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2 退休力.健康準備
搜尋
魏忻忻
共找到
123
筆 文章
-
-
2022-12-12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2022退休力/一個人海嘯來襲!退休準備連三年不及格,獨居漸成常態
聯合報退休力大調查邁入第三年,去年推出「退休準備指標2.0─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至今逾五千人登入會員填答。結果發現,這群主動關心自己退休力的人,退休準備平均分數59.3分,優於去年57分,也比2020年全民平均54分更高,但皆未及60分。如今疫情衝擊未歇又遭逢通膨壓力,更增退休準備的難度與挑戰。新冠疫情讓許多人體驗「一個人」,全球興起崇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居家上班、自己吃飯、避免出入人多的場所,盡可能減少與他人接觸。在國內,今年經歷大規模染疫,國人感染人數破八百萬,許多人從快篩試劑出現第二條線起,開始「一個人」的旅程,一個人排隊PCR或視訊、一個人居家隔離,一個人試著搞定所有事。高齡少子化 一人老成常態退休力大調查公布最新結果的同時,也提醒大家,疫情只是讓所有人提早預習「一個人」,高齡台灣加上少子化,一個人的老後是現在進行式,超單身世代已來臨;更何況人生走到最後,多數人終究會成為「一個人」。「一個人」可能帶來如海嘯般的衝擊,但也是社會及個人覺醒的契機,無論如何,都應納入退休準備的藍圖,及早因應。「獨居將漸漸成為常態,這和氣候變遷一樣,雖不樂見,但一定會發生。」台大精神科名譽教授胡海國分析,大家庭不再,獨居是人類必須面對且不可改變的趨勢。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也說,並非失去伴侶或無子女才是一個人,地球村時代,子女可能在海外生活,就算在身邊,現在的人也盡量不麻煩子女,一個人是趨勢也是必然。和社會連結 退休五力墊底一個人面對老後,財務和健康是支柱,也要強化心靈韌性。但分析「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調查結果,從去年十二月十七日至今年十月卅一日,有效填寫資料五四六一筆,退休五力以活躍好學分數最高,七十點九分,其次是財務六八點六分、自在獨立六七點四分,健康和社會連結分數最低,僅五四點九分和五二點九分。「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對應六種退休準備樣態,「王者獅子」準備最充分,占二成七,其次是「翩翩蝴蝶」一成九、「好奇海豚」一成五、「暖男水豚」緊跟在後,達一成四,「做自己熊貓」和「慢慢樹獺」人數較少,分占一成二和一成一。總體而言,近七成五受訪者的退休準備都有成長空間,即使已是「王者獅子」,一旦鬆懈也可能退步。二測退休力 有進步有退步聯合報自二○二○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去年推出「「退休準備指標2.0─六種動物測退休力」,提供精準評量與建議,也希望大家定期檢視自己。調查發現,約五百人填答二次以上,其中間隔逾百天有一○一筆,分數進步與退步的人數相當,各占一半。「二○二二退休力大調查」系列報導今起推出四天,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2.0─六種動物測退休力」,作為重視老後生活的開始,更歡迎定期檢視,評量自己的退休攻略是否進步;系列報導同步推出「台灣版一個人圖鑑」,探討一個人如何面對各種挑戰, 專訪星座專家唐綺陽、大學教授朱全斌等,分享如何活出一個人的典範。‧「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
-
2022-11-23 退休力.理財準備
不怕老本留失 預簽型安養信託讓自己和家人都用得到
王教授子女都在國外,不想影響下一代生活,他和妻子退休後住進養生村,最近更成立了預簽型安養信託。王教授說,雖然目前健康狀況不錯,但考量年紀大了需他人協助,先將財產交付信託,約定80歲後啟動撥款照顧機制,由銀行幫忙處理各式費用,以防未來失能或失智可能無力處理,更不想退休金遭人覬覦及詐騙。統計顯示,全台獨居人數已破3百萬人,少子化成趨勢,獨老成為新日常。聯合報自2020年啟動國民退休準備工程,去年推出「六種動物測退休力」,今年因疫情造成人際隔離與孤獨,將進一步關注一個人如何面對老後,財務是退休準備的起手式,累積財務退休力更是所有人預備老後生活不可或缺。中信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資深副總經理楊淑惠表示,獨老或老人照顧老人的情形愈來愈多,關於退休財務準備,建議從退休金及老後醫療保障兩方向規畫,老後金流安排及照顧也是重點,可透過信託建構財務安全網。信託的特性是專款專用、財產保全,可協助預先安排老後生活細節。楊淑惠表示,信託2.0推動後,民眾可以透過預簽型安養信託,將辛苦累積的退休金存入信託帳戶,避免因突發事件導致無法妥善運用使退休金流失,影響生活品質。例如王教授利用的預簽型安養信託,事先約定資產用途及支付細節,如定期給付養生村、醫療、交通、生活各式費用等,受託機構照約定運用信託資金;民眾可設立信託監察人,協助信託運作及監督帳戶,王教授將子女設為監察人,避免他和妻子無法自理財產時,資產管理不當或遭詐騙侵占,甚至不當挪用。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詐騙層出不窮,高齡防護網若不及早建置將成為嚴重社會問題。信託2.0鼓勵滿55歲以上民眾提早規畫安養信託,將財產交付信託專戶,專款專用;預簽型態安養信託可提供先行體驗,大家可慢慢將資金存入。楊淑惠也提醒,有關退休金準備,許多人仰賴社會保險及職業退休金,但國人壽命增加,加上通膨,退休金缺口往往超乎預期。建議民眾可以先試想嚮往的退休生活,及早規畫以金融工具,累積複利;退休後則建議,將資產配置在較穩定且能創造被動收入的理財工具。另外,一定要規畫醫療保障,醫療支出隨年齡增長,國人平均不健康存活期達8.5年。建議身體健康時加強持續性給付的長期照顧險,或透過失能扶助險轉嫁長壽風險;高齡或身體狀況不佳者,建議採取風險自留方式,設立專款專用醫療帳戶,確保醫療花費有所支應。 解讀信託2.0●什麼是信託2.0為了讓信託普及化,除了安養信託,金管會近年開始推動信託2.0,讓信託不只協助資產管理,從個人、家庭延伸到家族及企業,都可採用適當的信託規畫服務。信託2.0是全方位信託,不只聚焦在高齡及退休族群,也涵蓋普惠金融的願景,並無特別門檻限制,不同人生階段都可能有不同的信託需求,可以透過信託規畫。名詞解釋:普惠金融聯合國於2005年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ng」,又稱為包容性金融,是指普羅大眾均有平等機會獲得負責任、可持續的金融服務。●為何信託2.0是預備高齡生活的第一步?退休規畫除了檢視退休金及醫療保障是否足夠,老後金流安排及照顧安排也是規畫重點。可藉由信託的特性,即專款專用、財產保全,預先安排老後生活細節,建構保護傘。信託2.0後,民眾更可以透過預簽型安養信託,先將辛苦累積的退休金存入信託帳戶,避免因為突發事件導致無法妥善運用退休金,生活品質降低。此外,可透過信託契約約定信託資產的用途及支付細節,如定期給付安養機構費用、醫療費用、交通費用、生活費用等,受託機構即依照約定運用信託資金。建議民眾可設立信託監察人,協助信託運作及監督信託帳戶資金運用狀況,避免因身邊無人照顧或無法自理財產,導致資產管理不當或遭受詐騙侵占或不當挪用。●哪些民眾需要信託2.0?信託2.0除了聚焦高齡及退休族群,不同人生階段面對不同目標,都可能有不同信託需求,例如成家立業階段,父母以家庭為核心進行理財規畫,「子女保障信託」可使父母放心將子女教育費、生活費等各項資金,透過信託逐步交付給子女。準備退休或屆齡退休階段,可開始考慮規劃「安養信託」或「預簽型安養信託」,想運用信託財產來照顧自己的晚年退休生活,甚至身後財產的處理,「遺囑信託」或「保險金信託」提供解決方案。信託2.0鼓勵滿55歲以上的民眾提早辦理安養信託規畫,將財產交付信託專戶進行專款專用,讓安全有保障;預簽型態安養信託,更可以提供先行體驗信託的功能,建議民眾利用這個機制慢慢將資金存入,提早達到退休安養、樂齡生活的理想。● 一般信託與信託2.0差別在哪?信託其實是協助民眾資產管理的好工具,為了讓信託普及化,金管會除了推動安養信託外,近年也開始推動信託2.0計畫,鼓勵信託業者從組織架構、人才培育、異業結盟等面向進行發展,積極推廣信託業務,讓信託除了可以提供客戶財產保障與安全,更能串聯起多元的異業服務,民眾透過信託規劃即可滿足資產管理需求與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各式所需。信託是普惠金融服務,並無特別門檻限制,民眾可以尋求信託業者進行妥適的信託規劃建議,為自己、家庭、家族或企業建構一個資產保護暨傳承的機制。●信託很貴?一般民眾負擔得起嗎?早年信託規畫主要依據個案情況量身打造,客製化費用動輒數萬元或數十萬元,近年為響應政府安養信託及信託2.0政策,各信託業者紛紛推出制式化安養信託、預簽型安養信託等信託產品,一般民眾無須擔心會負荷不起。信託收費標準每家銀行各異,以中國信託銀行而言,信託相關費用分為簽約手續費及信託管理費,簽約手續費約新台幣數千元,信託管理費則於信託資產交付至信託專戶後才開始計收,一般而言年費率約在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間。預簽型安養信託,屬於先行體驗信託的模式,尚未開始啟動撥款機制,民眾可多加利用,一舉數得。 (諮詢專家:中信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資深副總經理楊淑惠)
-
2022-09-18 退休力.自在獨立
財務專家郝旭烈:開始主導生活的日子 就是我的退休日
「什麼是退休,就是不要用想像中的明天而犧牲今天。」這是郝旭烈在講述財務管理時的分享,語出「納瓦爾寶典」,是矽谷投資人納瓦爾的幸福語錄之一。十年前放棄千萬年薪當奶爸的郝旭烈對此有更進一步的詮釋,別為了想像中的明天犧牲今天,「那怕只是一天之中的一點點時間也可以」,最重要的是「找回生活的主導權」。曾任職台積電、力晶半導體、新加坡淡馬錫集團的郝旭烈,評估過逾千家創業投資案,出了多本暢銷書、經常奔波講解財務課程,對象從企業員工到小學生,他的課程裡沒有生硬數字和艱澀專業用語,他說談財務思維,談的不是怎麼賺大錢,而是如何藉由管理人生獲得幸福。但郝旭烈最得意的頭銜,應是陪伴兩個女兒成長的奶爸。他回台後加入大亞創投,雖然得跑來跑去看很多案子,但時間可以自己安排,自己主導生活。除了工作和陪伴家人,郝旭烈在各領域多方嘗試與探險,例如最近開了PODCAST「郝聲音」,與不同領域的人腦洞大開什麼都聊、愛上三鐵,更常騎上鐵馬與風賽跑。因為經常分享騎單車的照片,穿著又輕便休閒,許多朋友認為郝旭烈退休了。其實他利用每天早上四到六時騎車,回家後再送女兒上學,接著繼續一天的行程。但朋友的刻版印象讓郝旭烈開始思考,到底什麼是退休?他發現,退休其實沒有明確的定義,是領到退休金?還是財富自由?到底怎麼樣才算退休,每個人想法不同。郝旭烈豪氣地說出自己的定義,只要自己開始主導生活,活在當下,這就是「退休」。身為財務規畫顧問與講師,郝旭烈如此分析,「財富自由」的重點並非「財富」,而是「自由」,而「自由=能力-欲望」,能力和欲望皆操之在己,學習用有限資源創造更多價值,「今天是你餘生之中最年輕的一天」,把握當下最重要。「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歡迎來測退休力https://pse.is/3uraub
-
2022-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轉念撤簽DNR 插管救回一命
疫情下,不少重症確診者簽了DNR,但際遇大不同,有人病情危急之際,撤銷簽署,插管急救,而平安出院。但也有病人在什麼都搞不清楚的情況下,簽署同意書,但在其他醫院醫師建議下,撤簽、轉院,裝上葉克膜,但最後仍不幸病逝。罹患糖尿病多年的六十多歲陳姓婦人確診後被送至台北某大型醫院專責病房,狀況不好,肺炎嚴重,血糖超過五百單位,且銅酸中毒,腎臟功能極差,如持續惡化,必須開始洗腎。陳姓婦人說,當時護理人員希望她簽下DNR同意書,話也說得很明白「這是為自己好,也是為晚輩著想」,因此她簽了名,勾選「急救時放棄插管」。但在其他護理師勸阻下,婦人撤簽同意書,而這個決定似乎也救了她一命,幾天後因呼吸衰竭,醫師緊急施以插管,並積極用藥,使用類固醇,病情逐漸好轉,平安出院。六十二歲石先生運氣則差了點,去年五月卅日確診,在住家附近醫院就醫,住進去沒兩天,醫護人員三天兩頭就與他溝通,希望他簽署DNR,他心想聽醫護的話應沒錯,就簽了。石太太比先生早幾天確診,於不同醫院治療,得知另一半簽DNR後,與朋友討論,其中醫師朋友建議撤回,理由為年齡不大又沒有重大疾病。因此,她在電話中苦勸先生。幾天後,石先生病情變差,石先生的主治醫師直接打電話給石太太,「插管與不插管各自都是一線希望,插管很痛苦,好多人插管都沒能活過來。」隔天醫師再度來電,「若妳不簽,到時候我們會電擊他,急救可能壓斷他肋骨。」但石太太決定讓先生插管。幾天後,院方告知石先生需要積極照顧,安排轉至北部某醫學中心。因為病情危急,石先生裝了葉克膜,但突如其來的大出血,醫護人員拚盡全力,最終仍無法成功搶救。
-
2022-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DNR 5/醫護人員狂問是否簽署 壓力下他簽了也走了
石太太站在醫院的兩棟大樓中間,看著5、6個醫護人員穿著密不透風的隔離衣,把她必須靠著葉克膜維繫生命的先生送上救護車。石先生要去的地方並不遠,從B棟到A棟去做電腦斷層,他裝了葉克膜又大出血,本來不適合為了檢查而移動,但治療團隊想知道他何處出血,大費周章,不放棄任何可能挽救他的一絲希望。「如果一開始就送來這裡就好了。」石太太沒有辦法不這樣想。去年5月,國內爆發第一次新冠肺炎社區感染,從三級警戒再降到二級,兩個月約增加3千多名本土案例,其中771人死亡,石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62歲的石先生於去年5月30日確診新冠肺炎,原本住在市中心的一家醫院,住進去沒兩天,醫護人員就來請他簽下「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Do not resuscitation,DNR)同意書,石先生搞不清楚這是怎回事,一個人隔離在醫院,醫護人員一問再問,他於是就簽了。石太太比先生更早確診住院,也有一段時間很不好,「我以為我快要不行了」,所幸漸漸好轉。石太太住院22天,從沒有人請她簽過DNR。夫婦兩人通電話,她問先生,「我在這裡,從來沒有人叫我簽,你為什麼要簽?」石太太又問了一些朋友,包括一位醫師,這位醫師也對此時簽DNR覺得疑惑,建議石先生撤回。後來石先生的狀況變得比較不好,開始變喘,這次是治療石先生的醫師直接打電話過來,勸石太太別讓先生插管。石太太記得醫師說:「插管也是一線希望,不插管也是一線希望。」還說插管很痛苦,好多人插了管都沒有活過來。但石太太住院時看過插管後好起來的案例,年紀還比她先生大,「我知道插管不舒服,但插了就有希望好起來。」石太太在電話裡跟他說:「 你要加油,我希望你活下來,你不要放棄,不管你變成什麼樣子,我都會照顧你。」石太太堅持請石先生撤回同意書,「我先生才62歲,這年紀也不算很大呀!」第二天,醫師再打給石太太,真的要插管?他說,「昨天血氧濃度80幾,今天只有50了。」這樣更危險。石太太問醫師,昨天80幾為何不幫他插管?醫師又說,如果妳不簽DNR同意書,到時候我們會電擊他,急救還可能壓斷他肋骨。石太太聽到這裡覺得不忍心,就說同意插管,但如果要電擊和壓胸就不要了。於是石先生6月11日插管,但原醫院說石先生需要更積極的照顧,安排轉院。6月16日,石先生轉到位於城市北方的一家醫學中心,是該院當時使用葉克膜最久的患者。這裡的醫護人員最先在石先生大出血後問過一次,要不要放棄急救,石太太不想再讓先生受苦,同意不要救了,但之後石先生的狀況又穩定了下來。一度有希望移除葉克膜,但突如其來的大出血讓石先生又陷入險境。石太太知道,先生要好起來可能需要奇蹟,「 我知道他可能不會完全好起來,但我會照顧他。」可惜醫護人員拼盡全力,最終無法救回石先生,但主治醫師表示,在照顧、治療石先生的過程中,因嘗試許多不同的方式,讓他們在臨床上得到實務和病理經驗,在未來治療新冠病人有極大的幫助。最後,距離石先生染疫三個月,在徵得同意後,醫護人員慢慢關閉了石先生的葉克膜,在石太太陪伴下,石先生平靜走完人生。
-
2022-07-19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退休力大調查 歡迎來填「6種動物測驗退休力」
「退休」是許多人認真工作的終極目標,但進入「百歲世代」,大家平均壽命延長,面對比想像中還要長久的退休生活,必須及早準備。聯合報於2020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退休準備指標」,現在全新推出 「退休準備指標2.0──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邀請大家填寫,看看自己的退休代表動物,評估對老後生活的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準備指標以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及自在獨立為五大核心能力,「退休準備指標2.0──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首度利用人工智慧演算於問卷設計,由陽明交大教授、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與宏碁智醫團隊,透過AI協助,在三萬筆填答資料中得到六群退休力的準備樣貌,再經過多次動腦會議找出代表動物擬人化。六種動物依分數高低,依序為「王者獅子」、「翩翩蝴蝶」、「暖男水豚」、「好奇海豚」、「做自己貓熊」及「慢慢樹懶」,各自有值得讚許的優點,卻也有不足之處,期待透過代表動物,請大家思考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那些面向需要加油。 「退休準備指標1.0」2020年推出時,同步進行千人民調,發現國人退休準備分數平均54分。2021年再進行退休力大調查,分析近一年來退休準備指標近三萬人的填答結果,平均57分。這群主動填答退休準備指標者,已經較一般人更關心老後生活,但平均分數只比前一年調查略高3分。進一步分析近三萬人的五面向成績,各以一百分計算,僅財務、活躍好學及自在獨立及格,社會連結50分,健康54分,顯示距離準備完善,還需要更多努力。調查也發現,退化準備有M型化趨勢,透過人工智慧演算,將近三萬人依填答結果分為六群,有兩個族群特別突出,一個各方面分數皆居冠,顯示退休準備充分、另一個所有分數都偏低,表示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交叉分析也發現,總分四十分和六十分呈現兩個高峰,顯見填答者若不是準備充分,就是全無準備。 由於科學與醫學持續進步,每隔十年,人類平均餘命增加二到三歲,如今活到百歲已非夢想,而是必須面對和準備的現實,面對比想像中還要長的人生下半場,「退休準備指標」幫助大家想像退休準備的攻略和地圖,邀請大家每一年至少要做一次,逐年自我檢視。從「退休力大調查」,我們想要提醒大家三件事:首先,不要聽到「退休」就覺得「和我沒有關係」或「避之唯恐不及」。可能因為退休和老邁、退出職場、失去社會地位、沒有生產力等連結使然,許多人對退休的想像非常負面。其實,退休是大家認真工作的目標,也是人生很重要的過程,如同人人都會老,我們開啟退休準備這項社會工程,就是希望大家看待退休這件事,就如同看待臉上的皺紋般平常。再者,經過兩年多來的深度研究和調查後,我們很誠摯地提醒大家,務必開始思考,為自己的長壽作預備。2020年國人平均退休準備分數54分,2021年三萬人填答結果呈現57分,都不及格。沒有人喜歡變老,但「年老」是所有人都必須面對的事項,需要超前部署。接下來,準備退休是持續的過程,不論40+、50+,還是60+,準備退休或面對退休的過程勢必面臨許多來自大環境和自身處境的變化。例如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這兩年大幅改變我們的生活、社會安全機制的穩定性一直受到挑戰,例如勞退、健保等制度可能變革;回到個人層面,學習面對生命中各種不完美,也是我們要學習的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
-
2022-06-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連吞口水都痛,傅雲慶靠這些克服喉嚨痛!面對Omicron「戒慎但不用恐懼」
「那天開會時講到一半竟咳了起來,我就想應該是『中』了。」台中榮總副院長傅雲慶五月中確診,抗疫兩年多,他知道Omicron大多是輕症,所以並不擔心,隔離期間還是透過視訊會議處理醫院大小事,甚至參加三場線上會議發表演說。只是喉嚨真的很痛,他上線前先吞了止痛藥和止咳藥,讓自己能夠好好說話。 傅雲慶五月十八日開始有點輕微咳嗽,五月十九日開會時講話講到一半,就突然咳了起來。他當下就覺得不對勁,立即快篩,果然陽性,心裡想自己應該就是確診了。這時陸續開始發燒和喉嚨痛,他馬上回到醫院宿舍隔離和休息。由於當時規定確診必須經過PCR檢驗,他隔天去檢驗,CT值只有十六。在前線對抗新冠疫情兩年多,傳雲慶認為,如果大家對於這個病毒的理解還停留在過去,染疫之後一定非常擔心和緊張。但他一點都不擔心,「我覺得自己休息七天應該就好了。」因為其他國家的經驗和我們自己的統計都顯示,感染Omicron後百分之九十九點七都是輕症,大家不需要過度恐慌。 「前五天真的很不舒服,但之後就慢慢好了。」傳雲慶的症狀一開始是咳嗽,後來喉嚨痛,到了第五、六天開始流鼻水。雖是輕症,他也坦承,「其實喉嚨真的很痛」,如同刀割,連吞口水都會痛。那怎麼還能在線上演講?他說先吃止痛藥和止咳藥,吃了之後講話就比較不會痛,「工作任務還是要做的。」這段時間,雖然隔離七天,傳雲慶有三場線上演講,當天下午就有一場中興大學的管理講座,必須面對線上兩百人,五月廿一日有一場心臟病兒童基金會直播,他隔離時還不忘在臉書為這場活動宣傳,而收看這場「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最新進展」的家長們,也完全看不出講者有什麼異狀。除了服用緩解症狀的止痛藥和止咳藥,傅雲慶也嚐試清冠一號,並且多喝開水。清冠一號服用之後,症狀的確有所改善,喉嚨不再像之前難受,喝水也比較順口,後來再有親友染疫,傳雲慶除了請大家不要恐慌,也建議他們可以服用清冠一號。至於所有症狀中最讓傅雲慶困擾的喉嚨痛,因為隔離前剛好有人送他兩大罐自己種的有機桑椹原汁,他加了冰水喝了兩周,這和乙醯胺酚類止痛藥一起,陪他度過喉嚨最不舒服的艱難時刻。【延伸閱讀】>>輕症確診「喉嚨痛」討論度最高!8大緩解良方,多喝水最重要因為非常警覺,一出現症狀就在醫院宿舍隔離,傅雲慶的家人都沒有被傳染。很多人覺得在醫院工作風險高,他認為,醫院染疫率可能低於社區,因為醫院裡注意感染控制,例如進入有風險區域都穿兔寶寶裝,在院內有很好的保護。 面對新冠,傅雲慶請大家「戒慎但不用恐懼」,Omicron傳播力太強,可說是「防不勝防,勢不可擋」,但只要疫苗打滿打好、戴口罩、勤洗手,可平常心看待。因為「病毒就在你身邊」,而「得或不得,不能操之在己。」他說,不得最好,但得了也不用害怕和緊張,大約七天就會復原,大家都要學習與病毒共存。有沒有想過,到底是怎麼被感染的?傅雲慶愛好打羽毛球,參加院內羽球社團。他發現周遭同事都沒人染疫,但打羽毛球的同伴有好幾位確診,推測可能打羽毛球時感染。他分析原因,打羽毛球運動量大,上場時必須大口呼吸,當時依規定可以把口罩取下來,可能因此被傳染。但即使染疫,不影響生活、工作,更不影響打羽毛球。傅雲慶說,大家休息之後,解隔又再回到場上,痛快上場再厮殺。● 醫師小檔案姓名:台中榮總副院長傅雲慶確診時間:5月19日如何感染:可能打羽毛球時與確診者接觸症狀:喉嚨痛、發燒、咳嗽、流鼻水等治療方式:服用緩解症狀藥物、清冠一號、休息、多喝水給確診者一句話:得或不得,不能操之在己。不得最好,但得了也不用害怕和緊張。
-
2022-05-29 癌症.頭頸癌
如何早期發現鼻咽癌?專科醫教你看懂鼻咽癌腫瘤位置、分期與治療方法
患者血液中常含高量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IgA)。許多人以為鼻咽癌是頭頸癌其中一種,罹病原因也相近,其實並非如此。吸菸、喝酒、嚼檳榔是口腔癌等頭頸癌常見致病原因,但鼻咽癌致病原因目前不明,一般認為與種族、遺傳、環境和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簡稱 EBV)有關。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及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呂宜興表示,鼻咽癌的診斷主要靠鼻咽病理切片,但醫界發現,鼻咽癌患者血液中含高量的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IgA)。呂宜興說,不同於被感染後出現的IgM及IgG抗體,IgA與腺體有關,其與鼻咽癌之間的關係尚未十分明瞭,但目前檢驗血液中EB病毒抗體,有助於早期發現鼻咽癌。以鼻咽內視鏡進行切片,才能進一步確診。不過,不論是抽血發現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數值偏高,或是出現流鼻血等疑似鼻咽癌症狀,鼻咽癌的診斷仍要靠鼻咽內視鏡及切片,是必要的檢查。鼻咽位於鼻子後方,跟喉嚨交接,一般理學檢查不容易看到。鼻咽內視鏡有點像胃鏡、大腸鏡,將管狀的鏡頭伸入鼻腔,醫師透過鏡頭檢查兩側鼻咽部的狀況,也可以同步進行鼻咽切片。呂宜興說,透過切片將疑似病灶的組織送病理檢查,才能確定鼻咽癌的診斷。呂宜興表示,確定是鼻咽癌後,患者後續必須再接受影像檢查,如磁振造影和電腦斷層,除了呈現鼻咽癌在鼻咽處腫瘤的大小,CT及 MRI可幫助確認腫瘤擴散情況,視腫瘤侵犯程度進行分期,決定治療方式。以放療和化療為主,依期別五年存活率達七至九成。鼻咽癌的分類依病理組織學、臨床表現、腫瘤形態而不同,臨床治療以國際間普遍接受的TNM系統分期。T代表原發腫瘤在鼻咽部位向四面八方侵犯的程度,N代表有無頸部淋巴結轉移,M代表有無遠端轉移,共分四期,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鼻咽癌的治療主要是化療和放療,通常第一期病灶局限於鼻咽部,可接受放療;第二和三期及四A期合併化放療;四B期因為出現遠端轉移,以化療為主。許多人一聽到癌症第四期,就覺得非常嚴重。但呂宜興請鼻咽癌患者別緊張,兩年前鼻咽癌分期將骨骼和肺臟轉移列為四C,但經評估患者預後等因素,現在列為四B。一般來說,鼻咽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約為七成,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患者,五年存活率可以達到九成。 三、四期復發機會較高,定期回診追蹤很重要。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陳俊男表示,鼻咽癌第一、二期治癒率可達90%以上,三、四期復發機會較高,因此持續追蹤不可或缺。至於追蹤頻率,建議治療後第一年每三個月追蹤一次;第二年每三至六個月追蹤一次;第三年以後每六個月追蹤一次,第五年之後每年追蹤一次。病人都很關心復發,陳俊男表示,定期回診的時候,會每三到六個月做鼻咽內視鏡、相關影像及抽血檢查。鼻咽內視鏡目的是看原本腫瘤部位是否恢復平整、有無新病灶。胸部X光及核磁共振檢查,確定是否有轉移或復發。抽血如果測得到EB病毒,就要懷疑是否有復發或轉移;抽血若發現甲狀腺功能低下則需藥物補充。緩解治療副作用 維持病友生活品質長庚醫院頭頸癌個案管理師張雅嵐表示,相較於頭頸癌患者,鼻咽癌患者社經地位通常較高,自我照顧能力與支持系統較強,但臨床常見因忽略副作用處理而影響治療。經常困擾患者的副作用,包括化療引發的惡心、嘔吐,放療引起頸部僵硬、聽力障礙及分泌物過多、口乾、口腔破皮或影響口腔衛生導致蛀牙等。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陳俊男表示,鼻腔分泌物黏稠常是病人最困擾的,很像廚房油煙那麼黏,用水沖也沖不掉,用手去挖也會流血。其他相關不適包括咳嗽、鼻塞、流鼻血、鼻涕濃,耳悶等,很多病人甚至因此無法躺著睡覺。這時候需要接受耳鼻喉科的局部治療改善症狀,病人也可以學習自己進行鼻腔沖洗、增加鼻腔濕潤度,增加排除分泌物的機會。
-
2022-05-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可獲「綜合免疫力」? 專家:自然感染可能付生命代價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日前在民進黨中常會提出自然感染加打疫苗可獲得「綜合免疫力」,引起各界討論,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與預防醫學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認為,不宜宣導自然感染,以免高風險族群染疫後併發重症,「政府應盡所有力量去防疫」。何美鄉表示,有一種免疫力叫「綜合免疫力」,以前是被感染後再打疫苗,免疫效果好、抗體高,也比較持久;現在先打疫苗、再受感染,也有同樣的效果。她昨於臉書表示,並未鼓勵大家感染,是要告訴民眾不要害怕,把疫苗打滿、打齊,讓自己更健康就不怕。但金傳春表示,主張自然感染不符合公衛精神,每個人體質不同,自然感染讓全體族群都受影響,例如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等,還有未打疫苗的高齡族群,他們染疫後極可能成為重症。更何況,「現在就已經是大多數人自然感染了,不需過度宣傳」,自然免疫力可能讓某些人付出生命為代價。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昨天強調,並非鼓勵主動染疫,民眾不應為自然免疫故意感染,尤其像他一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患,更不適合刻意染疫,以免增加中重症風險。對於「與病毒共存」,金傳春也不贊同,她認為,提出與病毒共存的決策之前,更應該對出現大量病患等情況進行規畫與準備,如今醫護人力吃緊,染疫者與家屬更痛苦不堪。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相信各界對防疫政策看法一致,避免染疫仍是基本要求,若擔心染疫就要把疫苗打好打滿,打滿三劑疫苗可降低八成以上重症死亡風險,染疫也不用太過擔心,但並非鼓勵自然染疫。羅一鈞則表示,周圍有一些在醫療場域工作或防疫人員確診,他鼓勵他們染疫有時難避免,如果打過疫苗,染疫後會獲得多一點保護力,「但不是說有無敵星星,就叫大家故意染疫。」只是即使打疫苗降低風險,礙於生活接觸還是可能染疫,但多數人是輕症,民眾不用擔憂、恐慌,適度休息,視訊用藥等,可控制病情。
-
2022-05-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了疫苗再感染就超級免疫?金傳春:政府應全力防疫
民進黨中常會於五月十八日邀請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就疫情報告, 她提出超級免疫力的說法,表示既然無法讓Omicron不感染,施打疫苗後加上感染的「綜合免疫力」,被稱為「超級免疫」,這就是最好的免疫。多位學者對此持保留意見,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與預防醫學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認為,不宜宣導自然感染,以免誤導。何美鄉特別向金傳春解釋,她並不是鼓勵任何人都去感染,只是告訴大家染疫不要害怕。金傳春表示,她和何美鄉是多年好友,不確定媒體轉述何美鄉的意見有無錯誤,但她必須強調,主張自然感染不符合公衛精神,雖然目前指揮中心宣布輕症患者占百分之九十九點七,但這些是從OmicronBA.1流行開始累積的數據,而目前的主流病毒株是OmicronBA.2,指揮中心應提供更即時的數據,作為制定政策參考。金傳春表示,Omicron傳播力非常強,許多人即使打了三劑疫苗依然感染。她教過的一位學生在第一線負責防疫工作,最近染疫,她急著送隔離需要的物資給學生,這才發現卅多歲的學生已住院治療,X光竟證實肺部浸潤,需要使用瑞德西韋。金傳春指出,每個人體質不同,自然感染讓全體族群都受影響,例如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等高危險群,還有未打疫苗的高齡族群,他們染疫後極可能成為重症。若有人重視自然感染,這不符合公衛精神。更何況,今天本土病例已破九萬例,「現在就已經是大多數人自然感染了,不需過度宣傳」,自然免疫力可能讓某些人付出生命為代價,在公衛倫理上不宜強調。目前全球取得EUA的新冠疫苗都針對武漢病毒株,但Omicron在棘蛋白(spike protein)上有30多個胺基酸變異,所以目前疫苗防範Omicron感染的效果有限,更別說國內接種率也不如紐西蘭等國家。正因為疫苗無法完全避免染疫,因此疫苗加上自然感染也未必能成為我們期望中的「超級免疫」。自然感染的前提應是染疫後完全沒有後遺症,不會造成健康傷害,況且Omicron仍會在「與病毒共存」環境中繼續變異。另外,目前醫學文獻指出,即使是輕症,民眾染疫還是可能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常見症狀包含疲倦、胸悶、胸痛、注意力不集中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何美鄉指出,腦霧較常出現在感染Alpha變異株,與Omicron較為無關;但金傳春認為,後遺症仍需要更多時間的觀察與科學證據。另外,已知Omicron很容易感染全身多種細胞,在我們對病毒有更多認識之前,不宜主張自然感染。對於「與病毒共存」,金傳春也不贊同,「做決策者應該親自明瞭照顧染疫患者的第一線現場的苦處」目前在前線防疫的醫護人員、醫檢師、藥師面臨突如其來的大量病患與工作量,苦不堪言。提出與病毒共存的決策之前,更應該對出現大量病患等情況進行完善規畫與準備妥當,目前指揮中心僅統計空床數的百分比,但未考慮醫護人力吃緊,尤其超時工作時還要面對大量患者與家屬的壓力及執行院內感染防治愈加困難,染疫者與家屬更痛苦不堪。金傳春認為,制定防疫政策不能坐在辦公室思考,「前線作戰和坐辦公室讀科學文獻,差別很大。」她也認為,目前指揮中心並未公布國內詳細的數據,例如部分重症患者雖然打滿三劑疫苗,何時打第一劑、二、三劑疫苗?打什麼廠牌?打了疫苗還染疫的風險因素是什麼?這些流行病學因素應該調查,再就數據提出建議與決策。 昨天民進黨中常會後,何美鄉受訪表示,蔡總統對她提到「綜合免疫力」,也就是所謂的混和免疫或雜交免疫,表示「這個他們能不能借用,因為這個概念很重要。」但金傳春認為,若政治大於專業,無形中將製造很多冤魂,防疫決策應基於專業共識,學者有不同想法很好,但必須更謹慎提出客觀的科學數據,提高信服力。Omicron傳播力強,「最大的問題是打了三劑疫苗還是中鏢」,金傳春認為,敵人頑強,要這場戰爭需要是臨床學、病毒學、免疫及流行學、公衛政策等學界跨領域合作,才有機會打贏,大家尤其要重視流行病學數據所顯現的警示。金傳春提出與自然感染相反的建議,認為在病例數激增的情況下,在部分地區應自主減少移動,例如病例數較多的地區、疫苗接種不足之處、人口密度高與交通流量高的場所,大家應減少移動避免感染,齊心協助盡量降低感染後造成醫療負擔。目前已有地方政府進行減少自主移動而避免傳播的宣傳,例如新北市目前即採取這樣的措施。另外,華人社會對疫苗的接受度不同於歐美,年長者接種意願不高,政府應深入了解,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提升老年族群的疫苗接種率。Novavax是次單位蛋白疫苗,安全性較高,建議政府應促成此疫苗與國產的兩支蛋白疫苗一起在台進行台第三期臨床試驗科學比對,了解在副作用、安全性、重症保護力、減少致死率、 突破性感染等數據。金傳春認為,政府應盡所有力量去防疫,如特定族群疫苗接種率差,應該透過到府接種等措施,盡量提高接種率;也應強化病毒基因監測(genomic surveillance),例如發現某些地區病例數增加或出現呼吸道症狀的人變多,就應有所警覺,採取措施,馬上檢視病毒何處變異而成為「優勢病毒株(dominant virus strain);絕不能坐視「自然感染」。金傳春指出,我們對於Omicron所知太少,至今連Omicron怎麼產生與起源仍不清楚,避免染疫仍是目前對個人與臺灣群體健康最安全的法寶。
-
2022-04-04 癌症.抗癌新知
醫療支出僅占GDP 6% 低於日韓
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周穎政指出,健保給付不足,影響所有新藥和新科技引進,不利整體醫療發展,台灣醫療支出多年來持續僅占GDP百分之六,應提高占比,加強對國民健康的投資;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則表示,新藥新科技昂貴,全球大多數的國家皆面臨保險給付不足的問題,建議成立癌症藥品基金來因應。也是陽明交大附設醫院行政副院長的周穎政指出,健保開辦之初,醫療保健支出占比約百分之五,逐年上升至百分之六,近廿年僅增加百分之一點二一;日本醫療保健支出占率已逾百分之十,近廿年成長百分之二點八,韓國占率百分之七點六,廿年成長達百分之三點五八;醫療支出占率過低,不利醫療發展與國民健康。王正旭則指出,癌症希望基金會倡議成立的癌症藥品基金,類似英國作法,由政府與同意接受的藥廠簽署藥品給付協議,給付具潛力,但療效仍有待確定、無法納入常規給付的癌症新藥。基金規模依GDP合理占率設定,另外尋求財源。台灣癌症基金會建議由藥廠、病友、政府多元分攤藥費,但癌藥自費價格昂貴,癌症希望基金會認為,即使患者僅分擔二至三成,藥費仍是沉重壓力。【癌友帳單和故事】‧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沒錢沒辦法體驗!「錢」絕對是癌友活命關鍵‧ 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 醫療險加癌症險還賣了房!我沒選擇餘地「有了錢和保險才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 每3周化療一次花費5、6萬 病友家屬深刻感受「因病而窮」‧ 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
2022-04-04 癌症.抗癌新知
健保癌藥給付資格限縮 醫界譁然
歷經五年申請,晚期肺癌第三代標靶藥物「泰格莎」終於在二○二○年四月納入給付,對象為EGFR T790M基因突變、無腦轉移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但健保署最近更改規定,四月一日起,僅能用於「腦轉移的第四期肺腺癌患者第一線治療」,大幅限縮給付資格,肺癌病友討論炸鍋,醫界也一片譁然。百人適用 僅卅人獲給付給付限縮也是癌友經常面臨的困境,調查發現,取得衛福部食藥署許可證的癌症新藥,適用對象如有一百人,經過兩三年,甚至更久的審查後,最後僅卅人可獲得給付。嚴格限縮給付範圍,追根究柢,仍是健保財務困頓,錢必須省一點用。健保署藥物共用擬訂會議主席陳昭姿表示,今年健保總額僅提供廿八億元做為新藥給付之用,但其中包括標靶藥物、免疫藥物等癌症新藥,未來類似「泰格莎」緊縮給付的案例,只會多,不會少。雙和醫院副院長、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李岡遠表示,根據臨床研究,泰格莎確實在患者尚未出現腦轉移前使用,有預防效果,但對於已腦轉移者,控制效果也佳;泰格莎給付條件改變後,前後有資格使用者是兩組相反的病人,為何調整給付條件,應該與財務有一定的關係。健保署三年前取消肝癌與胃癌免疫療法給付,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表示,胃癌與肝癌患者接受免疫療法,在真實世界的治療結果與臨床試驗一致,若非考量財務,應無有取消的理由;取消給付後,礙於自費,先請患者使用健保給付藥物,待失效再建議免疫療法,負擔得起的病人不到一成。給付新藥 不該只看金額主持藥物共擬會議多年的陳昭姿說,以前評估新藥給付的關鍵為療效,近幾年卻是藥物經濟學領軍,透過數學模式統計花了多少錢,可得到多少好處,再乘以病患人數,看似科學,對癌友來說,卻不公平。但從健保財務觀點來決定是否給付新藥,似乎成為共擬會議原則之一,新藥一年花費逾兩億元,過關難度就相當高。「金額不應該是考慮給付新藥的主要標準。」陳昭姿說,應該估算該藥物給付後,帶給癌友哪些好處,例如,提高生活品質、重返職場、生活自理等,這些看不見、較難量化的改變,對整體社會更為重要。今年健保總額提供新藥給付廿八億元,即使加上罕病、血友病、愛滋病等幾個小總額,全部藥費都不到治療上呼吸道疾病(感冒)三百億元的一半。陳昭姿表示,新增癌症人數逐年攀升,每個人都可能罹癌,如果健保給付可朝向「保大、不保小」,省下治療感冒的醫療費用來給付癌症新藥,或可減少許多人間悲劇。健保署兩年前給付「泰格莎」,預計管控藥費對財務衝擊於兩億元內,近八五○名無腦轉移的肺癌患者受惠。目四月一日更改規定後,健保署科長連恆榮說,新制預計受惠者二九四到三七四人,但四月一日前已使用「泰格莎」的患者,不受影響。【癌友帳單和故事】‧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沒錢沒辦法體驗!「錢」絕對是癌友活命關鍵‧ 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 醫療險加癌症險還賣了房!我沒選擇餘地「有了錢和保險才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 每3周化療一次花費5、6萬 病友家屬深刻感受「因病而窮」‧ 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
2022-01-01 癌症.乳癌
「乳癌真的沒那麼可怕!」能治癒的癌症,為何不願治療?乳癌權威侯明鋒指2大原因
【2022/01/01編註】原文分別刊登於2017年、2020年,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乳癌長年高居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慶幸的是,當代醫療技術持續演進,目前第零期到第三期多能治癒,第四期也有機會當作慢性病控制。同時,有越來越多醫院的西醫部門與中醫部門合作,幫助患者減緩治療過程中的不適,使生活品質提升。乳癌治療權威侯明鋒:「乳癌真的沒有那麼可怕!」一名年近60歲婦人右邊乳房裡的硬塊已穿破皮膚,腫瘤潰爛,有如發爛的木瓜,散出異味,自知情況不對,仍不願就醫。高醫研究團隊發現,儘管健保提供給付,仍有一成二的HER2陽性乳癌病患拒絕治療,只因為覺得自己老了、畏懼化療副作用。「乳癌真的沒有那麼可怕!」台灣乳癌治療權威、現任高雄醫學大學外科教授侯明鋒說,早期乳癌患者如能好好接受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即使是最惡性的HER2陽性乳癌,只要接受HER2標靶治療,就能降低三至四成復發風險。侯明鋒說,可惜部分癌友只因擔心化療副作用,不願就醫,或是中斷治療,甚至輕信偏方,最後喪命。為了探究乳癌病友拒絕治療的原因,侯明鋒率領高醫乳癌研究團隊,分析健保資料,發現乳癌切除手術後,HER2陽性且淋巴轉移的癌友中,接受抗HER2標靶治療的比率為87.5%,換句話說,12.5%HER2陽性乳癌病患未接受術後輔助性治療。明明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可省下龐大醫療費用,為何不願意接受治療?侯明鋒整理出兩大原因,那就是「年紀大、怕化療副作用」,其中以「年紀大」比率最高,年紀越大,拒絕治療比率越高。侯明鋒說,乳癌治療不能拖,容易復發的HER2陽性患者更須聽從醫師建議,接受輔助性治療,持續一年使用抗HER2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就能有效降低日後的復發及死亡風險。侯明鋒提醒乳癌患者,千萬不要有「年紀大,再活也沒幾年」負面想法,以目前國內平均餘命計算,65歲以上的女性仍為黃金女郎,保有22年燦爛歲月,只要依配合醫師指示,定期回診治療,就能擁有更多幸福。乳癌檢查3項工具乳房攝影:使用低輻射劑量X光透視乳房,可偵測乳房內微小腫瘤、鈣化點或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經醫學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但乳房攝影仍有限制,乳腺緻密度愈高,準確度會受影響,臨床通常搭配超音波檢查。目前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超音波:非侵入性、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可顯示乳腺各層結構、腫塊形態及質地,對癌症診斷有一定幫助,也可用來導引細針抽吸細胞檢查或粗針組織切片,並可針對乳房X光攝影所發現的腫塊,做進一步檢查。通常年輕女性乳房腺體成分比率高,乳房攝影反而對異常組織不易區分,此時超音波檢查可輔助。乳房磁振造影檢查:除了用於發病部位或病兆不只一處的多發性乳癌,也能協助找出臨床檢查或傳統乳房影像檢查不易發現的乳房病變,也適用有高危險乳癌家族史及乳腺組織緻密的女性及隆乳後的乳房檢查。不過,乳房磁振造影敏感度高,可能出現假陽性,臨床需再進一步評估。依期別、腫瘤特性 量身訂作乳癌治療●零期乳癌(原位癌)全乳切除手術或局部切除+放療。五年存活率:99%零期乳癌(原位癌)是最早期的乳癌,目前治療原則是切除病灶合併放療,或進行單純性乳房全切除手術。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者,術後給予抗荷爾蒙藥物以預防復發。●一到二期乳癌切除手術後,量身訂作個人化精準醫療。五年存活率:第一期約97%、第二期約92%針對第一、二期的乳癌,多數會先開刀拿掉癌細胞、進行腋下淋巴結的切片或廓清術,術後綜合評估腫瘤性質、病人身體狀態、復發風險等,給予量身訂作的個人化精準醫療:1.荷爾蒙治療:適用對象為荷爾蒙受體陽性者。台灣乳癌患者當中,高達三分之二腫瘤帶有荷爾蒙受體,這群人均可接受長期的荷爾蒙療法,像是阻斷受體、使癌細胞缺乏生長來源的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或是使用芳香酶抑制劑、中樞生成抑制劑等來阻止其他荷爾蒙轉化成女性荷爾蒙。2.放射線治療:適用對象為乳房部分切除、有腋窩淋巴結轉移或局部晚期的患者。放療中的高能量射線可進一步消滅術後可能殘餘在乳房或周邊的微量癌細胞。放射治療是使用高能量的X光對身體進行照射,過去乳癌治療以乳房全部切除為主,後來較早期的乳癌可接受部分乳房切除術。研究發現,放射治療可降低患側乳房復發風險,也能延長病患的存活。放射治療通常安排在化學治療之後進行。乳癌患者何時需要接受放射線治療?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醫師趙興隆指出,根據「 NCCN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guideline」,下列情況建議做放療,一是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患者,二是腋下淋巴結感染,再來就是腫瘤分期T3及T4的患者。另外,腫瘤大小在3至5公分,即使接受乳房全切除,若危險因子過多,也應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放射治療。3.化學治療:一般而言,腫瘤越大、惡性度越高及淋巴擴散的程度越大者,身體潛藏微小轉移癌細胞的機會越高。小紅莓類與紫杉醇類等化療藥物有助殺死可能潛藏的癌細胞,提高痊癒機會。4.標靶治療:目前早期乳癌的輔助性標靶治療藥物以抗HER2標靶藥物為主,大約兩成至三成的患者有HER2過度表現、容易發生癌症轉移或復發,合併使用化療藥物可減少約四成的乳癌復發率。●第三到四期乳癌 癌細胞已轉移,三期先做術前化療,四期以症狀治療為主。五年存活率:第三期約77%、第四期約31%當乳癌腫瘤走到第三期,也就是腫瘤直徑大於五公分、乳房表面呈潰瘍或橘皮狀、淋巴結有多顆轉移等,此時HER2陽性乳癌、三陰性乳癌以及腫瘤過大而無法直接開刀的患者等,可接受術前化療或合併標靶治療,術後再評估是否接受其他輔助性治療。當乳癌腫瘤走到第四期,也就是惡性腫瘤轉移至骨骼、肝臟、肺臟和腦部等遠處部位時,開刀就不是首選,而會針對癌細胞特性給予化療,但同時也以延後或減少化療使用為目標,以維持患者的生活品質。●HER2陽性與三陰性乳癌 術前先進行化療,縮小腫瘤。部分早期乳癌的患者,尤其HER2陽性以及三陰性乳癌,臨床上常會將化療或合併標靶治療拉至手術前執行(又稱前導性化學治療),如此可事先將腫瘤縮小以增加乳房保留機率、減少腋窩淋巴切除的程度,且能觀察藥物對癌細胞療效。實證資料顯示,第二期HER2陽性患者接受術前化療與雙標靶藥物治療,五至六成的患者腫瘤可全消;三陰性乳癌患者接受術前化療,有四成患者的腫瘤全消。乳癌治療最想問Q:切除乳房會喪失女性象徵,我可以選擇其他方式不切除嗎?乳癌手術是治療局部腫瘤最重要的方式,手術過程能確定腫瘤型態與病理診斷,據此考慮後續的輔助治療選擇,不過女性往往憂心接受手術的同時,也失去了美麗性徵。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表示,乳癌患者接受治療的預後極佳,局部乳癌治療後的存活率高,且保留與全切手術後分別有機會透過整形與重建維持外形,因此患者應積極與主治醫師釐清病況,並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案。Q:全乳切除比部分切除更能根治乳癌嗎?乳癌手術依據切除範圍可概分為部分切除與全切除,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國內108年度共有1萬4245人接受健保給付的乳癌手術,其中8122名(56%)患者接受部分切除術,又稱作乳房保留術,另6566名(44%)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暨乳癌團隊召集人王文科表示,不少人誤認為全乳切除術較能有效根治乳癌,但其實這是迷思,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刊登追蹤患者20年的研究,研究發現早期乳癌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或是部分切除術合併放療,兩者的存活率相當。因此患者應根據自身腫瘤特性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張金堅說,一般而言,當患者的腫瘤期別在很早期、腫瘤位於乳房中央或侵犯乳頭與皮膚、同側乳房不同區域有兩個以上的腫瘤、腫瘤大但自身乳房小、孕婦或患有結締組織疾病而難以進一步放療、帶有乳癌突變基因或有明顯家族史、曾局部切除但組織邊緣仍現癌變者,不適合保留手術,均建議接受全乳切除術。接受全乳切除的患者未必從此高枕無憂,視復發風險仍應考慮輔以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及荷爾蒙治療。Q:乳房重建手術,健保有給付嗎?關於術後乳房重建,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是因為基於健保法規定不給付「美容外科手術」,但他認為這應該重新研議。李伯璋身為外科醫師,以前也做過乳房手術,他回憶,很多病人在切除乳房後,人際關係都遭遇疏離,特別是與伴侶之間的變化,只有自己點滴在心。病人都知道這些變化是人性,但還是感到受傷,有時候會忍不住對醫師透露心裡的矛盾和憂鬱。李伯璋說,乳癌手術後的乳房重建,和一般人的隆乳不同,理論上不算美容外科,而是心理健康的一環,美容與重建兩者的區分是可以討論的。如果能將多餘的影像檢查費用省下來,拿來補乳房重建這部分的需求,應是綽綽有餘。張金堅與王文科均表示,醫界鼓勵接受全乳切除的女性透過重建拾回女性性徵,找回自信與生活品質。乳房重建外觀的美觀和手術切口有很大關係,在不違背癌症治療原則與安全性下,保留乳房皮膚與乳頭完整的內視鏡或達文西乳房全切除合併立即性乳房重建,可達最佳「治癌兼護波」的效果,不過重建需自費約十幾萬元,因此目前僅不到三成患者選擇重建。常見錯誤民俗療法1.以中草藥等偏方代替化療藝人溫翠蘋的胞妹罹患乳癌第二期,擔心影響外觀,不願切除乳房,聽信民俗療法,花錢服用號稱可抗癌的睡蓮商品,以致延誤治療,不幸病逝。也曾有患者花近200萬購買成分不明的偏方,喝神仙水、打氣功、咖啡灌腸,結果腫瘤長到大如碗公,潰爛大出血險喪命。2.以為推拿可以讓腫塊消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婦科主任賴榮年表示,推拿按摩是否加速乳癌細胞透過淋巴擴散尚未有定論,但如果癌友出現不舒服症狀,無法確定是治療副作用或是癌細胞尚未清除,若任意推拿不僅無法緩解,還可能延誤治療,他建議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3.服用牛樟芝過去研究發現,牛樟芝在細胞、動物實驗中確實可讓腫瘤細胞凋亡。但醫師提醒,相關研究不等同於對人體的療效,自行購買煎煮服用,恐怕得不到有效成分,還因此耽誤治療。(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1-12-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退休力大調查2021/疫情焦慮 阻斷「社交處方」
疫情改變習以為常的生活,今年三級警戒時期,很多人創下足不出戶的最長時間紀錄。無法出門,讓過去促進身心健康的方法都被迫中斷,造成衰弱與憂鬱。疫情衝擊未歇,未來更有新挑戰,要維持退休健康力,專家建議,必須找到人際無法交流時的替代方案,個人也別自我設限,隨時自我調整。居家隔離 五成保持規律運動根據聯合報與元氣網進行的「疫情下的退休力應變大調查」,許多人在三級警戒期間為促進健康做了不少努力,逾五成保持規律運動、自己烹調,七成盡量宅在家;而警戒降到二級後,有三成五自覺體力維持一定水準,但也有一成三認為健康狀況變差,近一成覺得衰弱,近一成五變得憂鬱或焦慮。疫情對所有人的健康帶來衝擊,健身教練呂祥維即因疫情減班休息,他不想讓體力下降,決定在家自己練肌力。因為不少朋友和學生反映居家生活無聊,找不到事情做,自己看影片無法滿足運動強度,於是他每周一固定線上開課,教大家伸展核心肌群,盡量全身都運動到。維持肌力 健身教練線上開課線上運動課並非把實體課程利用網路放送而已,呂祥維分享,他必須透過視訊鏡頭確認學生的狀況,但從原本3D視角變成2D,有些角度不容易看到;在家裡運動,怕吵到鄰居,跑跳動作盡量避免;還有人家裡是瓷磚地板,在家穿拖鞋運動,萬一不小心滑倒,也無法及時給予援助。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觀察,和長者相較,同樣受限無法外出、活動量變少,年輕人應變能力佳、較有彈性,運用科技的障礙少,疫情期間許多人開始線上運動,甚至揪團,發展出新社交模式。但以居家運動來說,如何達到效果,其實必須經過設計。認知退化 長輩變得更加衰弱根據聯合報「二○二一年退休力大調查」,分析近三萬人填答退休準備指標結果,年齡愈大,每周運動五天比率愈高,七十到七十四歲有百分之四十三點四的人,每周運動五次,每次卅分鐘以上,但卅歲以下,達到如此強度僅百分之八。不過,疫情對長輩健康造成更大衝擊。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疫情阻斷「社交處方」,減少互動,有些失智長輩出現妄想,看到新聞台播放失火畫面,頻頻要女兒去救火;也有媽媽把女兒的衣櫥打開,理由是「衣櫥裡有地道,這樣你們才能回家」。陳亮恭觀察,本土疫情過後,近三個月回診病人的身心衰退明顯,有人疫情前能自己行走,現在須坐輪椅;有長者疫情期間一直看新聞報導,擔心染疫,瘦了七、八公斤,更因不敢出門使認知功能衰退,檢測分數只有疫情前的一半。陳亮恭說,門診中原就健康不佳的長者,疫情後約二至三成衰退,這已非個案,而是系統性問題。他提醒,未來即使疫情過去了,人們也無法完全回到以前的生活,須找出新照護模式或替代方案。疫情也帶來許多啟發,陳亮恭指出,我們必須在人際無法接觸的情況下,找出和他人保持互動連結的方法,當無法外出上課或到美術館、博物館看展覽,還是要找到替代方案。利用數位科技的線上活動與遠距照護是新科技帶來的便利,但個人千萬不要被動,應主動身體力行尋找各種方案。陳亮恭也分享自己的經驗,以前常用「挪不出時間」當作不運動的藉口,疫情後居家時間變多,開始在跑步機上邊走邊聽有聲書,成為健康實踐者。▍延伸閱讀: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1-12-20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測你的優勢/五面向檢驗退休準備 指標2.0精準開路
▍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退休看似輕鬆簡單,實則充滿挑戰。聯合報去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退休準備指標1.0─五大指標,檢驗你的退休力」。今年收集一整年來近三萬人的填答數據,首度運用人工智慧演算法於問卷設計,找出六種退休準備樣態,進一步提出「退休準備指標2.0─六種動物測你的退休力,你是那一種?」退休準備的五個核心能力是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與自在獨立,「退休準備指標1.0」將總分八十分以上的填答者視為優老族、五十至八十分為安老族、五十分以下困老族。總分為五項指標加總,但總分高未必等於五面向皆準備完善,若僅靠單一面向取得高分,並不是真正的準備充分。退休準備的五個核心能力應該兼備,有人財務分數高,但社會連結分數低,也許生活無虞,但缺乏與人互動;有人自在獨立分數雖高,但健康準備付之闕如,未來可能面臨失智失能的風險,即使被歸類為優老族,前景依然堪憂。「退休準備指標2.0」期待針對六個分群的準備程度,提供量身打造的建議。 準備退休,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能很多,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根據統計,人類平均壽命每隔十年就會多二到三歲,而平均餘命的增加,讓準備退休面臨不同的挑戰,所以適應力相當重要,即使環境變化,也要有所準備,讓自己快樂、自在。
-
2021-12-20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算你的退休準備/三階段解讀 大數據直觸核心
▍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明,「退休準備指標2.0」的建立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依序是「人機協作」、「人工智慧」與「人性解讀」。陳亮恭說明,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解讀現象,可以看到不同的面向,從行為和答題,找出蛛絲馬跡。首先,「人機協作」,針對指標題目分析,再進入「人工智慧」階段,宏碁智醫團隊以「K-means」,利用基本資料與考量因素分群,簡單說就是物以類聚,找出可看出最大差異度的最小規模分組,再透過「人性解讀」,利用人腦解讀,分類出來組別的意義與特色,進而命名。人工智慧發展的影響相當全面,這次問卷分析也是人工智慧改變各個領域的樣貌之一,值得關注。陳亮恭解釋,過去做問卷分析,可能單純用分組、交叉分析、迴歸等方式,但交叉分析只能看一兩個面向,無法用太多組別進行探討,這次與宏碁智醫共同採取人工智慧進行機器學習,相當有參考價值。宏碁公司前瞻技術總處經理蔡宗憲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經過分析,大家在健康準備方面普遍不充分,退休力藉由健全健康及財務,再考量社會連結性,發展多元興趣等,讓退休生活更有意義。
-
2021-12-20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AI演算 解析6退休樣貌
▍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退休準備指標2.0─六種動物測你的退休力」邀請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與宏碁智醫團隊,利用人工智慧演算,將填答者的退休準備樣態分為六群,不只協助算出總分,更考量退休五核心能力,即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與自在獨立的個別準備程度不同,提供個人評量退休準備的優勢與不足。六個分群中 有兩個特別突出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表示,透過人工演算,發現讓預測值達到最佳分群的組數為六,即有六個退休準備樣態。宏碁公司前瞻技術總處經理蔡宗憲進一步判讀後發現,六個分群中有兩個特別突出,一個各方面準備分數都很高,另一個各方面分數皆較低,六群經不斷的比較分析,可找出六個分群各自的特色。以擬人化 選六種動物來命名經過多次動腦會議,聯合報退休力工作團隊以退休五力各面向分數解析六個分群,為幫助填答者了解自己的退休準備樣態,根據六群不同的特色,以擬人化動物命名,分別是「王者獅子」、「翩翩蝴蝶」、「暖男水豚」、「好奇海豚」、「做自己貓熊」、「慢慢樹獺」。各方面準備分數都很高的族群,年齡偏長,收入也較高,退休五力分數為各群之冠,表示退休準備最周全,尤其健康準備分數最高,幾乎領先其他五群十分以上。因為分數最高,是退休準備的王者,所以稱為「王者獅子」,建議繼續保持,不可懈怠。慢慢樹獺 年齡較輕還要努力各方面分數皆較低的族群,命名為「慢慢樹獺」,雖然五面向分數普遍不及格,但平均年齡較輕,如今退休準備雖然不足,但相信只要努力,假以時日還是會達到目標。接下來是「翩翩蝴蝶」,在活躍好學與自在獨立得到高分,但社會連結不足,提醒重視自我成長值得鼓勵,但建議仍要在社會連結多加一把勁;「暖男水豚」高度社會化,重視社會連結,想要被需要,但健康與活躍好學的分數偏低,有待補強。「好奇海豚」最大的優點是活躍好學,尤其對新科技有興趣,期待透過對科技新工具的好奇心,可在退休準備大躍進。「做自己貓熊」自由自在、相當獨立,但平常少做腦力鍛鍊,建議要多多加強社會參與,並注意自主學習。
-
2021-12-20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2021退休力大調查 國人退休準備M型化
▍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已不可迴避,聯合報今年滿七十歲,身為與台灣一同成長的媒體,去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退休準備指標1.0」,提醒大家及早規畫老後生活。一年來,約三萬人透過指標評估自己的退休力,今年以這三萬人的填答結果為基礎進行分析,並進一步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去年「退休準備指標1.0」定義,老後生活需要五個核心能力,分別是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與自在獨立。為進一步分析退休準備樣貌,今年聯合報與陽明交大教授、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及宏碁智醫團隊合作,利用人工智慧演算法,在填答資料中歸納六種退休準備樣態,提供更精準的評量與建議。6大分群 測優勢和準備「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可說是「退休準備指標2.0」,聯合報經多次動腦會議,以六種動物對應人工智慧分析後的六種退休準備樣態,依分數高低依序為「王者獅子」、「翩翩蝴蝶」、「暖男水豚」、「好奇海豚」、「做自己貓熊」及「慢慢樹獺」。歡迎填寫「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不僅可得知自己屬於六種退休準備樣態的哪一群,更可了解在退休準備有哪些優勢,評估準備不充分的項目。也許今年填答是「慢慢樹獺」,但經各項準備,未來有機會成為「王者獅子」。調查也發現,退休準備有M型化趨勢,以人工智慧演算,有兩族群特別突出,分別是各方面分數居冠的「王者獅子」,以及所有分數都較低的「慢慢樹獺」;交叉分析也發現,總分四十分和六十分呈現兩個高峰,顯見填答者若不是準備充分,就是全無準備。面對退休準備 3個階段在找出六種退休準備樣態的過程,陳亮恭發現,「退休準備指標」主要問執行度,若「健康」取得高分,其他面向的準備通常也可拿高分。「健康」高分不易,例如每周運動五天、吃足量蛋白質等,難度不低,但健康力提升,其他能力也跟著提升,可面對退休挑戰。陳亮恭分析,面對退休準備有三階段,第一階段認同退休準備重要,但沒有付諸行動,「什麼都沒有做」;第二階段意識需要財務支撐退休生活,開始在意「財務規畫」;第三階段認真照顧健康,也開始運動,確實達成「健康準備」,所以,退休準備的起手式可說是財務,但健康準備卻是「粽子頭」。聯合報今年以兩項調查檢視國人退休準備,分別是「二○二一退休力大調查」及「疫情下的退休力應變大調查」。退休指標填答 國人57分去年推出「退休準備指標1.0」並同時進行千人調查,發現國人退休準備分數平均五十四分。今年「二○二一退休力大調查」,分析一年來填答結果,平均分數僅五十七分。這群主動填答退休準備指標者,已較一般人更關心老後生活規畫,但平均分數只比去年略高三分。進一步分析近三萬人的退休五面向成績,各以一百分計算,僅財務、活躍好學及自在獨立分數及格,社會連結五十分,健康五十四分,顯示距離準備完善,還需要更多努力。今年五月,台灣因社區感染進入三級警戒,大家經歷疫情下行動受限的生活。聯合報與元氣網於十一月一日至卅日進行「疫情下的退休力應變大調查」,獲有效問卷八三○份,發現疫情下近四成的人工作方式改變、逾六成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更有六成三因疫情體驗人生無常,提醒退休準備也要保持彈性,隨時應變。「二○二一退休力大調查」系列報導,今起刊出四天,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2.0」,也思考退休準備的攻略。聯合報並同步展開「台灣退休力資源地圖」計畫,首波獲得關渡醫院與WaCare響應,期待更多力量加入,大家一起增強退休力。
-
2021-11-28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界奧斯卡 81組團體與個人齊聚台中金照獎
台中市今天舉行「2021台中金照獎」表揚活動,入圍長照英雄獎並獲選第一名的吳秀媛說,用「三心二意」的服務態度服務案家;三心是耐心、細心、盡心,二意是視案家如己親的「情意」、永遠多一份關懷的「心意」,希望盡心盡力服度,使長輩過著優雅、尊嚴、自主、快樂、關懷、健康的高齡生活。台中金照獎是中市首創,為投入長期照顧人員所舉辦,有長照界奧斯卡獎月稱,透過頒獎表揚投入台中市照顧服務的卓越長照服務單位及個人,增進長照人員榮譽感,提升工作價值,翻轉長照服務人員的社會地位。今年的金照獎,延續去年的八個獎項,包括團體類(卓越A單位、卓越B單位、卓越C據點、卓越住宿型機構)、個人獎(長照新星、長照男神、長照國際巨星、長照英雄)等,除卓越住宿型機構決選出一名得獎外,餘七組均前三名獲獎表揚,合計22名獲選,總獎金30萬9千元。今年共189個單位及個人報名,創四屆以來新高,競爭最為激烈的是個人獎項中的長照英雄獎,投件數高達56件,最後僅入圍19組;最終選出入圍團體類共22個單位、個人類獎項共38人。台中市衛生局為了感謝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協助推動長照政策及防疫業務的公協會團體,今年特別新增「長照單位貢獻獎」,並表揚在台中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服務10年以上的督導及專員,頒發「照管督導十年貢獻獎」、「照管專員十年貢獻獎」。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長輩的健康是民眾最關心的事,為因應超高齡社會,衛生局積極推動長照2.0政策,並持續推動各項長照服務並結合數位化科技,預計於12月底推出「台中市長照即時通App 2.0版」,擴充原有App功能,讓家屬及個案可以用App來預約台中市的長照交通車,讓申請服務的流程更簡化透明。
-
2021-11-13 癌症.其他癌症
壺腹癌預後不佳 北榮副院長侯明志提醒這個症狀別輕忽
駐泰國前代表李應元11日病逝台大醫院,享壽68歲,之前傳出他罹患胰臟癌,但後來證實為「壺腹癌」。國內消化醫學權威、台北榮總副院長侯明志指出,壺腹癌是壺腹周圍癌,是指壺腹及其周圍產生的癌,由於不容易發現和治療,通常患者就醫時已屬晚期,一般來說,最常見的症狀是黃疸。侯明志說明,壺腹位於膽道和胰管交會之處,附近還有十二指腸,腫瘤長在壺腹, 若早期發現,還是有機會可以手術治療,可惜通常較難被早期發現。不過,一般來說,胰臟腫瘤若長在胰頭位置的胰頭癌,通常不太會有症狀,相較之下,壺腹癌患者比較容易出現黃疸,主要是這個部位發生腫瘤,很容易擋住膽道出口,引起黃疸。除了黃疸,壺腹癌的其他症狀包括體重減輕、上腹疼痛、厭食、倦怠等。侯明志家中即有長輩罹患壺腹癌,這位長輩原以為自己有血尿,但侯明志認為不能輕忽,緊急請長輩立刻就醫。他一看到長輩,就發現長輩已經出現黃疸現象,他立即為長輩做腹部超音波,竟是壺腹癌,後續緊急為長輩安排相關治療。壺腹癌的發生機率相對其他癌症低,但預後不佳,侯明志指出,主要是通常發現已是晚期,其實治療方式與一般的癌症相同,若早期發現,可以接受手術治療,若無法手術,則接受化療等全身性治療。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天舉辦「次世代健康長壽大未來」論壇,侯明志參與論壇指出,高齡化是全球重要議題,隨著年齡增長,生理及心理等逐漸衰退,不能只有長壽,更重要的是如何過得健康,高齡醫學如何落實「健康長壽」,進而推廣到全國每一個角落。
-
2021-11-09 焦點.元氣新聞
反菸團體恐淪菸商幫手?反菸38年的董氏基金會嚴正聲明
有媒體報導反菸團體恐淪為菸商幫手,董氏基金會嚴正澄清,董氏對抗紙菸已卅八年,立場從未改變,如今新型菸品以似是而非的包裝手法戕害民眾健康,董氏更推動電子菸與加熱菸雙禁,強方對抗菸商,外界抹黑為混淆視聽,絕非事實。董氏基金會表示聲明重點如下:1.所有加熱菸都是菸草公司推出的新型菸品,我們為了民眾健康,推動雙禁(電子煙、加熱菸),就是對抗菸商。2.董氏基金會一步一腳印、義無反顧推動菸害防制38年,這幾年面對菸草公司來勢洶洶的電子煙、加熱菸,並積極拓展國內新型菸品的成癮市場,同時持續對抗菸商的新伎倆。3.過去多年,衛福部跟反菸團體站在一起力擋電子煙、加熱菸;直到去年10月底,政府才突然大轉彎變成「一禁(電子煙)一開(加熱菸)」。4.感謝雙北市議會為了民眾、尤其是年輕人的健康,勇於對抗菸商的壓力與扭曲,禁止(雙禁)新興菸品。5.菸商也媒體置入:「傳統紙菸不好,但董氏基金會不反紙菸,只反新型菸品!」事實上,我們在台灣無懼菸商攻訐,一直義無反顧對抗的就是紙菸。6.「台灣拒菸聯盟」推動的策略:「反對開放『電子煙、加熱菸』,同時目標也要終結已經合法盛行百餘年的紙菸」,才能避免台灣年輕人淪為新癮害世代及確保國人健康。
-
2021-10-27 新聞.元氣新聞
基因資料庫原始資料未留台灣?專家澄清並非全基因資料
「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十月十八日啟動,預計提供兩千位癌症患者全方位基因檢測及量身訂做標靶用藥,但遭質疑藥廠並未提供基因原始資料,等同將國人基因數據無償輸出。對此,國衛院專家澄清,患者提供腫瘤檢體的切片接受基因檢測,有助尋找臨床用藥,並非提供全基因資料。個人化精準醫療時代,癌症患者若能接受腫瘤基因檢測,有助找出最適合治療的藥物。衛福部、國衛院和羅氏藥廠合作,共同執行「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第一階段包括台大、台大癌醫、台中榮總等針對六種癌別收案。國衛院表示未來將推動到其他癌別,盼更多醫院和藥廠加入,「一起打世界盃」。 專家指出,這兩千例患者提供腫瘤石蠟切片,由羅氏藥廠協助,送到國外由「Founddation Medicine, Inc.」進行癌症基因突變型態檢測,主要針對324個靶點進行分析,分析後提供324個基因突變點的基因序列與腫瘤 變異性等資料,雖然提供的資料經過整理,並非基因原始資料(Raw Data),但已能夠分析建議患者用藥,且羅氏藥廠將進一步提供健保未給付藥品。利用324個基因變異點分析患者腫瘤型態,進而找出用藥,這是「Founddation Medicine, Inc.」的專利技術,提供原始資料有難度。專家指出,據了解,目前英國和日本也與羅氏藥廠簽定同樣的合約,同時,經整理的腫瘤資訊將存放於資料庫,屬於公共財,可提供全國醫療院所申請使用。 另外,患者腫瘤檢體切片已經去識別化,雖然腫瘤基因分析也提供國人基因資訊,但不同於 「全基因體定序」,後者是將23對染色體中,每一個基因都定序。專家澄清,「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與羅氏藥廠的合作,不是全基因定序,沒有把病人基因個資外洩的疑慮,完全合法使用。若是全基因定序的研究,一定會要求提供原始數據。那種原始數據的國際傳輸就敏感多了。但是目前這個324基因檢測只是為了治療用途。和全基因定序完全是兩回事。專家認為,我們應建立自己的全基因資料庫,了解國人特有的疾病等,而全基因定序資訊輸出必須有嚴格規範,不能輕易提供給國外。 另外,「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是一個biobank 整合平台,所有提供申請者的數據皆已經進行嚴格去識別化, 才會釋出,無個資數據外洩疑慮。由於羅氏藥廠不但提供基因檢測,還提供後續健保署不給付的藥物,專家認為,此次納入計畫中的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膽囊癌、胃癌、肝外膽管癌及胰臟癌晚期患者,極可能在臨床上已找不到合適用藥,此計畫提供患者一線希望。
-
2021-10-03 新聞.元氣新聞
幫助逾萬不孕夫婦 「試管嬰兒之父」張昇平10月1日辭世
台灣「試管嬰兒之父」、台北榮總前婦產科主任張昇平昨天辭世。「台北榮總生殖醫學中心」臉書專頁以「感懷張昇平主任」為題,公布這個消息。對於帶領北榮生殖團隊創造全台第一例試管寶寶的台灣試管之父辭世,表達不捨。 「我小心翼翼、幾乎是雙手發顫地從產婦體內捧出了『中華民國第一個試管嬰兒』,拍一下他的小屁股,男娃應聲而哭,我也高興地快哭出來!」一九八五年四月,國內第一個試管嬰兒經由張昇平之手來到人世,試管嬰兒」是如今常見的不孕生技術,但在此之前,只是各醫院實驗室中的研究課題。張昇平於一九八三年由台北榮民總醫院派至美國,學習人工生殖技術,回台成立試管嬰兒小組,經過一連串實驗與研究,終於幫助輸卵管阻塞的張女士成功之懷孕,生下國內第一個試管嬰兒張小弟。「張小弟」從小倍受外界關注,他也努力讓自己頭好壯壯,拿到台大碩士學位,畢業後認真工作,已於2016年升格當爸爸。對於張昇平辭世,許多學生表達哀掉與不捨。台北榮總表示,張昇平行醫50年,不僅為台灣生殖醫學史揭開序幕,更造就了超過逾一萬個試管嬰兒,為許多不孕夫婦帶來希望,醫院非常遺憾,將繼續發揚張昇平在不孕生殖方面的研究,繼續幫助患者 。以 下是「台北榮總生殖醫學中心」臉書專頁公布的訊息:感懷 張昇平主任帶領北榮生殖團隊創造全台第一例試管寶寶的 台灣試管之父於2021年十月一日結束病榻之苦 辭世感謝您所建立的一切——讓我們後輩能夠傳承香火繼續您的志業。感謝您的身教與言教——總是俐落以近乎全能的雙手完成產科婦科生殖科各種醫療任務,以及對於後進總是全力照顧與教導栽培。讓我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繼續昂首闊步萬般不捨與感念恩師雖已遠,典型在夙昔願您無苦無痛 前往更喜樂的世界
-
2021-09-29 新聞.長期照護
老化特殊指標!身智衰退症PCDS及早預測「不健康老化」
國人「不健康生存年數」達8.47年,再創新高,逆轉「晚年不健康」成重要課題。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與榮陽團隊及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合作,歷時六年,透過十餘篇論文,發現「身智衰退症(PCDS)」可及早預測「不健康老化」。陳亮恭發表老化特殊表徵 這是首度由台灣本土研究啟動,結合日本國家資料所定義的創新疾病表徵,已引領日本、新加坡與英國等地開啟全球研究。「PCDS(Physio-Cognitive Decline Syndrome)」稱為「身智衰退症」,研究發現,社區中有一至二成的老年人具有這個現象,早期適時介入,有助於避免後續失智與失能。陳亮恭日前在英國三一學院發表線上演說,這一系列與「PCDS」有關的老化過程特殊表徵研究,引起全球腦健康研究中心(Global Brain Health Institute)關注,也獲國際老年醫學會(IAGG)官方期刊「營養健康與老化(JNHA)」主編邀請,彙整團隊系列研究回顧,以專文形式對全球介紹。一至二成的人 腦部漸萎縮 陳亮恭說,健康老化與長壽,追求老年不要失能和失智是普世價值,醫療以疾病防治為主要目標,失智、失能的定義卻以功能為考量,兩者高度相關,但疾病導向的策略使醫療體系較難早期介入。榮陽團隊以世衛組織「全球老化與健康報告」架構切入,若能及早發現不健康老化的指標,就有機會及早逆轉。台北榮總、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與日本合作,分析台日四個大型資料庫,發現一至二成的人有PCDS,且PCDS顯著增加失能、失智與死亡風險,再進一步分析個案腦部磁振造影,發現其小腦、海馬迴和杏仁核在失能或失智前就出現萎縮現象,雖然在中年期尚不明顯,適當介入或可預防65歲後的萎縮現象。小腦、海馬迴和杏仁核分別掌管動作與認知的協調、記憶和情緒,結構上看似沒有相連,但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林慶波、副研究員周坤賢分析,這三個部位具有一條神經迴路如同隱形電路串起,相互牽動。個性、情緒改變 失智前兆陳亮恭指出,這也說明為何個性和情緒改變是失智症早期症狀之一,因為情緒調節等,的確與記憶連動相關,這些表現也與行動能力衰退有關。同系列研究發現,人類肌肉細胞萎縮後將製造「miR-29b-3p」微小RNA,透過血液循環到腦部,中研院院士龔行健與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教授蔡亭芬發現,腦細胞接收此訊號後,會造成凋亡。這改變了過去腦與肌肉系統運作的認識。陳亮恭說,過去認為肌肉動作由腦部調控,腦部下指令使肌肉運動,但如今證實腦部與肌肉雙向相互影響,肌肉釋出的調控訊息也影響腦部健康。四肢發達 頭腦才能不簡單我們常說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根據榮陽團隊發現上述生物機轉,證實四肢必須發達,頭腦才能夠不簡單。這可能可以說明透過運動訓練肌力的重要,強健的肌力有助維持腦細胞健康,同時避免失能和失智。這系列研究透過跨國流行病學比較、本土老化世代調查、配合腦影像及基礎生物學證據建立,並透過隨機分配試驗證明PCDS的可回復性,提早介入,能真實達成世衛組織提倡的健康長壽。PCDS已建完整知識體系陳亮恭說明,PCDS已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少見地由台灣主導定義的亞洲經驗,且逐步獲得全球認同,期待更多國家依此模式展開研究。這些研究成果也讓陳亮恭團隊接獲世衛組織邀請,將參與歐盟啟動的社區活躍老化研究,結合資通訊科技發展,推動全球健康長壽。
-
2021-08-20 新聞.活動快訊
「養軍千日,用在疫時」 三總下周六舉辦防疫直播研討會
新冠疫情大大改變我們的生活,三軍總醫院舉辦「養軍千日,用在疫時」疫起向前走直播研討會,時間是8月28日(六)上午9時至11時55分,討論疫情下大家最想知道的資訊,由軍醫局長陳建同、三總院長王智弘、三總執行官何景良共同主持,歡迎有興趣的人上線聆聽。 討論主題包括「COVID-19知多少,治療怎麼選?」、「看個病為什麼規矩這麼多?談醫院感染管制」、「如何因應PCR大量篩檢並維持品質?」、「因牙『肺蝕』」重症牙科觀點」、「護您疫生!」等,歡迎共襄盛舉。「養軍千日,用在疫時」疫起向前走直播研討會由三軍總醫院主辦、台灣長照醫學會、國軍高雄總醫院、國軍台中總醫院、國軍桃園總醫院、國軍花蓮總醫院協辦,三軍總醫院教學室承辦。●研討會YouTube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NnvZjUB-0s●學分簽到https://reurl.cc/2rnqVn
-
2021-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面對疫情焦慮 專家教你「停、吸、觀、動」舒緩
新冠疫情嚴峻,去年歐美國家抗疫的混亂狀況,似乎已在台灣上演,讓許多人心情緊繃。彰化縣四季心診所心理諮商師蘇琮祺提醒,非常時刻,面對疫情若焦躁不安,不妨試試「停、吸、觀、動」4個作法,停下來、吸口氣、觀內心及動決定,讓自己心情平靜,不要再為無法控制的擔心而焦慮,自在面對接下來的疫情。掌控或迴避 呈極端反應蘇琮祺說,最近有關疫情的訊息如雪片般飛來,都不是太讓人開心的訊息,此時我們最常出現的情緒就是焦慮,焦慮影響到我們的想法和感受,並且帶來身體上的變化,出現手心冒汗、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腸胃不適等反應。適度的焦慮,其實讓我們可以採取必要行動來保護自己,但過度焦慮,不僅帶來身心不適,且過度焦慮的感覺若一直持續,也會造成生活上的困擾。蘇琮祺分析,焦慮的出現,往往源自於無法控制的擔心,此時通常會出現兩種極端反應,一種是想要控制,一種是想要迴避。搶口罩酒精 或疑神疑鬼蘇琮祺說,我們在新聞上看到或是大家周遭可以發現,很多人在搶購口罩或酒精,「其實這是一種想要透過獲取物資來獲得掌握、降低焦慮的反應」;有另外一群人則因為疫情蔓延而不敢出門,甚至擔心自己也會染病而變得疑神疑鬼。至於如何降低無法控制的擔心,蘇琮祺提供4個步驟:停下來,當感覺到焦慮時,先把手上所有的工作停下來。吸口氣,閉上眼,緩慢而悠長地吸口氣,然後再慢慢地吐氣。觀察心,自己心思和想法、情緒,還有自己所處的情境為何。動決定,挑當下最適合的行為,如動手寫文章、看電視、放下手機,或喝一杯水,也可出門或運動。●疫情升溫,民眾面臨身心巨大壓力,聯合報、元氣網、WaCare遠距健康平台邀請公衛、感染、運動、護理及藥師等領域專家線上免費開講,希望陪伴民眾度過疫情警戒期。課程採用「線上」以及「即時」兩大特點,無需外出且可即時與專家互動。想報名更多線上課程主題,請查詢「元氣網」活動專區https://pros.is/3gamvr,或至WaCare遠距健康平台https://muk57.app.goo.gl/T3w4。
-
2021-05-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病例數下降?專家建議熱區主動篩查 找出隱形感染者
目前每天都有大量校正回歸個案,雖是因為檢驗量大和通報程序導致的時間差,但也影響我們判斷疫情。從五月十七日起,每天病例都飆破三百例,昨天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證實,疫情有向萬華等熱區以外擴散的趨勢。專家建議,目前的被動篩檢無法及時找到病患,阻斷傳播鏈,建議針對熱區主動篩查,積極防疫。指揮中心剛公布國內新增266例本土確定病例,校正回歸本土個案89例,總計355例,新增11例死亡。陳時中認為,校正回歸數件數降低,意味檢測申報速度改善。但專家憂心,目前的案例數仍無法反應現況。感染科專家指出,我們目前面臨的病毒己和去年不同,傳播力更強,如今想要快速扼止疫情,可能有幾個作法,一是大規模的行動管制,例如提升警戒至第四級,但如此對民生經濟的衝擊太大;接種疫苗也能控制疫情,但目前無法取得足夠的疫苗;唯今之際,針對熱區主動篩檢找出患者,是最可行的辦法。在疫情熱區進行篩檢有找出感染者,在本土疫情爆發之初,前疾管署長蘇益仁就曾經呼籲,可依地理資訊系統找出高風險地區進行小型或大區塊的主動篩檢篩,了解社區感染現況,找出隱性感染源。但雙北雖設有篩檢站,但現在呼籲有症狀、有接觸史的人來才來篩檢,這屬於被動篩檢,專家認為,無法積極找出感染者。建議選定疫情熱區,針對地區內所有人進行主動篩查。以香港、韓國和新加坡為例,他們遭逢本土疫情時,也是先主動篩查,香港去年原本預計要對七百多萬人篩檢,但篩檢到一百萬人時,發現疫情己經有效控制。當然大量主動篩查要克服的困難很多,檢驗量能、人力等都是問題。專家建議,可以請診所開業醫師協助。台灣與美國等其他國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有許多診所在社區組成綿密的醫療網,此時應透過診所協助,如同每年流感季時,診所利用快篩找到流感病人,此時可協助社區篩檢。檢驗量能也是問題,但最近包括台灣大學、中研院等學術單位已表明願意支援檢驗,若經過調整與整合,應該可以後援,不占用目前各醫院處理確診病患的量能。 專家指出,愈早發現感染者,就愈快阻斷傳染,根據這一段時間校正回歸的數字來看,目前每天只有找到六成的感染者,還有四成因時間差未能及時掌握,如此不但讓患者無法及時獲得治療,若患者不知自己感染而到處行動,更可能成為感染源,使疫情擴散。針對社區主動篩查,實為是目前當務之急。
-
2021-05-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民間不能進疫苗? 張鴻仁:救命疫苗只有需求 沒有法規障礙
指揮中心先是公布「地方政府或企業申請疫苗專案流程」,昨天又改口「希望不要透過第三手」,強調需符合「政府與原廠簽約採購」,「中央進行統籌分配」兩大原則,增加民間疫苗採購更加困難,今天食藥署又說輝瑞疫苗尚未經過緊急授權。對於這一連串的過程,陽明大學教授、首任疾管局長張鴻仁忍不住說:「笑話,民間疫苗品質會有問題?,並表示「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張鴻仁表示,他的佛光山好友曾經問過他疫苗進口的問題,他告訴朋友,此時法規不是問題。他跟朋友說,此時要進口疫苗,可以用藥事法,也可以用傳染病防治法。沒有想到指揮中心先提出「八大要求」,再說一定要中央簽約,讓守在電視前面看記者會的他和朋友傻眼。張鴻仁強調,對於歐美已核准任何醫藥品,只有需求問題,沒有法規障礙,「你要做生意,那就照程序,要救命,閉著眼睛,馬上核准,癌症用藥、救命疫苗,跟維他命是不一樣的態度! 」張鴻仁表示,前兩天,一位在佛光山當志工的藥界好友問他疫苗進口的法規問題。也回答說:「直接發文給指揮中心,現階段任何有疫苗,法規不是問題。」當天,指揮中心回答說:「我們直接接手」。兩人高興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下午記者會,阿中部長提出的「八大要求」,讓他們都傻眼了。昨天又說:「民間買疫苗要原廠直接跟政府簽約,因爲政府需考量的是安全和保障的問題。」針對輝瑞疫苗的授權問題,食藥署則回應說:「因為輝瑞公司一直沒有提交資料,所以BNT疫苗從未通過緊急使用授權。」張鴻仁說:「我真的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卅年前,我進入藥政處(食藥署前身)四年多,後來擔任疾病管制局首任局長,我非常清楚,任何人有疫苗要進,法規完全不是問題,可以用藥事法,也可以用傳染病防治法。」他的好友給我看公文,上面寫「依據上面寫「藥事法第 48-2 條」,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得專案核准特定藥物之製造或輸入,一、為預防、診治危及生命或嚴重失能之疾病,且國內尚無適當藥物或合適替代療法。二、因應緊急公共衛生之需。當時他還開玩笑說:「妳們太認真了,民間基金會在國外拿到歐美國家核准的疫苗,那有法規的問題!」他忍認不住說:「這次,我還真開了眼界!別再亂扯法規,品質,安全。難道去年美國FDA召開BNT疫苗審查會,食藥署沒上網看?會議前FDA 那份精闢分析『有關 BNT162b2 的安全性跟有效報告』食藥署沒看過?我已經離開政府十七年了,法規怎麼變,原則是一致的。這一次,對我曾服務過十六年的『機關』,舉雙手投降!」
-
2021-05-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圖表/COVID-19新冠病毒與感冒、流感症狀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