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0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高齡
共找到
2519
筆 文章
-
-
2020-04-20 養生.家庭婚姻
何妤玟曾想為前夫拚個兒子 公公一句話開導她「生女兒的幸福」
43歲女星何妤玟日前宣布和老公邵天成已於今年初離婚,共同撫養2個女兒,12日還在臉書發文道:「我們有很多身分,但成為妻子、母親前我們也是單純的女人,我們渴望被愛也希望有愛人的勇氣…」似乎預告自己已經準備好新的生活,成為理想的自己。回首過去,身為高齡產婦的她,曾經還想為了獨子老公再拼一胎,沒想到公公一句話開導她「生女兒才有的幸福」,讓她非常感動。何妤玟在2012年嫁給老公邵天成,2013年生下女兒恬恬,2016年生下女兒呱呱,由於老公是獨生子,何妤玟心裡總有點過意不去,曾表示「好想再幫他拚個兒子!」但沒想到公公開導她:「我有兩個孫女就夠了,別再生了啦!」還笑著說「這年代生兒子是別人的,女婿才是自己的,像我生兒子就跑掉了~」讓何妤玟感動到紅了眼眶。何妤玟的(前)公公能用樂觀、自我打趣的方式開導她,堪稱開明公公的楷模!其實因應時代變化,過去認為一定要有兒子傳宗接代、有男有女湊成一個好字,到現在越來越多人都覺得其實生女兒有很棒的優點,例如:比起好動的男孩,女孩比較好教,媽媽不需要動不動大吼大叫、生女兒不會遇到婆媳問題、女兒婚後更能體會父母辛勞,更常回娘家陪伴父母…何妤玟的教養觀身為堅忍不拔的摩羯座,何妤玟對於家務及孩子非常注重,曾分享當媽媽的心情,與做自己很不一樣,「雖然螢幕上的形象是有點傻大姐,但對於家務的每個細節,其實我都是很堅忍不拔的摩羯座,我個人覺得育兒不會是條輕鬆的道路,但它可以幫助我學習跟成長,蛻變成更好的人,我也真的很享受跟這兩個小頑皮在一起的時光⋯」。此外,何妤玟一直有在練瑜珈,身材維持良好。過去產後瘦身階段,她曾分享減重三招就是「飲食控制、練瑜伽球和親餵母奶」,讓她20天輕鬆瘦7公斤。她表示懷第一胎時愛吃甜食,體重上升,讓她在懷第二胎時就有注意先少吃,也瘦得比較快。至於餵母奶讓人身心俱疲,有時候還會吃不下東西,自然瘦得快。過去,何妤玟會上節目分享夫妻相處的酸甜苦辣,有了孩子,自然也會在教養上有所分歧。也許就如同她的聲明所述,卸下妻子與丈夫的身分之後,單純以家人、朋友的形式自在相處會更好。何妤玟透過經紀人發表離婚聲明各位親愛的朋友:我已經在今年初簽字離婚,在這之前我們經過許多磨合與努力,也有過爭吵與哭泣;最終,我們一致認為和平的分開才是對彼此及孩子最好的決定。我們因為相愛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卸下了丈夫與妻子的身分,我們反而能更自在舒服的當朋友,而我們也會互相扶持共同養育我們的兩個寶貝女兒。在我心中孩子的爸爸是我重要的家人,我永遠愛他,也會一輩子尊重他,請大家讓我們平靜的生活,謝謝你們。
-
2020-04-19 科別.精神.身心
要吃安眠藥才能睡好? 用藥前必知的8個觀念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在2017年調查發現,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慢性失眠,盛行率為11.3%,但與10年前比較,總失眠人口並未下降,尤其是高年長者和女性兩大群族,失眠比例都比以前高,但你知道該如何正確使用安眠藥,尤其是特殊族群該注意什麼嗎?對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陳品君藥師說明,可參考美國著名的梅約診所對使用安眠藥物的建議,對於懷孕、準備懷孕或哺乳中的女性,務必事前告知醫師,避免安眠藥物傷害胎兒或可能分泌進乳汁;安眠藥可能會增加老年人夜間跌倒和受傷的風險,若是高齡者或出現相關不良反應,可與醫師討論開立較低劑量的藥物。另外,一些特殊健康狀況,如:腎功能不好、低血壓、心律不整或有癲癇病史也需要事前告知醫師,因為某些藥物可能不適合,或會影響本來控制自身慢性疾病的藥物。 服用安眠藥原則 ① 須經醫師評估後才可使用安眠藥如果有失眠問題,請先去看診讓醫師進行全面檢查,像是神經內科、身心醫學科或家庭醫學科,服用藥物幾週後,再和醫師討論適當的後續治療計劃。 ② 閱讀用藥說明書詢問醫療院所,有無提供用藥說明書並詳細閱讀,如有其他疑問,也可詢問藥物諮詢的藥師。 ③ 在睡前才可服用安眠藥吃了安眠藥之後,可能會讓人不太了解自己在做什麼,增加各種情況的風險,需在所有活動都結束後再服用。 ④ 確認有完整睡眠前才可服用安眠藥長效安眠藥須避免在午睡或小歇前使用,若是夜間醒來須再入睡者,可先諮詢醫師,開立較短效的安眠藥,避免藥效太長,影響醒來後的活動。 ⑤ 注意副作用如果在白天感到困倦或頭暈、遇到其他重大不適或意識障礙,應與醫生討論改變劑量/藥物或是否有藥物戒斷的問題。 ⑥ 避免飲酒酒精會增加藥丸的鎮靜作用。 ⑦ 嚴格按照醫師的指示一些處方安眠藥僅供短期使用。最重要的是不要服用比規定劑量更高的量,若藥袋上的劑量還無法讓你入睡,也不要在未與醫療人員諮詢前服用更多藥物。 ⑧ 停藥時小心當準備停止服用安眠藥時,須按照醫生或藥師的說明或藥袋上的標示進行,因為有些藥物必須減量再停藥;此外,在停止服用安眠藥後,可能會在幾天內出現短暫的反彈性失眠症狀,一般會逐漸消失,如果過幾天後情況還是嚴重無法入睡,應聯繫醫師。延伸閱讀: 睡不著別數羊了! 睡前吃這7種食物對助眠超管用 熬夜的累好難補回來? 5種營養素幫你恢復元氣
-
2020-04-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防疫禁探視! 子女不在旁 她10天驟逝
陳奶奶今年住進護理中心,她的五名子女天天排班24小時照顧,珍惜最後相處時間。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該護理中心實施訪視限制措施,原本病況穩定的陳奶奶不到十天突然陷入昏迷,送醫後不久就過世。子女求情 盼輪班陪伴安置陳奶奶的護理中心3月起每天只能早晚探視各一小時,且一次只限一名家屬。陳奶奶的子女向護理中心求情,但只能照規定走。陳奶奶中午、晚上各一個小時有子女陪伴,住的是單人房,一天有22個小時要自己面對寂寞。以往入夜睡覺有子女輪流陪伴,3月開始獨自熬過漫漫長夜,多數的照護行為也改由護理人員接手,造成陳奶奶很大的心理壓力。護理中心實施訪視限制措施不到十天,病況向來穩定的陳奶奶突然陷入昏迷,隨即立刻送醫緊急住院。主治醫師也困惑為何陳奶奶的病情急轉直下,「這十天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堅持探親 警察都來了跨專業長期照顧協會常務理事、貴族老人長期照顧中心主任桑予群表示,暫停探視令一出,99%家屬都能諒解,但見不著親人,情緒難免起伏。傳出有人主張探視權,堅持要探視親人,最後連警察都請來了。最近某機構有一名臥床近十年的長者往生,臨終前,家屬哭著哀求要見最後一面,最後只能全副武裝,拉起簾子讓家人道別。摸不到手…視訊哭不停媽媽住在長照中心的陳小姐說,視訊以來,不能面對面見面,摸不到媽媽的手,不能幫她抓背止癢,感覺媽媽話變少,妹妹每次視訊都哭不停,很想將媽媽帶回來照顧。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為避免長照機構體弱的高齡長者引發群聚感染成防疫破口,禁止訪客探視,屏東縣恆春督督教醫院貼心推出「行動視訊車」,讓長者可以和家人視訊對話。有家屬說,雖然視訊可撫慰家人和入住長者的思念之情,但和真實見面的感覺有差,但疫情嚴峻期間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記者吳姿賢、陳惠惠、唐秀麗、吳淑玲、徐白櫻、王昭月、潘欣中、張裕珍、施鴻基、陳斯穎)
-
2020-04-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獨/疫情無法探視 家屬:解禁時不知我父親還在不在?
「我很久沒見到我父親了。」媒體人戚海倫高齡90多歲的父親,住在新北市私人長照機構,從2月中機構開始陸續「溫馨提醒」、「超前部署」禁止親屬探視後,就再也沒有見過父親。戚海倫表示,她充分理解為何機構必須這樣,因為裡面住著的都是年長、或行動不方便的長輩,外人進出,會增加住民的感染風險,安養中心擔心會出事,只好禁止所有家屬探視;但站在家屬立場,心情是沉重兩難的。她表示,就算想要麻煩裡面的照顧人員幫忙,看是否可以視訊,但說實話,她還沒有嘗試過;主要是因為機構照顧人力有限。她說,以她父親住的六人房為例,她父親的身體狀況,過去拿手機讓他看其他家人照片,都看不太清楚,根本沒有能力自己操作這些器材,若每個住客都要求要視訊,一人五分鐘、十分鐘,護理人員根本就不需要做事了。戚海倫說,當然和機構都有充分、密切的聯繫,每個月還是定期要到機構去繳費,但父親住在六樓,機構辦公室住八樓,這兩層樓是家屬心中最遙遠的距離,家屬的心情是很心酸無奈的。她表示,父親高齡,行動不方便、插著鼻胃管、重聽。話也說的不清楚,過去每一兩天,她都會順道繞去抱抱父親,跟他說說話,就算言語不清楚,但老人家神智清楚,看到家人也開心;就算探視時,父親正在睡覺也沒關係,也能為他添被添衣。戚海倫說,父親並不知道外界發生了什麼事,也不知道為何家人這麼久沒有來看他,過去當她工作出國時,父親捨不得、常假裝不認識她,但現在她會想,會不會有一天,父親真的不認識她了,甚至擔心等到疫情過後解禁探視時,不知道父親還在不在。
-
2020-04-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期間整天關在家最好?急診醫分享95歲父親這樣防疫心情好
中高齡長者及慢性病患,是新冠肺炎死亡率的高危險族群,因此疫情暴發,有些人已經不太敢出門,尤其不敢上醫院。不過完全不出門對長者是好的嗎?新竹馬偕醫院急診外科主任白永嘉就在臉書分享高齡父親的一些防疫心得,如偶爾去公園放風、去醫院除戴好口罩外回家得馬上換衣服洗澡等。其實只要做好正確防護,適時出門活動對身心是有正面幫助的。白永嘉在臉書粉專「急診醫師的眼睛(白永嘉醫師)」發文分享他95歲老爸的8個防疫心得,並po出父親開朗大笑的照片,希望對大家防疫期間的健康有所幫助。8個防疫心得1)#門診一定按時去看:爸爸固定在台北榮總心臟內科、神經內科、及胸腔內科,拿慢性病的藥,他沒有一次請假😂2)#拿回來的藥一定按時吃:他不吃也不行,印尼好幫手阿麗準時會拿出來,哪一科門診幾顆藥清清楚楚❤️3)#去醫院除戴好口罩外回家換衣服洗澡:所以爸爸從醫院回來都香噴噴,病毒退散😇4)#在家做中風復健避開每天醫院行程:這點他有抱怨,因為無聊不能跟別人哈啦😝5)#人多的地方不去只能偶爾去公園放風:其實他最渴望去擁擠的菜市場,但被禁止😢6)#每天晚上一定一小杯高粱多年如一日:我認為這是他抵抗力好的原因之一,相信金門縣政府一定也同意!但就是一小杯不能多👍7)#每天晚上大概七點多就睡覺:我真的不知道他怎麼辦到的,「返老還童」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小baby也沒這麼早睡啊 😆8)#每天除了關心時事也一定講古早代誌:邊喝酒邊跟我聊川普、蔡英文的事,也會講很多徐蚌會戰、823炮戰的事(資料來源/臉書粉專「急診醫師的眼睛(白永嘉醫師)」)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也曾受訪提醒,新冠肺炎提防疫病是第一要務,但高齡者還要設法維持基本活動量,以免疫情過後更虛弱。此時年長都不是關在家裡就沒事,適時的出門活動還是好的。
-
2020-04-16 新聞.健康知識+
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冒! 藥師獨授7招照顧秘方更快好
隨著氣溫多變,忽冷忽熱容易使人感冒,而感冒通常是由鼻病毒等多種病原感染引起,有些咳嗽、喉嚨痛、流鼻水、打噴嚏等症狀,通常5到7天內會痊癒;一旦感冒時,可自行買藥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部陳鳴翰藥師表示,一般感冒是病毒感染,目前尚無治療藥物,需靠人體自身免疫來對抗病毒。市售感冒藥成分如:止痛退燒成分、止咳成分、抗組織胺(緩解過敏及流鼻水)、緩解鼻塞等成分,可降低不適症狀,但無法縮短病程。若服用感冒藥幾天,或休養後病情仍持續惡化,需考量是否有併發症或其他感染症,應及早就醫釐清病況。但是,對於高齡、嬰幼童、過度肥胖、慢性疾病患者或免疫低下者等,不建議自行購買或服藥,務必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與治療。市售感冒藥與醫師處方差別在哪?陳鳴翰指出,市售感冒藥屬於成藥或指示藥,民眾可自行購買,經藥師指示使用,常見類別有:綜合感冒藥、鼻炎錠、止咳錠、感冒熱飲、感冒液等,包括消炎止痛、解熱鎮痛、緩解鼻塞、抗組織胺、止咳、化痰、維他命及咖啡因等成分,可緩解感冒導致的上呼吸道症狀,緩解發燒及疼痛,而不同廠牌的藥物,通常是配方項數和劑量的增減。醫師處方則是醫師會依照病人的狀況,調整處方藥的成分及劑量,因此開立的藥物內含劑量通常較高,要經過醫師評估及診斷才可使用;此外,如:抗生素及類固醇等,不可添加於市售感冒藥。有些標示「鼻炎」或「止咳」,其主成分可能相對單純,配方則是特別針對其標示的症狀,因此,在挑選市售感冒藥品可諮詢藥師,挑選適合自己的藥品。陳鳴翰也分享,感冒自我照護7要訣:1、多休息、多喝水,避免過度勞累,睡眠充足。2、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戴口罩,咳嗽、打噴嚏時應遮掩口鼻。3、不要隨便服用偏方,也不要吃別人剩下的感冒藥,以免無法對症下藥,甚至產生副作用。4、服用市售感冒藥後,卻無法治癒或縮短病程,就要及時就醫。5、若感冒好轉、症狀緩解,可視情況停用一般感冒藥。而醫師開的藥物應按時服用,如果含有抗生素需配合完成療程。6、就醫時清楚交代感冒症狀、時程,並說明過去病史與是否有藥物過敏。7、感冒後切勿密集求醫或更換醫師,以免重複用藥增加治療難度。延伸閱讀: 怕藥品副作用不敢吃藥? 食藥署點出3服用原則 超過38℃發燒了! 感染科醫師解析退燒藥正確使用時機
-
2020-04-15 橘世代.好野橘
50+買保險懶人包 一篇文教你弄懂保險規劃
前言:保險是50+族群打造安全財務的好工具,不過,在購買保險時,很多人共同的疑惑經常是:「市面上的保單五花八門,到底我該買哪些?」、「到底該怎麼買,對我最有保障?」磊山保險經紀人公司創辦人李佳蓉認為,「長壽」已成為重大風險,在這個前提下,不同的族群其實要考量不同問題。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認為應該先考慮50+的族群會遇到的風險是什麼?長壽是重大風險在醫療科技的發達與社會的進步下,「長壽」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風險。我們常常祝福朋友「長命百歲」,但是仔細思考,如果壽命很長,但是沒有足夠的退休金維持有尊嚴的生活,或是需要照護卻沒有養護費用,「想走走不了」反而成為最大的人生風險。保險的種類有很多種,常見的保險依理賠條件,可以分為六大類:一、壽險:身故、全殘,可獲得理賠。二、意外險:遭受非疾病的外來突發事故,導致身體蒙受傷害,可獲得理賠。三、醫療險:因疾病而有醫療行為,可獲得理賠。四、癌症險:確定罹癌,可獲得理賠。五、重大疾病險:罹患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腦中風、末期腎病變、癌症、癱瘓,以及重大器官移植,可獲得理賠。六、失能扶助險/長期照護險:因疾病或傷害導致殘障、失能,經醫師開立診斷書(失能險)或是巴氏量表(長照險),可獲得理賠。這六大類型的保險,涵蓋了50+族群會遇到的老、病、殘、死,全部買齊當然就能獲得最全面的保障。如果資源有限,就我的觀點,足額的壽險與長期照護險是維護老年尊嚴最重要的關鍵保障。失能險vs.長照險高齡化社會中,失能、失智人口愈來愈多,為了不成為另一半的負擔,長照險或失能險也是必須規劃的保險之一。雖然這兩種保險都是為了長期照護而設計,但給付的認定標準並不相同。失能險是經醫師認定符合「失能等級表」1~11級,開立診斷證明就能給付,不需要每年複檢,每屆一年仍然生存,就能獲得給付。50+族群中,如果是六十五歲以下、尚未退休人士,可以優先考慮失能險,做為因疾病或意外導致工作失能所需要的收入扶助;如果是六十五歲以上、已屆退休,則可以規劃長照險做為老年失能時的保障。長照險的給付,失能狀況必須符合巴氏量表中,「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移動」、「更衣」等六項中的三項;或是失智狀況,導致無法分辨「時間」、「場所」、「人物」等三項中的兩項,由醫師開立巴氏量表才能辦理給付,之後還必須每年複檢。除了上述的失能保險之外,不同的家庭組成,該如何針對特性,透過妥善的保險規劃,同時達到「益己」與「利他」的效果,也是50+族群重要的課題之一。單身、不婚的族群時代的變遷下,婚姻不再是人生必然的選項。單身、不婚的50+族群,沒有婚姻的牽絆,過著「一人飽、全家飽」的生活,進行保險規劃時,往往「益己」的比例大於「利他」,但是更要把「長壽」的風險考慮進去,免得年老時沒有可以依靠的力量。年金型保險,穩定的被動收入來源年金型保險是藉由工作時期繳付保費累積保單價值金,到退休時定期領回固定的金額做為退休之用,活多久,領多久,讓退休生活有一個穩定的被動式收入來源。以我母親為例,很多年前我就幫她購買年金保險,現在每個月由保險公司匯入養老金,做為她的生活費用,也做為我的孝養金。如此一來,她也會提醒自己要活得健康,因為活得愈久,領得愈久。這樣的保單規劃,就可以將「長命百歲」變成一種最大的祝福,因為她擁有一個安定且安全的退休生活。也有單身者想在身後留一筆錢給家人,像我們夥伴有位黃金單身族的客戶,想留一筆錢給疼愛的外甥女,於是買了高額的終身保險,以外甥女做為受益人。此外,更有許多客戶是將「公益團體」做為受益人,讓自己在身故之後,可以回饋社會,遺愛人間,這也是一種很美的做法。已婚、無子女的族群無子女的頂客族,通常是雙薪、財務分開,在保險規劃穩當安全的財務上跟單身族相當類似。除了完整的保險規劃,我更建議要注意「豁免保險」的規劃。豁免保險,保障另一半如果其中一方是家中的財務支柱,可以擔任另一半的要保人,並加買一張以要保人為對象的「豁免保險」,當這位要保人發生特定狀況(死亡、殘廢、嚴重燒燙傷、重大疾病),他不必再繳保費,而另一半的保障依然有效。舉例來說,先生是家中主要收入來源,如果他採取前述規劃,加買「豁免保險」,當他生了重病,無法繼續工作以維持收入時,在難以繼續繳費的狀況下,太太的保險也不會中斷。頂客族沒有子女,因此退休金的規劃也非常重要,前幾年很流行的還本型終身壽險,可以從特定年齡起,每年領回一定比例的生存保險金,做為退休養老之用,也符合頂客族群「益己」的原則。更重要的是,如果其中一方先身故,身故保險金就可以給付給另一半,成為「利他」的保險規劃。有子女的族群有了下一代之後,就必須思考傳承的問題。不少人會為了節稅,透過保險,將財產傳承給子女,事實上,保險的價值不止於此。首先,保險可以為父母保管財產。父母親如果生前就以贈與的方式,把錢給了孩子,可能衍生各種問題,例如:孩子提早把錢花光,或是拿了錢後棄養父母……。但是,若父母親為自己買壽險保單,受益人為子女,父母在世時還可以掌控這筆錢,萬一日後子女不肖,也可以更改受益人。其次,孩子在接受這筆錢時,心裡感受也會不同。如果是遺產,他會覺得理所當然,但若是保險金,就多了一份父母為孩子著想的用心。跨越三代傳承的壽險 50+族群買壽險時比較貴,而且健康狀況不甚良好時,保險公司還會限制保額,這時候就可以幫孩子買。像有位客戶就是因為有糖尿病,無法幫自己買高額的壽險,就擔任要保人幫孩子買壽險,受益人是孫子,傳承跨越到第三代。有些父母會在孩子很小時就幫他買保險,好處是孩子年紀輕,所以保費便宜,卻也可能太早繳完,父母忘記了,小孩也不知道有這筆保險。因此,買保險一定要告知孩子,如果孩子開始工作賺錢後,不妨交棒給他繳完剩下的保費,他對這筆保險就更有參與感。特別要提醒的一點是,如果是以傳承為出發點為孩子買壽險時,保單理賠上若寫「法定受益人」,在他未結婚生子之前,受益人就是父母。為了避免之後錢又回到父母身上,一定要把受益人寫清楚。因此,如果有一名以上的子女,就可以讓孩子互為受益人。益己型醫療險,減少下一代負擔誰都不希望看到,因為自己年老失能,導致孩子必須辭掉工作,在家看護,或是當自己臥病在床,子女為了誰來照顧而吵成一團,因此不管如何規劃,把自己照顧好是最重要的前提。把「益己」為主的醫療險、癌症險、重大疾病險、長照險、失能險等規劃好,讓孩子免於負擔,就是送給他們最好的禮物。另外,孩子還小時難免調皮闖禍,甚至造成他人出事而求償,此時「個人責任險」就能派上用場。個人責任險,就是自己不小心造成他人受傷或財物損失時,可由保險公司代為理賠的一種保險。在《民法》上,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當孩子不小心毀損物品、造成他人傷害,法定代理人要負連帶賠償責任,就可以透過父母的個人責任險來賠償。保險公司也有推出「家庭成員責任險」,只要家庭成員任何一人闖禍需要賠償時,都可以啟動這項保障。同志族群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及有無伴侶,是50+同志族群規劃保險必須考慮的兩個重點。若是跟原生家庭疏遠,並且不打算留錢給家人,就可以規劃遞減型壽險,讓自己用比較便宜的保費,在特定年齡前獲得一定的保障。如果跟原生家庭維持良好關係,身後想留錢給家人,而且經濟也負擔得起,就可以考慮終身壽險。另外,同志族群通常沒有子女,若是單身,很容易被要求扛起照顧年邁父母親的責任,這時,可以留意父母是否有足夠的意外險、醫療險,是否需要增加「住院醫療保險金」,甚至規劃終身醫療險。當父母生病或出意外住院時,上述的規劃可以降低醫療支出造成的經濟負擔。同婚專法保障伴侶權益同志如果有伴侶,可以在保單受益人上填寫同性伴侶。不過,當要保人跟受益人沒有血緣關係,保險公司通常會要求業務員詢問投保動機,必須詳細說明才能完成投保流程。原本同志伴侶不能為彼此買保險,2019年5月17日起,同婚專法通過,為同性伴侶買保單不再被拒,跟異性戀夫妻擁有相同的保險權益。【本文摘自《現在開始美好》,天下文化 2020/03/31 出版】【更多關於理財這檔事↘↘↘】。失智也有保險養護費?搞清長照險、失能險、特定傷病險差別大。要存股、不要遊戲機 小學兒子比老爸更愛投資。保險理賠僅值「一台國產車」壽險保障必知5大攻略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4-13 養生.健康瘦身
隨著居家隔離 肥胖比率增加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致死率已破6%,許多公衛預測都趕不上疫情延燒。但從一些既有報告來看,還是可找出一些好發因子,從東西方重症及死亡案例來看,都和糖尿病、慢性疾病及肥胖,甚至於高齡有密切的關聯性。隨著疫情升高,全球居家隔離人數也增加,這些居家隔離者,有些從國外回來,有些曾和確診者接觸,但有更多的人因調整工作場域,或更改上課地點而自我隔離。不管是何原因,隨著居家隔離延長,最近臨床發現因生活及工作型態改變而肥胖的比率增加了許多。從病患飲食紀錄也發現,無論是食物總熱量,或食物容積量都同時增加。在詳細問診後,才發現這些在家工作自主隔離的人,其心理壓力增加了許多,包括恐疫症候群,經濟蕭條壓力及假日休假症候群等,諸多以前不常見的主訴都出現了。從其飲食流量表紀錄發現,這些病患進食頻率及量增加,從分類來看,許多營養價值不高但熱量高的食物攝取也相對增加。甚至有人說,眼睛一張開就開始吃東西,雖然一樣是準時要在家做線上的工作,但以前不曾有的邊工作邊吃零食的現象都出現了,因為在家工作不需穿制服,可穿比較寬鬆的衣服,因此吃到超飽也沒有覺得腰帶變緊,而這樣幾天下來,才發現原來的衣服已經變緊,甚至穿不下了。從這些案例發現有一共同點,就是都有壓力變大的現象,這也是創傷後症候群的另類表徵。以前在美國921恐攻後一個月,發現紐約市民平均體重增加許多。從生理學來看,是當人體受到外在壓力,體內腎上腺素分泌增加,連帶會使大腦下視丘飽食中樞閾值下降,間接地就會想多攝取熱量來滿足飽足欲。改善之道,還是要有適當的有氧活動,因為在家工作活動量變少,進而熱量消耗也變少,在家時,交感神經刺激力也比外面少,使對飢餓的注意力增加,適當的有氧運動會使腦內啡增加,進而會降低飢餓感。身體最容易沉澱脂肪的部位是腹部,尤其久坐後,失去了抗地心引力作用,更加速腹部脂肪囤積。目前需要在家工作的人,可以練習站立式腹式呼吸法,再加上長吸短呼的步驟,也就是慢慢吸氣、快快吐氣,達到有氧運動的效果。總之,記得每隔一段時間就重複有氧運動步驟,可減少所謂壓力型肥胖的困擾。
-
2020-04-12 養生.抗老養生
「皺紋只是告訴你,這裡曾經有過的笑容」洪蘭:心態一轉變,人生就轉變了
有限人生裡,如何發揮最大的價值?如何活過,人生才算「值得」?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洪蘭,研究腦神經科學多年,她認為,有意義的生活一定伴隨著壓力,要是沒有做到自己認為「值得」的事,這一生也就白過了!72歲的洪蘭臉上沒有太多皺紋,許多人向她討教保養方法,她說只有一個秘訣:「心情快樂」。即使有皺紋,倒也不是壞事,她以作家馬克吐溫的名言來說明:「皺紋只是告訴你,這裡曾經有過的笑容。」許多事情換個角度想,就有截然不同的結果!洪蘭說:「心態一轉變,人生就轉變了!」一個月10篇專欄,路邊花草都是學習一般人言及快樂,往往連結的是「放鬆」。洪蘭卻認為,真正持久的快樂,其實是持續學習與對自己的紀律。採訪這天,拍照時公園裡有許多不同顏色的扶桑花。這正是她最愛的花,馬上逛整個公園探個究竟,想知道這與自己種的差異為何。常有人問她,中年後腦力該怎麼保養?她說:「保養?不用保養,用就好啦!」其實只要有點好奇心,路邊的一花一草木,都是學習。很難想像,洪蘭目前的專欄每個月達10篇之多,平均每3天就得交出一篇,她卻來從不遲交。「凡事若不在控制權內,就不要去想它;但自己的事情,就可以把它做好。」她不看電視,聊八卦的聚會也絕少參與,把心力全部都投注在閱讀與寫作中。即使前陣子生了一場病,期間仍未停歇。因她認為專欄可以傳播觀念影響社會與教育,是最值得做的事。當規律運動,身體自然就會回報,規律動腦,其實也同理。「透過寫專欄,可以訓練自己,平常一定要多閱讀、多準備,自己也能時常更新新知。」50歲後當一個敢言的人,用經驗回饋社會洪蘭的演講,幾乎場場爆滿,有將知識以通俗語言表達的好能耐,眾人還以為她天生能言善道。然而,她透露其實自小是個不太敢說話的「徹底乖巧好學生」。「台灣人較拘謹,從小不敢犯錯,不敢冒險,很多意見不敢發表。」她舉例,兒時曾問老師一個問題,不僅沒得到解答,還因老師面子掛不住而被打,以後哪敢再發問?說話的能力,是當老師後訓練出來的。她回憶最早在中正大學上課時,學校為了回饋鄉里,每週都安排老師到嘉義文化中心演講,底下聽眾百百種,還包含高齡的阿公阿嬤,她得將艱深的學術內容,化為易懂有共鳴的語言。例如講解失智的研究,告訴在場的人:「阿伯,你把綠豆湯燒成綠豆乾(忘了關火),不代表就得阿茲海默症。」每週一次的演講,無形中累積了她往後面對群眾的各種能力,也呼應她的體悟:值得的事,必然伴隨著壓力而來。問她覺得50後的族群,在生活、職場、社會各面向上,應該更沉靜淡出、還是更積極表達?她馬上說:「應該更要表達!50後更應該動起來,已沒什麼好怕的,應該更要用自己的經驗,回饋社會。」熟年夫妻的相處基礎,年輕時就要建立如何建立快樂的基礎,她認為,來自適時「看開」的智慧。洪蘭與曾志朗是著名的學術夫妻檔,結褵超過50年,不過在日常生活方面,她笑說退休後才發現,丈夫醉心於學術,日常生活幾乎完全不上心。有回她在院子澆花時,聽到屋內電話響個不停,進去看怎麼回事,才發現先生不僅不知道電話放在哪,手上還誤拿吸塵器的控制器,渾不知兩者區別。洪蘭哭笑不得,自嘲:「住這麼多年,他什麼都不知道,我應該寫一本20年目睹之怪現象。」如此生活上的差異,如何維繫感情?洪蘭認為,熟年夫妻吵架一點都不值得,既浪費力氣,皮膚又會增加煩惱的紋路,既然改變不了對方,那就學著「看開」。例如,她注重健康,平日總要吃魚油、維他命、亞麻仁油等營養素,要丈夫也跟著吃,對方卻說:「不要」。她就不要求了,幽默打趣地說,「反正不吃,死的是你,又不是我。」熟年夫妻能如此自在相處,她強調基礎需在年輕時就要培養感情,到老了才不會來不及,「有人說婚姻像織毛線,一針一針織,但一拉就拆掉了,年輕如果沒用心織,老了一定什麼都沒有。」50後的快與慢,都是一種修煉洪蘭說話的語速和走路的步速,都比一般人來得快,一秒都不想浪費。在她50歲後,似乎還帶著一種迫切,「怕來不及,感覺來日無多,年輕時的時間感叫做kill time(打發時間),現在則是珍惜每1分鐘。」然而,去年中旬經歷過一場大病後,她強調50後的重點建議:「絕對是健康」,對身體好的食物,再難吃她也不會抗拒;每天至少步行1萬步,她當場拿出手機看APP的當日紀錄,下午3點半,她已走了6,700多步。她也改掉了熬夜寫作的習慣。以前的她,睡覺到一半,會爬起來把稿子寫完,現在則先睡飽,明天早上再繼續,「因為我曉得,如果生病,可能就根本不能做了,以前覺得無敵鐵金剛,到65歲後就要slow down(慢下來)。」慢活對她來說,是當前的修煉。晚年三寶:老本、老伴、老友,快樂最重要關於老,洪蘭幽默以待。她在書中引述日本銀髮族打油詩比賽的句子,其中一段形容老夫妻:「以前反覆確認是還有沒有感情,現在反覆確認是還有沒有脈搏……」老了就是老了,但有健康的心態最重要。她提醒,「老本、老伴、老友是晚年的必要。前兩者往者已矣,只有老友來者猶可追。如果明天走了,誰會懷念我?只要有一個人,這一生就沒白活。」洪蘭認為,除了對別人付出,對自己有時也別太苛刻、失了生活的樂趣。「吃飯是吃8分飽,另外2分是我留下來吃甜點的,一點甜的讓自己心情好,心情好最重要,粗茶淡飯吃起來也似山珍海味!」明白自律後的收穫,並給予自己小小的快樂,洪蘭引述馬克吐溫的這句話,就更有深意了:「皺紋只是告訴你,這裡曾經有過的笑容。」原文:壓力可以是快樂的!洪蘭:皺紋是提醒你,這裡曾經有過的笑容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
「妳為什麼不去申請長照2.0?」母親的醫生問。那時的張曼娟,雖然因為照顧父母辭掉大學教職,但還有書的版稅、小學堂課程和演講的收入,她說:「我覺得資源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醫生說:「妳就很需要,媽媽也很需要啊!」那次看診,媽媽狀況很糟,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叫不出張曼娟的名字、連站立都覺得辛苦。後來張曼娟申請長照2.0的資源,經評估後,每周都有物理治療師和職能治療師到家裡幫母親上課。之前母親晚上睡不著、白天叫她起床就反問:「我起來做什麼?」張曼娟想找事情給媽媽做,防止她退化,「我又不會雜耍、什麼都不會」,讓張曼娟有著使不上力的挫折。職能治療師來了,帶著母親寫名字、下五子棋、玩十點半、堆疊疊樂、做拼貼,常常練習,失智狀況改善了。物理治療師帶媽媽運動,過去連站立都覺得辛苦,現在可以連做1小時的運動。母親每天都期待治療師來,生活就規律,慢慢上軌道了。「他們真的挽救了我們!我明白了醫生說的:『就是妳需要!』因為這不是錢的問題,是有沒有專業的帶領。」張曼娟成為照顧者後才深刻體會,照顧需要專業。不久後,她幫母親報名了社區「石頭湯社區關懷中心」的「音樂律動課」,遇到1位專業的老師,「媽媽的同學們」一開始上課時會大吵大鬧、打看護,幾周後完全投入,下雨颳風都歡喜來上課。「我『眼睜睜』看著這驚人的變化」張曼娟笑了。張曼娟發現,台灣常見老人照顧老人,高齡兒女照顧老齡父母,疲憊卻不敢言苦,因為總會有人說:「父母親照顧你那麼久都沒有抱怨,你現在只不過照顧他們3、5年而已就喊累。」面對這些充滿愧疚感的照顧者,張曼娟總對他們說:「你父母照顧你時2、30歲,你現在已經6、70歲了。」不少人因此辭掉工作,這些選擇離職的中年照顧者,正值專業傳承的年紀,離職不僅讓個人被迫放棄生活其他面向的成長,也是整個社會的損失。「政府已經在做了,但我深切覺得可以做更多」,走過照顧歷程、受過長照2.0協助,張曼娟體會到,照顧不該是單一照顧者、家庭或社區的責任,政府可以做更多:專業人力的培育、系統的建立,這都不是單一照顧者「有心」或「努力」可及。就像國家負起小孩的教育,政府也該在社會高齡化時扛起更多老人的安養責任。張曼娟想到的是10年之後,她也將逐漸老去,從照顧者變成被照顧者,她期待,當那天到來時,我們的國家,可以提供照顧者和被照顧者更好的支持系統。什麼是「長照2.0」這是政府為了因應高齡的台灣社會推出的政策。「長照1.0」建構了許多居家服務、社區服務的據點與資源,希望在外籍看護與機構外,提供更多項的照顧選擇,包括照顧服務、居家護理、復健服務、喘息服務、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營養餐飲和機構服務8項。「長照2.0」整合1.0分立的服務,讓使用者方便申請,並新增以下項目:失智照顧、原住民社區整合、小規模多機能、照顧者服務據點、社區預防照顧、預防╱延緩失能、延伸出院準備、居家醫療。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留言就有機會獲得張曼娟最新力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立即參加:https://bit.ly/2V3qbtD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我們希望透過這份問卷了解照護者的真實需求,在照顧這條路上你我不孤單!(提交問卷即可兌換贈品)立即填寫>>>https://bit.ly/2XZyFUs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想睡得更好 上床前做對3件事
睡眠不僅能讓身體休息,也是大腦構成新神經連結的時候,對於學習與記憶力非常重要,對身體健康和情緒狀態亦有重大影響。然而隨著年齡增加,睡眠模式會改變。最重要的變化包括連續睡眠減少(醒來的次數增加)、最深層睡眠階段減短或喪失、打盹次數多了,往往在被窩的時間也更多了。健康老年人的睡眠研究也看出一些性別差異:老年男性的睡眠維持能力比老年女性差,不過年齡較大的女性比起男性,更可能有睡眠問題與服用安眠藥習慣,這可能是因為她們比較願意說出自己的擔憂,也可能因為她們對睡眠品質和睡眠不足問題比男性更敏感。規律運動 避開睡前3小時既然睡眠、記憶、身體健康和情緒穩定之間有重要關係,如何才能影響睡眠讓身體更健康呢?歸根究柢就是配合自然晝夜節律,善用自然睏倦期。需要睡覺時,最好避開讓你保持清醒的因素,如光線或是咖啡因,同時採取減壓措施,創造適眠環境。規律運動對睡眠影響很深,能幫助人更快入睡,睡得更安穩。不過運動時間很重要,睡前3小時以內別運動,因為運動會提高體溫、意識和警覺。運動也有助於調整睡眠周期,例如,早晨在陽光下運動,有助於晚間睡得更香甜。睡前喝酒 反而更容易醒酒精和咖啡因都會干擾睡眠,睡前至少3小時限制酒精,酒精會減短深度睡眠和快速動眼睡眠的時間,增加醒來次數,進一步破壞睡眠。此外,酒精會使睡眠呼吸中止狀況加劇。親密關係 千萬別太激情睡前和愛侶做愛是令人愉快的助眠方式,不過太激情的情境顯然反而會干擾到睡眠。如果上床睡覺30分鐘後,還是輾轉反側,無法入睡,就下床做些沒有刺激性的活動,等到覺得睏了,再回床上睡覺。午餐後有點睏倦,是生理睡眠周期的正常特徵,白飯、白麵包等高碳水化合物食物,或是含糖含酒精的飲料會讓人更容易覺得累。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種警覺性短暫降低的感覺,尤其是在咖啡因過量或工作壓力大的情況下。如果你午餐後想睡覺,20~30分鐘的午睡會使你精神煥發,不會打亂夜間睡眠周期。不過長時間的午睡或傍晚小睡可能會破壞睡眠覺醒周期,讓失眠更嚴重,起床時,也會有一種迷茫和迷失方向的感覺。(本文摘自《老的藝術:高齡醫學權威的身心抗老祕方》,天下文化出版)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更多關於「睡覺」大小事↘↘↘】。陶晶瑩步入半百「保養之道」 寧不賺錢也要早睡。如何讓肌肉休息?睡眠品質是關鍵!。睡眠不足小心每天多吃2碗飯!。女性如捍衛自己的睡眠主權?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0 橘世代.好學橘
不被工作綁架!三大關鍵享受理想中的「自由勞動」
資本主義交易性的工作模式,人只是一種工具,而不是目的,也不是自我實現的過程。這種因外在情勢的壓力,必須去販賣自己的時間、身體或思想,因而失去自由、自主,甚至失去尊嚴,並非馬克思理想中的「勞動」。相對於年輕時候,老年在時間、身體,甚至思考,都比較自由,比較有利於從事「勞動」。《成就大器晚成者的秘訣》和《不老的靈魂》的作者,73歲的康妮.戈德曼說:不像年輕人常需要求得別人的認同而苦惱,老了之後,可以自由的追求自我,不必擔心別人怎麼看你,反而會變得更加個性化。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科克雷爾工學院約翰.古迪納夫教授,是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之一,九十一歲還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已經到九十四歲高齡時,又帶領工程師團隊打造了新一代電池技術:能量密度是當前鋰電池三倍,且安全係數更高的全新固態電池,將會給電動車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他說:「活到這個歲數,我明白了不能對新想法存有偏見的道理,你必須測試所有的可能性。」畢竟他思考能源問題的時間,比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要長,高齡讓他有了一種新的學術自由。九十四歲了,他說:「你再也不用擔心失業的問題了。」確實,對許多人而言,老年是一種成長和解放。蓋爾.卡森.萊文接近五十歲的時候,出版第一本書《魔法灰姑娘》,這本書讓她一舉成名,並摘取了頗負盛名的紐柏瑞(Newbery Honor)兒童文學獎。她對自己能否在年輕的時候,寫出這樣的作品表示懷疑,她說:「青少年時期,時光只會在懵懂無知中慢慢消逝。」因此,老年最適合去體現馬克思理想中的「勞動」。理想中,老年時的「勞動」是自由、自主,並具創造性,除了自我實現以外,也成為跟他人或外界溝通、分享的方式。以此而言,理想的老年「勞動」應具有幾個特性:一、自主性馬克思指出,人要透過「勞動」實現自我,因此必須有一定的自主性。在自由、自主的情況下,勞動是回應內心的呼喚,有時甚至變成一輩子的生命任務。對於一些堅持理念、緊握方向的老年人,往往表現出生命不止,工作不休的生活樣貌。二、創造性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身體的確會逐漸老化,但頭殼中的大腦卻並不像外表身體一樣凋零。幾項長期追蹤的研究發現,在健康老人身上(排除掉因疾病,或是阿滋海默症認知功能受損的老人)看到,我們的確是越活越正向,不論是在實質的創造力,或是心靈上皆是如此。三、生產性一般而言,「生產性」都比較強調所創造的經濟效益。例如,老家附近有一對年逾七十歲的老夫婦,他們承租一塊農地,種植芋頭、水稻,自食其力、不必向兒女伸長手、無須他人照顧、更無須政府的長照,深信「有事做,較不易生病、不易老化」的定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從經濟效益而言,我們明確的知道這對老夫妻的勞動具有生產性。然而,從馬克思的觀點而言,勞動的生產性是把內心想法外在化的過程,他認為這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活動。只有藉由外在實際存有的物質東西,才能幫助我們釐清內心主觀的想法。當想法只存在心裡時,通常只是一種模糊、含混、而且隨時在變動的狀態,只有當想法透過物質東西實現出來之後,我們才更能掌握自己的想法和能力。所以馬克思會說,透過勞動我們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並且唯有透過想法「外在化」的過程,我們才能與人分享、交流,建立關係。因此,年老了,即使百歲都有生產力。本文摘自《老是一種幸福》、大喜文化 2020/04/01 改版【推薦閱讀/更多好讀延伸↘↘↘】。樂齡創生 日進斗金 日本上勝町「樹上長出錢」。50歲就退休 「人生歡喜過」他當起土地公經理人。退休守護慢飛孩子 高年級志工花時間慢磨出成長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4-10 科別.骨科.復健
中老年人登山 暖身拉筋不可少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近日許多人喜歡往山林走,登山健行更是許多退休族的日常休閒,省錢又健身。衛服部旗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書樊提醒,登山前要做暖身運動,拉筋不可少,善用護具、登山輔具,若要攀爬3千公尺百岳,也要加強肌力與肺活量。台灣有200多座3千公尺以上高山,近年政府推「山林解禁」,進入管制區無須再申請入山證。無論是3千公尺高山或中級山,各地熱門登山路線常見中高齡人士,帶著小背包與三五好友相約運動。醫師提醒善用護具、輔具 若要攀爬3千公尺高山 要加強肌力與肺活量林書樊建議,出發前暖身運動與結束後收操拉筋可避免運動傷害,郊山路線通常有階梯,腳跟在步道階梯往上提,可伸展小腿後方肌群,或雙手支撐在牆壁伸展膝蓋後方,充分熱身後再啟程。在山徑中,常看見山友雙手各拿一把登山杖輔助行進,最怕膝蓋不聽使喚。林書樊說,中高齡登山族常受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兩大疾病所苦,若有退化性膝關節炎者,可能出現膝蓋內側疼痛與後膝窩緊繃感。許多山友有相同感受「上山容易、下山難」,有人因下山膝蓋疼痛,習慣「倒退嚕」下山,藉此減輕膝蓋負擔,可能會因視線不良導致摔倒,林書樊不建議這樣做。林書樊說,膝蓋兩邊側韌帶與中間十字韌帶建構出膝蓋整體穩定度,多數老年人十字韌帶較鬆、膝蓋不穩定,退化的痛加上膝蓋鬆脫的痛。因為爬山是緩慢上升過程,可靠肌耐力來彌補關節穩定度,下山時全身重量往前擠壓,疼痛感加劇。林書樊建議,運動族要對症下藥,先釐清是膝蓋或腳踝有問題,選用適合護具來輔助。以醫療用護膝來說,它會產生擠壓作用,上下坡卡到膝蓋情形降低,可舒緩疼痛,搭配使用登山杖,對需要跨大步的山徑也有幫助。此外,運動後別馬上喝冰涼飲品,慢慢讓筋放鬆。若要挑戰大山,肌力與肺活量要加強。林書樊說,隨著海拔攀升,氧氣濃度下降,身體容易堆積乳酸,乳酸代謝需要時間,若肌肉量少的話,爬升到1、2千公尺時,乳酸堆積得差不多,就難再堅持下去。想親近高山者可嘗試加強肌肉重訓,登山時可準備威而剛,或適度補充人體無法合成的氨基酸(BCAA)因應高海拔登山行程。看橘世代 更多新聞
-
2020-04-10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亞太高齡線上論壇開講 新北防疫經驗受國際肯定
新北市衛生局昨〈8〉日受新加坡社會企業Ageing Asia邀請,參與亞太地區首次舉辦的線上論壇,會議主題為Covid-19對亞太地區高齡長照部門之影響。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擔任第一場論壇主講人,以台灣社區照顧防疫策略進行線上專題報告,與來自亞太地區50位政府代表、銀髮產業、學者專家一同分享新北的防疫經驗,成功完成防疫外交,獲得與會專家肯定。陳潤秋以新北防疫6P新策略為主軸,從超前佈署(Proact)、策略規劃(Plan)、防疫整備(Prepare)、保護市民(Protect)、整合創新(Package)到防疫演練(Pratice),有策略、有系統、有節奏的防疫新思維,引起與會專家熱烈討論,特別對於侯友宜市長以長者健康安全優先、超前部署的行動力、第一時間提供高齡長照設施防疫物資、臨場感十足的大規模社區防疫演習與各項創新作為印象深刻。陳潤秋分享新北市對高齡長輩在防疫上的核心價值「保護,而非隔離」,盡可能讓長者保持在社區自主生活,透過多元形式的社會參與,如戶外動健康、透過有線電視提供教育方案等,針對弱視獨居的長輩,更是主動出擊,從送餐、電話問安、代購物品等,讓長者也能保有生活品質、不被孤立。這些措施也呼應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呼籲,支持社區生活的長輩。會議中,許多國家皆提及失智者在社區隔離情境下所面臨的照顧困境,同時也正在思考該如何提供更妥適的協助,疫情嚴峻帶給高齡長者的衝擊,多數專家指向遠距服務與科技應用的挑戰、高齡者社會孤立的問題。當高齡長照服務無法進入案家或在社區舉行時,年長者要轉換使用遠距服務,但最大障礙就是資訊能力。新北市嘗試以有線電視提供長者運動等課程,因為長者十分熟悉使用電視遙控器而非智慧型手機。此外,會議也討論,當服務無法進入案家時,長者容易有孤獨感,因此相關單位也開始提供電話關懷,在特定情況下,讓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團隊提供緊急協助。本次線上會議主辦單位、多次造訪台灣的新加坡社會企業Ageing Asia創辦人Janice Chia表示,連續兩年邀請新北市於亞太高齡長照創新高峰會分享新北高齡長照政策,新北經驗已經和高齡創新劃上等號,許多國家紛紛表示希望能向新北市取經。昨日專題演講後參與線上討論的專家,包括香港老年醫學專家許鷗思醫師、新加坡衛理公會福利服務社區長者關懷部門總監Jamie Phang博士、澳大利Rayman Health Care區域經理Eileen Kielty等人,還有來自澳洲、德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7個國家、超過50位進行線上國際交流。
-
2020-04-10 性愛.性福教戰
不僅女性 男性也有黃金生育期!
近期一對年紀相差43歲的夫妻檔,因妻子遲遲未懷孕而前往生殖中心求診。男方為71歲吳姓老翁,去年與28歲邱姓妙齡女子步入禮堂,兩人終成眷屬便希望能盡快擁有自己的孩子,吳姓老翁表示,自己雖已古稀之年,但身體健壯且無不良嗜好,沒想到求診之下才發現因年紀大,而導致精子活動力差、數目少,造成生育力降低,最終是透過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妻子才順利懷孕。25至35歲男性精子品質佳 此階段為黃金生育期接獲治療的中山醫院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表示,男性雖不像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喪失生育能力,但仍會因為年紀較高影響生育,據臨床統計,35歲以下男性配偶成功懷孕率高達75%,而40歲以上男性僅剩下37%,具明顯差異,其原因除了常見的性功能障礙外,年紀愈大也會導致精子品質下降,如精蟲活動力差、型態不正常、數目不足等,造成胚胎染色體異常率高,增加流產率及不孕機率。因此不僅女性,男性也有黃金生育期,年齡正介於25歲至35歲的青壯年期,此階段精子最為旺盛且質量較佳,能夠提高受孕機率。第三代試管+AI智慧 篩選優良胚胎助好運李世明醫師提及,受孕機率與雙方年紀均有關係,即使吳姓老翁保有良好體力,但精子品質和DNA的完整性仍會因年齡增加而下降,均可能造成男性不孕、增加流產率及後代異常,建議採取第三代試管嬰兒的方式,進行胚胎染色體的篩檢(PGS)與胚胎著床前的基因診斷(PGD),過濾掉染色體異常的胚胎,再植入母體。李醫師也建議,夫妻雙方若差距20歲以上,且男方大於60歲,則可額外做羊膜穿刺,確保染色體正常。而去年年底中山生殖醫學中心更引進胚胎縮時攝影監控培養箱,這台大數據人工智慧,靠著每15分鐘替胚胎拍一張照,透過縮時攝影技術,可24小時監控胚胎成長,挑選出優質胚胎,大幅提升著床率與受孕率。男性年紀大保有生育力 日常保健維持精子品質李世明醫師表示,無論是爺孫戀或是現晚婚,都已是現今常見的現象,男性因年紀大而不孕的案例不在少數,因身體老化導致精子品質下降雖無可避免,但仍是有機會透過現今醫療技術成功受孕,也呼籲男性可透過日常保健來維持精子品質,如少抽菸、飲酒、熬夜、避免穿著過於緊身的褲子、避免輻射及過熱環境等,並少攝取香腸、火腿等含有和脂肪的加工肉品,這類食物會干擾賀爾蒙作用,導致精子品質下滑;尤其高齡男性想生子,更需重視日常生活的保健,醫師也提醒,無論是自然受孕或是人工生殖技術,若要孕育出一個健康的寶寶,雙方皆具有良好的身心健康,無疑是最佳要素。【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
2020-04-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煎熬76天 台胞被註記、沒健康碼難離開
湖北武漢今起解封,台商二代、來到武漢已經十七年的大陸全國台企聯青委會執行長楊政諭表示,即便解封,武漢小區(社區)的管理依然嚴格,境外人士、包括台灣民眾因沒有健康碼也難以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離開武漢。滯留武漢台胞方面,湖北台灣同胞返台救援會會長徐正文說,當中包括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小童、有經常性流產問題的高齡產婦等情況特殊的民眾。被註記 無法自行搭機回台由於滯留台胞依舊被「註記」,無法自行搭機回台,仍須等待專機或類包機,回家之路遙遙無期。一位台灣高齡孕婦林女士(化名)說,她至今兩個月都沒有產檢,非常急迫想要回台做產檢,她的核酸篩檢都合格,社區也開立健康證明。「七十六天真的很難熬,心力交瘁,已經到了幾乎崩潰的邊緣。」林女士說,她之前打電話給市台辦,也打給台灣海基會,都沒有任何包機的訊息,心裡覺得頗絕望的。而有些住在郊區或偏遠地區的台胞,非常辛苦,甚至是「有一餐沒一餐」。她再次向政府呼籲,在沒有妨礙防疫的前提下,請取消註記,讓他們自行搭機返台。另有兩名滯留在當地的台灣幼童,昨天透過錄下短片的方式向蔡政府求救,「蔡總統你快點派飛機來接我,好不好。」另一名小一女童,手上拿著國三哥哥的課本說:「哥哥快要面臨會考了,可是我們還在湖北,恐怕來不及參加會考,我們好想回家。」徐正文表示,有一名在武漢工作的呂姓男子,母親於三月初過世,早前是因武漢封城而無法搭乘包機或「類包機」返台奔喪。武漢解封前,呂姓男子備妥母親死亡證明及武漢當地出具的健康證明,向政府相關單位陳情,希望能循「血友病患童」模式回台,但迄今仍未獲政府回應。沒健康碼 四張紙往來被卡武漢解封後,民眾出行必須出示手機裡的健康碼(綠碼)掃碼才能出行。但湖北的台商與滯留在當地台灣民眾因無當地身分證無法申請健康碼,讓他們出入困難。台企聯一位台商幹部表示,台商沒有健康碼,想在武漢市內行走,只能靠著四張紙便宜行事,一張是做過核醣核酸之後小區給的通行證;一張是所在地居委會的健康證明;第三張是復工證明;最後一張針對台港澳居民發給的健康檢測報告。但就算帶著這四張紙,仍然極不方便,每遇一個出入或往來查驗口,都必須費盡唇舌解釋,還有一些小區、餐廳、超市或商場,乾脆拒絕進入。
-
2020-04-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台胞:封城76天很難熬 心力交瘁已到崩潰邊緣
武漢八日解封,根據我方規定,滯留當地的台商解封後若需返台,仍以武漢包機方式返台,且需加以註記,無法自行搭機。這使得武漢台商返台仍然遙遙無期。即將解封的台胞們心急如焚,一方面開心能解封,一方面仍對返台之路遙遙無期而憂心。一名台籍孕婦「林女士」(化名)表示,她是滯溜在武漢的民眾,是一名高齡孕婦,武漢封城76天,至今兩個月都沒有產檢,非常急迫想要回台灣做產檢。她的核酸篩檢都有檢驗合格,社區也開立健康證明,證明她和家人的身體都非常健康。希望能早日回到台灣,等待生產。她表示,76天真的很難熬,心力交瘁,已經到了幾乎崩潰的邊緣。好不容易熬到了武漢解封,但是一樣被政府「註記」無法回台,真的很無力。「在七十六天中,每天都過得很煎熬,有很多政治因素,但不是我們一般民眾去理解和干涉的。自己只希望一切生活如常,也不想干涉政治。」「林女士」表示,希望政府可以不要兩種差別待遇,「我只是想回去,我取得中華民國國籍,生活多年。武漢明天要解封,一周前就已恢復交通,有健康證明就能外出採買。基本上我們被註記,回不去,這幾個月也沒有收入,很辛苦」。她說,透過這件事,看透了很多事,對政府滿絕望。我們百姓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她打電話給市台辦、也打給海基會,都沒有任何包機的訊息。她說:「沒有包機、又不解除註記,是置台胞死生於不顧嗎?很傷感!」在這期間的生活,「林女士」表示,武漢台辦有送口罩、蔬菜、食物,電話關心。社區封閉式管理,生活要採買都是團購,這部分是OK。因為她生活在武漢市區,所以好一些,但在郊區偏遠地區台胞,就非常的辛苦,甚至是「有一餐沒一餐」。她說,我方政府一直強調要「弱勢優先」原則,但第二次武漢包機也沒有排到她,她感到不解。自己是高齡孕婦,在七十六天裡,很害怕懷孕過程出問題,也根本不敢去當地醫院。「林女士」呼籲,在沒有妨礙政府防疫的前提下,政府可以取消註記,讓她們返台回家團聚。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日前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強調,武漢市預定四月八日解封後,飛機能飛不能飛,還有很多變數,我方還在持續評估中。武漢包機方面,兩岸民航小兩會仍保持溝通。
-
2020-04-07 橘世代.愛玩橘
友善熟齡膝關節,台南鋪好「無障礙」慢旅行
4月天,春意濃,出遊踏青趁此時,台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近日重新盤點,針對銀髮族推薦適合旅遊路線,同時還設有無障礙設施,方便行動不便者長輩們出外透氣。市府觀旅局認為,中高齡旅客更能享受「慢活」生活步調,一些旅遊設施、動線、景點安排,宜更具友善、實用感,也因此可檢視現有旅遊景點重新組合。例如,將關子嶺風景區結合烏山頭風景區,提供不一樣旅遊體驗。到關子嶺,火山碧雲寺絕對不能錯過,為佛、道兼祀市定古蹟古剎,依山綿延而建,氣勢磅礡,殿堂莊嚴清靜且古樸雅緻。全寺設有無障礙坡道,輪椅族可入內到正殿參拜,也可驅車直達上方三寶殿誦經。寺方新建的電梯即將完工,可直通三寶殿,方便訪遊。關子嶺風景區的嶺頂公園也值得一遊;嶺頂公園位於上溫泉區,公園內綠樹環繞,適合乘涼。園內桂花飄香,風景優美,桂花隧道因而得名。晚間有燈飾點綴,為關子嶺夜遊新景點。公園對街是關子嶺餐廳街,可以享用香菇茶葉蛋、關子嶺桶子雞等在地美食。另外,還有曾列台灣7景之一的水火同源,其崖壁間同時有天然氣和泉水湧出,形成水與火共生奧妙景觀,輪椅族可近距離與水火同源拍照留影。無障礙廁所位於購物街的對街下坡處,建議由陪伴者陪同前往。來烏山頭風景區,建議可先前往大門旁的八田與一紀念園區參觀,此紀念園區建築是在民國98年翻修,民國100年正式啟用,過程中並赴八田與一故鄉-日本石川縣做為建築依據,並引進日本木匠技術來建造此園區。園區總共分為4棟,分別為田中及市川宅、八田宅、赤堀宅、阿部宅,每一棟都發散著濃濃日本味,建造工程心思縝密,令人彷彿踏入八田與一生活一樣,品味其中建築意義,細細體驗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的生活。進入烏山頭水庫風景區,除可徜徉在大片綠地,也可近距離遠眺烏山頭水庫湖光山色之美或來搭乘太陽能遊艇來趟遊遊湖體驗,風景區內無障礙廁所設置於旅客服務中心旁,更提供輪椅出借。觀旅局也推薦多條無障礙旅遊,涵蓋原台南縣區與府城市區,相關路線景點如下:「山區知性博物館探索無障礙旅遊景點」南瀛天文館→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左鎮化石園區→中餐(新化老街)→瓜瓜園地瓜生態故事館→虎頭埤風景區「西濱宗教漁鹽巡禮無障礙旅遊景點」七股鹽山→台灣鹽博物館→中餐(七股區海產街)→康那香不織布創意王國(觀光工廠)→南鯤鯓代天府→北門遊客中心→井仔腳瓦盤鹽田(賞夕陽)「台南藝文之旅友善無障礙旅遊景點」十鼓仁糖文創園區→中餐(十鼓仁糖文創園區或奇美博物館)→奇美博物館→觀光工廠(奇美食品幸福工廠/台南家具產業博物館)「安平老街巡禮+府城歷史散步友善旅遊路線」米其林三星之旅:安平老街巡禮+府城歷史散步安平樹屋→夕遊出張所→安平老街→台南孔廟→國立台灣文學館→吳園(原台南公會堂)→大天后宮、祀典武廟→吳萬春香舖(百年老店)、光彩繡莊更多無障礙及樂齡旅遊推薦台南旅遊網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愛玩橘/文化輕旅行↘↘↘】。預約體驗1日原民!認識太巴塱,大啖「部落寶石」。屏東七彩秘境 霧台「哈尤溪」月月客滿!。漫遊客家小鎮 桃園龍潭「新亮點」四季玩不停! 強力募集 橘世代社團 人生最自由開闊的階段就是熟齡,50以後的橘世代,用不同的態度看世界,深度旅行、體驗文化、品味人生,你也愛玩嗎?歡迎加入「愛玩橘」,展開生命的新旅程!【立即申請 專屬社團】
-
2020-04-07 科別.腦部.神經
多運動不怕肺炎病毒上身 醫師:這四項是關鍵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傳播力遠遠高於當年的SARS,且在無症狀時期也具有傳染力,其中重症或死亡者,通常為中高齡或有多重慢性病、共病症者,因此除了勤洗手是基本保護外,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復健科主任吳政哲提醒,可透過運動強化體適能,增進自身抵抗力與免疫力,其中身體組成(體脂率)、柔軟度、肌肉適能(肌力與肌耐力)、以及心肺耐力為體適能重要關鍵。吳政哲指出,透過做伸展運動,可增進柔軟度並提高身體協調性、幫助身體放鬆、紓解壓力,如可做坐姿體前彎,針對背部及大腿作靜態的伸展運動,吳政哲也提醒,伸展的程度大約是略為緊繃、稍微不適,但又不會引起疼痛為原則,每個動作維持10至20秒,重複3至5回合為1次,每周至少3次。另外,可以用啞鈴或槓鈴作為訓練肌力之工具,增進肌肉適能,從輕的重量做起。以訓練肱二頭肌為例,可從1磅開始,每個動作做10至15下,重複3回合,若做完後不會覺得肌肉疲憊,可以慢慢增加重量,每周至少兩次、最多兩天一次,注意施力時不要閉氣,以避免產生暈眩不適。吳政哲表示,心肺耐力則為體適能最重要的指標,也是整體健康狀況最佳指標之一,指的是身體肺部吸入氧氣後,心臟血管循環系統攜帶氧氣與肌肉利用氧氣產生能量的綜合能力,可採行有氧運動訓練,前提是時間夠長,但強度不能太強,較可以維持。吳政哲建議,有氧運動可採節奏性、全身性、使用大肌肉群的運動模式,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或有氧舞蹈等,強度則是「有點累又不太累」,以跑步為例,大約是可以跟同伴聊天,但又不會喘不過氣的程度,運動的時間需維持20到30分鐘以上,運動前後要各有至少5分鐘的熱身或緩和,每周以至少運動3次為原則。
-
2020-04-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為何長者仍應維持基本活動量?陳亮恭這樣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老人」首當其衝,所有新冠病毒相關分析研究中,不論高危險群還是死亡率最高族群,老人一定在列。新冠病毒如此來者不善,高齡者如何趨吉避凶?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提醒,提防疫病是第一要務,高齡者還要設法維持基本活動量,以免疫情過後更虛弱。陳亮恭指出,截至目前的資料看來,新冠病毒與SARS不同,SARS重症者出現嚴重的免疫風暴,進一步造成肺部纖維化與呼吸衰竭。一般來說,人體受到感染後產生發炎反應,適度的發炎反應有利身體消滅病原菌,但過度的發炎反應引發大量細胞激素產生,一場病毒大戰後身體組織受傷慘重。易因壓力事件受害由於老人的免疫反應不似年輕人, SARS在長者引起免疫風暴的機會較低,而這次新冠病毒的病程不太相同,受影響的是年長者,特別是有慢性病的個案。陳亮恭說明,事實上,高齡者的身心功能、營養狀況、生理儲備功能等面向較差,一旦出現各種壓力事件,如傳染病、氣候劇變或天災時,往往是最容易受害的群體。陳亮恭指出,這在二○一一年日本福島地震、二○一九年法國熱浪都有類似的發現,直接的災難或健康因素之外,福島震災一年後,長者獨居在家導致的「孤獨死」增加四成,死於法國熱浪的上千條生命中,三分之二是七十五歲以上高齡者。顯見年長者防疫之餘,還有很多慢性病與生活上的注意事項,以期在疫情結束時快速回復正常生活。至於新冠病毒對長者的威脅,陳亮恭分析,如一般理解,高齡者易有多重慢性病,多重疾病合併身心功能衰退與生理儲備能力下降,罹病嚴重度上升,治療感染症時發生嚴重併發症機率也增加,陷入治療上的困難處境。避開人多密閉空間不過,除了防疫,陳亮恭表示,最近日本老年醫學會出版建議提醒年長者,雖然因為疫情,不建議老人家參加人多的聚會,但長者們在家也應維持一定活動量,也需要注意均衡飲食與營養,每天要與人交談,並且可視狀況支持家人與朋友,避免因為防疫而衰弱或孤立,一旦因缺乏活動而肌肉流失,甚至演變為肌少症而虛弱,即使躲過疫情,也不利於健康。陳亮恭提醒,長者們固然應該提防疫病,避免感染,但一定要維持足夠的活動量,尤其目前國內只有零星社區感染個案,並沒有大規模社區傳播,年長者不用完全設限,室內人多或密閉空間絕對要避免,但可利用家中頂樓或社區開放性空間運動;避免唱歌、打牌、串門子等群聚活動,可多利用視訊軟體或電話與家人朋友交流,減少焦慮也避免孤立狀態。控制慢性病防失能還是可以出門排隊買口罩與酒精,但排隊時避免聊天及近距離接觸,若需交談,可帶著口罩談話。也不必因此就和孫輩避不見面,如果平常就接送孫子女上下學者,還是可去,但建議準時抵達學校就好,以免長時間等待,並且準備乾洗手液,碰觸小孩前雙方先噴手消毒。雖然因為防疫必須減少外界接觸,但仍應在合宜的條件下維持一定活動量,防疫也要控制慢性病與預防失能。
-
2020-04-05 癌症.抗癌新知
「乾脆死死好」、「不要醫了」…該怎麼面對罹癌父母
國人平均餘命邁向80.7歲,這也意味著,在高齡時罹癌的機會愈來愈高。高齡癌患只能等死嗎?那可不!日前就有一位95歲的三期攝護腺癌患者,醫師考量高齡不做手術,給予放射治療與抗荷爾蒙療法,四年過去,生活品質良好,每年還出國打羽毛球比賽。日本上皇后美智子去年被診斷出罹患乳癌第一期,高齡84歲的她,平安順利完成手術。高齡罹癌不等於沒有希望,但面對癌症造訪,對有些人來說,心理的打擊可能比生理還大。子女該不該將病情據實以告?有沒有必要積極治療?是每個人都該準備好的功課。許多子女面對長輩罹癌,往往會猶豫是否該告知長輩,擔心長輩因此而崩潰或是失去求生意志。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前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任陳冠宇表示,從心理腫瘤醫學的觀念,應該要尊重當事人的權利,告知病情,病人才能選擇積極接受治療或是安寧照顧。要告訴他嗎?建議:尊重病人,由醫師告知、家屬釋疑。陳冠宇表示,由醫護人員告知是最合理的方式,而家屬只是從旁協助、補充,以確認長輩是否明白醫師的說明。陳冠宇說,畢竟「住院是他、治療是他、副作用也是他在承受」,沒有人可以替代當事人承受治療的好處與痛苦,因此剝奪他們的決定權是不合理的。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也表示,過去因認為癌症是絕症,才會有「要講不講」的顧慮,但這十年來癌症治療模式越來越好,應該有「與癌和平共處」的觀念,因此目前主流醫囑都是「醫師善盡告知責任、病家善盡釋疑責任」。他會不會承受不了?建議:別小看長輩,驚慌的有時是家屬。醫病關係中,雖然病情必須清楚告知,但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林葳婕認為,如何告知則是「一門藝術」。而華人圈的家庭感非常稠密,因此醫護人員可以邀請家屬一起聽報告,尤其病人聽到罹癌時的「空白感」很強烈,家屬除了在旁陪伴外,也可以協助做筆記。然而誠實以告,強大打擊會否讓患者一蹶不振?陳冠宇認為絕對不要小看長輩,尤其華人長輩,沒有子女們想像的那麼脆弱,也不可假設他們對癌症一無所知。他曾臨床會診過一名八十幾歲罹癌長者,當時他的大兒子知道父親罹癌,因害怕父親會非常驚慌,而不願意讓他知道。但會診後可以看出,這個「恐慌、驚慌」並非病人本身的狀態,而是作為子女內心的徬徨。因此臨床上便必須承接家屬的情緒,並且給予他們鼓勵。懇談後,家屬終於願意讓醫師向父親告知病情,而他們擔心「父親會抓狂、崩潰」的情況都沒有發生。如果瞞著病況?建議:互相猜疑、不及道愛,最後徒留遺憾。陳冠宇說,也許和華人社會不太討論死亡有關,才會有「長輩會崩潰」的擔憂。事實上,長輩有許多人生歷練、看盡風霜,且臨老多少都有一些心理準備。陳冠宇說,最怕的狀況是雙方「都在演戲」,子女向長輩假裝沒事,但老人家動了手術、住院住久了,心裡也會有底,猜測子女是否在欺騙自己。如此一來,雙方都陷入孤獨的狀態,然而疾病不會因為善意的謊言就不繼續侵犯,最後反而因為沒有趁機會好好道愛、道別,徒留遺憾。「乾脆死死好……」父母負面情緒 子女別反射回去有些長輩知道罹癌後,可能會把「乾脆死死好」、「不要醫了」這類話語掛在嘴邊,將罹癌壓力情緒發洩在子女身上。許正典說,罹癌者心理的痛苦不會輸給疾病本身帶來的苦痛,因此不是發洩在醫護人員身上,就是發洩在家屬身上。許正典說,子女盡量「左耳進、右耳出」,不要再反射回去,例如說出「我這麼用心照顧你還這樣」此類的話語。他建議可以找另外抒發的管道,例如尋找心理諮商、精神科醫師的協助,或透過團體治療的方式,承擔負面情緒。另外,子女也可幫長輩尋找、加入病友團體,林葳婕表示,現在資源很多,相關NGO團體也針對病患或家屬,提供許多成長課程。許正典說,珍惜和父母親相處的時光,把好的情緒留給父母親,正向回饋就越多。
-
2020-04-04 癌症.抗癌新知
關於COVID-19的治療 新冠肺炎的最新進展
自2019年底,在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出現了不明原因肺炎的群聚現象,在許多實驗室的合作下,終於確定其病原體為新型的冠狀病毒,最早的三位病例報導已經發表於2020年1月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中。然而,因為該病毒的高度傳染力,及缺乏有效的控制方式,如疫苗或抗病毒藥物等,造成疫情已散佈世界各國。至2020年3月15日止,已有134國共超過十五萬人感染新冠肺炎,其中全球已超過5,900人以上死亡,且趨勢仍持續上升中,造成全球的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希望能藉由此醫學知識的更新,能協助加速疫情的控制。病原學特點COVID-19的致病原稱為SARS-CoV-2,為冠狀病毒中的B型冠狀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一般有包膜,直徑60-140nm。其命名雖稱呼為SARS-CoV-2,但是其基因特徵和SARS-CoV或 MERS-CoV均有相當程度之不同。依照目前研究顯示,其基因親緣分析與蝙蝠的冠狀病毒較接近,其同源性可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以體外細胞進行病毒培養時,SARS-CoV-2約96個小時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細胞中培養出現,而在其他的細胞株,如Vero E6和Huh-7細胞系中則約需時6天。因為SARS-CoV-2的研究還有許多謎團正待釐清,因此,對其病毒的分析,許多都是來自於對SARS-CoV或MERS-CoV的研究。一般而言,冠狀病毒對於紫外線和熱都相當敏感,曝露在56度C的環境下超過三十分鐘以上、乙醚、75%以上濃度的酒精,含氯的消毒劑等,都可以破壞表面的包膜造成殺死病毒。流行病學特點傳染源:早期湖北省的疫情懷疑為動物造成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但現在的流行病學分析,已證明此種病毒可以有效的人傳人。因此,動物接觸史或湖北的華南海鮮市場旅遊史已不再是判斷的關鍵。另外,雖然WHO認為無症狀者傳染機會較低,但是依據中國大陸地區及德國研究,目前認為無症狀的感染者仍可能為傳染源。傳播途徑: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曝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或稱懸浮微粒,Aerosol)情況下,也可經由Aerosol傳播。目前在感染者的的部分體液中,如糞便或尿液中也可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但是否為活性病毒,或僅是已死亡的病毒基因,目前仍無定論,故無法判定是否可經由糞便或尿液傳染。故除飛沫或接觸傳染外,仍須注意糞便及尿對環境污染造成氣溶膠或接觸傳播的可能性。 易感族群:因此種病毒為全新出現,所有人類均無有效之抵抗力,因此所有人群均普遍易感。過去曾有報導認為兒童較不易感染,但後續報導均陸續發現有兒童、幼兒或是新生兒的感染報導。因此可能與初期文獻均集中在重症及老齡患者有關。目前研究顯示,成人及兒童的感染風險均相同,但越高齡的患者演變為重症的機會較高。因此,不分年齡均不可掉以輕心。臨床嚴重度分級COVID-19新冠肺炎感染者,臨床表現差異相當大。由輕症到極嚴重的呼吸衰竭都有可能。對輕症患者來說,僅需密切觀察避免傳染,但對於重症患者而言,除了呼吸器及有效的支持性治療外,目前已有多種抗病毒藥物組合在試驗中。因此,適當的對病患的嚴重度分期有其必要。基於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潛伏期1-14天,多為3-7天。以發燒、乾咳、全身倦怠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鼻涕、咽痛、肌痛和腹瀉等症狀。COVID-19新冠肺炎感染者輕、重症的介紹輕型患者臨床症狀輕微,影像學未見肺炎表現。中度患者具有發燒、呼吸道等症狀,影像學已可見肺炎表現。重度患者的定義在成人及兒童不同。 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條: ●呼吸速率RR>30次/分。 ●靜止狀態血氧飽和度SpO240次/分;5歲以上,RR>30次/分) 。 ●靜止狀態下,血氧飽和度
-
2020-04-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疫情肆虐中 我們能做些什麼?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延續與上週同樣的主題「新冠肺炎」,我們非常感激衛生福利部醫福會王必勝執行長的團隊,在忙碌的防疫工作中,撥冗為我們介紹政府這幾個月來如何防治新冠肺炎,幫忙台灣醫病雙方更了解全民應該如何配合政府政策,落實防治工作;接著國內兒童精神醫學大師宋維村教授及時寫出他對兒童精神科病人的關懷,詳談我們面對疫情的壓力,要如何幫助兒童,尤其是特殊兒童,使她們在疫期能繼續學習成長,不會有新的情緒行為問題。最後音樂家兼作家的蔣理容老師特別與我們分享,她以身為病人在這人心惶惶之際,需要時時進出醫院的經驗,道出令人感動的病人心聲:「我們應該做好個人健康管理,盡自己的本分,不要加重全民醫療資源的負擔才是。」新冠肺炎的境外移入的旅行團確診案例呈現「暴增」的狀態!想到病毒肆虐的初期,台灣第一線的防堵、追蹤、控管,多麼的可圈可點,令國際為之刮目相看!現在這個因國人出國旅遊帶來的破口,影響學校、公司、社區甚鉅,格外令人感到又生氣又沮喪。我是一個罹患過兩個癌症的高齡者(68歲),近幾年進出醫院次數之頻繁,看盡了患者與陪病者的辛酸百態,對直接照顧病患的醫師和護理師、醫技人員等,更是從內心湧起非常多的敬意與謝意。大約是在農曆年前幾天,開始有一些關於傳染病的疫情資訊出現,當民眾都在準備小年夜、祭祖、圍爐,團圓的時候,「中央防疫指揮部」已經迅速地成立了!各領域的專家們包括衛福部長、疾管署長、公共衛生體系、感染科醫師、學者等,都犧牲年假,投入抗疫總動員。當時我們這些普通人完全還沒有意識到這場疫災是多麼的險峻危急,而我們的醫療體系是多麼的優良、精銳,已經「超前部署」!而當時,我們完全不知道。到今天為止,每天不只一次的防疫指揮中心記者會向國民報告疫情發展,以及政府的因應之道,因資訊公開、措施兼顧情理法的思維,台灣的防疫表現不僅凝聚了全民的信賴感,在全球越來越險峻的疫情中,我們步步為營,不能以現有的防疫效果而自豪、也不可以稍有鬆懈。我本身因為是癌症「重大傷病患者」,各項追蹤、檢驗、取藥、門診,二月份一個月內竟有八次必須進出這大學醫院!三月份也合計有七次。大型醫院為防堵武漢病毒擴散,除了減少出口和入口的數量,加強消毒、量體溫,更嚴格控管出入的人數,查驗健保卡、預約單,對陪伴人數也有限制。種種措施都增加很多醫院的公務人力,對病家也增加許多不便。這醫院因此一反以往熙熙攘攘「有如菜市場般」的場面!原來,平日沒必要卻來逛醫院的人有那麼多,原來,來大醫院應該是可以這樣井然有序啊!但是我在排隊等候查證證件時還是會聽到一些抱怨:「幹嘛呀?這麼不便民。」 「有必要這樣嗎?製造緊張氣氛!」一些對醫療人員不理性的質疑的聲音也時有所聞;購買口罩時產生的爭執與謾罵聲更是不會少……然後,一些國族認同錯亂者還在情感勒索,叫囂:「台商要回家!求求政府讓我們回來。」 「包機是政府的責任、不可歧視陸配……」我們的國民素養、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美德,難道在遭受疫災侵襲就潰散了嗎?當歐洲一些我們以為文明先進的國家,因為輕忽病毒的凶險和相信WHO和中國的數據謊言而相繼淪陷於疫情風暴時,我們的防疫指揮部仍然戒慎恐懼的,做詳細的疫調、做靈活的物資調度和斷然的處置,兢兢業業的為國人的健康把關。然後,竟然發生還有人依照既定的旅遊行程,甚至是貪圖因旅遊危險的優惠價格而執意前往疫區旅遊!不僅自身陷於險境,境外移入的個案暴增,帶回病毒危害家人和國人。這樣的旅行團還有二十多團滯留疫區,怎不令防疫第一線的醫療人員疲於奔命?台灣從歷史上得到過許多教訓,內有錯亂的國族認同、外有強鄰壓境,威脅不斷,天災地變也不少,尤以十七年前歷經SARS的慘痛經驗令人餘悸猶存。「生於憂患的人才能倖免於災難」,今年初剛剛完成民主大選,台灣人凝聚了強大的民意基礎,政府體系合作無間,分層負責,從一開始抗疫站定戰鬥位置。我們一般人、市井小民,我們能做甚麼呢?應該是做好個人健康管理,盡自己的本分,不要加重全民醫療資源的負擔才是吧!我們同在一條船上,我雖無能駕馭它,至少我不要把它弄破吧!自助、人助、天助,天佑台灣。
-
2020-04-02 橘世代.健康橘
12節氣動一動 日日跟著做 限定貼圖免費載!
生活步驟跟著老祖先的節氣智慧走,每個季節給自己一個目標動一動身體,就能夠保持身心健康舒暢!「健康橘」社團整理健康專家達人的運動建議,打造每個節氣適合的運動貼圖,歡迎讀者加入會員後,下載第2季、第3季的節氣圖卡喔!4月 增加步數減緩身體衰退清明,是1年24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也是每年養生的重要時期,在中醫理論機體生長也在於春季,吐納調息法對人體陽氣有益。到戶外走走呼吸新鮮空氣是滋養肺部的好機會。此時節運動量不宜過大,緩慢漸進的散步、健走、登山步道,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建議,每日平均步數增加,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與認知衰退風險,每日多走1000步,1年後身體衰退速度可減緩19%,行動力減緩風險亦降低23.5%。5月 抬腳提升新陳代謝時序進入立夏,是萬物生長、新陳代謝加快的季節,而氣候變化、雨季濕暖,令人心浮氣躁,透過日常固定的運動來穩定身心。飲食方面,中醫師建議多吃紅色食物,如紅豆、紅麴、蘋果等,具養心補血、提升新陳代謝的溫補食材。安全訓練肌群,可以每日進行抬腳運動,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陳科達建議,平躺在地,雙腿向上抬,腳掌往身體壓,讓小腿肚緊繃,撐10秒再讓腳掌恢復原來位置為一個循環,每天可做400個循環。6月 有腦運動帶來身心平衡晝長夜短時節,在身心調養上應該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輕鬆、愉快的狀態,芒種、夏至節氣宣告「暑易傷氣」的季節來臨,運動出汗後,可適當飲用淡鹽水或綠豆湯,避免飲用冰水或立即以冷水淋浴,以免中暑。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物理治療師賴庭筠說,運動不只動一動流汗就好,更希望能「有腦」地運動,如球類運動、脊椎螺旋運動、太極導引等,都需要在過程中動腦,增加身心靈平衡,除了可獲得運動量,也能增加對腦部的刺激。節氣動一動 貼圖免費下載加入「橘世代會員」登入就送「節氣動一動」貼圖!一年12步驟跟著做,成功下載7月、8月、9月貼圖,還可以參加抽獎喔!立即加入>>>https://bit.ly/3aAXCJ1【熟齡精選「慢運動」↘↘↘】。「棒式運動」立即學!10分鐘教練課 增強你的核心肌群。5招「慢運動」! 每日15分鐘,幫身體減壓顧老本。123慢鬆呼吸操 讓身體自癒,緩解感冒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亮恭/為何義大利的疫情衝擊大於中國?看兩面夾擊的超高齡挑戰
新冠肺炎的高傳染力為全世界帶來連環重擊,當疫情肆虐到歐美而造成全球股災的同時,義大利的疫情發展則令人震驚,除了每日飆升的確診病例數外,義大利的死亡個案已突破一萬人且持續增加,超過百分之十的高死亡率,也令人感到訝異。義大利與日本都是全球知名的長壽國家,本次的疫情除了第一時間輕忽防疫之外,近八十四歲的平均餘命及百分之廿三老年人口比例的人口結構,加重義大利面對新冠肺炎的挑戰,衝擊勢必高於中國大陸。一九四六年台灣出現霍亂大流行,在醫藥衛生不發達的當時,死亡率接近六成,最嚴重的嘉義也採取大規模封城。當時流行的傳染病不止霍亂,一九五○年代台灣的十大死因之首便是霍亂、痢疾等感染性腹瀉,當時的平均餘命約五十歲;一九六○年之後,台灣的十大死因便轉為以腦血管疾病、癌症等非傳染性疾病為主的模式,這是已開發國家所共同走過的公共衛生軌跡。不過,傳染病防治雖然有成,但其威脅從未消失,特別是各種新興傳染病。由於高齡者健康特質上的差異,往往受到雙重夾擊的健康挑戰,也就是所謂的「雙重負荷」(Double burden)模式。高齡者由於身心功能、營養狀況、生理儲備功能等等較差,處於穩定環境時較少出現問題,一旦發生傳染病、氣候劇變或是天災時,往往都是最容易受害的群體。福島地震發生時,高齡者死亡率明顯為高,震災後一年,福島縣孤獨死的長者增加四成,顯見高齡者其身心功能與面對各種壓力的能量較為不足,需要更為周全的計畫。綜觀我國十大死因排行,與先進國家狀況類似,均以癌症及慢性病為主要疾病,但肺炎的排名卻悄悄逐年上升,特別是年長者,肺炎已成高齡者十大死因第三名。高齡肺炎死亡人數高升,成為已開發國家主要死因中唯一的傳染病。高齡者具有多重慢性病,更合併身心功能衰退與生理儲備能力下降,免疫力的衰退造成罹病嚴重度上升,而治療時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率也增加,例如高齡者肺結核易隨著免疫力下降而復發,治療除了結核菌的抗藥性之外,衰落長者接受治療的副作用更為棘手。二○○三年法國熱浪造成近一萬五千人喪生,其中多數是年長者;二○一九年法國熱浪又奪走上千條生命,且三分之二是七十五歲以上的高齡者,但死亡人數降為二○○三年的十分之一。二○○三年之後,法國發展出各種因應對策,在醫療體系強化高齡醫學以及醫療體系對高齡病患的能力,並且開展出許多社區為基礎的身心強化與防衰弱課程,與世界衛生組織的「老化與健康全球報告」所提出的政策主軸一致,從強化高齡者個人的健康與體能為優先,再從環境改善出發,也要同時發展出以高齡者需求為主的健康照護體系,再透過整體社區營造與社會改造工程,讓超高齡社會具有因應多重挑戰的應變能力。超高齡社會的挑戰相當多元,各種新舊雜陳的問題紛至沓來,人口快速高齡化的現在是歷史上從未出現的景象,僅靠老把戲解決不了新問題。由新冠肺炎的防疫經驗可以得知,結合多元思考、善用科技創新並透過群體合作,以宏觀的整體視野面對挑戰,方能形塑超高齡社會的未來。(作者為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
2020-04-01 科別.腦部.神經
腦動脈瘤半數搶救前死亡!揭4個身體不定時炸彈因子
62歲蔡先生有缺血性腦中風及高血壓病史,時常頭暈,症狀長達3年,至醫學中心檢查出1.8公分的「腦前交通動脈瘤」,輾轉至台北慈濟醫院就醫,神經外科徐賢達醫師考量動脈瘤隨時有破裂造成死亡的風險,與其溝通後進行「開顱夾閉手術」;術後狀況良好且無任何併發症,回歸正常生活。腦動脈瘤是因腦動脈管壁長期受到不平均的血流壓力,導致血管壁形成向外突起的囊泡所導致,常見於前交通動脈和後交通動脈等血管交會處,在台灣盛行率約5%,好發於40至70歲年齡間,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1.5倍;先天缺陷、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栓等皆為致病因子。徐賢達說明,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時,病人會出現爆炸性頭痛,感覺有生以來從未過有的頭痛。而出血病患中,超過一半在就診前或搶救過程中便回天乏術,另一部分患者則在術後24-48小時內因再破裂出血,導致死亡;少部分患者在手術後,因出現水腦症或腦血管痙攣等併發症,導致終身臥床、失語症、意識障礙等重度失能或神經缺損的後遺症;僅少數患者能幸運醫治,癒後能自理生活。目前腦動脈瘤主要治療方式為「開顱夾閉手術」及「經血管內栓塞手術」兩種。徐賢達表示,開顱夾閉手術須移除頭蓋骨,以鈦合金動脈瘤夾夾住動脈瘤根部,防堵血流進入動脈瘤,避免再次破裂,屬於精密手術,手術成功後復發率幾近於零,適用於前交通動脈瘤、中大腦動脈瘤及後交通動脈瘤等。而栓塞手術則是從鼠蹊部穿刺動脈,置入導管至動脈瘤處,以白金線圈填塞動脈瘤腔的方式治療,手術困難度相對低,但存在與動脈瘤大小成正比的復發率,適用於基底動脈瘤及高齡患者。徐賢達提醒,三高患者是動脈瘤的危險族群,因此患有慢性疾病者,須遵循醫師指示用藥,維持規律化生活作息,避免熬夜、日夜顛倒,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另外,腦動脈瘤生長過程無明顯症狀,建議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做腦血管健檢,及早揪出潛在腦動脈瘤;若日常中出現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視力突然改變等,務必前往就醫。延伸閱讀: 從前胸痛到後背別大意! 當心是體內這顆不定時炸彈爆了 中風都是「養」出來的! 4件要命習慣快戒掉
-
2020-03-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趕不上類包機 滯湖北陸配因一句童言淚崩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數百名滯留湖北的台灣民眾備受煎熬。因為不管說什麼,都能引來台灣一些網友惡語公審,周日一百多名來到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準備搭乘華航「類包機」返台的滯留湖北台灣民眾,一聽到有台灣記者紛紛閃避。因怕動輒得咎,更怕說什麼會影響預計搭乘下一班「類包機」的「同胞們」。但聊著聊著,話匣子一開,其實每個人都有一肚子苦水。有人分享微信群裡一個陸配的遭遇。一名陸配因老家在湖北較偏遠的山區,農曆年前就獨自一人回來探望高齡八十多歲父親,結果就被困在家中出不去了。這段時間,因為思念,她天天透過手機跟在台灣的女兒視訊聊天。有一天,年幼女兒卻童言童語地跟她說,「媽媽,妳還是不要回來好了,老師說,妳會把病傳染給我們。」一句話讓整天想回家抱抱女兒的陸配瞬間淚崩,多次在群組裡跟大家哭訴,女兒怎麼會對她說出這種話?這名陸配因交通問題,無法趕來上海搭乘廿九日和卅日的華航「類包機」。一名七十歲家住高雄的王姓男子表示,考慮到從湖北孝感包車到上海路途遙遠也危險,他原本也不想搭乘這班「類包機」。但因他有慢性病,加上太太擔心若錯過這次「類包機」,不曉得要等到何時才能回台,最後還是在廿八日晚間十點多,以人民幣三千元(約新台幣一萬三千五百元)包下一輛車。但因高速公路安徽路段發生重大車禍導致嚴重塞車,最後花了十三個小時才在昨天中午趕到浦東機場。一名住台南開小吃店的劉姓男子,農曆年前一家三口回到太太湖北恩施娘家,原本預計一月卅日回台,不料等到今天才可以回家。若算上返台後的十四天隔離,小吃店整整停業了三個月。劉姓男子表示,過去這段期間,都是請在台灣的親友幫忙代繳店面租金、房貸、車貸。劉姓男子的陸籍太太說,他們擔心的還不是休息這麼久,客人會不會都跑了。而是兩個星期後重新恢復營業,還有沒有人敢上門?這名陸配說,因為看到太多網友針對他們的酸言酸語,甚至是一些咒罵的話,她早就不敢再上臉書了。現在終於可以回家,心裡當然鬆了一口氣。順利的話,兩周後孩子就能回去上學,他們也可以重新開店做生意。另一方面,她心裡還是有點忐忑,不曉得到時候,會不會又有網友刻意散播些什麼訊息,重新恢復營業後,生意還能跟以前一樣嗎?
-
2020-03-30 癌症.血癌
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突破性新藥 血癌、骨轉移有解
新藥物為病患帶來新的希望,近年來,標靶藥物的發展突飛猛進,凶猛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可以嘗試精準醫療,而晚期骨轉移的肺癌患者,近年一款單株抗體藥物,可精準對抗癌細胞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減輕晚期癌友的噬骨之痛。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近年治療發展有所突破。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台大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表示,AML患者過去只能接受化療與血液幹細胞移植,但高劑量化療非每人都能承受,特別是高齡者。但二○一七年起,有八個AML的標靶藥物全球陸續上市。侯信安說,標靶藥物提供精準治療,副作用較低,其中標靶藥物BCL-2抑制劑,能讓老年患者整體存活率增加二至三倍,成為高齡治療首選。精準醫療日新月異,愈來愈多藥物研發,但要價昂貴,他鼓勵病人參加合適的臨床試驗,減輕經濟負擔,把握存活機會。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王金洲以骨轉移為例,約三到四成晚期肺癌患者,癌細胞會透過血管或淋巴系統侵犯骨頭,並出現噬骨性。肺癌骨轉移患者存活率通常僅一年左右,因骨頭被癌細胞吃掉,不但疼痛,也變得脆弱易骨折,使存活率降低。為協助骨轉移癌友提高生活品質,近年一款皮下注射的單株抗體可精準對抗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王金洲說,臨床證實,骨轉移確診後持續使用,能延緩骨骼疼痛及併發症,但副作用為血鈣不夠,治療期間必須多補充鈣質。■防疫待在家 抗癌新知線上看
-
2020-03-29 橘世代.健康橘
50+登山客要注意! 登山前、中、後都有「保健守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近日許多人常往戶外跑,登山健行是許多退休族的日常休閒,省錢又健身。衛服部旗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書樊說,登山之前要做暖身運動,收操拉筋不可少,另善用護具與登山輔具,若要攀爬3千公尺百岳,記得要加強肌力與肺活量。台灣有200多座3千公尺以上高山,近年政府高喊「山林解禁」,進入管制區無須再申請入山證。無論是3千公尺高山或者中級山,各地熱門登山路線常見中高齡人士身影,只要帶上小背包隨時可與三、五好友相約運動。旗山醫院骨科醫師林書樊建議,出發前的暖身運動與結束後的收操拉筋可避免運動傷害,郊山路線通常有階梯,可以腳跟在步道階梯往上提,這樣可以伸展小腿後面肌群,或雙手支撐在牆壁伸展膝蓋後方,充分熱身之後再啟程。在山徑中,常看見山友雙手各拿一隻登山杖輔助行進,山友最怕膝蓋不聽使喚。林書樊說,中高齡登山族常被骨質疏鬆與退化性關節炎兩大疾病所苦,尤其年逾50歲熟女停經後更容易受骨鬆困擾,若有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人,可能出現膝蓋內側疼痛與後膝窩緊繃感。山友都知道「上山容易、下山難」,有些人因下山膝蓋疼痛,所以習慣「倒退嚕」下山,藉此減輕膝蓋負擔,不過這樣反而會有視線不良導致摔倒,林書樊不建議這樣做。林書樊說,膝蓋兩邊的側韌帶與中間十字韌帶建構出膝蓋整體穩定度,大部分老年人十字韌帶比較鬆、膝蓋不穩定,退化的痛加上膝蓋鬆脫的痛,會讓上年紀的人爬山時不舒服,甚至下山時感覺更痛,因為爬山是緩慢上升過程,可靠肌耐力來彌補關節的穩定度,下山時全身重量往前擠壓膝關節軟組織導致疼痛感出現。林書樊建議,運動族要對症下藥,先知道自己是膝蓋還是腳踝有問題,之後選用適合的護具來使用。以醫療用護膝來說,它會產生擠壓作用,上下坡卡到膝蓋的情形降低,可以舒緩疼痛,另搭配使用登山杖,對需要跨大步的山徑也很有幫助。此外,運動完不要馬上喝冰涼飲品,要慢慢讓筋放鬆。若要挑戰大山的話,肌力與肺活量都要加強。林書樊說,隨著海拔攀升,氧氣濃度下降,身體愈容易堆積乳酸,乳酸代謝需要時間,若肌肉量少的話,1、2千公尺乳酸就堆積差不多,後面就沒辦法繼續堅持下去。前十年國人宣導骨質疏鬆,後十年開始重視肌少症問題,骨頭猶如摩天大樓地基,肌肉則是大樓鋼筋,兩者相輔相成,就可以承受高難度挑戰。要爬高山的人可嘗試加強肌肉重訓,考慮攜帶威爾剛或適度補充人體無法合成的氨基酸(BCAA)來因應高海拔登山行程。【健康橘精選延伸特輯↘↘↘】。熟齡族要自由 這個關鍵力絕不可少。聽過「肌少症」嗎? 愛窩沙發追劇的人要注意了。看懂退化性關節炎 6法寶護膝蓋「保持軟Q」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