危傾向,也就是說,「亞健康」狀態往往是許多疾病的先兆。 跟我比對很多人的狀態是一樣的;就像在公園裡遇到很多退休族群,如果不運動,就會多為精神不振、頭昏失眠、心慌、焦慮等;生理上,表現為疲勞,稍動即累,腰痛腿痛,易感冒等,透過這樣的研究,我們也發現:亞健康人群普遍存在,而且有「六高一低」和「一多三減退」的狀況。 什麼是「六高一低」?就是在體力上、心理上高負荷,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和高體重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而「一多三減退」則是指疲勞多、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和適應能力減退。根據有關醫學相關資料統計,指出目前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健康標準的人約佔百分之十五,患各種疾病的人亦約佔百分之十五,剩下呢?就是大家都認為沒有病症,但是占大多數的亞健康狀態人,居然高達約七成!其中,又以「中老年人」亞健康狀態的比例比較高。如果沒有注意的情況之下,就真的會因為生活習慣,如每日缺乏運動、因為焦慮而暴飲暴食,影響身體肝臟、胰臟跟核心肌群。 【延伸閱讀:擔心醫療費用成龐大負擔,讓子女壓力爆棚?每年該準備多少預備金來讓未來的自己預防】糖尿病產生的主因我在此也分享糖尿病產生的主因,主要是因為醣類需要經由肝臟消耗醣類、胰臟分泌胰島素消耗醣類,還要有核心肌群來消耗醣類,有些人暴飲暴食,若沒有睡足夠或出現脂肪肝,因為肝臟狀況不佳影響人體代謝醣類;或是過度肥胖,亦導致高血糖發生,血糖會讓血管硬化,也有可能破裂,造成身體不健康。故消化高血糖的人,不僅肝臟要好、胰島素要好、核心肌群夠強,這樣糖尿病的機率就會降低。 為什麼核心肌群重要呢?試想,我們每天通勤上下班,平時走路、與人聊天、開會,身體肌肉都在不自覺地運動中,人體一天需要代謝掉多少糖份是固定的,如果這些運動減少了,糖分代謝不掉,就會轉存在血液裡,變成血糖過高,這就是糖尿病的前兆。但反觀若核心肌群的強度夠,身體會自然代謝掉這些糖分,自然可以維持血糖穩定,糖尿病發生的可能性便會大幅降低。 息息相關,飲食習慣vs.身體狀態 近年來現代人的精緻飲食(例如喜歡吃下午茶、白米飯以及麵包類等),以及因工時過長無法運動的生活模式(例如工程師、行政人員等),這已是積習難改,身體自然就有過多的能量無法正常消化。 我們來歸類一下正常狀況,一般人在進食之後,食物在消化分解過程中會產生葡萄糖,胰臟就會分泌「胰島素」讓葡萄糖進入細胞內、轉換成能量,讓我們身體有足夠的能量可以進行各種活動。 那生病了的身體,就是血液中的糖分變多,但糖分沒辦法變成熱量、也沒辦法被身體利用,我發現就只能靠「認真運動與節制飲食」。當然在運動上,我們都會希望一週最少三次重訓、三次有氧,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都說他有走操場,可是其實沒有運用到全身肌肉,效果就不一樣,代謝也不一樣。此外,不論是不是退休族群都要養成「三餐七分飽」的習慣,盡量少吃加工食物並減醣,可以的話,進食時先吃蛋白質再吃蔬菜(深綠色蔬菜較佳),少喝飲料,最後是澱粉類的攝取時間,盡量放在午餐。 有什麼東西要少吃?那又有什麼東西要少吃?那就是盡量不吃辣、不吃醋、不吃蒜,任何開胃的調味料都少碰;此外不喝湯、不吃粥,因為流質食物不易有飽足感,而且湯品的鈉含量通常很高。我則是在很多朋友分享經驗中發現,除了上述的飲食控制,更重要的是肌力的提升;過去很多人認為糖尿病患者必須吃低GI飲食,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血糖不要變化太大,其實運動也是相當重要的,唯有讓身體透過好的方式提升肌肉能量,代謝掉身體不需要的熱量,才能讓身體氣血跟骨骼回復到正常的運作狀況。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無痛人生:續接美好未來,盡享樂活奇肌》
-
2022-08-19 養生.聰明飲食
健康飲食評級指南:玉米薯片、花生冰淇淋,竟然比雜糧貝果還健康!4種蔬果的營養價值最高
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一份「健康飲食評級指南」顛覆了許多人對「健康食物」的理解,許多被社會大眾先入為主認為「健康」的飲食,健康程度都不超過50分;換句話說,吃Fritos玉米薯片(corn chips)或花生冰淇淋,其實比雜糧貝果(multigrain bagel)更健康。塔夫茨大學營養學院表示,發布「健康飲食指南」的目的在幫助消費者、食品公司、餐廳和製造商選擇並開發更有健康價值的食品,該學院本於食品的營養素、成分加工特性及添加物等多元指標,為食物進行1至100分的評價,分數愈高則愈健康。出乎意料的是,許多普遍認為不健康的食物,在這份去年發表,今年才在網路上被廣受關注,並為市面上常見各種食物評分的評級量表中獲得不錯的分數,例如Fritos玉米薯片55分、淡鹽玉米薯片69分、巧克力杏仁糖78分,但普遍認為健康的食物得分卻低於50,如低熱量黑麥麵包(reduced-calorie rye bread)34分、家樂氏玉米片(Kellogg's Corn Flakes)19分、葡萄乾雜糧貝果更只有19分;報告就指出,從巧克力冰淇淋上獲取的堅果營養,絕對比雜糧貝果多得多。至於獲得100分的食物,不出意外當然就是蔬果類,特別是低鈉番茄汁、芹菜汁、黑莓和葡萄柚四種蔬果的營養價值最高。研究主筆人、塔夫茨大學營養學院院長墨扎法林(Dariush Mozaffarian)說:「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幫助消費者和食品製造商了解能夠選擇什麼樣的食物,並在各類餐館中做出最健康的選擇;最簡單的做法,就是『選擇蔬果、遠離蘇打』。」健康新聞網Healio記者克莉絲蒂.金恩(Kristi L. King)說:「這份評級指南當然並不完整,且可能會隨著不同地區而有些許差異,但它最大的價值在於對像病患等有特殊飲食需求的族群,提高具有科學參考意義的飲食標準,不必每天都在煩惱要吃什麼才不會使健康狀況進一步惡化。」
-
2022-08-15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吐司控必看!簡單又高級的菠蘿風吐司麵包
吐司是一款可以單吃也能多變化料理的麵包,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常在早餐或下午茶都能看到它的蹤影。在YouTube上享有盛名的日本型男主廚MASA老師,不藏私分享一款作法超級無敵簡單但看起來很有高級效果的菠蘿吐司麵包,吐司控們趕快點開影片來學學!材料只需準備三樣:奶油20克、砂糖15克、低筋麵粉20克。然後按照影片上的說明將材料混合攪一攪,然後塗抹在吐司片上面,再用餐刀或筷子畫出粗格紋,然後如同平常烤吐司一樣送進烤箱烘烤到金黃色即可,最後再灑上砂糖就完成了。作法是不是超級簡單的?不用發酵也不用揉麵團,更無需複雜的温度控制,只要跟一般烤吐司的作法就好,或者250度的温度即可。烤好的菠蘿吐司表面酥脆、格紋漂亮,口味更令人驚喜簡直和菠蘿麵包一模一樣。想了解更多作法簡易又美味的食譜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菠蘿吐司下午茶吃起來!原始影片MASAの料理ABC的FBMASAの料理ABC的IG延伸閱讀金黃香甜鬆軟,無蛋、牛奶的純素法式吐司減肥也能放心吃!低卡健康清爽的優格藍莓蛋糕「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8-15 養生.聰明飲食
素食者補充蛋白質必看!白飯、花椰菜、鮮奶,哪個蛋白質含量高?營養師:從6大類食物聰明補充
有關食物的蛋白質含量誰高、誰低的答案之前,我們要先來學一下食物分類。因為營養學將食物依照主要營養素的不同分為六大類,所以只要懂得食物分類,就可大略掌握食物的主要營養,在需要特別留意某營養素(如蛋白質、醣類或脂肪等)的攝取時,懂得該挑選那一類食物。解碼食物分類~六大類食物及其主要營養素!我們平日所吃的食物,依主要營養素的不同可分為六大類食物,分別是:一.醣類含量較高的「全穀雜糧類」這類食物俗稱主食類,常聽到的澱粉類食物指的也是這一類。此類食物富含醣類,是身體能量的主要來源食物,並含少量蛋白質。此類食物的特色是吃起來粉粉的,吃多了會有飽的感覺。包括:1.各種米類及其製品,如蘿蔔糕、湯圓等;各種麥類及其製品,如麵條、麵包、吐司、饅頭、餃子皮等。2.部分豆類:紅豆、綠豆、皇帝豆、豌豆仁、蠶豆等這些吃起來粉粉的豆類都屬於主食類。3.其他:包括地瓜、馬鈴薯、芋頭、南瓜、菱角、栗子、玉米;蓮子、薏仁等。*補充說明: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成員穀物的胚芽是富含蛋白質的部位,所以小麥胚芽、米胚芽蛋白質含量最高;其次則是紅豆、綠豆等乾豆類,每百公克蛋白質含量>20公克。而米、麥中,因小麥蛋白質高於米,所以小麥及其製品蛋白質含量也較米類及其製品高。二.蛋白質含量較高的「豆魚蛋肉類」和「乳品類」蛋白質食物是身體重要的建材,是支援身體汰舊換新的重要營養素。「豆魚蛋肉類」富含蛋白質,並含有脂肪,但幾乎不含醣類。家禽、家畜和魚貝海鮮等肉類因部位不同而有高脂/中脂/低脂肉類之分。包括:1.植物性的大豆類:黃豆、黑豆、毛豆及其相關製品,如豆干、豆腐、豆漿等。2.肉類:包括雞、鴨、鵝等家禽及其相關產品(蛋),豬、牛、羊等家畜及其相關製品(如內臟、肉乾、肉鬆等),魚貝海鮮及其相關製品(如魚丸、魚鬆等)。「乳品類」除蛋白質和脂肪外,還含有獨特的糖~乳糖,以及好吸收的鈣。正常的乳品為全脂奶,但因市場需求而有中脂和低脂的產品。成員包括各式乳品(鮮奶、保久乳、奶粉),及其相關製品(如起司片、乳酪、優酪乳)等。三. 熱量較低的「蔬菜類」和「水果類」富含纖維、植化素,也是維生素C的良好來源「水果類」食用的是植物的果實部位,此類食物富含醣類,蛋白質很低,且幾乎不含脂肪。一份水果(=柳丁一顆)含15公克的醣類,所以需要留意醣類攝取者,除「全穀雜糧類」食物外,也要留意「水果類」的攝取。乾料水果(如龍眼乾、紅棗和黑棗)因脫水濃縮,所以相對蛋白質會比較高;新鮮水果中則以榴槤、百香果、釋迦、酪梨和香蕉等蛋白質含量較高。「蔬菜類」食用的是植物的莖或葉,故醣類含量很少,蛋白質含量也不高(但高於水果),且因不含脂肪,故在六大類食物中熱量是最低的一類。乾料蔬菜(如花椰菜乾、麻竹筍干、金針菜乾、梅乾菜乾)同樣因脫水濃縮而含較高蛋白質;新鮮蔬菜中則以豆芽菜、野莧菜、野苦瓜嫩梢等含量較高。我們常吃的菇類和藻類也屬於蔬菜類食物。藻類因為本身蛋白質含量就較高,且多半以乾料形式存在,故每百公克蛋白質含量偏高,多數藻類蛋白質都超過10公克,其中最高者為壽司海苔片,每百公克蛋白質高達46.5公克。菇類蛋白質低於藻類,但高於一般蔬菜。四.富含油脂的「油脂及堅果種子類」純油脂類指的是各種植物油、動物油和抹麵包的植物奶油等純油食物。這類食物為精煉產品,所以幾乎只含油脂這個營養素,蛋白質、醣類、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極微,幾乎可忽略,為純粹補充油脂(熱量)的食物。堅果種子類指的是中式的花生、瓜子、芝麻,及西式的腰果、核桃等。儘管這些食物也是植物性食物,但因油脂含量很高而被歸於油脂類。除油脂外,堅果種子類還含有醣類、蛋白質、纖維和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為營養豐富的食物,但因熱量高故還是要適量攝取。在蛋白質含量上,花生、瓜子和芝麻等中式堅果會高於西式堅果。中式堅果每百公克蛋白質含量多半落在20~30公克間,而腰果、松子、核桃等西式堅果則多半介於10~20公克間。從食物分類來看,蛋白質含量最高的食物類別是「豆魚蛋肉類」和「乳品類」;其次是「全穀雜糧類」,然後是「蔬菜類」,「水果類」蛋白質含量很低,而純油脂類則不含蛋白質。因此蛋白質含量最高的會落在「豆魚蛋肉類」和「乳品類」中,也就是雞胸肉(B)和全脂鮮奶(C)間。但因為全脂鮮奶中九成以上都是水,所以相對每百公克的蛋白質含量必然會低於雞肉,因而蛋白質含量最高的會是雞胸肉。蛋白質含量最低的則會落在「水果類」,也就是D的蘋果。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她靠「走路」7個月重度脂肪肝痊癒還瘦8公斤!達人教你這個時間走路,治病效果最佳
-
2022-08-05 養生.聰明飲食
喝茶養生,你追求抗氧化還是少咖啡因?紅茶vs.綠茶vs.青茶,哪種健康功效高?營養師一次解密
前陣子去南部出差,朋友介紹了一家南部有名的連鎖泡沫紅茶店,在等候的時間看到內部有三個茶桶~紅茶、青茶,綠茶。講到茶大部分人比較熟悉的是紅茶和綠茶,那青茶又是什麼東西呢?此外,聽說綠茶未經發酵所以比較健康,那麼紅茶呢?難道喝紅茶就沒有營養了嗎?今天就讓我們花點時間來認識一下有關茶的基本知識。紅茶、綠茶、烏龍茶….到底有什麼不同?事實上,並非所有樹葉都可以製茶,茶是來自特殊品種的茶樹,因其茶葉富含多酚等有益健康的成分,故喝茶具有保健功能。我們所熟知的綠茶、紅茶或烏龍茶等其實是指製茶方式,例如同樣摘自金萱茶樹,摘下來的茶葉因發酵(製茶方法)不同而可做成金萱綠茶、金萱烏龍茶或金萱紅茶。儘管如此,因為不同茶樹的茶葉還是有最適合做的茶種,故金萱茶樹最適合做的還是青茶(包種茶、烏龍茶)和紅茶。茶葉在採收後需要經萎凋、攪拌(發酵)、殺菁、揉捻、烘焙、乾燥等過程才會變成我們平日所看到的茶葉,而紅茶、青茶,綠茶等則代表不同發酵程度的茶葉。茶的發酵是以兒茶素氧化程度來判斷,若以綠茶為100%,則半發酵茶中的烏龍茶發酵程度約30%(表製茶過程中兒茶素氧化了30%,還剩下70%),紅茶發酵程度為80~90%,所以兒茶素只剩10~20%。因此若論兒茶素多寡,則會是綠茶含量最高,青茶次之,紅茶最低。半發酵的青茶因發酵程度較廣,從8~60%不等,故造就了香氣與風味變化多端的茶品,除了紅茶與綠茶外,幾乎大部分我們耳熟能詳則的茶,如烏龍茶、包種茶、鐵觀音、高山茶和東方美人茶等均屬於半發酵的青茶。茶的分類除上述所提的綠茶、青茶和紅茶外,還有黑茶(後發酵茶,如普洱茶),白茶(半發酵茶,如白毫銀針、白牡丹等),及黃茶(不發酵茶,如黃芽茶、黃大茶等),但因白茶和黃茶為中國特色茶,台灣較少見,故最常被提到的還是綠茶、青茶和紅茶。喝茶真的養生又健康嗎?茶葉和所有植物一樣,本身都含有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營養素,但因茶葉一次的使用量很少,且製茶過程中暴露於陽光、高溫環境下並進行脫水,故就如同咖啡般,喝茶最主要的好處還是來自其植化素,如多酚、葉綠素、沒食子酸及咖啡因等帶來的健康效益。茶葉最廣為大家所知的植化素就是多酚大家庭中的兒茶素家族,這個家族中有多個成員,其中最有名的兒茶素就是EGCG。EGCG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抗菌等多重功能,為茶多酚中最重要的成分,另外,茶葉中較重要的保健成分還含包括氟、其他類型的兒茶素類、γ-胺基丁酸等。而儘管製茶時的發酵過程會造成兒茶素的破壞,造成紅茶兒茶素含量最少,但這並不代表紅茶就沒有抗氧化營養素。兒茶素發酵後會轉化為茶黃素和茶紅素,它們同樣具有抗氧化能力,且茶黃素的抗氧化能力並不遜於綠茶,所以不管是綠茶,還是紅茶都具有健康效應。在這三大常見茶葉中,紅茶是全世界產量最多、消費最廣的茶種,約佔全球茶葉產量的80%,且因具有廣泛包容性,讓紅茶不僅可冷飲、熱飲,也可加檸檬、牛奶、咖啡等其他食材,並適合搭配果醬、麵包等食物一起飲用。總結來說,不管紅茶綠茶,茶本身所含的植化素及多喝水都對健康有好處,所以多喝茶並非壞事。但需留意茶中的咖啡因及單寧酸等成分會影響鐵、鈣等礦物質的吸收,故若有食用高鐵、高鈣營養品或食物的話,最好錯開飲用。此外,除非是直接用茶葉沖泡,或泡好但未經任何調味、加料的茶,否則若愛喝的是泡沫紅茶店那些加了糖、奶精、珍珠、椰果等用料花樣百出的茶,很容易在喝茶同時吃入過多的糖與熱量,而讓我們發胖並危害身體健康喔。因此,下次在喝茶時,除考慮是喝紅茶還是綠茶外,別忘了關注一下自己的茶中是否加了不必要的糖與用料喔。 【小常識】冷泡茶和熱泡茶有什麼不同?傳統泡茶是用高溫的水沖泡,研究發現熱泡茶(90°C浸泡20分鐘)溶出來的營養素為冷泡茶(4°C浸泡24小時)的兩倍,而抗氧化營養素兒茶素的含量也比冷泡多了20%;而冷泡茶溶出的咖啡因則較熱泡茶少。換句話說,想減少咖啡因的攝取可採冷泡茶,想獲得最多茶中營養的攝取可採熱泡茶。不過要留意常喝高溫飲料會增加食道癌的罹患風險,故喝熱茶時還是盡量等茶湯稍涼時再飲用會比較健康。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5星期少10公斤!告別十年胖子生涯,醫藥記者王瑞玲:學會3件事,體脂從33%降到15%
-
2022-07-30 養生.人生智慧
田定豐接觸蔬食,找到美味人生!告訴自己吃什麼對身體好,建議想嘗蔬食者從「漸進式」開始,夏日2種輕蔬食食譜在家DIY
田定豐這個名字,一直以「音樂人」被認識—26歲創立種子音樂,是台灣最年輕的唱片公司經營者、許多天王天后的幕後推手。後來,田定豐攝影、關注文創,那時他被認為是「藝術家」。現在的田定豐,被稱為「美食家」、「蔬食倡議者」的時間比「音樂人」和「藝術家」更多。接觸蔬食 改變人生面向田定豐這20幾年的生命,因為「吃」而改變,對他來說,「吃」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選擇。田定豐曾因全心投入工作而導致失眠、身心狀況失衡,有次因緣際會在中國大陸青海逗留,認識並跟著當地一位師父學習過日子,回到台灣後開始蔬食生活,至今20多年。從音樂金童到蔬食倡議者,許多人好奇田定豐的故事,他說,他在生命最黑暗、混沌、崩陷之時,接觸了蔬食,本以為不過是小小的飲食習慣改變,卻連帶影響了人生的各個面向,包括生活態度與價值觀。他擺脫了過去金童的標籤、變得踏實,失眠、憂鬱症不藥而癒。照顧身心 注重均衡攝取疫情期間,田定豐建議大家從「好好吃飯」照顧身心,他認為,不管是自己下廚還是外食,「有意識地攝取」非常重要,要「吃得好,也要好吃」,五色蔬果、膳食纖維、澱粉類都要均衡攝取,搭配運動、曬太陽,達到身體平衡,人體的自癒能力就會讓你保持健康。對田定豐來說,蔬食飲食是一件自在的事情,是一種善待自己、友善環境的選擇,也不會影響社交生活,因為蔬食料理的美味無國界、不受侷限,更是維持身心平衡重要的一環。疫情,讓選擇蔬食的田定豐在這兩年間減少外食、長時間待在家,有比較多的機會自己下廚料理,田定豐笑說,「雖然下廚的年資不長,但我發現自己還滿有料理天分的!」如果想要嘗試蔬食,田定豐也建議可以漸進式方式開始,像是一周挑一天吃素、從不吃紅肉開始。另外,他也很推薦葷素共食(方便素)的方式,選擇好的食材、調味料,告訴自己吃什麼對身體好,這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讓蔬食成為社交生活的限制,才能持之以恆。而針對濕熱夏季,田定豐建議選擇不燥熱、清爽、又能「排濕」的食物,像是不加糖的綠豆薏仁湯,利尿、有助代謝水分的各式瓜果類,都能幫助平衡體內水氣。田定豐表示,疫情讓他更注重「身心平衡」,身體的平衡靠吃蔬食照顧自己;心靈的平衡,則透過「頌缽」來達成。冥想頌缽 做到深層放鬆去年起田定豐多了LSIT國際頌缽系統音療師的新身分,他笑稱,頌缽就像「人體吸塵器」,只要放在人體七脈輪上敲擊,不同的音頻與振動頻率傳導到身體,瞬間就會有平靜療癒、清空壓力的感覺,真正達到休息放鬆。而也因為他音樂人的身分,在學習頌缽、建立五度音系統的時候很快就能上手,近期他也透過頌缽,與許多因為疫情久未實際見面的朋友重新牽起聯繫,幫助他們放鬆身心壓力,「每個人來跟我見面之後都秒睡著」,這也是他原本意想不到的收穫。每天早上起床,田定豐會先花20分鐘冥想,喚醒自己的意識、大腦與感官;晚上睡覺前,則是透過敲頌缽,將一整天的壓力、雜想都放開,深層放鬆,達到身心平衡。田定豐說,好好吃飯,注重吃下肚的飲食之外,心靈的飽足也很重要,兩者都是把自己身心照顧好的重要關鍵。餐具+植物 輕鬆打造氛圍喜歡素雅風格的田定豐,選擇的餐具都比較現代感,線條簡約、單色系、沒有花紋,除了比較容易與空間布置搭配,料理擺盤時也容易將食材凸顯出來,讓人「用眼睛看就有想吃的欲望」。另外,也要善用植物,從空間的綠意,到餐桌上的食用花、迷迭香、薄荷葉等看起來賞心悅目,也可以放在料理裡一起吃下肚的植物,都很適合為日常餐桌增添用餐的儀式感。天氣好的時候,田定豐也很推薦大家可以在陽台擺張桌椅,改在戶外用餐,看看藍天、吸收點陽光,就能瞬間注入放鬆的氛圍。夏日輕蔬食:巴薩米克醋炒蘑菇、南瓜腰果漿巴薩米克醋炒蘑菇食材:蘑菇、橄欖油、巴薩米克醋、玫瑰鹽、無鹽奶油步驟:1.將蘑菇洗淨,去梗,切半備用。2.熱鍋,加入橄欖油、蘑菇,將蘑菇快炒至半熟。3.加入適量巴薩米克醋、水,拌炒收汁。4.加一點玫瑰鹽調味,增添淡淡香氣不死鹹。5.關火,趁熱放一小塊無鹽奶油,可讓蘑菇口感濕潤不乾。TIPS:這道小點幾乎百搭,搭麵包當早午餐,或當下酒菜都很合適。南瓜腰果漿食材:栗子南瓜、腰果或各式堅果、鹽少許步驟:1.將栗子南瓜蒸熟、切塊。2.栗子南瓜、腰果、適量水,一點點鹽,全部加入調理機攪打成漿狀即完成。TIPS:栗子南瓜蒸熟後連皮吃,方便又營養。加一點鹽更帶出南瓜的甜味層次。
-
2022-07-24 養生.營養食譜
平凡的美味清炒高麗菜 我投你一票
我家周末晚餐幾乎都由我掌廚,我喜歡玩「飯後民調」,投票選出最好吃的一道菜。我爸對這遊戲起初興致缺缺,甚至覺得無聊至極;但有一次卻主動說,「清炒高麗菜最好吃。」其實那一餐還有很多大菜喔,但家人爭相附議,沒想到最後以壓倒性獲得當晚最受歡迎的菜色。更早之前,有個常上館子的朋友說,我炒的高麗菜鮮甜清脆,獨一無二。經這一說,宴客的青菜我就大方又自信地端出清炒高麗菜,不出所料,每次都是最後上桌但最先吃完,反倒那些喊得響亮的名菜都得靠邊站了。我的作法是買尖頭的高山高麗菜,將最外層的葉子剝除丟棄,葉子浸泡水中,撕成適口大小,粗梗切薄片,瀝乾水分;準備蝦米、蔥白、蒜末三種辛香料,依序爆香,這是香氣的主要來源,接著以大火熱炒,加鹽和雞粉調味,就嚐得到平凡中的美味了。海鮮煎餅食材:蝦仁8隻、蟹管肉1盒、高麗菜1/6個、大辣椒1根(可改為胡蘿蔔絲或或紅椒丁,主要是添色)、麵包粉1碗(吃飯用碗)、太白粉1大匙(以上食材可依人數和個人喜好增減)作法:1. 高麗菜去梗,切成細絲(易於煎熟),加1/4茶匙鹽抓醃,靜置10分鐘後(不需要太久,以保持脆度),擰乾水分備用。2. 蝦仁洗淨去腸泥,用餐巾紙擦乾切丁。3. 將蟹管肉退冰,瀝乾水分,切丁。4. 大辣椒切成小丁,放入以上所有食材和麵包粉及太白粉,加入1/4茶匙的鹽和少許白胡椒粉,充分混合,視為「內餡」。5. 將內餡抓一手掌量,塑成圓形。6. 取一不沾鍋,放入適當的油和內餡,以中小火煎至兩面金黃(可分批煎),取出盛盤。黃金泡菜食材:高麗菜1顆、胡蘿蔔1小條、鹽1大匙、細砂糖100公克、糯米醋(或蘋果醋、工研醋,但不可用烏醋)100公克、芝麻油100公克、豆腐乳4塊、薑片4片、蒜頭8瓣、辣椒粉或生辣椒適量作法:1.將高麗菜切塊洗淨瀝乾後,放入大容器內,加入1大匙鹽,混合均勻,靜置半小時後,去除澀水,擰乾備用。2.將胡蘿蔔切片,鍋中放1小匙油炒香,時間約1分鐘。3.除了高麗菜之外的食材,用果汁機打成泥狀。4.取適量的醬料淋在作法1的高麗菜上即可。5.剩餘的醬料可放進冰凍庫保存。● 高麗菜可用大白菜替代。● 名為黃金泡菜取其顏色為金黃色。● 細砂糖、糯米醋、芝麻油,為了容易記憶,都取100公克;但做了幾次後,家人覺得太甜,醋味太重,所以我連芝麻油一起改為80公克,這就是依個人口味調整,原比例是較大眾化的口味。高麗菜炒粉絲食材:高麗菜半顆、粉絲1把、蛋2顆、薑末1/2茶匙、蒜頭2瓣(約1大匙)作法:1. 粉絲泡軟後,剪三或四刀,放在水龍頭下戳洗,此動作在於去除澱粉。2. 高麗菜洗淨,去梗,切絲,瀝乾水分備用。3. 取一炒鍋,放2大匙油,打入蛋,加1/4茶匙的鹽炒散,取出備用。4. 原鍋加入2大匙油,以薑末和蒜末爆香,放進蛋、粉絲、高麗菜絲一起炒,加1大匙醬油膏、1/4茶匙白胡椒粉和雞粉調味。5. 若想吃辣者,可加辣椒。我家剛好有一罐XO醬,便舀1大匙點綴。● 粉絲也可以改為麵條,只要將作法1改為以熱水煮至八分熟,撈起放在冷水中,去除澱粉,再瀝乾水分,放入深碗,加入1大匙醬油和香油攪拌均勻,其他步驟相同。
-
2022-07-21 養生.聰明飲食
吃太鹹真的會變胖!1圖看「害你莫名胖食物」 餛飩、雞絲麵都在內
你家中有存放零食的習慣嗎?或是小朋友喜歡吃零食?嫚嫚營養師提醒,零食的問題除了熱量高之外,鈉含量也高,容易養成重口味習慣,而重口味也可以說是胖子味覺! 鹽/鈉攝入量高 肥胖風險跟著增加根據國外18個研究,約6萬5千人的薈萃分析發現,飲食中鹽/鈉攝入量高的族群與低鹽/鈉攝入量的祖群相比,BMI會顯著性增加1.24 kg/m2,腰圍也顯著性增加4.75 cm;英國國家飲食與營養調查也顯示,飲食每增加1g鹽的攝取,成人會增加26%肥胖風險,兒童則會增加28%肥胖風險。吃太鹹導致肥胖 3大原因1.重鹹的食物,會驅使口渴反應,促進液體攝入,容易喝下更多含糖飲料。2.重鹹味食物通常也含有大量脂肪和熱量。3.重鹹食物通常更可口,會讓人食慾大開越吃越多。 5類食物 鈉很多1.加工肉品:尤其是會加入硝酸鈉的火腿/培根/熱狗/香腸,以及臘肉、魚/肉鬆、肉乾、貢丸、火鍋料、雞塊、漢堡肉。2.醃漬食物:榨菜、酸菜、菜圃、筍乾、鹹蛋、豆腐乳、吻仔魚、蜜餞。3.即食食品:沖泡濃湯、泡麵、罐頭、洋芋片。4.烘焙食品:經常需要使用小蘇打粉(碳酸氫鈉)的麵包、蛋糕、餅乾、糕餅。5.常見小吃:鹹酥雞、滷味、麵線、雞絲麵、蔥油餅、鍋燒意麵、油麵、牛肉麵、餛飩、水餃、鍋貼、燴飯、羹類、速食、燒烤、火鍋、多醬料類的食物。 日常減鈉 可以這樣做1.注意看標示:每100公克或毫升食物中,鈉含量超過600 mg 即為高鈉食物。2.飲食少加工:減少食用加工食物及多醬料類食物,盡量以天然新鮮食物為主。3.烹調鹽減量:可改以味道強烈食材取代用鹽及調味料,像是蔥、薑、蒜、韭菜、胡椒、辣椒、香菜、枸杞、番茄、檸檬、八角、義式香料等。 留意新高血壓標準 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嫚嫚營養師提醒,飲食中的鈉攝取過多,包含鹽(氯化鈉)、硝酸鈉、小蘇打粉(碳酸氫鈉),除了體重難控制,也容易罹患高血壓,並且增加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台灣高血壓學會及心臟學會,也在今年5月正式引用新的高血壓標準130/80 mmHg,希望大家也能多注意血壓狀況,預防心血管疾病;建議可以從飲食開始減鈉,幫助減重、控血壓!延伸閱讀: ·吃太鹹小心傷腎、傷心! 「6大陷阱食物」吃起來不鹹但都藏高鈉 ·不吃鹽就不會攝取過多鈉含量? 跟鹹不鹹無關!破解7常見鈉含量迷思
-
2022-07-13 養生.聰明飲食
吃魚會增加黑色素瘤風險?教授曝研究其實有缺陷
邱品齊醫師(皮膚科)昨天(2022-7-11)用臉書簡訊寄來一篇論文,詢問我的意見。這篇論文是一個月前(2022-6-9)發表的Fish intake and risk of melanoma in the NIH-AARP diet and health study(NIH-AARP 飲食與健康研究中的魚類攝入量和黑色素瘤風險)。這個標題裡的NIH-AARP Diet and Health Study是一項由NIH(國家健康研究院)和AARP(美國退休人士協會)共同贊助的研究計劃,旨在探討飲食與健康之間的關係。Fish intake and risk of melanoma則是這個研究計劃裡的一個研究項目。這篇論文發表的當天,研究團隊所屬的布朗大學就鄭重發布一份新聞稿Higher fish consumptio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elanoma risk, study suggests(研究表明,較高的魚類攝入量與黑色素瘤風險增加有關),引起少數幾家主流媒體的關注,例如紐約時報發表的Can Your Diet Really Affect Your Skin Cancer Risk?(你的飲食真的會影響你的皮膚癌風險嗎?)這項研究分析了 1995 、 1996 年間從美國各地招募到的 491,367 名成年人的數據。這些參與者的平均年齡是62 歲(50到71),而他們被要求在問卷調查裡回答過去一年裡吃油炸魚、非油炸魚和金槍魚的頻率及份量。然後,研究人員使用從癌症登記處獲得的數據計算了中位時間為 15 年的新黑色素瘤的發病率。在這15年期間裡,共有5,034 名參與者 (1%) 罹患了惡性黑色素瘤,以及3,284 名 (0.7%) 罹患了原位黑色素瘤,而跟吃魚相關的數據是:●與每天金槍魚攝入中位數為 0.3 克的人相比,每天金槍魚攝入中位數為 14.2 克的人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升高 20%,罹患原位黑色素瘤的風險升高 17%。●與每天非油炸魚攝入中位量為 0.3 克的人相比,每天非油炸魚攝入中位量為17.8克的人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升高 18% ,罹患原位黑色素瘤的風險升高 25% 。●與每天油炸魚攝入中位量為 0克的人相比,每天油炸魚攝入中位量為9.48克的人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下降10% ,罹患原位黑色素瘤的風險下降4%。研究人員在這篇論文的討論裡說:「我們的發現可以用魚類中的污染物來解釋,例如多氯聯苯、二噁英、砷和汞。較高的魚類攝入量與這些污染物的較高水平有相關性,而這就與較高的皮膚癌風險有相關性。」可是,研究人員卻完全沒有解釋為什麼油炸魚的攝入量會與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呈負相關性。事實上這項研究有非常多的缺陷。首先,問卷調查本來就是一種不精確的研究方法,再加上是要年紀大的人回想過去一年吃了多少金槍魚,吃了多少油炸的魚,吃了多少非油炸的魚(都是用公克計算),這顯然是過分要求,而也就難免會加重數據誤差的可能性。(我自己是絕無可能記得)再來,這項研究是在取得問卷調查資料之後15年才取得黑色素瘤的數據。也就是說,研究人員是假設他們的研究對象在這15年裡一直維持同樣的生活習慣,包括吃魚和曬太陽的習慣。這樣的假設,似乎有點不大可能吧。(註:曬太陽是黑色素瘤的主要風險因素)Medpage Today是專門提供醫療資訊的網站。它在2022-6-9發表Something Fishy About Tuna and Melanoma Risk(關於金槍魚和黑色素瘤風險的可疑之處)(註:Fishy是「魚腥味」和「可疑」的雙關語)。它引用哈佛大學教授Teresa Fung說:「作者盡最大努力控制混雜因素,但從技術上講,要充分控制最重要的因素——終生日曬,是相當困難的。……我對這項研究的結果並不感到震驚,也沒有必要減少魚的攝入量。然而,就一般良好的營養實踐而言,魚三明治(白麵包)形式的炸魚通常不是健康食品。」Medscape也是專門提供醫療資訊的網站。它在2022-6-13發表A Fish Tale? More on That Seafood, Melanoma Study(魚的故事? 更多關於海鮮,黑色素瘤研究)。(註:Fish Tale是俚語。因為釣魚的人總愛誇大他們釣到的魚有多大,所以Fish Tale的意思就是不值得相信的故事,而這個標題當然就是在暗示這項研究是不值得相信)這篇文章指出,有幾家期刊不願意發表這篇論文。它也指出,這項研究的領導人是布朗大學的副教授Eunyoung Cho,而她是Cancer Causes & Control期刊的編輯委員,而這篇論文最後就是發表在這份期刊。這篇文章還引用這位副教授說:「我不會僅僅因為這篇論文就鼓勵任何人改變他們吃魚的習慣。魚具有心臟保護作用,並且與降低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有關。」這篇文章也說這位副教授承認,油炸魚的攝入量會與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呈負相關性,是違反直覺的發現,所以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這篇文章又引用Sancy Leachman醫生說:「這根本不會影響我吃魚的習慣。魚是健康飲食的一部分,尤其是當它取代了牛肉等不太健康的蛋白質時。」(註:Sancy Leachman醫生是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波特蘭奈特癌症研究所黑色素瘤項目的負責人)總之,這篇論文的實驗方法是有缺陷,結論是不可靠,而布朗大學為它發布新聞稿,反而是會誤導民眾以為吃魚是有害健康。原文:吃魚會增加黑色素瘤風險嗎
-
2022-07-03 養生.營養食譜
朱慧芳/老派涼麵簡單吃
天氣熱,涼麵是開胃首選。嚴格的說,一個多月前,天氣還算涼爽的時候,我就開始準備這碗涼麵了!那時,心血來潮買了四株小黃瓜苗,將它們種在院子邊,靠近臨路的柵網旁。聽說小黃瓜屬於容易活的新手友善作物,只要有陽光、勤澆水就會有收成,結果證明確實如此。買來的小苗,已經發了三、四片幼葉,我用種樹的方法,先把苗盆浸泡在水裡。苗盆泡澡的時間,好整以暇的挖了小苗穴,先下點有機肥再埋入培養土,然後才把盆中的小黃瓜苗取出放入土穴中。泡過水的小苗,伸展身體的速度和姿態超乎我的想像,沒兩三天就攀捲上立在旁邊的支架,沿著柵網向天空攀去,在不注意之間,葉下已經有了可以採摘的小黃瓜。之後,每一兩天、兩三天持續有收成,可愛的小黃瓜真的很會鼓勵人啊!剛採收的小黃瓜帶著新鮮的刺瘤,深綠色的外皮閃著青春的光采,簡單的切絲,不需要鹽漬,在一旁安靜的看著我準備其他食材。我腦海中的老派涼麵,就是極簡的吃法,用芝麻醬、鹽、糖、醋、少許醬油,淋在油麵上拌一拌就是最新鮮好吃的做法。涼拌好吃的祕訣在一個「鮮」字。小黃瓜是新鮮的,芝麻醬也絕不能有油耗味,所以要現做現吃。好在自己做芝麻醬一點都不難,不但可以控制油量,還可以調製自己喜歡的口味,只要做過一次,之後可能都不會想要買現成的。不怕麻煩的話,可以買生芝麻,洗淨、瀝掉水分,在乾鍋裡面以小火不停的翻炒,直到水分炒乾,飄出香味,白芝麻開始變成淡褐色就要離火,等待降溫。芝麻經過烘炒會有香味,也更容易出油,利用調理機打到開始出油的膏狀時,加入適量的糖、鹽和醋,再繼續打一下即可取出。製作芝麻醬的過程中,最花時間的部分在洗芝麻、炒芝麻。如果可以買到已炒好的新鮮熟芝麻,會大大縮短時間。取出的芝麻醬,用少許冷開水拌勻,淋在油麵和小黃瓜絲上,撒上一點芝麻粒和蔥花,就是一碗簡單好吃的老派涼麵。喜歡麻辣重口味的話,在攪拌芝麻淋醬的時候,加入喜歡的麻辣醬或是辣醬即可。嫌太簡單、想要來點豪華版的,可以加些煎蛋皮絲、清燙筍絲、蘋果切絲、滷牛肉切絲,或是將冰箱裡吃剩的菜切碎當涼麵澆頭,看起來更澎湃,口感也會更豐富。我用的調理機是口徑只有12公分的小型機種,一次大約300g的白芝麻,做出的芝麻醬,拌了5碗涼麵還有剩。調理機打好的芝麻醬,用薄口的刮刀可以輕易取出,一次沒有用完,可以找個寬口短身的玻璃瓶保存。自己做的芝麻醬質地很軟,很容易取用,攪拌起來也很快散開。外面買的芝麻醬,大多是已經打出油或是額外加了植物油,放久容易變硬、結實的醬體要拿湯匙奮力挖取。自己做的芝麻醬除了可以拌涼麵,還可以有很多涼菜的變化,或是當麵包和饅頭的抹醬等等。只不過,這年頭還自己做芝麻醬來用,會不會太老派啊!
-
2022-06-27 養生.聰明飲食
免疫力太強也傷身?營養師教這樣吃,維持「剛剛好就好」的正常免疫力
為了預防染疫或生病,常運動、攝取均衡營養是提升免疫力的不二指南,但你知道免疫力「太強」也會傷害身體,甚至攻擊自己體內的正常細胞,讓你生病嗎? 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頁表示,免疫系統是幫助我們對抗外來入侵病毒,及修復內在細胞的衰老、損傷與突變,但凡事都要「剛剛好」,才不會讓你的免疫細胞殺紅了眼,傷害體內的健康細胞;而想維持正常免疫力,她也提供調整免疫力的「5招」飲食方針。 免疫力不是高就好,太強會攻擊正常細胞 「免疫力過猶不及都不好。」高敏敏提醒,當免疫強力啟動,可能會傷害到自身細胞,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而免疫力的強、中、弱,也會為身體帶來不同的影響: .免疫力過低:會讓有害物質在體內繁殖,容易導致各類型疾病 .免疫力正常:正常的免疫力,可以幫助對抗外來病原體。而正常的免疫系統,則可以幫我們分辨正常細胞與外來入侵物,並處理內在細胞的衰老、損傷、突變。 .免疫力過強:過強的免疫力會攻擊自身正常細胞,造成免疫性的病理傷害。 5大營養食物,增強免疫保護力 想要有正常的免疫力,高敏敏建議,可適量攝取5大營養食物,讓保護力從「吃」做起。 1. 優質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成細胞中,尤其是白血球和抗體的主成分,若當長期蛋白質攝取不足或品質低下,會增加感染細菌、病毒的風險。 建議每人每天需要吃5~8份蛋白質,每份大約是1個半左右手掌大小及厚度,最好平均從動物性及植物性2種來源攝取。 .植物性蛋白質:來源為豆類、豆腐及豆製品 .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為瘦肉、雞肉、魚肉、海鮮、奶類、雞蛋等 2. 攝取各種不同顏色蔬菜水果: 蔬菜水果中的植化素對人體有保護作用,例如:黑色的菇類裡富含多醣體,能調節免疫功能;橘紅色蔬果包括紅蘿蔔、黃甜椒、番茄等,含有維生素A,能維護眼睛、鼻子、口腔、肺及胃腸道各處的黏膜健康。 想要鞏固第一道防線,阻止細菌、病毒入侵身體,建議一天要吃2~3碗各色蔬菜,及2~3顆拳頭大小的不同種類水果,其中富含的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等.也都跟免疫功能息息相關。 3. 吃Omega3好油: Omega-3有助於降低體內的「慢性發炎」,讓免疫細胞不會過勞、失衡,但Omega-3無法由人體自行製造,必須透過食物來攝取。 建議每周吃3次深海魚類,例如:鯖魚、秋刀魚、鮪魚、鮭魚等;每天可攝取海藻、堅果、亞麻籽、亞麻仁油、紫蘇油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好油脂食物。 4. 澱粉選全穀雜糧: 非精緻的雜糧裡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各種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尤其是維他命B2、B5、B6、葉酸等,對維持細胞黏膜健康及製造抗體等免疫功能有益。 建議每天三餐的澱粉中,最少吃一碗糙米飯、五穀飯或搭配燕麥,用來取代精製白米飯、白麵條、白麵包吐司等。 5. 好菌: 「補充好菌可以調整、改善胃腸道健康,更能調節免疫,減少罹病機會。」高敏敏指出,像是優酪乳等發酵的乳製品,是牛乳發酵後的產物,會把多數容易造成敏感的乳糖轉成乳酸,也能讓乳品的營養分解成小分子更好吸收。 腸道好菌就像是人體守衛兵,人體有約70%的守衛兵都在腸道,應維持腸道好菌多、壞菌少,她也提醒:「菌相平衡真的很重要!」建議每天喝1~2瓶250毫升的優酪乳,或小盒優格,再透過納豆、韓式泡菜等發酵食物補充,因這些食物在發酵過程中亦會有好菌產生。 而吃好菌的同時,也要記得攝取蔬菜、水果、全穀根莖類,裡頭的膳食纖維和寡糖,是益生菌的食物,能幫助腸道內益生菌的生長。 除了飲食之外,保持愉悅的心情也很重要。高敏敏補充,可透過調適身心、放鬆壓力、規律運動等方法,再忙都不要忘記善待自己。在非常時期,從飲食方面增加保護力很重要,但免疫力讓它「剛剛好就好」,一起加油保持最剛好的狀態。【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8175.html】
-
2022-06-23 失智.大腦健康
油有害健康已是過時觀念!多攝取「這幾種」對大腦有益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油脂有害健康,熱量高,會讓人發胖」,但這已經是過時的舊觀念。卡路里原本是指被稱為三大營養素的蛋白質、醣類、脂質所產生的能量值,根據這三種營養素的含量來計算。各種營養素每公克的能量值(卡路里),分別是蛋白質四千卡,醣類四千卡,脂質九千卡。也就是說,和蛋白質及醣類相比,脂質會產生兩倍以上的能量。每公克脂質所含的熱量之高,正是飲食生活富裕的現代人「聞脂色變」的原因。不過,少量的脂質就能補充能量,對於食量小的人來說是絕好的熱量來源,也是構成全身細胞的細胞膜和各種荷爾蒙、核膜等的材料。除此之外,還有促進維他命A、D、E、K等脂溶性維生素吸收的作用。作為皮下脂肪堆存的脂質,也有抵禦寒冷保護身體的功能。如果一味地認為所有油脂都不好,可能會有脂質攝取不足的問題,必須注意。從不製造毒素,防止大腦和身體炎症的觀點來看,近年來備受矚目的Omega-3脂肪酸、富含油酸的特級初榨橄欖油、以中鏈脂肪酸為主要成分的椰子油和MCT油(又稱中鏈脂肪酸油或中鏈三酸甘脂油),都是很好的脂質來源。被歸類為Omega-3 脂肪酸的脂質來源,有亞麻仁油和芝麻油含有的α- 亞麻酸,以及魚類含有的EPA、DHA,皆有抑制炎症的作用。但由於加熱後會酸化,建議不要加熱,在生菜、豆腐或加熱好的料理加入少量的亞麻仁油和芝麻油就好。魚類含有的Omega-3 脂肪酸,在烤或煮的過程中也會酸化,所以最好是吃生魚片。可以從亞麻仁油、芝麻油、椰子油、MCT 油當中挑選其一,每天攝取一湯匙,並記得不要加熱。亞麻仁油會有一種特別的味道,芝麻油的味道則和魚油差不多。可以依照個人喜好區分使用。由於一開封就會氧化,除了開封後要放入冰箱保存,購買時請選擇裝在褐色或綠色的遮光瓶裡、一到兩個月就能用完的容量。橄欖油不易氧化,含有抑制大腦炎症的「橄欖油刺激醛」(Oleocanthal)。富含抗氧化成分是其出色之處,即使加熱也不容易氧化,在各種日常料理中都可以輕鬆使用,容易保存。另外,因為在體內也不太會氧化,所以不易製造出有致癌危險的過氧化脂質。橄欖油有特級初榨橄欖油、純橄欖油等種類,請選擇不經任何加熱和化學處理的直送特級初榨橄欖油。※橄欖油刺激醛:是一種植物化合物「酚」(phenol),通常以相連在一起的「多酚」(polyphenol)形式存在,食用後能有效激發人體的修復機制。它的抗發炎效果非常好,相當於服用小劑量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伊布洛芬」(ibuprofen),但沒有吃藥的潛在副作用。另外,它也能幫助大腦清除引發阿茲海默症的類澱粉蛋白(amyloid)斑塊,保護大腦、防止衰老。椰子油的主要成分為「中鏈脂肪酸」,具有不容易變成中性脂肪的特點,有助於預防肥胖。如果不習慣椰子油特有的甜味,推薦使用MCT 油。MCT 是英文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 的縮寫,就是指中鏈脂肪酸油。一天的攝取量標準是一湯匙左右。不適合加熱調理。因為無味無臭,比較不會有讓人不習慣的問題,可以淋在料理上,或是加在咖啡裡。※中鏈脂肪酸:它的定義為碳鏈長度 6-12 的脂肪酸,因為分子量較小且是弱電解質,在中性環境中很容易離子化,所以溶解度較佳。因為不需要經由脂蛋白運送,可直接進入門靜脈,所以可減少堆積在血管壁上的風險,降低心血管等疾病的發生,也有研究發現能提高代謝率、改善肥胖。油脂成為大腦能量的機制當我們開始減少醣類和攝取好油的飲食後,油脂會被分解成酮體,作為能量被送至大腦。如果因為限醣飲食導致體內醣類不足,以油脂為原料製成的酮體就會成為大腦的養分。尤其是百分之百中鏈脂肪酸的MCT 油,能迅速地分解成酮體,為大腦提供能量。其他還有固體型態的飽和脂肪酸,例如奶油和豬油。動物性脂肪會使血液變得黏稠,給人一種對身體不好的印象。但只要沒有大量攝取,奶油仍然是值得推薦的油,不僅含有豐富的抗氧化成分,還含有維生素A、D、E,而且沒有經過複雜的加工處理。特別推薦以乳酸菌將生乳油脂發酵做成的發酵奶油。和普通奶油相比滋味豐富,味道更好,還能調整腸道環境。豬油也含有少量的維生素。要小心反式脂肪酸和Omega-6那麼該小心使用的油是什麼呢?就是添加烴類藥品作成的油。把液體的植物油做成固體人造奶油,還有從種子萃取植物油時用來讓溶劑揮發的高溫處理,這些過程都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被認為和心血管疾病有關,在部分國家也有被制定一日標準值。但是在這之前,添加藥品和高溫加工就已經是一個問題。為了使形狀更容易使用,以及從原料汲取最大限度的油脂,有可能因此使原料變質。除了大豆油和玉米油,製作西點麵包、餅乾、點心會用到的人造奶油和起酥油等也需要注意。大豆油和玉米油含有大量的Omega-6 脂肪酸,在體內被分解後會變成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有調節免疫系統和降血壓的作用。但是攝取過多會容易引起動脈硬化、高血壓、脂肪肝、自體免疫性疾病、過敏性疾病,必須多加留意。由於價格便宜,多用於食品加工和餐飲業,容易一不小心就攝取過多。(本文出自高寶書版《腦排毒飲食法》白澤卓二著)
-
2022-06-23 養生.聰明飲食
「聽說」吃米飯容易胖、燕麥可以降膽固醇?營養師一次破解4大穀物迷思
你或許因「聽說」吃米飯容易胖,所以為了減肥而硬生生把米飯或澱粉類食物列為拒絕往來戶;或是「聽說」小麥吃了會過敏、引起發炎,是現代很多慢性病的罪魁禍首,所以不能吃小麥;或因「聽說」燕麥很健康、可降低膽固醇,所以勉強自己每天早餐都吃燕麥片… 一大堆的「聽說」,讓人不禁覺得米和小麥好像是萬惡之物,只有燕麥才是好東西。但真的是這樣嗎?到底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這些平日常見的主食類食物呢?今天就讓我們先來簡單認識一下米、小麥、大麥、燕麥等穀類的營養吧! 淺談米、小麥、大麥、燕麥等常見穀類講到穀類,大部分人會聯想到東方的主食~大米,或西方的主食~小麥,但顯少有人知道,玉米和米、小麥並列全球穀物三大巨頭,三者產量佔全球穀物總產量近九成。排行第四的是大麥,而近幾年台灣炒得很夯的燕麥則排行第七(佔0.08%)。 但由於大部分的玉米都是用來飼養動物,或用於生產工業化學物質,如製成玉米澱粉、玉米糖漿等,反倒是稻米幾乎全部都是為人類所食用。由於玉米之前我們已經介紹過了,再加上這次我們主要要討論的是平日會做為一餐主食來吃的穀物,所以今天要介紹的主角是米、小麥,以及大麥和燕麥這兩個對健康不錯的穀類。 註:由於今天主要談的是會用來做為一餐主食的穀物,所以本文所提到的米指的是一般平日所吃米,也就是白米(包括在來米,或稱秈米;及蓬萊米,或稱梗米),而非較營養的糙米或胚芽米喔。 穀物家族營養比一比比蛋白質:小麥>燕麥>大麥>白米一般講到某食物的蛋白質好不好,我們主要會看它們的質(品質)和量(含量)。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些常見穀物中,小麥的蛋白質含量最高,約佔14%,每100公克含14.1公克蛋白質;米最低,約只有小麥的一半多一點(7~8公克);燕麥和大麥則介於其中,分別是10.9公克和9.3公克。所以從蛋白質含量來看,小麥最高、燕麥和大麥居次、米最低。 正也因為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很高,所以素食者主要的蛋白質食物之一~麵筋,就是製自於小麥。麵筋的做法是將麵粉揉成糰後,把麵糰放在水裡沖洗,當所有可溶於水的物質被沖走後,剩下不溶於水的部分就是麵筋。麵筋主要是由小麥中的兩種不溶於水蛋白質~麥穀蛋白(Glutenin)和醇溶蛋白(Gliadin)所構成。這些麵筋再切成小塊油炸,就是素食料理或麵筋罐頭中常見、中空球狀的乾麵筋了。 另外,小麥(麵粉)之所以能做成麵包,也跟上述兩種蛋白質有關。當麵包師傅加水到麵粉中開始揉麵團時,麥穀蛋白和醇溶蛋白(有時會被翻譯成穀膠蛋白)就會改變形狀、相互結合在一起,形成具彈性的結構,賦予麵糰伸展性和彈性,讓麵包師傅能做出多種花樣的麵包,並讓烤過的麵包具有彈性和嚼勁。 那麼,從蛋白質的品質來看呢?誰比較好?答案是差不多!因為不管是米、小麥、大麥還是燕麥,它們的第一限制胺基酸都是離胺酸(Lysine),第二限制胺基酸都是羥丁胺酸(Threonine)。而若從PDCAAS(蛋白質消化率校正後的胺基酸評分)來看,穀類的評分為0.58,遠低於奶和蛋類蛋白質(PDCAAS為1)及動物性蛋白質(PDCAAS介於0.8~0.9),所以這些常見穀類的蛋白質品質是差不多的。 既然蛋白質品質大家差不多,但蛋白質含量高低有差,故講到蛋白質的話,就會從量來比,也就是小麥>燕麥>大麥>米。但因為小麥、大麥、黑麥等均含有麵筋(即所謂的麩質),所以對需要限制麩質攝取者來說,米和燕麥則會是較好的選擇,故若比這兩個主食的話,蛋白質含量高低排序則是燕麥>米。 比維生素:大麥>小麥和燕麥>白米穀類如果是以全穀攝取的話,營養價值是相當高的,並不需要擔心穀類屬於澱粉類食物,吃了會胖這個問題。但由於美味、方便食用或儲存考量等因素,大部分穀類或多或少都會經過加工。由於加工過程會導致營養素的流失,故加工程序越多(即食物越精緻),食物所含營養就會越低,我們平日所吃的白米就是最好的範例。 在米、麥等常見穀物中,白米營養價值之所以最差,主要是因為白米在加工時除碾除了米糠和大半胚芽(富含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外,還會以細刷「拋光」,磨掉澱粉層和所含油脂、酵素以利儲存,故白米保留的營養相當有限。故若希望能從每日所吃的米飯中獲得較多營養的話,建議可以改吃胚芽米或糙米。 燕麥營養價值之所以比較佳,主要是因為它比小麥和玉米柔軟,且胚乳、胚芽和麩皮無法俐落分開,因此一般僅進行脫殼處理,所以我們吃到的燕麥多半還是全榖。大麥由於麩皮很脆,故經去殼處理後會喪失部分組成,但因仍保有胚芽和部分麩皮,故營養及風味都還不錯。 小麥雖然營養也不差,但由於小麥很少直接食用,而是先加工成麵粉再製成麵包或餅乾等其他食物。儘管麵粉的加工方式是僅將小麥的皮層刮掉,就直接製粉,但由於小麥中營養成分較高的胚芽,及纖維含量較高的麩皮會取下來另外販售,因此若以麵粉型式來攝取小麥的話,它的營養價值事實上和精白米是差不多的。 如果我們直接比較米、小麥、大麥和燕麥的話。在維生素方面,燕麥維生素B1含量較高(0.5毫克),其次是大麥和小麥(0.4毫克);菸鹼酸則是大麥和小麥較高,其次是米,燕麥最低;維生素B6和葉酸的話,也是小麥和大麥較高。 若從維生素的角度來看,大麥營養最好,其次是小麥和燕麥,白米最差。(別忘記,若你的小麥攝取自麵粉的話,因麵粉營養和白米差不多,所以就會變成大麥>燕麥>麵粉、白米喔) 來源:dreamstime 比礦物質:鉀鎂以大麥和小麥為優;鐵鋅以燕麥和小麥為優從礦物質含量來看,鉀含量是大麥和小麥較高(376毫克vs 364毫克),燕麥其次(297毫克);鎂則是小麥最高,大麥和燕麥其次。鈣由於每日飲食建議攝取量高達1200毫克,不管是米或麥的鈣含量都太低了(介於18~33毫克),故無實質上比較的意義。 反而鐵和鋅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5毫克,燕麥和小麥每100公克分別含3.8毫克和3.2毫克的鐵(佔每日所需21~25%),大麥也有2.4毫克,含量頗豐;鋅方面,小麥含量為3毫克,燕麥也有2毫克,大麥和米則較低(1.2~1.6毫克),含量也不低,故選對合適的穀類的確有助補充身體所需的鐵和鋅。 總結來說,如果你的目的是補充鉀和鎂的話,選擇大麥和小麥會比燕麥好;若為了補充鐵和鋅的話燕麥和小麥較佳,其次是大麥。當然,如果你的小麥攝取也是來自白麵粉的話,就會變成補充鉀和鎂的話,以大麥為優、燕麥其次;補充鐵和鋅的話,以燕麥為優、大麥居次。 比纖維:大麥>小麥>燕麥>白米從纖維含量來看,圖中我們可發現大麥含量最高,有15.3毫克,其次是小麥(11.3毫克)、燕麥(8.5毫克),最後則是米。當然,若你的小麥同樣是來自麵粉的話,就會變成大麥>燕麥>麵粉(小麥)>白米。 最後,講到纖維,我們不免要提到燕麥鼎鼎有名的降膽固醇保健成份~β-聚葡萄糖(β-Glucans)。很多人之所以特別去吃燕麥就是因為「聽」它能夠降膽固醇,但鮮少有人知道大麥也含有這個成份(哈,因為燕麥有某大牌為它頻打廣告,可憐的大麥沒有啊>_<)。 相信吃過大麥的人都應該對大麥濃稠的湯汁及Q彈的麥粒印象很深刻。這是因為大麥的胚乳細胞壁和麩皮部位含有兩種很特別的醣(各佔總重5%),一個是聚戊醣(黑麥也含這個醣,黑麥麵糰的黏性就得自於它),另一個就是β-聚葡萄糖(燕麥降膽固醇的關鍵成份)。因為β-聚葡萄糖的存在讓大麥煮熟後能呈凝膠狀態,另外因大麥含不溶於水的蛋白質,所以煮熟後特別有彈性。 若從β-聚葡萄糖的角度來看,燕麥此成份約佔總乾重2~8%,大麥為5%左右,而β-聚葡萄糖相關研究也指出不管是來自燕麥或大麥,它的降膽固醇能力是相同的。因此,若你想要降低膽固醇的話,除了選擇被廣告炒得相當昂貴的燕麥外,大麥也不失為一個平價美味的好選擇。 【健康小百科】小麥蛋白質與麩質過敏 或許你曾聽過麩質過敏,或曾經在食物上看到「gluten free」的字眼。到底這是什麼意思,吃小麥真的會過敏而讓我們生病嗎?答案當然不是! 所謂的麩質,指的就是麵筋(gluten),也就是我們之前介紹小麥時所提到的那兩種不溶於水的蛋白質~麥穀蛋白(glutenin)和醇溶蛋白(gliadin,或翻譯成穀膠蛋白)。由於它不只存在於小麥,大麥、黑麥、裸麥等食物都可找到;另外,因為它是賦予麵糰彈性,讓麵糰能脹大,保持形狀及成品麵包嚼勁的關鍵成份,所以幾乎所有Q彈好吃的麵包都含有麩質。 事實上只有少數人(約1%)因為會對麩質過敏,若吃了含麩質的食物會產生乳糜瀉,症狀是出現嚴重腹瀉,長期會導致腸道發炎,影響營養吸收,進而影響健康。另外也有部分人具有麩質不耐症,因身體對麩質耐受力較差,故大量食用含麩質食物可能會出現肚脹或容易腹瀉等問題。具有乳糜瀉的人需要採無麩質飲食(gluten free diet),而對麩質不耐的人可以吃低麩質飲食(low gluten diet)。除了這兩種人外,一般健康成年人是可以吃小麥等含麩質食物,而不會影響健康的。 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必看》接觸「確診者」何時該快篩?●天內快篩最準!你該知道,關於「快篩、PCR」5大疑問
-
2022-06-19 養生.健康瘦身
瘦子最容易忽略的身體警訊!外表纖細、腰側卻一直有肥肉……這些食物都是地雷
26歲的謝小姐跟大部分女生一樣,重視外表也很注意自己的體重數字,為了保持苗條身材,一直以來都不吃正餐,餓了就吃簡單的餅乾、糖果、蛋糕,以為量少就可以不變胖,看似纖細的她,肚子、腰側的肥肉始終擺脫不了,為解決疑惑她預約了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檢及營養諮詢,透過肝脂肪定量分析磁振造影檢查及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發現自己竟然有中度脂肪肝。精緻糖攝取過量,小心甜蜜陷阱近年來國人飲食逐漸西化,膳食中精緻的碳水化合物,特別是「果糖」的攝取量提高,增加民眾肥胖和糖尿病的發生率。果糖其實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路上隨處販售的手搖飲料、麵包店的餅乾糕點、超商裡的含糖飲料、果汁等,店家使用蔗糖、蜂蜜、高果糖玉米糖漿等,成分內都含果糖,皆屬於精緻糖類。 人體透過肝臟來代謝果糖,代謝過程中產生「腺嘌呤」,也稱為普林,最後才代謝為尿酸。因此,攝取過多精緻糖,會讓身體尿酸過高,研究也證實尿酸高容易促進炎症、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飲食中攝取大量「果糖」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提高胰島素阻抗,增加糖尿病的發生率。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種緩慢進展的疾病,肝臟細胞因過多脂肪堆積,導致肝臟發炎、肝細胞纖維化,最後導致肝硬化。目前沒有最佳的治療方式,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可能是肥胖、血液中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或是血壓血糖高等,患者若不調整飲食或生活作息,以上風險因素,可能變成個體問題,就不單只是脂肪肝而已! 脂肪肝你不可不重視 罹患脂肪肝就是肝臟亮紅燈的警訊!有研究指出九成的肥胖者都有脂肪肝,瘦子也有1/10的機率患有脂肪肝。脂肪肝雖沒有症狀也沒有立即危險,但一旦單純脂肪肝進入到肝臟發炎階段,就可能步入「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 在台灣每2~3人就有脂肪肝及肝指數過高,每年超過一萬人死於肝癌、肝硬化及肝炎。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依每人每天熱量攝取2000大卡計算,精緻糖熱量不可超過每日總熱量攝取的10%(即200大卡),換算糖量即不可超過50公克。維持健康均衡飲食,盡量選擇天然無加工食物,良好生活習慣,每周運動150~300分鐘,並養成定期做健康檢查的習慣才是保養身體及預防疾病的最好方法。作者簡介_ 劉馥萱 營養師劉馥萱 營養師專長:預防醫學保健、營養衛教、健康講座 、體重管理、體質調理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營養師學歷:台北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經歷:中華民國專技高考合格營養師 中華民國肥胖專科體重管理營養師 萬芳醫院復健部減重門診營養師 宏遠國際餐飲股份有限公司文昌國小駐校營養師 立康興業股份有限公司體重管理營養師延伸閱讀: 便利商店最熱賣的「2種飲料」,更年期的妳絕對不要喝!避免盜汗、失眠...中醫師公開食療法
-
2022-06-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輕症居隔怎麼吃? 營養師公開提升抗疫保護力飲食清單
國內新冠肺炎染疫人數持續增高,有不少民眾確診後都得在家居隔,此時確診者的營養狀況、免疫力和從疾病中恢復的能力就顯得相當重要。然而,當感染新冠肺炎時,發炎反應和氧化反應都會升高,導致免疫力降低,也會對營養狀況產生負面影響。地中海飲食抗氧化、抗發炎 增加免疫力國泰健康管理新竹中心營養師林怡妏表示,可採取抗氧化和抗發炎的飲食模式,再搭配5大關鍵營養素補充,以幫助增加自體免疫力,對抗體內新冠病毒,加速身體恢復健康。▸飲食重點1:攝取足夠新鮮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C及植化素。▸飲食重點2:以富含魚油的魚類如鯖魚、秋刀魚、鮭魚等,及雞蛋取代紅肉以及加工肉的攝取(如牛肉、豬肉、培根、貢丸)。▸飲食重點3:以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及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類取代高飽和脂肪酸油脂(如椰子油、棕櫚油、奶油以及豬油)。▸飲食重點4:以全榖雜糧類為主要澱粉來源,並減少甜食攝取,如十穀、糙米、地瓜、玉米、燕麥等食物來取代精緻型澱粉(如白飯、麵包、麵條、糕點等)。▸飲食重點5:每天適量攝取乳製品,特別是發酵乳製品,如優格與天然起司。▸飲食重點6:每天足夠水分攝取,建議每公斤體重攝取量約為30至40ML。補充5大關鍵營養素 加速身體恢復健康▸維生素D:蛋黃、沙丁魚、鮪魚、曬乾香菇研究發現維生素D可與新冠病毒接受體相互作用,阻擋新冠病毒結合,同時維生素D可以通過破壞體內的病毒附著來幫助保護肺部。▸類胡蘿蔔素和維生素A:肝臟、紅蘿蔔、地瓜、胡蘿蔔、南瓜、菠菜它們皆具抗發炎特性,研究發現可能對治療新冠肺炎和呼吸道感染有幫助,且維生素A可減少發炎炎症和氧化反應,增強免疫反應,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鋅:海鮮、牡蠣、黑巧克力、南瓜籽研究發現鋅缺乏與新冠肺炎感染風險增加和預後較差有關,鋅可降低細菌感染的風險,並降低ACE2受體的活性(ACE2受體是新型冠狀病毒的靶標攻擊目標),還可以保護肺組織的健康,且鋅為具有抗發炎特性的必需礦物質,可能有益於新冠肺炎患者。▸Omega-3脂肪酸:鯖魚、秋刀魚、柳葉魚、鮭魚、鱈魚Omega-3多不飽和脂肪可以降低體內發炎反應和新冠肺炎中產生「細胞因子風暴」的可能性(一種不適當的免疫反應),且另一個潛在好處還能改善確診者的情緒、焦慮和抑鬱方面的作用。▸維生素C:芭樂、奇異果、彩椒、花椰菜、香椿研究發現給予新冠肺炎患者服用維生素C可能有助於在疾病過程中恢復和改善,維生素C為一種抗氧化維生素,可增加免疫健康及降低患肺炎的風險。現代人因工作及飲食模式多為外食,或有食物購買、烹飪上的困難,無法如此全面的做到均衡飲食及足夠營養素攝取時該怎麼辦呢?林怡妏建議,適度使用營養品輔助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因每個人身體狀況及營養素缺法不盡相同,建議可以諮詢專業人員後再進行補充會比較安心且安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6-15 癌症.飲食與癌症
營養狀況是抗癌關鍵!營養師:治療期補熱量 恢復期均衡吃
72歲王先生罹患肺癌第四期,兩個月體重掉了9公斤,原來是他罹癌後,家人大幅改變其飲食內容所致。為落實生機飲食原則,他的三餐必有生菜;食物攝取順序為先吃一盆青菜,但飯和肉類就吃不下了;白飯改以五穀飯替代,搭配一杯蔬果與堅果組成的綠拿鐵。如此豐富的「健康飲食」,使得正接受治療的王先生暴瘦,甚至營養不良。「病人的營養狀況」是抗癌治療過程重要關鍵之一。透過營養評估與診斷,提供個人化的飲食計畫,可減少抗癌治療計畫被改變或中斷的風險。一般而言,癌症居家營養可分為「治療期間飲食」與「恢復休養期飲食」兩階段。癌症治療期間的飲食計畫,應著重在高蛋白與足夠熱量補充,維持病人的體力、提升免疫力。建議蛋白質來源,一半以上須來自「優質蛋白質」,即豆、魚、蛋、肉類食物或料理,可提供高生物價的蛋白質,但高蛋白質飲食之前,更要攝取足夠的熱量,蛋白質才能有效被身體利用,米飯、麵食、麵包等澱粉類食物,以及烹調用的油脂,都是熱量的最佳來源。「吃得進去」也是癌症飲食治療的重要觀念,生病治療期間難免會出現噁心、嘔吐、食欲不佳及進食困難等副作用,這時最重要的是讓病人吃得下,建議可從病人平時喜歡吃的食物中,選擇具優質蛋白質與熱量的食物,調整烹調方式與質地,讓病人好入口,切勿大幅改變病人的飲食習慣。完成癌症療程後,病人的病情緩解,發炎反應與不適症狀和緩,飲食計畫則改以均衡飲食、養成健康飲食習慣、維持理想體重為主。建議均衡攝取全榖雜糧類、蔬菜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水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另外,維持規律的飲食、避免過多含糖飲料、醃漬、燒烤等烹調食品、節制飲酒等都非常重要。像王先生案例,家人心急想在飲食上力求「健康」,以蔬菜為重點,導致病人吃不下其他類食物,進而在熱量與蛋白質嚴重攝取不足、體重驟降、處於營養不良的風險中。再來,王先生原本愛吃白飯、蝦子、冰淇淋等食物,也因家人鼓勵多吃五穀飯,少吃海鮮和甜點。其實蝦子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偶爾將冰淇淋當作點心也可以適時提供熱量。經由營養師的飲食訪視、營養評估與診斷後,協助家屬釐清飲食上的迷思,王先生又可以吃到自己喜歡的食物而感到如釋重負,也再有好體力與好心情,正面迎戰癌症。
-
2022-06-15 養生.健康瘦身
一個月可減2至3公斤 營養師教如何執行1410飲食法
● 一個月平均可甩掉2-3公斤肥肉● 增加蛋白質比率、減少脂肪攝取● 疫中變胖、消夜族、上班族適用夏天到,又是減肥旺季,在新冠疫情肆虐下,許多人宅在家而變胖,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推薦大家,現在開始執行今年流行的「1410飲食減重法」,就可以輕鬆健康減重,一個月平均「甩掉」身上肥肉2至3公斤。「1410飲食減重法」是「168飲食減重法」的簡單版,劉怡里表示,168飲食減肥(空腹16小時、8小時內飲食)太痛苦了,執行上要很有毅力,適合夜班的人。1410飲食減肥(空腹14小時、10小時內飲食)比較人性化,執行時間點符合一般上班族的常規,也較適合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尤其在疫情下變胖的人,可以採用1410飲食減重法。減重食譜 一日1597大卡劉怡里並為讀者設計一份「1410飲食減重一日食譜」,抓準早上九點到晚上七點共10小時內進食,可吃三餐及早午點心,一天飲食總熱量控制在1597大卡,主要是增加蛋白質攝取達22.8%(一般人蛋白質攝取12-15%),但一定要減少脂肪攝取在30%以下,碳水化合物(澱粉類)攝取則控制在55%以下。在空腹過程裡會減少水分、燃燒脂肪,因此產生酮體而抑制食欲,就比較不餓。劉怡里強調,執行1410飲食減肥法的關鍵重點,「在正確的時間點、吃對正確的食物」,很適合一般上班族、習慣吃消夜的人、大吃大喝的人等三族群運用。藉此可以導正國人回歸正常的健康飲食,革除吃消夜的壞習慣,如此不僅能夠輕鬆瘦,並能讓身體變得更健康。挑對食物 多吃維生素B「1410減重效果因人而異,一個月平均可減2至3公斤。」劉怡里指出,執行1410飲食減重過程中,應挑對正確食物、導正食物種類選擇,首要降低脂肪攝取,多吃低脂的魚肉、海鮮等白肉,少吃紅肉,以吃瘦肉為主;其次,一天至少吃三份蔬菜,最好有一盤綠色蔬菜,攝取足夠的維生素B群,符合地中海飲食概念;水分、牛奶更要補足,減肥易鈣質流失可喝牛奶補鈣,並培養喝水習慣。劉怡里提醒,減肥飲食必須控油,盡量不要挑「包起來」的食物吃,例如包餡的麵包、包子、餃子、餛飩等,要少吃雞翅、雞爪及內臟等食物,更不建議吃乾麵,可吃陽春湯麵就不喝湯,多吃雞胸肉、魚肉等白肉,吃紅肉則吃低脂肪的豬里肌、牛腱等瘦肉。1410飲食減重怎麼做?五大重點:1.早睡勿超過晚上12點睡覺,沒睡的話萬惡消夜就會找上門,真的餓的話,可以喝水、花草茶等無糖飲料。2.水分要足夠攝水量是體重「每公斤x35㏄」,包括無熱量的茶、咖啡、湯、氣泡水等。3.熱量要下降飲食的蛋白質熱量攝取拉高,油脂熱量控制在30%以下,選吃低脂肉。4.吃原形食物及低溫烹調吃新鮮原形食物,採蒸、燉、煮等低溫烹調方式,不吃加工食品、油炸、高油食物,例如炒飯、炒麵、包子、饅頭等。5.多運動每周運動5次,每次運動30分鐘,做有氧運動和肌耐力運動。
-
2022-06-14 醫療.心臟血管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已有不少人在出社會之初或是年滿三十之際,開始為自己安排人生第一次健康檢查,也由於年紀還算年輕,大多數還不需擔心重大疾病的危機,常見的項目有:身高體重、抽血檢查、胸腔X光等,其中,「抽血檢查」是最基礎、快速、簡易的一種檢查。不論老少胖瘦 膽固醇易超標營養師潘富子指出,抽血檢查結果報告中有一項不論老少胖瘦,最容易發生紅字警告就屬「膽固醇」。而膽固醇又是觀看體內血脂狀況的重要指標,若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過高,容易堆積在動脈血管壁內層造成硬化或血管阻塞,後續若不加以控制改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罹患中風的風險。血脂肪 4大指標數值現代人飲食精緻、較不注重飲食均衡,膽固醇項目總是看到滿江紅的狀況;不過也會出現總膽固醇數值在標準值內,但低密度膽固醇卻出現紅字,這樣的結果總是讓民眾看的霧煞煞。潘富子說明,體檢報告上的總膽固醇數值,則是由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粒(Chylomicron)所計算而成。膽固醇到底怎麼看,還有膽固醇其實沒有分好壞,帶您來瞭解各數值所代表意義:1、總膽固醇(CHOLESTEROL):指的是血液中的總膽固醇含量,正常數值<200 mg/dl,但不能只單看總膽固醇的數值,需要由不同的脂蛋白及血脂肪指標來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且總膽固醇過低也不好,膽固醇是製造荷爾蒙的原料,包括性荷爾蒙和抗壓荷爾蒙等。2、高密度脂蛋白(HDL-C):正常數值為男>40 mg/d,女>50 mg/d;有血管清道夫的稱呼,可幫助運送血管內的膽固醇回到肝臟,進而避免血管阻塞,因此又被稱為好的膽固醇。數值越高,對血管保護作用越大;數值越低,則可能增加心肌梗塞、動脈硬化、腦中風、高血脂等風險。3、低密度脂蛋白(LDL-C):正常數值<130 mg/dl,俗稱壞的膽固醇,事實上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中扮演將肝臟製造的膽固醇帶出肝臟給其他需要的細胞及組織利用,但一旦低密度脂蛋白過多,就很容易沉積在血管內壁中,使血管內壁越來越狹窄或血管發生硬化,引發冠狀動脈硬化及心臟疾病的機率就會相對提升。(推薦閱讀:身體無不適,就醫發現高血脂? 醫曝「1吃飯習慣」害肥油狂囤)值得一提的是,若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族群,低密度脂蛋白的標準會較嚴格。4、三酸甘油脂(TG):人體攝取油脂、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後所產生的熱量,未被消耗掉的部份會轉變成三酸甘油酯,儲存在肝臟或脂肪細胞中,作為備用能量;當體內熱量過多時則會增加三酸甘油酯的產生,則會形成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導致肥胖、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正常數值應<150 mg/dl,也做為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指標之一。(推薦閱讀:三酸甘油酯太高怎麼辦?搞清楚這些事就會降下來)三低一高飲食法 維持好的膽固醇潘富子提醒,膽固醇不能只看總膽固醇數,當總膽固醇正常或低密度膽固醇偏低,還是有可能發生心血管疾病,原因就出在三酸甘油脂過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要維持好的膽固醇水準,建議採取三低一高的飲食方式(低脂、低糖、低鹽、高纖維);並在攝取油脂時挑選好的油脂(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芥花油、橄欖油等)。延伸閱讀: ·愛吃蛋會害膽固醇飆高? 營養師曝「真正高膽固醇食物」...全脂奶也是陷阱 ·降膽固醇怎麼吃? 醫曝「最佳飲食法」:常吃麵包、炸雞腿便當要注意
-
2022-06-12 養生.聰明飲食
自認吃得健康卻缺乏多樣性?專家:每周需吃30種植物
足球明星大衛‧貝克漢日前接受訪問時,透露太太維多利亞在過去25年間,一直吃同樣的食物,「我認識她以來,她幾乎只吃烤魚、清蒸蔬菜。」維多利亞也曾接受訪問,談到偶爾會讓她破戒的「垃圾食物」,只有一片全麥吐司,上面撒點鹽。許多人自以為吃得健康,卻缺乏多樣性。看似健康的飲食內容,看在營養學家眼裡卻是不及格的飲食方式,原因是「缺乏多樣性」。營養師Sian Porter說,當他要求人們做飲食紀錄時,不只看飲食內容,還包含吃的頻率,他發現多數人的飲食都缺乏多樣性,即使他們常吃的都是健康食物。以維多利亞的飲食為例,並不是吃烤魚配清蒸蔬菜不好,而是沒有一兩種食物能涵蓋所有營養,滿足身體所需。倫敦國王學院營養師和腸道健康專家Megan Rossi博士也觀察到,即使是注重健康的人,也傾向於購買重複相似的食材,「研究顯示,我們需要食物多樣性來提高腸道的健康。」而腸道健康又與身體各器官的健康相關聯。究竟吃多少才叫「多樣」?美國腸道研究計畫(The American Gut Project)針對人體腸道細菌進行相關調查,2018年研究發現,每周吃30幾種不同植物的人,腸道細菌種類遠高於吃不到10種植物的人,這是因為不同的細菌喜歡吃不同種類的食物。腸道菌叢多樣,有利於身體健康,進而使身體機能正常運轉,例如消化、血糖控制、維持抵抗力避免感染。反之,不平衡的腸道菌則與發炎性腸道疾病和肥胖等問題相關。每周吃30種以上植物,沒那麼困難。每周吃30幾種植物聽起來很嚇人,其實沒想像中那麼難。例如喝一碗含有胡蘿蔔、馬鈴薯、洋蔥的湯,就算三種植物,如果吃了雜糧麵包,則裡頭的每種穀物都可列入計算,甚至料理中使用的香草也可列入,不過只能算四分一種品項。關鍵在「種類」而不是「量」。Megan Rossi博士解釋,之所以強調種類而不是份量,是因為植物含有數百種不同的植化素,以及維生素、礦物質。其中有部分營養素未必是人體細胞所需,但它卻能餵養腸道細菌,維持腸道菌叢平衡。改變常購買的水果類型,對食物多樣性也有幫助,因為即使是同一種水果,因品種不同,植化素的組成會略有差異。營養師Sian Porter舉例,如果習慣購買綠葡萄,不妨偶爾換成紅葡萄;愛吃蘋果的人,也可每次購買不同品種的蘋果。習慣性吃相同食物的人,也有心理跡象可循。薩里大學(Surrey University)健康心理學教授Jane Ogden說,如果去某家餐館,當你發現常點的菜色從菜單上消失,會感到焦慮,可能代表你的食物選擇太有限。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2022-06-10 醫療.腦部.神經
35歲中風,跡象就藏在「嘴角」!年輕型腦中風越來越多,3大警訊快檢查
「醫生你別跟我開玩笑了,我才35歲耶!中風不是老了才有可能發生嗎?」 邱先生一臉驚訝的問醫師,看著自己腦部透過零輻射磁振造影(MRI)結果,腦部有局部梗塞。 看起來就是個陽光大男孩的邱先生,目前在外商公司擔任業務經理,時常為了業績與客戶搏感情應酬抽菸喝酒,其餘下班後生活也是多采多姿;喜歡音樂的他,還會與朋友組團玩音樂,週末更是不得閒,到處與朋友開趴狂歡。 邱先生平時身體沒有什麼太大病痛,只有偶爾覺得肩頸痠痛、偶爾頭暈,以為只是因為工作太累而不以為意,無意中發現最近與朋友出遊歡樂合照中的自己,微笑時臉部表情有點不對勁,左邊嘴角顯得僵硬笑不開,便前來檢查,透過腦部MRI檢查,結果令他相當震驚。 「我的人生道路還很長,還好提早發現!我無法想像中風後沒辦法自由行走,一定會非常痛苦!」幸好警覺性高及有健康檢查的觀念,讓他提早發現逃離中風危機。 腦中風好發於60歲以上中高齡族群,終生的發生率是1/6,但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個案越來越多,45歲以下中風人數更是逐年上升。 根據衛福部公布107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4位,共奪走11,520條寶貴性命。中風後往往會帶來的失能後遺症,為中風者帶來生活上的不便,後續持續就醫也會造成照顧者及家庭經濟的沉重負擔。 三高族群(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發生腦中風的風險,分別是非三高者的2.5倍。遠離腦中風,除了改善三高及戒除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喝酒、無運動習慣、肥胖、熬夜等,若出現手腳無力、面部表情不對稱、長期暈眩等,就應提高警覺性並安排檢查幫助自己提早發現,可透過腦部零輻射磁振造影(MRI),判斷是否潛藏中風跡象。 若血脂、膽固醇、血壓、內臟脂肪都在標準範圍、但有家族腦心血管病史,就更需要每年定期安排腦部檢查,千萬不可自恃年輕就忽略潛藏危機,中風是可預防及治療的,及早發現避免急性中風猝死危機。 國民健康署提醒,大部分的中風是可以藉由健康的飲食與生活型態、治療積極控制三高來預防的,請把握以下原則,就能降低罹患中風之風險: 一、掌握三高關鍵控制數字:將三高數值控制在血壓<140/90mmHg、醣化血色素<7%、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0mg/dl。 二、選擇健康飲食:掌握三少二多原則,即少調味品、低油脂、少加工食品、多蔬果、多高纖。 三、養成規律運動:維持每週五次(或至少3次)、每次30分鐘。 四、維持健康體重: BMI維持在18.5 ~ 24之間,腰圍男性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 五、拒絕菸酒危害: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過度飲酒,都會增加罹患中風的風險。 六、定期健康檢查 作者簡介_錢政平 副院長 專長:神經放射線、放射診斷科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副院長學歷:臺灣大學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陽明大學醫學系經歷:中心診所醫院心盛影像中心 主任醫師臺北榮總放射線部 特約主治醫師臺南奇美醫院 兼任主治醫師臺北榮總放射線部研究醫師放射線及神經放射線專科醫師延伸閱讀: 「發炎」就是大腦病變的開始!聽手機、吃麵包...劉博仁醫師點名「6大促發炎習慣」你可能天天都在做
-
2022-06-09 癌症.乳癌
把硬塊當粉刺,竟變9公分腫瘤!一位乳癌患者的教訓:「怕痛」,最後可能才要命
「早就發現不對勁,跟她說家裡已經有先例就一定要來檢查,她又推說檢查很痛一直說不要,拖到現在才肯面對!」在我面前的婦人已淚流滿面,陪同她前來檢查的女兒又焦慮又氣憤的一邊說道。 54歲吳太太,今年初才開心迎接家中第二個孫子,但心中有個疙瘩一直困擾著她。去年就已發現胸部有一小塊約BB彈大小硬塊,原以為只是粉刺而不以為意,伴隨媳婦的孕肚變大,自己的胸部硬塊也逐漸明顯增大,但由於沒有痛癢不適感,加上害怕傳統乳房攝影的擠壓疼痛,遲遲不願面對問題。在兒女的說服陪同下,前來進行透過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檢查,從電腦螢幕看到乳房動態磁振造影影像,左側乳房有約 9 公分大小的浸潤性腫瘤,確診為第2B期乳癌。「我的阿姨在前年就是乳癌過世,所以我才會這麼氣她都不聽我的話,家人有乳癌病史,我們自己也要小心!」吳太太的女兒說出前年才因乳癌痛失親友,所以才對於母親面對乳癌問題拖延逃避感到氣憤。的確,有家族病史、肥胖、初經早、停經晚、高齡生產、有抽菸喝酒習慣、高油高糖飲食或長期外食等,都是乳癌的危險因子,其中家族病史,為一等親(母親或姊妹)其親人罹患乳癌的機率比一般人更高。幾年前,吳太太曾做過傳統乳房攝影,當時報告結果無異常,加上檢查過程疼痛不適的陰影,導致她極度排斥再次接受乳房篩檢。這次透過乳房動態磁振造影檢查,零輻射、舒適無痛的環境,是兒女成功說服她前來的關鍵。在我們的迅速安排轉診後,吳太太確診為乳癌第二期,幸運地病理檢查確認淋巴尚未轉移,也非三陰性乳癌。乳癌家族史,是重要且確定的危險因子。一期乳癌5年存活率高達96%;二期乳癌5年存活率為90%;三期乳癌5年存活率約74%,乳癌第三及第四期存活率確實較第一、二期要低。每位女性朋友,特別是具有危險因子,建議為自己與家人安排定期乳房檢查(包括超音波、乳房攝影及動態磁振造影等),才能夠掌握早期診斷的先機。現代醫療科技日益發達,乳癌並非絕症,乳房篩檢方式也絕非只有一種,定期乳房檢查非常重要,勿因擔憂害怕而延誤治療時間。作者簡介_沈彥君 主任醫師 專長:放射診斷科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桃園榮民醫院 外科部住院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 放射線部總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 放射線部主治醫師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延伸閱讀: 「發炎」就是大腦病變的開始!聽手機、吃麵包...劉博仁醫師點名「6大促發炎習慣」你可能天天都在做
-
2022-06-08 焦點.用藥停看聽
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壓要吃藥一輩子嗎? 營養師教你透過飲食與運動有機會停藥
案例:有血糖問題的小安,不僅體重超重,糖化血色素達6.8%,醫師開立降血糖藥物。不願就這樣一輩子服用藥物來控制血糖,於是鼓起勇氣走進減重門診,接受佩芬營養師專業及指導,想不到五個月的時間糖化血色素已降至5.5%,血糖藥也不用繼續服用了!佩芬營養師回憶小安第一次門診時的狀況:患慢性病、超重、外食、不運動1、患有慢性病:糖尿病、高膽固醇,平時有規律服用藥物2、體重:94.4kg、肌肉量:30.4kg、體脂肪:40.4kg (42.8%)、內臟脂肪180.8cm2、本身有脂肪肝3、飲食習慣:三餐外食、喜歡吃油炸食物、晚上加班時喜歡吃吐司或是麵包4、工作型態:靜態工作,放假時也很少運動佩芬營養師在了解小安的身體狀況、生活及飲食型態後,建議:三餐運用211餐盤搭配低油原則1、早餐:採用間歇性斷食,延到10點吃,早餐豆漿搭配奇亞子,除了獲取到蛋白質之外,添加奇亞子可以增加飽足感,也可以攝取更多膳食纖維及Omega-3好油。2、午餐:運用211餐盤搭配低油原則3、下午點心:無糖豆漿搭配奇亞子、當季水果,這樣一來,晚餐的時候較不會因為太餓而過量。4、晚餐:因為執行間歇性斷食,8點前吃完晚餐後就不再進食。運用211餐盤搭配低油原則,晚上就不會覺得肚子餓也可以戒掉吃麵包的習慣。5、運動:晚餐後散步半小時,提早上床睡覺,保持充足睡眠,早點起床工作精神好、效率更高;後期增加玩switch、騎室內腳踏車。健康狀況反映日常的生活、飲食習慣在經過五個月的飲食、生活調整後,小安體重有得到改善;此外,在原本慢性病有服藥的情況下,醫生也停掉血糖藥、膽固醇藥物。整個人都健康了起來!佩芬營養師提醒,身體的健康狀況反映著日常的生活、飲食習慣,所以想要維持健康體態,就從日常做起,若是等到已經罹患慢病,此時要恢復到健康,需要耗費的時間就相對比較長。所以,想保持健康,就從日常著手,均衡飲食加上規律運動是通往健康的不二法門喔!
-
2022-05-29 養生.營養食譜
拌一拌丟烤箱 粗獷封原味
洋PAUL的太太說,沒有烤箱不會做菜,大概就像大廚沒有中華炒鍋不會「炒菜」一樣。我的烤箱不常用,烤過一夜乾、三層肉等單一食材;也曾將幾樣根莖類蔬菜滾刀大塊切,淋上橄欖油、奶油,撒上香草及鹽調味,隨意拌一拌丟烤箱,原味就被封在微焦表層下,食材各放異彩;接著加了肉類增添風味,也烤了PIZZA、蘋果派。烤春雞旋轉的家用烤箱,只開過上、下火烘烤,沒有轉動過。選了大小合適的全雞(約850g)串起來,放入烤箱緩慢旋轉烘烤,再隨意把現有的冷凍蔬菜包,混上新鮮蔬菜及香料,放在下方烤盤,盛接滴下來的雞汁。烤了二小時,雞肉雞骨都鬆軟入味。烤得焦黃的烤雞,配上多樣顏色的蔬菜,光用眼睛看都好吃。食材:全雞(半雞或雞腿也可)調味料:橄欖油、鹽、蒜蔬菜:洋蔥、番茄、花椰菜、青花菜、黃蘿蔔、胡蘿蔔、櫛瓜、地瓜等香草:黑胡椒、百里香、迷迭香、薄荷等作法:1. 雞抹上橄欖油,撒上鹽、黑胡椒、百里香、迷迭香,搓揉使其入味。2. 洋蔥切丁,蔬菜切片或切塊,淋上橄欖油,撒上鹽及香料混合拌勻,放入烤盤。3. 蒜磨成泥狀,拌上橄欖油、鹽,做成「蒜油」。4. 串起全雞,烤箱設定210℃(不預熱)旋轉烘烤,蔬菜烤盤置於下方盛接滴出的雞油。5. 定時在雞肉表面刷上「蒜油」,時而翻動烤盤上的蔬菜使均勻受熱。6. 烤2小時至雞肉表面微焦即可。● 用一般烤箱也行,把雞肉放在蔬菜上一起烤,定時為雞肉翻面,同樣不失風味。● 蔬菜、香料不拘,創造自家風味的烤雞。● 各家烤箱尺寸大小、火力強弱都不同,烘烤的時間也有差異。烤蝦蝦子只要新鮮,遇上蔥、蒜、鹽,大火爆炒,或加米酒「嗆」一下都好吃。拿來燒烤再變一些花樣。剝下的蝦頭、蝦殼不要浪費,拿來煮味噌湯或當湯頭,可提升湯品的鮮味。食材:蝦、帕瑪森起司(可省略),蒜、紅辣椒、香菜(九層塔、羅勒)、橄欖油、奶油、鹽、黑胡椒作法:1. 將烤箱預熱至210度,蒜、紅辣椒、香菜切末,備用。2. 蝦去殼、去頭。3. 蝦子、蒜末、紅辣椒末、一半香菜末放上烤盤,淋上橄欖油、奶油拌勻。4. 放入烤箱前,撒上帕瑪森起司。5. 烤約8~10分鐘,蝦子轉粉紅色、不透明就熟了。再多烤一、二分鐘,把帕瑪森起司烤到微焦。6. 出爐前,撒上另一半的香菜末,再烤約半分鐘即出爐。烤蔬菜Escalivada(沙拉)來自加泰隆尼亞等地區的傳統菜餚。蔬菜不分切、不調味,直接炭火燒烤做成煙熏蔬菜,做法豪邁、粗獷。料理技巧就是把蔬菜丟炭火(烤箱)上「放心」烤、不用「顧」的概念。這道料理要烤到焦黑才行,用炭火直接烤最好,瓦斯烤箱次之。蔬菜經烘烤焦糖化「濃縮」原本的甜味。剝去焦黑外皮,直接吃就能品嚐能到微焦的炭燒味及濃郁的質感。淋上油醋(Vinagreta)或搭配麵包,是當地的吃法。食材:彩椒2個、茄子1條(可加量)、洋蔥、鳳梨半顆、橄欖油、紅酒醋、鹽、蒜作法:1. 烤箱預熱220℃,蒜切末備用。2. 彩椒、洋蔥切半、茄子切二大段(不切也行),鳳梨四分切留皮,入烤箱烤45~60分,烤熟透、焦黑。3. 取出放涼,剝去外皮,裝盤。4. 橄欖油:紅酒醋=約8:1,拌入蒜末、鹽做成油醋(Vinagreta)。5. 蔬菜淋上油醋,或是搭配麵包食用。● 烤蔬菜的量也要「豪邁」,烤完剝去烤焦外皮,彩椒只剩一半,茄子剩更少。● 最理想是在炭火上燒烤,我用瓦斯烤箱,用普通烤箱代替也行。
-
2022-05-22 養生.營養食譜
朱慧芳/是花不是肉?香蕉花的奇幻料理
找塊地蒔花弄草,種點自己吃的蔬果,是樂趣,更是滿滿的成就感,尤其是種香蕉。在我家園子裡,香蕉的存活率是百分之百,幾乎不須照料。二、三年前,熱心農藝的朋友分我幾株小蕉苗,感覺上好像沒過多久,香蕉樹就開枝散葉自成風景。在不注意之間,長出串串青綠色的小蕉。每串綠蕉的尾端,一定會掛著一朵比手掌還要大許多的錐形蕉蕊,顏色鮮豔醒目,是香蕉樹叢中吸引目光的焦點。朋友告訴我,香蕉串分三個部位,最上面的是香蕉媽媽,會生出香蕉,中間部位的小蕉蕉是來陪玩的,不會長大,而下端的蕉蕊只會消耗養分,早點割掉,才能讓成長中的香蕉獲得最多營養,快快長大。割下的蕉蕊真是漂亮,我拿來當素描主角,練習手繪,放在桌上和花瓶中,可以撐上好多天。整朵酒紅色的蕉蕊,是由層層變態葉和緊貼在內葉的香蕉花組成。變態葉很像倒垂的荷花,質感卻像竹筍殼,上過蠟似的保護藏在裡面的小花。當鮮豔的葉片向外捲起時,就會露出一排白玉色的花朵。在東南亞國家的市場和超市賣場,香蕉花是很普遍的食材。一束兩三朵捆在一起賣,或是袋裝已去葉的鹽漬香蕉花,便宜又方便。我在美國的亞洲超市,看過鹽漬香蕉花的罐頭。最為奇妙的是,歐美流行的純素Vegan料理中,營養豐富的香蕉花竟然是海鮮和雞肉的替代品。例如西班牙海鮮燉飯、英式炸魚、大西洋蟹肉餅、美式炸雞腿,都是以香蕉花替代原始材料,教人不得不佩服素食者的創意想像。最近香蕉樹上又長出幾朵香蕉花,我忍不住嘴饞,想嚐嚐吃起來像魚又像肉的花是什麼滋味。香蕉花養分豐富,容易氧化,摘花之前,要先準備一盆檸檬水或是醋水,摘下的花朵立刻泡在水中。此外,還要把花心中最突出的雌蕊和花被片去掉,這兩樣東西就像是魚骨頭,會影響口感,花些時間去掉是料理香蕉花很重要的步驟。此外,香蕉花帶有澀味,泡醋水或是鹽水,可以去掉澀味。在料理之前,把醃過的水倒掉,放入幾匙優酪乳,和平常料理肉類食材的調味料醃漬,放入冰箱中至少一個小時,待入味後就可開始料理。這幾日陰雨潮溼,我想來點炸物消除體內濕氣,所以這次試做的是蟹肉餅和炸雞腿。要讓炸香蕉花吃起來有海味,關鍵是在醃漬時加入碎海苔片。若是要吃起來有炸雞的口感,用蕉蕊的嫩心絕對錯不了。炸物適合配啤酒,既然如此,就順便做啤酒麵糊吧。中筋麵粉和少許的玉米粉、鹽和糖,用啤酒調勻。麵包花薄薄沾上麵粉,裹上麵糊,以110-120油溫炸到酥黃,取出瀝油,就可擺盤趁熱食用。既然起了油鍋,就把預計今晚要吃的蔬菜食材,一起入鍋炸一炸。於是,一桌混合世界不同料理概念的香蕉花啤酒美食,在雨天的夜晚,熱鬧登場。最奇幻的是,除了我之外,沒有人猜得到,看起來、吃起來都很像肉的東西,是院子裡的香蕉花。
-
2022-05-20 癌症.癌友加油站
生命故事/謝謝您,我很好 抗癌之路因您而勇敢
抗癌路上,總有人在您身邊默默支持、鼓勵,陪您走過最艱辛、低潮的時光。無論是家人、好友、醫療團隊、寵物或是信仰,有沒有一個人事物,讓您在抗癌路上變得更勇敢與堅強?全台最大癌症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與「財團法人滄洲文教基金會」聯手舉辦抗癌故事徵文活動,透過社群力量,凝聚正能量的迴響,傳散至各個角落,降低癌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鼓勵無畏癌症,樂觀面對人生逆境。抗癌鬥士生命故事陳惠玉我也曾經不勇敢!在14年前的一場大病(乳癌),當下的心情是非常的低落、徬徨無助的,心裡想「是否我就這樣,人生從彩色變成黑白」,無數的為什麼。反覆思索,終於我鼓起了勇氣,堅強的去面對。立刻返回宜蘭家鄉,開始了一連串的治療。化療時出現了掉髮、嘔吐服、牙齦出血、骨頭刺痛。關關難過、關關過,經歷過六次的化療,28天的電療…。雖然這是條艱辛難走的抗癌之路,但慶幸我勇敢的走出來了。因為自己走過、痛過,所以我以同理心,感同身受,我加入了癌資中心志工服務。在面對病友的當下,適時的給與關懷與勉勵支持!曾經有病友說「好痛喔!」,我便拍拍他的肩膀,握住他的手,說道「我能體會你的苦楚,我心疼你的痛,但我無法替你痛,只能給你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最終還是要靠你自己,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是不是?」幾次的陪伴與關懷鼓勵之下,見你有了起色,有好轉了,好為他感到高興!抗癌14年多,最讓我感動、感謝的是家人,我的先生、兒子、媳婦及宜蘭的爸媽及兄弟姐妹們的一路相伴、細心照顧、關懷陪伴。感恩在我志工服務時麗光主任的疼惜與信任;感恩帶我入志工行列的壁蓮師姐;感恩歷任的院長及腫瘤科的黃部長醫師、胡子仁醫師對我的支持與勉勵。我也感謝許禮安醫師一直以來對我的支持與照顧(我也曾多次上了許醫師的安寧課程、在邊做邊學習、收獲良多)要感謝的人,非常非常多。感恩在我生命中出現的所有貴人;感恩一切所擁有的;感恩有您!謝謝您們!願珍惜當下、活在當下~何星瑩抗癌的路上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我最感謝的是我的老公,在檢查出來得知是惡行腫瘤的時候,他哭的比我還要傷心,每天都無法入眠。我開始治療時,不論工作多忙他都一定撥出時間陪我去醫院檢查、回診、拿藥。化療不舒服時,也幾乎包辦了家裡全部的家事,連不拿手的下廚料理,都因為希望我能吃的有營養趕快康復,只要我說想吃他就上網學試著做!治療完成時,我說等康復後很想要去學潛水,從前溺過水很怕水的他,也鼓起勇氣答應陪我一起挑戰!距離罹癌到現在已經快過了3年了,雖然偶爾還是會害怕沮喪,但是知道有人能陪伴著自己,就會覺得多了一份力量變得勇敢!希望癌友們都能找到讓自己繼續健康的力量,一起加油!王思唯抗癌的道路上,人生步伐已停止,我願陪著您原地踏步,永遠望向遠方帶著希望,期許再有限的時間裡能夠快樂的生活!曾經這句話是我在照顧膽管癌家父時,我心中一直存在的信念,讓家父可以在我們的陪伴下樂觀抗癌!雖然後來天不從人願,在努力跟膽管癌奮鬥五年後,於2018年上天堂享福了!這五年過程中家父的感受跟痛苦,我都很希望能了解,但痛不在己身無法明白。直到2019年11月我發病,膽管癌三期,跟家父一樣的癌。但我比較幸運可以動刀,經過13小時手術,切掉2/3肝臟,膽囊,淋巴,血管,在拉小腸接膽管,血管瘤裝支架。住院39天,後來化療12次追縱三個月後復發,轉移腹膜變四期,到現在剛好兩年,化療32次了,繼續跟膽管癌奮鬥中!我終於知道家父當時的感受跟痛苦了,也相信家父有家人陪伴是快樂的!各位癌友,後援家屬,人生無常,不能長壽也要享壽哦!要樂觀快樂的面對,好吃好睡不痛我就每天都很快樂,每天感謝陪伴在您身邊的親朋好友。讓我們不會覺得孤軍奮鬥。偶爾會難過,會流淚,會怨天尤人,但有時換個角度想,也許是因為我比較勇敢吧。大家都要加油,再有限的生命裡,活出無限的精彩!謝董“要記得回來給我們看”,這一句話,支持著我度過20天加護病房,熬過兩次敗血症、肺坍塌、肺積水及打到上限的升壓劑,最終在元宵節前平安出院。這是我術前最後一次到175診注射室報到,護理師們給的鼓勵,打完術前最後一針抗過敏針劑,啟程前往改變我人生的道路,成為抗癌一族。罹患大腸直腸癌前,為了圓夢,考上學士後護理學系,期待自己成為一名護理師,想像著自己在執業時情景,思考著未來要踏入哪個科別?無奈期中考後開始嚴重腸阻塞,許多不舒服不得不先放下課業,開始抽絲剝繭尋找病因,一年內肚子已經開了六次刀,遇上手術失誤造成神經受損,失去行走的能力,努力復健跟吃止痛藥,又對藥物過敏需要打針,種種的治療還是無法根治,怎樣也沒想到會是”癌症”。從醫院出院後,不知道該怎麼對注射室的護理師們說住院原因,只因為怕自己不夠勇敢,更怕自己會淚崩,終究要面對,勇敢說出「我確診是大腸直腸癌,腫瘤有兩處,需要趕快開刀處理」。語畢後,淚水不聽使喚地滑落,在注射室看到許多抗癌的鬥士們,還有自己二姑也是腸癌過世,這一路有多艱辛,這一路有多少關卡,歷歷在目,我真的有辦法面對嗎?過了數日,組長拿了加油牌子,邀請幾位護理師學姊一同入鏡,參加活動鼓勵我面對未來的治療,謝謝有這群溫暖的學姐們,給予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面對。如今我如願回到了學校,重啟邁向護理師的道路,從開學至今,護理師們仍舊擔心忙於課業會忘記照顧身體,常常叮嚀著要多休息,不要太認真,字字句句都是充滿的關心及擔心。抗癌路上快一年了,卻在例行的檢查中出現異狀,擔心不已思緒佈滿腦中,一句「最辛苦的階段都熬過去了,接下來沒問題的」,即使報告尚未出來,這句話有如定心丸般的鎮住慌亂的心。感謝這175診護理師們的鼓勵,教會我將來要如何擔任一名有溫度的護理師,感謝一路上陪伴我的家人及朋友們,沒有足夠的支持力量,也沒有如今勇敢的自己,努力抗癌就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即使現在遇到小瓶頸,在大家的鼓勵中會更勇敢面對及度過,相信我一定可以成為一名護理師。李誌文回想當初受病痛折磨時,那可惡的癌細胞吞噬我的驅體,我痛得無法在講台上課。想輕易放棄自己,但因為愛的結晶,使我沒有逃避藉口。既然了解過度消耗青春的因,當然身體會提出抗議的果,所以我一定要和癌症取得平衡點,尋找和平相處之道。我重新思考生活重心,辭去工作,充實有趣的課程和休閒;養成規律的作息,清晨早起做養生氣功,晚上絕不超過九點睡覺;覺得不舒服時,一定好好休息;爬山吸收芬多精,聽泉沐浴負離子,享受青春陽光般的活力;欣賞紓壓音樂,喝杯鮮泡的花草茶,讓身心保持最佳狀態。電影「天使約定」裡面的一句拉丁諺語:「醫師診斷,大自然治療。」罹患血癌的孫女搬至森林與外公居住,沒有電視,只有羊奶和自然發酵的麵包,用的是柴火,整天伴隨的是新鮮的空氣和大自然,還有一群可愛的動物。在外公悉心照料下,孫女癌細胞消失無蹤,但再回到文明世界時,壓力和競爭讓她疾病復發。因為感受愛,使我有面對死亡的勇氣;因為付出愛,使我從孩子的眼眸看見希望之光。於是那張牙舞爪的惡魔,懼怕光明的天使,成天躲在角落。我的心中充滿陽光!李文怡醫生:你預計二月份要排檢查喔,現在三個月再來一次複診就好。我:蛤,不是一個月看一次喔?醫:沒事幹嘛一個月看一次?我:阿就習慣每個月來看你一下,太久沒看到,我會太想念你啊。醫生翻了一個白眼我:謝謝你幫助我,這一路下來,我真心覺得你是一個很細心 而且為 病人考量的醫師。醫:沒有阿,大家應該都說我是嘴賤又機車的醫生。診間護理師噗哧笑了出來。我:覺得病友團體很重要,所以我想當你乳癌病人的病友支持團體,我可以從病友及護理師角度給予衛教跟心理支持,另外,等我的學生在外科病房實習時,說不定也可以安排他們協助或設計病人術後恢復運動,你覺得怎樣?醫:好啊,那我病人要手術就call你。我:好啊,我認真的耶。醫:我也認真的阿,這個星期五就有一個要開刀了。我就真的去當病友團體了說,她看到我手術後三個月恢復的樣子後,真的比較不擔心,我也給了一些運動的建議跟術後恢復注意的事情,順便討論壓力衣到底要買幾件,跟他們聊天的過程中,我覺得很開心。在復健時候,大概是我要脫光上身坦誠相見,也或許是老師很好聊天,所以我在復健的時候,就會把發生的事情機哩瓜啦講個不停。復健老師:可是這樣去看病人會多花時間耶。我:在罹癌治療的這段時間,我覺得我很幸運。因為我有很多朋友願意陪伴我,給我實質和心裡的支持及幫助,也有很棒的醫療團隊,包含很多科的醫師、診間裡和病房的護理師們、還有復健師。又有一個可以依照治療時間彈性調整工時的工作,以及能夠體諒我生病的工作團隊及長官,我真的很感恩。所以,我現在現在比較好了,就覺得可以幫忙病友一下,反正時間可以控制,不差那一下子。復健老師:這樣會有福報,你就繼續做,就有更多的福報回到你的身上。我:因為我很感恩,感謝上帝幫我安排這麼多貴人幫我,你也是我的貴人!前陣子和病友見面,他跟我說,我會陷在憂鬱的漩渦中出不來,為什麼妳看起來這麼樂觀?我們常為了未來而憂慮,但是其實未來又還沒發生。如果現在的我們一直擔心未來,而讓現在的自己一直陷在憂慮中無法出來,那未來的我怎麼會變好?不如我們專注當下,只要今天有比昨天好就好,這樣未來的我們,一定會比現在更好。馬太福音 6:34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曾嘉隨身上住著兩個癌,淋巴、乳癌,因此固定時間須回去醫院回診。這個月剛好回診時間都碰在同一個月份,所以跑醫院的次數就變多了。淋巴癌住的時間較長,約莫7年,每三個月只需抽完血就等著看報告,由於保養得宜,每次看報告時就像會老朋友一樣和主治醫生話家常,也感謝他長期守護我的健康。乳癌則每半年需做一長串的檢查,這次又輪到大檢查了,首先要禁食八小時再抽血、X光檢查.....。一大早到抽血站時,遞上抽血單,護理師叫:「○○○」又問道:「妳叫什麼名子?」我回答:「妳不是剛剛在叫我?」護理師笑笑的說:「我們的例行公事都要這樣問。」接著又問:「抽血單要不要還你?因上面有寫一些筆記。」瞄著抽血單上紅筆紀錄今天的檢查流程:8:30-9:00抽血、X光,地點婦幼大樓一樓。9:00-10:00報到 乳房攝影,地點…。榮總很大,不同的檢查分佈在不同的地點。原來老公事先已經規劃好檢查的路線並記錄在這張抽血單上。老公不是會甜言蜜語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他的細心面,如:每次回診單都記錄在他的行事曆裡,時間到了再提醒我,安排抽血的時間陪我到榮總,到不同地點去檢查,因我總記不起來榮總的前棟、後棟、第幾診療室。下午看診回來,如常的跟我要下次的回診單以便紀錄,才發現自己竟然忘了繳費、取藥。真是懊惱不已,而他默默的拿著車鑰匙,再往榮總出發,這一來一回又得花費1-2小時。感謝老公,細心陪伴,在每個大病的來襲都堅定的陪我度過,總是告訴我,只要你不放棄自己,我一定會陪你走過。於是在生病期間陪著我,在每天的破曉時刻,跑完十公里的慢跑,汗水濕透了衣服、叫醒了太陽,也趕走了病毒。親愛的老公,謝謝你總是默默承擔,將我從死亡邊緣救起的壓力,往後希望我們能健健康康,邁向精彩的第三人生。張秀芳這輩子從沒想過會跟醫師有密切聯繫,從第一次踏進乳房外科診間,想說也許只是良性纖維瘤,所以單槍匹馬應戰,當乳癌確診報告出來後,開啟醫病合作關係。我的治療過程不輕鬆,局切後以標靶藥物治療,再以放療趕盡殺絕,想不到還在治療中又復發,只好再以全切來斬草除根。在面對詭譎多變的病情,謝謝主治醫師的照顧,只要有任何異常狀況,就會跟我討論治療方向。治療過程的焦慮感是無可避免的壓力,幸好主治醫師允許我四處遊玩,讓我的抗癌之路精采萬分。即將邁入第四年,我依然生龍活虎趴趴走,這輩子最難的功課,幸好有林醫師的照顧,謝謝你,我很好,未來繼續並肩作戰。💡看更多抗癌故事請關注「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Cancer」
-
2022-05-20 養生.心理學解密
我們是如何學會喜歡披薩、巧克力與蔬菜湯?專家告訴你飲食情感是怎麼創造的
▌我們是如何學會喜歡披薩、巧克力與蔬菜湯我又想到另一段童年的回憶。有一回,在前往義大利度假期間,我不幸生了病,一連好幾天都不能吃東西。當時我飢餓地躺在床上,我的肚子感覺就像是個巨大的坑洞。我的幻想單單圍繞著披薩打轉:薩拉米香腸披薩、火腿披薩、蘑菇披薩……。在我恢復健康後,我獲得了一個巨大的披薩。那個披薩上頭撒有薩拉米香腸、火腿和蘑菇,邊緣酥脆,散發著橄欖油、大蒜與奧勒岡葉的香味。它嚐起來宛如一個奇蹟,味道是如此地美妙,以致我迄今依然熱愛著披薩。這種飲食偏好賴以為基礎的學習過程,對於人類的飲食行為而言,與學習避免攝取某些食物同等重要。因為我們也得學會偏好能為人體提供所需營養的食物。藉助實驗,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這樣的學習過程。研究人員會先提供受試者一份低蛋白的早餐,也就是一份低蛋白的餐點:一片塗了牛油、蜂蜜或果醬的吐司,一碗米片以及一杯咖啡或茶。午餐時間提供的是一碟湯,還有一份布丁作為甜點。這套「餵食模式」接連進行了幾天:首先是吃低蛋白早餐,幾個小時之後再來些湯品和甜點(其中的蛋白質含量會在受試者沒有察覺下有所變化)。午餐中的蛋白質含量在某一天會少一點,在另一天則會多一點。在這當中,研究人員會讓膳食裡的蛋白質含量與口味有所關連:根據實驗條件而定,午餐時間供應的蔬菜湯或蘑菇湯含有許多的蛋白質。在實驗的第四天與最後一天,湯品的營養成分相同,只有口味不同。不過,這時受試者可以自行選擇;事實證明,他們偏好與蛋白質含量高相關的口味。對於他們而言,口味成了補給早餐所缺少的蛋白質的信號。由於蛋白質的補給對於生存至關重要,因此單單一次學習經驗就足以讓人習得這種偏好。食物偏好是根據與「食物反感」相同的原理習得;我們感知食物的味道,繼而在進食後感受身體狀況的變化。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將味道與我們的身體狀況的變化連結起來。如果它們是令人愉悅的,就會形成某些偏愛,例如,在非常飢餓時,身體獲得了給養,或是在吃了低蛋白的早餐後,午餐可攝取大量的蛋白質。由於這樣的經驗,食物的味道成了一種信號,並且在我們的身體裡觸發了所謂的「代謝期望」。之後我們單憑直覺就能知道,攝取某些食物很有益處。這些直覺式的期望會很微妙地告訴我們,當我們攝取某些食物時,身體可以期望獲得哪些營養物質。如果那些營養能夠滿足我們當下的需求,對於那些食物的好感就會增加。披薩在我個人的飲食記憶中占據著很高的排名,不單只是因為它總令我感到非常可口,更因為它有效地平息了我的飢餓感。這種學習過程甚至還會增加對於那些我們無論如何都已十分喜歡的食物的好感。就連巧克力(在所有的食物中,它無疑是最受歡迎的一種),當它們能夠滿足身體對於營養物質的強烈需求時,對於它們的渴望同樣也會增加。在一場實地研究中,研究人員每天都讓受試者吃一條巧克力棒。有些受試者只在他們飽足時吃巧克力,有些受試者則是只在飢餓時。如果是在飢餓時吃巧克力,幾天之後對於巧克力的渴望就會顯著提高。食物偏好也會受到其他學習過程的影響,不單只是在飢餓的身體特別獲得充足的能量補給時。對於我們而言,形成「所涉及的飲食『不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這樣的偏好便已足夠。這時我們可以確定,它們不會造成任何傷害。早在母體裡,我們就會以這樣的方式形成食物偏好。新生兒會偏好帶有懷孕期間在母親的飲食中同樣含有的香味的牛奶。日後在學習食物偏好上,我們則會添加來自社會夥伴的直接信號。▌他人的影響一七二四年五月四日,人們在哈梅恩(Hameln)附近的一片田野中發現了一個年約十三歲的裸體男孩,他一言不發,臉部卻有著明顯的表情,而且還瘋狂地動來動去,彷彿在為自己終於被人發現感到高興。他的脖子上掛著或許曾是一件襯衫的東西。當人們給他麵包時,他拒絕了。他顯然從未見過麵包,取而代之,他吃了草和其他的植物,他剝去幼枝的樹皮並咀嚼了它們。他會吃豆莖,卻不吃豆子。他只吃在那之前他賴以為生的某些食物。而其他在荒野中長大、從未與人類接觸過的棄兒,會到樹上尋找水果、堅果或鳥巢,會在地上尋找藥草、根和腐肉,還會潛入溪流和池塘捕捉青蛙或魚。他們喜歡生食,他們吃東西的方式更像他們所遇到的動物,而非人類。我們需要其他人類的榜樣,藉以知曉我們該吃與不該吃哪些食物。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提供給二至五歲的受試兒童不同顏色的麥糝粥。在他們的對面則有個同樣也在吃麥糝粥的大人。如果那個大人的麥糝粥與受試兒童的麥糝粥顏色相同,那麼受試兒童就會吃得更快、更久且更多。日後在我們的人生中,當我們觀察到他人在進食時會產生正面的感受時,我們同樣也能見到這種成人榜樣的刺激作用。在群體裡我們往往會吃得更多,甚至會吃到兩倍的量,這並非偶然。在所有的社會性動物中,同種生物的行為會影響食物的攝取。母雞會誘導牠們的小雞,牠們會先啄食一粒飼料,然後讓它掉回地上。小雞會啣起飼料藉以模仿母雞。老鼠會從其他老鼠的呼吸識別牠們吃了什麼食物,進而精確地選擇那種食物,因為牠們可以確定那種食物是無害的。年幼的狒狒會偏好成年的狒狒也會食用的那些植物。我們多半會與他人一起吃飯,這樣的經驗有時會影響我們一生的飲食習慣。在一項訪談研究中,我們詢問了受訪者們過往主要的飲食情況,受訪者們一再描述家裡的三餐。在其中的一次訪談中,一位婦女談到了童年時期在屠宰日裡喝過的血湯。光是用看的就令人作噁。然而她的父親卻舉起手站在她的身後,強迫她把湯喝光。後來她就再也不喝湯了。「我完全忘不了那碗湯,一輩子也忘不了。」決定性地影響人類的飲食行為的學習過程,唯有透過他人的影響才能實現。反過來,飲食方面的習慣也會促進共同的生活。共同的飲食習慣會催生某種休戚與共的感覺。在墨西哥,年輕人會去吃辣到令人痛苦的辣椒,因為他們希望自己被接納為他們所屬的社群團體的正式成員。在諸如法國等西方的工業國家裡,「平民百姓」經常會吃燉菜與肉類菜餚,至於「上流人士」,則會吃「健康」且低熱量的食物,還會遵照嚴格的禮儀用餐。誠如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所指出,諸如此類與階級有關的飲食習慣,不單只是經濟生活條件差異的結果。它們還促進了對於所屬群體的認同,凸顯了與其他群體的分界。▌飲食情感的創造我們與其他的雜食性動物之所以能夠在複雜的飲食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出路,那是因為我們能夠學習。雖說我們擁有某些可以用在食物攝取上的天生的反應模式。例如,吸吮反射、吞嚥反射及喜愛甜味提高了嬰兒喝母乳的意願;抗拒苦味刺激則可防止他們遭到毒物的侵害。然而,光靠天生的反應模式,還是無法確保我們的生存。具備學習的能力,我們才能為身體補給所需的營養。我們學會抓取食物、將它們放入我們的嘴裡、咀嚼它們、品嚐它們;我們學會感知飢餓與飽足;我們學會避免有害的食物、偏好有益的食物。在人生的過程中,我們會有成千上萬的飲食經驗。大腦會記錄它們,對它們進行比較、排列與儲存。我們可以把這個儲藏庫想像成一個卡片箱。在每張卡片上都記錄有造成影響的飲食經驗的特徵;像是飲食的情狀、食物本身、食物的氣味與口味、食用後的身心狀態等等。強烈的飢餓感、披薩所散發出的香味、它的口味、它的飽足效果;在記憶裡會有一套內容豐富的飲食經驗目錄,一旦我們進入某個新的飲食情境,一旦我們得要決定我們何時該吃多少什麼,大腦就會回去翻閱這個檔案。它會逐頁翻找,搜尋類似於當下的飲食情況的經驗,繼而憑藉它們做出決定。如果我肚子餓,此時正好行經一家義大利餐廳,它就會告訴我:披薩會是個不錯的選擇。學習過程可謂是飲食行為的關鍵。既然如此,為何我還要寫一本關於飲食情感而非學習過程的書呢?那是因為情感是學習的關鍵!在一九五〇年代時,美國心理學家保羅・湯瑪斯・楊(Paul Thomas Young)同樣也觀察到了,老鼠會針對性地選擇食物,只不過,他所得出的結論卻與庫特・里希特截然不同。他懷疑「身體的智慧」與先天食慾的重要性。有別於里希特,身為行為學家約翰・華森(John Watson)的學生,著眼於行為及其生理基礎,楊則是立足於可追溯至實驗心理學創始人,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的一項傳統上,而馮特則曾廣泛地研究過關於情感的問題。楊觀察到,食物的味道以及體內營養物質的供應量波動會引發情感反應。他最重要的假設之一是,憑藉這些情感反應才使飲食學習成為可能。如果情緒是正面的,它們就會強化行為;如果情緒是負面的,它們就會弱化行為。飲食的情緒負載始於飢餓。如前所述,在幾個小時未曾進食後,我們會感覺到各式各樣的身體變化,像是胃部的活動、口乾舌燥、頭痛、喉嚨卡卡或胸悶等等。我們會對嗅覺刺激、味覺刺激和口中的觸覺刺激更敏感地做出回應。而且,每個飢餓感都會伴隨著某種不愉快的感覺,隨著食物匱乏的時間越長,這種感覺就會越強烈。甚至於就算我們不曉得身體缺乏營養,我們也會越來越感到不舒服。在一項實驗中,當受試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研究人員藉由輸注胰島素降低血糖水平時,他們立即感受到了情緒的惡化。他們變得飢餓、疲倦、緊張且易怒,他們的整個情緒狀態都蒙受了損害。相對於飢餓,飽足同樣也會有情緒方面的負載。在飽餐一頓美好的飯菜後,我們躺到沙發上,整個世界顯得如此祥和。我們心滿意足地打著盹,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甚至把這種狀態說成是「最高的愛的享受」。在上述的胰島素實驗中,當研究人員藉由補充些許葡萄糖促使受試者的血糖水平再次回歸正常,受試者很快就又恢復平靜。或者,簡單地來說:營養物質的補給會讓情緒狀態改善,營養物質的缺乏則會讓情緒狀態惡化。※ 本文摘自《飢餓信號!一次解開身心之謎的飲食心理學》。《飢餓信號!一次解開身心之謎的飲食心理學》作者:米歇爾・馬赫特譯者:王榮輝出版社:菓子文化出版日期:2022/02/23
-
2022-05-15 養生.聰明飲食
減肥免算熱量輕鬆瘦!營養師傳授簡單3招,低醣飲食控醣就好
低醣飲食讓許多人願意嘗試的原因之一就是不用計算熱量。然而這點適用於想要輕鬆減重的人,可以從第2項開始執行。如果希望儘早看到減重成果,還是需要將熱量和醣量計算納入飲食計畫,建議從頭開始逐步執行。 設定醣類攝取目標依照碳水化合物(醣類)的攝取量,可以將飲食分為以下4個等級: •高醣飲食:>45%或>225公克/天,符合多數國家的均衡飲食建議(45%-65%)。 •中度低醣飲食:26-44%或130-225公克/天。 •低醣飲食:10-25%或50-130公克/天。 •極低醣飲食:<10%或<20-50公克/天,相當於生酮飲食的程度,一般執行低醣飲食攝取量不需要這麼低。 為了方便執行,建議大家可以先簡單地將醣類攝取量設定為3個目標:40%、30%、20%。 溫和方式:建議第一週先從40%開始適應,第二週再調整為30%,最後進步到20%。 積極方式:直接從20%開始執行。然而需要提醒的是,如果飲食內容與平常的飲食習慣差異過大,可能會有適應上的困難與壓力,反而比較容易放棄。 減少精製醣類精緻醣類是最容易影響血糖,讓低醣飲食破功的食物類別。因此需要先減量,最好能夠完全戒除。常見精緻醣類如下所示: • 含糖飲料:珍珠奶茶、手搖飲料、包裝飲料、運動飲料、果汁、提神飲料、加糖豆漿、米漿、調味牛奶、調味優酪乳、調味咖啡、三合一沖泡飲、汽水等。 • 甜點/ 西點:蛋糕、麵包、餅乾、甜點、糖果、80%以下巧克力、蛋捲、糕餅、貝果、蜜餞、果乾等。 • 高度加工食品:洋芋片、零食、加工肉品(肉鬆/培根/火腿/熱狗/香腸/貢丸/魚丸)、早餐榖物片、果醬、巧克力醬等。 • 精緻澱粉:白飯、白麵條、年糕、碗粿、白粥、白吐司、白饅頭、粉圓、餃子皮等。 將澱粉攝取量減半,或計算好醣類攝取量 最簡單的方式是直接將每餐原本的飯/麵量直接減半。然而當發現減重成效不佳的時候,建議參考以下方式,計算好醣類攝取量。含醣類食物可以分為4大類:全榖雜糧類、蔬菜類、乳品類、水果類。由於攝取到每種食物相當重要,透過這種方式分配食物內容,可以確保飲食均衡性。 以比較嚴格的條件為例,每日攝取熱量:1500 大卡,醣量比例20%。計算方式如下: 1)設定每日醣類攝取量:75公克。2)計算乳製品含醣量:每日1份,240毫升/份,總計12公克醣。3)計算蔬菜類含醣量:每日3份,100公克/ 份,可以拳頭計算,總計15公克醣。4)計算水果類含醣量:每日2份,1拳頭/份,總計30公克醣。5)計算每日全榖雜糧類攝取量:75-12-15-30=18公克,大約為1份。* 1份全榖雜糧類食物:1條小型地瓜(55公克)、¼碗糙米飯、½碗蕎麥麵、½碗南瓜、3湯匙燕麥/綠豆。 《延伸閱讀》 .減肥失敗?肥胖停不下進食?關鍵也可能在「心理疾病」。 .最佳減重飲食法:彈性素食!營養師:穩降體重,還助防三高、癌症! 本文出自嫚嫚營養師《世界超人氣減重飲食法究極大全》。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