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8 橘世代.好野橘
搜尋
高齡
共找到
2517
筆 文章
-
-
2020-05-06 名人.施昇輝
施昇輝/養兒不再防老:當父母與自己逐漸老去 兩代人一起受苦?
從電影看第三人生4:《老大人》面對父母與自己的逐漸老去這部得到去年台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的感人電影,並沒有得到大家應有的關注。片中的劇情始終圍繞在中年子女面對老年父親的照顧問題上,就是因為拍得太接近我們日常的生活,反而讓人不願直視。小戽斗飾演的老年父親,在妻子過世後,一人獨居在平溪老家,只要稍有生病或意外受傷,就要勞動子女來照顧。喜翔飾演的中年兒子,努力工作賺錢,太太也在家當保母補貼家用,還有二胎房貸在身,只想把老父送去養老院。黃嘉千飾演的中年女兒雖然孝順,但丈夫長年在中國,以致婚姻有名無實。這三個小人物的遭遇,十足反映出現今社會的眾生相。由於現代醫學發達,人們普遍長壽,因此超高齡社會已成未來趨勢。就算子女都已邁入老年,但仍必須照顧更年邁的父母,所以我們常常可以在醫院裡,看到六七十歲的子女陪八九十歲的父母來看病。對子女來說,這是幸,也是不幸。幸的是父母仍在,不幸的是兩代人一起承受身心之苦。我們這群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世代,總自嘲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也是被子女棄養的第一代。」同時,我們也做了最好的心理準備。我們父母那一代是「養兒防老」,而我們做子女的人對照顧父母都有責無旁貸的決心。當我們未來也將成為高齡父母時,我們現在就已經有了「獨立變老、不要依賴子女」的體悟。我是父母的獨子,沒有任何兄弟姊妹,在這個世代算是少數,是幸,也是不幸。幸者,沒有兄弟姊妹,就不會因為照顧父母勞逸不均而產生的齟齬;不幸者,所有的照顧責任都必須一肩扛下。我的父母現在都是85歲以上的高齡,並未與我同住,平日我會與母親電話問安,假日有空則會去探望他們。父母真的並不在乎我們請他們吃什麼大餐,或是送什麼大禮,千萬別只在生日、過節時,才表現孝心。他們期望的不過就是我們有時間能多陪陪他們,就算只是聊聊天、到附近走走,甚至只是一起看電視,都能讓他們覺得很安慰。父親有輕微失智,而且全身毛病不少,都賴母親平日的悉心照顧。時日一久,母親總會覺得身心俱疲,因此偶有情緒失控之時。尤其是父親剛現失智病徵的那段期間,母親常常來電抱怨訴苦,我起初非常不耐,但事後回想,因為有母親擔起照顧之責,我才能到處演講、上通告、寫專欄、寫書,或是旅行、上課,過我自在逍遙的第三人生,偶而當她情緒發洩的出口、傾倒抱怨的垃圾桶,也是應該的。與母親相比,我已經是非常幸福了。因為父母年事已高,平常就有很多科必須回診,同時也有很多慢性藥必須定期去領,所以我幾乎平均每個星期都必須去醫院報到一次。我的行事曆中除了演講、通告、聚餐、旅行之外,更多的是回診與領慢性藥的時間。雖然我也逐年變老,體力當然大不如前,但還能陪父母,或幫父母做這些事,真的已經是心懷感恩了。在照顧父母的同時,我們更該保重自己的身體,否則還要父母反過來為我們操心,那就真是最大的不孝了。我們父母那一代當年是用比較威權的方式來教養我們,所以即使他們現在已經非常年邁,但還是有很多意見,甚至有些不可理喻的固執。面對這種狀況,我常常警惕自己,以後絕對不能像他們一樣,很多事就讓子女作主吧!其實現在很多要依賴上網完成的事,我們不就已經非常依賴子女了嗎?我們老了,就別再倚老賣老,子女懂的其實一定比我們還多,所以放手給他們,這樣日子不就可以過得更輕鬆嗎?
-
2020-05-06 科別.泌尿腎臟
洗腎,由我作主/高齡社會 延退加值老本
台灣已踏入高齡社會,國人平均壽命增加,慢性病友對抗疾病的戰線也延長,能否在職場做好做滿、持續加值「老本」,成為心中隱憂,否則老來錢恐不夠花。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說,過去退休制度只設計到65歲,如今國人平均壽命突破80歲,加上考量養家糊口及奉養父母,太早退休,退休金恐不夠用。可見年輕就需做財務規畫,儲蓄不足就應想辦法延遲退休。但壽命延長也代表罹患慢病機率增加,包括三高或慢性腎病等,更多人可能面臨經濟休克。以腎友為例,因洗腎限制多,多少影響原有工作狀態,職場競爭條件相對不利。詹鼎正說,腎友若選腹膜透析,可不必一周跑醫院3次,適合上班族,另也適用居住偏鄉者,免去頻繁搭醫療交通車往返的時間。詹鼎正身為醫院負責人,若員工有治療需求,他會請員工依規定彈性調整工時,「不完美,但可接受。」面對高齡社會,他提醒民眾生病時盡量別辭職,也應及早做財務規畫,面對重大傷病至少有保障。
-
2020-05-06 科別.泌尿腎臟
洗腎,由我作主/腹膜透析 工作能力不打折
洗腎患者為了彼此打氣,成立臉書社團,社員達上千人,其中常見的話題之一就是「工作」,因腎友常被誤會工作能力「打折」。在媒體業工作的腎友馬姐說,她所在的公司重視社會責任和員工健康,具備彈性上班制度,讓她能發揮專業、維持收入且經濟無虞,不會成為社會負擔。腹膜透析治療不必常跑醫院44歲的馬姐說,她原僅有原發性高血壓,但某次身體疼痛,深入檢查才發現腎臟也跟著出毛病。5年前腎臟突然惡化,發生尿毒症併發肺積水。為了繼續上班和顧孩子,她選腹膜透析治療,不必常跑醫院洗腎。馬姐說,小時候看爺爺罹患糖尿病,被醫師宣判要洗腎,喊著不想活了,且沒多久就過世,「我原以為一洗腎人生就完了。」因此,她滿心期待換腎,希望重啟大好人生。未料,2017年換腎後卻器官排斥,嚴重得住院治療好幾天,工作停擺。馬姐最後是靠腹膜透析才穩定下來,雖成功換腎卻無法擺脫洗腎,讓她大受打擊,哭說:「為什麼是我?」幸好有宗教信仰支持,讓她熬過來。但沒有工作收入,經濟只靠老公,讓她壓力很大,於是2年前重返媒體職場。馬姐習慣早上使用長效型透析液,可維持工作時間不必換液,傍晚再換就好,但她希望能提早下班回家換。幸好公司很友善,讓她彈性上下班。她強調,雖然體力變差無法「拚命」,但一樣可貢獻專業,不會因洗腎就表現打折。外商公司體恤回崗位後更用心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前理事長王濋諭說,他在外商公司上班,當初也是為了維持原有生活型態,選腹膜透析治療,而非選擇一周需到醫院3次的血液透析治療。參加工作會議或海外出差,只要備妥透析液再配合清潔操作,洗腎方便舒適。腎友遭誤解「就業歧視」被刁難王濋諭9年前換腎後,目前不必再洗腎。但他記得,雖曾因病住院,但公司不曾刁難,老闆曾探病要他養好身體再回去,還通融病假期間領全薪,讓他覺得窩心,回崗位後更用心。王濋諭表示,並非每個企業都是如此,就有腎友反映,公司誤認「透析管組」有感染性,雖非事實,卻慘遭刁難。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現任理事長吳鴻來直指,「這就是就業歧視。」她說,腹膜透析比血液透析來得緩和,能彈性調整換液時間,適合上班族,且殘餘腎功能可維持比較久。但無論是使用腹透或血透,每人都是社會一份子,均有工作權利。盼企業聘僱一定比率身障者為維護腎友的工作權,王濋諭和吳鴻來都站出來倡議,盼企業能體認,腎友不會因洗腎而工作能力打折,更期待政府認真要求企業聘僱一定比率的身心障礙者,達到真正的職場友善。維持家庭經濟,減少照顧者負擔,社會才能共好。醫學辭典/腹膜透析血液透析為常見的洗腎治療,一周需去醫院3趟。但國人壽命高齡化,需維持經濟收入的時間也延長,居家腹膜透析因治療時間具彈性,腎友能依工作需求調整。此外,新冠疫情期間,雖洗腎室感控嚴謹,但選擇腹透,更能降低群聚感染風險。台灣於2011年曾發表一篇研究,腹透換液各由腎友、家屬、或受雇看護執行,都能維持不錯的治療品質,腹膜炎發生率低。長輩若不太能操作,可請家人或看護接受訓練,輔助長輩洗腎,稱為「輔助式腹膜透析(Assisted PD)」。(諮詢╱基隆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吳逸文)
-
2020-05-05 科別.骨科.復健
雙通道內視鏡手術治脊椎病 小傷口降低高齡者手術風險
85歲陳姓患者近半年右下肢非常的酸麻無力導致行動不便,女兒陪同到童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陳聖祺門診就醫,安排神經學檢查發現右下肢多重神經根分佈的位置出現麻痛及無力的症狀,經核磁共振掃瞄顯示第二至第五腰椎有嚴重的脊椎神經管狹窄症及神經壓迫。患者年紀大,有高血壓及其他心血管疾病且服用抗凝血劑,傳統脊椎手術恐怕造成他身體的過度負擔及失血過多,醫師陳聖祺決定採取雙通道內視鏡進行第二至第五腰椎的減壓手術。成功完成雙通道內視鏡脊椎手術後,患者沒有感覺傷口特別疼痛,當天就可以坐起來進食,隔天下床行走也沒有太大的困難,術後第三天引流管拔除後因行動自如,出院返家休養。1個月後門診追蹤,患者復原良好且已出門散步走動,術前右下肢酸麻無力感完全改善,也沒發生因為腰椎手術而感到下背疼痛或無力情況。醫師陳聖祺表示,雙通道內視鏡脊椎手術比一般脊椎微創手術的傷口更小,處理單節脊椎問題僅需二個約1公分的傷口,多節脊椎問題則僅需多個1公分的傷口。相較於傳統脊椎手術需要切開肌肉,導致一些病人術後有慢性背痛的問題,雙通道內視鏡脊椎手術是由X光機精確定位後,器械穿越過肌肉群及軟組織直達病灶,而非廣泛性的切除,大大的降低對其之破壞而達到手術出血量少、疼痛及復原時間的降低。一般病人術後當天或隔天即可下床行走,甚至一至二成的病患術後因傷口沒有太大的疼痛而拒絕使用任何止痛劑。內視鏡脊椎手術由於影像可將其視野放大到數十倍,安全性也更優於一般傳統脊椎手術。脊椎患者多為高齡長者,這些病人因常伴隨多重內科疾病而增加了脊椎手術的風險,童綜合醫院由國外引進雙通道內視鏡脊椎手術後,提供了不適合傳統手術的病人另一種治療的選擇。
-
2020-05-03 橘世代.好學橘
手術台前的「國寶」醫師 行醫50年,75歲仍執刀順暢
台南市立醫院院長吳明和今年75歲,又擔任院長行政工作多年,但他每周至少仍開4台刀,很多外院不敢開的刀都送來給他開,他開玩笑說台灣能到他的年齡還站在手術台前的外科醫師,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算是國寶級的人物。不服老除了體力要好,心境也很重要,吳明和認為「時時保持年輕的心態」,不要怕嚐試新的事物,不要認為自己老了不行,到目前為止在手術房裡,只要有機會他都會繼續實驗新的手術方法,絕不會因年紀而打折扣。台南市立醫院最近剛幫吳明和慶祝行醫50周年,吳明和是胸腔外科專家,多年來開過大小手術無數,除了開刀,還研發許多相關器械用具與手術方法,最拿手的是食道的接合,很多食道癌的病人都在他的妙手下成功保留食道,他視病如親,曾被商業周刊選為全台百大名醫。國內醫療院所長期「五大皆空」,其中外科因為手術不分日夜,加上醫療糾紛多,年輕醫師都不願意選擇外科,外科醫師愈來愈少,醫界都知道,外科醫師執業壽命,比起內科短很多,內科醫師75歲還在看病人的不少,但外科到75歲還能開刀,幾乎沒有,很多外科醫師甚至50多歲就「封刀」,主要是體力難以負荷。吳明和表示自己從小就吃苦耐勞,生長在偏遠的海邊鄉下,父親在他小時候就臥病在床,他5歲就要照顧父親,一家人靠著母親工作賺錢養家,但也因為從小刻苦的環境,培養他不服輸的精神,唸書的時候,別人花三小時唸書,他就要加倍,完全沒有玩樂的時間,靠著苦讀才考上國防醫學院。他行醫後,也是抱著這種刻苦精神,每天大刀小刀不斷,只要有刀就開,從不拒絕,早年因為南部胸腔外科醫師很少,他曾創下在12個縣市、包括澎湖離島,總共37間醫院開刀房開刀紀錄,「這個紀錄大概很少外科醫師能打破」,他表示,有時候一進開刀房就要10個小時,為培養自己的體力,他喜歡打網球,到現在仍然經常下場,一打就打四局。對自己的體能有信心,但他擔心病人會認為他已高齡,不敢給他開刀,還定期「進場維修」,把臉上的曬斑都修掉,看起來年輕,「應該很少有醫師像我這麼愛開刀」他開玩笑。但其實背後有原因,他認為要培養一個成熟有經驗的外科醫師,至少要20年的時間,而且要非常努力,但很多外科醫師卻50歲就不開刀,對病人來說是損失,所以希望自己以身作則、做給年輕人看,也做給其他外科醫師看,希望他們好好保重鍛鍊體魄,為病人多留在手術房幾年,不要輕言放棄。【更多精選熟齡延伸閱讀↘↘↘】。「客庄花甲故事人」壯遊台灣700公里,帶著生命故事走出去!。劉益丞24年「以館為家」 獲志工界最高榮譽「金駝獎」。外面買不到的甜點味 德國爺奶帶出家門做給你吃!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5-03 養生.運動天地
做到讓身體微汗、發熱的「中等運動」 就能持身體健康
母親節快到了,媽媽的每一天從照顧家人開始,忙碌之餘記得也要多多照顧自己的健康。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物理治療師吳秉耕組長建議,要維持身體的健康,除了飲食,擁有良好的身體適能也很重要。尤其針對自己的體能,挑選適合的運動,「婆婆媽媽動起來」,才能維持最佳的體態。有氧提升心肺 重訓鍛鍊肌肉吳秉耕說,好的身體適能可以提升心肺能力、反應能力及日常的活動能力,也能夠增加肌肉的力量、身體柔軟度,維持好的體態。運動是維持體態的最佳方式,有氧運動可以提升心肺能力,而重量(阻力)訓練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很多婆婆媽媽會問,「什麼運動才適合我?」吳秉耕認為,各年齡層的運動種類與運動量建議,不以年紀來分,而要依照每個人的「身體活動能力」來決定。簡單的區分為健康族群、亞健康族群及失能(因疾病影響造成身體活動能力短期或長時間降低者),比較符合實際狀況,因為每個人體能不同。失能的個案運動介入較為特殊,需要先經過醫師評估,確定沒有其他會影響運動表現的因素或疾病後,再轉介物理治療師,依照個案狀況設計及規畫運動或訓練的內容。運動強度 要做到有點喘健康及亞健康族群民眾在運動的選擇上只要依照「心肺耐力的運動處方」FITT運動原則,規律運動並持之以恆,就可以達到健身及瘦身的效果。做到身體微流汗、發熱即可,運動不要過量。F :運動頻率(frequency)指固定時間內從事運動的次數,一般以周為單位,合計從事運動的次數,每周三到五次。I:運動強度(intensity)為促進健康,建議運動強度應達到中等費力以上。中等費力程度,指的是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運動,還能舒服地對話,但無法唱歌。這類活動會讓人覺得有點累,呼吸及心跳比平常快一些,也會流一些汗。例如健走、下山、一般速度游泳、網球雙打、羽毛球、桌球、排球、太極拳、跳舞、一般速度騎腳踏車等。T:運動類型(type)如有氧適能活動、肌力強化活動、柔軟度活動、平衡促進活動等。T:運動時間(time)指運動持續時間,可分為單次完成及分段完成兩種方式。出門運動 可增加人際互動很多媽媽會問,運動一定要外出嗎?吳秉耕說,那可不一定,不出門,在家也能做很多運動。他說,出門運動除了可以增加體能外,更大好處是能夠增加與人互動,應多鼓勵長者外出運動,可以避免憂鬱和改善認知功能。但有些長輩基於某些因素無法出門運動,她設計幾個簡單的動作,合併心肺適能訓練及肌力訓練,可以讓長輩在家裡面輕鬆做運動。(見上圖)吳秉耕建議,也可以從政府網站下載健康操,例如國民健康署的高齡者健康操、台北市衛生局的高齡者多元運動健康操等,鼓勵長輩居家運動。
-
2020-05-02 癌症.淋巴癌
淋巴癌初期症狀不明顯 別把這些徵兆誤以為老化現象
今年86歲的吳阿嬤,熱愛運動,每天游泳來保養身體,7年前發現腋下腫大,原先不以為意,但腫瘤開始逐漸變大,就醫檢查發現是罹患罕見惡性淋巴癌「被套性細胞淋巴瘤」,經過化療搭配標靶藥物治療1年半後,又再度復發,經過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王佐輔評估,使用健保給付的新型標靶藥物後,腫瘤不再復發,吳阿嬤不僅回歸了正常生活,也能繼續她最愛的運動了。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代表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達14%,高齡族群的疾病治療漸漸備受重視。血液腫瘤科主任王佐輔表示,吳阿嬤罹患的高惡性度被套性細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好發在50至70歲長者,其中男性又比女性多3倍,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7成病患在確診時已經較為後期,並出現淋巴結腫,常見侵犯部位為血液、骨髓、胃腸道、脾臟等等,是1種長期、復發率高的淋巴癌。血液腫瘤科黃威翰醫師指出,治療部分以化療做為第1線治療,但化療的副作用,包含噁心嘔吐、掉髮、疲倦等等,使中高齡癌友容易心生恐懼甚至無法承受,容易消極不治療或是自費昂貴的標靶藥物,不只心理負擔大,經濟負擔也是龐大的壓力。2017年11月,衛福部健保署將治療被套性細胞淋巴瘤的新型口服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作為2線治療,黃威翰表示,新型口服標靶藥物可抑制惡性B細胞生長及生存,使腫瘤縮小甚至消失,且副作用小,只有1成的病人使用後有輕微腹瀉及心律不整,只須注意藥物交互作用並嚴密監控心律不整。黃威翰醫師提醒,被套性細胞淋巴瘤健保給付使用對象,需經過至少1種化療或標靶治療無效而再度復發的病友,經過事前審查,最多可給付13個月,讓病人可以節省50多萬元的醫療費用。被套性細胞淋巴瘤再度復發的吳阿嬤,使用1年多的新型標靶藥物治療後,又能再繼續她最愛的運動,孫女黃小姐開心地說,還好新型標靶藥物有納入健保給付,不只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也讓阿嬤不再害怕接受治療,現在她就像生病前一樣精神奕奕。新型標靶藥物也適用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並在去年9月納入了健保給付,黃威翰醫師表示,在第1線治療無效之下,染色體第17條有缺失的病人,健保可以給付到2年,因為再度復發的病人,可以選擇的治療方式和治療效果都相當有限,新型標靶藥物有健保給付後,能提供給病人舒適及生活品質提升的治療。淋巴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包含食慾差、體重減輕、體力差,或是夜間莫名盜汗等,容易誤以為是老化現象,黃威翰醫師呼籲民眾,可以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找出病因,若是淋巴結腫大,需盡速就醫檢查治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5-01 橘世代.健康橘
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
邁入暮年,失能、失智,真的是不可逆的選項嗎?如果我們讓失去能力的人,經過訓練,可以再次增能與復能,並且維持他們日常生活的獨立、延緩失能、強化健康自我維護,必定可以替社會減少照顧上成本的支出,也讓失能者在生存、生活與生命3個面向中,獲得希望與尊嚴。2026年,我們將從「高齡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高齡社會帶來的人口高齡化、退休潮、安養需求增加、勞動力減少的衝擊,也相對影響到整體經濟、社會福利以及醫療資源。雖然台灣在2017年起,即開始實施「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但是面對各種不同的問題,什麼才是最佳的照顧模式?而對於長者來說,什麼樣的生活品質才能符合人性尊嚴?或許我們應該跳脫既有的思維桎梏,努力讓亞健康的長者,甚或是失能長者能夠再次被賦予能力,重拾活躍老化的生活,這樣的改變,不僅是醫護相關背景人員,也是全體國人所要面臨的挑戰。本期專訪考試院考試委員李選,她以護理博士的專業背景,為我們說明,醫護人員要如何做更好的訓練與培養更佳的技能,以面對高齡社會及長照需求所帶來的衝擊。人口高齡化迫在眉睫 醫護人員面臨挑戰「以65歲以上人口來說,2018年才邁入總人口的14%,到現在2020年初,已達到15.3%,可見得人口老化的問題非常嚴峻。」李選表示,現在新興疾病與慢性病病人人數日增,對於健康(Health)與安適感(Wellbeing)的影響極為廣泛,因此導致身心失能者日漸增多,也大幅增加了醫療照護的需求。雖然在高科技發展下,可以藉由科技的協助來讓生命延長,例如呼吸器、鼻胃管等,但是高頻率的住院以及門診就診,讓65歲以上人口光是在健保方面的支出,就占了超過36%,所以我們正面臨醫療資源不足以及外在環境的劇變。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醫護人員必須面臨的挑戰。李選不諱言,很多銀髮族的觀念有些偏頗;不知道自身的健康要努力經營,或是要經過鍛鍊才得以增加能力,所以她強調,人要不斷地「增能」,也要讓漸漸失去的能力再「復能」。而家屬的認知、長者與家人或是與照顧者間的互動方式、家庭空間、外在環境空間的改善等,這些都是必須克服的難題。人的一生需求包含了生存、生活與生命3個面向,過去護理教育多以疾病為導向,也就是以醫療機構執行醫療照護的生存面為主(Health),現今的高齡照護則必須兼顧社區與居家環境的健康需求、生活品質、生命意義及醫療需求的整合,以達到人民安適感(Wellbeing),所以在專業準備度上仍需加強。為了因應這些挑戰,醫護人員的養成需要面臨哪些改變呢?李選表示:「在《護理人員法》中,有關於醫療輔助行為是較容易上手的,但是健康問題的評估、預防保健的措施、以及護理指導與諮詢,都必須擁有泛知識、具有相當的成熟度、長期的生活職場歷練等,才可以漸漸地內化培養。」因此由資深護理人員負責照顧高齡者,會比較適合。健康促進須加強 賦能推廣極重要對於目前討論度極高的「自立支援」(不包尿布、不臥床、不約束),李選有精闢的見解,她認為「老」是生命必經的歷程,但是年齡絕非評斷能力的標準。李選告訴我們一個實際的例子:「我曾經在瑞典看到一位84歲的護理人員,她很樂觀且極有自信的表示,她努力工作不但可以做為其他年輕同事的指標,也可以得到病患的信任。」在青銀和諧共處的職場,這位護理人員不但創造自己的產能,也因為服務他人而讓生活更充實。因此,李選以「賦能」(enable、empower)的名詞來表達,其中包含了「增能」與「復能」,也就是說,如果能夠給予高齡者知能(認知與能力)的訓練,即便是在老化或是疾病的影響下,高齡者仍然可以維持自主、獨立、與尊嚴的生活,也可以增強人際關係,並且提升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如何執行「賦能」?李選指出:「簡單的說,例如在增能方面,可以替長者增加飲食的營養,在復能方面,若是長者某方面肢體能力不足,可利用輔具,若是牙口不好,則可以使用假牙或是植牙,所以現在有很多醫療輔助方法,不但可以增能,亦可以復能。」「很多長者在入住安養機構之後,健康情形卻每況愈下,因為家屬認為護理人員對被照顧者的服務應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若是要求長者多多自主行動,往往會造成醫病之間的關係緊繃。」李選指出,實際上,健康促進可以讓長者的能力漸漸增加或是恢復,但若是醫護人員與家屬之間的認知有明顯落差,不但增加醫療成本,案例也無法恢復健康,而醫護人員更無任何成就感可言,這是很大的癥結點。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論是在護理之家、養護機構、或是居家照護的場域,我們希望家屬都可以給予支持,讓護理人員可以用設計的思維,訓練照服員為高齡者制定增能或復能的客製化訓練,包括:肌力與關節的訓練、吞嚥訓練、排便訓練、營養飲食訓練、心智訓練、感官訓練等,進而發展興趣、增加互動機會、累積正能量,因此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若個案可以逐漸恢復能力,不僅是個案成功邁向身心健康,對護理人員來說也是極大的成就感。「目前台灣65歲以上人口約有360萬人,失能者輕重不同,約占12%到15%,換算下來約需要43萬張病床,但現有的護理之家以及長照機構等單位的病床數總額,竟不到2萬張床,所以若是能夠提早增能,就可延緩失能與功能退化,而不至於造成照護資源與家庭的極大負擔。」李選指出,若能在出院準備計畫時,即對個案做出評估,並且提早訂定增能、復能的方案,可在居家或是機構中實施,將有助於個案提升生活品質,並且消除情緒困擾,使其能夠逐漸回歸正常生活。增能復能為核心理念 生活自立為最終目標目前台灣的安養機構或是護理之家多以「收容」為主,而非以「賦能」為核心,所以很多個案在進駐後,往往出現加速退化失能的情形。李選對於「重建樂活護理之家」給予肯定,她表示,這是一個以「增能」、「復能」為主,專為中風個案提供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的護理機構,以「護理、照護、運動」來設計各項活動,協助中風後在恢復期的個案可以經過各種訓練,得以提升整體能力,進而移除管路,重新回到家庭。「重建樂活護理之家」的核心理念是「陪同他們走一段回家的路」、「在有限生命中活出光彩」、「護理讓尿褲與三管成為多餘」,這些核心理念都是值得大家借鏡的地方。「因應高齡社會,護理人員的專業教育,除了生存以外,還要加強生活與生命,所謂養成教育先埋根、在職教育要施肥、社會教育更重要。」李選表示,待考試委員的職務卸任之後,她將要盡全力來推展「賦能」,她笑說,因為自己也邁入銀齡,所以若是護理人員都有「賦能」的共識,日後自己一定可以擁有尊嚴且自主的生活。最後,李選強調:「認知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改變既有的認知,邁入銀髮要活就要動,能工作不是命苦而是幸福,那麼,即使到暮年,也會彩霞滿天,有生命的智慧與正向積極的心態,快樂面對老後生活,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有魅力的銀髮族。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20年4月號(NO.97)》【關於「生命」這件事↘↘↘】。跟世界好好道別,Home Hospice陪走人生最後1哩路。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3bEwE3T
-
2020-05-01 橘世代.健康橘
「骨質疏鬆」無警訊該怎麼辦?觀察身高能嗅出端倪!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不少人都減少就醫,對於患有下背痛或骨質疏鬆的50歲停經婦女、老年人,最近更不敢到醫院復健與治療,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外傷中心主任林鎮江,傳授幾招在家不出門也能緩解疼痛的小訣竅。林鎮江表示,骨質疏鬆是種全身性骨量降低,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好發於女性、老人、停經婦女與缺乏鈣質或運動的民眾,罹患骨鬆容易出現髖骨骨折,且一年內每4人有1人死亡、每20人有1人長期臥床,死因則以長期臥床引發感染為主。除高危險群,也有些因為服用類固醇、類風溼性關節炎、賀爾蒙治療、甲狀腺或腎臟等導致骨質流失,平時鈣質不夠、菸酒不離身、太瘦或不運動也都會影響骨質強度。他說,日常要判斷家中長輩是否有骨鬆,最簡單的方式是看身高,若比年輕身高矮上3公分或後腦杓與牆間距3公分以上等都可能罹患骨鬆,若有疑慮則請專科醫師做骨質密度等檢測。林醫師建議,要避免骨質疏鬆得從生活保健開始,多補充鈣質,可從牛奶、菠菜、沙丁魚、優格或起司攝取,若擔心喝太多奶類會造成拉肚子,可吃一些鈣片,補充蛋白質維持肌肉健康。還有增加維他命D,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多曬點太陽,即便現在防疫不出家門,打開陽台曬個15分鐘,可以幫助身體多製造維他命D,並適當做些運動,像慢跑、快走或爬樓梯,來增強肌肉量,減少跌倒或骨折風險。林鎮江提到,罹患骨質疏鬆的患者,容易伴隨下背痛,下背痛是一種腰部不適的症狀,泛指在肋骨到近端大腿間的疼痛感,高危險職業為上班族跟工人,因為得長時間要從地上搬東西、長時間久坐或是錯誤坐姿,以及骨骼、椎間盤退化的高齡族群。而何時該就醫呢?林醫師說,大部分下背痛是肌肉拉傷引起,通常會自行痊癒,不過只要下肢無力、疼痛72小時內都沒改善,甚至出現發燒、大小便失禁,影響到生活就要盡早就醫。他表示,目前可透過藥物、電療、熱療等方式治療,但近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患者不願就醫或復健,他建議在家可以冰敷、熱敷,來減輕疼痛。如果不適的部位紅腫熱痛,就是處於急性期需要冰敷,冰敷前準備冰敷包,溫度控制在0度,並用濕毛巾包裹,冰敷時間約10到20分鐘,要注意隨時檢查皮膚情況,小心不要被凍傷。解除紅腫 庝痛現象,可用熱敷包,每次熱敷15到30分鐘,溫度約40度,若沒有熱敷包,泡澡也有成效,切記不要邊睡邊敷或重壓熱敷包,更要小心別被燙傷。還可以做增加腰部肌力、肌耐力和柔軟度的運動,像老人家可嘗試平躺床上或地板,接著單腳屈膝,另一隻腳伸直上抬,每個動作維持5秒,重複5到10次雙腳交換,就能達到訓練軀幹及下肢肌力。日常生活中若姿勢不當也會引發疼痛,比如拿地面上的重物時,站穩腳步與肩同寬,不要直接彎腰,先彎曲膝蓋不要彎曲背部,保持腰背挺直,盡可能下蹲再抬起重物,並讓物品靠近身體比較不會受傷。林鎮江表示,在家可做呼吸訓練、冥想或跳瑜珈,保持身心愉快,調整正確姿勢站得好、坐得好,每天多運動,下背痛自然就掰掰了。【更多關於「骨頭」大小事↘↘↘】。「骨質疏鬆」無痛怎麼防?醫師推「防骨鬆」日程菜單。退化性關節炎悄悄找上門 醫:延誤就醫恐動刀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1 養生.抗老養生
88歲每週仍看三次診!台灣癌症之母彭汪嘉康:保持忙碌,反而會更健康
一個人的高峰可持續幾歲?答案可能是:無限。有「台灣癌症之母」之稱的中研院院士、癌症研究專家彭汪嘉康,拯救過無數癌症病人,迄今已高齡88歲,每週仍在3家醫院看門診,還穿插許多會議和研討會行程,仍活得像個青壯年。如此行程,對已很接近90歲的她來說,不累嗎?她倒是調適得宜,挑戰既有高齡印象:「你要量力,看能做多少。」由於治療棘手的癌症,勢必得了解國內外最新的治療進展。「開會並不耗勞力,很多外面來的演講,可能的話我也要去聽。」她對醫師工作有強烈的使命感,「如果外面有新藥可以治好他,你還要在這裡慢慢找,那就是不對,所以一定要update(更新)。」她強調「keep busy」是身心健康的核心。「我一直覺得還是要動,一定要keep busy,到這年齡凡事不能計畫太久,有事做就不會東想西想。」明年回美國 :老了,真的會想和家人在一起身為國內第一名女性外科醫師,彭汪嘉康很清楚箇中甘苦。她一直保留在美國衛生研究院工作時期的一張大合照——周遭都是男性,獨獨她一名女性身在其中。她有意識地努力:「要有本事站起來,這樣以後才會有女性的位置。」然而,如此也犧牲了不少私人與家庭時光。彭汪嘉康有2個兒子、2個女兒,「小孩很少看到我,如果看到我在,會說奇怪,今天媽媽怎麼在家?」她說。小孩成長過程的母姊會,也大多由先生代表出席,許多小朋友看到了都充滿好奇,不停問他先生,「你是不是也會洗衣服?也會洗碗?」她很感謝先生的理解,才能免除許多紛爭,「要是另一半不跟你合作,一定會離婚!」工作之外心中最柔軟的一塊,倒是隨著年齡有了新的體會。「老了,真的會想和家人在一起。」彭汪嘉康透露了一個重大的決定:2020年滿88歲,打算搬回美國久居,把握和兒女相處的時光。台灣的人情味與醫療資源 每個人都該珍惜捨不得的,是台灣的人情味。例如,她前2個月去榮總開刀,醫生有點放心不下問她:「妳一個人過來?」彭汪嘉康氣定神閒:「不要緊,開刀那天,自然有人來陪我」原來,以前的秘書來陪她一個晚上,以前的護士在她生病時也會來幫忙。不只廣受學生愛戴,也常有病人說她像自己的母親,有幾個老病人已長期追蹤幾十年,幾乎就像朋友。回美國後,這些老病人會找誰呢?彭汪嘉康篤定地說:「我會幫他們轉給我喜歡的醫師。」她說,其實真正喜歡的還是台灣,很安定,醫療資源又齊全,「希望在這裡每個人都珍惜這麼好的環境」。養生法則:蔬果579,洗米至少10次,多睡忘煩惱說起養生法則,彭汪嘉康格外強調飲食的重要:「現在好多人罹患三高,都是吃來的,昂貴的鵝肝吃下去,就變成脂肪肝。」她則曾在1997年成立台灣癌症基金會時,就推動重要飲食觀念「天天5蔬果」──建議每天吃3份蔬菜與2份水果,藉此預防慢性病。家常生活中,她常自己下廚,90多歲的先生,也喜歡吃她煮的菜。她對於洗米則十分講究,至少洗10次。她曾說明許多米為了防止蟲蛀,會加入化學粉末,如果沒有洗乾淨,長期攝取恐怕傷身。只是,沒想到,自己的健康也曾栽在食物上。她回憶2年多前,發現膽囊裡有小石頭,因工作忙碌,始終拖著沒去處理,有次開完醫學會議,吃了一塊比較油膩的肉,當下就感到相當不舒服,吐也吐不出來,沒想到從廁所出來,就昏倒在地。治療後馬上解決了,她因而奉勸所有的50+讀者:「不管大病小病,有不舒服還是趕快治療!」另外,她也分享最簡單的一個養身方法:睡!工作不管再如何耗神,回家睡了一覺都忘了。她透露,週末可以一口氣睡到中午,養足精神,自然心情好,免疫力也能提升。挫折常會給人另一條路,比原本的更好彭汪嘉康長期投入醫學研究,其實也曾遭受被「拒絕」的經歷,當時她曾被美國一家天主教醫院錄取,對方要求7月1日來上班,但她7月4日要結婚,就請求延後一個禮拜上班。想不到,對方當場拒絕任用她。這讓懷有外科醫師夢的彭汪嘉康非常沮喪,不過,因緣際會之下,先生的朋友介紹她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工作,面試一拍即合。短短幾天的轉折,開啟她人生章節的重大變化,後來從臨床轉入基礎醫學研究,成為中研院院士,起點都由此開始。她回頭想,即使和原來設想的方向不一樣,「挫折不一定不好,常常會給你另外一條路,比你本來走得更好。」彭汪嘉康說起處理煩惱的方法,「一步不能走,就想下一步怎麼走。」如她當初如果隔年再來考外科醫師,也許又是一條完全不同的路,而她未曾後悔過自己的選擇。退休年齡該延後,成為一個能幫上忙的人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她認為將來退休年齡一定要延後,50後的資深工作者應著重將經驗傳承給下一輩。她感嘆,「好多人明明可以做到75歲,公司或機構就叫他們退休了。」對於老,她沒有太多憂愁,但也感受到天命不可逆,很灑脫的說:「沒辦法老就是老了啊。」她現在反倒常開玩笑,照相不要照那麼清楚啦。彭汪嘉康門生無數,推動台灣癌症的醫療發展史,也改變許多癌症患者的命運,成就輝煌,她仍是謙和地說:「老是不可避免的,但老後還能做多少事,幫人家多少忙,就代表還是會有用的。」原文:88歲每週仍看三次診!台灣癌症之母彭汪嘉康:保持忙碌,反而會更健康
-
2020-05-01 科別.新陳代謝
高齡時尚母女諮詢糖尿病鬧意見 營養師:長者角度思考
一對高齡母女檔全身時尚打扮,現身衛福部桃園醫院營養科諮詢門診,65歲女兒為了86歲媽媽的糖尿病問題困惱,因為母女倆總是在平日飲食照顧上而鬧得不愉快。即使兩次到門診,營養科主任范純美就在眼前,母女還是為哪些食物可以吃、不能吃意見相左而吵架或冷戰,范主任還要先充當和事佬化解尷尬的場面。范純美指出,現在的營養衛教方式跟從前不一樣,會站在以病人為中心的角度思考,通常營養師會詢問照顧者(家屬)「如果你能像母親活到這個年紀,你希望怎樣被對待?」其實高齡飲食新時代是「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最幸福。范純美說,有些食物對慢性病長者來說是地雷食物,但這些食物若不會立即危害病人的疾病控制,那怕是吃一點梅干扣肉或一塊蛋糕又何妨?因為病人平時進食不多,但是吃了這塊梅干扣肉或蛋糕可幫助長者心情愉悅,吃進更多的食物和營養,何樂而不為?營養師在營養門診時,不再是只做營養衛教而是站在以高齡長者角度去思考。面對超高齡長輩,范純美提醒家屬每天準備飲食應考慮老人飲食喜好及心理層面,做出長者想要吃的食物,也符合美國膳食學會提出對於高齡長者的營養照顧,應符合「維持健康」、「促進生活品質」兩目標。如何使老人活得健康、生活有品質,應是照顧者要去思考問題。
-
2020-04-30 橘世代.健康橘
學習「拈花惹草」,三明治族為自己種一畝心田
人步入中年,承上啟下生活壓力大,這些「三明治」族群是最容易上醫院精神科求助的一群,平日不乏憂鬱、焦慮症狀,嚴重還可能有失智傾向,就來學「拈花惹草」吧,醫師指出,浸淫園藝世界,可找到療癒身心的甘霖,紓緩身心,也能體悟到被需要的成就感,這種非靠藥物的生活模式,不亞於藥物的治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療院所因嚴格控管民眾進出,各科門診量普遍下滑,到精神科求治的中高齡入士,則不少見。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洪琪發表示,人步入中高齡,承受的社會壓力與經濟壓力不在話下,女性更有空巢期問題,這個階段最容易發生睡眠障礙,還有憂鬱、焦慮及恐慌。「園藝治療會是改善抑鬱生活的最好切入點」洪琪發說,這些人可自改善睡眠衛生作起,按時起床就寢,然後早上多曬太陽與運動,達到改善。其中種花蒔草,從事園藝活動,可起早曬到太陽,當陽光透過視神經進到腦部的松果體,就能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褪黑激素大量分泌, 睡眠品質就會好些。而園藝工作也是種運動,多運動也能幫助入眠。最重要的是,在拈花惹草或照顧飼養的寵物,看著它們成長茁壯,能產生一種被需要感,進而感到生活的趣味與成就。與花草為伍的當下,也能呼吸些新鮮空氣,或與同好產生互動,這些就能幫忙改善心境,讓自己更為愉悅。高雄長庚醫院呼應高雄市政府「綠屋頂」計畫,利用復健大樓頂樓闢建空中花園,種了鳳梨及香草等植物,平日則訓練病友學習照顧,發現他們有長足的改善。洪琪發說,一般人在家裡的陽台,其實就能種些觀賞性植物,平日在陽台一隅親近自然,不管是鬆土,抓蟲或澆花,都能幫助自己動起來,且從事園藝本身,就能刺激眼手協調能力,甚或激發規畫力,注意何時得施肥、澆水,要怎樣才能把花草照顧好,動腦之餘可減少日後智力退化的風險。很多「三明治」族群,努力在職場打拚,忙到幾乎燃燒殆盡,其實不妨為自己種一塊「心田」,讓心靈有處療癒的空間。洪琪發說,種花草花不了太多時間,民眾可從小品植物學習種起,或種些不必花太多時間照顧的多肉植物把玩,若是種了薄荷、薰衣草等香草植物,還能摘些心葉泡壺香茶犒賞自己,一舉多得。總之,園藝可讓人從視覺味覺嗅覺都獲得一些滿足,身心獲得片刻的紓緩。【熟齡精選閱讀↘↘↘】。眼球動一動/宅在家太久,小心3眼疾找上門!。長輩自嘲「老了沒用」?要注意可能患上孤獨症候群。「等在診間前,不如去爬山」山是最天然的醫師!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30 橘世代.健康橘
與「老」共存/張曼娟:孩子不是我們的未來,老才是
你以後也會老那一天,我被小黃司機罵了,他很生氣,我卻覺得心中一片暖意。事情是這樣的,自從父母親老邁,行動愈來愈緩慢之後,我們出門都搭小黃。為了不讓司機等太久,覺得不耐煩,我總在開車門的一瞬間,對司機說:「老人家動作慢,可以先按錶喔。」有些司機就按了錶開始計費;有些司機很客氣,笑笑的說不用先按啦,慢慢來。對於前者,我覺得心安;對於後者,則有更多的感激。那一天,我攔下一輛小黃,像往常一樣請司機先按錶,那位頭髮花白的司機先生轉頭看了看正努力上車的父母親,突然大聲嚷著:「為什麼要先按錶?人都還沒有上車是要按什麼錶?老人家慢慢上車有什麼關係?真的是很奇怪ㄟ……」直到我們全體上車,車子開了一小段,他還是持續碎念。雖然對我凶巴巴,卻很貼心的幫前座的父親繫安全帶,還轉頭問後座的母親冷氣會不會太冷?我的心中湧起一陣暖意,彷彿是不明所以的被撫慰了。前兩年父親摔斷了腿,出門需要坐輪椅,卻又堅持搭公車,所幸家門口就有低底盤公車。我們遇見的公車司機都很好,願意降下車身、架好坡道,幫忙輪椅上車,全程差不多要耗費兩到三分鐘,所幸車上乘客也都耐心等候。我聽說有公車司機拒載輪椅族,還用廣播器大聲廣播:「全車乘客一致性意見不能等你!」公車揚長而去,而那位被拋下的輪椅族已經等了三十分鐘,還得再等三十分鐘。這分明是「一致性的霸凌」,一種野蠻的傷害。三年前的某一天,因為要上課,我無法陪父親出門,於是外籍看護推著輪椅帶父親搭公車,公車司機看見了父親,也聽見了他要上車的請求,卻關上了車門。趕時間去醫院就醫的父親爆炸了,看護說父親大聲怒吼:「你以後也會老!你以後也會老!」車子都已經開走了,還在喊,你以後也會老。我想著父親的憤怒與無助,甚或還有屈辱,感到非常悲傷。我知道他的怒吼是想喚起司機的同理心,可惜,「老」這件事,是許多人想都不願意想的未來。如果連想都不願意想,又怎麼能夠面對呢?四年多以前,我曾在電梯裡遇見一位鄰居少年,他問:「那兩位很老很老的爺爺奶奶,是你們家的,對吧?」我還沒回答,少年已經走出電梯。當時的父母行動自如、頭腦清晰,一切生活皆可自理,我知道他們老了,卻沒意識到他們已經「很老很老」了,父母親真的有那麼老嗎?少年離開之後,我還在想。一個月後父親進了急診室,老,鋪天蓋地席捲而來,總在猝不及防的時刻。何必很震驚其實我不反對醫美,也不是沒想過醫美,只是遇見過幾位年長的朋友,他們迷人的風采和雋永的談吐,深深吸引我。雖然容貌確實不再青春美麗,我卻覺得他們連皺紋都那麼好看,令人移不開目光。我想和他們一樣,想要對自己的老去更安然若素。我們的社會對「老」充滿歧視與醜化,每隔幾天,就能在網路上看見某位資深明星的近況報導,有圖有文,可能是和朋友吃飯、去市場買菜、在街上行走,標題通常都是這樣下的:「多年不見,○○○的近照令人震驚!」感覺相當聳動。點進去看看圖片有多令人震驚,才發現當年的青春玉女或是魅力帥哥變成了中年人。只是中年人,距離老年都還有一段相當的歲月呢。他們的身形不復當年纖細,腰變粗了,或許還生出了小腹,頭髮有些花白,臉型圓潤或是瘦削了,衣著當然也不像當年的光鮮亮麗。從幕前退下之後,成為一個尋常的中年人,到底有什麼「令人震驚」之處?還是因為我天天看著自己的中年容顏,早已見怪不怪了?有一次,報導中出現的是一位二十年前的當紅玉女,在她三十歲之前,為了結婚生子,毅然決然退出娛樂圈,銷聲匿跡一段時間。二十年後,被狗仔拍到的她,正在健身房裡做運動,標題依然是「二十年未見,如今的容貌令人震驚。」我感到「震驚」的是,年近五十歲的她依然保持著纖細的身材,穿著緊身運動衣,繃出了完美線條,化著淺淺淡妝的臉龐與當紅時沒有太大差異,反而是因為此刻的自在生活而更放鬆,笑容可掬,看起來更美了。記者敘述時也寫道:「如果不說的話,沒人相信她已經半百了,因為她各方面都維持得很不錯。」然而,這篇報導是這樣結束的:「話雖如此,但是,現年五十歲的她,與二十五年前相比,依然顯出了歲月的痕跡,令人唏噓。」五十歲的人與二十五歲當然不能比,這是最普通的常識吧!狀態保持如此完美的女星都被奚落,我認為這些報導中隱藏的是一種「恐老情結」,只要不再年輕就會「令人震驚」。悲哀的是,人活著活著就老了,無人可以倖免。有些明星與名人為了不「令人震驚」,於是選擇了醫美,結果如何?更多的嘲諷與惡意訕笑四面八方湧來,好像不能以「真實面目」示人,就是一種欺瞞的罪女人的老,比起男人的老,似乎是更嚴重的「錯誤」。最近的例子就是好萊塢偶像明星基努.李維和他的銀髮女友,終於公開戀情,攜手曬恩愛。基努.李維被稱為「全世界最寂寞的男神」,二十年前,他的前女友意外過世,他似乎封閉了心靈,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他常常都是獨來獨往,獨自搭乘地鐵,坐在路邊喝可樂,過著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而後,他遇見了Alexandra Grant 這位女性朋友,兩人有相同的愛好與興趣,都喜歡藝術和慈善活動,還一起創辦出版社,成為合夥人。經過十年時間,兩人才從朋友變為戀人。因了解而相愛,不是最令人安心的關係嗎?他們追求的不是彼此的美貌、錢財、名聲,只是想要在往後的人生成為伴侶。這是心靈能量旗鼓相當的伴侶啊。消息曝光之後,當然有許多人為基努.李維感到高興,卻也必定會有媒體和網友,對Alexandra Grant 的銀白髮色與未經醫美的天然樣貌訕笑嘲諷。人們已經習慣了媒體上不斷醫美、不肯老去的容顏了,這樣毫不介意的呈現真實年齡,彷彿是一種冒犯。然而,巨星級的基努.李維見過多少傾國傾城的年輕美女?完美無瑕的臉蛋、傲人的身材,舉手投足都是女神風範,可惜,那些女子都沒能打動他。他願意把愛情與靈魂交託給Alexandra Grant,正因為這才是他真正渴望的女子;他不是用視覺審美,而是用靈魂審美。其實,Alexandra Grant 並不是「老女人」,她比基努.李維還小九歲呢。她只是沒有努力的維持或加強自己的青春外貌而已,她加強的是別的部分,那可能是這對戀人覺得最重要也最可貴的。因此,在基努.李維眼中,她的美麗無可取代。當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活到八、九十歲的人只會愈來愈多,看見媒體一面倒的「恐老情結」,我才覺得真是「令人震驚」呢。人為什麼要老?老,是我們從未學習、也避免思考的事,當它赫然降臨時,只能驚惶無措、困惑惱怒。父親剛過八十歲時,聽力明顯下降,加上不明所以的罹患了罕見疾病紫斑症,天天服用大量的類固醇藥物,心情很低落。有一天早晨,我從睡夢中驚醒,聽見他號啕的哭聲,痛徹心扉的問:「人為什麼要老?老了為什麼這麼悲哀?」他是家裡最老的,沒人能回答他的問題,也沒人知道他還會比老更老。從那時開始,我就在思考老的意義。人從小到大,學習規矩、辨別是非、努力向上,爭取更多的資源與社會地位。當我們老的時候,應該要活得更自然,而不是更成功。明白了生老病死亦如春夏秋冬,一片欣欣向榮的葉子,到了最後的季節,便是要枯萎、要凋落的,一陣風過,輕輕的飄落在土地上,永遠的睡去了。在永遠睡去之前,我們還有機會可以回溯自己的人生,那些該道謝的、該和解的、該承擔的、該放下的,都能好好去做,無所畏懼。孔子曾經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段對於老的論述,我是頗為同意的。孔子勇於面對老年身體機能只會變得衰弱的事實,於是,需要戒斷的是還想獲得的心態。想要得到更多錢財、更多注意力、更多主控權、更多晚輩的關心……往往成為痛苦的來源,也讓照顧者感到困擾。既然血氣已衰,就該心平氣和,對身邊的人多些體諒與同理心,對天地萬物有更多感謝,不要再想著獲取什麼,而是願意多付出一些。當我們離開世界的時候,原本就是什麼都帶不走的,為何不在可以作主的時候,主動給予和付出呢?不求回報的付出是真正的快樂,一次又一次付出,愈來愈多的快樂,臉部的線條柔和了,自然散發出令人想要親近的氣場。走過年輕與壯年,在情感的糾結纏繞與職場的明爭暗鬥之後,終於來到老年,從焦躁煩悶走到清涼之地,不是上天的恩賜嗎?讓我們可以放下許多重擔,整理出一個更和諧美好的世界,而後好好告別。如此想來,老年真是人生不可缺乏的一個重要階段,讓我們有機會漂亮退場,留下善意與溫情。本文摘自《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天下文化 2020/03/31 出版【更多張曼娟老師系列報導↘↘↘】。「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張曼娟:這一刻我瓦解了。「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3bEwE3T
-
2020-04-30 科別.骨科.復健
9旬阿嬤摔倒腰痛不已 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傷口小
台南一位九旬高齡阿嬤,摔倒後腰痛到沒法走路,就醫診斷為脊椎問題,但因年紀過大加上有高血壓、心臟肥大,不太敢接受開刀。醫師後來建議她接受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以小傷口處理因脊椎滑脫造成的神經壓迫,讓阿嬤不再痛不欲生,也避免傳統手術大傷口的高風險。收治病例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患者出現嚴重腰痛,來院前,吃藥打針都沒緩解。再經檢查診斷後確認,患者是因脊椎滑脫引起脊椎第四、第五節(L4-5)椎間盤突出,突出的椎間盤並壓迫神經,造成患者腰痛,甚至痛到沒法走路。楊椒喬指出,考量患者的超高齡,加上有高血壓及心臟肥大問題,若採用傳統融合手術,手術及麻醉時間太長,加上傷口長達15至20公分,不僅術中即有更高風險,且老人家較不耐受術後恢復期過久,因此建議她接受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這項手術為自費。楊椒喬說,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的特點包括:可透視、傷口小、出血量少及恢復快。在高精密脊椎內視鏡直視下,安全的夾除壓迫神經的突出椎間盤,讓患者馬上感覺不痛,效果立竿見影。以微創套管小範圍將肌肉層分開,傷口不到1公分,降低對神經組織肌肉的傷害,出血量又少,對原本普遍有肌少症的老人家而言,不僅降低術中風險,加上手術時間平均只需1至2小時,術後更大幅縮短恢復期。90歲阿嬤術後隔天就出院,腰痛緩解,慢慢恢復正常生活品質。
-
2020-04-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大眾運輸防疫指引再修 人流少時駕駛可關閉前車門
為降低新冠肺炎社區流行風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月陸續公布公共場所防疫指引,並持續修訂。最新的大眾運輸指引建議,高風險族群應避開尖峰時段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人潮較少時,駕駛員可考慮禁止民眾入座駕駛後方座位,並可關閉前車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日公布因應新冠肺炎的大眾運輸指引,指車站、候車地點及大眾運輸工具等屬公眾使用且多為密閉空間,乘車民眾與工作者長時間,且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士,因此可能增加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與感染風險。在個人防護指引方面,搭乘指定大眾運輸工具應遵守交通部於今年4月15日的公告,也就是全程佩戴口罩,未佩戴者不得搭乘,且應配合現場的體溫測量措施。人與人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社交距離,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以上,否則應佩戴口罩;如果未能維持適當社交距離,則禁止在大眾運輸系統內用餐。高齡者、慢性病史者、自覺有上呼吸道症狀或不適合佩戴口罩的嬰兒等均屬高風險群,宜避開於尖峰時刻搭乘大眾運輸。不得已必須搭乘大眾運輸且不適合佩戴口罩的嬰幼兒,家長應以具遮簾的嬰兒車或嬰兒提籃助其防護飛沫。在工作者防護指引方面,新建議搭乘人數較少時,公車或長途巴士業者可考慮駕駛後方座位禁止入座,且暫不使用前門上下車。
-
2020-04-29 養生.運動天地
「走得快的人很長壽」專家教你這樣走路就能加快速度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好好走路不會老》,作者安保雅博, 中山恭秀】「走得快的人很長壽」是事實,但……除了步數,我們也來看看步行的速度。聽說「走得快的人很長壽」。有一份很有意思的報告,是關於「步行速度和生存率」的。這份報告整理了一九八六到二○○○年整十五年之間,以三萬四千四百八十五名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平均七三.五歲)為對象的調查結果。根據作者史蒂芬妮.史杜登斯基(Stephanie Studenski)博士等研究團隊表示,在這段期間過世的人數有一萬七千五百二十八人。非常有意思的是,該結果顯示了整體生存率和步行速度的關係,在統計上來看,步行速度和生存率的確有明確的關係。步行速度比較快的人顯然比較長壽。這一份報告也刊載在世界四大優良雜誌之一《美國醫學會》(JAMA)上,可信度很高。由此可見,快速走路的確很吸引人。所以,沒有走路習慣的人,請想著,只要開始走路,就已坐上長壽的列車。之後再慢慢增加步數,若也養成外出的習慣就好了。比起在室內,外出走路比較有壓力,情緒也比較不安定。如果能輕鬆外出,也就表示站立和步行的能力已經達到一定水準了。別在意,先參考頁五十九提過的LSA,試著拉開步行距離看看。若能穩定步行,接著再拉開步幅。步幅拉開後,步行速度自然會變快。沒問題的,只要持續下去,步行速度一定會變快。【參考文獻: Studenski S.et al: Gait speed and survival in older adults. JAMA, 305(1), p50-58, 2011.】步幅拉大,速度也會加快步幅一般可用下列公式計算:步幅=身高 ×0.45依此公式,身高一七○公分的人步幅約七十六公分,身高一六○公分的人步幅是七十二公分。首先在地板上,用膠帶貼出記號步幅的印子,實際走走看該步幅。以平常跨大步走的感覺,確認是不是有勉強跨出步伐,然後再來做調整,應該大部分的人都能感覺出跨大步走的感覺如何。若是輕鬆跨步走就不用擔心。為了能夠快步走,請試著用這個步幅再稍微加快速度即可。手機裡應該都有節拍器的APP,可以設定得稍微快一點,試著挑戰設定一分鐘走八十至八十五步的速度。如果覺得太快也不要勉強,可以設定一個自己覺得「有點快呢」的速度就好。你本來就有自己的步行速度,只要設定稍微快一點就好。將腳像圓規一樣向前伸出,從最寬處嘗試像要把圓規收起來一樣,收縮大腿內側的肌肉。步幅變小的人,表示大腿內側的肌力可能比較弱。一般來看,不太會只有大腿內側的肌力下降,有可能下肢肌肉的整體肌力都在衰退。雖然要拉開步幅,其實也只是平均而已,配合拉開步幅來走,就是很好的肌力訓練。習慣之後,一公分也好,試著拉開步幅看看。若能跨大步走就是屬於健走、運動的範疇了。快走有延年益壽的效果。快走能促進新陳代謝,更容易燃燒體脂肪。「動作量」的基本縱橫軸線據說斑馬線一般都是以一秒走一公尺的速度在調整紅綠燈。我們物理治療師通常在患者出院前,都會以一個人穿越斑馬線、十秒走完十公尺的目標來設計療程。步幅的大小、步行速度的快慢,都只要「比之前狀況好」就好。即使是小幅度增加步幅,也都有提高肌肉活動的效果。另外,稍微走快一點,也能提高心跳數,但是很快會感到疲累。若目的是要走得長遠,就不需要快走。外出就是能夠走得長遠,再加上能和同行的朋友或家人,用相同的速度一起走也很開心。可以配合不同狀況來調整改變。請參照上圖,這是步幅和步行速度的關係縱橫軸線表。右上的「步幅大速度快」,是「動作量」最大的。所謂「動作量」,就是消耗的能量。左下則是對比的兩極「步幅小速度慢」,是「動作量」最少的牛步。重點是左上和右下的「動作量」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步幅大速度慢」和「步幅小速度快」是相同的運動。亦即,要不就是拉開步幅,不然就是加快速度,可以配合自己的狀況選擇方法。實際上,這對肌肉及心肺功能來說會有些微不同的影響,不過先不要想得那麼複雜。如果可以改變,首先試著改變步幅吧。如果你的步幅比較小,那麼請試著練習將步幅拉到正常的範圍。前面也說過,只要拉開步幅,接下來速度也會變快。稍稍拉開步幅、加快速度最理想,這樣就能接近圖中右上的部分了。
-
2020-04-29 橘世代.健康橘
長輩自嘲「老了沒用」?要注意可能患上孤獨症候群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有越來越多長輩獨居或僅有老夫妻同住,與社會缺乏連結,若又長期無人關心,「銀髮族孤獨症候群」就有可能找上門。70歲的王奶奶住在南部,半年前老伴因病去世,在竹科上班的長子因擔心年紀大的王奶奶一個人住,且又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為方便就近照顧,便將她接到新竹一起住。由於兒子與媳婦白天都要工作,孫子也去學校上課,王奶奶總是一個人在家,除了看電視也沒什麼事可做,不像在老家時可以去左鄰右舍串門子聊天。一個月前王奶奶突然感覺身體微恙,除失眠外,總覺得身體不舒服,到醫院就診卻也找不出原因,甚至開始出現「自己沒有用」、「等死就好」等負面想法,兒子趕緊帶她到身心科求助,才發現王奶奶罹患了老年憂鬱症。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指出,「銀髮族孤獨症候群」並不是真正的疾病,主要是主觀感覺,長輩隨著年齡增長,在社會上角色改變,從生產者變成被照顧者,因沒有工作與社會沒有連結,此時又缺乏關愛,就容易產生被拋棄感、孤獨感,開始懷疑生存價值。周伯翰說,尤其是在都市居住的長輩特別容易發生「銀髮族孤獨症候群」,以新竹地區來說,就有3到4成的長輩,告知子女身體不舒服,請子女協助就醫,但卻找不出身體病痛原因,最後被診斷為老年憂鬱症,詢問過生活模式後,發現與上述的案例非常相似,包括離開原本熟悉的居住環境、沒有生活重心等。而長輩有「銀髮族孤獨症候群」時,可能會想引起子女注意、獲得關心,頻繁稱身體不舒服,久了子女也會疲乏照顧,容易引起家庭不和諧,甚至就算真的生病了,也會消極治療,抱持「反正活著也沒價值」的負面想法,心理狀態影響身體復原速度。周伯翰表示,治療方面除了先用藥物改善失眠等症狀,最主要的還是要從生活環境,提升長輩個人價值感,子女可安排簡單家務,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也鼓勵長輩回想年輕時有什麼興趣,追求第二人生。長輩也可多參加社區、長照機構的活動,多交朋友,或是當志工、義工,回饋感與自我成就感高,若是有些長輩個性較內向,不善社交活動,周伯翰建議可以種種花草,最重要的是要讓長輩找到生活重心,而周末子女也可帶全家人出遊,但要注意出遊地點千萬不要只選擇年輕人、小孩子想去的地方,要考量長輩的體力及喜好,才能讓長輩好好享受天倫之樂。【更多關於「共老」精選專輯↘↘↘】。「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于美人預想生命退場 不用孝道勒索兒女。退休教授自組「共老圈」 鄰居全是老朋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8 橘世代.好心橘
「客庄花甲故事人」壯遊台灣700公里,帶著生命故事走出去!
「我自己從小聽外公外婆講故事長大,特別喜歡跟長輩相處對話,就會學到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在屏東六堆長大的客家細妹邱月婷,在電話另一頭憶起美好的童年。但隨著城鄉發展差距擴大,年輕人為了求職、求學離開故鄉,在廟口大樹下聽大人「講古」的景象便漸漸消逝了。「花甲故事旅人」計畫主持人邱月婷,也在北漂了幾年之後,發覺社區裡照顧、服務老人家的也都是頭髮斑白的長者。當長者逐漸凋零,地方常民文化和「老頭擺」的生活智慧也開始失傳。一腳已踏入中年的她,也正在尋找自己第二人生的定位,於是決定率先站出來為故鄉做點什麼。「花甲故事旅人」是她與夥伴們的起點,也在2018年獲得信義公益基金會「共好計畫」首獎的肯定與獎金支持。帶著自己的故事走出去,打破文化同溫層過去提到客家人,往往會和節儉吝嗇等負面印象連結,語言及文化也和一般大眾有些距離。而客庄裡有許多退休的大哥大姊,個個才華洋溢,於是邱月婷召集他們成為最有力的客家文化大使,一方面透過工作坊養成說故事的技術,生活中也時常相約出遊、野餐、看電影,增進彼此的熟悉感與向心力。最後,共15位來自客庄的「花甲故事旅人」(以下簡稱「花甲」),帶著自己的生命故事走出去!為了打破文化同溫層,花甲們刻意選擇「非客語地區」分享故事。拜訪到來義部落的文樂國小時,特地學了幾句族語,還帶上客家鹹豬肉當伴手禮。小朋友開心地說要帶回家生吃,讓花甲們嚇了一大跳!同樣一塊醃豬肉,客家和原民的吃法大不同,有時也會出現這種衝擊感十足的文化交流。每次演出都是久別重逢的「同學會」相似於原住民豐年祭的客家「還福」祭典被巧妙地編入故事,活靈活現地演繹出全庄辦桌請客、廟口發「菜尾湯」的熱鬧景象。物質缺乏的年代,到田裡、溪裡放蛤蟆、溪蝦的記憶,也都成了不需矯飾的最佳劇本。而往往台上說故事的,跟台下聽故事的,都是差不多年紀的長輩。每回故事開講,打開了共同的記憶寶箱,現場就會瞬間變得鬧烘烘,明明十分鐘前才碰面的人熱絡得像是久別重逢的同班同學。在這些交流互動中,可以發現雖然族群不同、文化相異,但人與人的距離並沒有那麼遠。邱月婷最印象深刻的是,有次到老人院唱了〈中心崙媽祖娘〉,「媽祖娘」這個多數臺灣人的民間信仰代表感染了所有人,一位中風且失明的長輩隨著莊嚴的樂音唱了起來,忍不住被觸動落淚。她靜靜地靠過去,在長輩臉上親了一下給他安慰。在台上目睹這一幕的花甲們也跟著掉淚,台上台下哭成一片。這一年之中,花甲們共壯遊了720公里,接觸了250位銀髮老寶貝和小寶貝,累積了100小時的訓練與演說旅程。感動和快樂的記憶很多很多,但不為外人道的辛苦同樣無法一語道盡。這麼辛苦,為什麼還要繼續?!她也不只一次這樣問自己。再短暫的快樂都有意義,再艱難都要繼續有次他們來到南投縣中寮鄉,發現台下坐的幾乎清一色是女性長者,臉上沒什麼笑容。回溯當地的歷史,中寮是921地震的重災區,即便事隔多年,許多人仍籠罩在失去親人的悲痛之中。但在表演互動過程中,台下觀眾漸漸出現笑容,即便只是幾分鐘,甚至只有幾秒。「哪怕是短暫的快樂都是有意義的,雖然很累很難還是要繼續下去。」邱月婷有感而發地說道。花甲旅人X花漾青年,青銀共創讓愛延續花甲們的故事壯遊開始受到關注,也有南部的大專院校邀請演講,在與大學生分享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年輕人有很多創新的好點子,可以讓「花甲故事旅人」更加壯大、走得更遠。現在有了以大專院校學生為主的「花漾青年」生力軍加入,未來這個團隊將以青銀共創、共學的方式,繼續到各地演出。讓花甲們的生命故事和愛傳遞到更多地方之外,更多了傳承的意義。原先擔心計畫結束就得「畢業」的花甲們,開心地晉升為學長姐。經過一年相處與共事,邱月婷說大家現在更像是一家人,且一心向著花甲故事旅人,人人都主動想讓團隊變得很好。所以作為主辦人,她反而很輕鬆。人人在談如何「設計」高齡生活,但其實重點是「生活」這幾年不論公私部門,都在談論如何設計一個理想的高齡生活。但花甲故事旅人計畫的成功,起初並沒有任何理論基礎做為支撐。邱月婷最後與我們分享到,她認為關鍵是「生活」和「人」:「高齡生活設計其實沒這麼複雜,我們只是找想講故事的人出來,然後從身邊發現問題,發現他們還能做什麼,從生活出發,關鍵是人。而不是一相情願去設計長輩用不到、不符合期待的東西。」在這樣的經驗基礎上,花甲故事旅人的執行團隊「耕云者」今年推出的新計畫-「大人儕無限公司」,再度獲得信義公益基金會支持,將繼續為推動創新的高齡生活及文化傳承而努力!※本文摘自《安可人生》官方網站【更多精彩熟齡下半場↘↘↘】。住院化療仍堅持義演!「音樂是克服病魔最大動力」。家鄉情感、文化使命 64歲謝俊煌讓「西港」活起來!。今年91歲!40年外交攝影官 見證台灣外交史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4-27 養生.運動天地
不需要激烈運動!研究建議這樣運動就能降低死亡率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好好走路不會老》,作者安保雅博, 中山恭秀】持續運動非常重要話雖如此,但也許會有人這麼說:「到了這個年紀才開始……」「運動很不在行啊……」沒關係,因為不需要激烈的運動。為了健康而運動,必須每天持續進行才會有效果。期間並不是只固定一個月或半年就好。激烈的運動大多無法持久。找一個「不太辛苦」的運動,一直持續做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在此我推薦大家「走路」,就是walking。以前讀賣新聞社針對「體育」做了一個日本全國性的調查。問題內容是:「你平常都做些什麼運動?」結果依序如下:第一名 走路.散步第二名 輕鬆的體操第三名 打高爾夫球第四名 慢跑.馬拉松第五名 游泳.有氧體操所以在大家的感覺裡,走路應該是最輕鬆、容易持續的運動才是。「二十到四十分鐘的健走運動」能降低死亡率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代謝當量(METs: metabolic equivalents)?代謝當量是測量運動或身體活動強度的單位,坐著放輕鬆的狀態是一代謝當量,透過消費多倍能量可表示強度。比方說瑜珈是二.五代謝當量,慢跑則是七代謝當量。換句話說,瑜珈是坐著時的二.五倍,而慢跑則會消耗七倍的能量。二○一○年時,《循環》(Circulation)雜誌刊登了一篇關於運動和死亡危險率關係的論文(Kokkinos P),在二十年之間,針對五千三百一十四名男性退役軍人(平均年齡七十一.四±五歲)為對象取樣。結果顯示,如果進行五代謝當量以上的運動,可降低死亡率,而與其吻合的五代謝當量,就是「每天走路二十至四十分鐘」。細看代謝當量表,代謝當量五的走路是「快走」。「一○七公尺/分鐘」,其實相當快。以年輕人一般走路的速度來看,男性大約是八○公尺/分鐘,說不定這已經是高齡者接近跑步的速度。表右側有「一運動」,如果我們把「一運動」等於身體的活動量(卡路里消耗量)來看,五代謝當量的「快走」要持續十二分鐘才等於「一運動」。另外,三代謝當量有「極輕鬆的運動」,大概就是平常的走路步行,而且三代謝當量是持續二十分鐘才等於「一運動」。因此十二分鐘的「快走」和二十分鐘的「平常步行走路」,在計算上是相同的身體活動量。也就是說,即使是三代謝當量的運動,依時間長短也能等同於五代謝當量的運動。因此不需要拘泥於速度,以不勉強、能做得到的速度就好。有氧運動強健心肺功能也不見得一定要慢跑、「跑步」,當然能跑最好,但其實光「走路」就十分有效果。後面的章節裡會詳細解說,只要運用「有效的」走路方法,就是最好的運動。走路是全身運動。會動到腳、手腕、體幹等,能夠鍛鍊全身骨骼及肌肉。而且,走路是有氧運動,只要有毅力持續,一點點的有氧運動也能鍛鍊到心臟及肺功能。最大氧氣攝取量若變多,就不容易生病。有氧運動也能強化血管,預防動脈硬化。
-
2020-04-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走出喪親的憂傷深谷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喪親之痛」。一位老醫師分享自己如何在父母過世時,以文章宣洩心中鬱積的回憶與遺憾,而走出憂傷深谷;一位安寧照護的資深護理師細數年輕的女兒過世前,自己在護理師和母親的角色中「拔河」的心路歷程;長期旅居國外的學者則在經歷一年之間父母雙亡的打擊,寫出他的心得。隨著年紀的增長,喪失親友的經驗也逐漸累積,正如一位年老的病人在我痛失母親時給我的一句「獅子吼」:「如果你要能活得老又活得快樂,那你就要有經得起摯愛的人先你而去的能耐。」這句話曾經幫忙我走出亡母過世後的憂傷深谷。母親在1992年以81足歲過世:母親在1983年意外地被發現肝癌之後,在台大醫院接受了不只三次的肝動脈栓塞手術而享受了之後九年的優質生活,但我本人因為長年住在美國,未能隨侍身旁,因而在她老人家過世後,曾有一段時間無法釋懷深藏的罪惡感。最後痛定思痛,而得以在連續幾個晚上把心中鬱積的感傷,由童年的回憶到求學過程、學醫、出國以及長期滯留國外未能伺候兩老的愧疚宣洩於一篇《悼亡母,憶往事》的長文,並在全文之後,將一首這段時間最能安慰我的英詩譯為中文,附於文末。當這篇文章在隔年「健康世界」的《母親節特刊》登出時,我終於走出憂傷深谷。我也在此與大家分享這首詩的中譯。 她來了 哈立 荷蘭我站在海岸邊,看著一條小船揚著白帆乘著清晨的微風開向海,她是美的化身,我佇立凝視著她直到她消逝在水平面的剎那,有人說「她走了」。走到那兒?只不過是從我的視界消失而已,看不到她的是我,不是她,而當有人說「她走了」的瞬間,有人在彼岸看著她出現,而大聲的歡呼「她來了」。這就是由生入死的過程。父親在2008年以101足歲過世:母親過世之後,在台灣的兄弟姊妹陪伴之下,他也漸漸走出喪偶的陰霾,而幾年後我與內人在小孩都上大學之後回國定居,得以有幸陪他老人家度過其人生的最後十年,而在他過世時,沒有像母親離開時帶給我那般難以忍受的內疚。父親的神智到最後都還清楚,他老人家到九十幾歲都還經常與我們一大早到中正紀念堂健行,而常在那裡睹物思情,告訴我她與母親在那裡做晨操的回憶,而使我深感這老人的快樂秘訣就是他的「念舊」與「感恩」。很遺憾的是他選擇在我到國外開會時,深睡中安詳地過世。還記得當我與他辭行時,他還對我說放心,回來後我們再談,想不到那竟然是永別。在由歐洲趕回奔喪的機上,我追憶父親與我之間的許多談話,而寫出由他的「老」,感受到老人體力日衰的無奈、仍然無私的體貼子女、以及我們身為照顧者的感慨;由他的「病」,寫出他最後兩年因為幾次的吸入性肺炎,而不得不留置鼻胃管餵食,嚴重傷害到這位美食老人的生活品質,以及在他幾次住院中,家人面臨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抉擇,使我更有「將心比心」的機會,了解病人與家屬心內的感受;最後,由他的「死」使我更參透不管死者年齡多大、死亡是否預期,對家人而言都是很難接受的事實。同時我在機上也剛好隨身帶著龍應台教授的《目送》,作者對她父親的老、病、死的追憶,對趕回奔喪的我有說不出的親切感。特別是這本書的第一篇散文「目送」的這段話就像是特別對我說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當我寫出《父親的老、病、死》的追憶,發表於經典雜誌的專欄「杏林筆記」時,我再度成功地走出喪親的陰霾。我父母兩人都享受高齡善終,但我卻在他們過世後都有一段很深的悲痛,而最後都經過「掏心掏肺」宣洩心中鬱積的回憶與遺憾,才得以走出憂傷深谷。也因為這種經驗,每當摯愛的親友喪親時,我總會鼓勵他們設法將心中的感傷化為文字,有時我甚至會與他們分享自己喪親時所寫的這兩篇文章。同時,我也深深覺得在這種關鍵時刻,一首詩或一首歌、一段話或一本書都會有意想不到的魔力,引導我們在「山窮水盡疑無路」,赫然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
2020-04-26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長者居家隔離怎麼辦?
一場新冠肺炎大流行,攪得全世界的生活節奏全亂了。台灣雖然防疫有成,但因維持社交距離的規範,公共空間戴口罩的規定以及勸導減少出遊的宣傳,大家因而減少外出機會,也造成百業蕭條,很多老店因此結束營業。雖然我們並未如其他疫情嚴重國家頒布「封城」禁令,但這樣的氛圍,還是壓抑了大家出門的衝動。年輕人宅在家只要有網路,無論是要追劇、購物或網路訂餐都不成問題,上FB或用LINE聊天,總可以找到情緒出口。但是,對於獨居高齡者或居住在長照機構的長者而言,若疫情持續蔓延,因為親人探視的機會變少了,在與人減少互動的狀況下,可能會對其身心產生不良影響。高齡者因免疫力較弱,本就是染疫高危險群,加上許多高齡者有慢性病,一旦染疫則致死率高出許多。高齡長者若鎮日宅在家,運動量減少,也有身體機能退化、肌肉流失的隱憂。另外,很多長者被要求待在家中,在心理上容易產生孤獨感,離群索居的結果,不僅發生問題時無人知曉,也有可能造成認知功能的進一步退化。這些可能都是在我們防疫的過程中,很容易輕忽的狀況。不過隨著銀髮產業的發展,針對高齡者居家自我隔離,其實已有一些產品及服務可以預防或避免上述問題進一步惡化。以隔離期間的備餐而言,若擔心外送餐食不合口味、不營養或不方便牙口不好的長者進食,樂齡網最近引進一系列日本進口的介護餐食即食包。針對吞嚥及咀嚼能力退化的長者,該食品以光滑的慕斯形狀呈現,同時保留了食物原始的外觀顏色和味道,長者用舌頭即可壓碎食物、方便進食。不僅口感極佳、營養也兼顧,而且採便攜式容器包裝,常溫即可食用,最近因為疫情關係,才剛上市就熱銷。另外,為防止長輩長時間待在家中缺乏運動而退化,目前有很多居家運動用品推出,只是這些用品大部分是為年輕人而設計,沒有考量到長輩的體能狀況,不一定適合長者居家使用。推薦大家去找一些手足運動的健身車,體積不大、可放在客廳,長輩在家看電視時即可採踏運動,像在踩腳踏車一樣,可設定不同的速度。若長者剛開始腳沒什麼力,也可開啟被動模式,讓踏板自動帶動腳的活動,達到運動效果。若擔心長輩一個人在家危險,市面上也有智慧居家照護的套組,可透過科技偵測長者在家的狀況,並且可以看到影像,與長者雙向溝通。當長輩感到身體不適或需要援助時,可主動按下求救按鈕,相關人員會馬上在手機裡收到推播通知,第一時間進行處理。進階版還可整合用藥提醒、跌倒偵測等功能,雖然家人不在身邊,也能適時給長者關懷。最後,考慮到長者心理的孤獨感如何排解,除了家人要經常電話或視訊探視外,亦希望社區可以扮演一定的關懷角色,定期問安,甚或代買物品,讓長輩仍能與社區產生連結。不過,總有長輩必需獨處的時光,有些長輩有寵物陪伴,若沒有養寵物,現在日本也有療癒系玩具,如電子寵物或電子孫子等,輕撫玩具的不同部位,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此類電子寵物不用洗澡、處理大小便或餵食,卻能達到與真實寵物一樣的心理撫慰效果。台灣在此次防疫作戰中已成功防堵病毒在社區擴散,不過接下來可能更要超前部署疫後的復原工作。而這工作不應只是側重經濟上或失業人口的復職,更要考慮到長者身心的修復工作,支持他們盡速回復到原來的生活品質,而不會成為疫後的負擔,如此防疫工作才算真的圓滿。
-
2020-04-2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藥業董事長盛保熙:世界正逢巨變 開啟孩子國際觀
一場世紀瘟疫,教許多人重新學習探勘生活中的鑽石。新冠肺炎來襲之際,保瑞藥業董事長盛保熙併購國外藥廠的佈局未歇,但也因被迫停止飛行,盛保熙騰出的時間,便是與家人共同挖掘以往隱而未見的生命寶藏。家人相聚時間多 教育正是時候盛保熙說,這場疫情改變台灣人的生活。他觀察自己的三個孩子,「進家門先洗手」現在實施得徹底;「什麼是WHO世界衛生組織?誰是譚德賽?」新冠肺炎對世界各國帶來的巨變,成為他開啟孩子國際觀的鑰匙。「看全球人們在家做哪些事,我們家跟著一起做。」盛保熙甚至陪孩子創作音樂,並掌鏡為妻兒錄製影片發到臉書,鼓舞正在疫情中的人們。宅在家閱讀 推薦商業議題之作出身藥品代理商,現坐大藥業集團,盛保熙其實學的是經濟,他運動,也閱讀。例如近幾年影響力甚鉅的演說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The Infinite Game」是他所推薦宅在家也值得一讀的系列新作(台灣尚未有中譯本)。台灣對疫情防守嚴謹,相對歐美幸運,但同樣面臨經濟紓困的難題,盛保熙不忘從經濟觀點來談,以前全家每周會一起約吃飯三次,現在增加到五、六次,多了陪伴家人的時間,但「到外面用餐」是在幫助產業,民眾不出門吃飯,餐廳少了生意,員工沒有薪水,菜市場乏人問津,影響深遠,「弊多於利」。然而,「不需要去的地方就別去。」例如他現在改帶著家人到河濱公園跑步、打籃球,少去游泳池、密閉空間運動。沒了參與三鐵賽事的機會,他在家踩自行車訓練台,「每個人都要對防疫做出貢獻。」型男如他卻笑說,代價就是最近胖了一些。深入順勢醫學 自然調理身體集團代理順勢醫學產品,天然、草本理念受到不少學生家長的喜愛。盛保熙說,有一次在坎城出差時,他有點發熱、流鼻水、喉嚨癢的症狀,身體不太舒服,於是到藥房抓了一些維他命C,但當時法國藥局藥師介紹他順勢糖球,他食用後睡了一覺,隔天起來感覺症狀況好很多,神清氣爽。回到台灣才知道,有些資訊靈通的人早就透過國外管道取得,代表已經累積大批忠實用戶。基於藥廠背景,他也去深入瞭解順勢醫學的製程以及實驗研究佐證,才正式引進台灣。盛保熙說,台灣人不喜歡吃藥,先進國家的民眾也多抱持,如果有類似感冒的症狀,不吃藥為優先的態度,也因此講求天然調理身體狀態的順勢醫學能在歐洲有一席之地。甚至在法國,很多家庭都會有一個順勢百寶盒,打開裡頭是各種彩色管裝的糖球,針對不同症狀各有用途。果然,盛保熙打開自己的隨身防疫包,就有紓解感冒症狀的一管順勢糖球,還有最近火紅的接骨木莓成分發泡錠,口味酸酸甜甜,當他在辦公室感覺有點疲累,就可以泡著冷水喝。再來便是75%酒精、口罩族必備的薄荷錠和一支去漬筆。他不但自己隨身攜帶,還要求家裡的小朋友也要隨身攜帶,做到保護自己與保護他人。超高齡世代 將投入失智議題在台灣藥業界,盛保熙已從本土學名藥廠進軍國際,疫情雖可能扭轉世界局勢,但唯一不變的是「人類會越活越老」的超高齡事實。盛保熙關心失智症的世界議題,例如他認同亞東醫院神經科主任甄瑞興引進的「蒙特梭利失智症照護模式」,就是鼓勵訓練創新,發揮失智長者保有的功能;他也將保瑞藥廠未來的重心擺在中樞神經用藥的研發。他認為,癌症在10-20年之間可望被有效控制,但人一旦罹患失智症,身體四肢可能都還好好的,一人失智卻是全家照顧,嚴重將衝擊至國家經濟,是世界性的共同難題。而這條解謎大腦、通往世界的路,盛保熙絕對不會錯過。
-
2020-04-25 橘世代.時尚橘
網購流行什麼?牢記停看聽長輩安心買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外出採購頻率大幅降低,導向線上購買,宅食﹑宅工作、宅運動等趨勢相繼崛起,造就「宅生活」大爆發。而居家防疫最受歡迎的物資是哪些?令人好奇。據蝦皮購物觀察,居家防疫民眾傾向在家煮食,民生用品需求增高,衛生紙、泡麵及快煮麵成長2倍,米糧罐頭成長高達3倍。其實網購普及率與使用頻率已成為民眾消費習慣,這波疫情只是加重攀升力道 。網路購物免出門,不用花時間搶購或提著大包小包,宅配直接送到家裡,省時又省力,讓消費者一站購足。分析消費者購物行為變化,可發現現在的消費者較過去更要求具備「互動性」的購物體驗,例如從遊戲中取得優惠。避免踩雷 下手前先互動另一有趣現象是,網購不再是「年輕」、「女性」的專利,蝦皮購物觀察2019一整年銷售發現,「熟齡」、「男性」更是大力崛起。根據內部數據,雙11當天中高齡消費者成長30倍,又以50歲~64歲區間成長幅度最高。高齡社會來臨,長輩們如何選擇安心的網路購物平台,減低網購負擔,以下3點是長輩購物前必懂的心態。(1)停:看見心動商品不要急著下手,先停一停,近期網路詐騙猖獗,別衝動在不明粉絲團下標或買東西。(2)看:看一看是否有商城保障?24快速到貨服務、鑑賞期多久?退換貨規定如何?多觀察並仔細比較。(3)聽:感受買家評價,與店家即時聊聊互動,有問題可以聽取客服協助,以取得更多資訊來做判斷。專家表示,據內政部公布網路購物常遇到的陷阱,第1名為假網拍,透過臉書、LINE、IG張貼不明來源的團購訊息,讓民眾誤以為有優惠。避免被詐,選擇商譽良好的正規購物管道,不要因為一時衝動,在沒有保障的平台購物。慎選商家 鑑賞期多比較網路購物另一個困境是,收到商品後,發現買錯尺寸或是商品運送中碰撞瑕疵,想要退貨退款,因此應慎選有商譽的廠商,最好有所謂鑑賞期,在這段時間可以予以退貨、退款,購物前務必仔細看鑑賞資訊以及是否提供退換貨。網路購物通常可透過客服協助,不過如果需要解說商品時可能無法立即回應說明,為了促進買賣資訊溝通更順暢,電商平台也提供能夠即時交流工具,例如「蝦皮聊聊」,買家可透過此管道取得特定商品的資訊,降低消費糾紛。母親節3大暢銷禮物母親節快到了,以下3大類別商品是網購暢銷霸主,想送禮給母親不妨參考。 TOP1:抗老系列商品,保持青春TOP2:家電,生活更輕鬆愜意TOP3:保健系列商品,強壯身心健康填問卷送百元購物金橘世代讀者限定的蝦皮購物金,只要填寫問卷就有機會獲得新會員消費101元折100元購物金!數量有限,送完為止。步驟1:點選連結:https://sho.pe/PW8ES,填寫資料。步驟2:收取信件,並依照步驟加入蝦皮會員,即可使用購物金。如有問題,可洽詢蝦皮客服專線 02-6636-6559專人協助您加入會員,即可使用購物金。【更多聰明購物好選擇↘↘↘】。過年孝親送禮!盤點4大人氣「長輩家電」。IKEA公開10大好評商品/你是環保、收納派,還是清潔、療癒型?。居家戰疫!濕度多少最能抑菌?5家電有效抗菌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高齡患者可能出現數種「非典型」症狀 治療添變數
美國CNN報導,醫師表示,高齡新冠肺炎患者可能會有數種「非典型」症狀,使治療複雜化。新冠肺炎患者通常會出現3種典型症狀:發燒、持續咳嗽和呼吸急促。然而,被視為染疫高風險族群的長者可能不會出現這些典型症狀。相反地,長者染疫後可能變得嗜睡或停止進食,態度可能顯得異常麻木與困惑,對周遭環境失去方向感。美國喬治亞州愛默蕾大學(Emory University)老年醫學和老年學部門負責人卡蜜兒‧沃恩博士表示:「在很多情況下,老年人發病不會出現典型症狀,我們在新冠肺炎也觀察到這種情況。」
-
2020-04-22 橘世代.好學橘
外面買不到的甜點味 德國爺奶帶出家門做給你吃!
德國人熱愛吃蛋糕,對他們來說,最好吃的蛋糕外面買不到、回家才能吃到,奶奶的獨門食譜搭配嫻熟的製作技巧,能做出世界上最美味的蛋糕。「Kuchentratsch」(Kuchen為德文的「蛋糕」,tratsch則有「閒聊」之意)由Katharina Mayer創辦,受到平時買蛋糕的經驗啟發——不管去哪家商店買蛋糕,都遠遠比不上奶奶家裡的那塊好吃,因而創辦了「Kuchentratsch」,它是社會企業、同時也是一間烘焙坊,提供道地的爺奶手工蛋糕。如同台灣,德國也面對高齡化社會衝擊的問題,照護人力缺乏、社會保險入不敷出;高齡者退休後收入減少,不再工作的同時,與社會的聯繫也隨之降低,「Kuchentratsch」希望透過促進高齡者的社會參與,解決這些問題。在「Kuchentratsch」,不僅烘焙師傅,連蛋糕送貨員都是爺爺奶奶,目前約有30多位長者在此工作,讓長者能透過一技之長增加收入,顧客則能買到保證好吃的蛋糕。「Kuchentratsch」沒有制式、高效率的生產線,希望能讓爺奶師傅沒有壓力,每個蛋糕都由爺爺奶奶親手烘焙,食譜更非網路上隨手可搜尋到的,爺奶們的食譜通常都是從他們的母親或是奶奶手上傳承下來的,相當珍貴。商店中,每款蛋糕都霸氣掛上蛋糕師傅的名字,例如:「安妮奶奶的蘋果核桃蛋糕」、「岡特爺爺的起士蛋糕」,旁邊還會擺著師傅的照片;不僅希望顧客知道,這些蛋糕是爺奶們的驕傲,更想傳達的是,每個蛋糕裡都有爺奶的愛。顧客除了能在其店面、合作的咖啡館及網路上訂購蛋糕,還能參加蛋糕烘焙課程,由爺奶師傅親自指導烤蛋糕的秘訣。如同課程敘述所說:「他們不但是經驗豐富的麵包師傅,更是喜愛孩子的祖父母。」「Kuchentratsch」也推出針對兒童的烘焙課程,用專為兒童設計的簡單食譜,讓小朋友在慈祥爺奶的指導下邊學邊玩。除了能持續工作,長者們也在此處認識更多朋友,有同年紀的工作夥伴、年輕的營運團隊、以及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顧客,甚至是興奮地在廚房亂跑的小小麵包學徒,生活因此更加精彩。麵包師傅之一的Renate奶奶表示,很喜歡與其他長者一邊閒聊、一邊烤蛋糕,氣氛非常美好,每天都在期待下一個到「Kuchentratsch」工作的日子。Moni奶奶則表示,來到這裡可以與同好交流,獲得更多烘焙秘訣。「Kuchentratsch」不但滿溢著蛋糕香,也有溫暖與人情味。隨著平均壽命的增長,即使是經濟相對富庶的德國,一樣面臨高齡貧窮的問題,退休後的規劃是人人都需要思考的,甚至「退休」的概念也在崩解之中;而換個角度想,這也代表我們的人生有更長的時間能盡情探索、成就更多,也許該問的問題不是「你退休後想做什麼?」而是「你七十歲時想玩什麼?八十歲時想體驗什麼?九十歲有什麼夢想?」※本文摘自《安可人生》官方網站【關於更多精彩熟齡↘↘↘】。防疫宅在家/想測自己多聰明?動腦App,讓思緒天馬行空。今年91歲!40年外交攝影官 見證台灣外交史。73歲爺爺Youtuber 500萬人等他上線問:早安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4-22 科別.泌尿腎臟
保養攝護腺別等老了才做! 4習慣從現在開始養成
根據統計,攝護腺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男性應該從年輕時就開始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等各方面著手,以期能預防攝護腺肥大症,乃至攝護腺癌等相關疾病的發生。一定要從年輕時就要保養,否則等到發生時再處理,恐怕就來不及了,究竟該如何保養攝護腺呢?近年來,人口高齡化,攝護腺癌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認為,除了生活環境因素外,國人飲食習慣不良,也可能與攝護腺癌提早發生有直接的關係。舉例來說,日常飲食經常攝取動物性高脂肪的食物,這類脂肪屬於飽和性脂肪酸,根據研究顯示,會誘使攝護腺癌的發生,例如豬、牛、羊等紅肉類,以及牛油、豬油等,都屬於高脂肪食物。另外,加工食品包括火腿、香腸、糕餅等,也都含有增加癌症發生的物質,而且通常愛吃肉、加工食品者,比較不喜歡吃蔬菜、水果,容易造成飲食不均衡,不僅容易肥胖,更會增加罹癌的危險性。周宗翰建議,日常飲食最好營養均衡,多攝取蔬菜、水果,增加蔬果攝取量,能夠提升身體的抗氧化能力,幫助降低發生攝護腺癌的風險;若是罹患攝護腺癌的病患,日常飲食可以選擇雞肉、魚肉、海鮮、黃豆等食物,取代紅肉類。 同時也建議適量攝取含有鋅的食物,攝護腺液中含有高量的微量元素——鋅,臨床研究發現,患有攝護腺炎或攝護腺癌的患者,其體內的鋅含量明顯低於健康的人。所以,補充鋅有助於預防攝護腺方面的疾病,包括牡蠣、南瓜籽、蛋、全穀類或堅果類,皆含有豐富的鋅。含有鋅的食物之外,含硒的食物也不錯,硒能促進體內抗氧化的能力,而且還參與了攝護腺的新陳代謝作用,有助於抑制攝護腺腫瘤的生長。建議可多吃大蒜、洋蔥、綠色花椰菜、黃豆、黑豆等各式豆類,鮪魚、香菇、芝麻、全穀類等食物。屬於抗氧化劑的茄紅素,對於攝護腺疾病具有保健功效,可以減緩攝護腺肥大及預防攝護腺癌。茄紅素多存在於番茄及其相關製品、西瓜、櫻桃、柿子、木瓜等蔬果中。另外,如黃豆等各種豆類中富含的大豆異黃酮,可抑制攝護腺組織增生,減緩攝護腺肥大的症狀;其他含有豐富的纖維素、維生素C等抗氧化物質的蔬果,都能抑制細胞氧化形成腫瘤病變,有預防癌症的效果。4大良方保養攝護腺 良方1:多喝水平時建議多喝水保養泌尿道,每天至少飲水1800~2400c.c.,切記不能憋尿,以免造成泌尿道感染,一天排尿8次為正常範圍內。因為水分過少、尿液濃度太高,都會增加對攝護腺的刺激,多喝水則可以稀釋尿液濃度;不過,若是有攝護腺肥大的患者,夜間要減少喝水量,以避免夜尿的發生。另外,每天應該正常排便,如果有便秘問題,也會對攝護腺造成壓迫。 良方2:私密處按摩洗澡時,蹲下來以溫水沖洗會陰部位,從陰囊根部、會陰到肛門口之間,之後再進行私密處按摩。按摩時,從陰囊部位先輕按壓睪丸,若是有些微的酸脹感,則要稍加使力揉散,直到微微發熱的感覺;接著,從腹股溝到會陰部,以打圈圈的方式按壓,將筋結或酸脹揉開,私密處按摩全程,最好以蹲姿進行,才更能感受會陰部的酸脹程度。穴位:會陰穴位置:二腿之間,約在前陰與肛門的中間,也是任督二脈的交會點。功效:經常按摩會陰穴,可以改善頻尿、尿急、小便不順等症狀,同時預防攝護腺發炎、攝護腺肥大。 良方3:溫熱水坐浴每天洗澡時或排便之後,可以進行溫熱水坐浴,時間大約10~20分鐘,有效舒緩肌肉與攝護腺的緊繃程度,進而減緩尿路症候群的症狀。利用活血化瘀中藥材坐浴,例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丹皮、丹參、山楂、沙草根、益母草、生蒲黃,更能改善攝護腺血液循環,達到消炎的效果。 良方4:服用通關丸散周宗翰說明,此方為通關丸的主要成分,中醫認為攝護腺肥大通常屬於濕熱在下焦,腎與膀胱的陰分被耗傷,導致氣化不行、小便不得出,因此,用黃柏、知母的苦寒,具有清熱燥濕而兼滋陰,更配少許肉桂,可以溫養命門真陽、蒸水化氣,小便自通。藥方:通關丸散材料:黃柏、知母各1兩,以及清華肉桂2錢。用法:磨粉每天服用一小匙即可。功效:專治小便不通。 避免利尿飲料和吃得太辣少喝有利尿作用的飲料,包括咖啡、可可、酒、茶葉、可樂等飲料,尤其是罹患攝護腺炎的年輕患者,更應該要節制。另外,也要少吃辛辣食物,辛辣食物會影響攝護腺分泌功能,應減少食用包括沙茶、芥末、辣椒、辛香料、辣咖哩、麻辣鍋等食物。 以形補形,補養攝護腺可行嗎?國人「以形補形」的觀念盛行,不少男性為了增加性能力而進補;其實,患有攝護腺疾病的患者,不應該胡亂進補,尤其坊間常認為的壯陽食物,例如腰子補腎、吃鞭壯陽等,含有豐富的荷爾蒙,不但會刺激攝護腺,更會讓攝護腺增大,甚至可能會誘發攝護腺癌。 一週一次性愛,有助保養攝護腺周宗翰強調,保養攝護腺不能縱慾,但也不能禁慾,否則攝護腺液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非常容易造成感染、沉積,還可能形成攝護腺結石。一般來說,一星期一次的性愛頻率,有助於保養攝護腺。 延伸閱讀: 泌尿問題不全是老化的錯! 這3原因都會讓攝護腺提早GG 攝護腺肥大切除就萬事OK? 如果你也這樣想恐害腎衰竭
-
2020-04-21 橘世代.好心橘
樂齡創生 挪威「銀髮二手店」開創社福新局面
在挪威西部小鎮Sola有一家亮麗的商店,店內空間寬敞,品項豐富、擺設有品味。這是由挪威「差會」經營的銀髮二手商店,由60歲到80歲退休長輩排班輪值經營。店內整理受贈品項,以市價一半或更低價格出售,消費可以在這裡找到物美價廉商品,也可以在「服侍善工空間」談心舒壓。商店所得支援海內外社會服務,為社福廣開活力源頭。從挪威西部的Sola市鎮中心公車站、大超市商圈往住宅區路上,有個商店櫥窗內商品非常顯眼、亮麗,讓每位路過的人都不免多看一眼。進入店內,空間寬敞,約超過3分之2個籃球場大小,商品五花八門什麼都有,擺設方式也很細緻、有品味,就像一座博物館。這是一家由銀髮族經營,專門銷售二手商品的連鎖商店,挪威語稱「GJENBRUK」。這類商店在北歐基督教文化傳承的國家已經有百年以上歷史,主要用以籌措經費支援海內外社會服務,不是純營利,更不是專門收集遺物拍賣,且是在挪威尚未發現石油,經濟還窮困時就已經很發達;甚至台灣屏東基督教醫院等許多單位,在台灣醫療公共衛生推廣歷程中,有許多資源正是從挪威的這類捐助而來。挪威有多個銀髮二手商店系統,分屬在不同的基督教服務團體下,且經營內容與服務方式也不斷在演變,早期是在某些季節像跳蚤市場一樣臨時擺攤,後來變成有固定店面,主要看每個地方房價與經營者想法。這次我們拜訪的這家店屬於挪威「差會」(Norwegian Missionary Society)所經營。籌措經費援社福 店員、顧客共創多重效益隨著人口高齡化,現在這種商店也具有多重效益,包括支持銀髮族參與社會貢獻所長,鼓勵社會節約資源互通有無,不要只想到自己而應多顧念別人,提供社區無助和寂寞的人增進人際關係和舒壓的地方,甚至有文化藝術價值。有些老人活動中心和失智照顧機構的活動帶領者,甚至會定期來這種店找可以用來帶懷舊活動的材料。克莉絲汀是Sola這家店的店長,她和35位退休民眾一起排班經營,他們年齡層從60歲到80歲,來自牧師、老師、會計師等各種背景,許多人退休前在教會就已經很熱情活躍,現在轉來這裡幫忙。考量到來顧店對長者是種樂趣和服務,而非業績壓力或勞力負荷,同時要保有他們個人生活彈性自由,所以每4小時輪一班,每班排2人,一位負責前場,另一位負責在倉庫整理進貨。商店裡的品項非常多,且不斷有新貨進來,由於排班表通常一排就是半年期間,有的人可能一個月輪值好幾次,也有的人因為要度假而少排一點。所以如果一個月才來當班一次,可能會發現多了好多新東西,當顧客問起,還得花點時間幫忙找。35個人各有豐富人生經驗,邊整理邊討論也是種樂趣,而顧店天天算錢,還要忙著進貨,剛好練練頭腦。有些貨品是非常美麗的藝術品,整理過程就好像在逛精品店,比起待在家裡看電視或長期一人發呆要有趣得多,可為生活帶來一點刺激。參與這裡工作的人都是志工,兩兩一起工作,有助於增進彼此互動,碰到燈架之類的大型商品整理還可以相互幫忙,且因為店員多半是女性,有時需要拿取比較重或放置在高處的商品,就會請來訪的男士幫忙,大家都樂意一起努力幫助人。在挪威,許多人退休就失去大量社會連結。在失去了工作時的位分,又很寂寞的情況下,這種二手店除了可說是老人活動中心外,也提供很好的互動交流機會,提供長輩沒有壓力、又很自由的社交機會與空間,讓不喜歡去老人中心參加活動的人,多了另一種選擇。二手商店設立目的良善,獲得很多人支持,經常可見營業時間忽然有人跑進來,二話不說把東西往櫃台一擺就走。這些人是來捐物資的,他們相信這種商店會把物資妥善用於助人。如果有人家裡東西不少,不方便搬運,或者居住地點比較偏遠,有些二手店會利用營收購買貨車,再排班請人開車載送,或者請租車公司幫忙,無論哪種方式,都不會向捐贈者收取運費。通常貨品進來二手店再標價出售前,經營者會查閱網路了解全新商品價錢,然後以新成品原價的半價訂價,挪威物價約是台灣的5倍到6倍,二手用品對有需要的人頗有吸引力。店員茱蒂表示,他們還模仿美國人的黑色星期五,創造「綠色星期五」為促銷日,以刺激消費。由於貨品進來都需先經過店員之手,他們會比顧客先看到好東西;但為了維持商店品質,顧及消費者,也兼鼓勵志工,通常會先讓貨品標價上架1小時後,志工才可以購買。有些捐贈者甚至會好奇自己捐贈的物品到底標價多少,曾經有些長輩感嘆自己視為寶貝的皮包等商品,在年輕子女眼中看來卻不值錢,因為年輕人覺得太老氣,堆放到最後若丟棄又難過,乾脆拿來這裡賣。不過潮流也慢慢在改變,又有一批年輕人喜歡買祖父母年代風格的家庭用品,所以二手商店又有了新客群。有些餐盤等已經絕版的商品,是公認當年最實在的商品,都還有一定行情,例如凡是1960年代的東西,就有人特別喜歡。顧客碧優娜說,她會來逛來買,就是因為這種店的商品具多樣性和多種風格。當然也有實用取向的顧客。年輕的提姆夫婦來這裡找搭配的燈罩,總算找到滿意的,在一般新品店還不一定能幫老燈找到適合尺寸的燈罩,他們還發現一幅金燈台的油畫,雖然還不知道該掛哪裡才好,但實在喜歡,先買再說。由於這種店本來就是為了幫助人而成立,所以這裡的營業所得不需要繳稅。克莉絲汀說,也因為得到這種尊重,客人買單之後,店員會拿各種包裝來打包,也可以刷卡,也提供印有店面商標的塑膠袋,但不可以向顧客收包裝袋費用,因為這樣做,這種店就形同一般商店交易,那就要繳稅。這些店本於原始助人理念,除了所得用於助人,店面空間設計也有共同特性,就是除了貨架,一定有一區舒適的沙發談心空間,稱為「服侍善工空間」。這是源自教會的理念,想到有些人生活有各種難處,不一定有人可以說,這個空間就預留給店員,發現有人來店裡其實只是想找人訴苦或者想解決問題時,可以邀請到這區來談心。茱蒂說,有段時間有位斯里蘭卡來的婦女常常在店外徘徊,經過關心後才知道她先生過世,平時很少朋友,茱蒂等其他長者非常樂意幫助她。對有信仰的店員來說,付出時間顧店和付出生命與時間給有痛苦的人,價值是一樣的。在另一家店也曾看到有些顧客在店內東走西走,對什麼都好奇,要是店員有空時便會與他們寒暄,在徵得對方同意後也會請到沙發區聊聊,聊過以後通常會發現更多可以幫忙的地方。有品味有氣氛 隨意逛就是樂趣這種二手店很重視運用長輩才幹,例如有些非常好的毛衣只是有點破損,擅長織毛衣的店員拿回家縫補後就會很好賣。克莉絲汀退休前專精裝潢設計,所以她的店面格外重視擺設,像是到底該怎麼擺放,商品才會協調又能有效運用空間,而且讓客人覺得有趣,例如將桌子配上燭台,每天店門一開,她就點燃蠟燭,遠遠望去很有氣氛。克莉絲汀回憶,一開始經營這家店時她一無所有,於是她想到櫥窗行銷,吸引來店人潮,所以每次一有新貨,若她認為這東西很有吸引力,就會擺到櫥窗,吸引路人停下來參觀,例如精緻的手工木刻雕飾,或是銀器燭台,還有蘇聯製的手搖迷你縫衣機。迷你縫衣機看來像玩具,但其實是真的可以使用的縫衣機。後來她買下這台縫衣機送給她的老闆依那當生日禮物,因為她知道依那會喜歡,只是不知道這麼巧這裡可以找到。其他貨品依照類別擺設,從一進門有廚房用品區、吊燈區等各種生活用品,還有玩具區、畫作海報區、手工藝術品區、書籍區、蠟燭區、聖誕節用品區、各種燈罩、手套,還有許多古典梳妝台、衣櫃、皮包、飯桌等。有些木製品材質厚實,當年花很多功夫製造;現在的家具根本不可能再用那種木頭或手工製作,大賣場更不可能找到一樣的商品,所以還是有行情。最後一區還有滑雪鞋與相關用品。這家店考量整理費工、空間利用與整體視覺等多種因素,並不接受大型電器,也不打算開設衣服區,家具因太占空間也是有限度接收。但「差會」其他店面則有衣服區,許多禦寒衣物質感很好,如果能找到型號相合還真是賺到。甚至各種二手皮鞋區,這要看顧客喜不喜歡,要是一直沒人喜歡,店員會考慮再降價,或者裝大貨櫃車送到東歐去賣或捐贈。為了方便人們捐贈物資,同時考慮店面安全,有些物品則要考慮如何陳放,例如將菜刀鎖在一處,有人要買才拿出。和克莉絲汀同樣的二手店目前已經開到51家,一家店1年約可以得到500萬台幣左右的收入,店面數量還在擴展中。這不是要和誰拚績效,而是在人口高齡化、家裡要清理雜物也多,希望提倡簡樸生活,且在公共社會福利資源愈來愈不足時,這種二手店可說是社會企業中的社會企業,在多數人向社會要資源時,這種店正在努力創造資源。台灣許多地方政府近年只要召開長照或老人照顧等會議,總提到資源不足,除了改善制度善用公帑外,這種具有良好社會形象與公信力的二手商店,或許也是未來一種開源選項。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19年8月號(NO.89)》【更多精彩閱讀↘↘↘】。峨眉「物換物免費店」 老闆再推「工換工時間銀行」。回收美麗再利用!婚禮鮮花轉送療養院,幸福不凋零。一周近千個麵包 共同加入「惜食」大作戰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4-21 養生.抗老養生
張系國/AI和老年生活
有人問楊振寧博士他百歲養生祕訣。楊振寧回答說除了他母親的基因好以外,就是日行萬步,這使他頭腦更加敏銳,做科學研究完全不輸年輕人。醫學博士簡坡理談每天步行的功效,認為走路可以激發創意。我個人的小小貢獻就是不但要日行萬步,還鼓勵分身在走路時和本尊腦激盪大聲談話……1 什麼是人工智慧﹖很多科學術語外行人聽不大懂,我們稱之為夾槓(jargon)。這些夾槓大多數和一般人的生活不發生關係。但不時會有少數科學術語滲透進入我們的日常語言,變成無孔不入無所不在的夾槓。最近有兩個夾槓達到這樣的特殊地位,一個是大數據,另一個就是AI。不論學者專家或市井小民,都言必稱大數據或AI,冷不防就要被這兩個夾槓夾得很疼。而且人云亦云,誰也搞不清楚究竟是什麼意思,聽者也不好糾正或不敢糾正。改一句林語堂的名言,流行用語就跟女人裙子的長短一樣年年改變﹐所以或許犯不著糾正。但是既然要談AI和老年生活,不能不先說明我講的AI究竟是什麼意思。AI是英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兩個字的第一個字母,所以就是「人工智慧」的縮寫。前一陣台灣首富郭台銘參加國民黨的黨內初選,在扣應節目裡被罵慘了。有位「庶民」打電話進來,大罵郭台銘亂搞什麼AI,害得勞苦大眾越來越窮。如果郭台銘聽到,他也只能啼笑皆非。那麼,AI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提到AI,不能不聯想到機器人下棋、愛瘋的Siri成為您的好伴侶,或者自動駕駛的汽車等等。所以有人主張正名,不說AI而用 Machine Intelligence,也就是「機器智慧」來代替。機器智慧的確比較精確,但是當初怎麼會有AI的說法﹖「人工智慧」的相反詞就是「天然智慧」(Natural Intelligence),所以AI是和天然智慧相對而言。既然人擁有天然智慧,機器的智慧就是人工智慧。這說法對不對﹖難道人天生就有智慧嗎?答案顯然是「不一定!」有的智慧似乎是天生的,例如辨識別人的臉孔,並不需要特別學習。南極的國王企鵝出生下來只要和大企鵝短暫相處,從此就能彼此辨識。可是認字就不然,尤其是中文。機器不懂得認字,人也同樣不懂,必須經過長期的學習。大多數情況,無論人也好機器也好,都必須慢慢摸索學習才能夠獲得智慧。如果說天然智慧是「生而知之」,那麼人工智慧就是「學而知之」甚至「困而知之」。這樣一步一步慢慢獲得的智慧,才是我說的廣義人工智慧。所以不僅機器需要有人工智慧,人也一樣需要有人工智慧﹗這樣的廣義人工智慧,我稱之為「慢智慧」或者簡稱「慢智」。這樣的系統,我稱之為「慢智慧系統」或「慢智系統」。慢智系統可以是人所組成,也可以是機器所組成,更有可能是人機共生慢智系統。理想的人機共生慢智系統,不僅機器的人工智慧不斷增長,人的人工智慧也同樣不斷增長﹐兩者相得益彰。這樣的慢智系統對老年人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這就是今天我想談的主題。不妨舉個有爭議性的人工愚蠢的例子:現在公路的收費都由機器取代了人。不僅失業率增高﹐而且被取代的收費員缺乏謀生技能﹐只好去犯罪,例如去搶銀行。自動系統有時候缺乏彈性、不考慮到自動化的社會成本﹐造成更多社會問題,更不要說資訊被人掌握。這究竟是人工智慧還是人工愚蠢?人工智慧,不只是設計機器來解決人的問題﹐也包括人慢慢改變自己的想法,變成更有智慧的人,和同樣有智慧的機器人合作來解決人的問題。2 英國人如何死﹖下流老人的問題英國人如何死,和我們有什麼關係﹖的確沒有什麼太大關係。我們並不關心英國人如何死,正如英國人並不關心台灣人如何死。但是你知道嗎﹖絕大多數的英國人是這樣死的(CNN.COM July 2019)﹕死於醫院 45.4%死於家中 23.7%死於安養院 22.5%其他 8.3%換句話說,大部分的英國人死在醫院裡,其次是家中,再次是安養院。並不是英國人不想死在家裡,而是大環境如此不得不然。2019年12月美聯社報導,最近美國學者的研究,發現在2003到2017間美國人在家中死亡的人數由24%上升到31%,在醫院死亡的人數則由40%下降到20%,可見人們的觀念逐漸在改變。因為全世界的高齡化人口不斷增加,相關的現象就是「孤獨死」也不斷增加。日本的孤獨死,已經達到每小時至少有三個人孤獨死﹐死了超過兩天都沒有人發現。日本學者上野千鶴子因此提出「助死士」的概念,幫助老人走完最後一程。台灣的高齡化人口問題和出生率降低有關。你知道嗎﹖2019年1月到6月台灣有85961人出生,同一時期有88098人死亡。這是死亡人數與新生嬰兒人數首度出現交叉,人口出現負成長!(《中國時報》August 2019)聯合報新聞網2016年關於「流沙中年」的報導,台灣有230萬的隱形照顧者,必須一邊工作一邊照顧父母,壓力極大。2012年有一部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奧地利電影Amour(《愛‧慕》)敘述在愛人失智的壓力下,丈夫不得不殺死愛妻然後開煤氣自殺。什麼是真愛必須有不同的詮釋。日本學者藤田孝典提出「下流老人」的概念,即又貧窮又孤獨的老人。(以上有關孤獨死、流沙中年、下流老人的說明引自聯合報部落格Blackjack的文章)誰來照顧老人﹖我們不能不想到機器人。機器人不會發脾氣﹑很有耐心﹑不會虐待老人。為老人設計的機器人必須是人機共生慢智系統,不僅機器的人工智慧不斷增長,人的人工智慧也同樣不斷增長,這樣的慢智系統對老年人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也許可以有助於減少孤獨死、流沙中年、下流老人這些問題。3 為什麼需要慢智系統?慢智系統是設計複雜資訊系統的新技術,它並且吻合某些哲學和神學的原則。複雜資訊系統有些共通的特色﹕它是連接的系統、它從許多來源取得資訊、它擁有知識庫、它可以個性化、它是人機共生的系統、它也是龐大的系統。有位法國科學家也是神學家德日進,在其名著《人的現象》裡預言未來的龐大連接的系統。德日進認為所有的智慧生物都彼此關聯並且連接成為一個整體,他稱之為能界,由地界、人界和天界所組成。複雜資訊系統從許多來源取得資訊。我們看現代化的傳感器所構成的網路,正是這樣的複雜資訊系統。現在的社群網路也是另一種複雜資訊系統。而且我們可以把社群網路裡的人看成傳感器。日本科學家做過研究,如果把人當作傳感器可以提前發出地震警訊。不僅如此,還可以利用動物的本能。2019年8月8日台北地震,網路上流傳一張照片。有位台北居民養的8隻貓在地震前10秒前就知道,都抬頭目光像探照燈。知識庫可以設計用來管理複雜的預警系統。這樣就不會因為人為的錯誤,導致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現在的物件網路可以連接和管理大量的物件,威力強大。所謂的混合智慧系統,就是人機共生的系統。谷歌就是很好的例子。谷歌有上千萬用戶,同時使用上萬個搜尋引擎,是個龐大的系統。複雜資訊系統這些共通的特色,說明它是變化不居的龐大系統,每個系統又包括許多次級系統(超級包)。每個超級包打開來又是一個系統。就如曇花的葉子落地又長出一株,就是個好例子。這些包包之間,有時又會起了共鳴。這就是操縱學的鼻祖威納大師所說的共振現象。如何設計這樣的複雜資訊系統﹖或許慢智系統的新技術能夠提供一些解答。4 什麼是慢智系統﹖慢智系統是能夠不斷提升其表現的一般性系統。慢智系統第一會嘗試不同的辦法來解決問題,第二會逐步認識自身所處的環境然後據此調整﹐並且與其他系統共享這些知識,第三它在開始時或許表現不佳,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它會逐漸進步。慢智系統解決問題的途徑不外乎如下的步驟﹕窮舉、傳播、調適、淘汰、集中。除了這五大步驟,最重要的是慢智系統通常有多個計算循環,包括慢循環和快循環。我們可以用人工神經網路來實踐慢智系統。所以我們不妨把慢智系統看成廣義的人工智慧系統的一種。下面介紹慢智系統的實例﹕可調適醫療照顧系統。可調適醫療照顧系統區分開三類空間﹕看護機器人(大空間),個人生活區(中空間),可穿戴裝置(小空間)。可調適醫療照顧系統區分開三類時間﹕長期照顧(長時間),短期照顧(中時間),緊急照顧 (短時間)。我的研發團隊所發展的可調適醫療照顧試驗系統,用的是三星智慧手機,傳感器包括腦波偵測器、語音輸入、影像輸入等。所有的軟件包都用安卓程式語言寫,目的是幫助使用者維持心情的平靜。試驗系統已經可以在三星智慧手機上面運行無礙。5 慢智系統的親身經驗先從我自己的經歷說起。從小我就有僵直性關節炎,這是血液遺傳的疾病,因為脊椎炎導致脊椎鈣化。年輕時就常有人讚美我說﹕「張系國這人很正直。」當然我為人正直沒錯,但是他們主要是說我永遠挺直脊椎,卻不知道我有脊椎鈣化的毛病。因為脊椎鈣化,醫生早就警告我千萬不要摔跤,不要做激烈運動,免得帶來致命的傷害。2013年我經歷不大不小的車禍,一位醉鬼駕車從後面撞到我搭乘的車。我的脊椎骨震裂了,好在沒有完全震斷。起先醫生用一個鋼架子把我的頭固定住,希望斷裂的脊椎骨能慢慢養好。我變成科學怪人,非常痛苦,晚上無法入睡。但是隔了一個星期,醫生觀察我的脊椎骨不但沒有養好,反而更彎曲變形。這樣下去,就會永遠直不起腰來。這位醫生姓李,是韓國人,年輕但十分自信,他的太太是中國人。李醫生建議我開刀,植入一個鈦合金的架子把脊椎骨撐起來。他坦白告訴我,有百分之零點七的機會手術可能失敗,我就會癱瘓。但李醫生說,他動手術到現在還沒有失敗過。我考慮一晚,決定還是動手術。結果手術成功,不久我就出院。出院那天,接我出院的友人帶我直奔天天見麵小館,立刻叫了一籠小籠包大快朵頤。想不到在麵館碰到李醫生和他全家,我們相對大笑。但我的脊椎仍然每天疼痛,行走不便。更煩人的是撞我的醉鬼雖然保了險,卻是最陽春的險,保險公司跟我打太極拳,什麼費用都不肯付。我只好自費裝升降椅,這樣才能夠上二樓的書房工作。另外就是找律師打官司告對方。這位律師不錯,和對方保險公司糾纏了半年,對方認賠一大筆錢﹐我和律師對分。如果只靠自己,恐怕一毛錢拿不到﹗雖然我常去醫院做復健,一來醫院的復健科非常擁擠,二來自己開車不方便,復健並沒有太大效果。怎麼辦﹖我記起李醫生叫我多走路,就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每天無論如何要走一萬步。走路是很溫和的運動,好處是人人都可以做。這樣堅持下去,一個月、兩個月,我的病情大有改善。到現在已經六年,基本上脊椎早已不痛,但是我仍舊堅持日行萬步。有人問楊振寧博士他百歲養生祕訣。楊振寧回答說除了他母親的基因好以外,就是日行萬步,這使他頭腦更加敏銳,做科學研究完全不輸年輕人。醫學博士簡坡理談每天步行的功效,認為走路可以激發創意。我個人的小小貢獻就是不但要日行萬步,還鼓勵分身在走路時和本尊腦激盪大聲談話。為了預防老年癡呆,神經學家阿門提倡三保(三寶)﹕每天走路、常聽音樂、服藥健腦。要保持心境愉快,走路時不妨多想和愛人親友共處的快樂時光,因為愛使人振奮。其實愛和恨都使人振奮,所以如果沒人可愛,只要有人可恨就可達到同樣的效果。另外一個心得(也就是智慧)是一切必須靠自己。我知道我的病沒有人能幫助我,我也不願意依賴別人,所以就自己練習做所有的事情,從洗衣掃地到鋪床燒飯都堅持自己做。從前魯迅有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改了四個字:橫眉冷對老闆指,俯首甘為本尊牛我們都太驕傲了,不肯低頭服侍自己,總要依賴別人做。在想像中我可以把自己一分為二,同一個人既是主也是僕。我可以先變成廚師準備飯菜,然後變成主人享受廚師準備的飯菜,再搖身一變成為僕人清理廚餘。自己的分身做自己的本尊的牛馬,勝過雇人來做,也勝過依賴家人做。也有許多事情無法完全依靠機器。例如我在樓梯裝了升降椅,但沒想到升降椅的內側是無法使用任何機器裝置清潔的。只有靠自己用抹布慢慢擦。但是一旦接受「俯首甘為本尊牛」的觀念,把這些都看成一種運動,不但不困難,對身體更有好處。我這個例子看似和人工智慧沒有關係,其實大有關係。因為我自己不斷學習如何適應我的身體的限制。我使用的機器,不管是高科技或低科技的機器,同樣都得適應我的身體的限制。這就是真正的人工智慧﹗6 結論如前所述,我總結一句﹕人工智慧,不只是設計機器來解決人的問題,也包括人慢慢改變自己的想法,變成更有智慧的人,和機器合作來解決人的問題。對於改善老年人的生活,這個觀點尤其重要,因為我們的著眼點是人,而不是機器。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老年人工智慧例如慢智系統和慢智機器人帶來的商機無限!(在2019年8月23日中技社社慶AI研討會的演講)
-
2020-04-21 新聞.生命智慧
用音樂輔療帶爺奶走進時光隧道 照顧者感動到眼眶都濕了
在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佔總人口比率已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高齡社會」;也就是每7人中便有一人是老人,人口高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長期照顧議題更加刻不容緩。今日,來到位於北投的老人養護長照中心,為長者們進行音樂輔療的課程。對於每位長者,皆予以個別的協助和指導,幫忙捏捏手臂的肌肉、穴道,並小心翼翼地捶捶肩背。用心,感受和陪伴。接下來進入課程,多可以事半功倍。課程正式開始,受歡迎的節奏課,拿起鈴鼓、三角鐵、響板...,叮叮咚咚、乒乒砰砰,大夥兒精神都來了,亂中有序的節奏裡,頗是趣味。接著,在悠悠的歌聲中,爺爺奶奶們很是陶醉,唱到盡情之時 ,甚是話說當年...。彷彿進入了時光隧道,陪著老人家們一同回憶和想像。有著甜蜜,當然也有深深的嘆息!老歌金曲的魅力,一直都是經典不敗的活動之一。在沒有間斷的二個小時的活動課程中,儘管眼神中透露著些許的疲憊,但爺爺、奶奶們欲罷不能,甚至玩心未泯。接近尾聲的十分鐘,有位年約八旬的爺爺突如其來的邀請我跳支吉魯巴,隨著音樂繚繞,爺爺牽起我的手,又是轉圈,又是扭腰擺臀,長者們看得好不快樂。終於,在混亂的腳步和熱烈的喝采聲中,終結了同手同腳的「吉魯巴」。爺爺開心地對我說:「跳得真好!」。我驚訝著:剛才不就是記憶中的土風舞、啦啦隊、健康操的結合嗎?而後,便攙扶著爺爺步履蹣跚地走向他的休息室。曲終人散,瀰漫著一股格外冷清的氣氛,真教人不捨。心想,剛才的吉魯巴爺爺,身手可矯健靈活呢!怎麼才一個轉身,兩腿就不聽使喚了?一旁的照護人員告訴我 ,其實老人家有時候是「看人」來決定他的狀況(病情)。完全明白了照護人員的提點。短短的二個小時的陪伴,竟可以輕易地打破許多時日來的膠著與沉默...走著走著,巧遇剛才前來探視長者的家屬,先是道謝著一個下午的熱情陪伴,接著說「老師們都把長者照顧的太好了,雖然感激,但是這好像是綿延不絕的無底洞,日子一天天過,身為家屬的我們負擔好沉也好重。」不禁,鼻子酸了,眼眶紅了。現今隨著長照2.0的推行,服務更加多元也可受惠更多的人。秉持著音樂治療關懷師的職責,貢獻棉薄之力,給予需要幫助的人,在有愛的氛圍中接續與陪伴。