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3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高齡
共找到
2519
筆 文章
-
-
2020-03-02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需醫師再三保證的安全感
82歲的陳奶奶總笑嘻嘻地由兒子陪同就診,主要是高血壓、糖尿病等問題,控制狀況良好,用藥也不複雜,理應是可以快速看診的病人,但每次總需花些時間說著幾年間重複多次的話。陳奶奶總是拿出血壓與血糖紀錄,用嚴正的口吻說:「我這三個月很不好,血壓好高喔!血糖也很高!」,然而,嚴正語氣述說的數字紀錄與實際狀況不太相符。接過紀錄一看,其實血壓、血糖數字都在控制目標,血液檢查也反應出她穩定的狀況。獨居老人 缺安全感我不解的問她,控制很差的意思是甚麼?她便再三強調那個三個月只出現一次的收縮壓145、空腹血糖142的數字,但這其實都在控制範圍,完全談不上控制不良。雖然我心中已經有點感覺,這時候就該問問家庭狀況。果不其然,陳奶奶獨居,兒子時常噓寒問暖,但終究不住一起,平時也沒甚麼朋友或活動,多半就在家裡附近散步、運動。陳奶奶堅持她過得很快樂,無需考慮她身體以外的問題,小孩很孝順而她也生活無虞,唯一擔心的就是自己身體不好。然而,在我所有門診病人中,陳奶奶實在稱不上是健康不好的人。但陳奶奶是個相當缺乏安全感的獨居長輩,雖然她用笑容與其他言語訴說自己一切都很好,但談到健康就會用超越一般的口氣,再三強調自己身體很不好,所以她才會常常打電話給兒子,不是要打擾小孩,而是她真的身體不好。討論醫病關係的書上說,面對這樣的患者,並需要持續的提供「再保證(re-assurance)」,進而建立病患的信心。連續幾年看診下來,我在她每次就診時再三保證,而每次回診,她依然用著相同的口氣述說她那「高得不像話」的血壓與血糖。欠缺生活安全感或持續擔心很多事的長輩並非少數,尤其獨居或子女白天不在家,長輩個性又較欠缺社交性,人際關係常高度仰賴配偶與子女。缺陪伴 需要醫師「保證」健康雖然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其實不差,但總是無法不擔心,畢竟一整天很長的時間都是自己一個人,如果有突發事件怎麼辦?或中風拖累小孩怎麼辦?甚或失智不認得家人怎麼辦?種種擔心讓陳奶奶的日子其實過得不輕鬆,而「陪伴」在現代社會偏又極度困難。對於永不停止擔心的陳奶奶,除了醫師的「再保證」與子女的「陪伴」,似乎也沒有更好的方法。幾年看診中,我不知道已提供過幾次各種社會資源,但從未獲得青睞。所以,看診時都說同樣的話、做同樣的保證,兒子也同樣地拍拍媽媽肩膀鼓勵,年復一年。安全感與孤單是每個人晚年的挑戰,從中年起就要有所體認,創造個人生活多元的可能性,強化每個人對晚年生活的自信。(作者陳亮恭為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20-03-01 新聞.長期照護
注意長輩用藥!9成初次拿精神藥物非醫師處方
許多長輩就醫看慢性病時,順道告訴醫師自己焦慮或難眠,同時拿精神藥物,從此長期吃下去。年過六旬的秋月(化名)就這樣持續用藥數年,日前才在家人建議下赴精神科接受評估。三軍總醫院精神部兼任醫師楊聰財詢問發現,秋月有高血壓與退化性關節炎,腳跟體力都不好,平日長時間在家帶孫。但其實,她並不很想帶孫不敢說,經常看著鄰居退休後四處遊玩,自己卻走不出去,感到沮喪。秋月並非單一個案,國內一項針對近4萬人的研究發現,超過九成的高齡患者首次拿精神藥物並非由精神專科醫師處方,換言之,他們未經評估心理疾病、失智症或睡眠失調問題就開始用藥。上述研究去年12月刊登於美國臨床老年醫學領域期刊(JAMDA),由台灣大學、長庚大學與陽明大學等學者合作完成。研究團隊利用健保資料庫進行回溯性世代追蹤,找出2004年間初次被處方精神藥物的高齡長者,檢視他們五年內每月的精神藥物用量,以及用藥後一年與三年內的住院率與全因死亡率。結果發現,有7.7%的人持續高量用藥,12.1%的人逐漸適度增加藥量。這群人的住院風險顯著高出不常用藥者三至四成,死亡風險高出兩成五到三成二。持續高量用藥者平均年齡較大、有多重慢性病,其中高達八成六的人使用兩種以上的精神藥物、近四成五使用三種,當中多為苯二氮平類與Z類安眠藥。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陳亮恭解釋,這類精神藥物可能增加暈眩、走不穩與跌倒,以及嗆咳與吸入性肺炎等風險,因此用藥越多越久,住院率與死亡率均越高。「許多高齡患者的焦慮與失眠源於孤單,部分人則源於憂鬱症或早期失智症」。陳亮恭表示,針對前者,家屬除了陪伴,還可盤點長照2.0或社區活動資源,問問看長輩是否有興趣嘗試結交朋友。如發現長輩情緒低落致影響生活、嚴重失眠且安眠藥越吃越多等,要考慮可能罹患憂鬱症。如長輩健忘頻率變高、判斷力漸漸降低、講話越趨不靈光等,則應考慮可能失智。楊聰財建議,若在其他科別拿精神藥物逾一個月卻不見症狀改善,應至精神科接受專業評估。秋月後來在心理諮商協助下開啟與子女的溝通,減少帶孫時間且重新安排生活,情緒症狀便獲得改善。
-
2020-03-0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鑽石公主號所有船員均下船 累計705人確診新冠肺炎
【更新時間:3/1 19:25】公主郵輪旗下的「鑽石公主號」因載運到一位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的香港旅客,2月4日返回日本橫濱母港後進行全船檢疫,全船3700多人必須進行船上防疫隔離14天,其中有22名台灣人(5人確診新冠肺炎)。19日隔離期滿,乘客陸續下船。截至2月26日,鑽石公主號確診累計達705例,是中國大陸以外人數多的群聚感染。20日傳出2名確診病例死亡,80多歲的男性和女性各1名。根據NHK報導,日本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3月1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包括船長在內、鑽石公主號郵輪所有船員都已下船。鑽石公主號Infogram鑽石公主號郵輪此次共載有3711人,其中2666名遊客(包括1285名日本人、470名香港人、425名美國人、215名加拿大人、40名英國人、25名俄羅斯人、20名台灣人、15名以色列人和13名紐西蘭人)及1045名工作人員(包含2名台灣人)。●包機接回船上台灣人鑽石公主號載有來自50餘國和地區的3700多名乘客,其中包含22名台灣人,除了早前確診的60多歲婦人上岸送醫,船上尚有21名台灣人正進行兩周的防疫隔離,而2月10日船上確診病倍增,更令隔離者人心惶惶不安。經過多日交涉,駐日代表處副代表蔡明耀2月19日表示,鑽石公主號乘客隔離期滿,我方派出的專機預定在21日下午接人返回台灣。交部發言人歐江安表示,已接獲日方的包機許可,專機派出158個座位的華航班機,將有一位醫師、三位護理師隨行,回台人數最多18到19人,當場快篩檢驗,陰性才上飛機,預定21日下午從台北起飛,前往羽田機場,目標21日晚將船上我國籍民眾接回。預計乘客可以一人坐一排,醫師和護理同仁則坐在隔離區塊,另也有預留空間,若機上突然有人發燒,可以緊急隔離。航程約四小時,不供餐或任何飲食,備有尿布。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國人下機後直接送醫檢驗,二採陰性再到檢疫所隔離觀察十四天,才可解除感染風險。包機檢疫流程飛行期間所有人員均穿著隔離衣、配戴外科用口罩與護目鏡,為防止穿脫造成感染,機上不供餐、不供水,也希望乘客少上廁所,為此也準備了紙尿褲;旅客只能隨身攜帶貴重物品,其餘行李將表面消毒後托運,將由家屬領回,14天內不打開。華航班機抵達日本後,希望接送時盡可能避免經過空橋,回台後則比照武漢包機流程,直接停靠台灣飛機維修公司機棚,旅客進行體溫測量與各項防疫檢查;參與執勤人員穿著隔離設備執勤,支援入境旅客的疾管、護照檢驗、交通動線勤務。何啟功說,原預計旅客下機後一人搭一台救護車,但考量夫妻已同室多時,規劃讓夫妻坐乘一台,單身者仍維持一人一台。何啟功指出,日前指揮中心已將鑽石公主號列為一級感染區,屬於高風險特定環境,為了防疫考量,從鑽石公主號回台的民眾會先送到醫院採檢,將分送到2到3家醫院,一旦發現陽性就立即住院治療,若採檢2次確定陰性則送至檢疫所隔離14天。何啟功表示,若有國人不隨包機返台而自己跑回來,會被拒絕入境;而若國人留在日本14天後無異狀,再看看要用什麼方式把人接回台灣。返國國人初步檢疫無人不適鑽石公主號郵輪上19名我國旅客,21日晚間搭乘華航撤僑包機回國,由11輛救護車分批戴往三家醫院入住負壓病房,接受隔離篩檢。截自22日上午,19名旅客並未出現發燒或身體不適的現象,目前檢驗工作正在進行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因擔心回國旅客行李沾染病毒,謹慎起見,行李外殼消毒後,將包膜儲放華航小倉儲內,待14天後再請家屬領回,降低病毒傳播風險。住院旅客如需取用行李內物品,可向家屬或檢疫所人員反應,協助提供日常用品、衣物等。【相關閱讀】‧ 鑽石公主號國人返台 包機預計21日晚間降落桃機‧ 不用再留鑽石公主號啦!魔術師陳日昇檢測結果出爐●感染人數時程首位染病的關鍵香港人是一名80歲老翁,於1月17日搭機前往東京、1月19日開始有咳嗽症狀、1月20日於橫濱登船、1月25日抵香港下船,1月31日因發燒求診,2月1日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乘船期間,香港老翁曾到過餐廳及使用三溫暖。》2月26日 鑽石公主號新增14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包括5名乘客及9名船員,累計705人感染。》2月23日 鑽石公主號郵輪新增57例確診,累計691例。撤離的以色列人中,再增加1名確診病例。》2月22日 鑽石公主號郵輪撤離的澳洲人中,再增加4名確診病例。美國撤離公民中也有18人確診。》2月21日 澳洲當局21日表示,兩名從鑽石公主號郵輪撤離的澳洲人,經檢驗呈冠狀病毒陽性。》2月20日/新增13例確診病例 死亡2例郵輪上確診病例有1男1女病逝,皆為80多歲。20日新增13例確診病例,累積達到634例。》2月19日/新增79人 累計621確診台灣乘客新增1名確診,累計5人感染。》2月18日/新增88人 累計542確診》2月17日/新增99人 累計454人確診新增99個病例。99名感染者的年齡介於20多歲至80多歲之間,包含43名日本人。》2月16日/新增70人 累計355人確診》2月15日/新增67人 累計285人確診新增67個病例。另外,陰性旅客預計19日後可依序下船。》2月13日/新增44人 累計218人確診新增44個病例,厚勞省已決定對全船剩下的3500多人進行新冠肺炎檢測。》2月12日/新增39人 累計174人確診新增39個病例,當中一名檢疫官也被感染。》2月10日/新增65人 累計135人確診新增65個病例,其中60人是乘客,包含45名日本人、11名美國人,另5名確診者是船組員。》2月9日/新增6人 累計70人確診約有100名乘客身體不適,包括出現發燒症狀。》2月8日/新增3人 累計64人確診新增3人,其中2人為美國籍、1人為中國籍。》2月7日/新增41人 累計61人確診新增41人皆為郵輪乘客,21名日本籍、8名美國籍、1名阿根廷籍、5名澳洲籍、5名加拿大籍、1名英國籍。》2月6日/新增10人 累計20人確診依檢驗結果新增確診10人,4名為日本籍、2名美國籍、2名加拿大籍、1名紐西蘭籍及1名60多歲的台灣女性。》2月4日/發現10人鑽石公主號返日本橫濱港,進行全船檢疫,發現2名澳洲、3名日本、3名香港、1名美國乘客與1名菲律賓籍船員確診。全船3700多人須在船上個人艙房內進行14天防疫隔離,隔離時程至2月19日。【相關閱讀】‧ 「鑽石公主號」有超級傳播者? Office同郵輪「防不勝防」‧ 新冠肺炎衝擊郵輪市場 3成旅客選擇延期●日本防疫作為爭議▌為何不全船檢疫?▌檢驗結果公布拖延?面對載有3711人的鑽石公主號豪華郵輪在傳出搭載確診病例乘客後,日本政府自3日起陸續對279名高風險乘員採集檢體送驗,每天一點一點擠牙膏式的報告確診數,還曾一天之內爆增65例確診。為何日本政府不馬上針對全船人員進行病毒檢測?原因是全日本僅有80個檢測點,超出能力負荷。鑽石公主號自2月3日晚上駛抵橫濱港,日本防疫單位上船採集273人檢體,花了4天才確定61人確診。因全國檢測點僅有80個,只能先針對船上高風險乘員(有疑似症狀及與確診者密切接觸者)先進行採驗,若要對所有3700多名乘員採驗,運送檢體、等待結果耗時耗力,可能14天的隔離期結束,報告都還出不來。鑽石公主號疫情嚴重衝擊日本防疫體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已於2月7日宣布,基於入國管理法,拒絕郵輪上外籍乘客入境,有疑似病例的外籍郵輪,一律不准靠岸,這也讓3700多人鑽石公主號乘客,猶如受困「漂流監獄」,苦等隔離期結束。【相關閱讀】‧ 新冠肺炎日本防疫反應慢?內行網友直言:不意外‧ 大S狂掃上萬口罩後 網憂「日本人不喜歡台灣了嗎?」●船上隔離現況‧ 鑽石公主號確診增至135例 船上台籍老翁咳血‧ 冒出嚴重唇皰疹!台籍魔術師曝鑽石公主號現況‧ 鑽石公主號成「海上迷你武漢」千名船員困甲板下沒得隔離‧ 鑽石公主號美國乘客:收到補給衛生紙如獲鑽戒‧ 鑽石公主號乘客:難道患上新冠肺炎才能逃離郵輪‧ 專訪鑽石公主號乘客:船上彌漫著焦慮‧ 鑽石公主號橫濱外海檢疫 內艙客不見陽光心慌‧ 鑽石公主號乘客寫隔離日誌 曝:口罩不夠用‧ 影/公主號隔離日記:第三天 船上首度「放風」●隔離期怎麼算?日本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10日於例行記者會表示,為確認船上所有人員健康,原則上從2月5日起共14天(至19日),請船上人員待在自己的房間。日本厚生勞動省13日表示,考慮健康因素,將讓部分乘客不必等到19日的隔離檢疫結束,最快14日就能提早下船,對象包括:80歲以上年長人士、基礎疾病患者(心臟病、高血壓等),以及住在沒有窗戶的艙房乘客。【相關閱讀】‧ 日政府拍板!80歲以上高齡者可提早下船●郵輪上確診病例歸誰?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確診案例採屬地登列,鑽石公主號確診人數原列入日本病例數,但2月7日日本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於記者會上表示,鑽石公主號不包含在日本境內感染人數中,因為船上乘客「尚未登陸日本」,表示此舉符合世衛規範,且2月6日世衛登記的日本通報病例仍為25例,堅持做出切割。世界衛生組織在2月7日的報告中,將鑽石公主號61名確診病例另列為,「國際運輸工具」,與日本病例數分開。【相關閱讀】‧ 大型郵輪遇疫情誰負責 日本擬提制訂國際規則●鑽石公主號背景介紹鑽石公主號(Diamond Princess)隸屬於公主郵輪旗下,船型屬於Grand級別,為此級別中最大型的郵輪,於2004年3月投入營運,在夏季和冬季分別在亞洲和澳洲附近海上巡遊。2020年2月1日一名80歲香港老翁確診罹患新型冠狀病毒,老翁,於1月17日搭機前往東京、1月19日開始有咳嗽症狀、1月20日於橫濱登船、1月25日於香港啟德碼碼頭上岸,1月31日發燒求診,2月1日確診。事件爆發後,鑽石公主號自2月3日晚上停泊於日本橫濱港水域上,船上共3711人進行14天個人艙房隔離。公主郵輪公司全球總裁史瓦茲9日也表示,將全額退費給所有旅客,「希望能稍微緩解旅客在船上感受到的壓力」。此次16天15夜航程,每位旅客的旅費約新台幣6.8萬元到37.8萬元不等。鑽石公主號此次航程為1月20日從橫濱啟航,22日到鹿兒島,25日抵達香港,之後再一路經過越南、台灣和沖繩。船上3,700人包含2,700名乘客與1,000名船組員。因該郵輪乘客曾於1月31日抵基隆與雙北觀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2月7日晚間發送細胞簡訊,提醒1月31日早上6點到下午5點半,曾前往北北基地區重要景點(如:基隆廟口、九份、台北101、西門町等)之民眾進行自主健康管理,及留意個人是否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鑽石公主號」該航次的完整行程•1/20 日本橫濱登船•1/21 海上巡航日•1/22 停靠鹿兒島•1/23~24 海上巡航日•1/25 停靠香港•1/26 海上巡航日•1/27 停靠越南峴港張美港•1/28 停靠越南下龍灣蔡藍港•1/29~30 海上巡航日•1/31 停靠臺灣基隆港•2/1 停靠日本沖繩•2/2~3 海上巡航日•2/4 停靠日本橫濱,結束航程【相關閱讀】‧ 鑽石公主號群聚感染新冠肺炎 船公司全額退費‧ 想不起來1月31日去過哪裡?打開Google地圖就能查清楚‧ 故宮首度限期改周一休 原來是因鑽石公主號遊客
-
2020-02-26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據點/板橋榮家失智專區 打造熟悉的家
結合非藥物活動與高齡智慧科技,板橋榮民之家的失智教研專區翻轉「失智即失能」的照護舊模式,將照護方法更加人性化,不只讓失智長者擺脫「被照顧者」的桎梏,也重執「為人服務」的快樂,板橋榮家表示,將持續精進照護品質,把失智專區打造更像長輩記憶中最熟悉的家。板橋榮民之家的失智教研專區最近通過「SNQ國家品質標章」評核,獲得國家級肯定。三年多前,板橋榮家失智教研專區成立,以「2+」(家人、家園)的照護核心價值,專門收住中度以上的失智症長者,長輩平均年齡87歲。為提供社區資源共享,不只收住失智的榮民伯伯,也提供一般失智長者入住。2019年,板橋榮家失智教研專區創立兼具療癒及復健功能的「開心農場」,讓長者透過園藝栽種、澆水灌溉,培養生活重心,體驗「一手栽培」的幸福感。也能藉此曬曬日光浴,減少失智長者精神異常行為及黃昏症候群。另外,專區也邀請青年學子以工換宿,將所學專業投入志工服務。曾有就讀音樂相關學系的藝術大學同學,細心規畫「那卡西餐廳」,讓長者享受音樂與美食的饗宴。另有藝大學生替長者創作自畫像,摹擬長者細緻神情。特別的是,為一解長者鄉愁,專區特別建立實景擬真的懷舊火車站,踏入「車廂」,就可以聽見熟悉的「山東」及「廣東」鄉音,還設有豪華包廂的個別化電影院,提供長者一個安全娛樂的情緒抒發場所。板橋榮家表示,將持續與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合作來發揮教研專區的功能,不只提供失智症教育訓練及實習場域、失智照護人才培育、失智照護宣導,也會持續精進照護品質,把失智專區打造更像長輩記憶中的家。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2-25 橘世代.好學橘
樂齡創生 日進斗金 日本上勝町「樹上長出錢」
在日本德島縣上勝町,彩株式會社雇用年長者摘採葉子,做為高級料理擺盤素材,一年營收高達兩億日圓。為了賣樹葉,這些長輩不僅充分活動身體,還多方吸收相關知識,充實自我。工作帶來的成就感讓他們對未來充滿自信,也促使他們做出改變,讓這個小鎮變得更宜人。在日本200萬貧窮人口中,超過半數是高齡人口。由於醫療和照護出現缺口、年金制度崩壞,「下流老人」成為日本社會的隱憂。然而在日本德島縣上勝町,有一群婆婆媽媽靠著賣樹葉賺大錢,不只經濟無憂,還愈做愈快樂,活出健康自信。什麼?樹葉也可以賣錢?是的,這正是彩株式會社(株式会社いろどり)的營業項目:向高級料理店販賣擺盤用的葉子。靠著賣樹葉,彩株式會社每年獲得2億日圓營收(約5600萬台幣)。今年於大阪舉行的G20高峰會議所提供的便當,也使用了彩株式會社提供的葉子和花朵,藉由料理向各國的領導者介紹日本文化。上勝町人口約1500人,將近90%是森林,有一半的人口是長者,因此在彩株式會社,負責摘採樹葉的幾乎都是老人家。這個小鎮因為居民都很健康,所以既沒有安養院也沒有醫院,同時也是個徹底落實垃圾回收分類的零垃圾小鎮,不浪費任何資源,而且還是「日本最美村莊」的一員。因為優美的自然景觀,近年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拜訪這個能把樹葉變黃金的小鎮。天災帶來改變契機上勝町的榮景可說是一個奇蹟,但奇蹟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40年前,上勝町和日本其他鄉村地區一樣,面臨青壯人口流失、人口高齡化的處境。這裡的人曾經不以故鄉為傲,年輕人不想留在故鄉,父母也寄望子女到外地就學工作,因為當時待在鄉下就意味著是人生失敗組,毫無未來可言。這座小鎮能有今日的發展,除了上勝町居民的努力,在背後推動一切的彩株式會社社長橫石知二功不可沒。在銀享全球舉辦的「銀浪新創力高峰會」上,橫石知二分享在上勝町創立彩株式會社的心路歷程。1979年,橫石知二從德島縣農業大學畢業,來到上勝町擔任農協農事指導員。他剛來上勝町的時候,心裡滿懷幹勁,有很多理想和抱負。可是在當地人眼中,他只是個從外地來的年輕小夥子,而且也沒有實際從農經驗,那些理想在當地人聽來都是不切實際的空話。當地人的冷落和忽視讓橫石知二很挫折,而且他也看不慣上勝町居民的生活習慣。當時在他眼中,這裡的人愛喝酒,不僅大白天就喝得醉醺醺的,還喜歡搞小團體說別人閒話。種種因素累積下來,甚至讓他萌生「乾脆別幹了」的想法,但要是就這麼一事無成地離開的話,又讓他很不甘心,於是他決定堅持下去,積極取得當地人的信任,並增加居民的收入,進而改變上勝町。上勝町的特產是橘子,許多居民以栽種橘子維生,只不過由於德島縣的其他地區,甚至是外縣市也盛產橘子,加上有時會遇到天災,因此居民的收入不穩定。有一年上勝町遇到天災,即將收成的橘子樹因為寒害而凍死了。為了讓居民儘快獲得救急收入,他建議種長得快的蔥。因為缺錢危機迫在眉睫,原本不把橫石知二當一回事的居民聽了他的建議轉種蔥,果然順利收成,一些居民因此對他刮目相看。危機即是轉機,橫石知二發現這正是讓上勝町擺脫橘子的機會。只不過種蔥不是長久之計,而且要是不種橘子,大家該做些什麼才好?正當他煩惱時,一次到大阪出差的經歷啟發了他往後成立彩株式會社的靈感。出差時,他受邀至高級日本料理店。在用餐過程中,有位女性誇讚擺盤用的楓葉很可愛,讓他靈機一動。上勝町的森林資源非常豐富,漂亮的樹葉要多少有多少,如果賣樹葉就能賺錢的話,何樂而不為?回到上勝町後,他和其他人分享這個點子,但是沒有人相信他,他甚至還被嘲笑腦子有問題。當地人雖然苦惱於收入不穩定,卻基於自尊心不願意做出改變。橫石知二發現在這個以男性為中心的小鎮,想要說服頑固的男人們是沒用的,於是他轉而說服女性,好不容易找到4位女性長者願意加入他的新事業。公司面臨赤字 自掏腰包到餐廳「上課」當然,事情沒有這麼簡單。1987年,彩株式會社成立,由於不知道該怎麼賣這些樹葉,也不知道市場行情,因此標價很隨性;而且加入的4人並不是真心想從事這個行業,只是不忍心看他一直被拒絕才來幫忙而已,所以樹葉的品質不一,有時還有被蟲蛀過的痕跡,以上種種原因導致樹葉賣不出去,公司面臨赤字危機。為了改變公司入不敷出的困境,橫石知二自掏腰包,多次到高級料理店用餐。這些用來擺盤的樹葉和花朵稱為「妻物」,妻物的搭配和使用方法僅在廚師間流傳,如果沒有人帶領,外人是無從得知箇中奧祕的。他一邊吃飯一邊研究妻物,不僅把料理和擺盤畫下來,還試著和廚師攀談。一開始廚師們都不予理會,但久而久之,他的行為引起了一位廚師的注意。了解原因後,這位廚師帶著他到廚房觀摩,向他講解這些樹葉和花朵該如何和不同料理搭配,表現出季節感,還有他們會怎麼處理這些葉子,讓葉子變成漂亮的裝飾。經過這位廚師的解說,橫石知二才恍然大悟,原來不是只要摘葉子就可以了,還要注意大小、形狀、顏色等面向。他將對方親口傳授的知識一一畫下來,並轉述給員工們。當4位員工了解她們摘採的葉子如何點綴料理、為料理畫龍點睛,也就更理解客戶的需要,更加重視葉子的品質。動手又動腦 摘葉子促進活躍老化在橫石知二與員工們的努力下,賣樹葉的生意漸漸上了軌道,加入的人愈來愈多,訂單也逐漸增加。要管理這麼多訂單和人員,電腦是必不可少的。但要如何讓70、80歲的人也能運用自如?橫石知二打造了簡單易懂的系統介面,每個按鈕大且清晰,而且還引進排名制度,在系統內可以看到每個人的銷售成績。在輸人不輸陣的心態下,上勝町的居民為了搶訂單,變得愈來愈會使用平板和電腦,而且為了完美達成客戶需求,也更注意品質,且用心照顧樹。今年82歲的西蔭幸代是彩株式會社的員工之一。每天早上,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巡視她所種的樹。彩株式會社每天都會發布訂單讓員工自由接單,由於不同料理需要的植物種類不同,如果家裡種的樹種愈多,能接的訂單也會變多。為了讓樹長出漂亮的葉子和花朵,西蔭幸代甚至參加研討會學習怎麼種樹。巡視完後,她打開電腦,到系統上搶下能接的訂單,隨即去摘需要的葉子。摘採、篩選過後,她將葉子裝進盒子裡,在中午前送到農協,這些葉子明天中午就會出現在東京的高級料理店。在這過程中,居民不僅充分活動身體,還藉著吸收種樹相關知識,充實自我。工作帶來的成就感讓他們對未來充滿自信,也促使他們做出改變,讓這個小鎮變得更宜人。年老沒有成為他們的阻礙,反而帶來豐富的經驗,讓他們知道該如何在摘葉子的時候,保護自己不受傷。為了賣樹葉所促成的一連串改變,讓年長的居民們變得愈來愈自信快樂。然而橫石知二並不止步於此,他希望年輕人可以留在上勝町,以及吸引外地人來上勝町工作、定居,這是他目前正在努力的目標。上勝町的故事未完,而且將會在眾人的努力下接著續寫下去。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19年12月號(NO.93)》【延伸/開創更多精彩人生↘↘↘】。60歲退休員警讓魚骨重生 開拓漁村文創。從動物園園長到動物爸爸 一步一腳印用教育改變環境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2-24 新聞.健康知識+
防腦部退化 多樣化活動比長時間好
美國一項研究指出,要防止腦部退化,從事活動的多樣化更能有效維持腦部健康。專家指出,相較於長時間從事一項有助於預防腦部退化的活動,多方從事不同活動更能有效幫助人類維持腦部機能運作正常。隨著醫學的進步,人類平均壽命正在逐年增加。但認知能力下降與腦部機能退化也時常隨之而來,如何避免腦部功能退化就成為高齡化社會下醫療的一大重點。根據《每日醫學新聞》報導,過去的研究顯示,運動與認知能力活動動都能有效改善認知能力,促進腦部健康。而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的最新研究則顯示,除了過去所強調的應多從事該類活動外,活動的多樣性也很重要。研究團隊在其研究中,就對732名年齡介於34-84歲的人進行連續8天的調查,統計研究參與者進行的每日活動。研究最後發現,每天從事活動多樣性越高的人,在認知測驗的得分就會越高。舉例來說,每天同樣從事四小時的活動,一天內有下圍棋、看書、拼拼圖的人,其認知測驗分數會比只下圍棋的人高。研究團隊也表示,他們的研究也有其限制,需要其他研究來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舉例來說,每天從事較多樣活動的人,也可能剛好是飲食較為均衡健康的一群人。但作者仍認為,多方且固定的從事不同運動與認知能力活動,對人類維持腦部機能健康十分重要。【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2-23 橘世代.健康橘
幾歲算「年輕老」?想預防老年病症,要趁「年輕老」
大部分年長者都會有慢性病,甚至會綜合變成「老年病症候群」。雙和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楊哲銘表示,老年病症候群是一堆「疾病」的集合,一般包括衰弱、跌倒、尿失禁、肌少症、認知功能障礙等,避免成為「老年病症候群」,要在自己的年齡仍是「年輕老人」區間時,就要做好控制。楊哲銘指出,通常將65歲以上稱為老年人,隨著社會步入高齡化,65歲到75歲可稱為「年輕老人」,75歲到85歲稱為「中年老人」,85歲以上則稱為「老老人」,年紀越大出現「老年病症候群」機會愈高。目前並無統計老年病症候群會出現在哪個年紀,年齡越大比例當然就越高,但症狀、程度仍因人而異。統計發現年輕老人的老人症候群,較高比例是失智症;中年老人則是多重用藥,其次是尿失禁;老年老人較高比例的症候群是多重用藥,其次是營養不良。年長者隨著年齡越大,常會對家人說這裡痛、那裡痛,但部分年長者卻不願意就醫。楊哲銘表示,這些疼痛必須要有好的處理,醫療人員能多花時間互動,老人也會覺得不排斥就醫。楊哲銘舉例雙和醫院的高齡醫學門診,他說,高齡醫學最主要時花耐心、時間跟病患溝通,且也可以減少高齡者在各門診間奔波,能針對問題去解決,藉此降低他們排斥就醫的意願。楊哲銘強調,要能夠健康老化,通常都會建議要均衡飲食,不要過度去強調減肥,要擁有健康生活型態、適度運動、適度社交,都是讓人可以健康老化的因素,不過若有慢性病還是要做好控制,還在「年輕老人」區間時,就要做好控制,「身體力行很重要。」【延伸/更多熟齡指南↘↘↘】。六十歲如何盡情享受當下? 從「寫日記」開始吧!。中年不迷路 坦然迎接人生「第二次青春期」。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致死率 韓國專家:高於A型流感低於MERS
韓國傳染病專家認為,感染新冠肺炎的死亡率高於A型流感,低於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指出,有冠狀病毒疾病救治經驗的韓國醫生參與的新型傳染病中央臨床委員會今天在國立中央醫療院召開記者會時,發布上述研究結果。韓國專家並提醒高齡或有基礎疾病的病例可能出現臨床重症,須格外留意。報導指出,中央臨床委員會研究韓國境內病例後推測,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例初期感染階段病毒複製活躍,無症狀或輕症患者在確診前的活動,可能形成社區傳播。中央臨床委員會評估,當前疫情轉入社區傳播階段,需要強化行政、防疫、醫療體系,最大限度地有效運用公共衛生資源。中央臨床委員會還呼籲政府著手研製新冠肺炎疫苗和治療藥物。
-
2020-02-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個美麗的故事——峰迴路轉的醫病情誼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終極目標是促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互相了解。本週的主題「醫生的心語」是由三位不同世代的醫師說出他們在行醫生涯難忘的經驗:一位是在學生時代勤於筆耕的年輕醫師,因為「武漢肺炎」而追憶2003年SARS肆虐台灣時不幸犧牲的同學林重威醫師,並說出醫師對目前這緊要關頭的誠懇呼籲;一位中生代、長年在美國執業的癌症專科醫師,追憶一位不幸過世的癌症病人,道出醫生內心的遺憾;一位醫學院畢業五十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美國行醫,最近才退休的老醫師,回顧自己行醫生涯特別留下印象的幾個病人。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我們更了解醫師的內心世界,我們也盼望不久能有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自己或陪伴家屬就醫的經驗與意見。第一次跟瓊恩和丹尼爾見面是2017年5月。這對滿頭銀髮、氣質高雅、八十出頭歲的老人家,令人很容易一見鍾情地喜歡他們。瓊恩在2015年底診斷第四期肺腺癌,左側的肋膜腔嚴重積水,呼吸困難,常常乾咳。瓊恩當時是八十歲,但是一般健康狀況良好,做了六次的卡鉑(carboplatin)及愛寧達(alimta)合併的化療之後,腫瘤變小了;於是改為愛寧達單一用藥的維持治療(maintenance)(註一)。這個化學治療大致上沒有造成太多的副作用,瓊恩連頭髮也沒有怎麼掉,她的氣喘及乾咳都改善很多,但是2016年10月(從開給化療算起將近一年的時間)電腦斷層顯示腫瘤惡化了。於是,瓊恩的治療在2016年11月改為免疫藥——保疾伏(Nivolumab,商品名Opdiva)(註二)。因為瓊恩的腫瘤科醫師離職,我從2017年5月接手照顧她。這個時候,瓊恩已經使用免疫藥半年的時間,而當中兩次電腦斷層顯示腫瘤持續明顯地惡化;我的同事在她離職前已經勸告瓊恩要改用第二線的化療藥-歐洲紫杉醇(taxotere)。瓊恩和丹尼爾經常旅行,包括在美國境內訪問親人朋友,或是出國旅遊。我們初次見面時,他們雖然接受了免疫治療沒有成效的事實,但是希望能照他們原訂的計畫赴歐洲旅行,將化療延至6月。瓊恩與丹尼爾鶼鰈情深是不言而喻的,他們不僅身影相隨,有聲的語言及無聲的眼神都無遺地表達數十年夫妻的恩愛與默契。2017年6月,第二次與他們見面,我們談了很多他們對癌症治療的期望以及生活的安排與計畫。瓊恩的肺癌症狀——氣喘及乾咳,有輕微復發的跡象,但是希望能繼續維持高品質的生活,繼續到處旅遊。在這些考量之下,我建議不選用歐洲紫杉醇,而選擇溫諾平(navelbine),因為跟歐洲紫杉醇比較起來,溫諾平的副作用要小很多,而且也不太會掉頭髮。在台灣,溫諾平有針劑,也有口服錠劑,但是美國只有針劑。瓊恩打了第一個療程的溫諾平(一週一次,連續三週,休息一週),果然沒有太多副作用。因為溫諾平對血管的刺激很大,也就是説,上個禮拜注射溫諾平的靜脈可能變硬了,必需要找另一個靜脈給藥。瓊恩的護士建議要裝人工血管。因為瓊恩有可能持續溫諾平的治療,她和丹尼爾同意人工血管的裝置。2017年7月中,瓊恩來到我們的門診接受第二療程第一週的溫諾平注射。就在護士剛剛經由人工血管推注(iv push)完化療藥的剎那,瓊恩突然經歷後背劇痛。她的血壓、心跳及血氧濃度都是正常的。在給了小量嗎啡之後,疼痛慢慢緩解消失了。因為事出突然,完全不是溫諾平的預期副作用,我們召了救護車送瓊恩到醫院急診室做進一步檢查及觀察。瓊恩在急診室所做的抽血檢驗、心電圖及電腦斷層都沒有任何例如心肌梗塞或肺動脈栓塞的急症。因為瓊恩的的劇烈背痛在抵達急診室之前已經解除,總算在晚上九點左右,瓊恩得以從急診室出院回家。當一個負面的醫療結果發生時,病人所受的身體的苦及情緒上的挫折需要有發洩的出口,是可以想像與瞭解的。瓊恩和丹尼爾透過他們的家庭醫師轉達,他們對我已經失去信心,也懷疑他們接受溫諾平治療的決定,認為劇烈背痛有可能再度發生;他們要求要換醫生,也要改用藥。我跟幾個同事説明了事情的原委,希望有人能接手瓊恩的照顧,但是他們都以排不出時間為由拒絕了。我前後思考事件發生經過,覺得溫諾平的快速推注到位於上腔靜脈的人工血管時,可能造成類似靜脈注射時對血管的刺激作用,引起某些血管的痙攣反應造成嚴重背痛。某些化療藥,例如紫杉醇可能在第一次施打時有過敏反應,常見的症狀之一是突然的劇烈背痛。因為瓊恩在裝置人工血管前已經打了三次溫諾平,都沒有不良反應,讓我覺得瓊恩的反應是有別於一般的化療過敏反應。我認為這樣的反應也許可以將推注(push)改為滴注(infusion)來避免。更重要的是,在仔細比較了瓊恩的新與舊的電腦斷層影像後,我可以看出溫諾平的治療是有效的。即使瓊恩希望換醫生,改治療,我必需把這些想法傳達給她和丹尼爾。許多社會學家常指出現代人的溝通型式,迴避了面對面的交談,而大量依賴社群媒體 (social media),例如電郵、臉書、台灣流行的LINE。壞處是這樣的應對往往是比較肆無忌憚、尖刻無情的,好處是可以不用面對對方,盡情抒發激動的情感。我們的醫療病歷細統可以讓醫病雙方經由電郵方式溝通。因為瓊恩是透過她的家庭醫師告訴我她要換醫生,我猜測她不想跟我直接交談。於是我給她寫了一篇很長的電郵,除了向她道歉讓她受罪之外,也仔細闡述我對她的後續治療的想法。同時,也保證我會努力安排她改醫生的願望。不久之後,丹尼爾打了電話給我,希望我再仔細地把我的想法解釋清楚。就這樣,瓊恩與丹尼爾決定繼續接受我的照顧。我對瓊恩背痛的假設應該是正確的。在將推注改成三十分鐘滴注後,瓊恩都沒有任何不良反應。她持續使用溫諾平長達一年的時間。當中,瓊恩與丹尼爾常常安排短行或向我請假做稍長的國外旅遊,享受了第四期肺癌病人少見的高生活品質。2018年初秋,溫諾平已經失效。終於來到生命終結的決定點。記得是一個連續假日(long weekend)前的週五,瓊恩註冊登記開始居家安寧照顧。週日晚上七點,丹尼爾打電話給我。這位總是有條不紊的大學退休教授,失去他平日的鎮靜,因為瓊恩呼吸困難,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瓊恩與丹尼爾已經説好,無論發生什麼事,她都不去醫院,而居家安寧公司卻還沒有建立瓊恩的照護資料。問清原委之後,我驅車前往一個小時車程外瓊恩與丹尼爾樹林裡幽靜溫馨的小屋。我給了他們一些建議,又去附近的藥局幫瓊恩拿我開的藥。一週後,瓊恩在家裡安然過世。瓊恩的葬禮是我第一次參加猶太人的告別式。那是個朔風野大的星期日,一小群至親好友圍在一杯黃土邊,聽他們女牧師(rabbi)唱頌動聽的希伯來文詩歌,沒有悲慟的情緒,只有一個好故事結束時的無悔無怨。就在等著依猶太人習俗,每個人鏟一瓢黃土撒在棺木上時,一位老先生走向我,稱呼我的名字,並且自我介紹。丹尼爾曾經跟我提起這位醫生朋友,是他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八十多歲的高齡仍然在波士頓一家教學醫院工作的腎臟科醫師。他感謝我對瓊恩與丹尼爾的照顧。他説:「You make me feel proud again being a doctor.」我的喉嚨哽咽起來。這樣的讚美,來自一個醫界的前輩,給我無法言喻的感動。很多醫生在醫病關係淡薄甚至緊張的今天,覺得「Nothing to be proud of being a doctor.」其實無需如此。在峰迴路轉的醫病關係中,總有小徑,讓我們寫下一個美麗的故事。【註一】台灣的肺腺癌病人有將近六成的機率,癌細胞帶有特殊基因 EGFR突變,對口服標靶藥有良好又快速的治療反應。EGFR突變在西方人則是不到一成的機率。雖然這些標靶藥的發明及它們的作用機制是在歐美國家進行的,嘉惠的卻主要是亞洲病人。因此,美國肺腺癌病人的第一線用藥往往是傳統化療藥,也有不錯的療效。【註二】免疫藥在最近幾年迅速地進入許多癌症的治療選項中,包括肺癌的治療。整體來講,免疫藥單獨使用時,大約有兩成的肺癌病人有幫助,並且療效可以持續幾年,副作用一般也很輕微,因此,在美國幾乎所有的肺癌病人會在治療的某個階段裡,使用免疫治療藥。
-
2020-02-18 新聞.健康知識+
午睡真能延年益壽?每周超過2天對健康沒好處
午睡有延年益壽之效嗎?答案是有的,但其中卻有學問。最新醫學研究發現,跟從不午睡的民眾比較起來,每周午睡一、兩天確實有益增進健康,但如果每周午睡超過兩天,就變得對健康沒有特別好處了。最新研究調查顯示,每周午睡一、兩天的民眾,跟從不午睡的民眾比較起來,心臟病發作、中風以及各種心臟疾病出現的機率,都減少了一半。但研究人員發現,每周午睡超過兩天以上的民眾,卻沒有出現這些健康助益。主持這項研究的瑞士洛桑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 of Lausanne)博士後研究員郝斯勒(Nadine Hausler)指出:「事實上,我們在研究初期發現,經常午睡的民眾發生意外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更高的。但是當我們把民眾的社經條件、生活型態以及心血管疾病風險指數納入考量之後,就發現並沒有發生血管疾病風險更高的狀況。」●睡眠專家:沒有定論這項研究結果讓醫學專家感到納悶。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厄文醫學中心(Irving Medical Center)睡眠研究計畫主任梅莉裴瑞•聖昂吉(Marie-Pierre St-Onge)說,究竟午睡對於身體健康是有益或沒有作用的,其實並沒有定論。她指出,長久以來,對於午睡是否對身體健康有益,學者專家之間有著針鋒相對的辯論,不少專家甚至指出,如果有午睡習慣,其實反映著晚間睡眠習慣並不好,因此從整體角度來看,午睡就不見得具有好處。聖昂吉說,午睡的睡眠助益如同棒球曲球(curveball)般的複雜難以捉摸,因為瑞士洛桑大學醫院這項研究發現每周午睡一、兩天,確實有益健康。瑞士洛桑大學醫院研究人員分析3500名隨機抽樣挑選瑞士民眾的午睡習慣,同時在超過五年的研究期間,密切追蹤這些調查對象的心臟健康狀況。統計結果發現,約六成民眾表示從不午睡,約兩成民眾則說每周午睡一或兩天,每周午睡三天以上的民眾也有兩成。從個人背景分析,經常午睡的民眾通常是年齡較大的男性,通常體重超標,有抽菸習慣。研究人員指出,經常午睡的高齡男性與不午睡的同齡男性比較起來,雖然前者填寫的夜間睡眠時間較長,但他們白天出現疲乏、想睡的狀況也相對較為頻繁,而且他們較容易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的問題。●經常午睡 晚上可能沒睡好瑞士洛桑大學醫院這項研究期間,在所有參與研究的3500人當中,總共出現155例致命及非致命的心臟疾病病例,包括心臟病、中風以及由動脈堵塞引發且必須開刀的心臟疾病。統計顯示,每周午睡一到兩天的民眾,與完全不午睡的民眾比較起來,心臟病發作、中風及心臟衰竭的機率,足足減少了48%。午睡較為頻繁的民眾,發生各種心臟疾病的機率卻增加了67%,但如果把其他危險因素納入考慮,風險增加的狀況則頓時消失。美國心臟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資訊網站CardioSmart.org總編輯、心臟病醫師瑪莎•古拉提(Martha Gulati)指出,經常午睡的確可能是健康亮紅燈的警訊。她說:「我會擔心的是,一個人如果每天都需要午睡,可能是因為每天晚上都沒有得到良好品質的睡眠。」她表示,如果有人每周六天甚至七天都午睡,會讓她懷疑此人晚上是否沒睡好,因此必須透過午睡來補足睡眠。古拉提說,以她個人而言,還是非常享受周日的午睡時間,「現在也有理由對我丈夫說,我是在降低心臟疾病的風險。」為什麼午睡有益健康的臨界點是以每周一到兩天做為畫分?主持研究的郝斯勒說,研究團隊到目前為止還無法解答這個疑問。郝斯勒說,研究團隊的假設是,偶爾午睡可能是某種形式的生理補償,如此一來便有降低壓力的效果,排除因為夜間睡眠不足而產生的身心壓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因此對於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就產生了助益。」
-
2020-02-17 橘世代.好學橘
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
不要讓年齡定義我們!活力充沛、擁有豐富歷練的橘世代,對於社會來說是源源不絕的人才寶庫,如何協助橘世代退休者投入社會,讓珍貴人力資源能在退休後,用不同方式再次回到職場,是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需要面對的重要議題,而鼓勵更多年齡層的人繼續貢獻專長與勞動力,也可能是解決經濟問題的解方之一。社企創辦人楊寧茵著作的《全球銀力時代》書中提到,80多歲的瓊恩.費雪(June Fisher)女士,擔任全球銀髮創新創業重要組織與平臺Aging2.0 顧問,並在大學開設計課,和世界知名的設計公司合作,用自己多年生活經驗協助年輕設計師做出更合適、無齡化的通用設計。費雪笑說:「雖然即將度過84歲生日,但我總覺得自己還只有18歲。」對什麼都很好奇的費雪女士,以Aging的開頭字母A為題,選了10個單字,暢談「變老對我的意義及重要性」,她用溫柔堅定的語調和勇氣,努力改變社會對高齡銀髮族的刻板印象。關於老年,你該知道的10個態度態度一:自主權(Autonomy)無論何時,總是獨立自主並不斷為破除高齡刻板印象而努力的費雪 ,第一個選的字是「自主權」 ,這不令人意外,這的確是我們一般在與長者應對時,最不常注意到的一個態度。失智症人權專家凱特.史瓦弗(KateSwaffer)說,她永遠忘不了:在她49歲確診失智時,即使她依然還聽得懂、看得見、記得住,但她的醫生直接跳過她,對著她的先生描述她的病情和狀況的情景,「他就當我不存在,是空氣。」在台灣的醫院裡,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因為「只要他還有一口氣就要讓他活著」的「愛的表現」,從來沒有問過,這真的是當事人想要的嗎?他們的自主權在哪裡?態度二:原創性(Authenticity )每個人的生命軌跡和故事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原創性,這種個體的獨特與珍貴性,很多人自己都不了解,而選擇隨波逐流,其實社會和長者本身都更該有意識去珍視並凸顯這樣的原創性。新創公司The History Project(後更名為 Enwoven)就讓一般人可以用最簡單、最自然的方式把各式各樣的個人生命故事物件保留並串聯起來。紐約時報2015年選擇投資該公司,正是因為他們認為:每個人一生中的片段知識集結在一起,就是正在發生的當代歷史。態度三:活動力(Activism)所謂的維持活動力,不僅僅是因為「活著就要動」,活動應該要對當事人本身是重要且有意義的;所以我們要勸每個人,尤其是長者多多參與活動,除了用負面的激將法嚇他們說:「活動是為了延壽」,其實更重要的是創造參與活動的重要性和理由,只有當他們自己覺得對自己重要時,才會有動力出來參加並持續參與。態度四:美感(Aesthetics)這點真的常常被忽略,看看多少設計給長者用的東西,都是功能性強過美感,好像這兩者天生無法兼具似的。曾擔任IDEO設計公司高齡部門負責人的葛芮琴(Gretchen Addi)就很受不了這一點,她曾說:「我是年長,可不代表我想要一個醜得要命的產品。」態度五:理解現實(Acknowledgement)這從費雪的口中說出來,可說是西方式的「認老」,也就是深切理解現實中自己的所在,「就像我知道,無論我有多麼覺得自己還是18歲,我畢竟已經不是18歲。」態度六:接受自己(Acceptance)這一點可以和前一點連起來看,先是理解,然後接受,才有機會和年老的自己達到一個圓融和解的地步,喜歡並肯定現在的自己。態度七:尋求協助(Assistance)這是費雪自認最不願意但必須學習的部分,就是學會接受協助,或是開口要求協助,「所以設計怎麼樣的機制讓這樣的協助和支持機制依然可以讓長者保有尊嚴,非常重要。」態度八:負擔性(Affordability)對費雪來說,這不僅僅是指價錢上的可負擔性,更重要的是這個可負擔的概念應該是一種全民的、對所有人開放,是一種社會的公共責任而不是出於對長者的尊敬或是對少數者的同情。態度九:自在的孤獨(Aloneness)雖然中文翻譯同是孤獨,但aloneness和loneliness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孤獨感:aloneness是一種對自己、對現世、對現實、對當下、對自我的肯定,相信自己不靠別人成就,自己就是全部,足夠且完整,是一種圓滿圓融;loneliness則是一種缺憾、消極、憂鬱、需求未滿、不完美的狀態;費雪提出這點看法非常獨到。的確,我們社會近年來愈來愈強調孤獨對長者健康的危害,要怎麼樣去關照他們,卻沒有嚴格去定義何謂孤獨,其實孤獨並不可怕,孤獨的對立面也不是把時間填滿就好,更重要的是如何建構「有意義的關係」,讓長者也可享受aloneness。態度十:適應(Adaptation)Adaptation 這個字來自於生物學物競天擇中的適應法則,一種順應環境而優化自己以求生存的本能。費雪說,老了,其實要更有彈性,更能去適應周遭的變化,對改變,要學著坦然接受,然後支持,最後駕馭,那麼也就沒有什麼改變是可怕的了。本文摘自《全球銀力時代》,野人文化 2019/11/06 出版【延伸/熟齡態度指南↘↘↘】。熟齡履歷指南:再就業、重定位,找出高年級優勢。50歲後改寫人生方程式 家庭主婦成為拼貼藝術新星。放下完美主義 梁秀琴存入健康「共老」本錢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2-17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第三家庭」 攜手共老新解答
國際上將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14%及20%,分別稱為「高齡化社會」(進行式)、「高齡社會」(完成式)及「超高齡社會」。我國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且國人平均餘命已達80.7歲,其中男性77.5歲,女性84歲,雙創新高。另依「世界人口綜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網站列出2019年的各國出生率排名,在全球200個國家中,台灣排最後一名,平均每個婦女僅生下1.218個孩子。少子化導致人口分母縮小,壽命延長,分子不減,老年人口比率必然上升,兩者高度相關。據衛福部2018年9月編印的「中華民國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65歲以上有配偶或同居者占66.09%,其他33.91%(喪偶29.32%、離婚或分居3.22%、未婚1.37%); 在有偶率低及老化衝擊下,失去家庭相互陪伴、支持及照顧功能的孤獨老人,當會日愈增加。下流老人 台灣也可能出現日本社會學者藤田孝典於2015年出版新書「下流老人」,描述由於年金制度即將崩壞、缺乏長期照護人力等原因,會有越來越多的老人身陷貧窮漩渦而無法自拔。部分養老院、照護中心、簡易旅舍等,以低價吸引「下流老人」入住,但提供的環境、膳食、服務品質都非常惡劣。有些商人甚至將「下流老人」請領的生活年金全部侵吞,2014年向日本國民生活中心告發的類似案例高達1454件。許多老人院和照護中心的衛生品質惡劣,照護人員霸凌老人,老人被迫寫遺囑轉移財產,還有老人院收了錢不久就惡性倒閉等,各種狀況層出不窮,這種現象未來在台灣也有可能出現。各級政府雖提出建立長照服務體系、居家照護、強化社區照顧據點等對策,但因孤獨所帶來的自閉、憂鬱、躁鬱,甚至失能、失智等身心官能症的困擾,還是難以避免。英國更因此在梅伊擔任首相時,新設「孤獨大臣」(minister for loneliness), 以因應此迫切問題。醫學進步和公衛普及,讓人類平均餘命在100年間,從50變成80,整整增加了30歲,有人稱其為「第三歲月」(The Third Age); 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Edward Kelly也發起「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 認為長壽已改變我們的生活視野,因此更應該持續成長、進化去思考人生第三幕,追尋內心最想擁抱的生活樣貌。保障第三家庭 待共同努力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成亮,更進一步以其服務都會社區基督教會及原住民部落的互助模式,認為台灣不婚、不生的現象,將導致第一家庭及第二家庭(夫妻及子女組成的家庭)不斷減少,將來社會運作一定要依賴血親、姻親之外的社區人士,或者職場上的好友互相支持,組成如家庭般的連結,因而倡議「第三家庭」,希望無依的老年人能互相提供有品質、品味的陪伴、照顧。而第三家庭的家人要用心學習認識自己、介紹自己,同時學會彼此傾聽、接納、肯定、欣賞,並接受必要的培力課程與活動,特別是提升人際、群我關係的品質與修練,俾一起攜手圓一路好走的美夢,讓自己能老身隨心、老伴貼心、老居安心;更重要者,如何立法保障及鼓勵第三家庭,則有待各界共同努力。
-
2020-02-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病毒不會糞口傳染 醫:防疫要勤洗手
「宋朝的瘟疫可能跟蘇東坡吃蝙蝠肉有關(眾笑)。」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新黃瑽寧16日在臨床研討會提到,糞口傳染跟母體垂直傳染都沒有證據,潛伏期24天也不是事實,勤洗手還是防疫必要措施。此外,菸癮者及高血壓、高齡者,都可能提高感染風險。棘蛋白是感染破口黃瑽寧介紹,COVID-19屬於β類冠狀病毒,關鍵是會跟宿主產生連結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在海量的新產出論文中,很許多很快被推翻的假說,後來發現名為RaTG13的蝙蝠冠狀病毒,跟COVID-19相似度高達96.2%。冠狀病毒在感染時需要一個剪刀,把棘蛋白切一半才能把膜打開,才能把病毒釋放出來。黃瑽寧說,α類基因呈現三明治核心結構,使用的是APN蛋白質做連結。而SARS冠狀病毒是β片狀核心結構,使用的是ACE2蛋白質做連結。NL63則是β例外的三明治結構,例如800年前宋朝的幾十場瘟疫,也許跟吃蝙蝠有關。「目前沒有證據可以證實會糞口傳染,呼吸道傳染跟接觸傳染是唯一能證實的。」黃瑽寧指出,在肛門拭子可找到病毒RNA,不等於可以糞口傳染,畢竟病毒的屍體跟活著的病毒是有差別的。母體垂直感染也沒有可能,可能是小寶寶抱出來後受到飛沫或接觸傳染。至於會否突變增強感染力?目前COVID-19突變正常。抽菸者重症機會高「隨著病例數愈多,輕症數據進來,平均年齡開始往下拉,男性剩58%,輕症狀肌肉痠痛14.8%變多。」黃瑽寧說,世界衛生組織估計,82%的人是輕症,15%會喘,3%是危急情況。MuLBSTA評分可供參考患病風險:多肺葉浸潤是5分,淋巴細胞小於0.8是4分,細菌感染4分,菸癮者3分、已戒菸2分,高血壓2分,60歲以上2分,加起來大於12分的人,就可能是感染的高風險者。「為何抽菸的人重症機會比較高?」黃瑽寧說,因為從ACE2進去的門檻比較低,在中國抽菸的男性佔48%,而女性可能只有3%。病毒並沒有只攻擊男性,但只有在ICU會看到比較多男性。ACE2本身是有功能的,可以幫忙肺部修復傷害,但如果被冠狀病毒的棘蛋白所綁架,反而加深了肺部的傷害。「如果冠狀病毒就是要讓孩子先得,有了抗體之後,老人就不會那麼慘。」黃瑽寧說,所以在療法上,是否能給予額外的ACE2?心臟科有ACEI的藥,雖然不知道可行性,但比起等待研發抗病毒藥物,「這是一個我蠻有興趣的方向。」【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2-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血漿治療多個選擇 非100%有效
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15日表示,從目前的救治情況來看,該院累計治癒出院率已超過43%;對於康復後的新冠肺炎患者體內有大量的抗體可以對抗病毒,有專家呼籲康復患者出院後積極捐獻血漿,他指出,血漿治療並非100%有效,只是給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多一個選擇。武漢金銀潭醫院是這次武漢市新冠肺炎救治定點醫院,自2019年12月29日收治7名不明肺炎患者以來,已收治了超過1500名新冠肺炎患者,且大部分為重症和危重症。第一財經日報報導,張定宇指出,進來金銀潭醫院的絕大多數都是重症,有個別從社區轉來的輕症患者,「在出院患者中,最大年紀的是2月5日治癒出院的一名90歲的患者。」對於高齡患者的治療,張定宇表示,一方面是早診早治,這是所有疾病的一個治療原則,另一方面是在診療過程中要積極控制原發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高齡患者合併高血壓,糖尿病並不可怕,這名90歲的患者,恰好就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也很順利的康復出院。」近期採集康復期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漿,用於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成為新的希望,2月8日,第一例新冠肺炎康復者血漿抗體治療,在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進行,該院9例重症患者接受該項治療,3份血清提供給外院重症患者治療。從該院重症患者治療情況看,患者接受治療12至24小時後,血氧飽和度明顯上升,主要指標明顯下降,淋巴細胞比例上升,重點指標全面向好,臨床身體徵狀和症狀均開始好轉。張定宇認為,血漿治療只是一個嘗試,希望能夠對患者有用,「目前給有些重症病人使用之後,看上去早期有一些效果還不錯,但是對危重症病人的治療效果怎麼用,還有待評價。」不過張定宇還是希望,透過血漿治療能給這些新冠肺炎患者有一個更多的選擇,「就像給患者一根竹竿,把他們從水裡面救上來。」張定宇提醒,並不是說康復者血漿治療這個東西肯定100%就有效,如果這個東西100%有效,那新冠肺炎這個病就不那麼可怕了。
-
2020-02-1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加強不同世代的溝通,迎接台灣高齡化社會的來臨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老人照護」。旅居國外的作家朋友夏祖麗寄來一篇她追憶父親名作家何凡在步入晚年,對老、病、死的看法,充分流露出老人如何以睿智、幽默面對人生無法避免的終點。同時我們也收到一位基礎醫學的名教授在耄耋之年仍然不忘研究教學之餘,寫出一篇對老年健康的看法,內容包含中西醫學不同看法,同時提出健康食品、增進記憶、保健養生的新思維。我們也很榮幸能邀請到國內主導老人照護的衛生福利部薛瑞元常務次長發表他對這主題的看法:「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也許不是意味著台灣將像一個老人走向遲暮,而是一個新文化建立的開始――不同世代的對話、不同血緣的融合,新的國族認同促使共同面對解決新的問題。」「在蒼茫的暮色裡加緊腳步趕路」,是何凡在他八十歲那年寫下的句子。蒼茫暮色裡,餘暉將盡,旅人猶有未竟之途,似宜快馬加鞭,再趕一程。猶記得初中、高中時,在班上搶看聯合報(每個班級只有一份報紙,而且只有午休時才能看),「玻璃墊上」是不可錯過的專欄;往後作家持續針砭時事,著作等身,但個人走上習醫之途,再少有機會接觸其作品。想必作家筆耕一生,暮年視世事鉅變,憂國憂民,胸有千言欲發,惟恐時不我與,所以要「加緊腳步趕路」。當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之後,面對快速老化的人口結構,加上少子化的影響,如何面對「老」這個課題,逐漸成為各界討論的主題。對於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而言,最困難的莫過於每個人對於「老」各有不同的想像―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的想像,「照顧」老人和變成老人「被照顧」也有不同想像。以作家而言,可說是當時的社會菁英,於主流媒體持續不斷傳播其信念數十年,影響諸多年輕學子,有貢獻於社會,亦自有其社會地位,但在這一年齡層中,實屬少數。這一年齡層的多數台灣人,不論先來後到,都是經歷戰亂的顛沛流離,然後在這個島上安身立命,咬緊牙根過活,只希望他們的子女能夠成材。兒女的成就愈高,他們的心裡愈能滿足,也許過了六旬,事事就以兒女的意見為意見。而兒女生涯恰逢台灣經濟最繁榮的時期,事業多少有成,教育水平也遠高於父母,因此以奉養父母為己任,父母也儘量依賴、順從子女。這是這一年齡層(子女五、六十歲,父母八、九十歲)常見的情形。這一輩父母的童年是跟著逃難、躲警報、有一餐沒一餐、渾渾噩噩的日子;青壯年是糊里糊塗結婚、糊里糊塗生了小孩、烈日驟雨下工作再工作;然後突然有一天,子女跟他們說:「爸爸媽媽,你們不要再工作了。」這才停了下來,開始「休息」。但是他們過去沒有想過「休息」的日子怎麼過(除了睡覺補眠以外),所以大部分還是聽從子女安排。他們的童年是灰暗的狼煙,青壯年是無盡的烈日,老年是溫柔的晚霞,不過多數人沒有目的地,所以也無須趕路。通常怕的是,子女的家庭、事業是否有變、子女之間的關係是否和諧,如果發生這類的變化,晚霞隨即成為陰霾,老人只能在角落裡飲泣,無能為力。戰後嬰兒潮的這一代,得天獨厚。童年時享受普遍的國民教育,如果能通過層層考試,就能取得高等學歷,在人生的起步上,有一個較優渥的開始;如果考試被刷下來,還是有許多機緣,如果夠打拼,通常可以創下一個或大或小的事業,給自己家人一個舒適的生活。因此,這一輩的人,多數學歷比父母高,成就比父母大,自信心也特別強。而且正好歷經台灣的政治、社會轉型,言論自由的鬆綁,因此憑藉經濟的優勢取得絕對的話語權。但是1970、8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初入社會即逢千禧年後的台灣經濟轉型,經濟趨緩、產業外移,高等學歷不再值錢,再多的努力似乎總歸徒然,陰鬱的環境下造成心理的陰霾。在父母的眼中,是草莓的X世代,但比較他們的下一世代――嶄新的網路世代,似乎掌握資訊的能力也不足。台灣面對高齡化的問題,目前其實卡在這三個世代之間的糾葛。已經進入高齡的戰前世代是目前被照顧的一群,他們多數有比較認命的人生觀。不論年輕時做的是甚麼,在兒女眼中不見的是多偉大的事,久而久之,也就不再提起,塵封在心中的一個角落。隨著老去而來的病痛衰弱,只能更加依賴別人――賴著老伴、賴著兒女、賴著外傭,唯一能夠具體反對的就是,要他們離開代表這個依賴對象的家,住進機構的時候。何凡很難做為他們這一世代的代表,但卻有下一世代的影像。他們逐漸地走入老年,也正在照顧衰老的長輩。從他們寬廣的見識,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而從照顧長輩的經驗,他們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他們注重健康,同時享受生活。旅遊、運動、志工、下午茶,填滿了退休後的時間。他們對於老年生活是有自信的――自己的生活自己來安排,但是政府必須建立制度、提供資源,讓安排成為可能。他們比較沒有信心的是,未來的草莓世代是否能把這事搞好,所以他們會一直地提供意見、下指導棋,甚至佔著決策的位置不放,以防年輕人「亂搞」。所以雖然暮色低垂,但如果腳程夠快,超過地球自轉的速度,或許永不會日落!倒楣的下個世代,必須接下上一世代留下來的東西,但卻很可能已經不是他們能負擔的。他們鮮有機會為自己思考未來的需求,只能被動接受前人規劃好的東西。面對未來的茫然與無力,他們只能邊走邊瞧,一邊尋找生活中的小確幸。不過,他們也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不要讓下一代承受這種痛苦,所以許多人放棄生育,儘量切斷各種糾葛,縮回自己可以控制的小小空間。晚年是燦爛的晚霞還是灰暗的餘映,似乎也沒甚麼好計較的了!我是屬於戰後嬰兒潮的這個世代的,所以也有一點何凡前輩的那種心態,但是我也常告誡自己,年輕一輩有年輕一輩的未來。我們自己能做的是,用自己的資源儘量照顧好自己,不要成為下一輩的負擔。但是拉到公共政策的面向,勢必不可能那麼隨興,各種不同訴求會從不同管道進來,影響決策。要在不同世代間取得平衡,實非易事,我們可能需要更有效率的機制,讓世代之間的溝通更順暢,才有可能。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也許不是意味著台灣將像一個老人走向遲暮,而是一個新文化建立的開始――不同世代的對話、不同血緣的融合,新的國族認同促使共同面對解決新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更像是個「轉大人」的青年!或許我們毋須趕路,而只需告訴後來的人:「慢慢來,注意看,我們搞砸了甚麼,不要再犯同樣的錯。」
-
2020-02-13 橘世代.健康橘
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
「變老」,不只是個人生命的自然歷程,更是家庭所有成員共同經驗的過程,面對家中高齡長輩,中年兒女該如何突破下半場人生的考驗?身為社會工作師,也是諮商心理師的蔡惠芳,帶領大家走進家庭,以全方位視角正向迎接生命中的衰、老、病、死。2018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例已超過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專家推估2026年後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高齡人口比例超過20%)」,且因少子化現象,未來能共同分擔照顧壓力的對象亦將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家有高齡父母的中年子女該如何照顧父母呢?而面對逐漸上了年紀的事實,年長者又該如何看待變老這件事呢?看待變老前,我們應該先問自己:「我要過什麼樣的老後生活?」多數熟齡族在即將退休,且意識到身體老化之際,方才開始思考人生下半場的未來藍圖,擁有多年社會工作經驗,既是社工師,也是心理諮商師的蔡惠芳則表示,老後生活必須從年輕開始經營,經營的基礎則以自主概念為主,此可從健康、經濟、生活等面向而論。老後健康、經濟、生活 掌握3點銜接退休現代的社會大家愈來愈重視健康,舉凡飲食、健身,都是在做好健康管理。除此之外,在病痛來襲之前,提早一步思考「生病時,我可以如何安排自己」,適時地敞開心胸,與家人共同討論,清楚表明自己的期待與想要,醫療自主便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當我們生病到一個重症的階段時,可以依自己的意願來選擇醫療的介入程度,也可以避免家人在醫療現場的天人交戰。目前政策推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便是可用來協助民眾提升醫療自主的概念。至於經濟自主,是影響生活品質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蔡惠芳建議,中年世代的理財觀念不要只放眼投資,也應該有避險觀念,隨著現今醫療環境與資源,花費愈趨高漲,保險便是簡單避險的投資。檢視生活可能的風險與所需照護,譬如家庭支持系統薄弱者,可依自我經濟能力規劃與照顧人力相關之險種,與其期待養兒防老,不如主動提早預備,才是對自己負責的正確態度。生活自主主要建構在健康、經濟之下,銀髮之後的生活多數建立在中年時的觀念與興趣,蔡惠芳說:「一旦退休後才開始,常常會落入突然失去社會關係的連結,進入另一種失落與憂鬱。提前安排、規劃未來生活方向與模式很重要,不論是投入志工、學習新興趣等,皆可在退休前先行了解、接觸,而後方能順利銜接退休生活。」從容面對父母衰老 子女要能敏感性預備當父母慢慢邁向衰老時,照顧課題隨時說來就來,此時考驗的便是子女對老的敏感度與正確認知。除了身體疾病,多數長者更常見的是生理功能的退化,蔡惠芳舉例,對長輩而言,取得資訊的能力已漸不活絡,對文字理解與訊息接觸的周全性亦可能不比以前靈光,所以容易出現記性差、反應慢等現象,此時,身為子女或陪伴者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從事件的細節提醒長輩。而關節退化、牙口不好,也都是絕大多數長者易有的狀況,子女可以從平日的外出與用餐中觀察,倘若父母大晴天拄著雨傘、食量減少時,主動簡單的問候,適時給予協助、調整,甚至敏感地聽出父母話語裡的弦外之音。從生活小細節覺察長輩的需要,建構世代溝通、保持較緊密的互動關係,便能避免雙方因不理解而摩擦,甚至忽略了父母其實正在變老的訊息。至於察覺父母變老了,能怎麼做?蔡惠芳認為,應實際開始去了解。隨著時間流逝,衰老伴隨而來多半是疾病,多數家庭往往在沒有任何知識基礎概念下承接了照護之責,衝突與壓力以致生活失衡,因此主動性是一個態度、能力、也是行動力,如果事情發生後才等著別人給答案,那麼將永遠坐困愁城。在還來得及準備前,透過坊間講座、網絡資訊、書籍等開始建立對長期照護、照顧技巧、福利資源等相關概念,一旦有了基本知識,至少事情發生的當下可以以較從容的態度面對,在整個照護過程也能更加周全與妥善。喘息細水長流 照顧者自我照顧照顧是一條漫漫長路,在醫療的工作場域裡,蔡惠芳常看見身為照顧者的兒女,必須犧牲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日夜照顧父母。身心俱疲下,久病床前的悲歌比比皆是。她特別指出,照護者也需要自我照顧,此包含生理與心理2層面。諸多照護技巧得靠雙手,消耗照顧者大量體力,隨著科技發達,善用各式輔具能幫助照顧更省力,同時避免長期照護的工作傷害;另外,隨著付出、陪伴和失落,照顧與被照顧的互動間無時不交雜著各式複雜微妙的情緒糾結。所以,固定的喘息有其必要,台灣目前可透過機構臨托、居家照服等方式協助喘息照顧,幫助照顧者暫時脫離角色、宣洩壓力情緒。蔡惠芳補充道,唯有照顧者好,才能夠好好照顧病人,在身心狀態平衡下,照顧者能更注意到病者細微的異樣,在小狀況時快速察覺,防範更大的衝突,或是身體更大的變化。此外,多參加家屬支持團體與講座,是照顧者幫自己「增能」的一個最佳方法。透過團體心情分享,可以吐露沒辦法跟病人達到一致默契的心聲,讓原本的壓力變成一種「原來你跟我一樣」的默契,這樣的默契是照顧者彼此支撐的力量;而相關疾病概念的座談,足以讓照顧者更清楚了解整個疾病的脈絡與階段性歷程,幫助照顧者更知道如何因應疾病。其實,照顧者是需要培養與被照顧的,從知識概念到照顧自己的身心與觀念,放下「非我不可」的執念,讓彼此的照護生活都能喘一口氣。針對步入高齡準備,從個人出發,如自我成長、自我療癒、自我善終等面向討論的資訊很多;但蔡惠芳指出,台灣社會在面臨許多醫療決策時,其實是以家為單位,老後照顧勢必回歸家庭。於是,她將自身在醫療場域裡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專業態度、不同視角撰寫《當父母老後……兒女面臨高齡長輩老、衰、病、死的情緒困頓出口》一書,不偏頗地呈現照顧經驗,包括兒女家屬的委屈、父母長輩的體貼,透過家庭看見生命的整體面向,她分享道︰「生命歷程不是只有個人,而是整個家庭一起面對。家是有生命的,世代交替其實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是,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蔡惠芳認為,老,不是一個人的事,走向善終也不再只是個人的價值觀念,是家人共同的陪伴與承擔。當我們出生開始,其實便已進入了生命歷程的循環當中,既然脫離不開家庭,那麼,就必須時刻對家保有敏銳的互動、討論與看見,過程中必定會產生很多的情緒、決定、附和,甚至是失落與哀傷,即使走到最後筋疲力盡,也不要失去對家的信心。因為家庭就是一股力量,重大事件過後,生命的韌性會再度開展出另外一段新的旅程。「平安就是福」這句老套的平常說詞,卻是當父母老後,子女心中最想望,也是人生最難得的好生活。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20年1月號(NO.94)》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2 科別.心臟血管
日本藥學預防專家教你1分鐘降血壓操!比走路、減鹽還有效
靠運動降血壓,關鍵就在讓血管軟化的「氧化氮」此章介紹兩種伸展操,可以快速增加一氧化氮的分泌量。只要每天持續做,即能有效預防高血壓。躺、趴、坐,讓血管軟化經諾貝爾科學家認證,讓血管軟化的物質一氧化氮,因為可以透過肌肉的收縮,使內皮細胞舒張,從而增加血管的擴張能力,促進血流。因此,要保持心血管健康,就得增加一氧化氮的分泌量。最近頗為風行的「握毛巾降血壓法」,就是很好的例子(按:由日本醫學教授久代登志男提出,握毛巾時出力一○%到三○%,血壓不會急速上升,是非常安全的降血壓運動)。但是,我認為如果能夠從手臂、手腕延伸到全身,效果會更好。所以,我設計了一分鐘降血壓操。這套伸展操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可有效刺激身體正面和背部肌肉的「超人式」;二是坐在椅子上就可使四肢充分延展的「椅背式」。這兩種伸展操都非常簡單,只要持之以恆,就可以讓你的血管變年輕,並且解決高血壓的問題,請各位讀者務必試試看。一分鐘降血壓操,就是這兩種伸展操!超人式• 同時有效刺激身體的正面和背部。• 鍛鍊體幹肌肉並改善體質。• 躺著就可以做。椅背式• 刺激胸部、腹部、背部、大腿。共四個部位的肌肉。• 因為是刺激有粗血管的肌肉,所以立刻就有效果。• 坐在椅子上就可以做。請盡量每天做,不限次數。這樣運動,比每天走八千步還有效「一分鐘降血壓操」是藉由肌肉的收縮,有效刺激一氧化氮分泌量的伸展操。肌肉一收縮,血管就會受到擠壓(阻力)。當血流量不足時,該組織的內皮細胞(按:指襯於心、血管和淋巴管內表面的單層扁平上皮)就會向肌肉下達讓血液流通的指令。因此,當血管一擴張,原本受阻塞的血液就會變得流暢,因而使內皮細胞受到刺激,產生更多的一氧化氮。因此,如果能夠透過運動改善血液循環,就可以增加體內一氧化氮的含量,甚至有醫生建議每天要走八千步。但是,我想這在執行上是有困難度的。不過,如果是我所設計的一分鐘降血壓操,因為動作都非常簡單所以短時間內就可以學會。不論是工作忙碌的上班族,或是肌力較弱的高齡者,都能輕鬆做到而且持之以恆。一分鐘降血壓操的原理:1. 肌肉收縮,讓血管受到阻力。2. 肌肉放鬆,讓受阻的血液變得流暢,血管的內皮細胞就會受到刺激。3. 血管的內皮細胞一受到刺激,就會分泌一氧化氮,並軟化血管。只要4. 持續改善血液循環,就可達到降血壓的功效。天天走路未必能降血壓「血壓的人,該做什麼樣的運動?」如果這樣問,多數醫生都會建議走路。對高齡者而言,走路的確是很好的運動,不但可以鍛鍊肌肉,還能增強血管的彈性,進而達到降低血壓的目標。但是,對因通勤而常走路的人來說,走路卻沒有多大的效果。我自己就試了一年,天天走但血壓和體脂率(編按:指體內脂肪的比率,計算方式─﹝肪重量÷體重×一○○%﹞卻不動如山。這讓我深深的體悟到,要降血壓必須靠跑步、鍛鍊肌肉來增加肌肉的負荷。但是,有人一跑步膝蓋就抗議,有人根本沒時間上健身房。因此,我特別設計了這套在家就可以鍛鍊到重點肌肉並降血壓的伸展操。如果你希望能靠自己的力量降血壓,在辛苦走路之前,請務必試試一分鐘降血壓操。※本文摘自《一分鐘降血壓操:日本藥學預防專家實證!躺、趴、坐,10天提升血管彈性,收縮壓降50!》/大是文化出版
-
2020-02-12 養生.抗老養生
不動易致病!3居家運動有助提升防疫力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疫期間,大家待在家中的時間增加,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在家中也能適度運動,避免久坐少動以促進身體健康,才能更有效地對抗肺炎疫情。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身體活動(含勞務、家務、交通及休閒活動等)不足為全球死亡前十大危險因子,約有21-25%乳癌及結腸癌、27%糖尿病及30%缺血性心臟病,都是因身體活動不足所造成。對此,國民健康署提供居家適度運動的3個妙招,讓您在家鍛鍊身體,提升防疫能力:1、伸展或肌力訓練:如瑜珈、仰臥起坐、伏地挺身、彈力球或彈力帶,或是客廳來回走動、原地扭腰擺臀和家人一起跳舞。2、利用室內運動器材:如室內腳踏車或跑步機等來維持身體活動與運動。3、做健康操:兒童及青少年選擇有趣的親子活動,進行快樂體操和遊戲;成年人可做上班族健康操;老年人則可以在家打太極拳、八段錦、高齡長者健康操,或從居家的身體活動,如步行、曬衣服、提物、站姿或坐姿等日常活動,強化身體的平衡力、肌力、柔軟度或心肺耐力等,促進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成人每週則應累計至少150分鐘;活動能力較差的老年人每週至少應有3天進行增強平衡能力和預防跌倒的活動。此外,居家主動健身,也要注意運動空間通風、出汗後保暖及適時補充水分,以更好的健康狀態共同抗擊疫情。 延伸閱讀: 下背痛到難彎腰? 防椎間盤突出平時有3妙招 常運動、乖乖吃藥血糖還是高? 當心是這些藥物在搞鬼 
-
2020-02-12 橘世代.健康橘
「佛系減肥法」不挨餓也能瘦!營養師:吃對食物比少吃更重要
連假或逢年過年開工後,不只小朋友、上班族、熟齡長輩還沒回神,「體態」也還沒回神。大吃大喝讓你體重上升、有滿滿的罪惡感嗎?營養師表示,想快速回歸原本體態,只要掌握假期後關鍵7天的不挨餓飲食術,也能吃得健康營養。晨光健康營養專科院長趙函穎表示,節假日難免大魚大肉,營養攝取過多而發福,但想擁有美型,絕對不能以少吃餓肚子方式,吃對食物比少吃更重要。趙函穎推薦【7日美型挑戰食譜】,以【4天超商輕食組合】和【3天健康自煮餐】,搭配高纖無糖或低糖豆漿,來掌握節假日後瘦身關鍵7天,無論大人、小孩、高齡者都適用,不用挨餓節食,還能吃得健康營養又飽足。趙函穎說,7日食譜每天選其中一餐可採此方式。【周一】可考慮受到外食族歡迎的超商高纖早餐開啟滿滿元氣,建議以超商地瓜、茶葉蛋搭配無加糖高纖豆漿。【周二】午餐或午茶時光時,可以超商洋芋沙拉佐生菜,搭無加糖黑豆漿,吃飽吃巧又能減少負擔。來到【周三】小周末,晚餐也可營養滿滿又輕盈,建議超商鹽麴雞腿溫沙拉,搭配無加糖高纖豆漿。【周四】下班運動後,需補充蛋白質,建議超商雞胸肉搭配低糖高纖豆漿。【周五、周六】為水果日,可手作高纖、高顏值的繽紛果昔。可準備香蕉半根、奇異果1顆、紅色火龍果1/4顆、無糖高纖豆漿450cc,將3種水果與150cc的無糖高纖豆漿打成汁,再分層倒入玻璃杯中,攪拌或分層飲用即可。另外,也可準備奇異果一顆、香蕉半根、藍莓數顆、草莓數顆、燕麥或健康無調味穀片半碗、無加糖黑豆漿250cc,將水果切丁後放入燕麥或無調味穀片碗中,再倒入無加糖黑豆漿就完成。【周日】時則是食譜最終日,趙函穎指出,可以高纖蔬菜百菇鍋犒賞自己。食材準備鮮香菇2朵、鴻禧菇與玉米筍適量、高麗菜 1/4 顆、黑木耳4朵、蛤蜊數顆、昆布1條、無加糖高纖豆漿600cc。先將昆布與蛤蜊放至400cc水中煮滾成海鮮高湯,並加入豆漿做為火鍋湯底,最後將蔬菜與菇類放進鍋內煮滾即可食用,低脂又含高蛋白、鐵質。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防老抗衰的健康生活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老人照護」。旅居國外的作家朋友夏祖麗寄來一篇她追憶父親名作家何凡在步入晚年,對老、病、死的看法,充分流露出老人如何以睿智、幽默面對人生無法避免的終點。同時我們也收到一位基礎醫學的名教授在耄耋之年仍然不忘研究教學之餘,寫出一篇對老年健康的看法,內容包含中西醫學不同看法,同時提出健康食品、增進記憶、保健養生的新思維。我們也很榮幸能邀請到國內主導老人照護的衛生福利部薛瑞元常務次長發表他對這主題的看法:「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也許不是意味著台灣將像一個老人走向遲暮,而是一個新文化建立的開始――不同世代的對話、不同血緣的融合,新的國族認同促使共同面對解決新的問題。」一、老年如何健康快樂全世界人口中,老年人比例已不斷上升,因此老年醫學非常受重視,有關延年益壽,防老抗衰,永保青春的相關基因(FoxO、p53、sirt1、PP63 shc 等等)及細胞訊息傳遞因素(growth factors、hormones、cytokines、free radicals、oxidative stress、antioxidants)的細胞分子作用機制,已有很多研究,但結果仍處於各說各話,尚未建立實驗可行的防老抗衰的方法或藥物,因大部分的實驗均在試管中或培養細胞所作的研究,直到最近才開始有鼠類實驗成功的例子,發現有些藥物已能瞄準標靶穿入衰老且已不再分裂的細胞,將其清除,因此,具有防老及治療白內障之功效,科學家預測發明不老藥,激發身體自我修護能力及延緩衰老的藥物,渴望延長人類的壽命至一百五十歲或更長,這些研究的重點不但延長壽命,而且提高健康生活品質,實現健康快樂的老年生活。在科學家發現不老藥前,我們又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實現健康快樂的生活呢?總合一些簡易可行的方法,與大家分享。二、中國古代名醫抗衰老的典範中國古代許多名醫,各有著名的養生術,似乎與現代的醫藥學養生保健觀點,差異不大,舉例如下:1、華佗(141-208年)三國外科鼻祖:「世間萬物分陰陽,陰陽平衡生長壯,陰平陽秘靠調養,加強運動身心強。」2、葛洪(284-341年)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家、我國化學鼻祖:「東晉道家葛稚川,一生精煉內外丹,清除六害靜觀座,氣行周天可駐顏。」3、孫思邈(581-682年)唐醫學大家及藥王著千金要方:「養生行善最為要,積德自然少煩惱,欲要長壽成真人,請君深研孫思邈。」4、李時珍(1518-1593年)明代偉大著作本草綱目的作者:「吸菸益少害處多,品茶利多弊端少,若問飲酒怎評估,關鍵在度最為要。」5、長生諺語(1)人怕不動,腦怕不用;早起活動腰,一天精神好;運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2)笑口常開。青春常在;不氣不愁,活到白頭;遇事不惱。長生不老。(3)久視傷神,久立傷骨,久坐傷血,久臥傷氣。 三、現代抗衰老的典範現代醫藥學的研究,顯示老化衰弱的罪魁是氧化壓力及發炎,維持腦與心靈的寧靜安祥,乃是防老抗衰最重要的守則,綜合現代各家的養生術,重點如下:1、老化現象(1)形體衰退:白髮、皺紋、黑斑。(2)慢性疾病:癌症、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鬆、關節炎。(3)情緒低落、健忘。2、改善老化的健康生活範例(一):(1)減輕壓力。(2)愛自己、愛別人。(3)在腦中有幸福及快樂感。範例(二):(1)力行健康飲食。(2)良好的生活習慣。(3)充分休養與修持。(4)適度運動(起床前,吐納深呼吸、丹田功、生活在感恩及幸福中)。範例(三):(1)許多慢性疾病如癌症、心臟病、肝病是不良生活習慣促成。(2)習慣能夠改變基因。(3)幸福感是健康生活的要素之一。3、避免大量消耗能量及抗氧能力(1)吸菸喝酒(2)暴飲暴食(3)食物添加物(4)壓力大的生活習慣(5)毒素(6)紫外線、放射線、電磁波。四、藥食同源的觀念及警訊近年來國內外、學界及坊間,均興起保健食品的研究,市面上充斥各種不同的保健食品使用的風潮,值得我們醫藥學界正視,在此嘗試從藥理學觀點,剖析最近有關保健食品的基礎科學與臨床的相關研究。1、 美國參議院特別委員會研究國民營養問題,並調查疾病增加原因,麥高文報告指出,藉由飲食生活的改善,可減少25%心臟病,50%糖尿病,80%肥胖症和20%癌症。2、 理想食物:85%植物性加15%動物性;其中「植物性」食物,係指含45-50%穀物包括豆類,而穀物則以未精緻者為佳,另含35-40%蔬菜水果,這些植物性食物,必須新鮮,保持天然狀態食用,若經過人為加工後,比較不理想。就寢前,讓胃部淨空。3、十四類具有保健功效的食物(1) 豆類:扁豆、青豆、豌豆、四季豆、黑豆、紅豆,含維生素B complex。富含蛋白質。具降脂、降血糖、減肥的功效。(2) 藍莓類:藍莓、紅葡萄、草莓、櫻桃、黑莓,具抗氧化。防癌、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白內障,護眼。(3) 青菜:花椰菜、甘藍菜、高麗菜、白菜,青江菜、芥菜、蕪菁。強力抗癌、補鐵。(4) 穀類:燕麥類、糙米、小麥胚芽、小米、黃玉米、亞麻子粉、大麥、小麥、蕎麥、黑麥。富含纖維、蛋白質、礦物質、植物雌激素。(5) 水果:柳橙、檸檬、葡萄柚。富含維生素,吃比喝更有效,含果膠、葉酸。預防癌症、中風及糖尿病。(6) 南瓜、紅蘿蔔、地瓜、橙椒。富含β-胡蘿蔔素、纖維、礦物質。防癌、護眼。(7) 鮭魚、黑鮪魚、牡蠣、蛤蠣、沙丁魚、比目魚、鮪魚、鱒魚。富含必須脂肪酸、ω3、ω6。防心血管疾病、健全細胞膜。(8) 黃豆、豆腐、豆漿、味噌。富含礦物質、維生素E、植物蛋白質、ω3。防心血管疾病、癌症,防骨質疏鬆。(9) 菠菜、甘藍菜、芥菜、青江菜、萵苣、橙椒。β-carotene、維生素C/E/K、B complex、CoQ 10 、礦物質、葉綠素、植物醇、ω3。防心血管疾病、癌症、護眼。(10) 茶含茶多酚。防癌、降血壓、減肥、防骨質疏鬆、抗病毒、抗蛀牙。(11) 蕃茄、紅西瓜、紅葡萄柚、柿子、木瓜、紅心芭樂,茄紅素。含維生素C、β-carotene,抗氧化,維生素B 6 。護心、護眼。(12) 火雞、瘦肉蛋白、去皮雞胸肉。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 6 、B 12 、minerals、nicotinic acid。(13) 核桃:杏仁、開心果、胡桃、榛果、南瓜子、葵瓜子、腰果、芝蔴。堅果富含必要的不飽和脂肪酸(ω3)及維生素E。降膽固醇、降心血管疾病。防癌及防糖尿病。(14) 優酪乳(低脂或脫脂):活益生菌強化免疫,蛋白質、Ca、維生素B complex。防癌、降血壓及膽固醇。4、保健食品(nutraceuticals)及功能性食物(functional food)簡稱NFF。最近的研究顯示,食物不但供給營養素而且具有功能性的保健效果,然而有關濫用保健食品引起不良的效果已有報告,因此我們必須提高警覺,適當的使用保健食品。(1)保健食品定義及功效a. 調整免疫系統 b. 改善骨質疏鬆 c. 調節血脂功能 d. 護肝 e. 調節血糖 f. 抗氧化 g. 調整腸胃功能 h. 牙齒保健 (2)保健食品的選擇及警訊a. 保健食品不宜單一大量長期使用。b. 天然食材保健功能最好。c. 加工純化後,不比天然好。d. 每個人因遺傳基因不同,生活環境及生活型態差異,必須考慮個人化的需求,尤其是使用劑量及期間,求取適當的保健規劃。(3)保健食品的臨床實驗結果,部分顯示不良的效果如下,因此必須謹慎使用健康食品。a. β-胡蘿葡素不具預防反而增加肺癌。b. 維生素C增加動脈血管硬化。c. 葉酸增加大腸直腸癌。d. 高鈣、高維生素D可降低大腸直腸癌,但增加攝護腺癌。e. 停經婦女補充荷爾蒙(動情素加助孕素)增加乳癌罹患率。五、老年人增進記憶的方法年紀大,令人感到變化最大的是健忘,因此,除了注意養生的健康生活外,下列幾種簡易的增進記憶的方法,不妨試試看。1. 穩定情緒、舒暢心情、精神愉快、記憶靈敏。2. 調節大腦功能增強記憶:聽音樂、散步、栽種花木、短程旅遊。3. 保護大腦神經:防治腦血管疾病、戒菸酒,適度用腦。4. 鍛鍊大腦功能:多學習文化知識及技藝。5. 生活不可過於悠閒。6. 合理有序的生活節奏,大腦功能活動正常、意識清晰、思維有條理、記憶深刻準確。7. 睡眠充足、飲食適量。8. 遇事,細看細聽,使記憶深刻持久9. 注意明瞭事物信息的內容及特點。六、個人化保健養生新思維由於每個人的遺傳及天生體質的差異很大,保健養生必須講求個人化的養生,才能達到實質上的效果。最近的研究顯示下列各種因素,導致我們對保健食品及各種藥物的反應,差異很大。因此,務必講求個人化的養生術。1. 遺傳疾病:癌症(乳癌、白血病等等)、糖尿病、高血壓等等,家族疾病與遺傳基因多樣型或突變相關連。2. 過敏症,免疫力差,自體免疫疾病。3. 早年型(50-60歲)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小腦脊椎退化症、脊椎側彎硬化症等等。4. 藥物及毒物代謝酶(cytochrome P450)之多型性及差異性。
-
2020-02-12 橘世代.健康橘
診所也有週年慶?台東都蘭診所推動社區型「在宅醫療」
台東都蘭診所每年12月會舉行「診所祭」來慶週年。診所也有週年慶?沒錯!從去年的「共生輔具節」,再到今年「友善失智.共生都蘭」,診所祭已漸漸成為在地社區指標性活動。除此,都蘭診所還有小客廳與小菜園,每週固定去3個部落巡迴醫療,每個月還有「共生保健員」培訓,吸引許多志工一起投入。都蘭診所是台灣第一家在宅支援診所,所長余尚儒同時也是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2016年秋天,他帶著日籍太太與2個小孩從嘉義搬到台東,最初在泰源村擔任居家醫師,2017年年底自行開業。為了同步推動共生社區,2019年5月又成立「好家宅共生文化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好家宅基金會)。經過多方耕耘,都蘭診所去年12月慶祝開業滿2週年,並於12月21日在都蘭部落「阿美族聚落長青會所」舉行「都蘭診所祭」。當天豔陽高照宛如夏日般熾熱,場內氣氛更是沸騰,獨一無二的「診所祭」讓平日因為病痛或衰老而來到診所的眾多參加者,難得可以有輕鬆對談、把手言歡的場面。看見都蘭共生社區生命力什麼是診所祭呢?就是在熱鬧活動中穿插衛教簡報、病人與志工家屬心得分享,甚至還有創作俱佳的小劇場形式,讓人認識失智症等高齡相關議題。診所祭當天來賓也相當多元,包括病人與家屬、社區夥伴、志工團隊、友善店家、部落住民、合作對象、社福團體、相關政府單位、大學教授、醫護長照人員,以及所有關心在宅醫療與共生社區的人士。正如余尚儒在致詞時所言,都蘭診所是一間「開放型診所」,藥師、居家護理師、物理治療師,以及對在宅醫療有興趣的年輕醫師都會前來觀摩與實習。診所與社區更是多方交流與互動,在地志工不僅常常擔任司機,協助接待遠道而來的貴賓或實習生,也幫忙在菜園種菜。致力推動共生社區的都蘭診所不但有自己的週年慶「診所祭」,還有自己的小菜園與小客廳。小客廳在都蘭診所成立巷弄長照站「平菘ㄟ厝」之前,由社區志工駐點,去年秋天再號召志工,一起將小客廳後方荒地闢成菜園,經過2個月除草、整地、做畦,已漸漸有了雛型。余尚儒說,期待菜園早日有收成,屆時歡迎社區志工一起來賣菜。共生社區在都蘭正在起步,因此都蘭診所志工們經常要出任務,不但平日要當司機、當農夫,診所祭當天音樂節目也都由志工上場。隆昌部落發展協會前任理事長陳政憲一個人就貢獻了薩克斯風與吉他演奏,還編了一首歌獻給都蘭診所,感謝診所每週固定到部落進行巡迴醫療。歌詞寫著︰「我的好朋友,如果你不知道診所在哪裡,東河鄉都蘭村路的旁邊——是都蘭診——所——」非常巧妙的置入性行銷,讓前來參加診所祭的當地居民能更認識都蘭診所。鋼琴演奏者周美君則是留學奧地利的古典鋼琴家,她從都蘭診所籌備期間就熱心投入,她的先生、台東市詠康藥局藥師陳昭宏除了以自身專業與都蘭診所密切合作,也在台東市區設立了「厝邊ㄟ咖啡廳」巷弄長照站。不只志工們臥虎藏龍,有職業水準的音樂演出,都蘭診所工作人員在診所祭當天也全員出動,與她們口中的「志工叔叔們」自編自導自演「失智小劇場」。診所祭當天辦桌般澎湃又美味的原住民風味午餐,不用說,也是社區志工一起出動、攜手共煮。激發自助力量關鍵推手——共生保健員共演共唱、共煮共食,都蘭診所祭有熱鬧、有歡笑,也有很多內行與門道,其中「共生保健員」是最大亮點。從去年9月起,都蘭診所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開發系列課程,培訓「共生保健員」,找尋社區中熱情、有耐心的居民,提供教育訓練,讓共生保健員成為社區的照顧種子,成為醫護人員的眼與手,主動照顧周遭需要協助的居民,成為社區彼此連結的橋梁與力量。共生保健員課程每月一次在都蘭診所巷弄長照站(俗稱C據點)進行,已經推出的課程包括如何操作基本的醫療器材、吞嚥困難照顧等。診所祭當天除了回顧保健員培訓過程,也頒發證書給完成12小時訓練門檻的志工,並邀請他們分享心路歷程與擔任保健員的心得。余尚儒說,共生保健員不在目前的體制內,但他們生活在社區裡,可以擔任醫護人員的樁腳,遇到某些事情時,診所會詢問他們。舉例來說,一位獨居長者不接電話,又沒有家人同住,要如何掌握他的情況呢?就是靠共生保健員。共生社區強調公助、共助、互助、自助,其中自助是最難的一環,培訓共生保健員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激發出社區自助的力量,尤其都蘭位於偏鄉,公助與共助資源都不足,甚至有時呈現真空狀態,更需要互助這一塊來填補。2019都蘭診所祭主題是「友善失智.共生都蘭」,清楚點出高齡社會無法只靠醫護人員,還必須落實共生社區的理念,才能讓社區每一個居民都能在熟悉的環境繼續生活、安心安老到最後。共好共榮 一起打造共生力都蘭診所推動共生社區引起很大迴響與注目,接下來,他們將與東河鄉公所合作,打造「共生共榮好東河」。這是一種結合了地方創生與共生社區的模式。九二一之後,台灣有超過20年的社區營造經驗,余尚儒認為,過去的社區營造著重發展農特產品、藝術和文化活動,但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甚至人口減少的趨勢,應該更認真思考以「醫療與福祉」為中心的社區營造,並結合目前方興未艾的地方創生,照顧年長者、創造就業,才能留住年輕人甚至進一步吸引人才移居。兩年來,余尚儒以都蘭診所為核心,除了為在地居民提供在宅醫療,也積極推動共生社區,投注在社區的心力人力不比醫療本業少。他說,日本花了10年以上來建立「社區整體照顧」體系,政策與措施都已到位,居家醫療醫師可以專注於醫療,台灣則還在起步階段,所以有許多工作必須同步進行。身為醫生的余尚儒認為,人口高齡化帶來的問題千頭萬緒,無法只靠醫療解決,但醫療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有助於打破現有藩籬與限制,尤其在宅醫療與病人家庭有較多互動,更能促動社區共生。余尚儒說,都蘭診所與好家宅基金會攜手進行中的種種努力與嘗試,都是希望能架構起社區居民的互助網絡,並進一步引導出大家的共生力。期待在2026年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時,能創造適合台灣的共生模式,實現在地幸福、在地安老的目標。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20年2月號(NO.95)》
-
2020-02-11 武漢肺炎.周邊故事
鑽石公主號上台灣人盼政府助脫困 亟需降血壓藥
因載過一名武漢肺炎確診香港人的鑽石公主號,停泊在日本橫濱港碼頭外防疫隔離,累計已有130人確診,船上約有20名台灣人,盼政府設法相救,其中有人亟需降血壓藥等藥物。發生武漢肺炎群聚感染的鑽石公主號,3日晚間返抵日本橫濱港後,停泊在大黑碼頭外防疫隔離,今天新增60個俗稱武漢肺炎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確診病例,累計已有130人確診。目前船上還有3600多人(乘客與船組員),其中約有20名台灣乘客及2名台灣籍工作人員。一名台灣男性乘客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聽到新增60個確診病例覺得快昏倒。他說,希望台灣的政府儘速設法把船上的台灣人接回去,他們一直希望日本政府針對船上的所有人進行病毒篩檢,好讓他們安心,如果日本政府一時之間沒能力篩檢3600多人的話,那就由各國政府設法針對船上各自僑民進行篩檢。日本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今天在內閣會議後的例行記者會表示,為確認船上3600多人的健康狀況,原則上從本月5日起共14天,請船上人員待在自己的房間。加藤說,因船內已有許多確診病例,所以有人認為船上人員下船時也應再檢查一次。但要針對多少人篩檢、有能力篩檢多少人、要花多少時間,目前還無法斷言。如果要下船之際進行篩檢,那可能要等結果出爐才能下船。這名台灣男乘客說,這意思是表示船上的人無法在19日下船,聽到這消息,真的感到很灰心,原以為19日就脫離「險境」。他說,船上有位年紀偏大的台灣太太亟需降血壓藥,已請人用國際快遞寄送(船公司有住址可將物品送抵鑽石公主號),但擔心因為是藥物,會被日本海關阻攔下來,希望台灣的政府能與日本政府交涉,不要攔截降血壓藥。鑽石公主號上的乘客年紀偏高,很多人有些老毛病,需要常服用的藥物,在船內目前身心負擔大,環境愈來愈嚴苛,有些人可能不是因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而是因為高齡舊疾病倒。日前就有一位美國人因心臟衰竭緊急送醫。受訪的台灣男乘客說,他的8旬父親一直咳嗽,但船醫認為沒有發燒就不對他們進行篩檢,昨天只送來感冒藥,之後沒人來問服用後是否有不適等,服務不夠細膩。此外,他年邁的父親在船上失眠情況嚴重,安眠藥快用完,感到很憂心。有台灣媒體報導,對於鑽石公主號上有22名台灣人,除了一名6日確診留在日本治療的患者外,是否接回台灣的問題,今天指揮中心監測應變官莊人祥表示,目前鑽石公主號上的台灣旅客,指揮中心已取得聯繫,會根據其需求提供協助,不過目前尚無提出需求。對此,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採訪的台灣男乘客說,「重點是,沒人跟我聯絡啊」,目前如同難民的生活,讓他們倍感煎熬,尤其是在內艙,看不到陽光,很不健康,船上台灣人正打算一人一信寫給政府,趕緊設法讓他們從「疫區」脫困。
-
2020-02-10 橘世代.時尚橘
自「煮」熟齡與廚房一起慢慢變老
在超過三萬名台灣50歲以上民眾參與的全台長者需求大調查中,吃得營養健康名列第二大困擾(30.8 %),僅次於生活自理(34.6%)。中高齡族群有6%認為眾多生活麻煩中,「年紀大反應變慢,在廚房煮飯變得比較危險」是最主要痛點之一,主責料理的女性族群,與年事已高仍在下廚的長者群特別明顯。調查數據也顯示,50~64歲受訪民眾已有部分人群開始在意烹飪風險。換個角度,從熟齡對未來的焦慮與渴望看需求的變化。龍吟研論曾針對兩岸319位熟齡先驅消費者進行深度訪談,請受訪者試想未來15年後,年紀漸長的生活需要哪些科技輔助?總計蒐集到超過1000個老後生活的科技概念,四成台灣受訪者談及「廚房烹調協助」,是需求最高的類目(表一),大陸也有34%的受訪者提及。顯見,友善長者的烹調智慧化設備尚未被高度重視和實現,卻是兩岸熟齡消費者已在思索的老後困擾。安心、安全的料理環境考量飲食安全與健康所需,多數先驅者在退休後,希望儘量自己烹煮餐食,一方面可精選食材來源,一方面可採少油清淡的烹調方式。做飯是生活自主的表徵之一,食材管理、備料程序與清潔善後最好都能自動化,唯獨「煮」這個動作想要盡量自己來。烹飪是在短時間內進行一連串講究先後次序的精細動作,洗、切、醃、炒、燉、燙等歷經多道程序,過程中更需要快速的思考和靈敏的身體反應。熟齡先驅者在周遭老長輩的日常經歷中認清,這些動作會因為生理的日漸老化,如:手腳不靈活、拿不動東西、反應遲緩、記憶力變差,一不小心就很容易發生意外。一個考慮各方生理弱化條件而設計的多功能廚房,是他們共同的夢想。縮時、順暢的烹調設計當煮飯成為只是一個每日必做的家事、待在悶熱廚房找不到樂趣、家人習以為常,忘對掌廚者表達感謝,在在助長了熟齡者對重複性事務的心理厭煩感。再加上年紀增長,下廚煮飯不但花時間,彎腰洗切、爬高蹲低取物,難免腰酸背痛,縮短時間的烹煮協助成為重要的需求缺口。自動備料與料理設備的遠端設定、預約烹調、多工同步、生理辨識控制,都在熟齡消費者的欲望清單中。然而,舒適、效率兼具的動線設計,減少不必要的移動與多工並進的手眼流暢,才是他們待在廚房環境中最關心的縮時設計核心。54歲、家住台中的陳大姐目前一半外食、一半自煮,「退休之後,在家用餐時間更多,待廚房時間會很長,一個很舒服的環境,減輕重力或提升做菜輕鬆度的器具都很重要。」此外,單身獨居長者需要一人化的合宜材料包與烹飪設備,但年輕單身族適用的食材組合與小家電,不完全適合。一起慢慢變老的廚房有些熟齡先驅者想得更遠一點,56歲、預計60歲退休後進行居家翻修的黃大姊說:「現在廚房比較亂一點,我會一直煮到不能煮為止,別人煮給我吃是造成人家的麻煩。」63歲、女兒在海外工作的單親張媽媽提到,「即使坐在輪椅上,只要碰一下就能打開的水龍頭,即便到老,至少我還有能力為自己煮一餐飯。」烹飪,是長者表現自主能力的關鍵活動,一步到位的全自動化並非長者所願,反倒是順應生理衰弱的階段性變化,改造成漸進式的智慧烹調環境,陪著他們一起變老的終身自煮廚房,才是長者所需。台灣熟齡族全程參與現代化的演進,適應一波波科技引發的生活變革,也擁有國際化的消費經驗。在辛苦打拚數十年後,這群消費者樂意付費換取對自己有功用、滿足心理感受、打造終身自主生活的創新商品與服務,烹飪環境改造是一個智慧居家的機會接口。※本文摘自《安可人生》官方網站
-
2020-02-1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蒼茫暮色裡的趕路人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老人照護」。旅居國外的作家朋友夏祖麗寄來一篇她追憶父親名作家何凡在步入晚年,對老、病、死的看法,充分流露出老人如何以睿智、幽默面對人生無法避免的終點。同時我們也收到一位基礎醫學的名教授在耄耋之年仍然不忘研究教學之餘,寫出一篇對老年健康的看法,內容包含中西醫學不同看法,同時提出健康食品、增進記憶、保健養生的新思維。我們也很榮幸能邀請到國內主導老人照護的衛生福利部薛瑞元常務次長發表他對這主題的看法:「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也許不是意味著台灣將像一個老人走向遲暮,而是一個新文化建立的開始――不同世代的對話、不同血緣的融合,新的國族認同促使共同面對解決新的問題。」這些年自己漸漸邁入老境,健康亮起了紅燈,不免憶起父親生前對高齡,養老及送終等議題說過的話,發表過的文章。「在蒼茫的暮色裡加緊腳步趕路」,是父親八十歲那年寫下的心情感受。父親在報章撰寫專欄三十餘年,針砭時事,下筆幽默犀利,但談到自己晚年的心境,卻顯現了難得的浪漫與溫柔。那年(1989)詩人鄭愁予看到父親寫的這段話,有感而發說,「四十年來台灣社會有兩句最振奮人心的話,一是詩人周夢蝶的「我是高到最寒處仍不肯結冰的一滴水。」另一就是何凡(父親的筆名)的「在蒼茫的暮色裡加緊腳步趕路」。父親寫這句話時,旁邊加了一行附註:「八十生日時書此述懷,今仍適用,因旅人猶在途中。」父親在八十歲之後,又在旅途上多走了十三年,2002年十二月在台北去世,享年九十三。九十三歲,當年在一般人眼裡算是高壽,但是對熱愛生命,積極任事的父親來說,可能有點遺憾,他不止一次對我說:「你祖父活了九十歲,祖母也是高壽,他們那個年代醫學及衛生條件都不夠。現在醫學進步,營養衛生改善,我常年運動,起居規律,沒有不良嗜好,如果不生大病,相信我可以活過九十五歲,說不定一百歲。」他説這話時充滿了信心。父親不是怕死,是熱愛生命,覺得人生還有很多事可做,他對未來還有很多計劃。不料比她小八歲的母親卻先病倒了,父親眼看著一向聲音清脆嘹亮,動作俐落快捷的妻子日益衰弱沉默,心如刀割,以後再也不提活百歲了。父親一生運動不輟,年輕時打排球,中年以後打乒乓球,他曾寫過一篇「運動最補」,收錄在中學國文課本裡,他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運動補。」他對有些人一不舒服就跑醫院,帶回一大袋藥吃的習慣,不以為然。除了去世前兩年,他一生很少生病,更少吃藥。父親一向遵守法治,小至夏天缺水,政府疾呼市民節約用水,父親不但身體力行,還親書「勿浪費水」的條子貼在浴室和廚房門口,提醒家人。同樣的,他看病吃藥,一定遵守醫生的指示,按時服用,定時回診,絕不自己妄下診斷,或自作主張增減藥量,這樣尊重專業,是醫生眼中最合作的病人。那陣子我看着高齡父母活得辛苦,卻幫不上忙,心中不捨。想到父親早年在一篇文章中提醒台灣將面臨高齡化,呼籲政府及民間重視照顧老年人,文章中說:「人生沒有越過越糟的理由,一場雜耍,最好的節目放在最後;一部電影,結尾總是最用心安排;然則人生於世,為什麼把一段可怕的生活放在最後去經歷呢?這顯然不合理。」寫這一段話時父親才五十出頭,以現在的角度來看正值壯年,那時不但沒有「長照」這名詞,社會上也沒有這觀念,當時人們先求溫飽,才去談養老或長照。父親對生死大事豁達,母親病重時,我們問他和母親,百年身後有什麼交代,他灑脫的說:「台灣地窄人稠,我一向主張人死不該佔地,我們都火化,其他後事你們怎麼辦都行。」父親在我們提供的一些墓園資料裡,選中了位於金山的一家墓園。我們兄妹和墓園業務人員約定,帶父親上山選放骨灰的塔位,約定的前一天,父親突然對我說:「你打電話問那位先生,他們公司來接的車子,有沒有漆上墓園的名字?如果有,就不要停在家門口,免得嚇到這幢大樓的住戶。」第二天,為了不嚇著鄰居,我們扶著九十二歲的父親,氣喘吁吁,一步步走到街口上車。母親去世後在她的追思會上,父親以微弱沙啞的聲音致辭,最後他說:「有人說,父母的壽命承傳給子女;又有人說夫妻走了一個,另外一個也不會活太久,我現在是處於進退兩難的境界!」全場賓客聽了不禁莞爾一笑,給老作家鼓勵的掌聲。追思會後兩天,我們帶父親上山去看母親,他抬頭指着滿牆的骨灰座説:「你們指给我看,我和你媽的小套房是哪一個?」有股慷慨就義的氣魄。二十多年前我還住在澳洲,應台灣最早投入「銀髮文化工程」的世新大學成露茜院長之邀,寫一本介紹養老先進國澳洲的書。利用一年的時間我走訪聯邦、地方政府、社區、民間、宗教團體及慈善機構,介紹這個很早進入高齡化社會的年輕國家,怎麼使自己變成養老天堂。父親對我鼓勵有加,認為這本書可供台灣作借鏡。當時我多次與父親交談,台灣如何準備進入即將到來的高齡化社會,他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談長壽應該是視為一種「終身事業」,人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經打算怎樣不死。父親不但對社會議題觀察敏銳,可說是位先行者。醫生、病人、醫療、醫院構成了「醫病平台」的主體,但是長照和養老卻是社會對人一生的最後照顧,也是「醫」和「病」終極所求的吧?
-
2020-02-08 橘世代.健康橘
鄭教授的衛教課 逾45歲自然懷孕 比中發票還難
台灣於2012年生育率來到史上最低點,僅0.87%,成為全世界最不想生育的國家之一,到了2020年,甚至可能「生不如死」,人口負成長。高雄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鄭丞傑忍不住為此來堂衛教課,表示女生最佳生育年齡為25至34歲,38歲是大自然劃出的適孕分水嶺,過了38歲連人工輔助生殖受孕率都大幅減少,想生就得趁早。他觀察臨床不孕門診發現,子宮肌瘤、肌腺瘤患者年齡偏高,大都超過40歲,其中8成尚未懷孕,即使順利治療還得面對不孕困擾,因為年紀一大,卵子品質下降,加上子宮組織異常,受精卵著床不易。研究發現,女性一旦超過35歲,卵巢內卵子的庫存量就加速減少,異常率也大幅上升,卵子存量有限,如果又有工作等沉重壓力,可能導致生殖系統早衰;他形容超過45歲想自然懷孕,「機率比中統一發票還低」,不少人卻以為偶有一件的名人超高齡懷孕不是難事,而誤認為自己可以比照辦理。鄭丞傑以土壤來比喻子宮,想要開花結果,孕育大地萬物,當然得擁有良好的土質。壤土、黏土、沙土,分別可以種植不同的植物,但若是岩石,當然種子難以著地、萌芽。換言之,子宮組織一旦老化病變,尤其有子宮肌瘤或子宮肌腺症,常常難以受孕,也因此鄭丞傑近年來投入大量時間研究最新的無創海扶刀手術,目的之一便是為子宮有病變的婦女改善著床環境,保住生機。所幸隨著產前基因篩檢、人工生殖醫學及腫瘤醫學等技術的進步,昔日不可能的事,現在變成可能。許多女性到了更年期,甚至已經停經,才想生小孩,接受借卵及人工生殖,還是有可能一償夙願,但過程相當辛苦。王麗容分析,眾多研究發現,兩性性別地位愈是平等,生育率才會上升,如果兩性地位處於不平等狀態,則生育率就會難以拉起來。鄭丞傑也建議應該擬訂教育、所得稅、社會住宅福利、托育等多項配套措施,藉此鼓勵生育,始能見效,特別是中產階級更應補助。鄭丞傑認為,與其長期執著於鼓勵不想生育的人生育卻又未見效果,不如補助本來就想生卻生不出來的不孕夫妻人工生殖費用、補助坐月子的費用、逐步開放代理孕母,估計每年至少可以增加一萬個新生兒。鄭丞傑說「不要以為是天方夜譚,其實日本現在就已經開始補助坐月子的開支了。」在匈牙利,生育4個小孩的婦女可以終生免課徵所得稅。王麗容列舉,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過程中,如果懷孕生產,就能申請學校的住宅補助。至於英國,以她在牛津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的經驗,帶著寶寶搭乘捷運、客運、鐵路等公共交通運輸工具,車資就會低廉許多。系列報導【婦科權威與女權學者的婚姻日常】。婦科名醫鄭丞傑與女權學者王麗容 筆戰兒女教養。鄭教授的衛教課/逾45歲自然懷孕 比中發票還難。「出門時當丟掉,回來就當撿到」鄭丞傑翻滾女人堆 王麗容:我已有免疫力。鄭丞傑、王麗容人生下半場 開心擺第一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7 名人.施昇輝
施昇輝/人生第5000部電影《茱蒂》:當夫妻進入空巢期,為人父母該怎麼做?
從電影看第三人生1:《茱蒂》和家人一起見證人生的里程碑2018年,高齡58歲的我去報考台藝大電影系碩士在職專班。後來僥倖錄取的原因,不是我有豐富的電影「實務」經驗(其實是「零經驗」),而是我有豐富的電影「觀賞」經驗。面試那天之前,我已經看了4808部電影(我看的每一部電影都有登記喔!)到了2019年12月下旬,正式進入倒數計時我人生第5000部電影的時刻。第5000部電影當然是我人生的重要里程碑,所以一定要精挑細選,讓它別具意義。在當時上映的電影中,以知名女明星茱蒂嘉蘭(Judy Garland)自傳為核心故事的「茱蒂」(Judy),無疑最適合成為我的第5000部電影。為什麼呢?因為我的大女兒的英文名字就叫Judy。當年她念雙語幼稚園時,校方規定要取一個英文名字。我記得當時拿了一本《好萊塢電影明星名錄》給她挑,她翻了許久,手指著茱蒂嘉蘭的照片,所以Judy這個名字就跟著她一輩子了。雖然我以往看電影買票時,總是跟售票人員說「一張全票,靠走道」(註1),但這一次要去看我人生的第5000部電影時,當然不希望自己一個人默默去看,而是期盼能和全家人一起看。我的三個子女大學畢業後,紛紛進入職場就業,不僅工作時間很忙碌,下班又有各式各樣的聚會,而且大女兒甚至已經結婚,所以要找到大家都有空的時間,全家聚在一起是非常困難的,就連我之前生日,大家都無法當天一起來慶生。大家喬了半天,終於確定2019年12月29日,全家可以一起去看,我當時真的是既高興又感動。為了讓「茱蒂」確實能成為第5000部電影,我還在前一天連看兩部電影呢!我透過這篇文章,並不是要寫這部電影的觀後心得,而是要分享很多夫妻進入空巢期之後,全家能一起難得相聚的喜悅之情。夫妻進入空巢期,意謂教養子女的責任已了。為人父母者,欣見子女離開學校,開始在工作上能夠發揮所長,也開始尋覓能夠陪伴他們的終身伴侶,自然和我們相處的時間就會越來越少,此時肯定多少都會感到些許的落寞。即使子女尚未成婚、住在家裡,但或許他們因為工作關係而早出晚歸,也不一定有很多時間一起吃個飯、說說話,這時我們甚至該積極一點,找各種理由和他們相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父母請吃飯」來吸引他們與我們有較長的相處時間,否則以後大概只剩下生日或過節才會聚餐了。這時,一定要由我們買單,因為在這個「薪資不漲、物價飛漲」的時代要子女請客,恐怕他們來參加的意願就會越來越低。不在餐廳吃,也可以在家自己煮,其實更開心。我們家每年都會趁新春年假,全家一起去郊外踏青,去年則由大女兒規劃,來了一趟嘉義的三天兩夜小旅行,都帶給了我們全家非常難忘的回憶。這一次全家一起看「茱蒂」,其實也是找理由來相聚。電影開場前,我們就在聊上一次全家一起看電影是什麼時候,結論是好像要一直追溯到子女小學時期了,想想也有些感傷。看電影,以及當天的晚餐,當然都是老爸買單啦!這點小錢,換得全家一晚的歡樂,CP值高到整個破表。作為一個看電影已經超過5000部的超級影癡,我在接下來的每個月都會用一部電影來分享我在第三人生(註2)的親身經驗與建議給大家,敬請期待。註1:「一張全票,靠走道」這句話,後來成為我的第3本著作的書名。(2014年,有鹿文化出版)註2:「第一人生」指就學階段,「第二人生」指就業階段,「第三人生」指退休階段。我喜歡用「第三人生」,來取代一般人慣稱的「人生下半場」,因為這個階段的人生還是大有所為,甚至有可能還有「第N人生」,而不該只是等待人生的結束。
-
2020-02-05 該看哪科.婦產科
38歲孕婦突視力模糊癲癇 緊急剖腹搶救母嬰均安
新竹一名懷孕32周的38 歲孕婦,近日突然視力模糊且全身性癲癇抽搐數次,家人驚覺不對勁緊急送醫,經醫師診斷為子癲前症,胎兒在腹中嚴重缺氧,情況危急必須立即終止妊娠,生產過程中孕婦一度昏迷,嬰兒也因早產體重僅 1660公克,所幸經治療後母子均安。東元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陳文斌指出,許多婦女在懷孕或生產時突發癲癇症狀,俗稱「子癲前症」、「子癇症」或「妊娠毒血症」,是醫師最擔心的懷孕併發症,大多發生在20周後,最主要的症狀是高血壓,其他還有蛋白尿、全身性水腫、噁心、嘔吐、視力模糊、體重過度增加等合併症狀。孕婦癲癇發作非常危險,嚴重時可能導致母體呼吸中斷,造成胎兒的腦部受到缺氧傷害,尤其孕產期34周前發生的早發型子癲前症,嚴重者可能危及孕婦及胎兒的生命,孕婦的循環系統受到極大影響,併發症包括腎衰竭、肝衰竭、肺水腫,全身抽筋等癲癇症狀。胎兒若不滿30周,死亡率較高,死因多為早產、子宮胎盤機能不良而導致胎盤剝落。陳文斌表示,胚胎著床後,母體會分泌胎盤生長因子(PIGF),降低螺旋動脈阻力,有效的運送血液給胎兒,而子癲前症患者的PIGF濃度較低,血管擴張不佳,隨著胎兒增大,血管的管徑大小若差1倍,產生的血流將差16倍,影響胎兒生長,此時母體的血壓會不斷升高來增加供應量,血管阻力也會不斷增加形成惡性循環,最後就必須終止妊娠,才能即時保住母親與胎兒的性命。陳文斌提醒,35 歲以上高齡產婦,或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疾病、過去曾發生過妊娠高血壓、有自體免疫疾病等狀況的孕婦,都是發生子癲前症的高危險族群。目前可在第一孕期 11 至 13周時,透過抽血檢測PlGF與懷孕相關血漿蛋白A(PAPP-A),並搭配高層次超音波進行子宮動脈血流檢查及定期血壓量測,可有效篩檢出子癲前症發生率,及早發現,及早對症治療。
-
2020-02-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高齡孕婦 子癲前症風險高近2倍
婦產科醫師表示,以35歲以上高齡產婦,或本身已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的女性,較可能出現子癲前症。國健署也表示,高齡孕婦罹患子癲前症風險,比一般孕婦高近兩倍。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宜靜表示,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人2018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03歲、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0.90歲,其中35歲以上高齡者占30.12%(含二三胎者);而35歲以上才生第一胎者,也占22%。高齡產婦在我國孕婦中,的確有一定比例。國內外統計數據顯示,高齡產婦的子癲前症風險平均比一般孕婦高出近兩倍。林宜靜說,世界衛生組織(WHO)2014年的跨國研究顯示,35歲以上高齡產婦,與20至35歲間的孕婦相比,罹患子癲前症的風險高出1.78倍。林宜靜說,美國2014的醫學研究也顯示,若以4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與20至35歲間的孕婦相比,罹患子癲前症的風險更高出2.17倍。國內部分,健保署的早期數據也曾顯示,高齡產婦的子癲前症風險,也比非高齡者高出約兩倍左右。林宜靜說,只要是懷孕的孕婦,就應該定期、按時產前檢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國健署目前已補助準媽媽十次產前檢查、一次超音波檢查、第36周時一次乙型鏈球菌篩檢;而孕婦若以34歲以上接近高齡時,則在懷孕16周以後以羊膜穿刺方式,即多一次產前遺傳診斷,來進行染色體或基因突變分析,避免胎兒患有唐氏症等疾病。孕婦應辨識自身是否為高危險妊娠。林宜靜說,若孕婦出現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或本身有自體免疫、慢性疾病時,應向所檢查的醫師討論目前院所設備是否合乎需求,或轉至設備較完整的大型醫院。林宜靜表示,也可參考衛福部所擬定全台70家「高危險妊娠孕產婦及新生兒照護品質中、重度急救責任醫院」,當懷孕出現緊急狀況時,責任醫院可提供較完善照護服務。新手爸媽有任何問題,也可上國健署「孕產婦關懷網」及0800-870870專線洽詢。
-
2020-02-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生育高齡化 子癲前症恐致孕婦及胎兒死亡、早產
初期幾無病徵孕婦等待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許多併發症,如羊水栓塞、大出血、子癲前症等導致有死亡風險。婦產科醫師表示,子癲前症對孕婦和胎兒的影響最大;初期幾乎沒有病癥,一旦併發,恐導致胎兒生長遲滯、胎盤剝離或早產外,孕婦也可能出現高血壓、癲癇、中風、腦水腫或是出血休克等症狀。禾馨婦產科院長林思宏表示,高齡產婦、高血壓、糖尿病等,皆為子癲前症的危險因子。子癲前症是造成孕婦、新生兒死亡,以及早產的主因之一;並常見於初懷孕女性、高齡產婦,或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曾發生過妊娠高血壓等孕婦。胎盤功能失調致病他說,其原因是胎盤功能失調所致,多半發生在懷孕的20周以後,主要會出現高血壓與蛋白尿兩症狀。林思宏說,在懷孕過程中,孕婦為供給寶寶養分者,胚胎著床後,初期寶寶可照正常速度生長至1500公克左右,但懷孕中後期,孕婦若不足應付胎兒成長過程所需大量血液時,母體就會以升高血壓的方式來增加血液供輸給胎兒;而當血壓過高時,即可確診為罹患子癲前症。他說,血壓上升的同時,蛋白質在腎絲球的濾過增加,即會出現蛋白尿。子癲前症不僅大幅增加生產困難度外,胎兒也會因此連帶併發症風險。林思宏說,子癲前症可分為早發性與晚發性,早發性為孕婦懷孕20周後,初期多無自覺,直到出現嚴重頭痛、視力模糊、噁心嘔吐、全身水腫不退、體重過度增加等狀況時,病症已經惡化,為避免危及孕婦、胎兒安全,得視情況進行引產或終止懷孕。晚發性則發生在懷孕34周後,但此時因已接近38周足月,胎兒已成熟、生產風險較低,則會讓孕婦直接生下。控制飲食避免過重除了就醫遵循醫囑,林思宏說,飲食上要減少鈉的攝取,同時也可做如瑜伽、慢跑、游泳等會流汗的運動。此外,也可透過抽血檢查孕婦胎盤生長因子、測量血壓等方式,第一孕期是子癲前症的最佳篩檢時間點。林思宏說,孕婦懷孕時期過度進補的時代已過去,切勿過重,懷孕期以增加8至12公斤內為佳外,若為高齡產婦或有計畫懷孕者,建議應先向婦產科醫師諮詢、進行風險評估等,以避免子癲前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